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选择题总结
选择题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P10-1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P22-25
(1)孔德(法国)社会学之父,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实证哲学教程》
(2)斯宾塞(英国):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进化的假论》,群学~~
(3)涂尔干(法国):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坚持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论社会分工》《宗教生活的基本形态》
(4)韦伯(德国):近代欧洲文明之子,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提出了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5)帕森斯(美国):功能结构主义。《社会行动结构》《社会系统》《一般系统理论》 社会转型 P82-83
表现为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价值观念体系三个方面的转换。
社会转型度: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社会转型势:优势级、中势级和弱势级。社会生存方式、公社社会、社团社会的区分 P85-89
社会生存方式:采集狩猎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公社社会:血缘关系(正功能和负功能)和地缘关系(我国划分地缘系统有7级)。社团社会:职业和业缘关系。还有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文化的含义、特征、构成P91-99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特征的根本标志,文化石人类独有的。
特征:
1、可习得性。
2、文化具有共享性。
3、文化具有象征性。
4、文化具有全括性。
5、文化具有整体性。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构成:
1、象征符号(语言和物质以及文化象征符号)
2、价值观念
3、规范体系(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4、物质文明(是人类创造的,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如从古墓结构和陪葬品中考古学家可以追溯和发现当时的社会结构特征、习俗和价值观)社会化的定义和类型
社会化定义的3个角度:文化角度、个性发展角度以及社会结构角度。
含义: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在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类型:
1、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青年时期,如学生学习是为将来工作而扮演角色的准备)
3、发展社会化(如改革开放后政府官员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4、再社会化(有正面和负面的,如改造罪犯是负面的强制的,如新兵入伍要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接受行动生活方式是强势但是是正面的、主动的)
社会角色的含义和分类P118-120
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础。类型:
1、先赋角色和自获角色
2、规定性和开放性
3、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社会互动的含义和特征(思考真正的社会互动是怎样的)P127-128、社会转型和社会互动的关系P136
多选题
社会制度的构成和含义 P197-200
含义: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结构框架。
构成:
1、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制度的核心)
2、社会规范体系(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和法律等)
3、权威与地位结构(韦伯划分的三种权威)权威与社会制度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4、社会机构与设施(它类似于舞台上的道具和布景)
社会制度的特征和类型P200-201
特征:
1、可重复性(它体现了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也表明人类行为的可预见性。)
2、集体性约束
3、制度的自我维护特性。
类型:
1、从社会制度的历史过程来分。分为本原的社会制度和派生的社会制度。
2、从人类的活动领域来看,分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宗教制度、家庭制度等。
3、从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来看,分为自然形成和有计划建立的。
4、从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来看,分为无形的和有形的。
社会制度的功能P202(看书)
社会分层的含义、社会地位及其差别P206-207
含义: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1、自然差异和社会差别
2、社会地位
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由社会地位入手,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流动的含义和类型P218-220
含义: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广义的流动指的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流动指的是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二者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如农民工从农村大量涌入城市,表明上是水平流动,但是随着工作职业的变化,里面也包含着垂直流动。)
2、个人流动和群体的流动。(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属于个人流动更突出。)
3、结构型和非结构型流动。
4、代际和代内流动。
5、渐进流动(一个小职员通过多年的晋升变成高级管理人员)和骤变的流动(革命或旧政权被推翻、新的社会分层体系出现会导致)
社会变迁的含义、类型和影响因素P245-249
含义:既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换言之,社会变迁史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类型:
1、社会变迁的规模。整体变迁(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局部变迁(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方向。有进步的和倒退的。(往往是同时存在、同时进行的)
3、社会变迁的方式,分渐进的(有秩序、缓慢的)和激进的(质变)。
4、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人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影响因素:
1、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化环境)
2、人口
3、社会制度
4、社会价值观念
5、科学技术
6、经济
社会现代化(想想心中的现代化,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P252-255
浪潮:
1、16世纪起,首先在西欧发生了一系列制度变革和政治、经济变革,使得现代化潮流在18世纪左右席卷了整个西欧和北美,形成第一个高潮。
2、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以日本和苏联为代表的第二次高潮。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50、60年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批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掀起了社会现代化的第三次高潮。
第二篇: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总结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年科性质
社会学创始人——孔德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社会学的产生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1.神学阶段2。形而上学阶段3.科学阶段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经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学著作。
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
迪尔凯姆——指出了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韦伯——社会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形成了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大大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
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标志社会学在中国产生
1902年章太炎翻译了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这是整本引进外国社会学的首部著作 1915年陶孟和与梁宇皋发表《中国乡村与都市生活》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社会学著作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3,社会变迁 社会学知识体系:
社会理论:对社会性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社会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论(实证主义、理解主义、马克思主义)2,资料收集(调查方法、观察法、文献收集、实验法、定量与定性资料收集)3,资料分析(社会统计法、内容分析、历史比较法)
应用社会学:家庭会学、乡村社会学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
社会学的功能: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社会:指的是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体系
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社会是实在的)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人
人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与生俱来的和社会属性:是指个体按受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而表现为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特征。表现为1,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2,人有能动性3,人有共同的生活模式)
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的人生物性和社会性同时集于一身
人是社会的行动者:是指从事于社会行动的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反映了他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反映了他的客体性,是人的主体性格和客体性格的统一,也是指人可以主动的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特征,即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二、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社会关系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从纽带的角度看:社会关系可分为三大类
1、血缘(血亲)关系
2、地缘关系
3、业缘关系
三、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并不是杂乱的的和无规律的的社会关系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方向,扮演特定角色的人则以自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而采取行动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产品文化(住房、衣服、交通、工具等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工具文化(厂房、农具、机械等用来进一步加工生产其他物品)
精神文化:智能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管理技术知识)规范文化(风俗习惯、礼仪规则、社会制度等)理念文化(宗教、信仰等)
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有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文化丛:相关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文化模式: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序的、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
亚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处次要地位的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文化
文化变迁:来自人们的发现和发明。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不同文化的接触而发生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或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把它们融合进自己文化之中的过程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遇到的问题:
1、心理上的断乳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社会的迅速变迁
5、代沟
<三>
40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的过程。
41社会学关于社会化的研究由3个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4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人有语言的能力。
43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或机制分三种:教化论,学习论,互动论。
44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的传媒介
45再社会化有如下的2种原因:(1)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某些人不遵从原来社会化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认同和采取了反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2)原来的社会化的成果基本上已不适用。
46个性;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47社会个性;社会学家把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征和性格
48雷同性格:是同一群体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
<四.>
49韦伯把人的社会行动分为四类;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50合作: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同一目的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分为合作和分工合作
51竞争;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的而进行的互动方式,竞争是以不同利益群体(个人)的存在目标物的稀缺韦前提的,这种目标物可能是财富性、权利、名誉以及爱情等。
53冲突:是人与人会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额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54冲突与竞争的不同之处:前者是将对方视为敌对者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敌对者身上 而不是集中在目标物上。
55集体行为:时尚,赶时髦 骚动。
56集体行为的特征;群体性 非组织性突发性。
57“库利”提出“镜中自我’的概念 首先提出”初级社会群体“
58符号互动轮的创始人;乔治米德
59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是人们的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60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 文字 动作 物品甚至场景等
61布鲁默全面系统的,全面德记证了符号互动论
62拟据论倡导者“戈夫曼”
63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芬 克尔
64现代社会交换轮的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霍夫曼的交换论具有“行为主意“的特点
65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布劳的社会交换轮被称为“结构交换论”;布劳将报酬作了广义的理解,认为报酬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尊敬。
66社会角色的含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盼的一套行为模式。
67社会角色的特点:普遍性具体性复杂性表现性
68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3)理解角色与实际角色
69开放角色;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
理想角色;是社会对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行为期望,认为这些行为规范是人们应该践行的70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71社会网络:把以某一社会成员或某些相互联系的社会成员韦基础形成的纵横交叉的关系 72社会网络的“结点”:把承载者众多关系的社会成员称为社会网的结点
73社会网络的基本要素:关系 结点 范围 密度 强度
74社会网路的功能:社会支持社会资源获得
《五》
75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76人类结合成群体的一般原因:对付外在的压力和合作的需要
77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
78初级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友谊关系而不是相互利用的工具性关系,初级社会群体是培育人的品德的地方
79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控制
80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经常性的交往非利己的动机开放和宽容
81家庭:以一定的婚姻关系 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 的情况下由体现韦经济的团体
82家庭功能包括: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 赡养功能 休息与精神满足
《六》
83社会组织的含义: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84社会组织的特征:(1)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2)社会组织目标比较简单 明确(3)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4)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可替代性强
85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 2确定的目标3规范性的章程4权威的领导体系5物质基础
86组织结构的类型: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
87网络化组织的重要特点是在需要时实行生产外包 对外购买部分部件
88组织目标的功能:1组织目标时组织存在的合法化依据2组织目标时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3组织目标韦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4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
89组织环境主要包括:相关组织 相关制度 文化
90组织管理方式的特点:1组织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与组织最上层,不向下分权2最高领导人和管理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3管理行为有较大的随意性4组织的领导人把组织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5组织中缺乏严格的办事规则,没有明确的组织规范或者正式规定的组织规范形同虚设,基本上是人治、“家天下”
91家长制存在的条件:1家长制是手工作坊式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2这种组织的建立与组高层领导人的努力相关3组织成员的臣民思想
92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 权力分等 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93梅奥研究成果:1工人是社会人2组织内部存在着非正式群体3通过提高士气来提高工作效率
94X理论: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 缺乏抱负和创造性,追求安全。
Y理论:一般人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它们会追求责任
95社会资本(布迪厄):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
成的特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这种网络从集体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给会员提供支持
《七》
96自然因素的分化:性别分化年龄分化。社会因素分化:民族 职业
97社会阶层的含义:由于经济 政治 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种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98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过程。划分有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社会标准。
99社会分层:客观法主观法 声望法。
100适度不平等:是社会认可的不平等,它首先建立在机会平等的获得地位的基础上。另外社会有一种平衡过分不平等的制约和补偿机制
101社会流动:把人们在社会结构种从一个地位向另外一个地位的移动称为“社会流动” 102社会流动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以流动方向为标准
103垂直流动也叫纵向流动,他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水平流动也叫纵向流动:他是指人们在统一社会阶层种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104按照主体的特征:分为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
105按照流动 的参照基点:分为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
106精英是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后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接触能力的成员
107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了“权力精英”的概念。他是指的是某些人的地位是依靠权力而获得的108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1社会结构的性质2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大题:角色扮演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第三篇:社会学总结
名词解释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越轨: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和规章制度,成员的角色和地位、权力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感情为纽带自然形成的、没有固定组织结构形式的群体(二者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上升或下降,如果能做成图像的话,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结构性流动指因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人们地位的变化。非结构型流动则是指因个人的原因而造成的地位的变化,比如一个人因为工作努力而得到晋升 论述题
1.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有何异同?
二人关系充分的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征,可以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势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从而产生一种排他的特征。三人关系每一方都面对着两个人,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很难达到二人关系中可能具有的亲密性;当三人组中有两个人发生冲突时,第三者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中间人、仲裁人、从中渔利者、分裂者和征服者
2.谈谈对合作与竞争的理解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成功的合作有四个条件:1.目标一致2.有基本共识
3.动作配合4.讲信用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竞争有以下特点:
1.追求目标相同2.目标必须是比较少或比较难得的3.是间接的反对关系
3.社会学产生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和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催生了社会学
4.什么是“镜中我”,它是怎么形成的?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继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的反应
5.试述帕累托精英理论
精英概念正是在天生的能力和才干基础上提出的,它并不表示由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特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A类是执政精英B类是非执政精英C类是执政阶层中的庸才D类是芸芸众生。没有下行的循环,执政层就有可能聚集起一批腐化分子,使得执政阶层能力、才干平均值下降,从而不能确保其统治。一旦具有执政能力的下层精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联起手来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
6.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1.规模小,成员少2.有许多直接面对面互动3.投入感情多,感情色彩浓厚 次级:1.规模大,成员多2.并不一定有直面互动3.情感投入少
7.何为适度的社会控制
1.适度的社会控制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控制的度具体包含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3.三个维度都符合标准时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其中任何一个不符合时,就成为过度
或欠度社会控制
案例分析题
文化堕距理论是奥格本提出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适应性在变迁速度上的差,物质文化在非物质文化之前,而非物质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这也导致文化堕距是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的迹象。
社会控制手段:组织控制手段(组织指令、组织规章)、制度控制手段(政权、法律)、文化控制手段(伦理道德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力最强)角色扮演理论认为:个人正是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即角色扮演,来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从而来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规范,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
第四篇:社会学总结
1、实证主义:
①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②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2、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结构分化是功能分工的基础,功能上的分化带来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
3、社会进化论:
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没有倒退和不间断的过程,社会进化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始终,是永恒的现象。人类社会进化的趋势是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转化。
4、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团结形式。
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个体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同质性程度很高。
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相互依赖和发达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团结形式。
5、科层制:
科层制是17-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相对于家长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它以正式规则为主体,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6、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为什么个人要加入各种社会群体?自然人是如何变成社会人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 ②社会结构
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什么?人们活动于其中的基本群体形式有哪些?初级社会群体在其成员发展方面的意义何在?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怎样? ③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因是什么?社会问题对于社会变迁的意义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如何?
7、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8、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
唯识论:社会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学的任务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唯名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认识个人是认识社会的基础,认识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认识个人。社会学要研究个体行为背后的主观动机如何建构和形塑社会。
9、社会关系:
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中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9、文化堕距:
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由此产生问题。而若要避免社会问题的产生,就必须综合全面发展,平衡各部分发展速度。
10、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① 文化中心主义: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② 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赖以生存的环境来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文化。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了一种对外来文化的容忍。
11、文化震惊:
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惊讶或者不能认同)
12、文化边际:
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一般来说,一种文化的中心地带,往往位于该文化的起源地域附近,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本文化特色的文化特征。该文化的力量在中心地带最强,因而他接受外来文化或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少、较弱。然而在文化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
13、农村社区特点:
①地域特征:土地的重要性;区位的边缘化;区位结构简单;地域范围较广;工作场所与居住空间合一。
②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少、密度低;人口同质性高、异质性低;人口文化水平低、知识结构单一;职业结构单
一、社会阶层分化低;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弱。
③组织特征:社会群体及组织数量少;初级社会群体占主导地位;社会组织结构简单化。④文化特征:封闭性与保守性;经验型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注重血缘和宗族关系;人际交往的感情色彩较重。
14、城市社区特点:
①地域特征:区位的中心化;地域范围较小;区位结构复杂;以高层建筑为主;工作场所与居住空间分离。
②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多、密度大;人口同质性低、异质性高;人口文化水平高、知识结构多元化;职业结构复杂、社会阶层分化高;以机械增长为主、人口流动性强。③ 社会群体及组织特征:社会组织占主导地位;初级社会群体势微;社会组织数量多、类型复杂;社会组织功能的专业化;社会组织的科层化。④ 文化特征:开放性、包容性;世俗化、理性化;注重业缘关系;人际关系疏离、交往表面化。
15、二元结构:
—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实体内,同时存在两个有重大差别的部分,且二者又相互隔离、难以沟通的现象。
16、郊区化:
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居住在郊区,从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成为“郊区化”。
17、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群体纽带(如血缘纽带、地缘纽带、业缘纽带); ②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互动关系; ③共同的群体规范; ④共同的群体意识(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感,即他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并对之负有责任)。
社会群体的特征(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②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⑤ 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18、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规模较小:较频繁交往和建立亲密关系的保证;
②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直接的,情感性,经常的,综合的、多层次性的,全方位的; ③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特征:成员间的交往富有人情味,而不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关系; ④人与人之间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⑤非正式的群体规范:群体内部的规范往往是非正式的,比如习惯、风俗、伦理道德和群体意识等。
19、中国现代社会家庭功能、结构的变迁: 功能:
(1)原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动和大规模社会组织的出现。(2)变迁:
①家庭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弱—社会分工使生活和工作地点分开,社会化大生产。
②家庭的抚育功能(包括子女的社会化和老人的赡养)越来越弱,这些功能被社会化的机构所代替。
③生育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加强。结构:
(1)变化:大家庭越来越少,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2)原因: 城市:
1、退休制度和养老制度等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削弱了养儿防老意识。
2、城市福利住房制度。子女不必依赖父母
就可以获得单位住房,导致不在一起居住—规模缩小。农村: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建房热潮
2、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20、社会化的涵义:
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1、逆向社会化:
由传统的受化者向施化者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称“文化反哺”。
22、继续社会化:
个体在完成基本社会化之后,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23、社会化的主体: ①家庭
家庭是最基本的初级社会群体,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②同辈群体
又称伙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相仿的人组成的初级社会群体。③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之后,学校便取代家庭,成为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④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它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础。工作单位承担者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责任。⑤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
24、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生物性的我
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是与生俱来的,包括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本能性冲动,其由“快乐原则”支配。(2)自我—现实中的我
自我是在本我与现实世界相互接触并适应现实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其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功能如下:
(1)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2)调解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的条件;(3)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4)调解本我与超我的冲突。(3)超我—道德上的我 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规范及道德标准内化的结果,其遵循“完美原则”,超我的功能如下: ①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
②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③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
(二)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岁-1岁)
力比多集中于嘴部,婴儿通过咀嚼、吮吸、吞咽及咬等口腔活动获得性满足。主要任务:断奶
不能满足:抽烟、过度饮食等。
2、肛门期(1岁-3岁)
力比多集中于肛门一带,儿童从肛门粪便的滞留与排泄中获得性满足。主要任务:上厕所训练 不能满足:杂乱无章、吝啬、固执等
3、性器期(3岁-6岁)
力比多集中于生殖器,儿童通过抚摸及显露生殖器获得性满足,出现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主要任务:俄狄浦斯情结 不能满足:虚荣、莽撞等
4、潜伏期(6岁-12岁)
抵御恋母情结,儿童进入相对平静的潜伏期,其性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主要任务:防御机制的发展
自我在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通过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可以保持满意的自我意象和受欢迎的社会形象。
5、生殖期(13-18岁)
力比多集中于生殖器,原有的平静状态被打破,个体逐渐对异性感兴趣,并产生了一种希望接近异性的情感倾向。主要任务:成熟的性亲密行为
(三)其他理论观点(1)、无意识理论(2)、人格定型理论(3)、阴茎情结理论
我国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道德社会化的困境
①道德教育的内容陈旧、呆板,与现实社会实践相脱离,从而造成教育效果不佳。②道德教育的社会参与低。
(2)社会转型期成年人的继续社会化问题 ①婚姻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继续社会化困境。②职业的不稳定性带来的继续社会化困境。(3)代差的加大导致的青少年社会化困境
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其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①代差的加大使施化者丧失了权威性; ②代差的加大导致青少年产生规范认同危机
25、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郊区化
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居住在郊区,从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成为“郊区化”。②逆城市化
指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多的现象。③过度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长的水平大于经济和社会所能承受的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不良现象。
26、解决策略: ①控制大城市规模: 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建立卫星城疏导大城市人口;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吸收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中等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规模适中、经济基础好,避免了大城市的缺陷,又比小城市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力。③ 积极发展小城市:20万人以下也包括小城镇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商品经济,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避免大城市过度膨胀。
社会互动的涵义:
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27、社会组织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1)社会组织正式结构: 为实现组织目标所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稳定的关系模式。
(2)社会组织非正式结构:
组织内部成员基于共同的观点、爱好及情感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结构。
28、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的正功能与负功能:(1)正功能:
①缓解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
②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控制和沟通形式; ③推动组织改革、维护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2)负功能:
①非正式结构的过分整合会消弱组织权威,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利用非正式结构拉帮结伙、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行为会造成组织过度内耗; ③以非正式结构代替正式结构,工作程序发生混乱,破坏组织的正常运行; ④ 非正式的沟通联络容易导致机密泄露,谣言四起,造成人心涣散。
29、科层制涵义:
科层制是17到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相对于家长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它以正式规则为主体,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它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30、社会互动涵义:
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31、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①人最本质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 ②人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③人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 ④由于互动情景的变化,人也在不断修改对事物的定义; ⑤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32、社会角色的涵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3、社会角色的涵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4、社会分层:
指的是一种有等级的社会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财富、权利和声望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拥有者之间被不平等的分配。
35、社会流动:
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变的过程。其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36、社会继替:
在分层体系不变的条件下,社会位置的出缺和填补的原则和规范。
37、社会交换论的五个命题 ①成功命题 ②刺激命题 ③价值命题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选择题已排版
单选题:
11、“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
12、“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形式主义)
13、“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用新的文化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此为(反叛)
11、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以上的角色,就叫做(复式角色)
15、一个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使角色扮演矛盾、对立,妨碍角色的顺利进行,这种处境是(角色冲突)
6、一个人在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代内流动)
2、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继续社会化)
3、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
2、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3.人们通常把围绕某一特定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C.角色丛
6、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优势需要)
7、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7、父母(或父母一方)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家庭是(主干家庭)
8、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组成的家庭是(联合家庭)
5、父母社会地位与子女的社会地位的比较是(代际流动)9.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C.核心家庭
9、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的理论(社会失范论)
10、把越轨行为归结为社会上的某些人或群体对某一行为下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标签论)
14、某种越轨行为理论认为,一个人第一次做出越轨行为,这种行为被公开判为越轨,此人会被视为有越轨倾向的危险人物,容易再次越轨。这种理论是(标签论)
14、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当某人处在某种社会地位时,人们期望他按照与该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行事。A.理想角色
10.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C.制度化优先
6、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
2.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是()D.学校
9、最早提出社会趋同论的是(丁伯根)
18.最早提出社会趋同论的是()B.丁伯根27.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C.德国
1、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滕尼斯)
9、提出“镜中自我”的是(库利)
5、首先提出初级社会群体一词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
3、提出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的是(芝加哥学派)4.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D.迪尔凯姆
8.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A.泰罗1.首先提出初级社会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是()A.库利8.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C.韦伯
12、下列哪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单位集体春游)
5、以下制度中不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有(经济制度)
10.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是(道德)9.以下制度中不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有()A.经济制度4.以下属于社会交往的活动有(A.朋友谈心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了一些新的管理理论学派,被称为(当代管理理论)
15、二十世纪初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7.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6.二十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社会均衡论
3、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设这门新学科的大致设想的是(孔德)
13、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4、在划分阶级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是(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1、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隐性失业)
8、在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阶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是(垂直流动)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2、社会学所讲的社会工作在我国常常是指(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30.社会保险是()C.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1.社会系统的某一方面的变化,整个社会系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其结果最后是社会趋于平衡。这种观点是(社会均衡论)
7、不基于契约,基于人们的共同意识和认同感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是(非正式控制)
10、“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的状态”是哪种理论的观点(依附理论)
8、通过表彰规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控制)
15、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强制性社会控制)17.通过个人后天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角色称(自致角色)
1、《群学肄言》一书是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著作。
2、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康有为)
4、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群学肄言》)
5、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
8、“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需要)
10、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和规定的角色是(先赋角色)
1、“心理上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而形成的危机)
4、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属于(继续社会化)
9、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10、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科层制的是(韦伯)
12、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是(麦格雷戈)
14、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组织运转的高效率)
6、有人借改革之名,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3、认为社会系统的某一方面发生变化,整个社会系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其结果是社会趋于平衡。这种观点是(社会均衡论)
4、一位大学讲师到企业任工程师,这种流动为(水平流动)5.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D.米德
2.孔德在()著作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新名词。C.《实证哲学教程》
9.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难以吸收,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的现象称为(D.过度城市化
12.所谓“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就是指的制度的()D.规则系统15.“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需求)
16.上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论是(社会均衡论)29.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重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亲密)
3、对于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人们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称为(特殊社会化)
多选题:(共6题 每题5分)
1、人文区位学分析社区的重要概念是(B.共生C.竞争)
3、人际关系具有(A.直接交往D.情感性)的特点
2、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A.次生环境问题 B.人对环境压力过大 D.原生环境问题)9.人际关系影响因素()A.双方距离的远近B.态度的类似 C.交往的频率 D.双方需求的互补
11、人口问题的实质是(A.人口再生产)与(C.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1.社会控制以控制所用规则形态不同可分为()B.正式控制D.非正式控制
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A.传授生活技能B.教导社会规范C.指点生活目标D.提供角色人选)
4、社会控制以控制力量的来源不同可分为(A.外在控制C.内在控制)
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A.概念系统 B.规则系统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
5、社会组织的要素有(A.固定的目标 B.权威的领导体系 C.规范性的章程D.必要的物质基础)
9、社会变迁的原始因素有(A .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B.文化交流与传播C.人口变动 D.自然环境的变化)
10、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A.文化、科技、思想道德现代化 B.人及群体组织现代化 C.城乡社区现代化D.经济、政治现代化)
5、社会控制体系中的正式控制包括(A.政权 B.法律)
3、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A.社会保险 C.社会救济 D.社会福利)
1、社会控制的方式有(A法律B社会舆论C宗教D道德)
5、社会保险包括(B.老年保险C.医疗保险 D.伤残保险)
8、社会保障的功能(A.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B.促进社会公平C.满足弱势群体基本社会需要 D.维护社会稳定)
4、社会保障的特点(A.人道主义B.合法性 C.经济保障 D.社会性)2.以下哪些是正式组织()A.学校D.工厂
4.以下哪些是非正式组织()B.同乡 C.朋友圈子
4、二十世纪初产生的古典管理理论,其代表包括(A.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C.科层制理论)
6、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是(B.晏阳初 C.梁漱溟)
9、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A经济制度D家庭制度)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了一些新的管理理论学派,这些学派主要有(B决策理论学派D管理科学学派)
1、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A 生存、B享受、C发展)阶段。
2、集体行为的特征(A.非组织性C.突发性 D.反常性)
4、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分为(B.业缘关系 C.地缘关系 D.血缘关系)3.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B. 初级社会关系C. 次级社会关系)
6、角色扮演中通常出现的问题有(B.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2、家庭的功能包括(A.休息娱乐功能 B.生物功能 C.经济功能D.抚育赡养功能)
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有(A.走向社会的桥梁 B.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C.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D.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A.财富C.声望D.权力)
1、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B.贫穷文化论C.社会环境剥夺论 D.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7、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特点(A.农村社保的自主性B.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C.行政推动D.城市社保的包办性)
1.库利认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A.邻里C.儿童游戏群体 D.家庭
3.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社会组织的特征有(B.明确的行动目标 D.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4.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B.宗教制度 C.教育制度 D.政治制度
5.城乡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和正在经历()发展几个阶段。A.对立 B.分化 C.融合 D.差别
判断题:(共5题 每题5分)
2、马斯洛认为所有人的需要都必须按照五个等级顺序逐级上升。(错)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讲的是需要优势的更替。(对)
2.马斯洛认为人可以同时部分地满足几种需要,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种等级的需要发挥主要作用。正确
2.马斯洛认为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同时并存。()正确
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错)
3、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对)
1、社会保险包括老年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失业保险等。(对)
4、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缓解社会问题。(对)
6、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的保障。(对)1.社会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社会问题。错误
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正确 7.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正确
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正确 3.人的社会化也是发展形成每个人个性的过程。正确
4、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是社会关系。(对)
3、人际关系亲密是初级社会群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对)9.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正确
5、越轨不等于犯罪。(对)3.越轨就是犯罪。错误
10.越轨行为的认定与文化类型有关。正确
4、近几十年社会学对社会制度的研究重点侧重于中观层面。(对)
6、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才是越轨。(错)
2、英国是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错)
3、德国是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对)
5、我国社会保障被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对)
7、二十世纪20-----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较早的社区发展实践。(对)
8、父母社会地位与子女的社会地位的比较属于向上流动。(错)
9、最早提出社会趋同论的是普雷毕什。(错)7.最早提出社会趋同论的是丁伯根。正确
4.继续社会化是由特定机构对越轨者进行世界观改造。()错误 5.岗位培训属于再社会化。()错误 1.规模小的都是初级社会群体。错误
2.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业缘关系。正确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基本采用了就业保障制度。正确 4.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形式。正确
5.个人在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代际流动。错误 4.所有家庭都具有生产的功能(错误
6.韦伯的阶层论从多维度对社会分层进行了研究。正确
5、时尚是一种集体行为。(对)
1、特殊社会化由特定机构对越轨者进行世界观改造。(错)
2、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属于继续社会化。(对)
4、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控制维持。(对)
5、家长制属于古典管理理论。(错)
6、科层制属于古典管理理论。(对)
1、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的现象称为逆城市化。(错)
2、阶级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错)
2、社会控制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的。正确
5、阶级划分主要取决于领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