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初二(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15:0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初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初二》。

第一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初二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者:星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在构建和谐无锡与法治无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专题研究,结合无锡实际和依法治市的内在要求,探索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可行路径和有效方式。

一、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

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话题。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准是历史的、具体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和不断变化的。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讲,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和社会地位比较接近,不至于差距过大。从法学角度讲,社会公平正义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相统一。从伦理学角度讲,社会公平正义是一种个人美德或者是对人类需要的一种合理满足。胡锦涛同志关于“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论述,概括了当前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社会公平正义包括权利平等、分配公平、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等多方面。

二、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国家与维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最基本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一定要公正。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是最大的恶” 社会和谐的根本、法治的精髓都在于社会公平正义。

三、当前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性

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必须直面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我国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不公平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

(一)分配不公。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富民政策包含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但有些地方不讲辩证法,造成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过大。

(二)就业和用人不公。就业过程普遍存在着一些歧视性的做法,如性别、户口、生理等方面的歧视,安徽芜湖就曾发生过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的“乙肝歧视案”。

(三)教育不公。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群体在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上的不公平,同一社会群体的个体在发挥其潜能方面的机会不公平,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农民子女所占比例下降,贫困生比例上升。就无锡而言,在高等教育方面,既享受不到北京、上海等地的高入学率,也享受不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低入学标准。

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对策思考

深入认识和分析当前无锡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完善地方性法规与政策,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当前加快推进和谐无锡与法治无锡构建进程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要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篇: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尊敬的党组织:

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落实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要牢牢把握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但应当看到,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比如,民企投资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等各种隐性壁垒,不同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竞争的市场体制尚有待完善;城乡、区域之间存在着公共资源不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需进一步推动等等,人们追逐梦想、人生出彩的机会尚存在不平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还需付出更多努力。实现公平正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社会永葆生机活力的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如果我们的改革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推进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贯穿全会《决定》全文的一条红线。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意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旨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保证人民平等享有各项民主权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与创新,目的在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加充分地体现“普惠性”等等。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就要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以此审视各方面的工作,哪里有不符合促进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要加大改革力度,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

进一步实现公平正义,要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公正正义的实现程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同时,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把促进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进一步实现公平正义,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一个个的具体矛盾和问题上,而应在制度层面上构建一个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共建共享的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就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论社会公平正义及实现

一、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从原始社会物质极度缺乏下的平均分配到现代社会的权力制约、法治和按劳分配,都无不证明了追求公平正义精神的存在。“公正”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文,意思是“表示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后来逐渐引申为表示真实的、公平的和正义的东西。如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著名思想家把“公平”与“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认为正义是社会与心灵的和谐,强调正义的总原则是“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

二、实现公平正义的路径

1、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民主社会环境

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构建在诚信基础上的法制健全、道德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的社会。因此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的支柱。,2、加强法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历史经验表明,公平正义的实现,不仅需要整个社会成员具有公平正义的道德理念和追求意念,而且还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规范作保障。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在科学阐释和宣传公平正义价值意义的同时,通过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公平正义在实践中的落实。

3、扩大公民参与途径,提升公民意识

公民的政治参与,既是一个实现民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只有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公民才能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利益。为此就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2)提高公民的自治能力和综合素养。(3)培育健康、成熟的公民社会。

4、调整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权力

众所周知,政府行政行为的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前提,是维护社会公正的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管制政府不断走向服务政府的过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政府就需要不断强化其社会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监督。

5、加强监督,完善惩戒措施

历史经验表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腐败,而缺乏政治透明度的监督必然是流于形式的监督。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公正的诉求通道。其次要加强监督体制探索和完善。再者要重视舆论监督作用。

6、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保证,要重视利益分配机制。近年来人们提出了三次分配的思路。一次分配就是要坚持按劳动、按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各尽其能。二次分配是针对行业收人、城乡收人、地区收人、阶层收人差距问题,通过经济、法律和适当的行政手段,切实解决城乡、地区差距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三次分配是以社会捐助等为主要内容,在全社会,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实行的第三次分配制度,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国家和政府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通过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的宏观调控,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制度扶助社会全体人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等利益,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

第四篇: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一、民生大综合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转变是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它体现了民强和国富同步推进和统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举措。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和政府顺民意,解民优,增民利,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民生、保障民生。

物价、房价、医疗改革、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住房改革、社会保障、就业问题、收入分配改革、腐败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其中物价、房价最为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必须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加强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重点工作任务,坚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同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社会管理。

民生为重、富民优先。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针具体化为民生为重、富民优先。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将不再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增长;不是为经济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国民合理分享财富蛋糕的基础上更加富裕,过上真正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民生本位的特点。

第一,公报提出了在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面应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新期待。第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在主要的目标上,体现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把民富摆在国强前面。

第四,在发展的动力方面,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公报提出来把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把消费作为生产的根本目的,三驾马车的动力机制上的顺序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实际上我们的现状是投资,特别是在2009年,对GDP的贡献达到92%,主要是投资拉动的。

第五,在分配的关系上明确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可以通过生产、消费、分配三个经济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

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促进社会公平?(一个制度;两个重要举措;健全工会组织,协商工资制度;坚持劳动合同法,企业交纳各种保险等)

【热点材料】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促进国民增收,缩小收入差距

“十二五”建议明确提出,城乡居民收入要实现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稳定居民消费价格 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3.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就业

(1)2010年9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

(2)“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2010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4.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1)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要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2)2010年,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

(3)2010年12月8日-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研究和推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5.推进教育改革 6.加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7.保障性住房 8.户籍改革 【创新练习】

材料一:GDP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对比

材料二: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扩大,是影响民生问题的最主要障碍。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材料三:正确处理收入和贫富差距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只有深刻认识邓小平提出的“先富”与“共富”思想的科学内涵,针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和成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收入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确保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1)揭示材料一(图表)反映的信息。(2)结合材料二,从分配的角度分析怎样才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邓小平提出的“先富”与“共富”思想?

(4)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参考答案】

(1)图表信息:2001年—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都有较快的增长并基本保持一致。除2001-2003年和2009年外,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一直低于GDP增幅,这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个人工资收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财政、税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

(3)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防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②“先富”与“共富”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先富”是要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先富起来的人还要帮助和带动落后的人们实现共同富裕。只有 “先富”与“共富”这两大政策有机统一起来,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在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上,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改革开放初期重点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前重点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结构,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或社会公平。

(4)①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中,中国共产党应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②要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实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③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律,发扬民主,推进经济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④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关系。

二、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热点材料】

2010年11月7日,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央建议提出的“老有所养”、“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和 “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交流各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民政部指出,加大资金投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今后我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考点链接】

1.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的需要。

2.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是实现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措施。

3.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发挥财政促进人民生活的作用。4.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落实土地划拨、税费减免、水电燃气优惠、运营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和个人举办养老机构。

5.举办养老机构的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6.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交流学习各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能够推进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7.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树立全局观念,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调动企业和家庭积极参与,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8.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举办单位和服务人员要以广大老年人的利益为重、要有奉献精神。

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的表现,需要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

10.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

【创新训练】

1.民政部指出,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的老年人,我国将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从根本上说,这是为了(B)

A.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B.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C.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D.提高养老机构利润和效益

2.我国政府将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辟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增强群众长期护理保险意识,减轻长期高额护理费用压力。这表明,保险的基本作用是(B)A.有偿投资、获得回报

B.规避风险、保障生活稳定 C.保障基本医疗和养老

D.承担社会养老的责任

3.年轻人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体现了(C)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②物质决定意识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④对立统一的观点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材料一

对于计划生育实行后出生的中国“独一代”,养老压力极其巨大:这些“80后”,正陆续进入典型的“4-2-1”家庭结构,上要赡养4个老人、下要抚养一个孩子。而如脱缰野马般狂飙的房价,越来越高昂的子女抚育费用,透支了增幅甚微的工资收入;高强度的工作耗尽了时间和精力,照顾父母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成年群体有心无力的隐痛。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

材料二

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民政部表示,要积极贯彻优先发展方针,在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优先发展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抓紧制定本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并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

①由于目前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这体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民政部门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各地的具体实际,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体现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使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②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③有利于减轻年轻一代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3)运用政治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①面对家庭养老条件缺失的现状,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这是由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表现,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面对家庭养老条件缺失的现状,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是政府切实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是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保持物价稳定

【热点材料】

2011年3月6日,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记者会上就物价问题表示,2010年蔬菜涨幅在20%左右,水果全年大体涨14%左右。水果、蔬菜、粮食等食品上涨拉动整个物价上涨的70%。其中蔬菜涨幅最高!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物价总水平。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这一提法又将物价问题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要求我们在2011年备考中高度重视,透彻分析,全面掌握。

物价问题关系人们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和社会稳定,在2006至2010年高考中频频出现,是个高频热点!

热点材料 一: 201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粮食、棉花、生鲜乳价格屡创新高。随着农产品涨价潮的出现,一系列诸如“蒜你狠”、“姜你军”“辣翻天”等网络热词诞生,对“疯狂的菜价”进行调侃.据商务部监测,7月份蔬菜价格同比上涨49.7%,鸡蛋价格同比上涨9.3%,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专家分析,2010年后几个月,受成本上升、通胀预期、国际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多数农产品价格将维持上行态势。

探究思考一:结合材料分析,菜价高涨的经济学道理有哪些?

菜价高涨的经济原因:

(1)价值决定价格,农民种菜成本增加,流通成本增加,是菜价高涨的根本原因。(2)供不应求,是菜价高涨的直接原因。城市蔬菜自给率低 ;农产品涨价与自然灾害较多有关。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大部旱情严重,蔬菜、粮食供应受到较大影响,也会推升菜价。

(3)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资本炒作,囤积居奇在菜价上涨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4)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通胀预期增强,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也会推动菜价 走高。(5)经济全球化,周边菜价上涨也可能引起国内菜价上涨

热点材料二:2010年7月1日针对价格异常波动时期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行为,发改委开出最高100万元的四笔哄抬农产品价格罚单。2010年9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提出七项具体措施,表明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探究思考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应该怎样调控菜价?

(1)国家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保持菜价稳定。

(2)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建立农超对接机制;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完善“绿色通道”政策 ;加大对菜农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

(3)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和价格炒作。必要时甚至可以使用限价令,限制商品价格过高。

变换主体思考:

从经济生活角度,企业该怎样维护物价稳定? 从经济生活角度,消费者可以为物价稳定做什么? 变换知识范围思考: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国家应该怎样保持价格稳定?(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该怎样有效调控,保持菜价稳定? 探究思考三:国家采取措施稳定菜价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1)农产品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保持农产品正

常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秩序,事关农业生产稳定和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是当前管理社会通胀预期,促进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思考:国家采取措施稳定物价的政治意义呢?

热点材料三: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及核泄漏危机。3月16日,不少人通过电话和手机短信,得知了碘盐走俏的消息,一场碘盐抢购的**由此开始席卷包括浙江在内的全国多个省份。大量居民纷纷成批量购买食用碘盐。个别消费者的不理性采购,导致16、17日局部地区的销量超过了半年的销售量。

针对一些不法商贩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物价、工商部门除了承诺食盐价格不上涨之外,还派出专人专门加强对超市、农贸市场、小型商店的巡查力度。

综合探究三:结合材料说明政府部门应如何应对碘盐抢购**?

明确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①价值决定价格;

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国家政策;

④市场秩序; ⑤国际市场影响;

⑥货币币值 掌握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A、价格升高------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

价格降低------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

B、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大。

C、互为替代品(此消彼长)、互补商品(荣辱与共)②对生产经营(企业)的影响 A、调节生产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优胜劣汰 稳定市场物价的措施 ①国家方面:加强宏观调控

A经济手段:制定正确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规划 B法律手段: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

C行政手段: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 宏观调控的具体举措

A、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B、加大生产供给,扶持农业、行业发展;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D、实行临时价格干预;

E、依法打击扰乱市场违规囤积涨价行为 ②企业方面:

A、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B、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重视社会效益; C、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反对不正当竞争; D、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③消费者自身

A、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

B、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为市场供应做贡献 C、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热点材料四:“十一五”期间,山东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住房、医疗、就业、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逐年增多,对消费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影响。

综合探究四:“十二五”期间,应该如何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1)明确消费的影响因素(原因)

根本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

1.居民收入:消费的基础和前提(1)现有可支配收入(2)未来收入的预期(3)居民收入差距

2.物价水平(消费品的价格)(1)需求法则(2)需求弹性

(3)替代品和互补品 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2)提高消费水平的对策 3.对策: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3)改善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稳定消费预期。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5)加强宏观调控,平抑物价。(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智消费。参考答案:

(1)从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居民消费水平取决于当前收入,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3)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4)国家应该规范农村收入秩序,促进公平合理的分配。(5)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五篇: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

讨班上的讲话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在构建和谐无锡与法治无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专题研究,结合无锡实际和依法治市的内在要求,探索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可行路径和有效方式。

一、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

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a protean face),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且有极不相同的面貌”。①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准是历史的、具体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和不断变化的。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讲,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和社会地位比较接近,不至于差距过大。从法学角度讲,社会公平正义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相统一。从伦理学角度讲,社会公平正义是一种个人美德或者是对人类需要的一种合理满足。胡锦涛同志关于“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论述,概括了当前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社会公平正义包括权利平等、分配公平、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等多方面。

二、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国家与维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辩证关系

社会和谐的根本、法治的精髓都在于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最基本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一定要公正。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是最大的恶”。当前,在构建和谐无锡与法治无锡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认识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辩证统一、协调互进。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法治繁荣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必须把社会公平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的重要依据。只有遵循公平正义原则,制度安排和创新、各项决策和措施才能取得各界广泛认同、广泛支持,法律才能得到普遍服从,社会资源才能得到有效整合,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才能从中受益,真正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与法治繁荣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公平正义是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没有公平正义,社会就不可能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同时,也要认识到,只有在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中,公平正义才有可能实现。

(四)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社会不公的现象,如贫富、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稳定。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通过经济发展,同时也需要通过法律途径。因此,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当前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性

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必须直面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我国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不公平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配不公。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富民政策包含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但有些地方不讲辩证法,造成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过大。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的相关调查显示,在领导干部对2002 年所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判断中,收入差距问题被列在第一位。

(二)就业和用人不公。就业过程普遍存在着一些歧视性的做法,如性别、户口、生理等方面的歧视,安徽芜湖就曾发生过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的“乙肝歧视案”。买官卖官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已构成职务犯罪,如近两年查处的少数党政领导干部贪污贿赂犯罪,以权谋私,买官卖官,造成权力和地位方面分配不公。

(三)教育不公。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群体在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上的不公平,同一社会群体的个体在发挥其潜能方面的机会不公平,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农民子女所占比例下降,贫困生比例上升。就无锡而言,在高等教育方面,既享受不到北京、上海等地的高入学率,也享受不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低入学标准。同时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更为突出,贫困农民和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严重。

(四)社会保障不公。相对而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情况逐步改善,而非国有单位的职工,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进展缓慢,很不理想,政府提供的相应保障非常有限。可以说,农村基本上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看病难”、“因病返贫”问题相当突出。有的地方国家机关医保改革比较“彻底”,但配套措施并没有跟上,同时有的单位仍实行老办法,医疗保障不公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五)立法不公。主要表现在:立法机关人员构成不够合理,相当一部分人员是从政治、经济和知识精英中产生,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以贫困农民、民工和失业下岗人员为主体的弱势群体很难直接参与立法过程,不利于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有的法律规定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要求不相适应。

(六)司法不公。有些地方不严格执法、不重视程序和人权的问题时有发生。突出表现为: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违法采取强制措施,超期羁押,有罪判无罪,重罪轻判,罚不当罪,罪刑不适应,权钱交易,以钱抵刑,徇私、徇情枉法,违法办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如近年来检

察机关在某市中级法院就查处了多起法官职务犯罪案件,其中反映的司法不公、不廉问题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七)私权保障不力。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以公共利益为名,侵占私人权益和私人财产,或在私权受到侵犯后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如有的地方政府以国家和公共利益的名义,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再以低价转让给开发商,或虽然按公开的市场价格将农民土地转让,但从中获取差价,从而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对策思考

深入认识和分析当前无锡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完善地方性法规与政策,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当前加快推进和谐无锡与法治无锡构建进程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树立科学的和谐正义观。所谓和谐正义,就是“为了达到万有存在共同体的和谐发展而调适互为对象性存在的诸方面关系的共同法则。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和谐正义是平衡万物价值的金规则,是整合程序上的和谐正义和实质上的和谐正义的平台”。②具体来说,要着力做好三点:一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公平的实现程度。把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过程作为追求和实现公平的过程,在动态发展中提升公平的实现程度。二是以强化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监督是文明社会进行社会关系调适的最基本的手段,它的发挥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针对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种种侵犯社会公共资源的行为和一些人利用社会公共权力谋取个人私利的非正常现象,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通过有效的监督,逐步消除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政策性障碍和人为性障碍,同时加大反腐败力度,降低因以权谋私行为对贫富差距和弱势群体的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三是全面认识公平的历史性和相对性,防止把公平等同于平均主义,或脱离具体历史条件追求公平。

(二)把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放到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配的公平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主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因此,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③而且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深化各方面改革的同时,必须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来抓。只有把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好、实现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否则,就难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影响经济社会和法治的健康发展。

(三)维护和实现行政公平。市场行为是实现效率的主要手段,政府行为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从市场经济的逻辑上看也应如此。因为真正的市场经济逻辑是:效率由市场去安排,公平则由政府管理”。④实践表明,政府不主持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就会严重缺失。当前,应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即:将注意力由集中于国有企业改革转向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建设,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从制度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及相关问题,如三农问题和土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问题等;协调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在法治建设中率先垂范,公平正义需要通过政府来维护和实现,而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公平正义的实现。

(四)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和尊严,促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是司法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讲,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核心就是实现司法公正。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此,必须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当前,应高度重视司法机关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尊重司法权威,确保司法公正,为构建和谐无锡与法治无锡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司法机关也应切实负起责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满足人们的合理诉求,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下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初二(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初二(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中城市禁摩限摩有碍社会公平正义实现

    大中城市禁摩限摩有碍社会公平正义实现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相继出台了“禁摩”(不给摩托车发牌照、禁止摩托车在主城区通行)和“限摩”(限制外地牌照摩托车在主城区通行)的......

    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

    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 ——盗版侵权问题影响市场经济公平正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说起“世界读书日”,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中国在引进概念时把这一天译为......

    人民日报:建设法治中国 实现公平正义

    人民日报:建设法治中国 实现公平正义2013年01月08日 06:07 来源:人民日报 1 参与互动 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上提出的“三大建设”、“四项改革”、......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实现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实现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社会。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论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

    论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容易造成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加剧,进而酿成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首......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人民法院承担着维护司法公正的神圣职责,应当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法院文化是法官群体的灵魂,是法官群体的共同意识,是维系法官职业......

    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

    文章标题: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衡量群众工作的一个尺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而脱离群众则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