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训秋在湖北调研时要求:大力促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陈训秋在湖北调研时要求:大力促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2月26日至29日,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训秋在湖北调研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求各级综治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大力促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的“兜底”功能,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
陈训秋与部分县(市、区)政法综治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中央花园社区、咸宁市咸安区浮山街道银泉社区等,看望慰问了基层一线社区工作者,深入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
陈训秋指出,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去年省委就加强社区建设出台多个政策性文件,省财政下拨专项资金,带动各地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全省绝大多数社区已建成专门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武汉市为每个社区配齐配强专干,着力提升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水平,建立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机制,加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综治工作站等建设。咸宁市按标准加强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建设。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陈训秋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特别是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越来越多“单位人”成为“社会人”,社区的“兜底”功能作用日趋明显,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陈训秋要求,各级综治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进一步加大协调、指导、推动的力度,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整合各类服务管理资源,积极推动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形成方便群众和各方参与的服务管理平台,建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管理机制。要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等,优化社区服务内容。要促进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要推动完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要全面推广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促进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措施落实到城乡社区、基层单位、每家每户。陈训秋强调,各级综治部门在推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组织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服务管理团队,多做直接面对面服务群众的工作,使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党员就在身边、党的温暖就在身边。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建立健全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的机制,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篇:在政协调研时要求发言
在政协调研时要求发言
今天到市政协,主要是和大家见见面,初步了解情况。刚才,*同志介绍了有关情况,与会同志作了发言。听了之后,感到市政协在服务全局上是有力的,工作中有很多亮点,尤其是在探索政治协商方式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服务全市大局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充分肯定。
关于政协工作,我有三点认识。首先,政协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方式。社会主义民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选举民主,即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投票来实现的人民民主;另一种是协商民主,即在人民内部围绕共同性的话题、共同性的问题,在重大决策前用协商的方式来吸纳各方意见,进而形成共识。这两种民主相互结合,就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完整体系,充分体现了广泛性、包容性和务实性。
第二,政协工作是实现政治和谐的重要力量。不管是国家治理,还是地方改革发展稳定,都需要政治上的和谐,需要团结一切力量来实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国家治理和地方发展的根本前提。在地方工作,如果不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很难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的。实现政治和谐,有很多方式,政治协商是一个重要方式。政协覆盖各个党派、各个团体、各个界别、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人才也比较集中。充分发挥政协作用,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政治氛围,促进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第三,政协工作是市委全局性工作的重要支撑。按照我国的政治体制,全局性工作是在市委领导下谋划和推进的。市委和市政府班子事务性工作比较多,人大涉及到的法律程序比较多。相对来讲,政协班子和各位政协常委事务性的工作少一些,比较超脱,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做一些深度的调研。同时,政协各类人才比较集中,专业人才比较多,可以充分发挥其他三个班子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对市政协工作,我谈三点意见:
首先,要加强政协机关的政治建设。刚才,*同志特别强调市政协落实“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体现出政协机关政治建设是有成效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说建设一段时间就可以不再建设了。政协机关本质上也是政治机关,不提升政治能力,不加强政治建设,肯定是难以履行职能的。尤其是一些同志到了政协工作后,往往觉得不再承担过多具体工作责任,进而产生懈怠思想,对自己的要求不再那么严格;同时,政协各党派、各界别,结构比较多元,思想价值也容易多元。
针对政协机关和政协委员这种特点,更应该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加强。加强政协机关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的就是用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大以来的经验充分证明,思想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引。不管是党员,还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都应该自觉地学思想,学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
第二,要切实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当前,一些同志往往把政协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看作是柔性的,把人大的法律监督看作是刚性的,认为人大形成意见决定后不落实不行,但政协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形成的意见,包括参政议政的提案建议,可听可不听,回复一下就算了。这是一种典型的错误认识。要看到,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是两种不同的监督方式,是具有同样效力的。从政协自身来说,也有一些同志觉得意见可说可不说,担心说了没用,不愿意去提意见。这样,怎么能发挥好参政议政作用呢?
当然,要有效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参政议政质量。实际上,党委政府对政协的意见和民主监督是重视的,但如果政协拿出的意见质量不高,就会影响政协参政议政作用。所以,政协自身要努力提升参政议政质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专题调研充分结合起来,发挥专业人才多、又相对超脱的优势,深入开展调研,拿出更有深度、更专业的意见和成果。现在,市里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各方面专项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政协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围绕*提出的“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加强研究谋划,把政协委员中的专业人士召集起来,深入开展一些研究。市委将专题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
第三,要积极探索政治协商的有效方式。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政协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要看政治协商开展得怎么样,有没有取得实效。目前,我们对政治协商的理解还不到位,实际工作中也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方式。过去,我们讲政治协商,往往是单向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把一些考虑、一些想法向政协常委、政协委员通报,或者是政协委员进行一些专题调研,再把意见反馈给党委政府。实际上,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商。协商必须是双向地交换意见,大家围绕一个主题,再面对面发表意见、深入讨论、相互交流,通过讨论最后达成一致的看法。政治协商是更高层面的协商,不是就一些具体问题作协商,而是要在政治层面协商,对重大问题在政治层面形成共识。
要把政治协商理解透、把握准,在这个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方式。比如,在界别协商上,不同的界别可以开展协商,因为每一个界别都有它的关注点、熟悉领域。如果我们跟各个界别充分协商,各个界别都能形成共识,那就可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同时,也可以开展各类的专题协商,围绕一些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协商。
第三篇: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税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省国家税务局
构建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靠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也要靠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税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在促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创新服务运行机制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现将我局的相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我省国税系统积极落实促进文化事业单转制、支持文化企业发展、鼓励社会投入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2009年—2010年6月,我省国税系统对29户企业落实公共文化税收优惠政策,共计减免202万元,其中增值税194万元,企业所得税8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一)促进文化事业单位转制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034号)规定,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二)支持了文化企业快速发展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03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4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规定:
1、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和•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
[2008]362号)的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包括出版当年,下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对2008年12月31日前新办文化企业,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可以按照财税[2005] 2号文件规定执行到期(即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中央、省、地市及县级)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
2、自2005年1月1日起,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印刷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指图书、报纸、期刊)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
3、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对指定的出版物在出版环节实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政策,对实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图书和期刊以外的其他图书和期刊、音像制品在出版环节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50%的政策,对指定的印刷、制作业务实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政策;对全国县(含县级市、区、旗,下同)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对新华书店组建的发行集团或原新华书店改制而成的连锁经营企业,其县及县以下网点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
4、自2009年1月1日起,对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5、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如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众文化、科普、体育设施建设及产业化运营等),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广播电视企业,广播电视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
(三)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销售古旧图书免征增值税。
二、积极反馈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税权高度集中,地方无权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但我 们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了解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不足或需要争取税收扶持的具体对象,通过税收政策反馈渠道积极向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政策建议。如2009年,我局对动漫产业税收优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就企业的认定及退税等问题向国家税务总局作了专项汇报,希望税收政策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方便纳税人及时享受税收实惠。
第四篇:关于我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市持续推进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大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覆盖,城市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但仍存在公共服务社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制约着社区服务效能的持续提升。市委政研室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当前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工作建议。
一、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为提升城市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我市积极开展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创新实践,在强化党建引领、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网络、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建成社区“大党委”制度示范点*个;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便民利民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覆盖,服务用房面积由“十二五”末的*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万平方米;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城市社区现有工作人员*人,社区社会组织*个,社区志愿者*人;社区服务内容逐步完善,城市区五级养老体系初步构建,社区体育公园体系建设高效推进,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满足。
二、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掌握居民需求不精准。
居民需求发现机制还不完善,对居民日益多样化、差异化的社区服务需求掌握不精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服务供给不足和供需错配。比如,高密度社区对停车服务有需求,低龄儿童家庭多的社区对托幼服务有需求,老旧小区较多的社区对充电桩有需求等等,部分社区对这些需求掌握得不够、统筹考虑不足,社区服务尚不能满足居民现实需求。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服务居民需求的自主权不够。在社区服务内容设置上,以自上而下“一刀切”的行政服务为主,社区作为执行者,很难根据居民需求自下而上作出调整。在工作力量分配上,受大量行政类“硬任务”的挤压,公共服务等“软任务”往往因无暇顾及而被搁置。二是社区收集需求的机制不健全。我市社区服务需求的收集方式主要以工作人员实地走访为主,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等多渠道收集需求的机制尚不健全,导致部分社区发现居民需求不及时不到位。三是社区工作者发现需求的能力参差不齐。社区工作者来源多样,有原居委会留下来的,有社会招聘的,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在工作热情、服务意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差别较大,有的能够深入群众生活、敏锐捕捉居民需求,有的却对群众需求缺乏感知甚至麻木不仁。
(二)公共服务社区化程度低。
我市公共服务社区覆盖率低、服务质量不优,与群众就近就便享受优质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比如公共体育服务方面,*%以上的社区缺少功能比较完善的健身中心或社区体育公园。比如养老服务方面,尽管已初步实现社区养老设施全覆盖,但在管理运营、服务类型上还存在欠缺,尤其是老年人比较需要的康复理疗、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还比较薄弱,居民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率不足*%。比如文化服务方面,往往是政府送戏、百姓看戏的单一模式,缺乏“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互动式、点单式服务,导致吸引力不强、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共服务资源总量有限。当前,各级财政都比较紧张,虽然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占比相对稳定,但是绝对值和购买力比较有限,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整体不强,全市范围内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二是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逐级递减,资金、人员、设施等下沉不足,社区能够得到的资源比较匮乏。目前,主城区建成大型体育中心*个、大中型体育场馆*个,而有的社区下辖十几个小区,却只有*套基本健身器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纳入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为私营性质,社区层面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三是社区承载能力不足。社区事情多、资源少的矛盾突出,服务半径过大,服务空间狭小,服务力量薄弱,无法承载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左右的城市社区管辖面积超过*平方公里、服务用房面积小于*平方米、服务居民超过*户,部分社区平均*名工作人员服务*余户居民。(三)社区服务社会化不足。
在社区服务的供给上,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较多,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驻地单位等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的服务较少。比如,在社区公共服务中,通过市场化方式供给的占比不到*%,且相对集中在养老、医疗等领域,市场力量尚未形成对政府的有效补充。比如,绝大部分驻地单位的停车场、图书馆、活动室等服务资源在节假日期间处于沉睡状态,但是由于驻地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很少向社区居民开放各类闲置资源。究其原因:一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不健全。政府对公共服务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政府购买或补贴的项目较少,大部分社区公共服务内容尚未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市级层面仅有文化演艺活动项目入围,区级层面仅有养老服务纳入。市场主体的引入、管理和退出机制不完善,服务标准不明确、进入门槛较低、考核评估缺失,导致提供服务的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且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集政务、医疗卫生、养老、托幼、文化、购物、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建设滞后,市场化运营不足,社区服务供给方式还不够便捷高效。二是能够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少。目前,我市共有社会组织*家(其中专业化社工组织仅有*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量为*家,分别是郑州的*%、*%,开封的*%、*%,*的*%、*%。同时,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能力较弱,全市只有*、*、**个区设立了社区治理与创新办公室,负责孵化培育社会组织,但也因为本地缺乏专业孵化机构,只能从外地引入,导致工作连贯性和可持续性较差。三是社会力量动员力度小。社区根据居民实际需求,主动对接社会组织、慈善机构、驻地单位等社会力量,设置服务项目、筹措服务经费、募集设施场地的实践较少,社会力量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发挥作用极为有限。(四)居民自我服务效能不高。
目前,我市社区服务仍以基层政府为主导,居民自我服务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自治组织的数量不足群众性组织的*%,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解决问题主要还是依靠向社区反映,自治作用发挥还不充分。比如,自乐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组织之间、组织与居民之间的协调组织能力不高,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自我、服务他人的能力不强。比如,志愿服务组织行政化色彩较浓,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确定、人员招募、活动开展均依托体制内力量组织完成,群众自发形成的志愿组织和自行设计开展的服务少,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不足,活动开展常态化、规范化程度较低。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不强。由于社区居委会均在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居民往往更倾向将其定性为一级政府,对其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一些社区居民以“单位人”为主,工作之余没有时间参与社会事务,“社会人”意识和社区融入度不足。二是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引导支持不够。一方面,对群众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够,对社区群众组织在活动资金、组织协调、活动场地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解决还不彻底。另一方面,对社区服务专业人才培育不足,我市社区工作人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仅*人、持证比例不足*%,专业能力偏低。三、优化城市社区服务的建议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内容覆盖、服务模式、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列为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为了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我市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着重在四方面下功夫。
(一)完善需求响应机制,提高服务精准度。
居民需求是社区工作的“指挥棒”,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及时准确掌握需求,积极回应需求,推动社区服务精准化精细化。一要进一步拓宽居民需求反映渠道。统筹用好“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发挥便民服务站、居民微信群等基层服务窗口作用,随时接待群众反映民情;完善社区定期接访、交流恳谈、实地走访等机制,主动挖掘居民需求;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作用,有效融入社区治理,精准发现居民需求。二要完善分类分级处理机制。对收集到的居民需求进行汇总研判,并依据轻重缓急和为民、便民、安民等服务类型分级分类,建立工作台账,实现“清单式”管理。充分考虑居民需求的差异性,科学设计服务内容,有针对性地完善设施、开展活动,不断推出个性化服务,避免服务内容“一刀切”,提高需求办理的精准度。三要完善服务评价机制。健全群众满意度调查评估制度,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推广社区服务“好差评”评价激励制度,推动社区服务更精准地适应群众需要。(二)推动公共服务进社区,提高服务社区化水平。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增加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补齐社区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公共服务社区化进程。一要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按照“人随事转、费随事转、权随事转”原则,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人财物下沉。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大力推进养老、托育、就业、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资源向社区倾斜,根据社区人口密度和服务半径等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充分考虑每个社区对各类服务的不同需求设置服务项目,确保社区服务资源供给更均衡,让所有群众都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二要提高社区承载能力。通过改造办公大楼、闲置物业等现有楼宇或新规划建设等方式,积极打造社区邻里中心(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并在建成后引入第三方进行统一管理和商业化运营,促进社区服务集聚集群发展、项目化系统化供给。加快推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科学规划公园功能区,通过阵地共享、错时使用等方式,促进空间利用效率最大化,为社区居民各类文体活动提供场地,充分发挥其作为公共服务进社区的载体作用。(三)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提高服务社会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社区服务格局,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激励政策,利用市场化手段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源,提升社区服务社会化水平。一要加大社区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根据实际将公共服务政府购买、政府补贴等专项资金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明确购买服务项目立项、经费预算、信息发布、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等长效配套措施,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承接相关项目,广泛参与社区服务。二要加快完善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遴选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严格制定服务规范和收费标准,鼓励优质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让居民能够享受优质可靠的服务。三要加快培育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通过政策扶持、整合高校资源等途径,重点扶持*—*家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本地社会组织孵化机构,为全市培育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依托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通过举办社区公益微创投大赛等方式,孵化、培育符合社区需求的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四要积极动员其他社会力量。鼓励社区“两委”加快对接驻地单位、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筹措服务资金,整合场地设施等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优质的服务。(四)培育发展群众组织,提高服务自主化水平。
多措并举培育发展群众组织,推动社区居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加大孵化培育力度。以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和居民互助类群众组织孵化培育为重点,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探索建立群众组织培育孵化机构,通过“接受申请—筛选评估—孵化培育—跟踪服务”的模式,提供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对处在成长过程中的群众组织进行系统的培育和扶持,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充分挖掘社区退休干部、工人、教师等人力资源,探索建立社区专家库、能人库,筛选拥有一定人脉关系和资源、具有才艺、热心公益的居民骨干和意见领袖,引导支持其招募成员、成立各具特色的志愿组织、自治组织、自乐组织。二要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不断提升志愿组织、自治组织、自乐组织等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专业化社区服务的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组织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等,推动志愿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常态化开展。通过开展居民恳谈会、见面会等活动,增强自治组织成员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不断提高居民对自治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引导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通过提供活动场地、聘请专业教师授课等措施,支持社区文化合作社等自乐组织因地制宜开展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活动,壮大自乐组织队伍,增强社区文化阵地功能。加强社区社会组织人才培养,鼓励驻洛高校开展社区服务相关培训,引导社区从业者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着力培养一批热心社区事务、熟悉社会组织运作、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业务骨干。三要加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党建责任,提高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根据社区社会组织规模大小,完善分类管理制度机制,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自觉接受监督,推进内部治理、资金使用和活动开展规范化。
第五篇:关于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区文化是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具有整合社区资源、引导价值观念、继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江苏街道人大代表组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江苏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愿景、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专题调研由代表组组长宋慧牵头负责,何正荣、倪尧、高洁敏、余文富、陆武、陆国樑、潘棠贤、戴青等代表共同参与。在调研过程中,代表们通过参观视察、座谈会及走访的形式,就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专题听取了居委会书记、主任,文教干部、团队骨干及街道社发科同志的意见建议,同时还加强与居民的交流和沟通,认真倾听居民意见和建议。此外,今年街道创办的社区报——《和月刊》,专门开辟代表动态、代表风采专栏等,为代表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搭建了平台。经过三个多月时间的调研,形成了《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
一、建设愿景
深入推进社区建设和管理,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社区建设中越来越凸显。提升文化软实力,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途径,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社区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是当前和谐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今年是公共文化服务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打造“活力江苏、魅力江苏、宜居江苏”品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陶冶、塑造,促进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互助,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居住环境。
二、发展回顾
江苏路街道地处长宁区东部,与静安区、徐汇区接壤,是长宁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机关所在地,是长宁区通往中心城区的门户。辖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近6万人口,下设13个居委会,居民户数1.8万户,楼组803个,2006年街道被命名为新版上海市文明社区,目前有80%的居民生活在市、区级文明小区之中。
江苏路街道是个典型的老城区,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是全市“花园洋房”较多的街道之一,有较多的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名人故居、革命历史遗迹等,充满浓厚的文化韵味。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江苏路第五小学、愚园路第一小学、区少年宫等一批市、区重点教育单位均在辖区内。多年来,街道以提高居民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质量及社区文明程度为核心,以全面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在内容和方法上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先进文化走进社区,融入生活,提升环境,较好地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在江苏街道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加快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街道共投入资金84万元,对13个居民区活动
室进行了装修扩建,活动室面貌焕然一新,达到全覆盖,居民活动有好去处;积极开展万元报刊进社区工程,为每个活动室征订报刊杂志100余种,以丰富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居民的文化需求。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在小区、楼组、家庭中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以星级楼组创建为抓手,以共同的志趣爱好为基础,通过“书报传情角”、“墙报”、“科普之窗”等学习园地及“邻居节”活动,形成邻里互学互助、尊老爱幼的楼组文化,营造出不断学习、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文化团队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培育了英语沙龙、桑榆读书小组、书画小组、时事政治学习小组、摄影沙龙等一批特色团队,目前已发展至110支文化团队。
培育江苏文化特色。“江苏之声”艺术节自1999年至今已举办了九届,做到年年有主题,季季有汇演,月月有活动,居民参与面越来越广,活动质量一年比一年高,形成了江苏文化一大特色。
实行社区资源共享。充分挖掘社区内的硬件设施资源,协调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小区物业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场所设施等向社会开放,目前已有九所中小学校、区少年宫、市教育报刊总社等单位为社区提供教育及活动场所。加强单位联建共建。与社区单位一起创建了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社会实践、老年活动、教育、健身、文体、读书等七大系列学习型基地;与“上海东方老年文化交流中心”联手合作成立了“江苏社区文化活动指导站”,利用其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探索了一条社会组织参与兴办社区文化活动的新路;与上海大学文学院联手成立社区发展研究工作室,对社区文化建设开展工作指导和研究;与民进上海市委社会服务部联手把街道作为社情民意基层调研基地,每年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卫生以及科普读物等方面的援助,每年提供专家志愿者服务及为社区“居民图书室”和社区家庭捐赠书籍等。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街道每年确保创建经费的投入,并做到年年有递增。2002年起,按每年人均一元投入,每年递增一元确保创建经费。同时,街道还积极争取社区单位的大力支持,由工商银行长宁支行牵头建立了100万元的社区助学奖励基金;由上海电信实业(集团)有限集团等三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每年20万元的社区文化建设基金;华敏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向社区捐赠14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1、文化底蕴有待进一步集聚。江苏社区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有众多的名人名居名校,现这些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2、活动场所有待进一步整合。江苏社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社区三大中心之一的文化活动中心,居民只限于居民区活动室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多功能活动室,容纳范围较小,无法适应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骨干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的标准和要求提高了,但从目前社区文化队伍的现状来看,文化人才比较匮乏,热心社区文化的骨干大为减少,出现断层。
四、对策思路
以促进、提高群众文化的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为着眼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用丰实的文化历史底蕴带动社区文化建设,在政策导向、阵地建设、人才队伍、项目载体、机制保障上作对策思考,形成建立一个中心、健全一个网络、培养一支队伍、培育一群团队、增设一批设施、宣传一批名人、办好一所学校、编好一份报纸、搭建一个舞台“九个一”的群众文化特色,打造“活力江苏、魅力江苏、宜居江苏”品牌,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以建立文化中心为核心,加强阵地建设
1、建立一个中心,搭建社区文化舞台。与区工人文化俱乐部共享资源,建成3000平方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建600平方米的街道特级图书馆。通过签订协议,采用权属管理和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管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突出综合性,着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发挥图书馆对活动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教育培训中心、团队辅导中心、活动策划中心和创作中心,把文化中心建成老百姓欢迎和真正参与的活动基地。
2、增设一批设施,夯实群众活动基础。协调社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阅览室、活动室、教室等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场所设施,打造江苏社区10分钟学习生活圈;增设一批文体设施,新建金桥、利西路24弄、月村、曹家堰4个健身点,更新、整新一批三年以上健身器材;成立江苏社区气功锻炼站,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健身团队;继续做好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工作,在做好市三女中和市三附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基础上,争创省吾高级中学场地对外开放示范点学校,提高社区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3、健全一个网络,架起联系沟通桥梁。在对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中心、文化站、居民文化活动室三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沟通千家万户,让信息化融入百姓生活。
(二)以培育文化骨干为抓手,壮大人才队伍
1、宣传一批名人,凸现社区名人效应。挖掘社区文化底蕴,开展对社区名人名居的调查,汇编《那人、那路、那房》宣传画册;动员组织文化名人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同时,积极宣传社区内著名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利用名人效应资源带动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文化活动。
2、培养一批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社区文化骨干,建立起优秀的专业社区文化工作、基层指导员、志愿者及文艺轻骑特色等四支队伍。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评选表彰新一批学习型楼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居委会,进一步深化学习型组织创建内容。
3、培育一批团队,吸引群众广泛参与。通过组织文化活动,积极为文艺团队筑就展示平台,提升社区群众文化团队的水平,形成团队建设规范化、活动内容大众化、活动项目特色化的建设模式,保证社区不同居民群体都可以参与自己喜好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特色团队,以团队团结人,以学习促进人。培养居民科学文化素养,营造休闲文化、体育文化、科教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大社区文化,以学习型团队来吸引人、团结人、陶冶人、激励人,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归属感。
(三)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方向,拓展项目载体
1、办好一所学校,提高居民群众素质。社区学校在继续实行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基础上,按照居民的需要设计各项学习内容和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求,让学习内容的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居民,计划完成招生800名。继续开展各类人群教育。根据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等不同教育人群的需求,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
2、编好一份报纸,展示风情风貌风采。与《上海城市导报》合作发行一份社区百姓自己的报纸——《和》月刊,以“反映社区生活、报道社区建设、沟通社区信息”为宗旨,传递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信息,并为社区居民搭建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要继续编好这份报纸,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3、搭建一个舞台,打造江苏特色品牌。办好社区文化品牌“江苏之声”艺术节,以“文化唱响和谐”为主题,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峰,使团队文化进小区,社区文化进军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社区,并带动各居民区,进一步扩大居民群众的参与面,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推进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文化、绿地公共文化、会所文化等建设。在居民区开展“八个十”进小区活动,即:十场文化演出活动、十场读书交流活动、十场科普宣传活动、十场居民健身活动、十场学习型成果展示活动、十场暑期纳凉活动、评选十位社区文化明星和新建十支文化团队。
(四)以完善规范管理为基础,强化机制保障
1、管理服务。制定《江苏路街道居民区文化活动室管理若干规定》,加强对居民区文化活动室的规范管理;制定《江苏路街道文化团队管理若干规定》,对文化团队的日常活动、日常管理、参加演出以及奖励方式予以明确规定,实现对业余团队的规范化管理。
2、运作模式。做好长宁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科研课题:“国家级课题”——《网络教育进社区工程》和“区级课题”——《学习型社区创建指数研究》,修订完善学习型社区创建指数测评体系;坚持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运作,继续与“上海东方老年文化交流中心”、上海大学文学院等单位加强联手合作,形成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江苏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依托街道信息化优势,充分发挥网站群落的作用,开辟学习资源,拓展服务功能。
3、经费保证。加大政府投入,街道每年拨付文化体育专项基金16万元,在区文化局下拨各居委会文化经费1万元的基础上,街道匹配文化经费1万元,用于每个居委会订购图书、报刊或添置音响设备。整合社区单位资源,继续与上海电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文化基金5万元,用于社区文化建设。
江苏街道人大
代表组
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