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王 兵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致力于金属 / 半导体多层膜结构和性能、薄膜物理、低维物理的研究,发展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纳米结的制备方法,首次报道了纳米结的量子电容效应;发展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非晶化方法,发现非晶化对量子限域效应的抑制现象;构造了基于C60分子和金属Pd纳米量子点的负微分电阻原理型器件等。已在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70 余篇,其中包括Nature1 篇、Science1篇、Phys.Rev.Lett.5 篇、J.Am.Chem.Soc.3 篇。
物理学院
陈仙辉博士生导师,1992年5月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
1994年5月-1995年4月 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研究工作; 1995年5月-1995年10月 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斯图加特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
1998年5月-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
1998年7月---1999年2月 日本高等研究院(北陆),访问教授;
2001年1月-2003年1月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克萨斯超导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
叶邦角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子核物理评论》编委,《现代物理知识》编委。1995-1996年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访问一年。1999年-2000年担任东京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本科物理学教学工作,为全国高校《电磁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0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名师,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程讲座教授。2008年教学成果获安徽省特等奖。长期从事核物理与核技术应用的研究,涉及粒子物理、中子物理、探测技术和正电子物理等领域。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研究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核物理领域,曾建立了一套测量(n,x)核反应双微分截面的多路望远镜系统,测量了一批聚变堆结构材料的中子核数据,其研究成果全部被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美国能源部(DOE)收录,该项成果荣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在中子溅射研究中,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约化溅射产额的概念,并在首次实验上获得了(n,2n),(n,p),(n,a)和(n,np)核反应的快中子溅射的系统性规律。在正电子物理领域,建立了一个数字化的双多普勒谱仪和数字化正电子寿命谱仪,并已用于研究材料的微结构。已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刊物上发表80多篇论文
生命学院
田志刚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曾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山东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肿瘤免疫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开始五次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6年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专家,2001年获国际抗癌联盟研究项目奖。获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田志刚于2001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支持下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校级科研机构-免疫学研究所,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和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名词(免疫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执行主编,《中国免疫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副主编。
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重要疾病机理及其相关生物治疗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基础研究。90年代初国内最早研究NK细胞研究, 90年代末与国际同步开展肝脏免疫学研究, 率先系统研究了肝脏损伤和再生中NK/NKT细胞的免疫应答机制,创建一系列NK细胞介导的小鼠肝炎模型,解决了若干肝脏NK细胞技术难题。较早研究具调节功能的人类NK细胞亚群,发现天然免疫识别是天然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之一,阐明肝脏损伤中NK细胞受体的病理作用并发现有价值的分子靶点。发现具备免疫治疗价值的调节性NK细胞亚群和NK细胞为核心的肝脏免疫细胞互调网络。研制基于NK细胞的免疫治疗技术与产品,其中NK细胞治疗肿瘤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完成中试工艺和药效学研究,进入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介导肝脏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于2007年分别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7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青A)1项,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杰青B)1项, 863项目2项,973项目课题3项,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项目一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7项,专门围绕NK细胞开展相关研究。2006年以田志刚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2007年以田志刚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被评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
共发表SCI论文115篇,总他引862次;自2000年通讯作者在PNAS(2篇)、Hepatology(6篇)、J Heptol(3篇)、J Immunol(6篇)等发表SCI论文82篇(IF>5论文24篇),总影响因子325.53, 他引309次(IF>5高端刊物占1/3, Nature或Cell系列刊物引证17篇次);中文论文200余篇, 他引1000余次。国际会议或机构作学术报告或主持20余次,2008年美国免疫学年会就“天然免疫介导肝脏损伤”作专题综合报告。毕业博士硕士生共53名。
吴 缅博士生导师。1982山西医科大学(本科),1985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硕士),1989白求恩医科大学免疫学研究生(博士)毕业。曾为山东省医科院基础医学所所长(1996-2003),美国NIH国立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1994-1996;2000-2001)和日本金泽大学国立癌研所访问教授(2001-2002)。2001年10月“百人计划”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现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和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专家,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执行主编。中文发表论文250余篇,英文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
工程科学学院
倪 勇博士生导师2004年3月~2004年9月 香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交换学生2005年1月~2005年8月 香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博士后
2005年9月~2006年8月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聚合物所,博士后
2006年9月~2009年8月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
2009年9月~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授,同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立中博士生导师,建筑火灾研究室主任,实验室室务会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委员,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筑消防安全工程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云南消防改革与发展论坛”理论研究专家组成员;《工程热物理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研究组成员,科技部“973计划先进个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入选者。1998年和2002年先后2次分别赴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消防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地空学院
倪四道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地震学会预报分会、中国海洋学会海啸分会委员。199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2001年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2001-2004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科学家,副科学家,2004年起任,中国科大教授,。主要从事计算地震学、全球地震学,深部地震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SCIENCE》,EPSL,JGR,GSA等国际刊物上文章多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
核科学学院
朱俊发博士生导师。1993年9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0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奥地利Linz大学实验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1年6月至2003年9月,德国Erlangen-Nuernberg大学理论与物理化学研究所Wissenschaftlicher Mitarbeiter;2003年10月至2006年11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Acting Instructor;2006年12月起,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研究员,并入选2007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教育部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主要成员。近年来,在J.Am.Chem.Soc., Phys.Rev.B, Surf.Sci., J.Chem.Phys., Langmuir,等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
陈红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部副主任。1968年生,198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8年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合作项目法国总部Cadarache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聚变堆包层结构设计、热工水力学设计和液态金属磁流体动力学(MHD)等相关技术研究。
计算机学院
许胤龙教授、博导,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常务副主任、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及应用”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主要研究骨干。1983年于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4-1996年赴德国多特蒙德(Dortmund)大学进修访问。获Qshine'2006最佳论文奖、2007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导师、2007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论文导师,获2001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各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多项。
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数学学院
陈 卿1978年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学习,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1996年留学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管理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微分几何。
目前主要研究:Kahler几何中的变分问题,可积系统与子流形几何。
第二篇:安徽中国科技大学简介
学校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得到迅速发展,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七五”、“八五”期间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很快发展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内外科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挑战,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进行第三次创业。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
长期以来,学校大力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坚持“我创新,故我在”和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学校有11个学院、25个系,以及研究生院、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在上海、苏州分别设有研究院。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9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33个国家和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现有专任教师1163人,科研机构人员360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332人,教授440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16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还聘请了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丘成桐、R.F.Curl、Eugene Garfield Charles等一批世界知名科学家为名誉教授、名誉博士和客座教授。
在校学生15000多人,其中博士生2400多人,硕士生5800多人,本科生7400多人。本科生生源和培养质量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校园总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拥有资产总值7.9亿元的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183.5万册,已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并初步建成若干科研、教学公共实验中心。
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力争在2018年建校60周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成为与中国科学院和其他专业研究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相结合,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与科研基地,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李庆国博士生导师简介
李庆国博士生导师简介
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民族:
政治面貌:
职称职务:李庆国 男 1963年6月 汉 中共党员 教授
最后学历、学位:博士
工作单位: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学院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学院
邮政编码:41008
2电话0731-8822004(O)
E-mail:liqingguoli@yahoo.com.cn
学科专业领域:基础数学、应用数学
主要研究方向:模糊数学理论与应用、格上拓扑、Domain理论、信息系统理
论和粗糙集
主要工作经历:1990年3月获湖南大学数学学院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参加工作。1994年至1997年脱产在湖南大学数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7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7月至2000年6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数学系作访问教授。2000年12月起担任湖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常务理事,数学核心刊物《模糊系统与数学》杂志编委。2005年9月至现在担任湖南大学科技处处长。
曾获2008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国家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广义连续格及其拓扑应用研究》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四项。现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模糊概念格理论及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及两项部省科研课题。
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义连续格及其拓扑应用研究》
2.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科研基金《广义连续格及其拓扑应用研究》
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映射扩充的格论处理》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德摩根拓扑代数》
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连续格上的拓扑》
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广义连续格上的拓扑》
7.国家机械部科技基金《德摩根拓扑代数的可度量化研究》
2005年以来主要代表性论文如下:
1.李庆国, The m-convergence theory in fuzzy topological spaces, Quaestiones Mathematicae,28(1)2005,123-135
2.李庆国等, Bilinear operators on Herz-type Hardy spaces on locally compact Vilenkin group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2005,21(3),599-612
3.李庆国等,Formal topology,Chu space and approximable concept,Concept Latti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2005(162),158-165
4.李庆国等,Residuated lattices and lattices effect algebra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7,158(8)904--914
5.李庆国等, Construction of rough approximations in fuzzy setting, 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7,158(23)2641—2653
6.李庆国等, Stone compactification of additive generalized-algebraic lattices, Applied General Topology,8(2)2007,309-317
7.李庆国,Fuzzy subspace and local compactness,J.of Fuzzy Mathematics,!5(1)2007,131--139
8.李庆国等, Partial residuated structures and quantum structures, Soft Computing, 2008(12),1219—1227
9.李庆国等, Generalizations of approximable concept lattice,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LA06, 2008,107—122
10.李庆国等, Control of Hopf bifurcation in a simple plankton population model with a non-integer exponent of closure,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008(200)220—230
11.李庆国等, Spaces with Uniform weak-bases, Studia Scientiarum Mathematicarum Hungarica, 2008,45(3), 353—360
12.李庆国等,Convergence behavior of delayed cellular neural networks without periodic coefficients,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2008(21),1012-1017
13.李庆国等,Nondoubling measure on Vilenkin group, Acta Mathematica
Academiae Paedagogicae Nyiregyhaziensis, 2008(24),215—220
14.李庆国等,A multiplicative Schwarz iteration scheme for solving the
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with an H-matrix,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9(430)1085--1098
15.李庆国等,Lie triple derivation of the Lie algebra of strictly upper
triangular matrix over a commutative ring,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2009(430)66--77
16.李庆国等,Generalized continuous posets and a new Cartesian closed
category, Applied Categorical Structure, 2009(17)29---42
17.李庆国等, The generalizations and Cartesian closed subcategories of
semicontinuous lattices,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2009,29B(5).18.李庆国等,一般拓扑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专著)
第四篇:各博士学位点博士生导师简介
各博士学位点博士生导师简介
081701化学工程
计建炳(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超重力场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离子液体与分离过程。联系方式:0571-88320053,jjb@zjut.edu.cn
裘俊红(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海洋生物化工及资源工程。联系方式:0571-88320850,qiujh66@126.com 董志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工程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环境流体力学。联系方式:0571-88323603,dongzy@zjut.edu.cn
081702 化学工艺
任杰(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工艺、有机催化、化工过程数学模拟及装置优化。联系方式:0571-88320208,Renjie.R@263.net
081704应用化学
马淳安(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绿色化学与电化学合成、纳米材料电化学、电催化、能源电化学、环境电化学。联系方式:science@zjut.edu.cn 徐振元(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环境友好农药、绿色有机合成、催化加氢。联系方式:chrc@zjut.edu.cn 许丹倩(女)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催化加氢、绿色有机合成、精细化学品研究与应用研究。联系方式:greenchem@zjut.edu.cn 高建荣(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绿色精细有机合成、功能染料暨新型有机光电材料。联系方式:gdgjr@zjut.edu.cn 严新焕(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催化加氢与绿色化学。
张诚(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与应用、功能复合材料。联系方式: czhang@zjut.edu.cn 盛嘉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功能材料。联系方式:jw-sheng@zjut.edu.cn 钟明强(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型高分子材料。联系方式:zhongmq@zjut.edu.cn
081705工业催化
李小年(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资源与环境催化、绿色催化氢化。联系方式:0571-88320409
刘化章(男)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催化剂工程与技术、C1化学催化。联系方式:0571-88320063 严巍(女)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催化氢化技术与工程。联系方式:0571-88320583 裴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不对称催化。联系方式:0571-88320629 任杰(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催化、石油加工与化工工艺。联系方式:0571-88320208 张文魁(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光电催化、金属功能材料。联系方式:0571-88320394
081721 材料化工
钟明强(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高分子合金与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联系方式:0571-88320418,zhongmq@zjut.edu.cn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彭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机床与工具技术。联系方式:pengwei@zjut.edu.cn 赵燕伟(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联系方式:zyw@zjut.edu.cn 柴国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联系方式:chaigz@zjut.edu.cn 袁巨龙(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联系方式:jlyuan @zjut.edu.cn 冯定忠(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制造业信息化与物流工程。联系方式:fdz@zjut.edu.cn 程成(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联系方式:chengcheng@zjut.edu.cn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张立彬(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农业技术与装备、机器人技术。联系方式:lbz@zjut.edu.cn 宋玉泉(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超塑性与塑性加工技术与装备。
计时鸣(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精密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视觉、检测与信息处理。联系方式:jishiming@zjut.edu.cn 阮健(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流体动力数字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联系方式:wxmin@mail.hz.zj.cn 袁巨龙(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亚纳米级加工技术与理论、机械系统信号处理及故障诊断。联系方式:jlyuan@zjut.edu.cn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高增梁(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装备的结构完整性,高效过程装备。联系方式:zlgao@zjut.edu.cn 卢炎麟(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装备的结构完整性。联系方式:yanlinlu256@163.com 刘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装备的结构完整性。联系方式:lyyjs@mail.hz.zj.cn 蒋炎尧(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装备的结构完整性。联系方式:yjang@unr.edu.cn 方德明(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高效过程装备。联系方式:dmfang@zjut.edu.cn 楼白杨(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材料技术及应用。联系方式:loubaiyang@163.com 彭旭东(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现代密封技术。联系方式:xdpeng@zjut.edu.cn 陈学东(男)教授级高工、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现代密封技术。联系方式:chenxuedong@hgmri.com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王万良(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网络化控制与远程监控、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联系方式:0571-85290172,wwl@zjut.edu.cn 俞立(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先进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控制与管理、网络化控制系统。联系方式:0571-88320287,lyu@zjut.edu.cn 王守觉(男)研究员、院士。主要研究领域:神经网络和信息科学。联系方式:010-82304555,wsjue@semi.ac.cn 李未(男)教授、院士。主要研究领域:高速网络下的协同工作环境。
曹一家(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复杂系统优化与控制。联系方式:0571-87952702,yijiacao@zju.edu.cn 冯浩(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型微特电机、传感与检测技术。联系方式:0573-3641897,zjhzfh@126.com 孙明轩(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电气传动与控制。联系方式:***,mxsun@zjut.edu.cn 黄德才(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网络控制与管理。联系方式:0571-88320506,hdc@zjut.edu.cn 杨东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启发计算与智能机器人技术。联系方式:0571-85290087,ydy@zjut.edu.cn 周根贵(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联系方式:***,ggzhou@zjut.edu.cn 乐孜纯(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光通信网络控制与管理。联系方式:0571-85290308,lzc@zjut.edu.cn
020206 国际贸易学
程惠芳(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研究、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与模式研究。联系方式:chf@zjut.edu.cn 谭晶荣(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联系方式:tanjingrong2002@yahoo.com.cn 王丽萍(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物流系统优化与电子商务。联系方式:wlp@viston.com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池仁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技术创新与管理。联系方式:chirenyong@mail.hz.zj.cn 徐维祥(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联系方式:xwq@zjut.edu.cn 汪少华(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投资分析与管理。联系方式:zjut_wsh@yahoo.com.cn 周根贵(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技术经济系统理论与应用。联系方式:genguiz@yahoo.com 宣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技术创新与管理。联系方式:0571-88320009 王万良(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技术管理。联系方式: wwl@zjut.edu.cn
081703 生物化工
沈寅初(男)教授,院士。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催化工程,制药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630 郑裕国(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催化工程,制药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630,zhengyg@zjut.edu.cn 陈建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386,jchen@zjut.edu.cn 刘维屏(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666,wliu@zjut.edu.cn 钱俊青(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制药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317,qjq@zjut.edu.cn
081720 环境化工
陈建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绿色工艺与资源化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386,jchen@zjut.edu.cn 刘维屏(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污染控制化学(水处理药剂)、手性分离技术与药物环境安全、环境分析与检测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666,wliu@zjut.edu.cn 盛光遥(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环境有机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环境分析技术、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243,dansheng@zjut.edu.cn
100701 药物化学
苏为科(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合成,绿色化学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752,suweike@zjut.edu.cn
第五篇:博士生导师王善平教授简介
博士生导师王善平教授简介
王善平,男,1964年生,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会计学教授,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攻国际会计与审计理论,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一、二层次,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政协湖南省委委员,民建湖南省委常委,民建湖南大学北校区支部主任委员,湖南省会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技术监督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金融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会计学会理事。
1983~1987年就读湖南财经学院工业会计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2~1995年就读西南财经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2004年就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从著名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
长期从事财务会计、国际会计和独立审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提出的“会计国际化的理性选择观”(1993)、“会计信息市场论”(1995)、“合并报表控制者服务论”(1999)、“国际会计国际企业特殊问题会计论”(2000)、“独立审计机制创新理论”(2001)和“独立审计诚信理论”(2002)等,在学术界具有领先地位,有广泛影响。特别是,博士论文提出的“独立审计产权保护说”(2004)被答辩委员会专家认为在独立审计本质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现致力于产权保护审计的制度问题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国独立审计管制及制度改进研究》(7037204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资本市场规模化建设中的独立审计机制创新研究》(99BJY011)、财政部重点会计课题《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与《合伙文化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证券市场中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制度优化与有效竞争问题研究》、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程《审计理论研究》等项目。
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独立审计权责结构研究》(2006)、《资本市场规模化中的独立审计机制创新问题研究》(2002)、《国际会计研究》(2001),《中国股份公司财务管理》(1992,合著)。
论文《资本市场规模化中的独立审计机制创新问题研究》等荣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三等奖各一次,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二、三等奖若干项。E-mail:联系电话:0731868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