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历史唯物主义》读后感
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的自觉活动:
社会规律和自然律律一样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流通是这样一种运动,在这种运动中,一班转让表现为一般占有,一般占有表现为一般转让。这一运动的主题虽然表现为社会过程,这一运动中的各个因素虽然产生于个人的自觉意识和特殊目的,然而过程的总体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尽管来自自觉个人的互相作用,但既不存在于他们的意识之中,作为和总体也不受他们支配。他们本身的相互冲突为他们创造了一种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他人的社会权利;他们的互相作用表现为不以他们为转移的过程和强制。流通是某些社会过程的总体,所以它也是第一个这样的形式,在这个形式中,表现为某种不以个人为转移的东西的,不仅是社会关系(就像在一块货币或者交换价值上那样),而且是社会运动的总体本身。个人互相间的社会联系作为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独立权利,不论被想象为自然的权利,偶然现象,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东西,都是下述状况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这里出发点不是自由的社会的个人。从作为经济范畴中第一个总体的流通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
这段是摘自马克思1857.5~1858.5的《经济学手稿》,这段给我们一个提示,那就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首先,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但是,却是不能改变其发展方向的,社会发展有其自己的趋势,人只是作为使这个趋势成为现实的驱动力。比如人们起源于原始社会,以母系社会为前提,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随着发展,有些原始社会保持著平均主义的性质,但另一些则已经逐步变成等级制度的社会,并进而发展成为酋长领地,其组织形式更为复杂。于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奴隶社会产生。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制度进一步发展,从而进入了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近代工业,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就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这时候,资本主义社会就逐渐取代了封建社会。使用机器的大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以及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的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和在政治上表现为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使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及人人平等的社会机制成熟的时候,我们就有充足的准备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资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个人都尽其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马克思认为,无论人们承认不承认相信不相信,社会必定会以这样的过程发展,而且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回首中国的历史,虽然过程中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孙中山领导的短暂的资本主义社会,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总体看还是依照社会发展规律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这一阶段,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空想社会主义者抨击现
存社会的全部基础,为认识
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提
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
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
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阶
级的理论家。在无产阶级上
位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个阶
段,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
级的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
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
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
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
迫阶级的需求,想出各种各
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
革新的科学,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日益明显。他们在自己头脑
里找寻科学真理的做法便成为多余的了;他们只要注意
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有意
识的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
行了。当他们还在探寻科学
和只是创立体系的时候,当
他们的斗争才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
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但
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
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
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
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
了。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毛泽东的这段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为社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予以了一定客观的肯定。虽然这些想法在当时看来都是不明显、不确定的,具有一定的纯粹空想的性质,但是却是此后社会主义的启蒙。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阶级斗争的不断扩大,因此出现了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希望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经营,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张都只是表明消灭阶级对立,却不知道通过何种手段何种方法达到这种目的,建立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斗争的加剧,各种空想在经历历史的考研之后,有的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留了下来,有的与历史发展不符被摒弃,主张被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就是历史发展中的伟大智士,天才的预示了社会主义的无数真理,为后人在社会主义道路的追寻上,提供了大量的提示和真知。读了本段,我的第二个启示就是马克思认识论里的关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想复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和日益锐化,才使人们有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才出现了社会主义空想家,才有了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实践,产生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学说。
(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和消失的,都必将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物质都将影响变化的方向和时间等。资本主义社会里出现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正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根源。
(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空想出现的时候,有很多种类型,可是基于缺乏实践,并不知道哪个是对的,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些还不成熟的认识,得到历史的检验,有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被保留了下来,并逐步改进;有的因为与历史发展不服等原因被抛弃。被保留下来的认识,又一遍遍的经历历史的检验。认识就是被实践一次次检验,才最终发展成为真理。认识依赖于时间,离开时间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然,实践并不是单方面的决定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破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政治革命是经济
革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暴
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
就是一种经济力。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
使物产救济上升为统治阶级,马克思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中国近代历史。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南京国民党政权,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结束中国一百多年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这期间,中国依次经历了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再到戊戌变法,从义和团运动到武昌起义再到中华民国的短暂春天,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无产阶级经历长期的斗争终于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
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
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
织成为童子街机的无产阶级的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
加生产力的总量。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
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
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采取这样一些措施,这些措
施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的和没有力量的,但是在运
动进程中它们会越出本身,而且作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
宣言》
农民有了组织时候第一
个行动就是从政治上把地主
阶级特别是土豪劣绅的威风
打下去,即是从农村的社会
地位上把地主权利打下去,把农民权利长上来。合适一
个极严重季紧要的斗争。这
个斗争是第二时期即革命时
期的中心斗争。这个斗争不
胜利,一切减租减息,要求
土地及其生产手段等等的经
济斗争,绝无胜利之可能。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
察报告》 获得了全中国的解放建立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为什么最后能够胜利呢?用的就是革命。在无产阶级革命之前的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有很多,有的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有的只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有的革命不够彻底,导致胜利的果实被窃取,有的没有形成系统的斗争方案,缺乏领导人;等等。而这些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革命不够彻底,并没有打破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封建主义官僚和帝国主义掌握的政权并没有实质上抢过来。五四运动是学生和工人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斗争的开端,也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正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中华民族总在惨遭劫难之后,才省悟奋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种思想已经明确了革命奋斗的目标,即不再相信和解妥协能够解决问题,而应该从根本上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主义的统治,彻底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可以说没有彻底的革命,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重生,就不会有中华人民的解放。原文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该书编选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论述。鄙生节选了部分极有感触的部分予以理解感悟,所有评论均为原创。因知识还不够完善,因此评论可能会有一些偏颇或者错误之处,还望老师予以批评指出。
第二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读后感
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不同的“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凸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加上“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凸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和完备性,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完备性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又把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哲学史上看,马克思之所以能发动一场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键就在于,他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正确地解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实践唯物主义。用“实践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凸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实践维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但是,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形态,而是同一种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表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重在改变世界,而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否定性的辩证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又是实践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观是和“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 “一体化”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生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第三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读后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读后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不同的“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加上“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和完备性,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完备性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又把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哲学史上看,马克思之所以能发动一场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键就在于,他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正确地解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实践唯物主义。用“实践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实践维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但是,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形态,而是同一种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表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重在改变世界,而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否定性的辩证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又是实践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观是和“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 “一体化”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生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第四篇:历史唯物主义
专题八
人生观和价值观
贺丹
一、专题备考引擎
1.考向预测:2011年备考要注意运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和集体主义的知识说明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说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理,说明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
2.考向储备:本专题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合理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通过对社会基本发展规律的探究,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立足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同时以此为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3.复习策略:本专题核心内容在如何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包括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复习时,可以从人生观与价值观两条线展开,先从理论着手,进而掌握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命题选用的“情景”多为社会生活中的事例,有较强的时代性,因此复习时要注意结合当前弘扬的社会精神,分析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注意联系新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尤其要关注本出现的如抗震英雄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分析人生真正价值的内涵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提高运用能力,如人生价值的实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多进行概括总结,总结出答题套路,例如只要在材料中看到关注民生之类的,那历史唯物主义道理一定有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观点。
二、专题网络构建
三、重点要点探究
1.价值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的标准(“两个符合”)→现阶段应该提倡和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2.人生价值观: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要求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分为静态:人与社会的关系;动态: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树立崇高的理想
3.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自觉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想结合→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两个统一,达到两种境界 4.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
(1)历史唯物主义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
(2)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哲学常识》第一课中的“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第六课中的“价值观”,第七课中的“人生价值观、人生观”和第八课第一节第二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节“在实践中锻炼成才”,都列为历史唯物主义体系。(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理论适用于各个领域。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主要观点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联系、发展、矛盾、实践和认识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只说明人类社会的现象,主要观点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理想、人民群众等。
四、时政热点链接:2010年上半年,陈光标向社会捐助总额近1.5亿元 【时政要闻】
作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中国首善、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切实做到为党和政府分担重任,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2009年,他以捐赠3.17亿元再获“中国首善”荣誉称号。2010年上半年,陈光标向社会捐助总额近1.5亿元。
陈光标同时向全国企业家朋友发出倡议:作为党的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企业家朋友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财富观,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一个人的存在,如果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并使得他们幸福与快乐,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财富如水,如果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如果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有钱人不能做守财奴,要用自己的行动消除老百姓对有钱人“为富不仁”的偏见。受人尊重的慈善家,比孤独僵死在存折上的守财奴更光荣、更伟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我们的财富都是党和人民给予,当她需要的时候就应该慷慨付出。要做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富而有德,德富财茂: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命题视角】
视角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党和国家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因 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不同的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 道德模范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道德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学习道德模范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视角二:谈谈自己如何实现“道德模范”人物追求的人生观境界 ① 在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经受着强烈的冲击和考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② 人生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③ 人的价值体现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视角三:陈光标的事迹对我们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启示 ①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③ 在个人与社会的同一中实现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客观条件,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④ 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五、备考演练
1.2010年以来,从大蒜、大豆、玉米、姜、白糖到苹果,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市民的菜篮子和钱袋子承受了一波波“涨”的冲击,网友创造了诸如“蒜泥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等新名词,黑色幽默中折射出对现实的感慨。这体现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
2.2010年5月,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从西雅图的“太空时代的人类”,到日本爱知的“自然的睿智”,再到上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历届世博会的主题,反映的都是当时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③社会意识能够反映社会存在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③
B②③
C ① ④
D③④
3.在今年“两会”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谈到如何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时,温家宝总理以《离骚》名句“亦余心之所以善兮,岁九死其尤未悔”明志。这句话表明()A.投身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C.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4.“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这是给予2009感动中国“特别奖”获得者——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的颁奖词。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人生价值观道理有()
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和索取的统一③精神贡献往往比物质贡献更重要、更伟大④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高三学生王某每天用手机上QQ空间,玩“偷菜”的游戏,目前他已拥有一套“花园别墅”和“千万资产”,心中很有成就感。但一谈到将要面对的高考就害怕,因为他在高考的模拟考试中只能打200多分。这启示我们()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看具体场合②感性认识是更个认识的起点③在立足现实基础上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④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A 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6.2010年1月14日《扬子晚报》报道,提前推出的新版《英汉大字典》收录躲猫猫一词,译为hide-and-seek。其他如房奴、宅男、山寨版等词也被录入词典。这些词语之所以录入词典,说明了()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任何认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③④ 7.著名画家范曾先生在《自述》中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有人认为我的成功是由于钻营,由于机会,其实,人们应该记住我的一首抒怀诗:作画平生万万千,抽筋折骨变堪怜。在艰难之时,我追逐着希望和光明。”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①正确发挥意识的调节和控制作用②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主次矛盾的转化③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促成质变④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A ①③ B ①② C③④ D②④ 8.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青年志愿者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培育优秀青年人才的途径和舞台。在广州亚运会上,“绿羊羊”志愿者们又一次让志愿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感动了亚洲,感动了世界,更赢得了“大拇指一代”的赞誉。“绿羊羊”志愿者们的事迹()①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现②表明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③表明青年的价值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④表明人们对社会的贡献仅限于精神层面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9.一次灾难会带来哀恸,也会带来共度时艰的温情.一次浩劫会生出疮痍,也会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每一次磨难,每一次走过,每一次洗礼和升华”,这是某网友对民族精神的真情概括。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这句话说明()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和最终归宿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同步性 D.民族精神具有社会历史性,岁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10.2002年12月,国际展览局举行第132次成员国代表大会,对2010年世博会举办地进行投票表决,中国上海最终胜出。2009年4月23日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举全国之力,集世界之智,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传播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展示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和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开放的形象。上海市委也强调要聚焦世博、服务世博、参与世博。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11.为尽快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要充分发挥正确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运用世界之智,人类先进文明发展理念,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文明的发展.②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上海世博会的实践将会展示国家形象,促进世界文明发展。③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上海市委要求聚焦世博、服务世博、参与世博,是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表现。④ 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只有每个人积极参与世博会,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11.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现实要求国家必须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制定相应的举措。②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作为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政府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
第五篇: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综合描述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三卷,第704—705页)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历史观定义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特征
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上,中国政府宣布自己在195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断言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鲜明特点
凡是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么他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就具有了以下特点:
一、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尊重历史有很多表现: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等。现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目前充斥着一个看似繁荣
却十分有害的现象:文艺、评论等文化现象畸形繁荣,历史事件、评价等被歪曲和混乱。这是一个被绝大多数人忽视却肯定有很大潜在危害的状况,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纠正,必然对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直至政界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教育直接产生负面效应。尊重历史,肯定祖先的丰功伟绩,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才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今天有不少人,从生活富裕的狭隘角度出发,加之对本国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存在不满,有着比较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缺乏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格,民族根性彻底失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二、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
首先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话:“历史造就英雄”,这也是历史的观点。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
其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有一句话,叫“审时度势”,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点。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乱来的。
再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被前人通过实践而证明了的理论和经验,我们要毫不怀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古人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一定要加以坚持和发扬。
三、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认为: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同一切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作斗争,这就是: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的和有害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否则我们就会重犯错误,重蹈覆辙,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人力和财力。我国就发生过也许仍然存在着“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潮,这是非常有害的和危险的。
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实事求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尊重客观形势、尊重客观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规律的方针路线,我们的事业才能胜利,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
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等呆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行为。不能清醒地认清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不敢变革或不愿变革,也可能坐失发展良机,给以后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综述
毫无疑问,自然界一切存在的空间形式,一切物种和类都不能摆脱涨落即从产生到毁灭的规律。对于无意识的物种和类而言,涨落只能顺其自然,因为它们没有能力作用于这一过程。但对于人类就大不相同了。自然界中能够有意识地自主和自觉行为的存在物只有人类。人类的行为已经完全超出了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范围。他能够利用远远超出自身生物能所及的力量去施加作用于自然界,从而也就具有了能够决定自身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涨落速率的能力。也就是说,人类操纵着对自己和整个生物界的生杀大权。人类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上。是自掘坟墓还是协起手来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机遇中共创祥和美好的符合人的本性的生存,人类大有选择余地。如果人类有序地展开自己的类行为与自然界的有序存在相协调,人类就能够大大拓展自己的生存时空;反之如果人类放任在无序的竞争中掠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那么人类就将注定被提前开除球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