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品位与人格的锻造

时间:2019-05-14 15:2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的品位与人格的锻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的品位与人格的锻造》。

第一篇:读书的品位与人格的锻造

读书的品位与人格的锻造

近来在朋友的蛊惑下,我时常来文学网站浏览文章。确有养目悦心的好文章,让我这般愚陋的人大开眼界,恍见天光;但恕我不恭,也有些篇什让人无法卒读,不是语言的稚嫩,这样的缺失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得硕壮起来,而是有些人读书品位过低,从而导致了自己的人格锻造过程中少了某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写出的文章就彰显出苍白和窘迫。我注意到,时下不少人在研读周作人、胡兰成、陈公博、黄濬(此人是国民党行政院机要秘书,抗战开始后第一个被正法的大汉奸。此人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时下也被一些学子津津乐道。)等人的著作,我得有言在先,他们的书不是不可以读,但窃以为必须是在心有圭臬的前提下去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中国文学史话》和《禅是一支花》近来在图书市场上风行一时,更有学界知名度颇高的大人物为其摇旗呐喊: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在这里我想把话说绝了——当然是我的一管之见:谈周作人、胡兰成之流,应该以一言蔽之的气势,避免巧言令色的纠结——读他们的书,除了更加识破他们欲盖弥彰的小人做派,再萌生别的意念我就怀疑你是中了他们的诡计。

这里我想费些笔墨说说胡兰成。他比周作人、陈公博、黄浚等人更厚颜无耻。二战后日本是一片废墟,精神世界更是一派荒芜,抗战时期认贼作父的胡氏,此时又扮起了东洋人精神世界“煮粥人”的角色。他对东洋人说:“西方文明其实是'无明’,文明的本质是无”。胡氏的精明(其实是小人的杂耍)就在于此,世人皆知,二战正是文明战胜了野蛮,要讨施食与己的主子的欢心,首先就要否定打败主子的文明。胡氏从《老子》那里偷来半句话,好让贼父聊以自慰。更有不堪,胡氏竟把日本的神道与《易经》相提并论,他说:“神道与《易经》都是天地人合一的样板”。这样卖祖求荣的话,连有廉耻感的日本人也断然是说不出口的。胡的文章有特点,词语华丽,调子舒缓,桃花杏花沾水而开,文本心境意映成趣,不然,当年上海滩那位才女怎么会让他迷惑?乃至今天还有人拿此说事,以证胡氏“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我倒要问问说这些话的人:你把葱香从芥子气中“废”下来给我看看!可能是我成见太深,我读胡氏的文章有一种听男人唱旦的感觉。把话题扯回来。不是什么书都能给你营养的。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去读××理论、××代表,这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的社会也定然是病态的,但钟情于周作人、胡兰成、陈公博、黄浚等人的书,潜移默化之中,你就会一寸一寸地矮下去。

我当然知道,如果不是传统的精神遗迹或者个人的道德修养,读书人的社会关怀就没有真实的依据。读书人的日常起居无法脱离尘世的供给系统,他们所赢得的个人待遇与他们关注的视野无从等一。除了他们会码字,读书人还有什么异于常人的禀赋?

然而,读书人对社会的名伦教化作用是其他阶层无可替代的。正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一样,他们的社会价值同样是其他阶层无可比拟的。眼下语言品格的退化和腐变,那种鄙俗化的倾向,那种市井下流腔的流布,不客气地讲,与部分读书人的人格沦落有着直接的关联。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就在前不久,木子美的日记,在不算短的一段时间内,点击率是最高的!同样是一种语言暴力,但排泄在部分流行歌曲、报纸副刊、小品相声、网络文章中,给人心强加的则是种种卑污的时尚,诱发的是油滑、颓废、玩世和滥情,是“拯救乳房”,是“丰乳肥臀”,是“过把瘾就死”,是“有了快感你就喊”……它们以钱和色为最大的词根,派生出的语汇无法用来歌唱母亲和大地,无法用来讨论崇高和节操。

这种语言大都来自识字的人。表面上看读书人是拒斥道德沦丧的,可一旦拿过语言的镜子,他们的变节行为马上就会找到对应的参照;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些对立是虚假的对立,拨开语言浅层的遮羞布,一些读书人与贫嘴的流氓深层的同质与同构,立马就会毕现无遗。一个社会的话语谱系中,文化昆仑的话语系统是不可替代的。鲁迅、老舍、沈从文、钱钟书、季羡林的话语系统,无论社会主流意识怎样嬗变,都无法腰斩他们语言的巨大穿透力。因为

种种市井俚语和官腔套话无法截断它的逻辑之链,因为这些大师的话语撇开了政治话语的权力集聚和商业话语的利润追逐,他们的话语来自对人文的关怀和对灵魂的叩问。这样的话语永远回鸣在对终极真理寻踪的路途上,为我们耸起了语言的路标。

读书人的性情可以偏执、狷介、狂傲,可以悖逆世俗。这都已被社会所容纳。康德活到整整八十岁(1724——1804),终身未娶,可他狎妓的不端之行200年来几乎不被世人所提及,何故?他没有人格上的硬伤使然。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部鸿篇巨著,宛如人类思想一次喷薄的日出,200年来,使我们得以在光明中前行。“这个世界上惟有两种东西使我们感到感动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康德写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最后一章中的名言,他死后,人们把这句话刻在他的墓碑上。

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维度,它很大程度上源于读书人对社会实践的归纳与提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不是说孔丘一个人就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更何况他只是《论语》的编纂者。可我们却不难从这句话里洞见一个道理:一本书,对社会风化的影响力有多么深远。

一个人的贞定之力,不取决于他财富的多寡、职务的高低、声名的现隐,而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品格的优劣。而人格的锻造与读书的品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我无从考证韩国人在读什么书,可我知道,九八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韩国在华留学生几乎全部提出退学请求,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不是没多久就毕业了吗”?可他们平静地回答道:“我们早一天退学,就可以多退回一点学费,我们的祖国现在急需外汇。”老师无言。后来我们就从媒体上看到韩国人排队捐钱、捐首饰的景象,后来我们就看见韩国最先从危机中得以复苏。我也不知道当下的俄罗斯人在读什么书,可我知道2002年莫斯科发生了车臣叛匪绑架人质事件,在叛匪就要枪杀人质的紧急关头,不少莫斯科市民对着匪徒高喊,他们愿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一个与自己素昧平生的人质不死。我更不知道我们国人都在读什么书,可我知道,就在去年,有一个女孩被几名暴徒打死在四川一座小城的街道上,在这场杀戮持续的过程中,女孩声嘶力竭的呼救声盖过了嘈杂的市声。可不但没有人上前制止,甚至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拨打一下仅有三位数码并且由听话方付费的电话!在这座小城里殒命的仅仅是那位可怜的女孩吗?我们这个社会的良知呢?!

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的社会属性毕竟是第一位的。面对种种的恶,我们沉默、退让、乃至无意中的援手,这何尝不是对恶的认可?“吾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是的,当我们觉得自己无以承担或者有意回避某种道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只顾去读《今生今世》,而无暇阅读《丧钟为谁而鸣》?假如我的猜想错了,那么,请告诉我,你读了海明威那本书扉页上的题词,都想到了什么?!

我为什么对周作人、胡兰成、陈公博、黄浚等人不依不饶?他们认贼作父的无耻之举当然是我耿耿于怀的缘由之一,可不仅如此,从我所涉猎的这些人的著作来看,也谈不上有多么令人称道的高妙,更遑论如何堪称翘楚。我甚至只读出了瓜子和胭脂的味道。我不否认,这其中肯定蕴积着我的成见,可我必须申明,我绝不是以政治立场来判定一个人的人格高下。我的一位前辈战死在淮海战场,他就是被黄伯韬麾下的士兵打死的,可我在掏出自己半个月工资买来鲜花祭奠我的前辈的同时,我又接着掏出剩下那半个月的工资,买花献给黄伯韬!党私之争,胜王败寇,这是历史的宿命。作为独立的个人,碾庄战场上战至最后一刻的黄伯韬依然不失为英雄——我是这样认为的。海德格尔曾是忠实的纳粹信徒,可他没有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是至恶,可他人格上没有毛病。我至今认为,他的《时间与存在》是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

在上帝缺席的年代,读书人某种程度上是在履行着神职;难的不是读书消遣,而是背负着世俗的责任,以高尚的人格和伟岸的气节,给朝圣路上的行者以精神的补给。

第二篇:动机与人格 读书心得

动机与人格 读书心得

已经经受了半个世纪考验的,具有相当重要价值的心理学理论《动机与人格》是亚伯拉罕.马斯诺的著作。马斯诺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被赋予“人本心理学之父”的荣誉称号。他是一位极具开发性和创造性的人,其理论对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人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他还是现代心理学中人本心理学和后人本心理学两个流派的奠基者。

马斯诺的《动机与人格》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馆的理论、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无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等。即奠定了马斯诺的学术地位,又标志着其“后人本心理学”的萌芽。《动机与人格》自提出以后,一方面得到引用、引导、应用;另一方面也遭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尽管有的批评家试图提出更完整的需求理论,但迄今仍然没有一种需要理论能够取代它的位置。

“人类动机理论”是马斯诺关于需求层次的经典阐述,马斯诺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马斯诺指出,所有人类的需要可以根据层次进行排列,从对空气、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开始,接下来是心理需要的四个层次-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诺强调,我们的高级需要与我们对事物的需要同样是真实的,不可缺少的。在人类的需要问题上,他尽量避免了行为主义学派和弗洛伊德的过分简单的观点。

“基本需要”的满足中马斯诺讨论了需要层次论的一些含义。包括需要的满足,需要满足的后果,以及需要满足与学习,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病理学与其他各种现象的联系等。

“重新考查本能理论”是马斯诺重新考察传统心理学本能出的理论,这一套理论将生物学的本能概念应用到人类行为之中。本能学派的学者在遗传性的本能中寻找所有行为的根源。而与此相反的是,行为学派的学者倾向用学习来解释所有的行为。在这里,马斯洛总结了在行为主义学者的研究方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认为,任何人对人类行为的详细观察都显示出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在需求的层次”中,马斯诺探讨了需求层次中的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的差异。他认为高级需要是进化过程较晚的产物,而且在个体中也是较晚发展起来的。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生存来说越不迫切,其满足越可以被推迟。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够产生更大的幸福感,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而这也要求一个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马斯诺还探究了需求层次的含义。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是公正地看待人类高级功能的幸福感和复杂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将人类行为与所有生物的动机。行为放到了一个连续统一体之内。马斯诺还概括了需求层次论对于哲学、价值观、心理治疗,文化和神学的意义。

讲到“非动机的行为”时,马斯诺拓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把表达性动机行为和艺术性行为也包括进来。与他同一时代的行为心理学家习惯于忽视学习、动机的行为之外的所有其他方面。马斯诺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或有目的的。

马斯诺在“心理病理的起源”中讨论了两种不同的需要受挫的情况。威胁性的受挫可以造成病理表现,而非威胁性的受挫则不会。马斯诺强调,并非所有的受挫都是威胁的。实际上,剥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马斯诺还讨论了威胁性和非威胁性的冲突,同时还指出,某些冲突也有其正面的影响。破坏性是本能的吗?马斯诺指出,破坏性不是天生的,他列举了在对动物,儿童和跨文化行为的研究中得到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事实上,在健康的、适当的环境下是不会产生破坏性行为的。

在“作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中,马斯诺将心理治疗与包括威胁、行为完成和需要满足等在内的实验心理学传统概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承认需求满足的中心理论地位,马斯诺指出,我们可以理解不同的治疗系统都是如何有效地运行的,以及接受训练相对较少的心理治疗师为什么也可以是有效的。他还指出,我们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只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实现。这些需要包括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和自尊需要。他他还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本质上说是具有治疗效果的。

达到正常与健康的方法:马斯诺从统计学、习惯和文化的角度,并从良好的调节和无功能障碍心态的角度,讨论了心理正常的主要含义,他还根据积极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积极的定义。马斯诺将心理健康与自我实现的过程和他的需求层次中与生俱来的其他需要的实现过程相互联系起来。他还讨论了可以自由选择的环境如何成为心理健康的最佳支持。

在“自我实现的人”中,马斯诺描述了他对自我实现的跨时代的调查,他概括了在选择和测试研究对象中使用的方法。这章的大部分都是马斯诺对自我实现研究对象的素质和特征所做的具体描述,具体包括:准确的感觉、自发性、超然、独立高峰体验、幽默感和创造性。马斯诺还指出,他的研究对象还完全不是完美的人,他还讨论了这些人的弱点。

在理解人的动力结构方面,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迄今没有其他理论能够替代的模型。尽管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影响极大,被广泛引用和介绍。但对其理解却有一些混乱和互相矛盾的地方。心理学界有一个衡量人格理论的价值的六条标准,即涵盖面、简约性、精确性、经验验证性、实用价值和启发价值,但十个指头有长有短,很难有一种人格理论能够面面俱到地满足这个标准。如果用这六条标准来衡量,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精确性和可测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不足,但在启发价值,实用价值和涵盖价值方面却相当突出。总的来说,应该是相当不错。

我喜欢马斯洛,他对我有很大影响,以前只是浅浅地了解到几大需求层次,但他的《动机与人格》让我对自我实现的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合上书,我想了想自己身边的人,在对待爱情、友情和事业上,有两三个人确实符合自我实现者的特点的,比如他们都强调对别人的肯定、希望他人成长、对个体的独特人格非常尊重,具备这位同伴的胜利感到高兴而不是受到这种胜利威胁的罕见能力;他们很少角色扮演,他们从不伪装无知、掩饰智慧,而是流露本身具备的天真或沉稳,用无邪或是坚毅的眼神和语言,都是他们的本色……。更多的人,仍然奔忙于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仍然被乌云蔽日,他们对高级需求置若罔闻或根本就无暇问津。

当然,马斯洛在强调积极人生上仍然更胜一筹,在他的成名作《动机与人格》中,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同样的潜能,只是某些人被低级的需求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所束缚,腾不出精力去追求高级需要,而只有高级需要如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需要,才是人之所以感到幸福的源泉。”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就像是身在异乡的异客”,自我实现的人的想法特立独行,并不一定按照世俗的要求和别人的眼光行事,对待有制度有瑕疵的社会时,他们更愿意从内部去改良,而不是在对外部的叫嚣中去试图毁灭,我特别赞同这句话。

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从外部去改变它,只会出现两种情况:隔靴搔痒或是彻底覆灭。而从个人成长的源头找到问题的根源、从社会的发展的核心找到症结的发端,都可以避免彻底推翻后出现体无完肤的局面。对待个人尤其如此,何苦用外部战争的方式瓦解自己?如果内部的矛盾没有疏通,添加再多的外在社会头衔和位置,对增加幸福感和满足感都无济于事。

生存、安全、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审美……铸成了一个金字塔,前一个需求总是后一个的地基。

我的耳旁能萦绕着巴赫温柔轻快的乐声,想来也是源于此。不管是马斯洛还是巴赫,他们都是灵魂最纯净的天使,带领我走过迷茫,走过痛苦,走过焦虑,人生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最终学会豁然开朗,发现人生的蓝天。

第三篇:如何提高留守儿童的人格品位

如何提高留守儿童的人格品位

松桃县普觉镇猫猫小平小学

雷宗华

随着经济的腾飞,城乡之间的联系差距越来越短。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劳动力,而广大的中国农村便是一个劳动力蕴藏得十分丰富的“聚宝盆”。为了加大中国的发展步伐,我国各个城市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优秀待遇,在这些优秀的“糖衣炮弹”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够抵制住金钱等各种手段的诱惑呢?数以亿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唱着改革开放的豪哥,开始一步步,一个个的向城市迈进。他们长年累月的在异国他乡工作,他们忍痛着离妻别子的悲恸,肩负着不敬不孝的骂名为的是什么呢?是为自己吗?是为国家吗?是为孩子们吗?谁又能够回答呢?

数以千万的家庭变得冷冷清清,数以千万的孩子变得冷漠无情。他们得到千万元的收获了吗?没有。他们失去的却是百个、万个千万也买不回来的情和爱。家里的孩子由谁来监督、抚养、照顾„„家里有老人的,由老人看管;家里没有老人,找亲戚、朋友来照顾。就是这么一群,原本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被他们的父母们活生生的遗留在遥远的家乡,中国的社会没有忘记他们,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名字——留守儿童。

他们因为长期离开双亲们,没有得到父母的真实、亲切、贴身的关怀;没有得到父母们一同嬉戏的机会;没有得到“家”的温馨滋润。因而,在一天天等待中慢慢长大,而且是越“涨”越大。活泼、可爱长大成了孤僻、冷漠;温柔、自信长大成了倔强、残忍;礼貌、健康的的身心长大成了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他们面临着失去情爱,他们是真实意义上的“孤儿”,无家,无爱,无人问津,就这样渐渐地形成了以下独特的个性。

一、感情冷漠。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是他们的确是铁石心肠。如在学校里他们与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时,他们的表现是格格不入的,像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似的。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原来,这群孩子长期没有得到亲人的的照顾、教育,相反的是长期和隔代人生活在一块儿。由于上上代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知识文化水平、行为处事作风等都烙有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具有时代性。尽管新的思想文化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没有动摇过,更没有被同化。如,他们在上学的途中或在校园里若是遭到其他学友们的殴打、辱骂的话,他们会作出:或回家告诉大人;或在学校大哭大闹,要死不活的;或干脆弃学;或另择学校转学„„他们的所谓的“大人”们或许来到学校兴师问罪;或在回家的路途中以以牙还牙的方式殴打肇事者;或不问青红皂白就在学校污言秽语一番。这些诸般事在乡村的生活中耳濡目染,数见不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群留守儿童得到爷爷奶奶们的超过度溺爱,变得胆大包天,无所不为,只要他们的武器:一哭二闹三上吊被请出时,他们的爷爷奶奶们没有谁不被吓一跳,只好万般都依“闹”。

二、思想狭隘、心灵畸形。俗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是每个人都有的事情,不必惊慌,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犯同样的过错的话,那就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了。在山区里成长着的那群留守儿童们,因为长年累月的生活都比较清贫、艰辛,爷爷奶奶们给予他们的零花钱寥寥无几,个别的就算每天花上一个“大洋”(一元钱),他们的脸上也绽放不出带笑的花朵。相反,社会上每天都有新鲜的玩意儿出现在眼前,“玩具”、“时尚”追求成了他们的生活主题。随着那颗颗好奇的天真的童心,他们是多么期盼自己能拥有它们。如,某天,看见学友带来一个新鲜的玩意儿,他们总是投去羡慕和霸占的眼光,或许趁学友不在时偷走他的玩意儿;或者悄悄地拿出去毁坏,再在他的文具里填上一张“我没有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的纸条。倘若老师追查到他们时,他们常常逃学,不上班主任的课。课后,看到老师去他家家访时,他早以人去楼空,见到的爷爷奶奶们也只是口上说说要教育罢了,并没有多少人真真的去管管他们。在中学里,时常还会看到有追求“时毛”的影子:女孩子穿高腰衣,低腰裤,整个儿身体有三分之二露在外边,远远超出了“冰山原则”的要求。冬行夏令,给人一种四季不分的感觉,染发,浓妆艳抹等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

三、知识文化、技能差。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很差,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等。即使被老师处罚重做的的学生,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老师的要求,不会把作业当作是学习的任务,甚至有些留守儿童干脆和老师理直气壮的理论,说:“不做就是不做”,他们的话里面带有硝烟味,他们要与知识、老师冷战到底。教师们面对这群孩子也是焦头烂额,无可奈何。再说新教育观也明确的提出: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学生,在对待孩子时不能体罚、处罚、变相体罚等,要平等的把学生当成是发展的个体,用爱心去感化、滋润像橡皮泥似的孩子们。在我们的山区特殊环境里,我们大家都明白光用爱去教育他们,根本起不到效果。于是,许多老师采用“文武之治”,双管齐下来教育和管理他们。“文治”单枪匹马,左右碰壁后就换成“武治”,“武治”又遭到《素质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的制止。在寸步难行后,取折中之法,干脆形成这种共识:只要学生在学校和班级里,不发生伤、残、死亡等事故,把本职的工作做到就行了,学习成绩的好坏已不重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这样一种认识。因而,他们的学习成绩、文化技能远远地落后在其他学生之后了,再也和志趣相投的文字找不到一种默契和容身之处了。

四、不讲文明、不讲礼貌、不塑造个人形象。在山区里成长的孩子们,除了要抵制新鲜玩意儿的诱惑,还要饱受乡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的戕害。在偏远山区里,土生土长的民族在这里生生息息,多年来形成的不良习气已经慢慢的变得可以被人们广泛接受、传播、发扬了。殊不知,这种自欺欺人的文化与先进的文化格格不入,互相排斥。如,在乡村的小路上有随便大小便的人,有出口成“脏”的“知识分子”,呼其名。取混名,揭伤疤等普遍现象。在这里没有尊敬、平等的立场,这里是没有公正的“人间地狱”。因而,这些留守儿童与否在街道、小路上可以随便大小便,不论身前身后有没有别的异性人,他们也是“外孙打灯笼——照旧”。我们的日常礼仪里有:“人要脸,树要皮”,可是,他们却认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假如老师在路边看到就会委婉或语气较硬的批评他们,他们也有对付你的法宝:“管你什么事”,好像老师不该干涉他们的自由似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每况日下,而没有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的机会,有时,你努力地伸出手去搀扶他们时,他们早就做好了把我们的手推开的准备。偏远山区里留守儿童们,存在着诸多缺点。我们的素质教育核心理念不是“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吗?“一切为了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当我们的留守儿童们在他们人生成长的旅途中,冒着风花雪月、狂风暴雨的摧残时,他们只能眼睁睁望着我们,如饥似渴般的等待着。我们怎么能让他们孤军奋战呢?面对着留守儿童的眼神时我们又有什么感想呢?我们该如来提高留守儿童们的人格品位呢?诸般疑问,笔者将从下面的观点来剖析留守儿童们的通病和治疗方案。

首先,思想品位的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品位的高尚和低劣,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它是通过后天的长期不断培养、塑造、加工提验而来的。那么,留守儿童不是容易犯错吗?我们何不用高尚人格的人物故事来感化、同化他们呢?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杰出人物,如同银河星系的璀璨星光,永垂不朽。我们可以用先辈们的精神和事迹来消灭残留在留守儿童心灵深处的畸形思想,学习经典人物事迹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留守儿童们的情操、意志、智商等。读名著,读经典之作不失是一个好方法。

其次,知识文化品位。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为升官还是发财?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读书的意义:读书是为了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有礼貌、有品位的个体,学习知识是为了立足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我在留守儿童的档案里统计得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差,但他们的记忆力很好,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对待学习的恒心异变迁等,他们就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在对待这些问题时,我们的校园何不在学习园地、墙报、走廊等空闲的地方栽上知识文化的种子呢?让整个校园充满和谐、温馨的氛围,让学校处处洋溢着知识的火花,让点点滴滴的火花去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让星星之火燎原起来呢?

最后,礼仪品位。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的品位的话,就算他知识如何的渊博,他也算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只能算是半个人、半成品。在中国的璀璨文化里,礼仪文化是中国人的灵魂文化。世间任何人都不能践踏我们民族的灵魂文化,继承发扬礼仪之邦文化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留守儿童们因为缺少双亲的真实情感的滋润,往往性格变得奇怪,难以接受和理解。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于他们一点爱,一份情,一丝温暖,一缕关怀,那么他们就会变得开朗、活泼起来,态度变得谦和起来。用爱的火花去治疗他们“结石病”。

我想,我们在教育留守儿童的时候,不妨试着去融入他们的生活,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用心与心的摩擦产生爱呢?抱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态度去查找他们的病因,对他们采取对症下药的治疗。这样,留守儿童就不再是真实意义上的“孤儿”了。

第四篇:品位读书 享受人生 读书汇报

品味读书,享受人生

在喧嚣的都市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许多原始的生命的本能与需求。汽车代替了行走,电视代替了观察,网络代替了交流。我们不否认进步,但我们知道有的东西是永远不能代替的,如一片纯净的自然,如一本翻黄的旧书,如一首经典老歌。即使我们已经有着e时代的时尚外形,在内心的最深处,也许我们还执着于那种红袖添香的雅致、青梅煮酒的风趣,还有雨夜读书的清幽。每一个人,也许都会有类似的梦,在遥远的异地,一次次的起程,一次次的出发。渴望走在不同的风景里,而现实中,也许我们只能在办公室里风云叠涌、菜市场内劳碌奔波。可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启程,在一本又一本的书里,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人生的积淀,可行万里路,亦可读 万卷书。“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假期,拜读了几本教育专家的书籍,使我受益匪浅。一 做一名有生命感的老师

《我的七个美国老师》作者是一名15岁的孩子,这位接受美式学校教育的中国孩子,用生动幽默、独特的美式语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七位印象最深刻的美国老师。七位不同科目的老师,有着各自特殊的教学态度和授课方式,他们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童心未泯,学生会“没大没小”地与老师混在一起,也会对老师的横行霸道提出抗议„„ 读完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矿矿的数学老师沃兹先生,他的一些教学方法值得借鉴。我觉得沃兹先生公布考试成绩的方法很有趣。公布成绩时,他不是向我们一一的念出学生的分数,他会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行数字:1︳4︳2︳5︳3︳8,这就是考试的全部信息。第一个数字代表有几个人得了100分,第二个数字代表有几个人得了90分,第三个数字是80分的人数,以此类推。学生只能知道有几个人得了100分,几个人得了90分,或有几个是40分。这就是沃兹先生掉学生胃口的事情,当然无穷的乐趣包含在此。沃兹先生只让刚才的数字在黑板上停留2分钟,这两分钟里学生东猜西猜谁得了多少分。这样公布成绩的方法我认为很好,即保护了学困生忐忑不安的心情,又让课堂保持了乐趣。在课堂上,如果有学生说了什么话让沃兹先生觉得非常愚蠢,他就会把课停下来一会儿,然后开始与学生一起笑一阵,再认认真真地记录在“愚蠢园地”里。在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里,加上这么一段小插曲,会让学生觉得数学课里也是趣味盎然的。我想这就是学生们喜欢沃兹先生的原因吧,因为在他的课堂上,永远保持着乐趣与活力。矿对教师的分类也是很有意思的,有些以谋生为手段,有些以自傲为动力,有些以教育为己任,有些以爱为根本。而作为学生,矿深深感受到教师的职业动机对教学与教学效果的影响,而这不正是判断教师优劣的一个标准吗?这七个老师,每个老师的风格都不同,比如幽默而睿智的沃兹先生;敢于自嘲,总把课上得有兴趣,靠自己的课堂魅力吸引学生的伯奥曼先生;强调课堂参与和过程评价让孩子充满想象的罔达修士;交给学生真正的能力的毕讷德提先生;善于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并改进孩子的学习不足的爱波伦丝太太;鼓励开放而有创意的思想而不是满足于识记些知识的如亨里克先生等;所有老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值,这是在美国成为一个伟大的老师的秘诀。我深深赞同这个当年15岁孩子的观点。

带着学习的眼光和视角看完了此书,在里面我仿佛审视到了大洋彼岸的校园和课堂,也感受到了他们融洽的师生关系。我觉得美国的教师并没有把考试,成绩看得很重,他们其实是在全方位,多元化的培养孩子的性格。所以老师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他们把孩子的自信看得很重,正是这种自信和自以为是,使得美国孩子能很坦然地投自己一票。这就是美国教育,他培养的不仅仅是会考试的学生,更是一个会生活,有着丰富情感的人!

二 做一名幸福感的老师

最近,常常听到老师们在议论着:“我们什么时候涨工资啊?物价天天涨,工资年年都不涨。”是啊,当老师就不是赚钱的营生。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老师在恭贺新禧时都不太习惯于说:“恭喜发财。”说实话,老师要发财是不可能的。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如果说没有一点的阿Q精神,还真是不行。《不做教书匠》中,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很好:“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时常荡漾起一股轻柔充盈的暖流。有了这股暖流,不管是阳光灿烂或是物欲横流的地方,我们始终能漾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走在任何一个物欲横流的地方,我们都能不卑不亢,保持内心的祥和与平静;有了这股暖流,我们边能抵挡一切寒冷与饥饿,风再大、浪再猛,我们腰不弯,步不乱,目光穿越喧嚣与浮躁,清澈依旧。个人拥有再多的物,无非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从而产生一种所谓的满足与畅快。但是,拥有众多的物并不意味着能拥有众多真心爱戴你、尊敬你的人。”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我有时也会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很多时候,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是工资、成绩等,忙于应付,苦于无趣,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其实我已经获得了很多比物更能让我受人尊敬的东西了。“当你投入地工作的时候,你就会感受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正像你投入地恋爱时,会觉得恋人是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这句话,我的感触也比较多,每当学生调皮时,退步时,违纪时,我都要告诉自己:对孩子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备,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求。用师爱为他们引路,用师爱在他们的心里谱写一曲最美的歌。我们用心去爱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讲台上那一束束美丽的花,耳旁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自豪。《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像一个知己、一个老朋友,他慢慢给你阐述一些道理,让你从阐述中明白那个浅显的道理。读这本书真的一件幸福的事情。其中更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真的让我感动了。三 做一名有上进感的老师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其实压力很大。因为在上班的几年中,我陆陆续续看了许多历史书。《两宋风云》《袁腾飞说历史》《明朝的那些事》等等。在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会问一些课外的小故事,如果作为一名历史老师答不上来,岂不丢人啦。我记得刚上班的第一年,就有学生问我;“老师,宋江为什么最后招安了?那些一百单八将,最后怎么死的?剩下多少了?”说实话,我当初只是把我的理解同学生们讲了,对于宋江的招安应该从人物性格上分析,但是确实是没有史实根据的。至于第二个问题,我当时是没答上来的。学生们在学习宋朝的历史时,是会同平时影视剧中了解的内容作对比的,这个时候,作为他们的老师就要有所研究,有史实作为依托讲给他们。我深感自己知识的浅薄,于是就阅读了《两宋风云》等书籍,寻求答案。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这种说法已经不合时宜。对教师而言,一桶水的量太少了,何况桶水易腐?教师应该是江河,而学生则是海洋。江河长流才能成就海洋之大。窦桂梅老师曾说过:“人,要想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你穿再贵的衣服,买再高档的化妆品,仅仅都是外在的修饰,经过岁月的打磨,还是会像电影《手机》里说的那样“产生审美疲劳”。一句话,要想保持内在的魅力,读书就是最高档的“身心保健品”。作为一名教师,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确实,不学习,不思考,不实践,就会落后,被时代淘汰。我的读书之路,与我的学生同行,是他们带我走入了书的世界,是他们让我经历了青年教师的青涩,慢慢蜕变成一名合格的教师,真的该感谢这些孩子们。有了书的陪伴,我的课堂不再死气沉沉,有了书的陪伴,我的课堂活灵活现,有了书的陪伴,我同学生一起经历上下五千年;有了书的陪伴,我慢慢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套用窦桂梅老师的话:“读书,真的太好了!”

走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是在把学生当成一个尊重的大写的人来对待。走近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会感慨奋斗是一种幸福,理性是一种尊言。走近名教育家,我们会收获一份坚强,一份震撼,一份感同身受的警醒。

茶要喝浓的,直到芳香尤在;路要走难的,直到苦尽甘来;书要读情深的,直到下辈子不忘。在读书中,心情渐渐平和,烦躁愈走愈远。锋回路转后,会发觉生活很阳光,很惬意;工作很舒心,很快乐;同事很亲近,很随和;学生很顽皮,但更可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团结进取,务本求实,亲善友爱的集体里很骄傲,很自豪。读书多么令人自新;读书,多么令人耳聪目明;我从心底里:欣欣然,而独爱书香了

第五篇: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位

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位

闲暇之余,总喜欢一个人在房间里静静读书和写点心情方面的文字,这已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了。这样的习惯不知是缘于何时,总之,可能是积习十几年读书写日记的习惯吧。

我童年的生活是简单的、清贫的,总感觉那时侯是在一种混沌、模糊的状态中度过的。其实真正让我喜欢读书的是在读高中时,我记得那时读书时,有一个美国颓唐派的作家曾说过:“人在年青的时候,如果没有放荡过,那么他就没有年青过。”但我当时所理解的“放荡”:应是一个人在年青时的个性张扬和爱恨分明。

我总是感觉,人生中如果没有书籍陪伴,生命可能会显的粗糙和简约,是读书让一个人变的文雅和有品位起来,应该说真正促使我喜欢读书趣味的最大原因是:在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泡在乡间集镇巷间,听民间说大鼓书和刘兰芳讲的《杨家将》,那时侯,我会听的如痴如醉,对于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我不知道都是从哪里得到的,所以我希望通过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知道,也就是那些故事,打开我童年的想象空间,让我长大后立志远走四方寻找故事的根源,同时也膨胀我的野心,决定一生也要写出一部震古铄金的故事小说。

工作之后,自己有了一定的资金,就开始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或碰见好书转借,每每当读到一本好书时,就会沉醉其中,读的如痴如醉,从不管别人的评说:“这书呆子。”但我只要自己活的开心、快乐就行,在品读中,我活在自己的时光隧道中。我常常喜欢古人这样的语句: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晓理可以养心。我感觉读书是最好的修身养性,一个人如果没有书的底蕴的孕育,他的心会随时变的很冲动、很浮躁,要想医治这样的庸俗,就是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提高一个的品位和涵养。有人说:读史可以使人知得失,读诗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足以使人变的有气质和有品位。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之时;能独守自己心灵的那份简约,能做到不急不躁,是需要一番修炼的,那就去读书,把自己心灵荒芜的杂草拔掉,在读书中我常想起清朝重臣左宗棠,他在年青时就雄才大略,并写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虽然我们永远成不了他那样有才干的人,但我们可以也可以做小家碧玉一样朴实无华的人。

在读书中,我感觉文字也是有性格的。例如我们从文字中读出鲁迅的疾恶如仇,林语堂的精美雅致,海明威的冷峻,胡适的信手拈来的从容,谢婉莹的典雅飘逸,周国平的哲理,伏尔泰的咏叹„„读书因人而异,读什么样的书,喜欢什么样的风格,久而久之,自己就会变成什么样的性格,但我们不能妄加评论读那类书,只要自己喜欢就是最好的。

读书可以清心脱俗,修身养性,淡薄宁静,延年益寿。身居陋室,只要你心不躁,一样是屋小乾坤大,书中日月长。一杯清茶,一卷好书,孜孜读之,远离是非口语,一生与书相伴,其乐无穷,在读书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与世无争,你会活出自己的精彩和内心的富足,读书,美哉!

如今我又建立自己的博客,读书、写作也更勤快了,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提升,我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工作之余读;在厕所里读;在车上读;在睡觉之前读;总之只要有点可以读书的机会都会去读上几页的,我相信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的道理。《红楼梦》也有一句诗很有道理: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随着读书养性的培养,书也读的漫无边际起来,读什么样的书完全由自己的心境而定,杂乱无章,随心所欲,读别人的超然物外;读别人的淡定若然;读别人的清秀飘逸;读别人的冷俊峭拔,时间像流水一样,而我如今自己也不知读了多少书,只要自己高兴就行,心情舒畅就行,什么杂志、报刊、小说、医学、边沿文学,什么书都读,颇有读尽古今中外的意味。书读多了,感觉满口生津,每个文字在眼前仿佛是一朵朵绽开的花朵,绚丽、幽雅、恬静,我感觉有文字的想象空间才是最美丽的。

书读多了,也就想写一点,信手拈来,从不过问是否用典准确,只要自己心情愉悦就行,只要我的生活中有书籍,我就每天活的有滋有味、充满快乐和飘逸。在读书人眼里,书籍会比什么金钱都珍贵的,只要能达到一日三餐的温饱,就足矣!在生活中有许多人追求过多的身外之物,但这其实又有多大意义?古人云:“良田万顷,不如腹有谋略。”是书籍打开了我的视野、是书籍让我有岚蔼雅韵,想想有一年我到九华山看肉身菩萨,其中有个已圆寂和尚的一句话:“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感慨颇深。

其实读书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人的登天之梯,但没有读书的蕴涵和浸淫你肯定无出头之日,身在偏偶一角,独享读书的快乐,这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对于曹雪芹修删十载成就了《红楼梦》,我其实明白:上苍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他常常把高贵的思想和气质赋予不甘愿低微、卑贱的灵魂。

下载读书的品位与人格的锻造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的品位与人格的锻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的品位与责任

    教师的品位与责任著名教育家邱学华曾说过一段至理名言:品位,它是生活的本质和内涵。一个有品味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惯、高雅的生活方式......

    茶文化与品位生活学习心得

    茶文化与品位生活学习心得 品茶即是品人生, 饮茶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静心、益思、少睡眠,通过对茶文化与品味生活的学习,我了解到茶具有“雅”的特性。它讲究“和、静......

    人格与道德、修养

    人格与道德、修养 于立新 党员干部怎样才能在群众中享有威信,受到群众拥戴,怎样才能具有领导的魅力,结论是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是党员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

    知识与人格16

    我方并不否认在校大学生完善人格的重要性,但是知识是人的精神粮食,只有不断的积累知识我们的思想才不会陈腐,我们的人格才会得到更好的完善. 所以我方观点非常明确:即在校大......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

    在路上 大学,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能畅游知识的海洋,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可以参加各种各类的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大学是我们......

    人格与语言魅力

    一、人格的魅力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人格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主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举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需求 ————读《动机与人格》有感 “我究竟想要什么”,这是前段时间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不解:你既然已经选择读研,难道你还不知道要什么?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热面临着......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这周,我重新读了一遍《动机与人格》。下面我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记我的理解说一下。 《动机与人格》是人本心理学之父、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