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摘要: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中,文化建设作用愈来愈突出,相应地,社区文化的地位在文化建设极其重要,但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中国社区文化建设产生了许多重大问题,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参考借鉴国内学者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分析、探讨和研究,拟通过对社区文化的内涵,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策略进行概括并简要总结和评述。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社区功能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城镇建设进程加快,文化需求也随之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相对于蓬勃发展的社区建设而言,社区文化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因此,本文旨在针对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寻社区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社区文化内涵
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区建设从此起步。社区文化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其内涵界定因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而异。
张凤玲[1]在《社区管理》提出:社区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大类。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内聚居的人群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那个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具体表现伟社区居民的文娱体育、社会教育等健康身心、娱乐身心的文教体卫活动。
王燕[2]认为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会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其中,社区文化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经过社区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财富,主要包括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及文化场所,如文化活动室、图书馆、人文景观、公园、市政建设设施等;精神风貌则是通过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长期培养形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生活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
刘鑫[3]指出,社区文化是共同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存有相近的价值观念,认同意识的社会群体在物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因求知、求乐、求美、求安等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精神文化活动。它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审美情趣等
文化现象的总和。
以上各种观念,从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从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人文性和共享性等社区文化的内涵定位。综合几种说法,可将文化定义为: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地域内,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公共道德等思想形态的文化现象的集合。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王燕[2]强调的主要有两点:1.社区文化营造“社区精神”,包括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2.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隋鹏[4]的观点是:1.适应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管理任务加重的需要;2.适应社区人口结构性变迁的需要;3.满足居民全面改善社区状况的需要;4.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需要。
笔者则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个人发展方面,完善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提高社区成员的个人素质,可以有效满足社区成员的精神需求,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的发展方面,良好的社区文化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社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有利于培养社区的团体凝聚力;社会的发展方面,社区文化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三、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社区文化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根据目前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已成为阻碍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对于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对社区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黎熙元这样阐述的:目前,部分领导者及社区文化工作者存在着对社区文化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属性上把社区文化与群众文化或群众文艺等同起来;二是在功能上把社区文化仅看作是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三是在形式上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各项活动;四是在操作上认为社区文化只是群众文化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五是方法上忽视不同社区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
陈宇秦[6]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以下看法:其消极后果之一就是社区文化建设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只是一些没有实际内容和涵义的群众艺术,即社区文化建设只停[5]
留在一般的社区文艺活动层面,没有挖掘出社区深层次的文化传统;另一后果就是这种一般的文化活动起初可以吸引一些社区居民参与,久而久之,人们便会对这种形式产生厌恶感,从而不愿参加。
(二)经费投入不足
鄂忠群[7]这么认为: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用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的数额有限。虽然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人民的期盼,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社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马海燕[8]则说:当前,受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中政府主导机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财政下拨的款项,投入主体呈现一元化的特征。同时,基层社区由于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使社区文化管理资金一直采用向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方式,未能积极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如驻区单位、企业的资金、场地支持),开拓多种社区文化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运作机制。
(三)社区成员参与意识不强
陈宇秦[6]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绝大多数中青年居民没有参加社区文化建设。在大多数社区中,经常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主要是离退休老人,尤以老年妇女居多。另一方面,许多居民虽然生活在社区,但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淡薄。
孙娜[9]如此阐述:居民在社区中很少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激情,对社区文化活动没有积极性。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无用之功。
以上三方面是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以及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
四、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及策略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
夏峰华[10]这样看待: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到了市场经济体制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除了经济上的腾飞外,原有居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住房商品化的进程中,小区成立一个社会细胞,也进而构成了21世纪的新型社区。这种社区让不同的经济、社会、职业背景的人聚集到了一起,它已经不单纯是地域的概念,也成为一种人群的聚集方式。只有在整体上确认“以人为本”的构建思路,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性中对于文化的追求,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精神需要,形成适应社区的特有文化氛围和格调,将社区文化定义为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晏翠华[11]认为:城镇社区日益成为居民最主要的户外文化活动休闲场所。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需要相应的文化设施作为保证。首先,要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到社区乃至整个城市建设规划中来考虑,综合考虑社区的历史、特点等各种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配备相应的文化设施。再次,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快把社区文化设施与周边企事业单位及固有的文化载体与设施想配套,使城市社区文化活动有更多的“硬件”设施作依托,使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走上健康繁荣的轨道,为构建文化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启荣[12]提到:社区文化的繁荣必须要建设一定的设施,像是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等。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其资金的投入来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居民提供出良好的文体活动空间。除了政府投入资金外,也可以通过个人或者企业等渠道进行多方的筹集资金,从而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样才能使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多样。
(2)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马海燕[8]强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一,应重视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第二,应充分发挥业余社区文化工作者的作用。
陈宇秦[6]认为: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社区文化人才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首先,政府部门和社区领导层应该重视社区队伍的建设工作,应把其视为社区工作中的一项任务来抓。其次,提高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再次,加强社区文化业余队伍的建设工作。
(3)整合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钱理江[13]阐述: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投资体系是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与此同时,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经常出现资源周期性闲置。因此,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徐晓琳[14]也持相同观点: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以市场机制优
化配置文化资源。此外,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依靠社会力量办社区事务。
(4)抓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提升社区文化品位
叶香娇[15]认为:社区文化活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发展文化、提高居民素质,我们要紧密围绕各个不同时期的党政中心工作,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更加积极介入诸如社区团结、维护稳定、拆迁拆违、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工作中,为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贡献不可忽视的力量。
修改:第一,引要点,第二,增书,第三,参考文献引用一次算一次
参考文献
[1]张凤玲.社区文化浅论[J].戏剧丛刊,2007,(3):85.[2]王燕.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207
[3]刘鑫.建设社区文化繁荣群文事业——元江县社区文化建设初探[J].滇中文化,2004,(2):14-15
[4]隋鹏.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5):128
[5]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34
[6]陈宇秦.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N].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2):23-25
[7]鄂忠群.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0,(3):48-49
[8]马海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N].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4):103-106
[9]孙娜.论我国社区文化管理的发展[J].魅力中国,2010,(3):9-10
[10]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3-145
[11]晏翠华.我国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与途径[J].现代企业文化,2009,(24):83-84
[12]王启荣.论社区文化基本建设[J].神州,2011,(1):8
[13]钱理江.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8):392
[14]徐晓琳.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旬,2009,(10):150-151
[15]叶香娇.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8):183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加入WTO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对商业银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和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正在从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经营模式转变,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也经历着一场文化变革。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银行自身在不断创新和突破。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是管理机制的变革,也是企业文化的变革。现在,金融行业的产品日趋同质化,只有优质的企业文化才是商业银行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银行的品牌价值,而且可以为银行汇聚更多的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认可的企业文化理论的归纳整理,从国内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以调研的实际资料为依据,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与金融生态的现实环境,对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管理的内外部各个环节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的明细分析,提出建设思路与方法,以此确立银行的社会定位、市场定位与发展方向,提升国内银行的资源整合能力,并提高市场竞争力。【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70;F832.3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1.导论10-151.1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1.1.1研究背景10-111.1.2研究意义111.2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1.2.1国内研究现状11-121.2.2国外研究现状12-131.3研究内容与创新131.3.1研究内容131.3.2创新点131.4研究方法13-152.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及其建设意义15-202.1文化的含义15-162.2企业文化的含义和功能162.2.1企业文化的含义162.2.2企业文化的功能162.3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含义及其特征16-182.3.1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含义16-172.3.2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征17-182.4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18-202.4.1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82.4.2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18-192.4.3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适应金融改革的需要19-203.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20-293.1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20-223.1.1坚持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20-213.1.2构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213.1.3完善了内部自我约束机制21-223.1.4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223.2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2-253.2.1缺少系统化的企业文化体系23-243.2.2内容过于形式化,缺乏特点243.2.3深度与广度不够243.2.4企业文化缺乏长期规划24-253.2.5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感知度不够253.3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5-293.3.1管理人员及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存在误区25-263.3.2商业银行发展目标短期化,片面追求
短期经济利益发展263.3.3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相对滞后26-273.3.4约束软弱化27-283.3.5地位边缘化28-294.花旗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29-354.1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特点29-334.1.1以人为本29-304.1.2客户至上30-324.1.3推陈出新32-334.2花旗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对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33-354.2.1核心内容要进行明确定位334.2.2反思在吸引、留住人才方面的“短板”334.2.3重视金融企业家的作用33-344.2.4学习企业文化中蕴含的深刻人文思想34-355.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35-435.1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35-365.1.1共性与个性相统一355.1.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35-365.1.3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结合365.2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36-435.2.1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政治性、时代性和自身个性的结合36-385.2.2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38-395.2.3完善的激励制度,增强员工的凝聚力39-415.2.4凸显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塑造鲜明的商业银行形象41-43结语43-44参考文献44-45致谢45-4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6-4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三篇:我国社区矫正法律问题研究
题目:
学生姓名:
入学时间:
指导教师:
试点单位:
毕
业
论
文
我国社区矫正法律问题研究 马 睿 学号:1***3 2011秋 专业:法律专业
郭 松
彭 水 县 司 法 局 重
庆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2013年10月21日
摘要
社区矫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非监禁刑,我国于2003年开始此项工作的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社区矫正代表着当今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刑法》修正案(八)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为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全面确立社区矫正制度,进一步完善刑罚执行制度,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专门化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还处于初步建立的阶段,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比如,适时制定《社区矫正法》、明确司法行政部门是我国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规定社区矫正官为我国社区矫正的执法人员等等。因此,我国要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首先要明确此制度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必须在建立相应的社区构建与完善矫正战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相应的社区矫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顺利开展。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八,社区矫正制度,刑罚改革,完善路径,刑罚完善,立法,执行主体
一、社区矫正的立法现状...........................................................4(一)社区矫正的概念和特征.........................................................4(二)我国社区矫正的立法现状.......................................................5 1.我国社区矫正的立法发展进程.....................................................5 2.我国社区矫正的主体和对象.......................................................5 3.我国社区矫正的矫正措施和法律监督...............................................5
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6(一)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不统一.....................................................6(二)社区矫正的法律主体不明确.....................................................6(三)社区矫正的法律内容不健全.....................................................7(四)社区矫正的工作程序不完善.....................................................7(五)社区矫正在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7 1.社区矫正在公众的思想认识领域仍存在误区.........................................7 2.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有待进一步健全.................................................8 3.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9
三、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思考...............................................9(一)统一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9(二)明确社区矫正的法律主体.......................................................9(三)健全社区矫正的法律内容.......................................................10(四)完善社区矫正的工作程序.......................................................11(五)落实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11 1.改变思想认识领域的误区.........................................................11 2.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构...........................................................11 3.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12
一、社区矫正的立法现状
(-)社区矫正的概念和特征
对于社区矫正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立法议案提案人陈旭认为:社区矫正是对罪行较轻或狱内服刑表现较好的罪犯,在执行一定的刑期后,运用社会力量在社区环境继续执行刑罚的一种开放型改造方式。2003年,《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它的定义是: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这一概念注意到了社区矫正中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对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重要性,更具有现实合理性,因此在我国社区矫正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社区矫正制度总体上呈现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社区矫正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不同于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工作,与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更有着本质上的巨大差别。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社区矫正中包含了对罪犯的惩罚功能。尽管社区矫正的惩罚严厉性与其他刑罚活动相比较低,但是它的惩罚性和威慑性还是存在的。社区矫正的对象必须服从矫正机构的管理和监督,社区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和行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社区矫正对象的某些权利被剥夺,社区矫正对象必须履行一定的法律义务。第二,社区参与性。与其他刑罚不同,监狱不再是专门的行刑机关,而是由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依法对犯罪分子进行帮教、监督。我国目前由街道、镇司法所具体从事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社区参与性既体现在矫正对象的矫正活动在社区中完成,接受社区矫机构的矫治、教育和监督,也体现在社区为矫_正工作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社区资源能够为矫正工作所充分利用。第三,非监禁性。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不脱离其原来所在社区和家庭,享有较大程度的人身自由,工作和日常生活也不会因为服刑而受到较大的干扰,始终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是社区矫正与其他传统的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最本质的区别之一。使罪犯置身于普通的社会环境中,同时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对罪犯的关爱,帮助罪犯适应社会生活,更有利于保证改造效果、避免其重新犯罪,从而达到社会稳定的最终目的。
(二)我国社区矫正的立法现状
1.我国社区矫正的立法发展进程
为了指导和规范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司法部于2004年5月9日印发了《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
行办法》,“两院两部”先后于2003年7月10日印发了《关于幵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2005年1月20日印发了《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2009年9月2日印发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文件,陆续出台了一批规章制度,保障了试点试行工作的进行。2011年5月1日幵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将“社区矫正”写入了刑法,我国的社区矫正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12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要求司法行政机关按照《刑丁寰翔、余建明、陈立峰等:《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依法规范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和帮扶,提高矫正质量,帮助其顺利融入社会。2012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该决定的第一百零三条规定,将《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改为第二百五十八条,修改为:“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进一步明确了社区矫正要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至此,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初步确立。
2.我国社区轿正的主体和对象
(1)社区矫正的主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这是第一次在法律上确定了社区矫正的执行权,有利于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化建设步伐,并逐步建立专门、统一、健全的刑事执行、行刑司法体制。
(2)社区矫正的对象。根据中央批准的社区矫正试点意见,社区矫正的对象为: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服刑的五种罪犯。在社区矫正试行工作中,司法行政机关针对五种不同的社区矫正对象,采取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矫正措施。为体现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保持社区矫正试行工作的连续性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于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服刑罪犯的刑罚执行方式作出了特别规定,明确由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其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
3.我国社区娇正的矫正措施和法律监督(1)矫正措施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管制、缓刑、假释罪犯应当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外出、居住地变更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刑法》修正案(八)明确了对管制犯、缓刑犯可以适用禁止令。“两院两部”联合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法律的原则规定进一步做出了细化。一是规定了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监管要求:如报告义务、外出需审批、进入特定场所需审批和变更居住地需审批等。二是规定了司法
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监督管理。三是规定了监管处罚、治安管理处罚及刑事处罚的适用条件和程序,明确列举了六种应当予以警告的情形、五种应当撤销缓刑和假释的情形和八种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的情形。
(2)法律监督
我国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规定相对笼统。《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违反法律和本办法规定的,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交付执行机关和执行机关应当及时纠正、整改,并将有关情况告知人民检察院。第三十八条规定,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这种规定非常抽象和模糊。最基本的法律监督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法律规定的不足,使社区矫正监督工作缺少制度性的保障。
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不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社区矫正对象为以下五种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并且《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也是这样规定的。但是《刑法》修正案(八)中只明确了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和裁定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更明确规定了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对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这就导致了现有的工作实际和法律规定的脱节,各种规定和法律之间相冲突的情况。
(二)社区矫正的法律主体不明确
社区矫正的主体是社区矫正制度中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2004年5月9日司法部印发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遵循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2009年“两院两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管理”。同时,在工作机制上,要求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
但是在基本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只规定管制、缓刑、假释不再由公安机关负责监管;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只规定了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对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这两个基本法律都没有明确社区矫正的主体,使得实际承担社区矫正主要工作的司法行政机关权力资源匮乏,无法发挥行刑权的最佳效益。
(三)社区矫正的法律内容不健全
社区矫正的执行活动是十分复杂的领域,其内容不仅要有行刑,同时还要有教育和帮助服务。然而我国社区矫正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规定不够完善比如,《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仅在第十九条、二十条规定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应当定期到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旳社区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对保外就医旳社区矫正人员,司法所应当定期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这些监督考察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可操作性差,且只注意了执法主体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考察有关程序的规定,缺乏社区矫正所需要的教育矫正与帮助服务的具体项目内容;明显忽视了对社区服刑人员应有权利保护方面的规定。总之,在实践中,社区矫正的手段和措施还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局限于是一种帮教措施,对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大多限于定时报告、填写表格等形式上的工作,而心理测试和心理矫正在我国也处于起步阶段,等等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社区矫正的发展。
(四)社区矫正的工作程序不完善
社区矫正运行过程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程序机制,包括社区矫正对象的审前人格调查和社会调查程序、危险评估程序、日常教育与分类教育组织程序、心理矫治程序、个案矫正程序、居住地与户籍地分离的异地委托程序、帮扶解困运行程序、考核奖惩程序、就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程序等,这些都是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非常缺失和应尽早完善的程序,均需要在《社区矫正法》中确认并成为一项法律制度。社区矫正由于没有专门的立法,许多矫正规定尚以规定、细则、办法的形式出现,而实践中又强调必须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体系内运行,以至于基层单位在实际操作中难题很多;各种规定也多为原则性、章程性的规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加之缺少必要的业务培训,矫正工作易流于形式,无法实现矫正教育和监管。同时,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严重缺乏,目前采取的走访、电话问询、请假报告等监管措施比较脆弱,容易脱管失控;公益劳动组织难,且效果不佳;真正的个案矫正和心理矫正幵展较少,使矫治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五)社区矫正在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 1.社区矫正在公众的思想认识领域仍存在误区
社区矫正的观念并没有得到普及。社区本身在我国就是一个新生事物,我国的东部发达城市这几年社区建设发展很快,如上海、北京等地,社区的功能已相对完善,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社区文化,再加上宣传力度较大,社区民众对社区矫正的含义和价值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认同社区矫正制度,有一定的参与热情。而我国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社区建设相对滞后,广大的农村甚至还没有形成社区,普通民众对社区矫正不理解。群众更关心的是“社区安全”,担心犯罪人在社区内重新犯罪,危害社会。认为只有隔离措施才能保卫社会 公众安全,而非监禁刑的惩罚性、严厉性都太轻,都不足以达到威慑犯罪人和降低犯罪的目的。民众观念的保守和滞后制约了社区矫正的发展。并且,在一般民众当中,传统的重刑主义思想、同态复仇观念和机械的社会正义观仍然拥有很强的影响力。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无论是决策者、立法者还是具体的办案人员,都会把重刑、监禁刑当作对付犯罪的最主要手段,而忽略或者根本不愿意考虑和使用非监禁刑处理刑事案件。刑罚观念的落后,人们对于社区矫正的不理解,居民对服刑人员贴上犯罪的标签,严重制约了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虽然社区矫正人员目前的重新违法犯罪率较低,但这是建立在社区矫正比率很低基础上的。如果大规模推广导致重新违法犯罪率出现波动,民众的质疑和指责将大大削弱社区矫正的民意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转变民众观念的任务还很重。
2.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有待进一步健全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的实施和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矫正对象的数量将大量增加,这在实际工作中已初露端愧。而与此相比,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机构司法所,却普遍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首先,司法所基础建设薄弱、管理体制不顺、工作人员不足、队伍素质相对较低,难以胜任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性、政策性及职业性要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始后,有的地方人手不够,只能从编外聘请部分人员参与部分工作,有的司法所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所所长不是公务员,他们在乡镇不仅身兼数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基层党委、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中,且人员时常被更换,很不稳定;二是司法所辖区范围太小,不能满足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最基本的流动要求,不适合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三是司法所很难保证矫正工作者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并要执行大量的法律服务等工作,难以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目前,司法所的工作职责在社区矫正前已有人民调解、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多项工作,通常由于某项工作的紧迫,一人被挪作他用或者身兼数职,或者因工作需要内部调整更换岗位,都是免的,这就很难保证矫正工作队伍的稳定性与职业性。司法所作为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其各项工作任务之间存在性质冲突。司法所原已承担的工作任务的性质主要是法律服务工作,而社区矫正虽然也有服务的内容,但其本质是刑罚执行。如果司法所作为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就意味着司法所所有工作人员都有了执法权,但实际上,许多工作人员从事的法律服务工作与刑罚执行无关。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不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是否也有执法权,如果没有,进行内部工作岗位调整时,是否只要一从事社区矫正工作,马上就能自动拥有执法权。
3.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依然是以国家及其专门的职能机关和工作人员为主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为辅助,这与国外相对成熟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各基层社区矫正部门和司法所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经费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没有经费,社区矫正工作寸步难行。在对各类社区矫对象开展监督管理、学习教育、心理咨询、公益劳动等社区矫TH具体业务时,需要工作经费作支撑;聘用社会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也需要经费作保障。社区矫.工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各基层司法所实行社区矫正的经费没有任何保障,也没有人头经费可言,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思考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推进和社区服刑人员的迅速增加,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虽然社区矫正写入了《刑法》修正案(八)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但是专门的《社区矫正法》还没有出台,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依然面临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两院两部”虽然出台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但其法律位阶不高,权威性不足,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罚的执行。目前司法部正在起草《社区矫正法(草案)》,希望该草案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能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社区矫正的对象、主体、内容、程序、机构以及各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权责。结合我国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统一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社区矫正的对象应明确规定为包括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等所有适用非监禁刑的罪犯,并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结合不同刑罚种类的特征,以及社区矫正的工作特点,合理地确定社区矫正的执行范围,将“人身自由限制性”明显的刑罚种类和制度纳入其中,而将“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排除在外。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要限制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监外服刑人员的人身自由,服刑人员在迁居方面是自由的,社区矫正工作限制剥夺政治权利服刑人员的自由流动于法无据;对于剥夺政治权利的服刑人员来说只要消极不行使其政治权利即可,并无实行社区矫正之必要,将剥夺政治权利服刑人员也纳入社区矫正之中,只会徒然浪费司法资源;社区矫正作为行刑社会化的主要措施之一,其理论依据是使服刑人员重新社会化,而剥夺政治权利是资格刑的具体刑种,其理论依据在于防卫社会,二者的理论依据也不相同,因而不可贸然通用。
(二)明确社区矫正的法律主体
加快社区矫正立法,统一、完善法律机制,对公检法司各单位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有利于加强分工协
作,提高社区矫正的运作效率。赋予司法行政机关以执法主体资格既能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专门化,推进刑事执行一体化进程,又能突出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提高工作效率,并发挥检察监督职能确保公正执法,也使公安机关退出社区矫.工作后的执法主体得到落实。《刑法》修正案(八)只明确了社区刑罚和社区矫正的执行权不再由公安机关行使,管制、缓刑、假释不再由公安机关负责监管,而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仅规定了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这些较为笼统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区矫正机构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应制定《社区矫正法》对社区刑罚和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做出明确的规定。目前,根据刑罚执行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国外的经验,将社区刑罚与社区矫正的执行权交由司法行政机关来行使,在理论界已达成了共识。只有对社区矫正执行主体部门加以明确,才能促进社区矫正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社区矫正的法律内容
1.尽快制定颁布《社区矫正法》,提高社区矫正的立法层级。对社区矫正的内容、措施、机构设置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定,以解决目前困扰司法行政机关和各基层司法所在执行政策、装备保障以及人员编制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需根据《社区矫正法》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由各司法厅印发与实施细则配套的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规范文书适用。
2.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建设。立足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在现有试点工作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社区矫正工作是为了保护公共安全而对罪犯和被告人进行惩罚和服务,并使他们在社区继续生活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同时,合理序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借鉴例如美国的家中监禁、中途之家、间歇监禁等制度,为社区刑罚发挥功能创造条件。我国的《社区矫正法》应将入住中途之家作为假释、缓刑的一种附加条件,由中途之家对假释、缓刑人员实施过渡性矫正、监管等措施。国外实践证明,这一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假释、缓刑制度的科学性和矫正效果。
3.保障社区矫正人员权利。从充分尊重犯罪人的价值和关心帮助犯罪人的理念出发,既要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必要的观察保护和管束保护措施,促使其改善不良心理,改掉行为恶习;又要形成民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良性机制,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再次融入社会,为他们矫正期满后能够迅速回归主流社会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使社区矫正的价值——尊重和维护被矫正者的权利真正得以实现。
4.完善适用社区矫正前的调查评估制度。“判决前调查制度”或“判决前的人格调查制度”起源于美国的缓刑资格调查制度,是指在法院判刑前,由专门机构对罪犯的犯罪背景、一贯表现等进行专门调查,针对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进行系统的评估,然后将调查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供法院(或假释裁定机关)在量刑时参考。审前调查制度是量刑科学化、合理化的体现,也是罪犯处遇个别化的出发点。应明确要求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需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进行调查评估,评估其对所居住社区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来作为是否可以进行社区矫正的依据。
(四)完善社区矫正的工作程序
1.对社区矫正辅助人员(专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应予以确认。以便其参与刑事诉讼,协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工作,保证刑罚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执行以及社会安全、社会和谐等问题的妥善解决。
2.进一步完善暂予监外执行罪犯保证制度。对暂予监外执行程序中的保证人条件、保证人义务、保证人责任做出更为严格的规定,以加大对保证人的制约力度,敦促保证人加强对被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日常管束和教育。同时,将缴纳保证金明确为监外执行的保证方式之一,以加强对罪犯的控制力。
3.明确规定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对脱逃社区矫正人员的抓捕工作。即规定“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限内脱逃的,社区矫正执行机关应及时查找,规定期限内仍査找不到的,社区矫之日执行机关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负责追捕,社区矫正执行机关密切配合”。
(五)落实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
1.改变思想认识领域的误区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更新完善刑罚观念。对社区矫正的专业工作人员来讲,应该加强其刑罚观念的培训,转变重刑主义倾向,使他们认可“矫正可以矫正者,不可以矫正者不使为害”的工作目标;对普通民众来说,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宣传社区矫正工作从开展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使民众认识到社区矫正不是“无罪释放”,而是对恶性较小的犯罪人的另一种刑罚处罚方式。要让全社会接受“囚犯的待遇不应侧重于把他们排斥于社会之外,而应注重他们继续成为组成社会的成员”的理念,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需要,更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2.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构
(1)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领导和办事机构,充实工作力量,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建制、编制。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设置在司法行政部门内,由于司法行政机关编制有限,机构人员编制只能从内部调剂解决,工作力量明显不足,与所承担的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繁重任务极不相适应。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在司法部下设立与监狱管理局平行的社区矫正局,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隶属于司法厅的社区矫正分支机构,统筹管理辖区内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一支专业的社区矫正执法队伍,吸纳非政府管理机构、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在现阶段,要大力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配备专业人员、拨付专项经费,以适应社区矫正工作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采用此种模式有利于提高矫正工作效率,而且各自的任务和责任较为清晰,不至于出现多头指挥、多头
检查、衔接脱节和相互推诿的现象。
(2)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协作配合,建立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度,保证社区矫正工作能够环坏相扣,不留死角。创新矫TH方法,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和分阶段教育工作模式,建立社区矫.人员信息交换平台和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完善监督机构。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更是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机关。为防土司法腐败,维护社区服刑人员、被害人和社区公民权益,保障社区矫正健康发展,应在检察机关内部的监所检察机构的原职权基础上,升格为统一的刑罚执行检察机构,负责对包括社区矫在内的全部刑罚执行工作进行监督。检察方式在借鉴目的监所检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矫正的监督方式,可在社区矫机构和司法所派驻检察员,以加强对社区矫.工作的法律监督。
3.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队伍。为适应工作开展需要,应当争取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健全工作机构,建立一支以司法所工作人员为主(执法人员),社会工作者协助、社会志愿者配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要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现财政配套全额拨付制度和动态增长机制;要配齐社区矫正工作所需的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建立装备保障机制。二是加强培训。应建立一整套的培训和教育机制,加强对各类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在法律知识、矫正监管、谈话教育、心理疏导、组织协调、危机管理、突发事件预防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使社区矫正工作者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与社区矫正工作的需求齐驱并进,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实现预期目标。三是明确执法身份。社区矫正是一项法律性、专业性很强的刑罚执行工作,必须有一支专业化的执法队伍。此次《刑法》修正案(八)对管制、缓刑罪犯规定了 “禁止令”。“禁止令”的执行,体现了刑罚的强制性、惩罚性,由于执法环境涉及的活动、场所、人员情况较为复杂,需要执法人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执法身份,以确保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颁布和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社区矫正工作仍然存在着各种困难和不足,尤其在基层工作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公众认同度低、社区参与不够、人才匮乏、经费短缺、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不强、司法所力量薄弱、立法滞后等问题都给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阻碍。本文主要从加强社区矫正立法,夯实基层基础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一些设想。由于学术水平有限,只能对上述内容做粗浅的论述,存在诸多不足与不尽合理之处,只代表个人观点。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郭建安、郑霞泽:《社区矫正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10;[2]荣容、肖君拥:《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制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3;[3]周国强主编:《社区矫正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12;[4]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6;[5](美)大卫.E.杜菲:《美国矫正政策与实践》,巾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5;[6]但未丽:社区矫正:《立论基础与制度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4;[7]吴宗宪:《社区矫正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8]姜祖桢:《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10.2;[9]刘强:《各国地区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5;[10]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11]丁寰翔、余建明、陈立峰等:《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1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3]刘志伟等:《社区矫正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8;[14]刘强:《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二)论文类
[1]赵丽宏:《构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矫正》,学术交流,2009
(5);
3;[2]王志强:《论社区矫正在我国的构建与完善》,法制与社会,2007,(9);[3]唐德才:《论社区矫正的法治价值》,传承,2007
(6);[4]张桂霞:《关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周涛:《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践与思考》,辽宁警专学报,2006,(7);[6]龚卫东:《论和谐社会发展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探索,2007,(1);[7]刘知音:《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及作用》,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5);[8]王顺安:《论社区矫正的利与弊》,法学杂志,2005(4);[9]翟中东:《中国社区矫正立法模式的选择》,河北法学,2012(4);[10]尹婕:《我国社区矫正之障碍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
(5)[11]康树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法学杂志,2003(5);[12]范燕宁:《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和适用意义》,青少年犯罪理论研究,2004(11);[13]刘强:《社区矫正的定位及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法治论丛,2003(2);
[14]李康泰、韩玉胜:《刑事执行一体化初探》,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10);[15]夏进泰:《浅析社区矫正的基本理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朱德宏:《论社区矫正制度的权利保障及其改进》,兰州学刊,2010(12);[17]胡印富:《美国社区矫正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商业文化,2011(9);[18]刘强:《对美国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借鉴与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1);[19]余晋:《社区矫正制度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群文天地,2011(10)。
第四篇:试论我国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
试论我国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
———以和谐社会构建为视角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黄伟荣
[摘 要]建设和谐社区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有道德的文明公民必须以社区文化为依托。在社区文化建
设的过程中,应体现创新性与大众性的文化特征。社区文化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文体演出的初级阶段,而应从社区文化
制度建设和提升社区居民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入手,对社区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为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提
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和谐社区 社区文化 建设 提升
一、社区文化的涵义
目前,由于理论界对社区文化的研究角度不同,因而对社
区文化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各执其词。社区文化的概念有广
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
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
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
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社
区居民通过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
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1]笔者以为,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
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
化形式。社区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社区文化建设是一
项“民心工程”,是当前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文
化阵地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一
个重要举措。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力推进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
道德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培养爱国、守法、知礼、诚信的现代城
市公民,促进经济和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
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
展,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原来计划经济
时代的社会管理方式不断改变,众多企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隶
属依附的关系日趋弱化,人们正在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形成全新的社会管理
理念,而只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才能确保社会管理的先进性。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应当摒弃规
模扩大、人口增多的简单模式,从根本上实现质的飞跃,加大科
技和文化含量,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社区作为城市基层载体和
微观基础,它不应只是一种“生活区”和“大杂院”,而应当以
先进文化为灵魂,不断引领城市向现代文明方向迈进。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是
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化解矛盾的必要措
施。
社区文化建设是更好地提高居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载
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生活的到来,广大群
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
不断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社区文化,才能更好地满足
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进行。[2]具体表现为:
1、身心娱乐。社区文化使居民的精
神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社区经常组织的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参
与的文体活动,使社区居民的身心得到调养,身体得到锻炼。
同时也使社区的凝聚力也得到增强。
2、教育宣传。社区文化
以社会为背景,通常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社区居民在潜
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比如采取文艺演出、专题讲座、讨论交流、黑板报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各种法律和生活知识。
3、自我价
实现。社区是居民自我实现的基础条件,因为社区文化可以
挥人的特长与技能,开阔人的胸怀。
4、关系整合。社区文化
社区居民的心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制定的政策措施对社区
民关系有调整的作用。通过社区的宣传活动可以对各种美
进行歌颂,加上一些鼓励和抑制的措施,可以有效地调节夫妻、婆媳、父子关系等。特别是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广泛调动居民建设
区的积极性,保证社区的安定团结。
三、我国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认识不充分。
目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的工作者
存在狭义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比如有将社区文化等同
群众文艺活动,认为社区文化只是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区文化建设就是仅仅开展一些活动,将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
归于群众文化部门。同时社区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居民之的社区意识缺乏,存在着对社区文化事务冷淡的态度。由于
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还带有太多的农业文明的记,还有太多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因此,我们必须将转变观念放在首位,抛弃“先经济发展后文化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重新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
性和紧迫性认识,同心协力,在组织、政策、经费、人员上采取
力措施,切实帮助解决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
题,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事业,只有这样,经济和文化才能
谐发展。
(二)由于社区文化活动等缺乏吸引力,社区居民的参与
识淡薄。
当前,部分居民的参与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社
文化建设的主体,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责任心,甚至错误地
为社区文化建设只是政府的事。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参与社
文化建设的居民也大都是老年人,中青年社区居民几乎从不
加。由于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起步晚,水平较低,对社区文
认识不够,有的社区将社区文化误认为是一般文艺娱乐活动,认为某个社区开展了影评、画展、成立了阅览室、文化室、进
了文艺、体育等比赛活动等等,就断定这个社区的文化建设
得好。目前我们肯定某个社区文化建设搞得好,往往就是说
个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好。当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
动最能调动社区成员的文化娱乐兴趣,强化社区意识,增强
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但这只是社区文化的一个方面,只是
段而不是目的,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加快向文化精神和文化规
两个层面迈进,才能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我们的社区文化
设。
(三)社区文化建设只注重表面,缺乏对社区文化内涵的掘。
把社区文化等同于社区的文艺活动,没有看到社区的传
文化资源和社区的认同感。在大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原有的统资源被破坏,在调整社区规模中机械划分“行政社区”,使
区的认同感消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文化贵在淀特色,文化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需要用心灵去挖掘和体会;文化又是脆弱的和有形的,需要实实在在的保护和主动继承。
在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中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行动上的错误和收到的效果甚微。有的社区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追赶时
髦,搞花架子,既上报纸又上电视,搞得轰轰烈烈、不亦乐乎。
更有的社区文化建设仅仅是为了评奖,一切活动都是围着奖杯
转,有的以活动代替建设,企图通过轰轰烈烈的活动在短时间
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社区实际上是为了文化而文化,并没
有把社区文化看作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和精神依
托![3]
(四)软件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社区文化活动水平有待提高。
社区文化的“软件”主要指社区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以及
社区成员文化艺术素养等,它是决定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内容
和风格的重要因素。而在“软件”资源中最重要的是社区的人
力资源即社区居民。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因此充
分利用社区居民资源,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文化中必不
可少的。而在现实社区文化活动中,由于人才优势未得到有效
刺激挖掘,所以社区文化活动在形式上单一,其表现形式往往
为唱歌、跳舞和腰鼓等。[4]
四、对我国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社区文化建设应走上常态化、制度化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社区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理应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
力军。但由于目前社区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主客观上仍存在着
对社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的现象,大量文化资源仍处于高度分
散状态,甚至有被严重闲置和浪费现象。为此,一是强化社区 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属性。近年来,部分社区和物业公司陆续 推出品牌物业、主动申请ISO9001认证,这对社区企业文化建 设有较大推动。今后应通过广泛推行社区制度化运行模式,增 强社区文化的企业化属性。通过提高社区职工、居民素质,完 善社区各项管理制度,融洽社区与主营单位、居民的关系,使社 区服务更加市场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社区的行为文化和制 度文化建设。
1、建立健全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社区文化教 育工作委员会,建章立制,明确职责,经常性地开展工作,指导
协调社区宣传、教育、科普、体育、文化、娱乐等文化工作。
2、巩 固、壮大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团体,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驻社 区企业、单位、学校、部队的文化潜力,成立青年、少年、企事业 单位、部队文体活动组织,构筑老、中、青、少四梯次,居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区文化 活动网络。3充分发挥三馆一站一室(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的作用,使三馆一站成为社区文化的骨干组织。
4、及 时发现、培育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 伍,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 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5]
(二)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
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增强居民参与意识,营造健康
向上的文化氛围。应充分利用社区直接面向居民、面对家庭的 优势,从小事抓起,从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做起,求真务实抓落 实,把居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居民主动地参与社区文化建 设。坚持利用现有一切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 娱乐活动,努力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使居民在浓郁的文化氛 围中得到哲理的启迪、身心的愉悦、心灵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 在参与中得到精神激励和思想净化,应积极宣传社区文化,不 断提高社区在市场竞争中的知名度。具体包括:
1、在文化内容 上力求丰富多彩。可以是居民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是企业文 化、军营文化。
2、在文化活动的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宣 传窗、书报栏的宣传,可以是广场演出、卡拉OK比赛等。
3、要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处理好一般与特色的关系,以一般为 基础,创特色文化;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充分挖掘传统文 化的资源优势,同时大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的优秀文化成果, 加强县与县、省与省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 上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水准。
(三)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公益性投入,多渠道保证社区文
化建设所需经费。
1、解决好社区文化的经费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坚持政府公益性投入为主导、市场化运作和社区资源整合为有 力的补充,是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的根本方向。只有不断完 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才能有效保障社区文化建设
运作协调,不断强化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2、在保证财政预算对 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且每年有所增加的基础上,着重加大政策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如社会投资 文化项目的建设用地可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对公益性文化设 施建设和相关配套项目,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对 投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上予以优惠, 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奖励等等。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 场化运作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完善社区 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确保社区文化建设有钱办事。与此 同时,充分调动、整合驻区单位已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形成以社 区文化中心为基础,驻区单位文化设施联动的社区文化活动阵 地,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建,共同发展。[6]
(四)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提升社区文化品
位。
社区的各种资源是社区文化建设最宝贵的条件,从某种意 义来说,社区文化建设过程就是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一 是组织资源。群众文化社区组织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社区组织要注重组织制度建设,要制定组织章程,就组织目标、性质、会员资格、民主议事、财务管理、活动方法等项内容作出 明确规定。二是人才资源。要通过开展社区人才资源调查和 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发掘社区文化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使社区文化更具活力,更有魅力。目前从文化人才队伍来看, 既有人才资源的使用问题,又有人才结构合理不合理问题,更 有人才队伍素质问题。因此,要把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放在 突出位置,加快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岗择人,因才 施用,绩效挂钩,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增强对优秀文化人才的 凝聚力和吸引力。[7]三是设施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人们的文化活动会越来越多,对文化设施的需求量越来 越大。政府、企业和社区组织应该想方设法增加文化设施的数 量,并且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服务质量,使人们的文化活动有 去处,并得到满意的服务。四是文化资源。首先要调查文物资 源和保护文物资源,在保护的同时,充分利用文物的研究价值、欣赏价值和感化价值来创造直接的经济收入。[8]做好社区文化 建设,还要保证其与社区其他建设的协调配合。社区文化建设 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建设协调、紧密相关,要在其他建设中体 现社区文化,反过来,用社区文化建设来保证和提高其他建设 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艳.《浅谈和谐社会建设中社区文化的构建》,载 《民主》, 2007年第2期
[2]李吉国.《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载《理论 学习》, 2002年第12期
[3]梅子.《纠正社区文化建设的几个误区》,载《理论界》, 2004年第2期
[4]周荣鈞.《社区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载《中共 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特辑
[5]贺海林.《关于对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载《大兴 安岭日报》, 2007年8月30日专刊
[6]《社区文化建设》.http: //www.xic.i net/b605221/ d54370335.htm
[7]宋玉红.《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路探析》,载《胜利油田师 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
[8]刘天雪.《浅议社区文化建设》,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 2007年第4期
—32—
第五篇: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会议上多次强调,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人对反腐倡廉工作规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廉政文化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探索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快增快转、健康高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廉政文化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廉政文化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追求,所以一旦形成具有廉政色彩的文化体系,就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在当今利益主体多元化、文化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廉政文化传播形式多种多样,这让广大干部职工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社会上廉政文化的熏陶,使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从而产生导向作用。廉政文化同时能够对人的情感和心理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引导、决定着人的行为。廉政文化建设得好,会自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能够把廉洁理念渗透到人的内心世界,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培养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勤政为民的优良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突显出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
(二)监督功能
廉政文化利用文化建设的形式、载体、阵地等资源将“廉政”特殊性与“文化”普遍性有机统一,具有舆论监督作用。我国廉政文化的监督作用,不是其本身怎么样去监督,而是在于它能唤起人们的监督意识,产生强大的感召力而激起人们去监督,即通过树立典型、网络宣传、读书思廉、活动促廉等方式,让人们处处感受到廉政风尚,随时随地接受廉政文化的教育和启迪,进而能够做到从廉拒贪,洁身自好,坚定立场。实践证明,廉政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全党全社会的监督意识,推动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推动监督措施的落实。
(三)凝聚功能
廉政文化是一种文化体系,一种廉政理念,它能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同一文化渊源的氛围中得到教化,从而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联系起来,聚集起来,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使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组织纪律观念,从而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这种凝聚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领导干部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推进有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文化建设的特性决定了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既要结合中国实际,总结相关经验,又要不断创新载体,拓展领域,“摸着石头过河”。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加强领导,着力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应从践行科学发展观出发,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依托,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断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教育,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监督意识和纪律观念,自觉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政。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客观要求,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相结合,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制等相适应、使之成为当代廉政文化的合理内涵,从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形成。
(二)加强制度建设,奠定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
文化是制度的历史沉淀,一个制度得到长期坚持,就会在人的心里变成自觉的行为准则,形成一种文化。廉政文化制度是廉政文化得以推行的坚强后盾,是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需要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以此来保证廉政文化目标和战略的实现。首先,要坚定“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广泛支持和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环境中来,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全过程,确保廉政文化建设顺利推进。其次,要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即充分肯定纪检监察机关的指导、监督、监察的工作机制,认真谋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精心组织。各部门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扩大筹资渠道。整合廉政文化资源,形成全党全社会抓廉政文建设的合力。最后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从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出发,制定出科学的考评机制,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评价体系、奖惩机制。
更多期刊职称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及发表联系Q33107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