第一篇:研究现状怎么写
课题研究现状也叫“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即简述或综述别人在本研究领域或相关课题研究中做了什么,做得如何,有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尚未解决,以便为自己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一个背景和起点。也有利于自己课题找到突破口和创新处。如果说格式的话,基本上就是先分门别类地梳理一下相关研究及其成果,注意最好是条理化、分门别类,这本身就是一项研究。分类是最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然后对这些研究和成果进行评论,共同点、不同点、优点、缺点,然后做一个总结。大概就是如此。
第二篇:如何写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第三篇:研究现状
我国手机拥有量早在2002年便
已是世界第一位.至2007年11月
底,全国手机用户接近5亿户.普及率
高达38.5%,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100%的普及率。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拥有率也高达75%,而且使用手机非常频繁。电话、游戏是手机的主要用途,使用的时间也非常长,这是从“电话轴”“短信雨”中可见一般(谢书铭 颜美艳 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对策江西教育 2009/1-2A旬刊)
有关手机依赖的国内研究现状。①车基金会2006年6月
发表《台湾学生使用移动电话调查报告》,其调查对象包括岛内
2242名小学生(五年级以上)和大学生,调查显示近7成学生有手
机依赖症。②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课题组完
成的《“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课题组
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
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孙华中
手机依赖的调查》商情 2010(24))《在校大学生对
第四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是承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下,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在不断研究和分析后,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从总体上来看,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着眼点还是比较集中。傅晨(2001)指出,“由于资源禀赋不一样,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差异很大。在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一条能够增加农产品的产出,同时又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地区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顾焕章(1998)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从改革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改变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还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特征,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相反,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作为宏管理主体,对农业产业化应加强政策指导,并制定可行的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国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的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创立了人口流动模型,这个模型解释了在城市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不断流入城市的这种矛盾现象。托达罗的建议是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农村工业。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1.2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即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WS所示。
最初的资本为K1,雇佣的劳动为OL1时,资本家的利润所得为D1WF。因为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继而增加到K3,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地由D1(K1)外移到D2(K2)和D3(K3),这三条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WS分别相交于L1、L2、L3,OL3>OL2>OL1,说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及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L1L2和L2L3。因为劳动供给曲线WS是水平的,L1L2和L2L3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劳动转移量。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转移完之后,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再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得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往右上倾斜,如图中虚线SS′所示。这时就到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劳动和资本一样都属于稀缺要素。
1.2、刘易斯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刘易斯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农业起初为了贡献工业而成为一个被剥夺的产业,随后又成为被拯救的产业,始终处于经济的“瓶颈”部门。因此形成了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并且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模型还假定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且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基本相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劳动力非常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就业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农民只是在两个农忙季节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生产,加一块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农闲季节就成了“失业者”,因此我国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
并且在农村一家的农活根本不需要一家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就能完成得很好,这说明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刘易斯曾表示,他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指一个人时的边际生产率,而是指一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当农业部门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后,剩下的劳动力会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总产出不变。这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再者,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城乡收入差距可高达几十倍,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工资水平上,如果没有人为干涉,会有无数劳动力愿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即农村对城市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有一个假设和我国现实情况是极为相似的,即资本的稀缺性。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资本却是非常稀缺的。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我国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上,对于农业的资本投资是很少的,甚至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和刘易斯的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刘易斯模型虽然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种种的批评。而且各国的实践也早已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要利用某个特定的理论和模型对所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具有普适性的解释并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利用刘易斯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时,应该有所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
1.3、刘易斯模型的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至此达到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这说明一个国家要想从劳动力丰富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到具有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政府必须鼓励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至少不能阻碍这种转移。
刘易斯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所说的农业部门等同于农村部门,工业部门等同于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做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过于重视工业化发展,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化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城市化却严重滞后。刘易斯模式对于我国这种现状的改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刘易斯模式另外一个积极的政策含义是重视资本的作用。刘易斯认为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并且刘易斯注意到了技术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在他的分析中,“生产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单一现象”。因此,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增加资本积累,从而拉动就业的增长,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解决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站推荐)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实现阔叶材横切面图像中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为目的,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最终探究出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算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深入的了解木材显微构造、木材细胞图像以及轴向薄壁组织的特点,为轴向薄壁的提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分析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常见的几种算法,但是传统的算法不适合轴向薄壁的提取。考虑到木材微观图像中细胞的特点以及数学形态学在木材解剖学上应用比较广泛等因素,本文提出了基于形态学的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提取的算法。为了更好的提取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的形态,本文对图像预处理操作、结构元素的选取都做了一定的研究。
(3)经过形态学处理图像后,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形态就会成功地提取出来。本文研究了两者的特点,提出基于封闭区域面积直方图的算法来分离出轴向薄壁组织的形态。对标记封闭区域、计算封闭区域的面积以及确定面积区域都做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4)经过上述两种算法的结合,就成功地从阔叶材图像中分离出轴向薄壁组织。本文对算法的每一步都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数据来分析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