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9山东社会管理创新向基层突破
山东:社会管理创新向基层突破
日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带队,由中央统战部、中央综治委、民政部等参与的民进中央调研组赴山东省就“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调研。
调研组先后深入烟台、潍坊、泰安、济南4个市实地调研了基层单位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与有关地市的负责人、职能部门、基层社会组织及一线工作人员等进行交流座谈,听取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情况、经验做法以及存在问题的介绍,并提出一些很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建设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提升政府服务管理社会的能力
“在社会建设尤其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潍坊是个典型代表。”
潍坊基层社会管理的一些创新性做法,“配得上”严隽琪主席的评语。调研组来到诸城市辛兴社区、大源社区考察。这里的社区服务一应俱全,基本医疗、就业服务、证照办理、计生服务、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十进社区”,让村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诸城市委书记陈汝孝介绍说,遵循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利于
1资源整合、方便群众的原则,诸城以2公里左右为半径,将5—8个村规划为一个社区,实现了“半小时服务圈”。
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看来,“诸城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不仅把行政力量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加强了农村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能力,也因扩大了社区范围,克服了原来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体制的创新,使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收效显著。两年前成立的烟台龙口市群工部,整合了信访办、联席办、综治办、维稳办等涉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多个部门职能。调研组在这里看到,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民情诉达服务大厅,设了17个驻厅会谈室,实现了社会矛盾和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体化运作、一揽子解决,群众满意度大为提高。
作为全国综治优秀城市“五连冠”老典型的烟台,作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之一的泰安,以及省会城市济南,都让调研组看到了好多眼前一亮的典型经验,更看到了党委、政府和一线工作人员社会管理和建设的热情。干部动起来了,工作干起来了,心思投入进去了。这让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社会建设的严隽琪感慨颇多。“社会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落实人的基本权利的重要方面,是科学发展观不可缺少的内涵,是对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检验。”
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对传统的社会管理观念、体制和方式都提出了创新要求。严隽琪在潍坊与当地同志交流说,在社会管理方面,最早提出的叫“社会治理”,然后由“社会治理”变成“社会管理”,其实她觉得更应该称为“社会建设”。她强调说,社会建设不仅仅是被动的维稳,而应该是主动的服务;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指令,而应该是多元化的主体有序参与;不仅仅是应急的办法,而应该是长效化的机制。
“社会建设不仅意味着改善保障民生,还意味着追求公平正义,也必然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这样我们才能对做好社会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罗富和说。
从公众参与到社会协同
互联共治,激发活力,拓宽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渠道
在新泰市召开的座谈会上,禹村镇党委书记王举军讲的一个“洪马斗法”的故事,吸引了大家。
1997年,马某和洪某合伙做生意引发经济纠纷,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官司从基层法院打到省高院,12年历经9次判决,各有输赢,互不服气。后来两个家族也参与进来,“斗法”又“斗气”,筋疲力尽,马某头发全白了。后来,禹村镇平安协会主动捡起这块“烫手山芋”,镇平安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宗广等人多次找到双方,讲法释理。经过多次调解劝导,两人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洪某真
诚地向马某认错,马某不再追讨债务,历时多年的“洪马斗法”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为主体组成、遍布新泰的各级平安协会,让调研组看到了民间的智慧和群众的力量。“官办一条线,民办一大片。”王举军的话,形象地说明了民间力量的强大。
据介绍,平安协会创建之初旨在加强群治群防,看家护院,保卫平安。后来发现,平安协会扎根基层群众,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泰市平安协会副会长陈孝柱说:“可以说,平安协会真正实现了人民治安人民办的目标,在社会稳定、促进和谐中充当了‘黏合剂’、‘减压阀’的角色。”
在参观考察了泉沟镇平安协会、南公东村平安协会和新泰市平安协会之后,严隽琪给予高度评价。她说,新泰市以平安协会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了群众共建共享。她表示:“平安协会是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催生的事物,平安协会优越性在于一是利益超脱,营造了第三方机制,二是能秉持公正和权威,三是有一定的财务、法律专业知识。希望新泰能对平安协会地位、性质、运作模式的经验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并系统推进相关的配套改革,实现资源最优的配置,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障碍。”
从全国各地实践的情况来看,在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易于做强做实,“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往往比较薄弱,多元主体齐头并进、优势互补、力量互联的共治局面尚未普遍形成。罗富和说,近年来,大量事实,包括山东的经验说明,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和替代。如何发挥好人民团体的作用,培育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社会,引导企事业单位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和组织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值得进一步思考。
国际经验表明,社会组织既是对公众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参与管理的重要载体,也是公众实现有序参与的重要途径。我国在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和作用发挥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罗富和建议,通过各级党委引领,政府扶持,加快社会组织发展,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争取在完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上出现更多更好的经验。
从统筹协调到加大扶持
加大财力、人力投入,更加注重向基层倾斜
调研组在济南市天桥区参观了毕家洼西区社区、康桥社区后,对该区推广的“五位一体”社会管理服务模式给予了肯定。所谓“五位一体”,即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工作体系。
天桥区区委书记毕筱奇反映的一些情况,也引起了调研组的共鸣。他说,社区承担着基层社会管理中大量的工作和任务,但目前社区普遍存在资金少、人员少、场地少等问题。以天桥区为例,上级拨付的社区建设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每个社区由政府发放工资的在编工作人员一般只有5人,与承担的任务量相比远远不够。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少,甚至找不到场地开展活动。
不仅如此,社区居委会还承担了大量事务性工作,包括统计、维稳、治安、调解等等。“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居委会抽不出更多的精力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建议合理划分上级与区、街道、居委会的事权,转变基层工作职能,把街道、社区的工作重心由经济建设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毕筱奇说。
在罗富和看来,社区工作者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低,工作负担重,是一个“全国性难题”。社区工作者在社会地位上低于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待遇上普遍没有达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标准。而在工作负荷上,要积极配合政府承担行政工作,因此不仅“费随事转”难以落实,而且人员不能随事而增。
“社区管理工作,权和责必须相当,赋予其多大的功能,就应匹配相应的资源。要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严隽琪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加大投入,而且越来越需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这包括加强对体制机制创新谋划上的统筹和协调,对社会管理资源配置上的统筹和协调,对社会矛盾调处上的统筹和协调,这样才能避免少走弯路,更有效地运用好有限的资源。罗富和说:“目前因各地发展不平衡,基层所承担的事权与其拥有的财力、人力之间不匹配的状态仍较普遍,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省、市、区(县)三级财力、人员编制配置上的统筹协调力度。”
第二篇:社会管理创新突破
一、充分发挥社区及社会组织的作用
要把社区作为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的单元和系统,结合推进社区扁平化建设,大力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管理架构,健全和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管理服务站和综治办为依托的管理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组织网络,提升社区服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和服务化水平。加速推进“感知新区公共安全(技防城)工程”建设,确保三年内全区主要街道路面、要害部位、复杂场所技防覆盖率达100%,居民小区监控系统安装率达100%,老小区安防改造达100%,农村小技防入户率达80%。不断整合各类社会组织资源,政府科学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和平安建设。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
继续完善新区自己的人口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区域内所有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要通过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把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逐步向常住人口扩展。对全区出租房进行宾馆式管理,探索实践“以出租房为单位,办证服务大厅为总台,专管员为服务员,严把外来人口入住关、居住关和出口关”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公民道德、法律知识、计划生育、防范邪教等有关培训,设立“司法信箱”、网站、QQ群等媒介,为“新市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要探索建立特殊人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及时出台促进特殊人群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加大特殊人群
动态管理服务力度,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三、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矛盾化解要遵循“一个三”和“五个一”。“一个三”是全区建立三级排调机制,一是建立社区初级排调机制。由社区干部组成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小组,每周一定为街道干部下社区“接待日”,转移工作重心,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做到化解矛盾于萌芽、于基层。二是建立街道二级排调机制。社区无法调处解决的矛盾,由街道信访协调相关部门组成工作组予以调处,调处结果报街道办公室及区信访办备案。三是建立区三级排调机制。对全区性重大的社会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由党工委、管委会分管领导亲自调度,由信访办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调处,做到矛盾不出区,争取在区内予以消化解决。
“五个一”,明确一个目标,即“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推广一个协会,即“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化解矛盾”的社区“和事佬”协会;建设一个中心,即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和事中心;构建一个体系,即建立由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事佬”协会民主调解、警民联调、诉调衔接、行业协会调解、名人调解等组成的综合性、立体式调解体系。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公安微博、法院微博、检察微博、司法行政微博等“政法微博”和“政府官方微博”等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话平台,坚持公开为先、服务为本,尊重群众、顺应民意,使政府与网民沟通变得更加畅通有效,使回应社会关切变得更加及时主动,使服务群众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努力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
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危机处理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信息共享机制、风险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应急处置救援机制、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以及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依法落实风险和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责任,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领导干部要学会正确运用媒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帮助政府发现问题,要提高变媒体舆论为政府决策参考和舆论支撑、化“危”为“机”的能力。
第三篇:如何加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如何加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作者:江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由此,社会管理被摆上历史的议程。党中央在充分分析社会发展的形势之后,从全局出发,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再次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由于社会管理的重难点在基层,加强创新基层的社会管理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基层党组织是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才能确保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必须得到有效保障,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也必须紧紧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社会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所构成,利益间的争夺又导致众多的社会矛盾,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各方利益的动态平衡,增添基层社会管理的活力,实现基层社会管理的有序发展。基层党组织所肩负的基层社会管理使命是伟大而又艰巨的,基层党组织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学习型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在思想与行动上和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将基层社会管理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层次。
二、制度保障是关键
基层社会管理的有序、良性发展离不开制度上的保障。首先,基层的社会管理离不开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合作,然而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很慢,假使缺乏社会组织这一重要平台,那么公众的基层社会管理参与度将直接下降,进而无法形成基层公众与基层政府的良好互动,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注重在制度上保障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其次,公众在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利益表达机制,这与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不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公众不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利益取向,那么公众对社会管理的参与热情必将降低甚至消失。所以在制度上完善公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在基层的社会管理中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社会管理人才,才能够有效实现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但由于基层的艰苦性,无法吸引和留住众多优秀人才,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实现制度上的保障,从而推动基层社会的发展。
三、公共服务是重点
基层社会管理必须加强基层公共服务。首先,基层政府要着重从管理意识迈向服务意识,要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大局观念,切实以服务公众为先,以大局为重。其次,基层政府在具有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基层公共服务不仅仅包括一些硬件设施的提供,更需要在软件上加强,为公众提供教育、培训等服务,切实提高基层公众的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实现
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高效的社会发展水平。基层公共服务的意义重大,原因是基层政府与社会公众直接接触,他们的联系最为密切,如果基层公共服务不到位将使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受损,政府的能力和权威受到公众质疑。所以基层公共服务必须贴合公众的需求,关注公众的难处,切实高效的提供一系列软硬件设施,让公众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并享受我国的发展成果,从而在与基层公众的直接接触与互动中实现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民生保障是基础
基层社会管理必须保障民生,必须保障基层公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基层公众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将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首先,基层社会管理必须摸清基层公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必须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支持,必须建立健全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与补助体系,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高度负责,而且可以避免基层社会极端事件的发生。其次,需要加强和完善基本的医疗体系制度,特别是在广大乡村地区,要防止因病返贫对基层公众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进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政府在对基层公众的民生建设中需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并且在资金的分配和运作上必须让公众参与,真正使民生建设符合公众的现实需求,真正实现保障民生,造福民众。
五、结语
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也需要制度保障、民生保障和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基层社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处理好基层社会管理问题将是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大课题。基层社会管理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关注社会发展重难点,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以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快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
第四篇:基层创新社会管理浅析
基层创新社会管理浅谈
创新有多层的内涵,有多元的指向。发展有多重的难题,有多样的选择。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多年间,社会矛盾在步入新世纪后集中体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以至于常常陷入“百姓苦,干部累”各种利益诉求无法满足,矛盾纠纷难及时化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重要而紧迫,是发展转型,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保证。
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涉及层次多,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我所就创新社会管理着重从农村基层剖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阐述当前社会管理的热点。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的税,费和义务工等负担全面取消,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日趋松散,传统工作抓手与载体基本丧失。然而,新时期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农民的诉求和意愿也呈现出诸多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及时化解、调处好矛盾纠纷;适应需求改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职能转轨提高服务标准。
管控源头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矛盾呈现类型多样,情况复杂趋势,突发性,涉众性特点显现,许多矛盾纠纷形成快,易激化,难调处。
而现行的调解体系客观上仍然存在力量不足,时效性不强等问题。矛盾纠纷往往因失去了最佳调解时机而扩大升级。
在群众自治的前提下,学习借鉴“中心户长”制,在农村推选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群众代表担任中心户长,以村小组为单位负责本区域内的治安防范,矛盾调处,帮解困难和村民议事会的协调者。履行以往“五大员”:维稳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执勤员,法制教育宣传员,重点对象帮扶员的职责。适当的参与村两委的中心工作和村级事务管理,规范中心户长工作制度,实行动态调整,一年一聘,按照各项考评结果优胜劣汰,体现村民自治组织特性。其报酬以误工补助的形式发放,上级部门完善其经费保障制度。
中心户长一般都来自群众,熟悉群众,扎根群众,有地缘、人缘、血缘优势,使基层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臵在小”的要求能够得到落实。将综治第一道防线延伸到身边人。
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从传统向现代型的的转型,农村人口需求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基本需求水平不断的提高,而且和权力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怎样解决和处理好新问题,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配臵;完善体制机制搭建新载体,发挥基层社会管理的最大效率是工作重点,对此有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基层综治一体化平台。以往乡镇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公安、人民法庭、司法、信访等部门组成。已经很好的整合了基层资源,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可统
筹民政、国土、计生、人武、团委、妇联等单位进入基层综治维稳体系,实行统一领导,明确各单位在综治中心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综治办的牵头协调作用,有条件的乡镇可以集中办公,更有效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更广泛的将各群体纳入基层综治网络。根据各乡镇维稳工作的实际情况,成立由民兵应急分队为主的治安巡防队,由综治工作中心统一管理,抽调干部职工管理,人员不足可从农村复退军人和治安积极分子中招录,在重点村建立联防小组。
二是综治工作机制一体化整合。虽然基层综治力量得到了有效整合,但只是在硬件上的资源整合,不一定在解决实际问题面前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各部门由于人员所限在搞好综治维稳工作的同时还要搞好乡镇农业基础工作,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存在顾此失彼。工作机制较为无需,这需要综治工作中心在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处理原则上达成一致,各部门协调联动,建立统一的工作台账,工作例会,检查督导,绩效考评,24小时干部轮流值班制。确保各部门能够相互通力配合,相互衔接,使得综治一体化机制运行有序。
三是整合社会团体和群众资源。在以往实践中,社会力量参与综治维稳积累了宝贵经验。以2009年山东新泰市一起村民被火车刮倒死亡的案例,当时造成300多名群众围堵磁莱铁路的群体性事件,新泰市政法委立即安排乡镇、村两级平安协会会长及副会长带领数名会员赶到铁道边劝解情绪激动的群众,由于两人在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望,经过协调使铁路部门与死者家属就赔偿标准达成一致,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将事件平息。从上述案例中,村民自治组织在此事件中
发挥了关键最用。在我县现有基础上,在企业较多的乡镇、农村成立以企业牵头,村民自主参与的的社会团体,以缴纳团费,社会捐助,政府补助等形式筹集资金,资金用于乡镇、村的治安防控硬件建设和矛盾纠纷化解经费补助,将更多的、各式各样的、有益于社会管理的社会团体和群众资源吸纳进基层综治维稳体系中来,与政府部门相互联动,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形成“缓冲带”,避免了政法队伍与群众正面接触。
绘好“民情地图”创新公共服务
随着新农村事业的扎实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不断增加,事关民生的各项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特别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这些恰恰群众反映最激烈最突出的地方,既是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察民生,恤民情,知民需,绘好这幅“民情地图”对加强和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起着导向意义。
转变干部作风,强化服务理念。许多时候我们的基层工作都是“百姓找上门,百姓常上门”,工作态度不积极,管理者观念太强,等、靠、拖思想太重,被动的接受工作,使得群众意愿和诉求没有及时满足,百姓怨声载道、滋生矛盾。要搞好农村的公共服务,就要整饬不良风气,转变我们干部的工作作风,纠正麻痹思想,打造为民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深入实地、深入农民群众,主动去为百姓帮困解难,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情感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将服务百姓的理念上升到使命高度。
主动问计于民,服务农村经济。在农村最基础的民生项目就是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民增收是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重在基层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基层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客观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县域实际,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努力提高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水平。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历史长期积累起来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不断凸显,而且随时还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新旧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使社会系统性的风险加大,社会的脆弱性加剧,成为社会发展中隐含潜伏的风险因素。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等,这些都是基本的民生问题,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不但把“蛋糕”做大,而且把“蛋糕”分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强社会管理,需要科学确定方向与重点。基层是社会管理的“基石”,基层是引发社会问题的重点。我们要认清当前社会管理形势,坚持社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社会管理问题要到基层找根源,社会管理创新要到基层寻对策。
基层是干部和群众面对面接触的地方,是干部学习的地方,也是出真知的地方。同时,基层也是激发我们干部意志的地方,看到基层社会管理问题较多、广大群众反映强烈,会激发我们立志奋发图强,不断创新思路,更好地搞好社会管理。尤其是基层直接触摸到社会管理发展的脉搏,蕴藏着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聪明才智;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
当前,在社会管理创新浪潮中,基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正在成为创新源头。为此,我们在坚持社会管理创新正确方向的同时,要坚持走基层路线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要立足基层实际,让广大群众从社会管理创新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尤其是搞社会管理创新不能赶时髦,不能盲目瞎干,否则就会劳民伤财,将会被基层民众唾弃。要让基层说话,更重要的是尊重民意,把群众意愿作为搞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据,努力营造保证广大基层群众愿意发言、主动参言、献策建言的良好氛围。要善听基层意见,让基层同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实践,广泛集中方方面面意见,再进行研究决策,从而避免出现乱出点子、乱出规定的情况。
要问计于基层,拓宽沟通渠道,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社会情绪和社会问题,为提升社会管理的针对性、预见性、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既不断地提高群众满意度,也有效地提高社会管理成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力量在基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抓好了,就能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有效协调利益群体的各种关系,进而推进社会和谐。中央提出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按照这一要求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就要把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同时要加强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增强城乡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意识,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能力,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社会管理既是管理,更是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为此,要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为民服务体系。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服务为重的工作理念,构建全天候畅通的服务渠道,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行网络问政,建立工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对群众反映的事项集中归口,责成有关部门限期办理、答复;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爱心联盟”,扩大爱心系列工程的实施效果;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帮扶群众制度,做到真帮真扶真服务。二是建立和完善维护稳定体系。全面落实维护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抓好平安岑溪建设,抓好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诱发违法犯罪的社会消极因素;强化预防预警,制定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围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等重点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管理又包含着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高度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协调好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这既是社会管理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搞好社会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合理制定社会政策,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近年来,岑溪市制定帮扶困难群众、惠及民生的各类政策措施近100项,收到很好效果。比如,坚持每年实施10项以上为民办实事工程,群众多方面受益;采取积极措施做好住房保障;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简化新农合报销流程,实现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增加群众收入;统筹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发展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征地拆迁平稳有序,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实践表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惠及民生的政策体系,扎实推进各项民心工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