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课后习题解答(五篇)

时间:2019-05-14 14:3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课后习题解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篇: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课后习题解答

第3章 研究方法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典型模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一、确定研究课题:按课题研究目的分: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综合性课题。根据课题的来源分: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对策性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计划方案包括三项内容:研究步骤、资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分析框架。申报研究课题具体内容包括: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经费预算说明。

三、收集、整理资料:广泛收集、辨别真伪、兼收并蓄、分类清晰。

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是资料收集工作,调查研究主要方式: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实地调查有参与观察、直接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第一手资料是只有通过研究者的野外考察、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才能获得,第二手资料是一次文献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的文献。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简介资料的认识,弥补其时效性缺陷,获得直观印象。

五、分析研究(数据初步分析与处理、建立分析模型、数据补充、分析结论可靠性评价、征求意见):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等过程。课题分析需要重复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再收集补充资料——再研究的过程。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科学理论。

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研究报告、研究成果、技术路线、原始资料)

2、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是重点,区域研究最为典型,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1)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3)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加强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人本主义地理学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在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方面,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那些途经和方法。

一、地理社会调查:访问法、资料收集法、抽样法、专家系统法。

二、科技文献

1、地理科技文献:按种类分为各种书刊、资料、数据、文物、图表、非资料类或非印刷品类;按加工程度与使用程度分为原始性文献、工具性文献、再造性文献。

2、因特网信息资料库:

(1)与人文地理有关的虚拟地理图书馆

(2)相关综合性网上图书馆和论文数据库

(3)遥感图像和地图信息数据库

第二篇: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以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用领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嗨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反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①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在人文地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②20世纪70年代,人文地理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被人们乘坐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③现在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发展历程:①古代的人文地理思想和知识及其丰富,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文地理学。②近代地理发展比西方国家要晚半个世纪左右,引入了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新思想和研究方法,受当时法国和英美学派的影响,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开始起步,主要集中在人地关系、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城市地理、农村聚落研究、运输地里、政治地理等方面以及区域综合考察。③1980年以后人文地理才得到恢复,得到长足的发展——Ⅰ1949-1979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阶段。Ⅱ1980-1990人文地理学的复兴阶段。Ⅲ1990年以来,人文地理学进入全面发展和提高阶段。

如何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竞得实际情况,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变革、开放、搞活的需要,研究新旧体制接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明显的地域行与综合性相结合的问题,把解决人文地理学的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既是社会对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持续动力。

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知道和参与社会实践。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5、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6、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意义:

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的对比)。②迁移扩散的特点: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迁移到远处,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③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阻止外来电视节目),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要求在本国出版的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本国题材)。④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追逐时尚的文化现象)。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①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强”式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②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把自然与人看成是双向影响。:“式”环境关系: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二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③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研究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解释人对环境所产生的知觉决策的行为激励。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加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例:因 3 为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例:汤恩比有关亚非地带人们在并和结束后的5条出路。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地区具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各自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例:在生产发展早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无数变化和等机构成不同,使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例: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

4、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原因: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并且,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

2、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其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3、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并谋求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逐步确认,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新。

人的作用:

1、环境决定论:过分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人在该理论中几乎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居于从属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

2、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能力,认识积极地力量。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3、适应论: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4、生态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侧重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5、环境感知论: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人形成环境感知后,受其影响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不可能十分准确,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对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在移民上的反应)。

6、文化决定论:人通过文化在人地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5、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一)汤因比的“挑战与迎战”学说:

挑战与应战:古埃及人面对冰后期气候回升,草原变为荒漠,生存环境恶化,有三种选择,其一是迁移,二是以耐旱动物维持生存,三是训化动物和从事农业。埃及人选择了尼罗河岸农业。

逆境美德:五种逆境刺激产生美德,一是困难地方的刺激,二是新地方的刺激,三是打击的刺激,四是压力的刺激,五是遭遇不幸的刺激。刺激使人奋起,从而战胜困难。

中庸之道:刺激必须有限度。

适度刺激使人产生应激反应,找到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措施,从而改变环境,重塑文化景观,推动社会进步。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起来,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

(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命定论使资本积累时期形成中产阶级人格特征,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这种新教观念和行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刺激了其所在地区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发展以及地理环境也随之变化韦伯介绍的是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是另一种人地关系。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人地关系的精神作用进 行分析有所启发。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心理等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对人类生活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了解历史,在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6、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文化区: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即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文化扩散:指某种文化从一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包括扩散、交流、传承等意,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过程。

文化生态: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

文化整合: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居住在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亦称人文景观。

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特征、文化扩散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生态是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上述五者为人文地理学的五大主题。

只有了解文化的时间过程,才能深入认识文化区的空间特性,文化的空间现象的研究应与时间过程相结合。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要素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文化整合最先发生的是文化冲突,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文化整合的变化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之中。文化景观具有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

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典型模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一、确定研究课题:按课题研究目的分: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综合性课题。根据课题的来源分: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对策性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计划方案包括三项内容:研究步骤、资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分析框架。申报研究课题具体内容包括: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经费预算说明。

三、收集、整理资料:广泛收集、辨别真伪、兼收并蓄、分类清晰。

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是资料收集工作,调查研究主要方式: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实地调查有参与观察、直接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第一手资料是只有通过研究者的野外考 察、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才能获得,第二手资料是一次文献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的文献。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简介资料的认识,弥补其时效性缺陷,获得直观印象。

五、分析研究(数据初步分析与处理、建立分析模型、数据补充、分析结论可靠性评价、征求意见):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等过程。课题分析需要重复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再收集补充资料——再研究的过程。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科学理论。

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研究报告、研究成果、技术路线、原始资料)

2、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1)经验主义方法论: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经验主义方法的特征,一方面观察是其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归纳的作用。由于归纳主义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它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个个有挂你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经验事实都收集起来,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2)实证主义方法论:一方面,与地理学相近的一些学科的渗透,如产生于经济学界的区位论引入了人文地理学,一些非地学者尝试用新方法应用到地理问题的解释上。另一方面,一些对工作者开始寻求可以应用到地理问题的定量方法,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以解决传统地理学的诸多弊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是人文地理学较传统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的发展。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3)人本主义方法论: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但总的说来,人体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都是潜在的和间接的,它们并没有向人文地理学家提供一种直接的方法,只是从这两种哲学中引进对人的经验和人的主观性的重视这样的观点,并作为武器来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那种忽视人的地位的观点。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做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4)结构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人文那社会科学领域继自然科学的综合趋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综合趋向。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有两点最主要的影响: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师徒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那些途经和方法。

一、地理社会调查:访问法、资料收集法、抽样法、专家系统法。

二、科技文献

1、地理科技文献:按种类分为各种书刊、资料、数据、文物、图表、非资料类或非印刷品类;按加工程度与使用程度分为原始性文献、工具性文献、再造性文献。

2、因特网信息资料库:

(1)与人文地理有关的虚拟地理图书馆(2)相关综合性网上图书馆和论文数据库(3)遥感图像和地图信息数据库 4.题目不重要(略)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1、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新中国成立以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口转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有突出特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1957年,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出生率保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再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增长高峰。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带来了人口迅速增长。1950~1954年,人口出生率在短期内有所提高,在37‰以上。此后有所下降,但都在30‰以上。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各种危害人民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很快得到控制。在很短的时间内,人口死亡原因就由以传染病、寄生虫病为主,转为以心脏病、脑血管病、癌症为主,使得死亡率急剧降低。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57年的10.80‰。随着死亡率的迅速下降,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且转变速度之快,世所罕见。

第二个阶段是从1958~1998年,这个阶段相继经历了一个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和两次增长高峰,突出特征是死亡率保持在低水平的情况下,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由于政策方针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1958~1961年是中国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人口再生产的自然演变过程被中断,死亡率异常上升,1960年达到25.43‰,导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此后,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二次高峰期。1962~1965年是对被打断人口增长过程的补偿和恢复,从1966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和计划生育政策在70年代中期推行,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但是,进入1980年以后,50年代和60年代两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婚育年龄,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三次高峰期。除1984年外,1981~1990年的出生率均在20‰以上,而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以下,自然增长率在15‰左右波动。不过,与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比较有显著降低的趋势。进入90年代之后,在死亡率保持低水平稳定的情况下,出生率不断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到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70年代初的20‰以上下降到10‰以下。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开始,中国人口再生产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人口数量长期保持着低水平增长的状态。从趋势上看,由于人口逐步老龄化,人口死亡率将略有提高。如果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那么,人口 7 数量甚至会出现负增长。按照联合国中位方案预测,在未来50年时间内,中国人口出生率保持缓慢下降趋势,死亡率保持缓慢上升趋势,大约在2030年前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接近,人口数量达到高峰。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结果基本相同。2030年之后,由于死亡率超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

2、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人口自然变动的成因: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人口增长过程随着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外部政治环境、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人口机械变动的的成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

人口变动的影响:利:政治方面,为国家国土防御提供充足的战略人口,以便更好地管理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为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弊:给当地造成过大的人口压力并滋生很多问题;对迁出地意味着人才的流失。

3、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

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中国人口分布依然不均衡,突出的特点是在土地载体上的分布东密西疏,人口在土地和经济载体上呈现逆向分布。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稳定的宏观格局是由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空间不均衡性决定的。目前,东部人口密集,但是人口承载状况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还有相当的人口承载潜力,但是上海的人口规模太大,不仅仅对土地的压力很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其经济承载能力;中部人口规模大,西部人口稀疏,但对这两个经济地带现有经济状况而言,人口规模仍然是过大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舒缓人口对土地载体的压力。

4、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衣:服饰受各民族聚居地的地理环境影响,如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西北地区维吾 尔、哈萨克等民族,西南和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

食:饮食文化的中西差异、国内的地区差异等等。

住:不同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上的迥异的风格。民间文化:在物质、精神、礼仪等方面与别的民俗的差异以及和流行文化的不同。

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一)原始农业阶段:主要是迁移农业,“刀耕火种”对土地进行轮作,在环境可承载范围有积极作用,发展农业、改善自身生活,科技获得一定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属于自然经济,农具、技术改进,基本上靠人力,社会发展由于农民生活的贫困而缓慢曲折。

(三)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出现巨大飞跃,进入商品农业阶段,农业社会化程度很高。现代农业的产品保证了第二三产业的顺利进行。

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1.埃及

尼罗河的影响因素:

1、水源主要来自上游热带雨林区(雨量大且均匀)。

2、第二水源地埃塞俄比亚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两季(雨季始于6月终于10月),雨季降雨使大量腐殖质进入河里,每年的定期的洪水带来丰富营养的淤泥,有利小麦种植。

3、平水期满足小麦在11月播种,5月收获,无水灾且有充足灌溉水源。洪水期留下的富含营养的淤泥对小麦生长极为有利。(上述条件使小麦高产、为文明发展提供优越条件)农业因素:埃及具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良好的对外防守环境:东有西奈荒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北有大片河口沼泽,南有沙漠瀑布 便利的运输条件:河运发达,在尼罗河上,往北顺流而下,往南借北风逆流而上。2.巴比伦

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降雨。水源:位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之间的新月形地带,河水冬季来自雨水,春季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源充足。农业方面:秋种、夏收的小麦,生长期内有雨水、河水灌溉,产量较高。3.印度

有利的气候水文条件: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的西南季风的雨水补给。夏汛洪水给河流两岸带来富含营养的沉积物。4.中国

地形上:黄土高原边缘地区,黄土土质疏松,含矿物质多,利于土地开垦、作物种植。气候上:年降水量在600mm~650mm之间,气温7月平均26℃、2月平均-2℃,高温与雨季结合,利于作物生长。

2、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比如梯田,是人们根据地理环境而建的。依水建水田。农业景观类型与地理环境要素密切相关,根据当地的日照、降雨、河流分布、干旱/湿润、平原或山区等条件因地制宜。这样能节省人力物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农业产出。

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有时候对农业的影响具有决定性。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大都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和盆地。那里有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利用的河水、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日照等等是农业的自然基础。

天气和气候条件:天气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例如,今天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饮料和果品中的茶、咖啡、香蕉、橘子、荔枝等都是热带和副热带的植物,它们对寒冷与霜冻非常敏感。

3.对你所在城市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论述影响农业布局的机制

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1、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期。

1、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织布)。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以棉纺织业中纺和织的连锁反应使棉纺织业普及了机器生产,“珍妮纺纱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2、动力方面:1702年,纽卡门发明第一台用于煤矿抽水的原始蒸汽机。1769年,瓦特发明单动式蒸汽机,1784年发明联动式蒸汽机。蒸汽机的优点:使厂房脱离地理条件的严格限制,蒸汽机提供的动力易于控制。蒸汽机用于纺织业,促进了其发展,纺织业的发展增加了对纺织机械的需求,刺激了钢铁业的发展。

3、钢铁工业:1709年,达比发明焦炭铁,其子发明水力鼓风机。1760年,斯米顿改进鼓风技术。钢铁产量大幅增加。

4、采煤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煤工业的兴起。煤炭在诸多领域取代了煤炭。煤炭运输导致对机械工业与运输工业的需求。

5、运输业: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掀起建设运河的高潮。陆路方面1750年发现修硬质路面的办法,道路可全年通行。1812年铁路机车采用有轮边车轮的办法。1821年,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第一条铁路建成,后来逐渐掀起英国国内建设铁路的高潮。第一艘商用汽船由美国罗伯特·富尔顿建造,1833年,横越大西洋的航运开始使用汽船,海上帆船时代结束。

6、机械工业:蒸汽机制造的不断革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7、化学工业:由纺织业最先带动,以化纤为原料的纺织厂选址常接近化工厂。

8、食品工业:化工的发展又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法国与1810年发明沸水灭菌法,1839年又发明马口铁罐头保存食物。后来又有氯化钙、沸水灭菌。这些都都带动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动力方面: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运输业:汽车、飞机等的发明。通信产业:电力与电磁感应定律的 10 发现,电报、电话、广播的相继发明。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新发展:转炉和平炉等新炼钢法的相继应用、合金钢的研制,石油燃料的提炼、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出现和应用。工业生产的扩散:

1、向欧洲大陆的扩散: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德国在国家统一后加快工业化步伐,一战前夕已经是欧洲大陆第一。19世纪中期以后,工业革命才在荷兰、意大利、俄国、瑞典等主要国家开始。

2、向北美的扩散:主要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快。

3、向其他地区的扩散:直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

2、简述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情况。

(一)北美工业带(位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1.新英格兰区(最古老、中心是波士顿为美国东北的硅谷)2.中大西洋工业区(出版业最集中的地方、中心是纽约)3.摩霍克河谷区(廉价电力促进炼铝业发展)4.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最古老钢铁工业区)5.大湖西岸工业区(运输网络中心)

6.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以汽车装配闻名)7.东南工业区

8.海湾工业区(位于墨西哥湾北岸,以新奥尔良、休斯顿为中心)9.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

10.西海岸工业区(以洛杉矶和圣迭戈为中心)

(二)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西欧)

1.英国工业区(英格兰的中部、北部以及苏格兰的南部,生产场所集中在西海岸现向东南沿海转移)

2.莱茵—鲁尔工业区(鲁尔区,鹿特丹世界最大港口,煤铁资源丰富)3.莱茵中部工业区(欧洲第二工业区,法兰克福是地理中心)4.意大利北部工业区(“热香蕉”地带)

(三)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

1.中央工业区(俄罗斯首都及其附近地区)

2.伏尔加工业区(位于伏尔加河、卡马河沿岸,廉价水电供应、丰富油气田)3.乌克兰工业区(位于顿涅茨煤田区,以钢铁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4.乌拉尔工业区(世界上矿种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

5.库兹涅茨克工业区(位于西伯利亚,铁矿煤田区,工业集中于新西伯利亚城)

(四)日本工业带(出口导向,工业布局面向太平洋)1.京滨工业区(东京及东京湾地区,鹿岛是工业最集中区)2.阪神工业区(日本最大贸易港—大阪大阪、神户)3.中京工业区(以名古屋港口为依托)

4.北九州工业区(原是钢铁与军火工业基地,现为综合性工业区)

(五)其他国家的工业区

1.拉美工业区(巴西东南沿海、阿根廷东部、委内瑞拉西北部、墨西哥中部)2.亚洲工业区(四小龙、中国大陆、印度、西亚)3.非洲工业区(埃及、尼日尼亚、肯尼亚、南非)4.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采矿业)

3、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

(1)第三产业: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其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科技水平提高及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也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第五产业(文化产业):工业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大量商机。

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②为国民经济各部分提供能源和原材料③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④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4、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在诸因素中重点考虑限制性条件)1.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厂址的选择,较大面积平坦地形区利于安排生产活动。防御自然灾害,香港、日本劈山、填海造陆。

气候条件:棉纱厂需要车间的湿度 水文条件:供水排水问题 2.资源条件(限制性条件):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日本企业临海型利于进口原材料

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瓶装物品就地销售 消耗能量多的工业:连铝厂靠近水电站

需新鲜原料的工业:牛奶加工冷藏技术的应用 3.能源条件:

能源类型:水电、火电、核电

能源输送:西气东输使东部方便的使用能源发展耗能工业 能源成本:核电的运营成本远高于火电 4.市场条件(限制性条件):成品体积增大的工业:塑料工业 产品要保鲜的工业:食品工业 对不生产主机只生产配件,或使用其他企业的副产品做原料的工厂,受主机厂与提供副产品做原料的工厂所在地的限制,如钢铁联合企业。

市场对港口城市的影响比较明显,如日本的临海型工业。5.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价格、劳动力素质: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不同区位选择,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外商投资,生产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

三废排放、温室效应:各国关注减小工业发展、工业区位选择对不同范围环境的影响 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沿海是跨区域协作的理想区位:北欧国家加入世贸后,工业布局向沿海转移

5、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与克里斯泰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同:都涉及了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

异:

1、克氏的中心地理论以韦氏区位论的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韦氏从简单假设开始,假定一些相同的条件。

2、克氏将地理学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点同区位论相结合,形成较完善的市场区位论。韦氏抽象分析生产分配过程以推导出纯区位规则。

3、克氏理论对某些工业部门布局有指导意义。韦氏理论由于诸多缺陷,只对单个生产企业的区位布局做出分析。

6、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一、1.劳动时间缩短和劳动强度缩小,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2.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表现在饮食、居住、服装等方面。

3.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表现在影视、旅行、交友、服务等。4.人口寿命不断延长,表现在医疗、防疫、卫生、养老等方面。5.交通向快速、舒适、安全发展,道路的变化、工具的变化。6.通讯设备更新换代十分频繁。7.享受教育的程度和普及率。

二、1.工业产品需求萎缩(P187)原因: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如英国。

(2)产品质量的提高导致需求下降,如家电。

(3)技术提高导致需求下降,如汽车工业所需钢材量在减少。后果:产品积压、经济滑坡、就业困难

对策:刺激消费、加速更新换代、新产品开发

2.工业生产力过剩

原因: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竞争,生产力过剩。

1、行业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2、新产品开发与老产品生产之间不平衡的产物。

3、生产与消费的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后果:1.恶性竞争。2.产品销售困难。3.企业亏损以致破产。

3.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

问题: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济丰富、生产力强大、市场竞争激烈 对策:组建经济集团、减小贸易障碍

4.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

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往往在于资源与劳动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经验。

对策: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商品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当前的工业化问题及对策: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环境问题。

发展趋势:

当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升级,其表现为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生转移,即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三个产业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即由一次产业为主,转为二次产业为主,进而转为三次产业为主。因此可以看到,在发达国家传统工业部门的地位降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 13 把新兴产业作为发展趋势和重点。(1)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呈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经济发展态势、发展进程、发展趋势、称之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一个标志是WTO的建立。WTO的规则和制度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统一制度和规则。随着WTO规则的完善和成员国、地区的增多,将大大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国将很难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通讯、运输的价格,使管理成本下降,也使零部件生产的可分性越来越大,使经济全球化不仅在规则上有可能,在技术上也成为可能。另外,目前全世界有4万多个大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的生产和全球化的经营,由于跨国公司在不同行业的领头作用,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它的发展使各个国家之间在生产和经营方面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跨国公司实际上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演员、执行者、操作者。

(2)新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

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的创新思想和技术。实际上,新经济是新兴的信息经济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一场革命,是一种迥然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生产力的出现。这场经济革命的生产力基础,正是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或者说是以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生产力。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并独领风骚,不能不说是由于其走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代表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在21世纪,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广泛运用为人类展现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除了有形资产、资源之外,人类还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资产,这就使得人类可以支配的资源在量和质上都有了提高,因而可以对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动力。以人为本、知识为本、大力发展新经济,摆脱或者一定程度上减弱传统意义上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并逐渐将成为主导力量(3)世界产业结构面临大调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率先开始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已波及世界各国,其特征是,在资本和技术仍是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的同时,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发展迅速,服务业正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由于各国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发达国家表现为“强强联合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趋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它们都以“国际关系变更下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划分”为基础。这种调整格局与经济全球化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不再仅仅限于传统的贸易领域,而迅速扩大到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纠纷仲裁、资本流动、劳工流动、文化产品等领域。世界各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都将加强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延伸的趋势愈益明显。其中,欧美各国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愈益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最近几年,传统产业——汽车工业在美国GDP份额中只占4%,表明发达国家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仍会保留汽车、机械、家电等传统产品的生产,但全球范围内产业的垂直转移将加快。发达国家将继续把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腾出资金和物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例如日本计划用20年时间淘汰大约60%的传统产业和产品,美国、英国、德国相继研制出具有21世纪水平的汽车、航空和电子技术产品,正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其它地区转上被替代产品。

发达国家的结构调整,特别是从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演变以及跨国公司向海外投资的扩大,将加快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在利用新技术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将面临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1、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1.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技术进步的既发展了生产力,又解放了劳动力,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对工业革命的发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机器的使用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得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现代化工业向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制造业国际扩散的是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金融网络的出现,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特点限制其转移。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人口、经济向城市集中。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2、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有哪些? 试分析所在城市的地域结构.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

1.集聚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提供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是交通方便、其次是城市中心是商业最好的区位。

二是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对人们的心理的引导作用。

2.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经济条件方面,原城市中心商业区因富有阶级转移,经济效益下降。原集聚力形成繁荣的中心带来的高成本负担等等导致城市分散化过程。二是社会条件方面。郊区声望提高,吸引力增强加速城市分散化过程。3.摩擦力:阻碍产业、家庭生产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力的作用此消彼长,占优势的力量决定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3、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一)一般类型的乡村

1.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指导,大方块形团聚状。

2.分散型农村聚落: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散的不规则村落。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最典型是水稻种植区的村落,若干农家住在地势较高之处。西方殖民地区孤立的家庭农场。政府调整地块、合并土地使村落趋于分散。3.半集聚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各家排列不太靠近、村落小。法国式村落(类似街道式村落),村落沿着一条交通线排列,每户彼此保持距离,相互不联结,长条式松散 15 村落。

(二)活动型村落: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少数山区。牧区房屋为帐篷式,可拆迁。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住房多为茅草棚,极易搭建。上述两种村落规模很小,甚至单户成村。

(三)特殊类型:

1.美国单户型:非自然形成,单户构成一个聚落,出现分散型单户型聚落形态,有完善的设施。聚落出现社会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2.集体农场型:非自然形成,建立聚落时做了规划,各种设施齐全,俨然一个小集镇。3.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生活服务设施较差,农场的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

4、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㈠城市体系的概念:

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㈡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⑴等级规律法则:1913年奥尔巴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称为等级规模法则。

⑵首位城市法则:首位城市比下一级城市大许多倍,共同构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系统。首都 不一定是首位城市;一国可以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明显。

5、讨论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人们对逆城市化的原因尚未有统一认识。

原因:中心城市化发展到后期,往往带来城市核心区人口稠密、用地紧张、交通堵塞、失业率上升、环境污染、投资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由集聚规模经济转向规模不经济。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第8章 语言的类型与语言景观

1、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从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汉语的发展有南北的差异。北方方言相对的统一,南方方言相对的分散。南方方言虽相对的隔离、变化,却由于它与北方在政治上的统一,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语言上没有分化成独立语种。北方尽管受到少数民族的入侵,但由于汉族的人数众多,文化基础的深厚,并未在语言上发生根本变化。并且随着民族的杂居、混合而不断扩大其分布区,提高其在个民族中及汉语各方言中的共同语的地位。虽然,由于地域的辽阔,北方方言分化为次方言,但其差别较小维持了教高的互通性。

2、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特点。㈠印欧语系: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它包括欧洲、美洲的大部分语言和亚洲的许多语言,主要包括两大最古典的语言——拉丁语和希腊语。根据亲缘关系与地狱特点,分为8个主要语族:日耳曼语族(英语、西日耳曼语、北日耳曼语)、罗曼语族(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西斯拉夫语、南斯拉夫语)、印度-伊朗语族(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波斯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

㈡汉-藏语系:汉-藏语系分布于中国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汉语、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其他从属未定的语言(日语、朝鲜语、越南语)。㈢闪-含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等地使用的一些语言。

㈣乌拉尔-阿尔泰语语系:分布西起土耳其,经高加索、中亚及我国的新疆、内蒙古,在进入蒙古任命共和国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

㈤非洲语言:从撒哈拉沙漠以南到南非之间,分为:尼日利亚-刚过语系(大西洋亚语族、沃尔特亚语族、几内亚亚语族、豪萨亚语族、班图亚语族)、科依桑语系(布什曼语、霍顿都语)、尼罗-波利尼西亚语系。

㈥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西起印度洋西边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太平洋东边的复活节岛,中间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岛屿及其有关地区。

㈦其他语言:主要包括美洲印第安人语言、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土著人语言。

3、讨论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语言扩散属于文化扩散的内容之一。通常分为谱系扩散和波形扩散,根据语言扩散主体还分为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根据内容可分为语言要素扩散、语法的扩散等。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6)多语言国家出现

4、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我国地名景观从意义上讲,可分为历史地名、变迁地名和意愿定名等不同类别。

⑴在反映自然环境方面:地名主要是反映地点的相对位置。以自然地理实体为中心,去东南西北方位的地名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淮北、鸡东等。也有表示相邻位置关系的,如以河流的不同流段为参考系,婆源、凌源、辽中、丹江口等。与地形有关的地名有鞍山、巫山、虎丘等。与水体有关的地名有黑龙江、兰溪、岳池等。

⑵在反映经济活动方面:反映商业、即使贸易特点的地名有差点、牛市屯、柴树店等。还有利用十二生肖来命名的地点如鼠街、牛场等,这些地名表示该地经济不发达,交通条件差,另外也反映过去用生肖表示日期,便于记忆集市日期。还有很多地名反映了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地位,如金沙江、铁岭等。在交通方面,反映水运的有天津、江津、通辽等。以店、铺、驿站为名的有驻马店、三十里铺等。

⑶在反映历史方面:有许多地名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霍州营、潞城营等。⑷在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如在壮族地区称田为“那”,那陈、那琴等。在蒙语中,“浩特”表示城,故有呼和浩特、乌兰浩特等。

⑸在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这样的地名有很多,如长安、凤翔、宝鸡、镇安、定边等。

5、语言有哪些本质属性和社会功能。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多义性。

社会功能:

1、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2、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3、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4、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5、民族心理的寄托

6、生产发展的动力

7、人类健康的保证

8、世俗观念的表征。

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无)

第10章 旅游地理

1、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有哪几种?分析旅游的区域特征。

⑴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同时旅游业也相应发达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挪威等国。这些国家一直是全球国际旅游构成的主体,既是主要的客源国,又是主要的接待国。

⑵客源地与目的地相对应: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对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又与主要客源国相毗邻,形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的关系。⑶有的目的地的客源来自四面八方。如北京的游客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而有的客源地中,其目的地有相对分散,如北京的居民区北京家去度周末,去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度假。

2、讨论感知环境是否是旅游地的宣传促销的理论基础。环境感知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人们通过研究人类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行为,可透彻地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用人类的行为感知过程把人类与环境关联起来,克服了传统人地关系研究中只把人类活动加以理性化、概括化,且只注重人类活动和环境后果的倾向。人们还可通过人与环境间的知觉、认知、激励及行为和行为方式、行为原动力、决策与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并融入心理因素,将地理学对行为的人的思考推向深层次领域,从而为人—地之间的协调或调控提供了又一支撑体系。它是环境决定论,适应论,可能论,生态论,文化决定论等重要人地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完美。

3、影响旅游决策的最大效益原则如何影响区域旅游开发?

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最大效益原则,即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的条件下去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旅游效益的内涵主要包括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和精力恢复。

最大效益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旅游时间比是指在一个完整的旅游过程中,用于往返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时间与在目的地游玩所消耗的时问的比值。这一原则简而言之为旅速游缓。为了追求旅游时间比,人们在选定旅游地之后,往往选择最快捷的交通方式;在未选定旅游地时,往往选择距离最近的旅游地。其二是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

4、结合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谈谈你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解。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全面、科学的分析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区域影响因素,才能真正的认识旅游开发的作用。旅游开发会对旅游目的地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产生影响。

(1)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旅游业以其特殊的产业性质,对多种经济部门、旅游者以及旅游开发商产生影响。旅游开发在不同的地区所需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外汇收入,改善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旅游行业在开发和运营的过程中,会接收大量的就业岗位,间接就业的限制性及季节性较强对就业的影响意义重大。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者的各种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和是其他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但是,旅游也会对区域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由于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开发条件尚不具备,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会从多方面导致通货膨胀而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2)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独立、冲突和共生的关系。旅游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推动力,也促进了人文资源的传承和推广。同时旅游的进程中,外来文化也会对当地的社会进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3)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旅游业对旅游目的的社会带来影响的表现在价值观、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宗教、语言、健康等方面的变化。其中,旅游地的居民态度、旅游者的示范效应、社会道德、宗教、语言、健康对旅游业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4)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旅游是引起文化移植的一个方面,各种文化的碰撞引起文化的变更和交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其成功受时间和空间交流、游客、文化经济人的影响。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及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保护已开发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行为。旅游所具有的两重性决定了旅游业更应该考虑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旅游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也迫切要求建设可持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特别是在那些小岛屿和环境敏感地区,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建议:一是发展生态旅游,建立人与自然关系多方面协调的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旅游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态旅游通过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领域中的最佳选择;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生态旅游在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民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规范道德和行为等方面具有比其他旅游形式更突出的作用。因此,生态旅游本身就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宣传旅游地的区域文化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建立一条资源互补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旅游产品的规划要遵循地区特色为主、其他产业辅助发展的原则,为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可持续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可以在民族特色文化上新增旅游质量和价值。

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由国家领土位置、大小、形状等决定的领土空间要素是国家权力稳定的目标。

(1)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的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2)领土面积对国家权力的影响: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如人口和自然资源的规模等。

2、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1)政治地理现象: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选举、领土争端、外交关系 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支配权、占有权、管路权

政治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国际地位不稳定、军事力量的变化、领土的变更 政治地理:

2)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

二是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

政治地理单元: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实体、归属某一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对政治地理单元有支配权(主权与统治权)。

3)政治地理结构

政治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

政治实力结构: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相对活跃的要素)

4)政治地理过程

1.政治扩散:政治事件的扩散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2.政治整合: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过程,或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3.政治分离:主要方式有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

4.主权的变化:主权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民族独立而变化。

3、对国家权利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

国家权利要素:

(一)领土空间

1.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2.领土面积: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

(二)自然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一国能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成为衡量其 20 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三)人口规模: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资源数量、经济技术水平及政府能力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对国家权力的作用。

(四)经济水平:国家权力最重要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经济水平是一国建设现代化国防及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根本保证。战争对武器装备的消耗和对社会财富的破坏,决定了胜利往往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

(五)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

(六)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其他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使其成为国家实力发展的驱动器,科学技术是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七)国民士气:最不稳定、最难以捉摸,国民士气的权力意义表现在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了一个无形因素,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士气的形式决定着武装力量作战的效能。

(八)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政治性质,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政府的机构和效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几个方面。

国家实力分析:

(一)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 Pp=(C+E+M)*(S+W)

式中:Pp表示被确认的国力。C表示基本实力,包括人口和领土。E表示经济能力。M表示军事能力,等于战略力量加常规军事力量。S表示战略意图。W表示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由5个主要要素构成了一国的国力,并通过对个要素评分的方式使其定量化。

(二)“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日本综合研究所在总结前人综合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提出了测定各国综合国力的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

4、结合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世界和中国的地缘政治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国家安全战略。

1台湾问题2朝鲜半岛的核危机3周边国家与中国的领土争端4美日军事同盟 战略:

首先,中国应处理好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对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有重大影响。

其次,中国应继续推进睦邻友好战略,立足东亚。中国处于东亚的中心,东亚是中国的安全屏障,正所谓“唇亡齿寒”,中国应立足东亚。

再次,中国应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第三世界的一员,中国应与第三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事业中相互学习、相互支持。

第四,中国应经济参与国际事务,推行多边外交战略。争取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性、区域性组织中开展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大国的国际形象,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1、解释环境知觉、行为空间、地理物象。

环境知觉: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

行为空间: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们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 21 的空间范围。

地理物象: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从总体上看空间行为呈距离递减的规律性。

(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哈格斯坦德(瑞典)的时空棱柱体模式,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工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于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3种类型:一是能力限制因素。如个人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二是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地点的需要,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三是权威限制因素。如一些活动时间、地点,很大程度上是按领导的意愿来安排的。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主要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

1、行为特征。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四种类型:马歇尔型——理智型、巴甫洛夫型——刺激反映型、弗洛伊德型——情绪型、维布雷宁型——从众与名望。

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和性格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从而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

2、商业环境。商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能否形成固定的购物行为空间取决于能否满足消费者购物的需求。一般消费者购物总是倾向于出行高级商业中心和距自己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购买价格高的耐用消费品选择高级商业中心、购买日用消费品选择距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

3、居住地环境。居住地的远近与交通便利程度影响购物行为。居住地环境条件包括居住地的位置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在购物行为决策上消费者优先考虑在通勤地和沿交通线购物。优越的交通条件可使消费行为空间扩大,购物行为决策面拓宽。自然条件中的气候条件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影响最大。

4、社会环境。不同的家庭阶段性、社会阶层、经济收入状况、职业、年龄层次、审美观念影响购物行为。消费者周围的社会群体、社会文化背景对其消费行为空间也有影响,社会群体的影响常会导致消费者行为表现为维布雷宁型。

(三)、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交际活动也是人类活动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专职交际人员的交际活动只能在业余进行。普通的交际活动次数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亲属之间的交往则受距离的限制较少。时间较长、距离较远的交际活动大多又与旅游活动有关。

3、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1)迁移的距离偏移:人类的迁移行为具有距离偏移的规律性。美国的约翰·劳维研究过意大利与南斯拉夫邻近地区的迁移情况,并绘制出不同迁移类型的分布和距离的关系曲线图,表明迁移的空间行为,具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即迁移空间行为的距离偏移。(2)迁移的方向偏移:迁移活动也表现出方向偏移的规律性。迁移行为受迁移地点、迁移机会与环境效应等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可能比其他方向移动得更远,从而产生迁移空间行为的方向偏移。一般情况下,不同城镇之间的迁移有等级之分。大部分迁移流发生于大城市之间,或中小城镇移民流向大城市。

4.应用行为矩阵模型和报偿矩阵模型,分析一个具体的人文地理学

5.简要评述消费者行为空间模型。

(一)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

综合研究消费行为与商店区位、分布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赖利提出零售引力法则,康维斯改进为断裂点理论。基本思想是商店对消费者的引力与其规模成正比,与商业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赖利等人的模型把消费者作为群体来研究,即认为消费者行为符合“经济人”概念,从经济的合理性研究消费者单目的的消费行为空间。但实际上消费者是“概率人”。

美国赫夫的概率引力模型存在问题:没有对影响消费者如何选择商业中心的其他因素作出判断;对计算距离和吸引力的参数考虑不够;模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

研究了消费者行为的个性性质和动机。没有考虑特定的行业、商业中心,是一种消费者的区位选择的一般性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

弥补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个人的行为活动,不能完全说明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行为空间。

(四)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

购物是循环行为,随学习和认知而变化,前期购物行为的满意程度将影响后期购物行为,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空间变化。在购物的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涉及四个重要因子:商业空间的性质、个人行为的性质、在商业空间内个人对因素评价的变化、个人行为的随机波动。

以社会心理生理等需求能引起刺激力的思想为基础,该刺激力通过从消费者心理图谱中的商业街或商店中选出一个愿意光顾的商店而得到满足,对商业街或商店的确定和不确定的期望引起反馈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空间。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预测某商业中心销售额的增长情况,预测其他竞争对手销售额的减少情况,预测在其他商业中心附近建立新的商业设施后所产生的影响。

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1、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方面。

1.土地资源退化:人为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由于过渡放牧、森林砍伐、不适当的农业利用造成的。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坡耕地土壤具有低产性状,肥力下降。人类农业活动的加强和过度的垦殖使可耕地土壤侵蚀问题日趋严重。土地荒漠化改变了陆地表面的物理特征,破坏了地表辐射平衡,诱发气候和环境变化。

2.水资源短缺: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水资源短缺。“淡水贵如油”现象从中东沙漠和干旱的非洲大陆扩展至欧洲、拉丁美洲、亚洲。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为解决淡水不足,采取的限量供水、提高水价使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局部地区的淡水资源紧张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引起地区冲突。

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口爆炸、工业污染、滥垦滥伐、过渡放牧、工矿城镇发展以及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病虫害等因素对动植物环境的极大破坏。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的灭绝。

4.矿产资源消耗剧增:世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加速进行。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2、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一是人类无限制的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欲望,二是环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基础的能力是有限的,三是自然环境对废弃物的降解能力和恢复自身平衡发展的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具体表现:

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汽车的普及使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猛增。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略降但总量未减。发达国家由于南北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不同故城市上空臭氧含量低。拉丁美洲由于工业废料增多等因素使其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酸雨现象的普遍。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工业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增多,对森林的破坏使其对碳循环的制约作用减弱,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日间降落倾盆大雨的天气现象在取代每年降雨量持续地增多的气候模式。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尽量节约或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量,提高燃烧热效率,大力开发各种新能源改变能源结构。另一方面必须控制和制止乱砍滥伐森林,大力植树造林。

3.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将会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双目失明的患者增加,使作为海洋生物食物链基础和二氧化碳吸收物的浮游生物大量减少,使许多粮食大量减产,加速聚合物的降解。保护臭氧层最有效方法是尽快停止生产使用氟氯烷烃类化合物和甲基溴。

4.水体污染加剧:河湖污染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雨和冲刷将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冲入河流和各种水体,空气降尘。陆地水污染使生产生活用水遭到破坏和减少,危 24 及水生生物损害人类健康。海洋污染方面,工业排污的重金属元素、各种塑料制品、开采石油和油轮的溢漏和排污、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近海排放以及海湾倾斜垃圾。

3、简述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

1)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所产生的严重的环境问题。2)20世纪中叶部分发展中国家因实行经济赶超战略使得出现环境问题。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的提高及70年代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4)20世纪70至80年代,一系列有关国际会议的召开和部分共识的达成。

4、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其具体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的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可持续发展在上述核心思想的指导下的几层含义:

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

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3、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1.公平原则——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资源利用和环境利益的公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2.持续性原则——发展必须在环境所容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旨。

3.需求原则——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增长。这是与悲观论的本质区别。

4.和谐原则——一方面是发展与自然协调,包括采取适当的人口政策,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发展中的协调,治理环境和经济发展都要全球统一行动。5.高效率原则——尽可能提高效率,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高效率发展。

6.质量升级原则——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资源消耗最小、环境污染最小、整体效益最好的经济增长,使原有环境更好,提高人类的生存环境水平。

5、简述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的趋势。

(一)国家间的联合趋势,一些国家为实现其在竞争中的优势,自愿组织起来,形成不同的国家集团。

1.欧洲联盟2.东南亚国家联盟3.北美自由贸易区

(二)国际是内部的分离倾向

1.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猛虎组织2.西亚的库尔德人问题3.印度尼西亚的东帝汶问题4.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5.西班牙的巴斯克问题6.加拿大的魁北克问题

6、在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人与地关系的焦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1.单一民族国家中优势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优势民族独立倾向与少数民族的分离倾向。2.跨国界的民族的分与合以及土著民族与外来移民的矛盾。

3.在中等非民族国家或双民族国家中,居于第二位的民族对第一位民族的挑战与对峙。4.多民族国家缺乏占优势的主体民族所产生的重重矛盾导致的不稳定因素。

7、简述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表现形式:

第一,全球文化的形成:客观事实。全球意识的形成与推广,资本主义文化利用其强势地位推广自己价值,成为某种全人类的普遍价值,即全球价值。

第二,西方文化后殖民扩张:主观战略。推广西方价值观念的新形式: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技术+文化。

第三,消费文化盛行的国际趋势:实际进程。文化全球化的主线是消费文化全球盛行,与之相关的两个特征是文化的商品化和大众文化的勃兴。形成原因:

第一,资本扩张:原动力。资本扩张的本性决定了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第二,后文化时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新发展。后现代主义为文化全球化扫清了思想意识领域 的障碍,为资本主义文化扩张提供了更隐蔽的方式 第三,信息技术发展:可能性与现实性。

8、简述文化本土化的表现形式和局限性。表现形式:

一、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内趋性的取向。各民族国家面临一个全盘西化、失去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危机,许多民族国家通过文化本土化的思潮寻求自我文化认同,这些文化本土化运动包含着希望摆脱强势的文化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儿带来的认同危机,以重新确立民族的精神支柱,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的走向是内趋的。

二、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外扬的趋向。在各自的文化母体中寻求先进文化建设的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文化资源,以构建一种超越西方工商文明的新型文化。

三、外来文化的包装与适应。文化本土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手段,而且是以经济竞争完成文化竞争的双赢途径。局限性:

一、某些国家和地区单纯从本地利益出发只强调和维护本土文化,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漠视与侵略,而这一切反过来不仅构成了对本土化的威胁,且构成了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破坏。本土化主要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存在,而民族国家导致极权主义、世界处于风险状态、贫富分化的两极世界,对和谐生活构成了威胁。

二、本土化运动可能隐藏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本土化运动有可能以拒斥西方文化殖民和现代化弊端为由,进而否定现代化文明,走向文化封闭主义、保守主义,最后拒绝参入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趋势。

9、论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1).经济发展对区域文化的作用:

(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二)、区域经济结构、类型、性质影响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2)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一)、精神文化与经济发展,①区域文化观念有的具有经济价值,有的无。②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会从多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③文化内核也会给区域经济结构带来影响。

(二)、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依赖于市场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基础。

三、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文化本身能创造巨大的经济 26 效益,成为区域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全球化时代的区域文化创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①文化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改造过程,需要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的三个层面上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长期改造过程,要注意彼此之间的相互协调。②文化积淀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创新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可利用部分。③文化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没有止境。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C语言课后习题解答

第七章 函数调用 7-1 写两个函数,分别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include

void main(){ int hcf(int,int);int lcd(int,int,int);

int u,v,h,l;scanf(“%d,%d”,&u,&v);

h=hcf(u,v);printf(“H.C.F=%dn”,h);

l=lcd(u,v,h);printf(“L.C.D=%dn”,l);}

int hcf(int u,int v){ int t,r;if(v>u){

t=u;

u=v;

v=t;} while((r=u%v)!=0){

u=v;

v=r;} return(v);}

int lcd(int u,int v,int h){ return(u*v/h);} 7-2 求方程ax*x+bx+c=0的根,用3个函数分别求当b*b-4ac大于0,等于0、小于0时的根并输出结果。从主函数输入abc的值。

#include #include float x1,x2,disc,p,q;

void main(){ void greater_than_zero(float,float);void equal_to_zero(float,float);void smaller_than_zero(float,float);float a,b,c;printf(“input a,b,c:”);scanf(“%f,%f,%f”,&a,&b,&c);

printf(“equation: %5.2f*x*x+%5.2f*x+%5.2f=0n”,a,b,c);disc=b*b-4*a*c;printf(“root:n”);if(disc>0){

greater_than_zero(a,b);

printf(“x1=%fttx2=%fn”,x1,x2);} else if(disc==0){

equal_to_zero(a,b);

printf(“x1=%fttx2=%fn”,x1,x2);} else {

smaller_than_zero(a,b);

printf(“x1=%f+%fitx2=%f-%fin”,p,q,p,q);} }

void greater_than_zero(float a,float b){ x1=(-b+sqrt(disc))/(2*a);x2=(-b-sqrt(disc))/(2*a);} void equal_to_zero(float a,float b){ x1=x2=(-b)/(2*a);}

void smaller_than_zero(float a,float b){ p=-b/(2*a);q=sqrt(-disc)/(2*a);}

7-3 写一个判断素数的函数,在主函数输入一个整数,输出是否素数的信息。

#include

void main(){ int prime(int);int n;printf(“ninput an integer:”);scanf(“%d”,&n);

if(prime(n))

printf(“n %d is a prime.n”,n);else

printf(“n %d is not a prime.n”,n);}

int prime(int n){ int flag=1,i;for(i=2;i

if(n%i==0)

flag=0;return(flag);}

7-4 写一个函数,使给定的一个3x3的二维整形数组转置,即行列转换。#include #define N 3 int array[N][N];

void main(){

void convert(int array[][3]);int i,j;printf(“input array:n”);for(i=0;i

for(j=0;j

scanf(“%d”,&array[i][j]);

printf(“noriginal array :n”);for(i=0;i

for(j=0;j

printf(“%5d”,array[i][j]);

printf(“n”);}

printf(“convert array:n”);for(i=0;i

for(j=0;j

printf(“%5d”,array[i][j]);

printf(“n”);} }

void convert(int array[][3]){ int i,j,t;for(i=0;i

for(j=i+1;j

{

t=array[i][j];

array[i][j]=array[j][i];

array[j][i]=t;

} }

7-5 写一个函数,是输入的字符串按反序存放,在主函数中输入和输出字符窜。#include #include char str[100];void main(){ void inverse(char str[]);

printf(“input string:”);scanf(“%s”,str);

inverse(str);

printf(“inverse string:%sn”,str);}

void inverse(char str[]){ char t;int i,j;for(i=0,j=strlen(str);i<(strlen(str)/2);i++,j--){

t=str[i];

str[i]=str[j-1];

str[j-1]=t;} }

7-6 写一个函数,将两个字符窜连接。

#include void main(){ void concatenate(char string1[],char string2[],char string[]);char s1[100],s2[100],s[100];printf(“input string1:”);scanf(“%s”,s1);printf(“input string2:”);scanf(“%s”,s2);

concatenate(s1,s2,s);printf(“nThe new string is %sn”,s);}

void concatenate(char string1[],char string2[],char string[]){ int i,j;for(i=0;string1[i]!='';i++)

string[i]=string1[i];for(j=0;string2[j]!='';j++)

string[i+j]=string2[j];string[i+j]='';}

7-7 写一个函数,将字符窜中元音字母复制到另一个字符窜,然后输出。#include

void main(){ void cpy(char [],char []);char str[80],c[80];printf(“input string:”);gets(str);

cpy(str,c);

printf(“The vowel letters are:%sn”,c);}

void cpy(char s[],char c[]){

int i,j;for(i=0,j=0;s[i]!='';i++)

if(s[i]=='a'||s[i]=='A'||s[i]=='e'||s[i]=='E'||s[i]=='i'||

s[i]=='I'||s[i]=='o'||s[i]=='O'||s[i]=='u'||s[i]=='U')

{

c[j]=s[i];

j++;

} c[j]='';}

7-13 输入10个学生5门课的成绩,分别用函数实现下列功能。1 计算每个学生平均分。2 计算每门课的平均分。找出所有50个分数中最高的分数所对应的学生和课程。4 计算平均方差。

#include #define N 10 #define M 5 float score[N][M];float a_stu[N],a_cour[M];int r,c;

void main(){

int i,j;float h;float s_var(void);float highest();void input_stu(void);void aver_stu(void);void aver_cour(void);

input_stu();aver_stu();aver_cour();

printf(“n NO.cour1 avern”);for(i=0;i

printf(“n NO %2d ”,i+1);

for(j=0;j

printf(“%8.2f”,score[i][j]);

printf(“%8.2fn”,a_stu[i]);}

printf(“naverage:”);for(j=0;j

printf(“%8.2f”,a_cour[j]);printf(“n”);

h=highest();

cour2

cour3 cour4

cour5

printf(“highest:%7.2f

NO.%2d

course %2dn”,h,r,c);printf(“variance %8.2fn”,s_var());}

void input_stu(void){ int i,j;for(i=0;i

printf(“ninput score of student%2d:n”,i+1);

for(j=0;j

scanf(“%f”,&score[i][j]);} }

void aver_stu(void){ int i,j;float s;for(i=0;i

for(j=0,s=0;j

s+=score[i][j];

a_stu[i]=s/5.0;} }

void aver_cour(void){ int i,j;float s;for(j=0;j

s=0;

for(i=0;i

s+=score[i][j];

a_cour[j]=s/(float)N;} }

float highest(){ float high;int i,j;high=score[0][0];for(i=0;i

for(j=0;j

if(score[i][j]>high)

{

high=score[i][j];

r=i+1;

c=j+1;

} return(high);}

float s_var(void){ int i;float sumx,sumxn;sumx=0.0;sumxn=0.0;for(i=0;i

sumx+=a_stu[i]*a_stu[i];

sumxn+=a_stu[i];} return(sumx/N-(sumxn/N)*(sumxn/N));}

7-14 写几个函数: 输入10个职工的姓名和职工号 按职工号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姓名顺序也随之调整。要求输入一个职工号,用折半查找法找出该职工的姓名,从主函数输入要查找的职工号,输出该职工姓名。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10

void main(){ void input(int [],char name[][8]);void sort(int [],char name[][8]);void search(int ,int [],char name[][8]);int num[N],number,flag=1,c;char name[N][8];

input(num,name);sort(num,name);while(flag==1){

printf(“ninput number to look for:”);

scanf(“%d”,&number);

search(number,num,name);

printf(“continue ot not(Y/N)?”);

getchar();

c=getchar();

if(c=='N'||c=='n')

flag=0;} }

void input(int num[],char name[N][8]){ int i;for(i=0;i

printf(“input NO.: ”);

scanf(“%d”,&num[i]);

printf(“input name: ”);

getchar();

gets(name[i]);} }

void sort(int num[],char name[N][8]){

int i,j,min,templ;char temp2[8];for(i=0;i

min=i;

for(j=i;j

if(num[min]>num[j])

min=j;

templ=num[i];

strcpy(temp2,name[i]);

num[i]=num[min];

strcpy(name[i],name[min]);

num[min]=templ;

strcpy(name[min],temp2);}

printf(“n result:n”);for(i=0;i

printf(“n %5d%10s”,num[i],name[i]);}

void search(int n,int num[],char name[N][8]){ int top,bott,mid,loca,sign;top=0;bott=N-1;loca=0;sign=1;

if((nnum[N-1]))

loca=-1;while((sign==1)&&(top<=bott)){

mid=(bott+top)/2;

if(n==num[mid])

{

loca=mid;

printf(“NO.%d , his name is %s.n”,n,name[loca]);

sign=-1;

}

else if(n

bott=mid-1;

else

top=mid+1;} if(sign==1 || loca==-1)

printf(“%d not been found.n”,n);}

第八章 指针

8-1 1 输入3个整数,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输出 #include void main(){ void swap(int*,int*);int a,b,c;

int *p1,*p2,*p3;p1=&a;p2=&b;p3=&c;scanf(“%d,%d,%d”,p1,p2,p3);if(*p1>*p2)swap(p1,p2);if(*p1>*p3)swap(p1,p3);if(*p2>*p3)swap(p2,p3);printf(“%d,%d,%dn”,a,b,c);} void swap(int*p1,int*p2){ int p;p=*p1;*p1=*p2;*p2=p;} 8-2

输入3个整数按有小到大的顺序输出。#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void swap(char *,char *);char str1[20],str2[20],str3[20];printf(“input three line:n”);gets(str1);gets(str2);gets(str3);

if(strcmp(str1,str2)>0)

swap(str1,str2);if(strcmp(str1,str3)>0)

swap(str1,str3);if(strcmp(str2,str3)>0)

swap(str2,str3);printf(“Now,the order is:n”);printf(“%sn%sn%sn”,str1,str2,str3);}

void swap(char *p1,char *p2){ char p[20];strcpy(p,p1);strcpy(p1,p2);strcpy(p2,p);}

8-3 输入10个整数,将其中最小的数与第一个数对换,把最大的数与最后一个数对换。写3个函数:1输入10个数;2 进行处理;3 输出10个数 #include

void main(){

void input(int *);

void max_min_value(int *);

void output(int *);int number[10];

input(number);

max_min_value(number);

output(number);

}

void input(int *number)

{ int i;printf(“input 10 numbers:”);for(i=0;i<10;i++)

scanf(“%d”,&number[i]);}

void max_min_value(int *number)

{

int *max,*min,*p,temp;max=min=number;for(p=number+1;p

if(*p>*max)

max=p;

else if(*p<*min)

min=p;

temp=number[0];number[0]=*min;*min=temp;

if(max==number)

max=min;temp=number[9];number[9]=*max;*max=temp;}

void output(int *number)

{ int *p;printf(“Now,they are:

”);for(p=number;p

printf(“%d ”,*p);printf(“n”);}

8-7 有一个字符窜,包含n个字符。写一个函数,将此字符窜中从m个字符开始的全部字符复制成为另一个字符窜。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void copystr(char *,char *,int);

int m;char str1[20],str2[20];

printf(“input string:”);gets(str1);

printf(“which character that begin to copy?”);scanf(“%d”,&m);

if(strlen(str1)

printf(“input error!”);else {

copystr(str1,str2,m);

printf(“result:%sn”,str2);} }

void copystr(char *p1,char *p2,int m)

{ int n;n=0;while(n

n++;

p1++;} while(*p1!=''){

*p2=*p1;

p1++;

p2++;} *p2='';}

8-9 写一个函数,使给定的一个3x3的二维整形数组转置,即行列转换。

#include

void main(){ void move(int *pointer);int a[3][3],*p,i;printf(“input matrix:n”);

for(i=0;i<3;i++)

scanf(“%d %d %d”,&a[i][0],&a[i][1],&a[i][2]);

p=&a[0][0];move(p);

printf(“Now,matrix:n”);for(i=0;i<3;i++)

printf(“%d %d %dn”,a[i][0],a[i][1],a[i][2]);}

void move(int *pointer){ int i,j,t;for(i=0;i<3;i++)

for(j=i;j<3;j++)

{

t=*(pointer+3*i+j);

*(pointer+3*i+j)=*(pointer+3*j+i);

*(pointer+3*j+i)=t;

} }

8-13 将n个数按输入顺序的逆序排列,用函数实现。

#include

void main(){ void sort(char *p,int m);int i,n;char *p,num[20];

printf(“input n:”);scanf(“%d”,&n);

printf(“please input these numbers:n”);for(i=0;i

scanf(“%d”,&num[i]);

p=&num[0];sort(p,n);

printf(“Now,the sequence is:n”);for(i=0;i

printf(“%d ”,num[i]);printf(“n”);}

void sort(char *p,int m){ int i;char temp, *p1,*p2;for(i=0;i

p1=p+i;

p2=p+(m-1-i);

temp=*p1;

*p1=*p2;

*p2=temp;} } 第九章 用户建立的数据类型

9-1 定义一个结构体变量(包扩年、月、日)。计算该日在本年中的第几天,注意闰年问题。

#include

struct {

int year;int month;int day;}date;

void main(){ int days;printf(“input year,month,day:”);scanf(“%d,%d,%d”,&date.year,&date.month,&date.day);

switch(date.month){

case 1: days=date.day;

break;case 2: days=date.day+31;break;case 3: days=date.day+59;break;case 4: days=date.day+90;break;case 5: days=date.day+120;break;case 6: days=date.day+151;break;case 7: days=date.day+181;break;case 8: days=date.day+212;break;case 9: days=date.day+243;break;case 10: days=date.day+273;break;case 11: days=date.day+304;break;case 12: days=date.day+334;break;}

if((date.year %4== 0 && date.year % 100!= 0 ||date.year % 400 == 0)&& date.month >=3)

days+=1;

printf(“%d/%d is the in %d.n”,date.month,date.day,days,date.year);}

%dth day 9-2 写一个函数days,实现第一题的计算,由主函数将年、月、日传递给days函数,计算后将日子数传回主函数输出。

clude

struct {

int year;int month;int day;}date;

void main(){ int i,days;int day_tab[13]={0,31,28,31,30,31,30,31,31,30,31,30,31};printf(“input year,month,day:”);scanf(“%d,%d,%d”,&date.year,&date.month,&date.day);

days=0;for(i=1;i

days=days+day_tab[i];days=days+date.day;if((date.year%4==0 && date.year%100!=0 || date.year%400==0)&& date.month>=3)

days=days+1;

printf(“%d/%d is the in %d.n”,date.month,date.day,days,date.year);}

%dth day 9-3 编写一个函数print,打印一个学生的成绩数组,该数组中有5个学生的数据记录,每个记录包括num.name,score[3],用主函数输入这些记录,用print函数输出这些记录。

#include #define N 5

struct student {

char num[6];char name[8];int score[4];}stu[N];

void main(){ void print(struct student stu[6]);int i,j;for(i=0;i

printf(“ninput score of student %d:n”,i+1);

printf(“NO.: ”);

scanf(“%s”,stu[i].num);

printf(“name: ”);

scanf(“%s”,stu[i].name);

for(j=0;j<3;j++)

{

printf(“score %d:”,j+1);

scanf(“%d”,&stu[i].score[j]);

}

printf(“n”);} print(stu);}

void print(struct student stu[6]){ int i,j;printf(“n

NO.name

score1

score2

score3n”);for(i=0;i

printf(“%5s%10s”,stu[i].num,stu[i].name);

for(j=0;j<3;j++)

printf(“%9d”,stu[i].score[j]);

printf(“n”);} }

9-4 在第3题的基础上,编写一个函数input,用来输入5个学生的数据记录。

#include #define N 5

struct student { char num[6];char name[8];int score[4];} stu[N];

void main(){ void input(struct student stu[]);void print(struct student stu[]);input(stu);print(stu);}

void input(struct student stu[]){ int i,j;for(i=0;i

printf(“input scores of student %d:n”,i+1);

printf(“NO.: ”);

scanf(“%s”,stu[i].num);

printf(“name:

”);

scanf(“%s”,stu[i].name);

for(j=0;j<3;j++)

{

printf(“score %d:”,j+1);

scanf(“%d”,&stu[i].score[j]);

}

printf(“n”);} }

void print(struct student stu[6]){ int i,j;printf(“n

NO.name

score1

score2

score3n”);for(i=0;i

printf(“%5s%10s”,stu[i].num,stu[i].name);

for(j=0;j<3;j++)

printf(“%9d”,stu[i].score[j]);

printf(“n”);} }

9-5 有10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数据包括学号、姓名、3门课程的成绩,从键盘输入10个学生数据,要求输出3门课程总成绩,以及最高分的学生数据(包括学号、姓名、3门课程成绩、平均分数)

#include #define N 10

struct student {

char num[6];char name[8];float score[3];float avr;} stu[N];

void main(){

int i,j,maxi;float sum,max,average;for(i=0;i

printf(“input scores of student %d:n”,i+1);

printf(“NO.:”);

scanf(“%s”,stu[i].num);

printf(“name:”);

scanf(“%s”,stu[i].name);

for(j=0;j<3;j++)

{

printf(“score %d:”,j+1);

scanf(“%f”,&stu[i].score[j]);

} }

average=0;max=0;maxi=0;for(i=0;i

sum=0;

for(j=0;j<3;j++)

sum+=stu[i].score[j];

stu[i].avr=sum/3.0;

average+=stu[i].avr;

if(sum>max)

{

max=sum;

maxi=i;

} } average/=N;

printf(“

NO.name

score1

score2 for(i=0;i

printf(”%5s%10s“,stu[i].num,stu[i].name);

for(j=0;j<3;j++)

printf(”%9.2f“,stu[i].score[j]);

printf(”

%8.2fn“,stu[i].avr);} printf(”average=%5.2fn“,average);printf(”The highest score score3

averagen“);is :

student %s,%sn”,stu[maxi].num,stu[maxi].name);printf(“his scores are:%6.2f,%6.2f,%6.2f,average:%5.2f.n”, stu[maxi].score[0],stu[maxi].score[1],stu[maxi].score[2],stu[maxi].avr);}

第四篇:《王几何》课后习题解答

《王几何》课后习题解答

一、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王几何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文写了王几何老师上第一节课时的情形,刻画了一位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象。

印象:王老师和蔼风趣,是良师又是益友,是平凡朴实、学生喜欢爱戴的人,他留给我的印象终生难忘。

二、王老师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用意是什么?文章中的这些描写,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王老师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用意是让同学们明白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要大家牢记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在内容上点明了主旨。

三、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不同方面刻画了一位老师的形象。先在课文中圈点出相关描写,然后任选一个方面写一段评价文字,与同学交流。如果你喜欢画画,可以用简笔线条勾勒出王老师的肖像。

示例:“矮胖老师依然不说一句话,但却渐渐收起了笑容,用黑板刷轻轻敲击着讲台上的课桌,待全班同学安静下来,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

这段文字运用了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寥寥几笔,一个水平高,业务熟,见识广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

/ 1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解答1~7章

以下所标页码黑色字为2013版课本,红色字为2015版课本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9-15)(P10-17)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P15-16)(P16-18)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P17)(P18-19)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P17-29)(P21-32)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P36)(P39)

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P34-36)(P37-39)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P43-44)(P46-48)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农民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P47-48)(P51-52)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 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P51-53)(P56-58)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P60-61)(P66-68)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必要性)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正义性)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进步性)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P65-66)(P71-72)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P70-72)(P77-79)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3)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4)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P77-80)(P83-86)

(1)1917,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部分;(3)1919共产国际成立,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党(4)亚非拉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P80-87)(P87-92)

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者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垄断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他们肆意的蹂躏我们的人民。而封建主义通过地租,商业投机,高利贷资本,苛捐杂税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从事金融,商业投机,发行法币等,扩大自己的官僚资本,造成经济混乱,又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推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P89-93)(P95-98)(1)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与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主张实行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使中国继续走半殖半封的社会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两个中国之命运, 继续半殖半封的旧中国,或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P99-100)(P105-106)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P113-114)(P120-121)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P114-118)(P121-124)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P122-129)(P133-140)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 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P133)(P142-143)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清理

(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主要原因)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P137-138)(P146-147)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 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P166-167)(P180-181)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P151-164)(P162-176)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P149-151)(P159-162)1.抗战初期,担任正面战场作战,以正规军为主,为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大量地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促成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3.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历史意义是什么?(P152)(P162-163)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P178-181)(P193-196)

(1)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

(2)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3)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国统区国民经济遭遇深刻的危机。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

(4)共产党领导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国民党的主要力量。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P181-187)(P198-203)

作用:

第一,各民主党派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第二,积极参加和支持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第三,中共支持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 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193-195)(P209-212)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下载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课后习题解答(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课后习题解答(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字信号处理(第四版)》部分课后习题解答

    Chapter 9 9.1 Develop a lowpass IIR digital filter using Butterworth Approximation with the following specifications: passband egde frequency at Fp = 100 Hz, st......

    高效沟通方法课后习题[5篇]

    高效沟通方法 测试成绩:80.0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在沟通时,为了真正实现有效倾听,最好采取( )的方法。 √ A B C D 忽视听选择听假装听同理听 正确答案: D 2. 在沟......

    人文地理学总结与习题(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人文地理学总结及习题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同济大学四平路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

    采购与供应管理一二课后习题解答1-10

    第一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利润杠杆效应指的是( C ) P7 A.利润的增加可以带来采购数量的增加 B.采购数量的增加可以带来利润率的提高 C.采购费用节省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解答(优秀范文5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2 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

    机械设计基础 第五版 课后习题答案 详细解答

    前 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近机类、非机类 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杨可桢、程光蕴主编的 《机械设计基础》, 因其内容精炼、深度适中、重点突 出、知识面宽......

    c语言程序设计(科学出版社)课后习题解答

    第3章习题解答 第1章 1.C 语言程序主要由预处理命令、函数、注释等组成。2.填空分号main stdio.h 3. 源程序: #include main { printf(“************......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第一课 背诵第1、2自然段 1、 体会句子的含义: 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答:老舍将草原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