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与个人礼仪的培养
大学生与个人礼仪的培养
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作为其公民,了解和掌握我国优良的礼仪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大家总有一天会毕业,会踏上社会,踏上求职之路。公关礼仪是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它是在公关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礼仪。通俗的讲,礼仪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讲都是为了树立其美好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平凡,这对我们的礼仪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当今的招聘单位越来越强调员工的素质,看重个人能力,礼仪在你应聘时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你微小的一个举动,就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结果。因此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公共礼仪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可以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一、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礼仪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 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大学生活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一个锻炼个人能力展现自我的大舞台,许多同学在这里学到了不少人际交往上的礼仪,但这毕竟是少数同学,而绝大数同学的大学生生活还是三点式的,没有课就是窝寝室,很少出去参加活动,与人交往。这也就造成了大部分同学缺乏社交的技巧,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 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 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的现象。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 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 坐卧不安的状况, 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 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 四肢颤抖, 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不懂得各种场合的社交礼仪, 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仪容和日常卫生观念淡漠, 仪容仪表邋遢, 着装不符合自己的气质个性, 没有因时间、地点、场合准确着装。
(二)产生的原因。
1.家庭与教育制度的原因。
一般来说, 礼仪教育呈现为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一个递进过程。毫无疑问, 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 因而, 学前阶段与小学中学阶段恰当的礼仪教育可谓至关重要。遗憾的是, 在我国应试教育尚未得到彻底改革的大背景下, 学习成绩的好坏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中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当家长们为孩子考入某所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而欢欣鼓舞以至松口气的时候, 却忘记了正是这一系列的应试教育让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相处。大学生尤其是刚刚从高中毕业, 初步踏进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 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希望和期待, 但同时也拥有太多的迷惘。事实上, 在大学期间, 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高校教育、管理上的原因。
一些高校的决策、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力的措施, 没有做好中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过度工作, 没有做好学生转型的引导工作。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 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 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有很多人在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和社交礼仪,不知如何表现自己,如何通过相关的礼仪得到大家的认可,导致交友失败。从而导致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
让大学生学习公关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 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 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 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因此无论是学生自己, 还是他们所就读的大学, 都应该在大一的时候, 做好思想转换工作。意识到大学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突破, 在生活上, 也必须得到很好的调整, 以期在大学的四年学习和生活中, 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在于他人交往时应该注意的个人礼仪
1.个人的内在修养
(1)真诚。与人交往时,待人要真心诚意,心口如一。待人真诚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表里不一,口里心非,缺乏诚意的人,即使在礼仪形式上做得无可指责,最终还是得不到他的信任,使交往难以继续。
(2)热情。与人交往时,对人要有热烈的感情。热情会使人感到亲切、温暖,从而缩短他人与你的感情距离,愿意与你接近、交往。但热情过分,会使人感到虚情假意,因而有所戒备,无意中筑起一道心理防线。过分的吹捧语言、勉强他人吃饭喝酒吧,会使人不堪分担,陷于难堪。而交往时冷冰冰,就使人难以接近,甚至产生误解。
(3)温和。温和的人,说话和气,一般比较有耐性,待人不严厉、不急躁、不粗暴。这样的人,态度亲切,乐意听取他人的意见,有事能与他人商量,容易同他人建立亲近的关系。公关交往中需要这种性格。温和不能唯唯诺诺,过分顺从,缺乏个性和主见。这样会令人轻视,不利于交际。
(4)宽容。生活中我们会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对方的误解、无礼,要有气量,要宽大为怀;你谅解了他人的过失,允许别人与你的不同,可以化解矛盾,赢得他人的敬重。
(5)大方。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要讲究姿态和风度,要既稳重庄重,又落落大方,举止自然。讲话、表演、道歉、走路等等都要大方,表现出自信和成熟,使人感到你所代表的组织可敬重。
(6)幽默。在交往中,幽默风趣的言谈,使他人觉得因为有了你而兴奋、活泼、并使人从你身上的启发和鼓励。这样,你就会成为交往中的一个核心,他人乐于与你在一起,围在你的周围,乐于与你交朋友。
2.个人的外在包装
(1)仪表。即外观也。重点是头和手,头发要整洁,发型要得体,是适合自己身份,与周围环境协调。手要保持干净、干燥,尽可能不要留指甲。
(2)表情。表情是人的第二语言,表情要配合语言。表情自然、不要假模假样;表情要友善、不要有敌意;友善是一种自信,也是有教养。表情要良性互动,要双方平等沟通。
(3)举止动作。举止要有风度,就是举止优美。优雅的举止,实际上是在充满了自信的、有良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的一种习惯的自然的举止动作。举止要文明,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前,尤其要注意个人的举止行为。比如不能够当众随意整理我们的服饰,不能当众处理我们的废物,举止简言之是教养。进而言之,举止要优雅规范。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是手不要乱放,脚步要乱蹬。
(4)服饰。服饰也代表个人修养。在日常交往中,服饰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选择搭配到位。首先要适合你的身份,适合你的地位。其次要把不同的服装搭配在一起,不要奇装异服,要给人和谐的美感。
(5)谈吐。在公共场合,要使用普通话,打电话和谈话不能声音过大,声音过大显的没有修养,不得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与不同人交谈时要注意目光所处的不同位置。与人交谈时,要尊重他人意见,不要随意插话,要找准插话时机。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个人礼仪
1.加强自身对礼仪的重视成度。只有自己看重了,才会在平时生活中去注意,去纠正,去提高。平时可以多看一些关于礼仪方面的书籍或视频。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观察他人的礼仪规范。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自觉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并将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培养礼仪素质和文明礼貌的极好机会, 增强培养礼仪素质的惫识, 时时处处注意把个人的文明举止。
2.学校加强对学生在礼仪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 丰富他们的礼仪 知识, 可以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 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 真正做到“ 诚于中而行于外, 惫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商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人课程教育, 确定教师, 选定教材, 为礼仪课程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礼仪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校应将学生的礼仪教育融人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通过组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体验活动, 在校园中营造丰仪文明的氛围。
学习个人礼仪并运用好个人礼仪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如何学好和掌握个人礼仪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
第二篇:个人礼仪的培养与形成
我们已知道,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日之功。是要靠后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渐地形成。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个人的原动力,教育的推动力以及环境的感染力。个人的原动力个人的原动力,亦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行为和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个体,我们每个人只有首先具备了勇于战胜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动中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抵御外来的失礼行为,与此同时,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使个人礼仪深植人心,真正成为优良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个人礼仪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原动力,需要个人的自律精神。来源:中国公关礼仪网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培养礼仪修养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乃至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学生培养个人礼仪修养迫不及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如何培养个人礼仪修养文章内容。
大学生培养个人礼仪修养的途径
(一)提高自身修养,争做“四有”新人
学习礼仪修养的目的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培养高尚的情操,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影响着他的品质。当代大学生,是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自觉、认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党和国家号召每个大学生均应争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必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守社会公德,还应以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来激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争做“四有”新人,那么学会必要的礼仪知识也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经常会对擦肩而过的一位教师或同学行注目礼,这是因为他们高雅的气质或潇洒的风度深深吸引了我们。那么如何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好印象呢?起码的一点就是多学一点社交礼仪,它可以免除你交际场上的胆怯与害羞,它可以指点交际场中的迷津,它可以给你平添更多的。
对于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礼仪修养,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大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礼仪,才能让其成为习惯,成为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优雅气质。很多人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自我感觉做的还可以,但实际平时也有很多时候没有很好的注意自己的礼仪修养的培养,所以还是会有很多地方、很多细节做的还不够好。只有人人注重礼仪修养,了解它的重要性,让礼仪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充满魅力,才会是真正的“礼仪之邦”。
(一)认真学习理论,不断提高自我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越彻底,认识越正确,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在修养实践中的盲目性就越少,就能及时地识别错误倾向,少走弯路,免遭挫折。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信念、行为和习惯的磨练与提高的过程,并达到一定的境界。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状况如何,主要以社会实践来检验。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这个“行”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那个当你有了良好的内在修养以及基本的礼仪知识,到这一步你都只是在纸上谈兵,要是脱离了与人的交往沟通礼仪就是空谈,要把所知道的理论储备运用到生活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用实践来检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地使用礼仪,用礼仪培育自己美好的心灵,同时还要用自己的礼仪行为去影响他人,用礼仪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另外,大学生在实践中,要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而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不仅要从小事做起,点滴养成,还依赖于有克服坏习惯的决心和毅力。“吾日三省吾身”是儒家的修养法则,对当代大学生也是适用的。
培养大学生个人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荀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句名言直接的彰显了“礼”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时代的知识分子群,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的实现与否。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要着重大意义和必要性,也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对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作用,首先它是大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它是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
第四篇:大学生与社交礼仪
大学生与社交礼仪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大学生加强礼仪学习与修养,是造就现代化人才的需要。本文着重探讨当代大学生礼仪的起源、构建和发展等。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起源构建发展
孔子曾说:礼者,敬人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人人皆不可失去敬人之意。荀子也说:礼者,养也。强调礼仪是每个人皆需具备的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大学生礼仪实际上也就是大学生的一种交往和沟通技巧,现代社会随着交往的日益增多,人们比以往更加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这些看上去是小事一桩,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及内在素质。
那么大学生礼仪的起源在哪?又如何构建并发展呢?
一、大学生礼仪的起源
创办于中国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的长安太学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正规大学,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应该首先出现在欧洲,11世纪在意大利诞生的博洛尼亚(Bolognia)大学,堪称西方世界第一所大学。到了12世纪,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诞生,再到13世纪剑桥大学诞生,之后大学蓬勃发展。到1500年,欧洲已有六十余所大学,此后美国也诞生了最早的两所大学,即哈佛大学和后来的耶鲁大学,以及其他包括青藤名校在内的许多大学。大学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文明进步的步伐。在近代西方大学发展的基础上,1810年洪堡在德国创立柏林大学,确立独立治校与自由教学的大学原则,更明确倡导大学应有学术研究的职能。现代大学由此诞生,远远落后的德国也在科技文明上迅速赶超英、法强国。1876年仿柏林洪堡大学而进一步创新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是现代大学的重要里程碑,此后研究型大学在美国蓬勃发展,美国的社会与科技文明也迅猛发展。德国的现代大学也对近代日本大学的诞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起来的最早的东京大学,以及后来的京都大学。1895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诞生,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1920年前后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综合大学——东南大学,为此早期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此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相继发展为中国早期高水平的现代国立大学。有了早期的大学之后,也就有了早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青年群体,大学生便有了自己的礼仪规范。
二、大学生礼仪的构建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全面人才,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这种人才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具有较高的智商和能力,也需要有较高的情商和良好的礼仪素
质。因此,高校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的情况,大学生存在礼仪修养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例如,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不会问候,不懂谦让,不尊重师长;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荡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有的同学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与礼仪修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更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生礼仪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礼仪是对大学生在校园范围内以及在校外与他人交往的行为规范,其中更多地强调大学在校园范围内的礼仪交往。
大学生礼仪有着与普通礼仪相同的共性,同时也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更高要求。
1、校园礼仪的主体
大学生是校园里的主体,对大学生在校园行为规范上的要求,也是校园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师生在校内进行日常活动时所应该遵循的礼仪规范就是校园礼仪,这些礼仪包括常规活动礼仪、集会与聚会礼仪、会议礼仪、运动会礼仪等。在这些礼仪规范中,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师生的礼仪规范反映着学校人员的素质和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
2、大学生礼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扩大,人类社会产生了礼仪规范,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古代强调礼仪的权威和尊严相比,现代礼仪更多地体现在人们之间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心意表达和友谊增进等方面,这就以为着礼仪不是所谓“上层人士”的特权,而是社会对所有公民的行为规范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言行举止自然会受到公共礼仪的束缚,所以,大学生在遵守公共礼仪方面具有普遍性,但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大学生礼仪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的礼仪更多地要同我们所处的环境相联系,即突出校园礼仪的特色。校园活动礼仪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在校园礼仪中无论是常规活动礼仪,还是集会与聚会礼仪,都要体现出学生对于老师的尊重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友爱。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因而对于我们的礼仪要求也要比社会中同年龄层次的青年人高。这种高要求就表现在对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礼仪要同我们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联系在一起,而不能是“有文化,没教养”的代表。[1]这种较高的礼仪要求表现在大学生应该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个性修养、文化修养以及美学修养。
3、大学生礼仪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对于大学生的礼仪要求,不仅是停留在课堂的教学、辅导员的教育、学校的会议之中,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在大学生的行为中。长期以来,学校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礼仪教育并没有单独成为一个教育体系,而是蕴藏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且呈现出大学生礼仪教育政治化的趋势。这就导致学校在开展大学生礼仪教学过程中要么是讲得很少,要么就是讲得虽然很多,但要求又太高,让学生觉得难以达到,这就使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礼仪教育大打折扣。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需要重视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贯穿始终,并且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以及联系工作过程中更要充分重视礼仪的重要作用,因为这种礼仪不仅是他们在找工作时所必需的,就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了,同样十分重要。武汉大学在2000年所进行的一次“社会究竟需要什么人才”的用人市场调查中,大学生在“文明修养”、“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自知之明”等方面就不为社会所完全认可,这实际上就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敲了一次警钟。[2]
(二)大学生礼仪的功能
大学生礼仪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功能?礼仪的作用就是为了交往与沟通,在现代社会里,交往与沟通越来越重要。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经提出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人际关系中彼此能够谦让。也就是说,在这次大会中就划时代地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作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有恰当的人际交往,而恰当的人际交往又需要合适的交往礼仪来完成,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礼仪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功能。
1、大学生交际生活的一把钥匙
社会心理学提出了“相似性吸引”的理论,即个体之间如果在文化背景、生活状况、社会地位、职业特长、风俗习惯等方面相接近,就容易在心理上、感情上、行为上趋向一致,产生共鸣和相互信任,并进而相互建立友谊。大学生在学校里有着相接近的文化背景、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如果懂得在交往过程中的礼仪,就容易与其他同学交往,其他同学也会乐于与其交往。相反,在交往过程中不懂有关的知识,则很可能被其他同学排除在外。
2、和谐校园的一块基石
和谐校园是学生完成学业、培养良好素质的良好环境,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良好的学风和校风,而良好的校风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尽管现在高校学生刚一进校就要学习“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但关于礼仪教育的知识尚未很好地融于该教材体系中。其实,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大家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
有的同学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其实不然。开展礼
仪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礼仪素质就是让大家懂得如何遵循礼仪规范,发挥礼仪规范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
3、大学生事业成功的一个手段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上社会,实现社会化之前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我们来讲,加强礼仪学习和修养,是塑造自我良好形象的必然需要。面对将要跨进的社会,无论是交友还是求职,或者是创业,只要是在社交活动中,就需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待人,言谈举止得体大方,做到谈话高雅、举止文明、穿着得体。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他人的帮助,在事业上获得广泛的支持。
4、大学生完善人格的一个途径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Allport)曾经提出了六条健康人格的标准,即:①具有自我接纳的能力;②具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③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并且能够接受自己;④在知觉、思想与行动上能够充分配合外界,不加歪曲;⑤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一定客观的了解;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3]从奥尔波特的这六条健康人格标准不难看出,其中有多条谈到了社会交往礼仪的要求。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礼仪能够促进个体人格的完美和提高。
(三)大学生礼仪的教育
重视对大学生开展礼仪教育就是重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要注重礼仪问题,老师也要注重。为人师表,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校园里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礼仪活动,包括国际礼仪的培养。
三、大学生礼仪的发展
知书达理,以礼待人,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深入大学校园就不难发现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
社会在进步和发展,要求大学生所要遵循的礼仪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说,大学生礼仪的发展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一)大学生礼仪与公共礼仪发展相结合社会在发展和进步,公共礼仪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譬如,封建社会的公共礼仪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对封建社会中的一些优秀礼仪规范的继承。礼仪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社会成员中的个体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与成功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礼仪属于礼仪之中的一个范畴,是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这种行为规范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当公共礼仪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礼仪要求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大学生礼仪与交往能力紧密联系
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开放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很多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如社交障碍与情感危机往往都同交往不适有很大关系。而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提高大学生交往与沟通能力,所以,大学生礼仪与交往能力有着密切联系。
(三)大学生礼仪与感恩教育联系密切
古人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是要提醒世人,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感恩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对于父母的养育、教师的教诲以及社会的关怀常常抱着感激之情。这种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在感恩教育中把礼仪融入其中。
我们可以很容易做到,只要常怀感恩之心。在校尊敬师长,在家尊重父母。这,就是感恩。这,也是礼仪的完美体现。
十分感谢xxx老师让我们对现代社交礼仪、大学生礼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了解到礼仪的重要性,学会一些简单的礼仪、礼节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郭娅:《大学生人际交往》,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9页
[2] 郭娅:《大学生人际交往》,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3页
[3]刘连兴、王景平、张美君:《大学生礼仪修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第五篇:大学生与社会礼仪
大学生与社会礼仪
大学生与社会礼仪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礼仪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千多年前,许多思想家就对公关礼仪的作用有过重要的论述。如: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大思想家荀子更是把礼与法相提并论,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在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容、仪式表达出来的就是礼仪。因此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礼仪不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礼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作为当代大学生理所应了解和掌握公关礼仪的本质、原则和规范,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缺失与现状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也是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礼仪教育的欠缺使得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欠缺,为此,高校应该通过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1、师生间缺乏基本礼仪
(1)教师宣布上课后,学生仍各干各的,说话、吃早餐......全然不顾教师在讲台上等着讲课;在讲课过程中,学生也常睡觉、听歌、玩游戏而不与教师配合,出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形;下课时,老师还没有离开课堂,有些学生早就窜到老师的前面去了,向冲锋一样。
(2)对于老师的批评指正没有认真接受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当老师的批评与事实有出入时,很少同学能在老师讲过后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也没有在事后寻找适当的场合、时机加以说明,而是顶撞老师,在课后散布对老师的不满情绪,发泄无礼言辞;上课迟到了没有在门口喊“报告”,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就擅自推门进入;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指指点点,品头论足;请教老师问题时没有注意礼节,请教态度欠谦虚,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述,反问甚至质问老师;到老师家拜访时事先没有预约、没有礼貌登门。
2、与同学的交往缺乏礼仪
在大学里,同学们朝夕相处,是亲密的伙伴。同学情是大学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充满了纯真、浪漫、活力的特点。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却还存在着大量的非礼貌行为。如以下这几个方面:1.不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不尊重同学。2.当同学遇到学习困难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3.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品头论足,给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4.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没有相互尊重,乱开同学玩笑,或者做有伤同学自尊的事。5.有求于同学时没有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语言;借用学习用品时,没有征得同学的同意就拿,用后归还也不言谢。6.在学校宿舍没有遵守作息时间,不按时起床,不按时熄灯就寝,大声说话,打扰其他的同学休息。7.不自觉保持宿舍的清洁卫生,既不搞好个人卫生,又不热心主动搞好室内的清洁卫生。8.未经主人允许就随便动用他的茶具、碗筷、毛巾等用具;随便翻阅别人的书信、日记等。9.不爱护宿舍公物,对拜访的同学不热情友善
3、校园公共场所缺乏礼仪校园公共场所是同学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很多同学就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礼仪:1.在图书馆大声说话、书架上的书阅读后不放回原处。2.在饭堂不按次序买饭、插队;浪费粮食、随地倒剩菜剩饭。3.在集体活动时大声喧哗、在集合场地乱扔物品。4.在校园内随便穿拖鞋、背心或奇装异服,随口乱说脏话。
4、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礼仪缺失 少数我们中的大学生与父母之间也缺乏基本礼仪。例如有些家长远道而来为子女送钱送物,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些学生却对父母冷言相对,弄得父母很尴尬。许多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打电话就是要钱。更有甚者欺骗父母,向父母频繁所要钱财用于其它方面的不正当消费。学生不能说因为和父母亲近就不讲礼仪,相反我们对养育我们的父母更礼貌,更尊重,更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子女对父母的特殊礼仪去对待他们。
二、导致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分析
1、自身修养的不足
由于大学生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论文抄袭、考试违纪舞弊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做“枪手”、助学贷款欠款不还等行为,也并不觉为耻。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合住、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
2、家长过分溺爱所至。
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和“第一掌门人”,对其百依百顺,致使爱心泛滥成为“溺爱”,造成孩子心中无别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与礼仪的核心如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平等合作、严于律己的思想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加之有的家长本身不注意礼仪,没有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致使家庭礼仪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同时,应试教育使得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忽略甚至放弃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
3、学校德育教育的缺陷。
目前各类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同时,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师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向学生们灌输“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四字的道德规范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大话、空话,在孩子们的心中激不起一点波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对于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文字,他们又如何将其付之行动呢?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色色“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 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的、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无不对正处于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 表现出反社会规范行为, 如违纪行为的泛化, 酗酒打架屡见不鲜, 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等等, 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 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 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 这样必然会导致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同时, 也存在着大学生的一些礼仪行为在一些缺乏礼仪规范的社交中暂时吃亏, 或被认为犯傻而不被理解。如, 一些大学生抱怨在公车上主动让座, 常被另眼相看, 因此, 即使让座, 也要看人, 要么就不让。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积极性。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1、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主要内容,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传跨越时空,亘古至今,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现如今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社会上是高层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与拼搏。众所周知,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道德思想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营造良好礼仪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话说明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品格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一个好的老师,一本好的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都可以让更多的人懂得什么叫做礼。所以,注重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重视家庭环境的熏陶,强化中小学礼仪教育的早期投入,美化人际环境,净化社会风气,营造社会礼仪氛围,礼仪教育就一定会结出硕果。古人说得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国家安定的前提。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是靠人们的自觉、靠社会舆论来维护的。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礼仪道德规范制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克制的能力,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提升大学生礼仪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
3、利用网络开展礼仪修养教育实践
文明礼仪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即时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礼仪教育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让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联。网络环境的礼仪修养教育有助于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校园网主页,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采取“网上”聊天、辩论和咨询等方式,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和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健全其人格。
四、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于礼仪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礼仪知识,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人们在礼仪方面的基本要求,以礼仪的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搞清楚按礼仪办事的必要性,及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真正认识到个人在参加社会生活时在言行上所应当遵循的“规矩”,以免在工作、学习等日常事务中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不合礼仪要求的行为,甚至发展为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往往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做不合礼仪的事情,而是由于对各种事情、场合、活动等方面的礼仪无知和不能正确理解造成的。因此,提高认识,是加强礼仪修养的起点。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教育,营造礼仪的环境和氛围。
2、明辨是非,自觉自省。
在交往礼仪中,有的真诚,有的虚伪。明辨是非,不仅要求识别虚假的礼仪和非礼现象,而且还要正确对待旧社会遗留下的、已不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一些礼仪现象,譬如应教育大学生坚决抵制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现象。自觉自省是由礼仪修养的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礼仪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少的。但是,最终要取决于有没有高度的自学性。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外力的推动下,也许你会“强记”一点礼仪知识,但根本不可能进行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也就是空谈了。内省是一种经常性的自觉的自我检查,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重要途径。“吾日三省吾身”是儒家的修养法则,对当代大学生也是适用的。
3、注重实践,非礼莫行。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用实践来检验。因此,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地使用礼仪,用礼仪培育自己美好的心灵,同时还要用自己的礼仪行为去影响他人,用礼仪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另外,大学生在实践中,要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而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不仅要从小事做起,点滴养成,还依赖于有克服坏习惯的决心和毅力。因此,大学生要彻底改掉坏习惯,用礼仪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合乎礼的就做,不合乎礼的就不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绝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所以,个人的形象礼仪是内在精神与外部风貌的展示,也代表着整个群体的形象。作为现代礼仪的主要传承者和代表社会发展希望的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不仅仅代表其本身的素质,还代表了其所在院校的整体形象和大学生的群体形象。加强礼仪修养,通过个人形象管理,进一步增强其社会竞争力,是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一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