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礼仪金说》有感
读《礼仪金说》有感
伍平
读罢金正昆的《礼仪金说》,真不知如何下笔。经过近一周细品,总算有了一点所得。
说实话,10月22日读完此书,脑海里却是一片空白,总的感觉是此书复杂、多变、难记。比如座次礼仪,中国讲左高右低,而国际上却是右高左低等等。既然如此,我只好去繁就简,找出礼仪的精髓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万变不离其宗。该书从“礼仪就在你身边”到“交往法则”再到“西餐礼仪”,洋洋235页,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以恰到好处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这就是礼仪的“神”。
神是不变的,形可以千变万化。比如敬烟(书中没有案例,请老虎讲他敬烟的过程)……..。再如,你到某单位跑业务,进门前总得敲门,这就是对对方的尊重。如不敲门就进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素质差,没规矩。军队更是如此。说到此,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都是“小节”、“形式主义”,但我认为,很多形式是必要的,不能少的。例如,有客人到你家做客,你总得擦擦桌子扫扫地,收拾收拾吧,这就是必要的形式。必要的形式不但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说到神与形的关系,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难的忘记的案例。卫生执法大队7月份打款1万多元预定了六十多箱红施乐70g A4,按约定款到后,我于8月将抽纸送去。为减少库存,上周去卫生执法,想让他们把纸拉走。采购人见我就说:上次的抽纸让他们看到了,没分够,能不能再送我们三提。本着客户至上的原则,我答应再送他三
提(我自己了钱)。做生意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通过买卖获得利润。但我的形却与做生意的“神”背道而驰,并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让他们感到我们公司不正规,纸张内还有较大利润等等。对此,丁姐教的办法就完美得多……。
读罢此书,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样一句话:以恰到好处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
谢谢!
更多读后感及复印机相关维护知识请关注快力文办公用品商城专家答疑版块,会有专门的专家回答您的提问。复印纸批发办公用品批发 铜版纸
第二篇:礼仪金说读后感
《礼仪金说》读后感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礼仪与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礼仪金说读后感。作为中国礼仪泰斗、中国2008年奥运会礼仪顾问、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礼仪大使、CCTV—10《百家讲坛》礼仪专栏撰稿人,金正昆教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等全国几十家知名媒体礼仪节目中担任主讲嘉宾,经常被邀请去香港、澳门等地区做演讲。
金正昆教授的《礼仪金说》这本书买回来后我阅读了多遍,因为这本书有较强的操作性,学了就可以应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大凡在电视上看过金正昆教授礼仪讲座的人,都会折服于他横溢的才华、渊博的学识,从内心深处欣赏他风发的锐气、精深的见解,更会被他旁征博引的故事、诙谐幽默的谈话方式所吸引。
《礼仪金说》这本书融合了金正昆教授多年以来礼仪讲座的精华,从琐碎的日常生活到正式的国际交往,100多个礼仪细节都包含在其中,每篇都引用了生活与工作中的典型事例,能够帮助您改善沟通能力、提高个人素质、维护个人和企业形象,使您成为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的高手,成为政场或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礼仪金说》这本书有别于金教授以前编写的礼仪方面专著,《礼仪金说》采用的是说话体的方式写成的,有较强的可读性,并且易于读者理解,便于读者掌握,实用性较强,尤其对于当今工作的积极要求进步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本提高内在素质,外塑个人形象的好
有时候,对于绝大多数上班族来说,女士们常常披一头飘逸的长发,而男士的腰间也总是挂满了东西,女士会以为自己很妩媚,男士也会感到信心满怀,但是此书的绪论就明确地告诉你这样做是多么的没有品位:
“一个女人一头飘逸的长发,极富有女人的魅力,你自己可能不知道,那是年轻女人的标志,你这儿若无其事地一甩,没准就把附近的某个兄弟搞晕了。那叫搔首弄姿,搞不好别人说你是不正当竞争手段。……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腰上是不挂任何东西的。你见过普京腰上挂手机吗?你见过安南腰上有钥匙吗?”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手机已经成为最普遍的通讯工具,但是,我们缺少的却是打电话的礼仪,为了说明休息时间尤其是就餐时间不要打电话,金正昆教授用了这样的幽默语言:“说实话,像我们大家都挺忙的,我和你一样,中午就那么一个小时吃个饭,你还给我打个长长的电话,影响我的食欲,破坏我的消化系统,摧残我的生命。”
就这样,书中涉及了从日常生活到国际接待等各个方面上百个礼仪细节,随着礼仪教授的讲解,你很快就能轻松掌握礼仪规范,而且会记忆深刻,从而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留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提高自己的休养,塑造自身形象,读后感《礼仪金说读后感》。
另外,本书的封面与腰封的设计也很有特色,雅与俗完美结合,简单中透出了典雅。
礼仪的表现需要细节,细节的拿捏需要智慧,让我们寻求最独特的演绎,从《礼仪金说》中得到最完美的指引吧!
《礼仪金说》读后感----人际交往是一座桥
(项目部 黄晓妍)“礼”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它是一种道德规范:尊重。“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礼者敬人。但是你只是口头说说尊重没用。心里想什么?这就要求你善于表达,它需要一定的表达形式。你得会说话,你得有眼色,你得懂得待人接物之道。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仅要有礼,而且要有仪。
看着手中的书,任何一则小故事和一段引人深思的话都会让我陷入思考。而上面这段对本书的概论,相信也是推荐该书的原因。在忙碌的工作中,思考过自身在工作中角色的定位,也不断调整工作方式和自身的工作能力、积极性,疲惫的时候很多,也曾经茫然和困惑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今在书中体味着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方面认知:学会表达、尊重、友善及沟通,用简单的四句话我归类了自己的读后感:
一、昨天过去了,不要烦;明天还没来到,暂时烦不着;今天的事,不能烦。
二、从来不拿自己折磨别人,从来不让别人折磨自己。
三、让大家都喜欢你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争取让多数人喜欢。
四、用健康的心态面对每一个人每一天。
喜欢在安静的状态看书,于是选择了晚饭后。远离一天的烦杂,在这时才能静静的思考。如今的工作的角色定位很清楚,实际工作能力加上自身的平时行为将是人际交往中和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因素。在外接洽项目留给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代表的是公司而不是个人。人的第六感(好感)、亲和力以及人投缘、掌握人际交往的磁场是外联工作中成功的必要因素。相信读了这本书除了努力打拼外,我更会注重把人做好。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接受别人的缺点。物业作为一个如日中天的行业,除了要内部管理外还要有对外的品牌知名度。希望通过努力可以为打造这种企业对外的形象。我们在前期交往中传递的是一种企业的印象,在沟通中越融洽则越接近合作对象,沟通越通常和直接,才能越了解对方需求,双方透过这样的合作才能达成共识。
一个人的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从孩提时代的家庭教育到学校的成长教育,这些过程的积累和培养,都为今后打下基础。因此学生从学校出来都会学习怎么适应社会,在家庭中都会有人谦让这是因为是你的家人,在社会中个性只能在不断的人际交往中进行磨练。协作才能造就团队的战斗力,把个性的角磨平是社会必修课,适应各种环境是工作中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自己觉得人际交往在未来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面对有些事情还是会有任性和孩子气。从“尊重”到“礼仪”,从“不断学习”到“成功”,都是在人生成长中不断接受的历练。
读了这本书,感受就是希望人际交往成为我工作中的一座桥,而不是一堵墙。人和人之间有接触才有了解,有了解才能沟通,有沟通才会互动,这是重要的沟通程序。因此在礼仪方面只有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学习,我才可以有提高。在交往中有基本要求:第一个要求尊重为本;第二个方面的要求就是要自尊为本;平时的待人接物、生活工作小节上也不断的改进。细节决定成败,我很认同这样的话,既然成功的关键就是不断审视改进自己,那就对照这本书看看还有什么还没做到位的。书是看完了,思绪有些跳跃,改进才刚刚开始。让那么多的感慨成为实际行动,这样读了这本书才更有意义。
第三篇:礼仪金说 读后感
《礼仪金说》 读后感
前两年学校领导给每位老师每人发了一本金正昆老师的《礼仪金说》一直没有完整的看完,今年寒假终于系统地看了一遍,受益良多。
读完全书,对问候、握手、介绍、交谈、待客、拜访、沟通、装束、仪表等诸多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的礼仪更了解,并且会做得更规范。在日常生活与商界往来中,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交氛围,促进双方了解,塑造自己和单位的良好形象。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是一种潜在资本,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人们就能取得丰硕的成就。“大行不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若礼仪不当,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别人看作是“乌合之众”!
我觉得整本书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就是交往中,一定要以对方为中心,多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同时,对别人的尊重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就这点来说,我觉得对于象我们这样的行业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我们的所提供的良好教育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礼仪上的,如故光有好的教育而不重视教给孩子礼仪,那我们教育的结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在观看了《礼仪金说》之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礼仪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是多么的重要而又无处不在,同时觉得在今后有必要更多的学习礼仪,使自己的修养能更上一层。
第四篇:《礼仪金说》I 读后感
《礼仪金说》读后感
刚刚读完《礼仪金说》第一部,以前虽有接触过礼仪的知识,但是不是很全面,这次系统看完一部书,受益良多。
读完本书,对礼仪在生活中介绍、握手、问候、拜访等多方面的应用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将来会做的更规范,不至于失礼于人。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和人际来往有很多帮助,可以促进彼此的了解,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书中的举例很多,都很实用,都是日常会遇见的事例。有时候还真不知道怎么处理才是最妥当的。比如说穿短裙怎么上下轿车,陪同客人时进出电梯的顺序,自我介绍和为别人介绍怎么做到恰如其分,接电话怎么说比较合适„„这些例子生活中做好,可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能为自己形象气质加分,有时候可能也会为企业带来好的印象。
书中金老师强调的最多的是:在和人交往交流中,一点要以对方为中心,要换位思考,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才会换来别人的尊重!礼仪,礼仪,“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尊重。金老师说的对,光有“礼”,口头说说不行,你不表现出来,人家不知道啊。所以平时我们要学会表达,“仪”就要恰到好处的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具体形式。
有些书,可以随便看看,多读可以拓宽知识面;有的书是要仔细看的,因为这些内容要吃透才能起到作用。我觉得这本书是后者,要多看,而且要慢慢用到生活中。知道懂得了,但是要做到才行!学习好礼仪,可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进交往。这些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影响的。
书中开始介绍了交际法则,有提到白金法则和三A法则。白金法则包括两个要点:交际的行为一定要合法、交往必须以对方为中心。三A法则(Accept、Appreciate、Admire)是接受对方,重视对方,赞美对方。这些都是原来不知道,人际交往中以此为准则,努力做好才行。
还要提到仪表和服饰礼仪,这个生活中接触多,也有些经验。多看些很重要,万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做到有礼有仪,避免尴尬。我一直觉得人要内外兼修,你徒有其表,对女孩子来说,人家可能认为你是花瓶;你注重内在,每天看书,不与人沟通,人家觉得你清高做作。所以内在有真善美,外表也要注重美的表现,要做到仪表自然,规范。内外兼修我觉得才是最重要的!
初次见面,或出席什么活动,介绍和握手都是常见的事情,怎么做好这两项呢?自我介绍的分寸把握,给人家介绍的必要性,看完了之后有了初步了解。对握手这项,要注意的地方也记住了,希望下次自己可以不出现类似的不礼貌行为。本书中提到的事项中,很多还是有体会的,我自己最不懂的就是座次的问题了。一直都稀里糊涂的,知道有座次顺序,怎么样的却不太懂,以前面对这种正式场合排座次,我都是能躲就躲。但是现在不是小孩子,再不会,以后就要闹笑话了。这一部分,还得多了解。国内和国外有差别,国内区域之间还有差别,要学的太多,但是基本常识要知道了。国外是上下、右左(right and left),右为上;国内是上下左右,左大。但是随着国际的发展,有时候我们也是遵循右为上的座次,面门和离门远的座次是主人和主宾„„这方面我还要多了解一下才是。还要一个比较重要的是电话礼仪,电话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看不到彼此的时候,礼貌的沟通要了解到三要素:时空的选择,通话的态度和通话的内容。里面有讲到很多细节,打错电话,多个来电,电话掉线等。
书的最后说的是礼品,宴会,西餐和节庆的礼仪。根据风俗习惯,多了解,多接触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能记住注意事项,生活中能做好这些。对我们个人的文明理解和自身的修养将会很重要。
整本书看下来,绝对很学到很多的。学习这些不是为了应酬,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要提升自己,这些基本礼仪要做到,这个社会基本的游戏规则要知道。很多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怀才不遇,其实如果连这个社会都适应不了,你又怎么能去奢求更多。做好自己,同时获得别人的认可,这样才更有意义。
第五篇:读金翼有感
读《金翼》有感
《金翼》是林耀华先生于1940年在哈佛大学任助教期间完成的作品,这本书并不是很厚,但我还是看了两遍才大致搞清楚里面的人物关系和发展脉络,作者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黄张两大家族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兴衰没落的历史,选取典型的家族代表代表着福建闽江流域的农民在农业、船运、商业、政治、法律、教育、信仰等多角度的社会底层文化的变迁,也是中国当时社会的缩影,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刊物,对于我们学习民族学也是很有帮助的教材。
《金翼》虽是人类学著作,却以小说的形式描写,给人极大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本书的吸引力,内容丰富使人印象深刻,读完本书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黄张两大家族兴衰的对比了,但其中折射出的道理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黄东林,在深爱他的祖父去世之后,这种均衡的局面便被打破,曾一度陷入了悲痛之中,在忍受不了母亲和兄长的监督下,东林便开始同那些在商道上开茶馆和歇脚的人混在一起,这也是东林走向外部世界的第一小步,善于发现商机的他,在茶馆坐起了卖花生的生意,后来遇到了姐夫张芬洲,姐夫告诉他近来湖口镇上人口大增,有利可图的买卖越来越多,于是两人合伙在湖口开了一间店铺,两人便从纯粹的农业家庭模式走向了商业模式,通过稻米和咸鱼的生意使店铺的发展越来越好,生意上的兴隆使他们都想到了为自己盖一座新居,在风水先生的指引下他们都发现了一块'龙吐珠‘的风水宝地,这时张芬洲瞒着弟弟东林抢先在‘龙吐珠’的宝地上盖起了自己的房子,丝毫没有考虑到弟弟东林的家庭,东林只好另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地方盖房子,恰好可以望见姐夫芬洲的房子,但是这块风水宝地最终没能给芬洲家带来好运,相反,张家家道日益衰落,最后只剩下茂魁的寡妇和她的养子,留在了那所’龙吐珠‘的房子里,萧条不堪。另一方面,东林凭借他的精明能干,沉着冷静,解决了一件又一件棘手的事情,渐渐走向繁荣,最后因为战争的缘故,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黄东林作为一家之主,在整个家族的发展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整个家族的事物几乎都由其决断,在当时的商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与当时的政治也有紧密的联系,举例来说,“李宽案”,东林的竞争对手试图诬陷东林和土匪有勾结,因为之前小哥没有什么破费就从土匪手中逃脱,相反,这个污蔑者花了一大笔赎金提前保释了自己的孩子,由是趁机指控东林的伙计李宽是嫌犯,趁机打击东林。东林是很冷静的“立即叫五哥去见香凯——很久以前曾是三哥的结拜兄弟„„从水口来了一个命令,李宽立即被释放了”,于是东林因为及时调用了家庭成员和军界关键人物之间的强关系,“在这件事上赢得了很大的面子,不但没有受到损害,反而大大提高了声誉”。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轻一代层出辈穷,各显本领,东林对于家族、事业和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变成了一个爱唠叨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几个儿子们,继续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作用,随着抗日战争的影响,1941年,福州完全被敌人占领,以东林为首的金翼之家,经历着最残酷的考验。
东林已经70多岁了,他拒绝了孩子们让他离开家乡的请求。他仍像年轻时一样拿着锄头又干起来。几个孙子在他身边,跟他学种地。这是人们首要而又持久的生计。一架敌机在他们头顶上掠过,孙儿们仇恨的仰视着天空,但是老人却平静的对他们说:孩子们,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这段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个老人,在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之后,说的一句话是‘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不计较之前的得与失,重新开始,仿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包含的太多,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豁达坚强的人生态度阿,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也不失去生活的重心,也许只有饱经沧桑的人才会有这样平和的心态。
另一方面,虽然张芬洲一再被描写成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但是时代的变化导致湖口店面的经营范围变动,抓药行医的市场越来越小(这也成为芬洲医术的继承人云生感到不安,并最终投靠大哥脱离老店的原因),加上老年丧子的痛楚,使得芬洲早早的退休,这对金翼之家也许是好事:“东临组成了他的一套体制”,但是对于“龙吐珠”则是败落的开始,当芬洲再次回到店铺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工作的理由,“已被摒弃,仿佛是一个寄生虫”,最后在抑郁中遗憾的死去;茂衡适应了时代要求利用在老店的股份也参与到汽船运营行业,但是漫不经心的经营和交友不慎,使得他与“龙吐珠”的再兴失之交臂,染上了鸦片瘾,最终可怜的离世。作者说“人类生活中存在一种尚不受风水控制的弹性,当危机使一些纽带松弛、失效时,生活的圈子中还会有其他一些纽带开始充分发挥作用。”茂衡做出错误抉择的前提正式因为他想振兴家族,之前包括东林以及茂魁的寡妇(按道理她和成纯也有龙吐珠在老店的股份)都曾经试图起到这个“其他一些纽带”的作用,但是茂衡一意孤行,酿成大错:不但背叛了自己的舅舅东林,而且在二次分裂过程中背叛了好友、自己的表兄弟大哥,信任了仅仅是朋友关系的方扬。
通过对两家相同起因、不同结果的比较,说明张黄两家的败落或者上升是遵循着相同的原则的,这也正是作品揭示一个道理,即:家道兴衰受社会关系体系的制约。作者在开始就交代了自己眼中的社会关系体系,好比“由竹竿和橡皮带所组成的框架结构,任何时候任何一个有弹性的皮带和一根竹竿的变化都可以使整个框架瓦解。人类行为的平衡,也是由类似这种人际关系的网路所组成,每一点都代表若干的个体,而每个个体的变动都在这个体系中发生影响,反之他也受其他个体变动的影响。”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两家的历史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芬洲的命运在住进‘龙吐珠’的房子里后开始不断恶化,他对家庭以及后来对店铺的不适应,使他变得郁郁寡欢,最后因此而夺取了他的生命,他的儿子茂衡本来有机会开一个新店并重建家园,但由于他的失误和无能,让这种机会白白丧失掉了。另一方面,黄家这时也遇到了内部困难和外部打击,但是东林从以往的经验中学会了如何去适应命运的潮流、如何与朋友们携手并进,因而他获得了成功。其结果是双方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异,东林节节上升,而张家迅速衰败。张家的衰败,并没有对黄家产生重大的影响,黄家仍继续奋斗下去,并且与地方政治发生了关系。政治与经济必然联系在一起,然而,巨大的民族危机使黄家又回到了他们最初的状态。
作者勾画了由竹竿和橡皮带所组成的框架结构,他说,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是一个由有弹性的橡皮带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构成的网,这个网精心的保持着平衡,拼命拉断一根橡皮带,整个网就散了。每一根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们生活中所交往的一个人,如抽出一根竹竿,我们也会痛苦的跌倒,整个网便立刻松弛。像竹竿和橡皮带的架构一样,人际关系的体系处于有恒的平衡状态,我们即可称之为均衡。当这个框架结构被破坏的时候,我们需要时间来恢复这种体系的平衡(东林的祖父去世)。但是有时候拉断了橡皮筋或者抽出竹竿时候用的力太大,会使整个人或者群体不能恢复原状,而是继续一种非平衡的状态直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的确立。
均衡状态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的。变化是继之而来的过程,人的生活就是摇摆于平衡和纷扰之间,摇摆于平衡和非平衡之间。我们除了了解人们为了保持均衡,通过不断的调整内部关系以便彼此联系之外,还应看到这种调整适应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技术,行为,符号以及习惯的影响,这些总合称为“文化”。这些技术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及环境不同而异,它们制约着每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一个人必须与其他哪种人往来,因而也就为他的体系和结构的组成提供了基本的规则。在我们研究人际关系时,自然不能只看到那些处于均衡状态的人们及其相互联系,还应注意到影响和干预了人们交往联系的文化环境。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来详述张,黄两家的故事,仔细描写他们的日常活动并小心的剖析各个人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就是要客观地勾画出张黄两家各自命运的变迁,从而发掘出人类生活的真正图景。本书在写法上采用类似小说章回体的写法,每一节都写出不同的故事,但又紧密相联,每个场景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叙述得非常详细,展现了近四十年的家族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