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点建议
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点建议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平安无为”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基层综治网络已基本形成,违法犯罪活动呈下降趋势。但同时,我们不难看到,治安形势严峻的一面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薄弱的环节还是十分显现的。具体表现为: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突出。二是“两抢一盗”(抢劫、抢夺、盗窃)案件成为社会重大不安定因素。三是社会矛盾和纠纷引发新的治安管理难点,如土地问题、拆迁问题、下岗职工问题。另外由于群众娱乐文化生活贫乏,棋牌室四处泛滥,畸形发展,引发了大量家庭矛盾纠纷。
我就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提出三点建议:
一、有人管事,有始有终
各单位、各部门既要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更要加强协作配合,充分发挥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对于基层具体的综治工作,究竟谁主管、如何主管,谁负责、如何负责的问题,应该予以明确到人。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群防群治的社会气氛,提高人人自觉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无时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日日抓,月月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运动”主义和形式主义不可取,必须有始有终。(举例:“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卡”问题)
二、有章理事,奖惩分明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治安防范方案和各项综治规章制度。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量化评估体系,定期考核,加强督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其次,对重点场所制定重点整治方案,细化管理办法。如城镇街道、住宅小区重点整治垃圾随意倾倒,车辆乱停乱放,经营摊点占道经营现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范网络制度化,大力整治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第三,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我县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处置以及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演练,明确职责,及时有效地应对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因此,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先进典型单位和个人的好的做法,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弘扬社会正气。同时,要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原则,各单位、各部门要层层抓落实,一级抓一级,切实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对因重视不够,发生重大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恶性安全生产事故、聚众闹事等事件,造成严重后果,危害社会稳定的,予以一票否决。
三.有钱办事,逐步加大
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费保障制度,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可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基层稳,才能全局安。社区、单位和行政村是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必须加大对他们综合治理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确保综治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管得好。同时,要在加大对乡镇技防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监控探头,在全县实现监控信息联网,最大程度地发挥监控综合应用效能。(举例:“全县各中小学门口公路减速带”问题)
平安无为,是我们每一个无为人心中的梦想和期望。我们希望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骨干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全县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到那时,社区平安了,企业平安了,学校平安了,道路平安了,一个真真正正的“平安无为”离我们还会远吗?
第二篇:园林绿化的三点建议
园林绿化的三点建议
当今中国,城乡绿化蓬勃发展,人们对绿化的重视程度也愈来愈高,城乡绿量达到了较高水平。目前,正值春季园林绿化施工的高峰期,从一些城乡绿化建设的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注意做好城乡绿化的长远规划。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随处可以看到百年的欧式园林,但我国很多城市在园林建设上由于机制体制的原因,缺少长远规划,只注重眼前的绿化效果,能称得上“经典”的园林作品凤毛麟角。甚至,个别地方还出现了“今天栽、明天毁”的现象,对公共资源和生态资源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和破坏。因此,在做城市发展规划时,应将园林绿化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做到一起规划、一起设计、同步建设,对已有的园林绿化成果应尽量保护,而不是去毁坏。
第二,园林绿化设计要体现艺术性。每一条街区、一座居民小区、一处庭院都应该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以此体现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所以,在园林绿化设计和建设中,应该彰显出不同的特色和景观效果,而不应千篇一律、千城一面。
第三,园林绿化应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应用。目前,一些地方在绿化上一味追求外来名贵树种,以此表现树种的多元化,但却忽视了当地适生树种的应用。外调苗木甚至国外进口大树的行为,一方面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一方面是树木适应性差,成活率低,而且容易造成有害物种的入侵和病虫害的发生,得不偿失。而本地乡土树种不但栽植成本小、成活率高、病虫害少、圃量相对多,而且绿化效果也不差,比如椿树、榆树、楸树、槐树等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效果就很不错。
信息整理:园林英才网转载于网络
第三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议
XX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拨乱反正的中国就面临着严峻社会治安问题的挑战,如何找到治理社会治安的一条正确途径,从最高层到各地基层都在孜孜以求。而中央提出了:“争取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必须各级党委来抓,全党动手,实行全面‘综合治理’”的社会治安治理工作方针,同时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长期稳定” 写入了新修改的《党章》的总纲,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为全党必须遵循的纲领之一。这不仅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综合治理的决心,也说明了综合治理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XX是XX主要卫星城之一,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维护治安环境的压力,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大量企业与开发项目的入驻带来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人口流动性增大,人员结构日趋复杂,流动人员的管理压力逐渐增大。
二、而作为一个下辖17个镇3个街道,幅员面积2182平方公里的经济大县,各个中心街镇位置分散,大量的城乡结合部容易形成治安管理死角,而管理的确实必将导致治安环境的恶化。
三、经济发展造成了工作量的增大,但各级政府机构,尤其是村委组织基础仍相对薄弱,人员力量不能满足要求,在新形势下难以使综治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全面协调的统筹思想,从防范、打击、建设、宣传等四个方面入手,通过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结合、抓外因和内因相结合的手段,实现综合治理思想和手段上的同步和谐。
第一,落实党政“一把手”责任制为主的领导责任制,体现了个人和集体、局部和全局统筹的思想。通过给“一把手”压责任,督促“一把手”负总责,实现以点带面,形成抓工作的整体合力。通过从县委到镇委、村委等多级联动,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责任制考核,严格奖罚,一级督促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大家共同为党和人民负责,形成由上到下的集体向心力。同时各单位要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各各单位负责人的职责和既定目标,制定工作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落实综治任务。
第二,建立全方位覆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预防为主是综治工作的重点。防范作用发挥的好,就能减少矛盾,降低犯罪率,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群众的安全感,也同时会减轻打击犯罪的工作量,改变“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各部门应积极完善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集体防范合力。工商部门应加强对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市场的合法有序;公安部门应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以及各个公共场所的安全防范工作;民政部门应加强普法和预防犯罪教育、人防物防技防等硬件建设。通过全面且多角度的各项措施,使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更加广泛,防范效果更加持久。
第三,依靠群众,广泛参与,建立防范的群众自防自治体制。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和优势,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之一。群众路线运用到综治工作中来,就形成了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动员组织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群防群治网络,创建治安巡逻队、治安联防队、专职保安、社区治安员、兼职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治安信息员、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群治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弥补政府机构的不足,消除综治死角。
第四,“严打”和重点整治机制的经常化,长效化。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打击是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重点整治是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我们应当保持对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加大矛盾调解和普法力度。严厉打击暴力犯罪以及盗抢等突发性侵财犯罪,深入排查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斗争,强化治安管理,坚决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建立社会治安分析评估和决策、治理机制,确保社会治安持续好转。继续强化人民内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通过排查矛盾纠纷,并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调处责任,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坚持杜绝影响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发生。
第五,坚持全面统筹原则,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基层是综治工作的最前沿,基层的建设直接影响了综治工作的好坏。要针对性的解决困扰基层综治工作的问题和困难,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创新基层工作机制,发展壮大综治员队伍和群防群治组织,做到基层综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把影响社会治安的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夯实治安防控体系的硬件建设,下大力气推广经济适用、防控有效的技防和物防设施,扩大技术防范的覆盖面,提高社会面的管控能力。以软硬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基层建设,通过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和谐。
第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综治环境。紧紧围绕建设“XXXX”的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综治工作。积极挖掘我县综治工作的亮点,积极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对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营造充满正义、正气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与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运用宣传栏、发放传单、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各乡镇的法制宣传,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
总之,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韧不拔的志气、披荆斩棘的勇气、埋头苦干的作风,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做好综治工作,维护XX县的稳定,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篇:关于防治腐败的三点建议
关于堵住腐败漏洞防治腐败的三点建议
新一届党中央总书记提出“腐败亡党亡国”警告。极大振奋全国人民。人人知道,腐败误国误民。老百姓对腐败深恶痛绝,举国声讨。新一届中央领导有忧国忧民之心。有振兴中华民族的梦想。有真抓务实的干劲。有重塑新的文风、会风、党风、民风的决心。十八大以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宣誓,对多名省部级高官的查处,都在说明,中央领导强调的“为官发财,
第五篇:事业单位监管的三点建议
事业单位监管的三点建议
2014年4月1日起,修订后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开始实施。新细则由重“登记许可”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引入了社会监督,转变了监管方式,这对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意义。新时期的事业单位监管,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事业单位主体责任意识
一是做好培训,促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类政策。组织事业单位学习《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变“被动接受登记管理”为“主动依规依法办事”,变登记管理“客体”身份为责任落实“主体”身份。强化其“主体”意识,促使其主动学习,自觉依法开展活动,按时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相关登记和报告公开。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自律管理。事业单位要及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制约,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工作、信息公开、责任落实等各类规章制度。一要改变目前事业单位法人治理行政化、结构单一化的局面,加快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二要强化诚信守法意识,严格按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二、强化事业单位履责的社会监督
一是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以“山东省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网”为基础,结合各级监督管理部门网站共同开辟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发布平台。事业单位法人公开、资质认可、执业许可、行政执法、绩效管理、投诉举报处理等登记管理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畅通网络、电话等多种方法渠道,接受群众的投诉监督。
二是设计事业单位法人信用公示制度。登记管理机关在完善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报告公开和实地核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出台事业单位法人信用公示制度,督促事业单位作为法人主体积极履行义务和责任,规范业务职责和范围。充分运用信用约束机制,强化信用监管、协同监管,确保社会监督行之有效。一是事前充分征集事业单位意见建议,进行广泛科学系统论证,结合各地区实际开展实施。二是信用公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确保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的及时准确。三是确保信用公示制度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开展,同时建立信用申诉机制,保障事业单位法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构建事业单位法人信用应用平台。监督管理机关加强与质监、财政、审计、金融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送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协同各相关部门将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作为其开展业务、实施行政许可、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建立事业单位法人“黑白名单”;借鉴金融系统的个人信用档案制度,对失信事业单位法人加强约束,进行重点监管,并根据失信程度进行相应制约。对依法开展业务活动、积极履行登记义务的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相应鼓励。
三、强化监督管理机关的实质监管
(一)提高登记效率。监督管理机关进一步提高登记效率,缩短审批时间,优化审批流程。一是制定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办事指南,明确登记流程、所需材料等事项。二是在保证审批登记基本要求下,坚持“从简、从快”原则,尽量为前来办理相关业务的人员提供方便。三是加大力度推行网上审批登记。充分利用山东省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网的审批登记平台,进行登记审批。同时,做好事业单位法人的相关培训工作。
(二)创新监管模式。在由重“登记许可”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后,要相应创新监管机制,将监管工作“化虚为实”。一是把好登记“第一关”,虽然监管重心转变,但登记仍然是事业单位监管中的重要环节。在登记中要理清事业单位法人的各项登记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检查。二是在控制监督管理机构总编制的情况下,减少登记相关人员,用来建立一支专门的监督检查队伍,并将其培养成精干高效、秉公执法的专业队伍。
(三)强化监管权威。积极按照条例及细则严格管理,维护其权威性。细则修改前,事业单位监管是“严进宽管”,修改后是“宽进严管”。但目前监督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手段有限,必须加强监督管理的权威。一是严格执行条例及细则规定。要加强法制意识,打消个人或部门情面顾虑,严格按照规定,将处罚落实到位。二是加强与组织、审计、金融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对于事业单位法人代表方面,积极与组织、审计部门配合,在组织人事上加强约束;对于事业单位法人方面,则加强与金融、质监的配合,在组织机构和社会活动上加强约束。
关键词:事业单位监管 信用体系 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