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
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
姓名:钱万慧学号:20095011124
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谷茵职称:讲师
摘 要:当今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化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个人的情感生活、对待学习的态度过度社会化,对社会的应变能力差,自我期望值过高,对实际工作不适应等问题;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等措施来改善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他们将来自信的走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完善;措施
Abstract:Today’s soci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day posed a huge challenge.So the process of the legal system which is relate to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hould adhere to protect the human rights ,and satisfy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social members;Practicing the social security to all people;The scope of standard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hould adapt to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e should perfects the social security by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and extending the scope of the social security.Realize social justice,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Keywords: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problem;improve; measures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化阶段,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它在大学生成才之路上不仅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而且也是复杂全面的,是大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并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的关键所在,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
在社会学中的社会化概念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介入社会生活。①而大学生社会化则是指青年学生在生活、劳动与知识技能、社会角色扮演、行为规范以及思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社会化,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习得一定的观念与模式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合格成员。②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在所有的社会化因素中,家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这是最早、最为直接同时也是最为传统和持久的社会化场所。尽管大学生与家庭的联系程度与中学生时期相比有所减少,但自他们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成员的性格、价值观念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相处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施加影响。
2、学校教育
学校是社会正式管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机构,其宗旨是供学生获得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专门技能与价值观念。学校不仅通过正式的课程使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借助于那些包含在学校活动内容中的信念、信仰、态度、价值观和规范让学生社会化。
3、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指与基层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社会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无疑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不良的社会文化,因此我们应提高警惕。
二、大学生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感情生活的过度社会化
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爱慕在大学这个年龄阶段本是很正常的,但很多大学生将这种感情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脱离校园生活,在校外过早的开始经营自己的① 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4页
家庭生活,提前体验了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更有甚者,一些大学女生为了自己将来的美好生活,谈起了所谓的“功利恋爱”。她们为了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选择了去做大款的情人,嫁给比自己的年龄大很多但拥有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官员;另外,还有一种倾向是许多学生在生活中一旦受到挫折,就转而变为怀疑主义者,不再相信生活和社会中光明和善良的一面,人也变得冷漠。
(二)对待学习的态度过度社会化
有些大学生为了考试能过关,通过各种渠道,打通各种关系,送礼走后门,更不用说考试作弊,大学生早已习以为常。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很少见到大学生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慷慨激昂的身影。对于社会正义的实现,他们不再关怀;对于邪恶与不公,他们不再积极对抗;更专注于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逐,更加急功近利而缺少应有的理想主义精神。
(三)对自我期望值过高,对实际工作不适应
大学生毕业时,面对即将踏入的社会,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自我感觉良好。他们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准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干一番大事业。应该说稍稍偏高的角色期望值有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和创造力的发掘;但是角色期望值过高,就容易使人脱离实际地盲目自信,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学生正处于热情旺盛的青年期,本来就容易幻想,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不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更加大了他们自我估计与社会客观评价的差距。③这使他们在现实面前失去平衡,明显感到工作能力不够,进而感到茫然和空虚,精神负担加重,给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以适应现任的社会角色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四)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适应,应变能力差
大学校园环境是相对纯净的,人际关系是单纯的师生或同学关系,再加上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是正面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了用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而转型社会的人际关系工具化的倾向,激烈的竞争,都会使他们感到困惑和茫然。又由于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缺乏生活经验,面对一些突发情况不免会表现出应变能力差、茫然不知所措。④
三、应对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法 ③
潘海红:大学生心理健康资助,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第76页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我完善的意识
各大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板报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学和心理卫生教育,做好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工作,了解和扫除部分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生活和学习;大学生自身应该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困扰,掌握应对心理挫折、平息心理冲突的科学方法,增强社会适应性。⑤另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一旦发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应积极与相关机构联系,并积极主动配合其治疗。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我们要以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师德建设为先导,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广泛开展有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校园各项活动,努力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励他们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他们参与进去,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又锻炼了自己。大学生在这种“准社会环境’里不仅丰富了课余文体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铺平了从学生到从事劳动创造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活动。
(三)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要调整学科和课程的结构,打破封闭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设置学科专业,提倡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以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尽早完成从培养对象到使用对象的转变。在当今社会,单一的、独立的学科会显得封闭而缺乏“知识弹性”。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历程。这一趋势仍将继续存在。各门学科不界限正趋向模糊,融合、交叉学科、边缘学不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发展过程中,战争浩劫、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衡、能源短缺等一系列社会实际问题的出现要求人类寻求对策。⑥这些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生理学、伦理学多学科的理论,必然要求现代大学教育课程及其内容综合化的特点。
(四)学校要多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大学生自我社会化 ⑤
贾利军:社会的转型与大学生社会化衔接教育,南京师大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4年,第134页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往往被利益所驱使而去做一些骗钱害人的行为,而他们又经常将目标投向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各大高校应该深刻反思,要意识到学校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在向学生传授文明的同时应适当的进行反面教育,让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社会,防止走向社会后产生不良后果。学校可以将课堂适当的向社会倾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化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一些如何安全就业方面的教育。
四、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意义
(一)有利于缓和我国社会转型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正经历一场深刻全面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主要是指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呈现出来。如,如何看待财富;怎样面对社会竞争;自我发展与社会要求的矛盾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时期的社会化状况。⑦
(二)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化是一个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过程,虽然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大学时期是人一生重要信念、价值观及行为选择形成的关键期。随着我国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会不断上升,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因此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将有利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和谐。
(三)有利于提高应届生就业率,缓解我国就业难问题
最近几年就业难成为社会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我国不合理的就业结构和社会竞争激烈有关,另一方面就主要归因于当代大学生的自身问题,他们或者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或者自视清高,就业观念不合理,解决他们的社会化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和长
治久安,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于国、于民、于己都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贾利军.社会的转型与大学生社会化衔接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4.
[3]李强.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困扰之一个社会心理学者的观察与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石凤妍.论个体心理之社会心理的互动与心理的社会化[J].南开学报,2000,(2).[5]潘海红.大学生心理健康资助[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6]许远理.公共心理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麦克等.中国人的心理[M].新华出版社,1990.[8]郑杭生.社会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贺香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0]李耀中.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建构与个体社会化[D],2006
[11]陈麦池.大学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M].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
[12]江荔仙.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作用[D].2005
[13]姜国平.从学校社会资本的视角看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J].江西教育科研,2006
[14]李淑霞.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思考[D].赤峰学院学报,2005
[15]庄西真.学校社会资本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
第二篇:浅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浅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摘要:在构筑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其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如何发挥高校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途径
0 引言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从生物个体到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对他们成为社会成员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自然人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形成社会观念,掌握社会技能,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过程。社会化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领域,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成员,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个性和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积累、传递和延续的过程,使人变的更有社会性。
人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的社会化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大学生是从中学生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拥有作为前期社会化成果的更高的智能基础和知识基础,他们不仅要承担社会延续的自然继承者角色,更要完成作为社会发展开拓者的角色,是承担技术革新、观念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后备军。因此,研究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与社会的平衡发展,成为能自觉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培养,使大学生逐渐成为一个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合格人才。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生发展的过程,而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呈现出不同于其它时期的特点,首先,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成熟的过程,是政治理想和信念的养成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其次,大学生同时作为社会化主体与客体,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优势促进社会化发展的重
要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这个时期对他们日后进入社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三,大学处于较高的文化层面,本身具有的精英文化使大学生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当前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校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已经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并支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理性地看待国家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素养。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如价值观念的扭曲,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庸俗化,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增多等现象。
2.1 政治社会化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大学期间,接触什么事物,受到哪些思想影响,几乎完全由自己决定,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常被忽视。然而,大多数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德育功能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承担。连年扩招导致各高校思政工作人员缺乏,每名辅导员要带几百名学生,失衡的师生比给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德育的倾向,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一些社会不良生活方式便乘虚而入,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政治鉴别力,淡化了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离。
2.2 生活社会化不足 首先,价值取向异化。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更倾向于自主、个性、自由和权利,目标呈现短期化倾向,学习目的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许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获取奖学金,获得短暂的利益,专注于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逐,没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缺少应有的理想主义精神,使得他们社会责任感下降,价值观念歪曲,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化健康有序地进行。其次,生活随意化。许多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人生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对前途感到渺茫,处处随遇而安,经常逃课、吸烟、饮酒,生活没有规律,随意挥霍金钱,有些学生为了考试能过关,送礼走后门,甚至考试作弊,做出许多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行为。第三,感情庸俗化。爱情本身是神圣而伟大的,而一部分学生却没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许多大学生的追求已经超过了限度,他们追求简单、低级的刺激和发泄,有时甚至失去了一名大学生应有的尊严。
2.3 技能社会化不强 首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失。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许多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各高校都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实践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客观造成了大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体现出就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其次,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学到中学一切事情几乎都是由父母包办,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很少遇到需要自己独立决择和自主完成的事情,进入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了独立生活,许多事情需要自主处理,当面对困难和压力时缺少自我调适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第三,人际关系淡薄。当代大学生个性化较为突出,喜欢独来独住,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淡薄,许多学生中知道学习,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无法与别人建立起感情上的联系,不参加集体活动,有的甚至整天沉迷于网络,缺少必要的社会交往活动,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没有足够的认识,出现了一些逃避现实,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反映。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途径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能否发挥他们主力军的作用,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学生社会化是他们全面成才的重要途径和标志,所以解决好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3.1 加强思想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基础 大学生社会化首先要政治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础,要对学生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准确把握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广泛的咨询、服务和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结合起来,增强自我调解的能力,找到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培养有着良好政治素养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合格人才。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前提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行为规范,它渗透于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引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样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可以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愿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必须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要与社会文化相融合,体现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大学生能受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3.3 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关键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前提。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社会现实,参与具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培养学生技能、品格的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突破原来简单地将实践理解为参观、实习和暑期三下乡的狭隘范围,努力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不仅仅是调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
3.4 加强社会技能培养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保障 社会技能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大学生社会价值的直接体现,大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才能实现社会化的转变。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集体生活来完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人际协调能力等,而专业技能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分工、扮演社会角色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能力,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来完成的。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技能,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把大学生社会技能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加强社会技能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需要创造更多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条件,培养大学生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角色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备适应社会角色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参考文献:
[1]闫卫锋.当前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社会化教育[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6).
[2]李辉.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其建议[J].中小管理与科技,2008(32).[3]金国华.青年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4]陆飞霜.和谐校园文化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第三篇:社会心理学论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一、内容摘要
社会化的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领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化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从而为大学生社会化工作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二、理论准备
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代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使自然人转化为社会化的过程。个体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必须要经过社会化过程,否则个体将无法适应人类社会。
个体社会化的研究源于西方心理学界,随后越来越引起社会学界研究者的关注。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题为《社会性的研究》中已用“社会化”这一概念来表示群体的形成过程。诚如赖特曼所说:“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或她就受着各式各样的人或事件的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件会塑造他或她对世界的知觉。个体认识到他或她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称为社会化过程”。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会化“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化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化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学习、吸收和创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所畅行的行为方式,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能自觉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化阶段。但是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既有“社会化不足”的现象,也有“过度社会化”的征兆。这两种现象是与社会化的“度”相背离的两极现象。当然,社会化的“度”,不能由个人随意制定,它通常是由社会来确定,并通过教育尺度、人才标准、组织成员资格等一系列更为直观、具体的标准体现出来。
三、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化不足;过度社会化
四、案例
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一名大学生驾车与一名骑车的女子相撞,事故发生后这名大学生将伤者连刺8刀致其死亡,而后在逃逸途中被附近民众抓获。警方透露,肇事者承认撞人后准备逃逸,但因发现对方正在记自己的车牌号而拔刀行凶。谈及此案,案件性质的恶劣程度让我们难以置信。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如何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已经成为急需解决地一项严峻的社会问题。从大学生社会化过程来看,依据哈维格斯特对社会化过程的划分,大学生在生理年龄上基本处于青年期阶段。人在这一阶段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即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除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外,有如下四方面:(1)政治上,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能将社会的政治规范内化;(2)道德品质上,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合理的信仰;(3)情绪稳定,心理健康;(4)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学生个体无法完成以上的社会化内容,出现偏差、失败以及种种病态现象,更是学习社会角色失败的体现。
五、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化问题
1.有违法犯罪行为。当今社会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17%,这一比例呈逐步提高趋势。违法犯罪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特征一,犯罪数量增加;二,类型多样化;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2.人生观、价值观错位。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学生的观念、信仰与社会所倡导的背道而驰。以下几类比较有代表性:一,个人利益至上;二,功利主义;三,不当的消费观。
3.心理健康水平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大学生社会化状况的好坏。当前,大学生在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等方面的心理状况低。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4.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是个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六、对策及建议
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现阶段的生活状态和成长经历迫切需要被正确认识和给予帮助。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分为社会教化和自我教化两个过程,因此,接下来将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出发,提出合理化建议,致力于构建一个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教育系统。
1.家庭保障机制。家庭在一个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父母教育意识的转变、教育方式的改进等对于扩大家庭教育的功能有深远的意义。
2.学校促进机制。政府已经切实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社会导向机制。社会大环境相对家庭和学校来说,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复杂。环境分软环境和硬环境。从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角度,作为硬环境的高校周边环境需要优化;软环境则有两方面有待改善。其一,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待应该进行适当调整。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应转变为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考核。其二,社会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期待应当多元化。用人单位不应过于看重专业之间的区别,而应看重人才的素质。
七、小结 总之,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就是要针对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弥补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先天不足,丰富个体的社会化内容,优化个体的社会化环境。同时,社会也须通过公共政策和大众传媒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教育的导向作用,而学校和家庭之间也应以学生为纽带,教育者和家长之间始终保持交流、互动。通过建立这种教育系统,减少社会教化过程对学生存在不足的可能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空间,激励学生的自我教化过程。
八、参考文献:
⑴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⑵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⑶杨爱华.《大学生社会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89年
⑷莫飞平.“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几点思考”.出自中国期刊网
第四篇:现金社会化清分问题思考
现金社会化清分问题思考
现金清分是指对现金进行版别和面额区分、假币鉴别没收处理、数量统计,按照钞券流通标准进行质量分类,并按一定规格进行捆扎包装的处理过程。一直以来,我国对现金的清分处理工作,都高度集中于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但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民币现金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已显滞后的现金清分能力与流通市场日益增长的货币流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原来银行内部完成的现金清分工作转包给银行外部的社会化清分机构完成,加大现金清分的社会化服务力度,既已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选择,同时也是我国人民币管理体制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现金清分处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对商业银行的人民币现金清分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的人民币,挑剔残缺、污损的人民币,并将其交存当地中国人民银行”。这个职责规定表明了现金清分工作对于保证社会流通中现金的整洁度、维护银行资金安全、遏制假币在社会上非法流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稳定金融秩序,维护了公众利益。人民银行在2013年提出了银行付出现金应实现全额清分的目标,同时明确了相应工作的时间进度表。
与现金清分的重要性和强制性有尖锐矛盾的是现金清分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同时隐含风险较多,管理难度较大,这对于越来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负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上都进行了重大转型和变革。在组织结构上不断精简组织结构;在业务流程上转型为网点扁平化管理和综合柜员制度。这些转型变革已经对商业银行传统现金收付业务产生较大冲击。与此同时,这些年我国人民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造成了银行货币回笼金额逐年快速增加。一线柜台人员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回笼的现金进行符合标准要求的挑剔和整理。商业银行人民币现金清分处理的压力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现金清分的重要性、强制性、非盈利性与银行对提高运营效率追求更高利润的矛盾是现金清分社会化势在必行的内在原因。
二、社会化清分的主要模式与主要功效
社会化清分的实际操作是将现金清分业务委托给现金清分业务外包商来处理。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我国第一例商业银行引入社会化清分的实例是在2009年,中国建设银行武汉分行将现金清分外包给新加坡德安集团。这种外包清分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离场式清分
离场式清分模式是由外包公司为现金集中清分提供专业的场地、清分设备、清分工作人员、押运送钞等服务。具体做法为外包公司安排人员提前从商业银行处领取需清分的现钞,在外包公司提供的清分场地清分完毕后,按照商业银行的要求装入款箱并送往用钞地点,银行只需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其服务质量即可。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没有集中现金处理中心、不具备现金清分硬件条件的商业银行。
(二)驻场式清分
驻场式清分模式是由商业银行提供清分场地、清分设备等,聘请外包公司具有专业资质的服务人员,在商业银行现有的现金处理中心完成现钞清分工作后上缴商业银行金库中心。这种模式适用于具备一定现金清分硬件条件的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求一线临柜人员对收入现金进行简单挑残,成捆后上缴现金处理中心,由现金处理中心清分人员集中进行复点、清分,清分完毕后再集中配款。
社会化清分的主要功效:
(一)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原来由商业银行支行与分行金库为完成清分工作配置的大量人力物力在清分业务外包后将得到释放,外包公司用工成本要大大低于商业银行,同时减少了商业银行手工操作环节,降低了设备的购买和维护费用以及人员管理监督成本,银行就可以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核心业务的拓展和创新中去,提高运营效率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二)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新手段 原有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工作上发生差错、案件等操作风险,将在现金清分业务外包后由外包公司通过设置风险保证金、为员工购买责任保险等方式来承担。
(三)有利于人行现金工作的开展
根据《商业银行现金清分业务外包模式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对天津市社会化清分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一文中的调查结果,天津市各商业银行清分外包业务运行正常,各商业银行清分后的现钞不仅可以满足上缴发行库及自助设备加钞所需现金,已清分完整券在柜面的支付量已达到现金支付总量的20%。商业银行通过外包社会化清分,提升了流通中现金的整洁度,提高了对外支付的现金质量,将更有利于人民银行提出全额清分工作的落实。为未来央行发行库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实现人民币回笼券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封签等)。
三、对我国社会化清分发展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探析
(一)人行监管社会化清分市场的各项制度仍旧不完备不成熟
社会化清分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将改变我国原有的人民币流通过程,社会化清分机构作为新的参与主体加入了原有流程,这将给现有人民币流通管理制度体系带来极大冲击。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有效政策对社会化清分机构进行约束,社会化清分机构的准入退出及现场现金清分过程均得不到有效的监管,缺乏监管层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已经成为现金清分社会化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社会化清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新风险
社会化清分在创新业务模式、降低成本的背后,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社会化清分存在着信誉风险、信息泄露风险、应急风险、依赖性风险等。比如依赖性风险,如果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过于依赖现金清分外包服务商,若外包服务商发生意外造成无法正常开展现金清分业务,将影响银行自身的现金运营情况。而外包服务商也面临着自身的人员道德风险、技能风险、外部风险等,若是爆发风险事件也会传到知商业银行进而影响银行现金运营情况。如何做好相应风险应对措施,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对于监管部门、商业银行、社会化清分机构等来说都将是全新的挑战。
(三)社会化清分市场不成熟,业务、管理水平亟需提高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市场中现有的社会化清分机构在诸多方面都不太成熟。比如市场集中度低,外包服务商竞争同质化严重,在争取商业银行订单时一味拼价格,另外有些开展现金清分外包的押运公司处于垄断地位,过高收费增加了银行负担。而且外包服务商对其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及培训工作游离于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之外,员工职业素质不一,对于素质底下员工缺乏严格的工作能力考查,同时不能保证其业务人员准确、及时学习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相关制度,易造成回笼券质量问题的发生。作为企业外包服务商可能会为了利润过分压低员工工资待遇,造成人员流失率高,不利于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对清分工作人员的直接管理,存在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的情况。
四、促进社会化清分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人行尽快完善出台各项监管制度
建议人民银行尽快出台针对社会化清分机构的准入退出制度。外包服务商若要开办人民币现金清分业务须依据相关政策向人行管理部门提交申请,由人民银行对其资质、人员等进行全面审查,确保各方面符合要求后才允许其开展相关业务。对于已获批开展业务的社会化清分机构,人行应对其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现金清分服务进行考核,考核不符合要求的可强制要求其退出。除了准入退出制度外,人行应尽快出台针对社会化清分机构的考核标准并加强考核,考核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制度执行情况、操作流程的合规性、业务风险及应急管理、人员管理、人民币现钞清分质量、机具的稳定性及识假挑残能力等指标,同时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引导社会化清分市场规范发展,促进外包服务商之间的良性竞争,提升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
(二)多方面加强风险管理
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社会化清分机构多方面都应清楚认识所面临的新风险以及做好新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所以在支持商业银行引入社会化清分的同时,督促银行选择有信誉、实力的合作伙伴,签订规范的外包服务合同以明确责任,商业银行与社会化清分机构应在制定独立的应急措施外协商共同的应急措施防范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及时纠正银行、社会化清分机构在现金清分中的不规范做法,确保银行资金安全和现金清分质量。
(四)引导社会化清分机构规范发展,提高清分质量
目前,由人行牵头组织各社会化清分机构开展工作,履行清分职责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操作性。监管部门制定考核标准,以风险管理、设备更新维护、人员技能、应急措施响应速度、劳动保护等方面为重点,对社会化清分机构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促进其提升管理水平。比如在人行监管下统一社会化清分机构的清分设备并对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确保清分标准的统一性,提高清分质量。在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的目的指引下,应更好地发挥押运公司的积极作用。从国外经验看,现金押运公司具有可以提供现金运营上下游一体化服务的天然优势,在包括现金清分社会化在内的现金运营社会化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就我国而言,一是可以支持押运公司突破现有格局,向现金清分、现金保管等新领域拓展;二是应破除原有押运公司的垄断弊端,增加市场化良性竞争,提高服务质量。
第五篇:监狱行刑社会化问题研究
监狱行刑社会化问题研究
监禁刑在近代以来成为各国刑罚体系的中心,矫正罪犯使其复归社会成为监狱行刑的主旨。但是监狱行刑以将罪犯隔离于正常社会的手段,去追求罪犯再社会化的目标,却形成了手段与目标之间的深刻矛盾。在日益开放的现代化社会中,监禁刑的运行成本在不断增加,而其改造效果却令人失望。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在西方兴起了行刑社会化思
想,主张慎用监禁刑,尽可能把罪犯放到社会上接受矫正,同时弱化监狱的封闭性,使其尽可能接近自由社会,并扩大社会力量对矫正事业的参与,以利于罪犯回归社会。
行刑社会化代表着行刑发展的国际趋向。本文试结合刑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有关知识对行刑社会化思想的内涵、价值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罪犯监狱矫正行刑社会化
目录
引言……………………………………………………………………………(2)
一、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内涵解读……………………………………………(2)
(一)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2)
(二)监狱行刑社会化的概念………………………………………………(4)
(三)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内涵………………………………………………(5)
(四)监狱行刑社会化的价值………………………………………………(6)
二、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7)
(一)监狱行刑社会化在我国的发展………………………………………(7)
(二)监狱行刑社会化在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8)
(三)在我国推行监狱社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9)
三、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实现途径………………………………………(10)
(一)要充分尊重罪犯的社会化人格………………………………………(10)
(二)实现罪犯教育改造的社会化…………………………………………(10)
参考文献………………………………………………………………………(11)
引言
刑罚执行是刑法运用的重要环节,刑罚效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刑工作的质量。但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偏重于对罪犯行为的研究,关于罪犯构成、量刑制度等方面的理论已是炉火纯青,而对以罪犯处遇为核心的刑事执行理论的研究尚是一个薄弱地带,特别是对监狱行刑问题的研究就更少。在行刑问题研究上的落后和受冷落的局面,必然会影响我国刑法学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高。据了解,在国外刑法学界,研究重心向行刑领域倾斜已成普遍趋向。在当今日益人性化的时代,刑法学应该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人学,刑罚也应当关注人的价值,顺应人性的发展,我国刑法学瞩目的中心也应由犯罪行为向罪犯做适当调整。
同国外相比,目前我国行刑实践中社会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监狱行刑中的孤立、封闭、保守的倾向严重,尚没有典型的开放式监狱建成。假释、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等社区刑罚的使用率极低,同时在执行上也处于散乱失控的局面。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刑罚效益的发挥,阻碍着我国刑罚执行工作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分析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程度偏低的原因,借鉴国外有益的立法与实践经验,寻求和设计有效的对策和方案,克服目前监狱行刑过于封闭的弊端,通过狱政管理、刑罚执行、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后勤保障等改造手段的社会化,实现罪犯改造过程的社会化,从而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增强罪犯刑满释放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推进行刑社会化导向下中国刑罚改革,以发挥刑罚运作的最佳效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推进监狱社会化进程,也有利于我国的人权保障事业,因为使犯罪人重返社会意味着最高层次的人道。
在行刑社会化导向之下,推进监狱行刑改革已成大事所趋。国务院已经批准在十四个省市进行监狱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监狱社会化。从目前见到的相关资料中发现,多数学者认为作为行刑社会化的一部分,监狱行刑社会化主要是限制监禁刑的适用,通过扩大社区矫治来实现。从而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增强罪犯刑满释放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内涵解读
(一)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
1、监狱
广义的监狱是指所有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限制人身自由的一切关押场所。包括死刑犯等候处决的场所、自由刑罪犯判决后的执行场所、羁押犯罪嫌疑人、未决犯的看守所、关押各类违法人员的拘留所等。狭义概念的监狱是指国家依照法律设置的刑罚执行机关。是关押已决犯的场所,是执行自由刑的场所,是高度戒严的羁押场所,有严密的警戒措施和较为现代化的监控手段,对在押人员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教育和劳动改造。本文所指的监狱就是这种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包括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对象包括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罪犯。
2、罪犯
我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