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泰安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民生
山东泰安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民生
2011年10月16日来源:
山东省泰安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先行一步,探索实施平安协会建设、重点人员服务管理、民生实事、社会矛盾化解等六大工程,亮点频现,效果突出。
按照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审批、群众自愿参加的原则,泰安市整合资源成立了各级平安协会,同时建立了卫生、教育等行业协会、村居分会,走出了一条依靠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路子。仅2010年以来,各级平安协会就化解矛盾7600多起,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苗头32起,成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泰安市科学划分管理单元网格,以网格为基础单位,将社区全部纳入网格管理,网格化管理队伍的绝大多数成员来自社区,实现了“单位人”变“社区人”,社区人管理社区事。与此同时,各社区配套建立起了服务中心。
泰安创造性地提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青春护航”——“12355”工作模式。一个工作目标: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健康成长;依托两个工作平台:青少年事务办,青少年服务站;打造三支队伍:专职维权、社会志愿者、指导专家队伍;创新五大机制:部门联动、舆情监测、分类管理、跟踪帮教、动态管理机制;实施五类工作项目:关爱类、救助类、司法类、帮教类、服务类项目。
第二篇: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关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汇报材料
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我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该项工作,重点从优化服务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两个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工作水平,为地区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三项服务,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服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镇始终将民生工程作为工作首要目标,今年,更是加强了民生工作落实力度,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促进非农就业。一是坚持“以培训促就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特别是紧盯北京现代三工厂和印刷产业园在建企业的需求开展培训,引导劳动力到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就业,累计培训劳动力245人次,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就业指标任务的131%,全镇“纯农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归零”。二是为劳动力安置转移搭建平台,举办**镇招工招聘会,实现51名劳动力就业;还积极组织镇域劳动力参加南彩、杨镇等乡镇举办的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全镇实现转移就业180人。三是就业转非工作有序开展,截止目前,已实现67人就业转非,完成全年指标(88人)的83.8% ;“绿色就业”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积极宣传城乡医疗保险各类政策,增强群众的投保意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6%,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实现100%,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二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划拨10万元对镇域80岁以上老人进行补助,扩大补助范围(往年只针对90岁以上老年人补助)。三是依托 1
**区慈善协会**分会,吸引社会资源助推慈善事业,拓展救助范围,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赠活动,为各类困难群体捐赠救助款物价值10万余元。四是落实“九养”政策,增设老年人餐桌、电器修理等服务项目。
(三)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人口、教育、医疗等工作发展。坚持利益导向机制,深入推进优质服务,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达 96.9%,农村新生儿入非率达100%;立足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兴农讲堂”,邀请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授课,向群众传授园林绿化、保洁等专业知识,提升镇内劳动力就业技能;与中日友好医院等知名医院联合开展2次义诊活动,累计为400余名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二、完善五项机制,推进社会管理精细化
镇党委政府将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作为提高社会管理实效的保障,通过完善五项工作机制,提高了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和精细化水平。
(一)完善基础事务管理机制。一是完成换届选举工作,此次换届选举,我镇共设立大选区3个、小选区19个、投票站19个,拟选举区人大代表6人、镇人大代表48人。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我镇重点从健全组织领导、出台应急预案、规范工作流程和加强外围安保四个方面入手,多次召开换届动员会和部署会,确保了换届选举一次成功,为镇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按照北京市关于建立村务监督委员的要求,作为**区的试点乡镇之一,我镇在15个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了软硬件条件,其职责主要是对村务决策、村级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村级重大事件进行监督,收集、受理村民意见和建议,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三是结合“小金库”治理工作,积极推进在线审计,提高财务管理的透
明度。
(二)完善社会面防控机制。一是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力度,按照“以专带群,专群结合”的原则,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整合治保、民调和专职巡防队力量,建立专群力量“同步部署、同步上勤、同步调整”的工作机制;加快科技创安步伐,目前,我镇电子监控探头达到304个(镇级39个、村级177个、企业88个),技防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减少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二是全面开展“打非”工作,对镇域企业、出租房屋、违法建设等领域开展隐患排查,累计检查47家企业,排查隐患94处,责令28家企业当场整改、19家企业限期整改,现已全部复查完毕,消除了安全隐患,净化了镇域经济市场秩序。三是构建大安全工作格局,镇相关科室部门年初与各村委会和镇内企事业单位签订安全生产、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责任书,每月召开企业负责人交流座谈会,总结安全生产检查情况;定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联合执法检查,对不规范及违法行为及时进行纠正。
(三)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推进信访代理制度,完善镇村两级信访代理机构,充分发挥村级便民服务室的“调和”职能,及时接待群众来访,倾听群众诉求,引导群众通过合理、合法途径反映利益诉求;实行包村工作月报制度,包村组长每月填写包村工作月报表并上报镇组织部,详细记录各村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基本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在下月报表中详细说明问题解决的程度和结果,实现对工作的动态管理,搭建镇村联系的桥梁。
(四)完善矛盾多元化调处机制。一是继续落实信访、纪检、综治、司法、民调“五位一体”的联合办访工作制度,加强责任村及责任部门与信访部门的联动、村级信访信息员与镇信访办的互
动,形成以信访维稳部门为主,全镇上下整体联动、紧密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二是继续落实《**镇重大决策信访风险评估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着力减少决策出台过程中的涉稳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三是发挥信访信息员作用,及时发现信访和纠纷苗头,协助参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构建多元的矛盾调解机制,信访总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继续保持“三无”态势,为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一是实行联审制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重点引进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实地建厂企业,吸引高端人才,抬高低端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步减少和消除小、低、散等低端业态,着力构建“数量与地区承载力相适应,质量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流动人口格局。二是坚持“村企联管”和“四集中”管理制度,做好基础信息登记工作,严格落实房屋租赁登记和流动人口“二次登记”制度,加强对信息的动态管理;推进两个村的村级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实现一站式办公,下移流动人口管理的关口。三是开展流动人口调研工作,今年6月份,镇主要领导分批次与15个村书记、镇域重点企业负责人开展流动人口专题会议,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方法,探索好措施、好方法,并逐步写入村规民约,发挥群众参与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性作用。四是坚持寓服务于管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给予帮扶,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宿感,促进流动人口逐步融入镇域环境,与本地群众和谐相处。
三、紧跟发展形势,谋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发展
我镇党委、政府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认真总结并推广我镇在精细化管理、矛盾调处、农村基础事务管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
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探索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新途径,创新服务项目,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探索创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深化网格化管理理念,以村为单元,划分若干工作网格,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人、地、物、事、组织、服务资源、管理项目等纳入其中,打造区、镇、村“三级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精细化和动态化。二是突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完善各级就业帮扶体系、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力度,促进我镇劳动力充分、优质就业;大力推进就业转非工作,使农民进入城镇职工基本保障体系,与城镇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水平。三是建立社会保障全覆盖工作体系。继续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第三篇:创新流动人口管理 情系民生服务社会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 情系民生服务社会
------五一路街道积极探索提升新鹰城人均等化服务水平新路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上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已成为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五一路街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新思路,确立河西社区为我办事处流动人口规范管理试点,依托新鹰城人温馨家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健全组织,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促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
为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办事处成立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工委书记冯国胜担任,副组长由副主任朱艳和工商所所长张保健担任,办事处其他班子成员各自分包社区,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登记和管理工作。同时,以社区为单位,将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行细化、量化,任务分解到每个计生专干身上,并与经济挂钩,实行奖惩兑现,从而提高每个计生专干的工作积极性。
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实现流动人口的高效管理。
1、依靠各种形式,深入广泛宣传,扩大流动人口对办证管理和懂法守法的知晓度。一是对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向他们发放明白卡,宣传流动人口管理的有关规定。使外出前能自觉办理婚育证明。与流出育龄妇女签订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确保按时寄回合格的孕检证明。二是对流入到本地的流动人口发放宣传折页、管理服务卡,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的服务,增强流动人口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达到流入人口能自觉的在流入三十日内向居住地社区主动提交婚育证明的效果。
2、落实管理责任。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街道、社区、单位二级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同时,要求各社区要与辖区内的出租房主、用工单位、流动人口雇主签定《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目标责任》,并告知其相关责任人要严格落实管理责任。
3、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型管理。将流动人口分为未婚男性、未婚女性、已婚男性和已婚女性四类分别管理。即:已婚女性为重点控制对象、未婚女性为注意调查对象、已婚男性和未婚男性为一般了解对象,不需要办理婚育证明,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4、做好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将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全部录入电脑,积极通过区域协作,开展跨地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
息交换工作。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跟踪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信息系统数据准确率。
5、办事处建立了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大厅。为流动人口及时提供职业招聘、爱心帮扶等服务,切实体现了高效、快捷、便民及人性化的特点。
6、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健康服务。为辖区流动人口免费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防疫、心理咨询、妇幼保健等服务,积极开展B超、乳透等健康检查和生殖保健培训等。
7、与劳动就业部门联合开展中介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培训、法律法规培训,定期公布用工工种、供需状况、用工信息定期发布,同时与劳动监察部门配合,及时查处拖欠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不按规定要求落实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要求等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
8、定期召开流动人口座谈会,发放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积极听取流动人口的建议,摸清流动人口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尽最大力量为流动人口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
三、卸去心防,提高流动人员的认同感。
流动人口不只是我们城市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也应成为我们城市发展成果的分享者和参与者,我们办事处积极为其
提供相应的服务。积极满足流动人员的利益和权利。使其克服自卑感,让流动人口融入“五一”。
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享有法定的公民权利。他们勤劳、能吃苦、遵纪守法,不远千里来到我们这片热土,为卫东区的经济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此,我们必有强化服务意识和引导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协调统一,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真正使流动人口享受到“同一蓝天,共享阳光”的温暖。
第四篇:突出民生主题 创新社会管理
突出民生主题 创新社会管理
万学斌
2012年第6期 ——社会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在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应突出民生主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助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此,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不断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通过创新社会管理,确保更多公共资源有效投向民生领域,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运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二、打防结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社会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紧紧抓住安全这个保障条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保障条件的新要求、新期待。去年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打防结合,深入开展社会治安排查整治,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去年底,湖北省统计局抽取了3万多个电话进行测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同比分别上升了3.38%和4.37%。要始终坚持打防结合,加强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本着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什么问题严重就整治什么问题的原则,坚决、及时、有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开展扫黑除恶、治爆缉枪、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两抢一盗”、拐卖妇女儿童、金融诈骗、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治安问题,依法打击砖沙石霸、强揽工程、强买强卖、垄断市场、破坏评估拍卖秩序等违法犯罪活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通过打防结合,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三、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大部分属于利益诉求,解决这些利益诉求要从源头着手。对涉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的重大决策、项目、活动,要进行经济效益和稳定风险“双评估”。作决策、出台措施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全面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避免决策失误影响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积极推行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关注关心群众诉求,对合理的诉求要帮助解决,对不合理的诉求要进行疏导。尤其是要努力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水库移民、企业改制等方面的遗留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健全完善“大调解”体系,充分发挥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县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三级平台”的作用,从根本上、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通过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千方百计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
四、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需要全社会给予特殊关爱。最佳方式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通过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实效。一方面,要着力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快推进产业、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抓紧制定《湖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条例》,使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现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和农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特殊人群的帮教工作。把管理与服务、稳控与疏导、改造与帮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就业培训、心理矫治等措施,构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新体系。对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要建立监测、预警、救治、救助、服务、管理机制。对吸毒人员,建立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自愿戒毒、社区康复和药物维持治疗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排查联系和服务帮助,解决好他们的失学、失业问题。通过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
五、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开创“虚拟社会”管理新局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社会新矛盾新问题,网上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网上炒作日益严重,网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针对这种情况,应立足于网上网下的现实互动,将网上维护稳定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新课题,着力加强网上阵地控制,不断提高网上攻防能力。健全网上网下工作机制,加强网安民警队伍建设,建立网络舆论监测、研判、预警、处置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各警种力量,积极构建虚拟社会防控网络。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掌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努力做到对网上炒作苗头第一时间发声,对网上热点问题第一时间回应,对网上不实信息第一时间澄清,对网上串联煽动和制造谣言的言论第一时间封堵删除及落地查人,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推动网上引导和网下处置相协调,促进社会矛盾和问题在网下解决,不断开创“虚拟社会”管理新局面。
我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要深入推广典型经验,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比如,宜昌积极顺应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全面系统推进社会管理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社会管理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手段转变,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络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部门化联动的社会管理新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本地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全省各地要学习借鉴宜昌经验,在市、县城区,可以按照每200-300套房屋和300-500人的标准,将社区划分为网格,每个网格落实一名网格管理员,每个社区落实一名专职民警,每个街道落实一支巡逻队或联防队,使社区更好地承担起服务管理“社会人”的责任,做到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使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成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在农村,针对乡镇、农村的不同特点,统筹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任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探索农村创新社会管理新办法新模式。■
(作者系湖北省综治办副主任)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 打造民生南坪
创新社会管理 打造民生南坪
2012年02月02日10:0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推荐阅读更多
2012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开幕 达沃斯论坛闭幕:中国经济有着巨„ 世界温商大会在温召开 千余温商„ 世界温商大会召开 1300名代表从„
近年来,南坪街道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主题,突出“民生社区、文明社区、宜居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目标,以民生工程和城市管理为重点,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为出发点,以建设社区党建、群众自治与社区公共服务有机结合,“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现代化和谐社区综合治理结构为核心,积极探索社区“两委一室”新型管理模式,创新社区网络化管理机制,努力打造“洁净之城、宜居之都、首善之区、民生之街”的街道品牌。街道先后被评为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街道、全国“残疾人之家”、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建设和谐社区工作示范街道”、重庆市文明街道、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重庆市充分就业示范街道、重庆市市容整洁示范街道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在考核中被评为全区特优单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观念更新,大力推行“民生党建”。社会管理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只有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家、地区才可能凝聚起民心民气,社会才能够稳定和谐。“民生为本”是转型中国的“重庆突围”,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反映了民众最真实最迫切愿望的构想在重庆得以实现。近年来,南岸区率先提出了“民生党建”理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一生命线,围绕群众的冷暖和需求来做好党的建设工作,有益探索了民生工作和基层党建创新形式,也有效深化和挖掘了“民生重庆”的要义和内涵。作为南岸区政治经济的中心和最重要的街镇,南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围绕民生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民生”为工作目标,优化服务质量,改善工作方法,创新机制体制,深化成果特色,对群众建立真感情,大力开展民生相关的党性实践活动,办理了一件又一件具体事,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支持拥护。街道以党员服务中心为依托,构建了巧手联盟、社区教育、中介服务、“高知”翻译、专业服务等五大为民服务平台,推动了社区产业扶贫、文化济困,探索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社区服务产业化之路。扎实开展了结穷亲、大下访、三项制度、三进三同及四个一等党内实践活动。街道、社区干部共计结穷亲171户,走访居民24525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409件。街道机关干部在长生桥镇乐天村承包7.2亩责任田种了一块老乡地;捐资4万余元帮助乐天村村民修筑了3公里的公路,为村办公室配置了2台空调,做了一件贴心事;建立“心连心特别困难专项救助资金”,筹集资金近百万元,用于帮扶辖区因病致贫、因贫缺医、因贫失学、老无所靠的困难群众;街道每一位干部职工都撰写了一篇为民办事的真情文,以理论调研文章的形式认真分析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深入思考更好为民生服务的方法。
二、抓民生改善,着力抓好九件民生实事。我们党的宗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三项重大任务每一项都很重要,都关系群众的安危冷暖,对任何一项都不能掉以轻心。但在街道社会管理层面,我们在实践中越来越自觉地把工作重点放在保民生上,同时也意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的根本,所有工作都应该围绕民生展开。因为无论是体现社会发展目的、还是破解发展难题乃至走出发展阵痛,民生问题都是关键、核心、根本。在“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中,改善民生将是最绚丽的亮点。这些年来,我们高度关注民生,坚持以群众利益为重,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结合市区“民生十条”和自身实际情况,着力抓好九件民生实事。一是建立“心连心特别困难专项救助资金”,筹集资金近百万元,已发放救助70多万元,惠及4000多人,深受困难群众欢迎,被《人民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宣传报道。当前街道正致力于研究探索“心连心特别困难群体救助资金”长效运行机制,使专项救助资金不断扩大救助覆盖面、提高救助标准并持续运行发展。二是打造微型企业孵化基地,将基地扩大到近5000平方米,吸引了80家微企入驻,提供就业岗位近500个。被评为重庆市“青年就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及“劳动创业基地”,接待了中央团委、中亚五国青年考察团等国内外人士参观访问。街道将把基地打造成全市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微企孵化基地,使其成为缩差共富的平台,创业再就业最有效的载体,争创市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和首批科技型孵化器,力争两年后实现年总产值2亿元以上,税收1000万元以上。三是创建成为市级充分就业示范街道,动态消除了辖区“零就业家庭”。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416个,就业再就业575人,发放小额贷款634万元。四是新建2145平方米爱心市场并规范运行。五是探索老年服务新模式,建立了夕阳红老年会所。六是新建了两个社区公园。七是启动辖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八是新建和完善了10个社区文化室。九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达标。
三、抓机制建设,创新打造“两委一室”三平台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社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城市社会管理的广度、难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地加大,既有社区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南坪街道地处南岸区核心区域,更是人口密度大,结构复杂,不易监管,以前推行的社区“三位一体”运行模式无法承担日趋复杂和繁重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因此,大力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与发展模式创新,建立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要求的新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对南坪街道具有重要意义。街道在响水路社区试点推行了“两委一室”三平台网格化管理新体制并在辖区所有社区推行。“两委一室”即: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自治建设及社区综治群众工作室。其中,党组织发挥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居委会侧重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并发挥专业化、职业化优势,推动促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社区群众工作室成为基层综治维稳工作体系平台,立足七位一体大综治一体化运行格局,着力创新社会矛盾排查化解、重点人群服务和管理、社会治安防控、社会联动共创共建体制机制建设,推动综合治理、平安建没、维护稳定、服务群众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两委一室”三平台网格化管理模式规范社区了职能,整合了服务资源,强化了责任落实,使党务、居民事务、公共服务工作得到细化和延伸,社区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不断完善,居民议事决策能力逐步增强,得到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光磊同志的高度赞扬。当前,街道下属社区将此模式运用于日常行政事务处理、党的政策方针宣传、各类投票选举登记站的设置等工作,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抓作风转变,扎实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和“人民好公仆”学习教育活动。加强社会管理,迫切需要强化全街干部职工融入基层、党员干部融入群众的理念,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街道成立以纪工委书记为组长的督查考评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人围绕街道全面工作全面开展督查,围绕目标考核任务重点开展督查,围绕人员管理经常开展督查,围绕群众反映问题着力开展督查,每月坚持考评通报并严格兑现奖惩。同时针对机关、社区部分干部中存在服务群众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业务水平不深、工作态度不勤、办事效率不高等现象,认真开展学习教育、剖析评议、理论考试、综合测评四个环节的作风建设学教活动,要求街道每一位干部职工撰写一篇深刻的自我剖析材料,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进行一次理论考试,组织一次民意测评,完成一次彻底整改,写一篇为民办事的真情文,通过最终考核,辞退城管人员5名,待岗限期整改4名,机关干部待岗整改2名,在街道上下引起强烈反响。5月,区委林彬副书记一行对我们开展此项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五、抓环境治理,成功创建全市第一个市容环境整洁示范街道。创新社会管理要从“城市细胞”抓起。街道以“五个重庆”建设为统揽,以关注民生为导向,举全街之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居住区环境整治活动。重点整治了后堡社区、正街社区、南路社区、东路新华小区等老旧居住区,为45条背街、33个居民楼栋清扫卫生死角、清运暴露垃圾,整治房屋立面52万平方米,制作安装雨棚15000米,修补及新铺设人行道43850平方米,修缮各类井盖93个,清掏化粪池303个,整修下水管网4850米,新建星级公厕一座,维护翻新公厕垃圾站5座,制作便民张贴栏120块,添设便民座椅310把和晾衣架220个,添置文体设施20余处,修建社区公园2个共28000平方米,补栽苗木11500平方米,种植大树2000余棵等,圆满完成“净化、绿化、黑化、靓化、人性化”的工作目标,使辖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舒适靓丽,堪为典范。同时对散居民楼栋实行规范化自治式物业管理,催生了以“民生导航,建管并重,洁净宜居,和谐融洽”为主要内容的群众工作模式,市委薄书记到后堡视察后,非常满意,命名为“后堡模式”,向全市发出号召要打造100个后堡。此次居住区环境整治共投入1.1亿余元,使老旧居住区的老房子增值了近十个亿,让辖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极大改善了辖区的软环境,打造出“洁净之城、靓丽之都、首善之区”的宜居街道形象,融洽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确保综合整治后的社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让居民长期共享“五个重庆”建设成果,全面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大发展,在辖区取得“夯基础,顺民心。促和谐,睦民意。美环境,促民富。作示范、壮民气”的显著成效。2011年,被授予全市首个“市容整洁示范街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