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体育社会学总结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2 13:0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考研体育社会学总结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考研体育社会学总结复习资料》。

第一篇:考研体育社会学总结复习资料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

体育现象扩大化的表现 1体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2体育文化的普及3体育于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结合4体育的大众化与平民化发展

体育现象的复杂的表现 1大量经济活动介入体育之中2体育现象的社会政治化3体育社会问题的广泛出现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1研究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社会的相互关系2研究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和体育社会问题3不同体育形态的研究

社会学的三个研究对象1社会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3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群体单位:家庭、城市民族等2社会制度:经济、政治、教育等3社会过程:合作、竞争、战争等 中国体育改革的四个特征 1紧迫性2渐进性3滞后性4长期性

体育社会研究应坚持的原则1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2运用辩证法的特点3运用系统的观点4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5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意义1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体育繁荣2为政府的体育决策提供依据3为体育事业管理提供依据4引导家庭与个人对体育的参与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步骤1选题和提出假设2研究设计3收集资料4处理和分析资料5阐述结果以验证假设

影响选题的几种因素1研究模式2价值观念3方法论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课题类型 1社会现状调查2评估体系研究3社会心理分析4影响因素分析5新概念开发6专家预测7比较分析8历史回顾研究9跟踪调查 测量的层次1定类2定序3定比 现代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1科学化2系统化3定量化

提问题的顺序1敏感性和开放性的提问放在后面2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前面3对后面的问题有启发意义的可安排在前面4问题的安排要有逻辑性5避免形成回答定向6将检查新都的问题分开7处理好列联问题

提问题的注意事项 1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诱导性2不要用否定式提问3问题要避免双重含义

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1要围绕着调查目的去设计2设计问卷应该使用清晰、明确、简单的语言,问题不要过多,以不超过30个问题,在半小时内可以回答完为宜3设计问题要避免带有感情色彩,尽量做到客观,以减少偏误4问卷最好匿名回答

影响问卷回收的因素 1调查主办者的权威性2问卷版式的吸引性3问卷的长度4要求合作的附设的质量5填表及回寄的难易程度6为回复提供的利诱如何7调查对象的特点8邮寄的方式9邮寄的日期10催促新的性质

体育对经济的作用1对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2对企业文化的建设3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社区 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社区体育,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社会分层 指社会中的人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变迁 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社会变迁的内容 1自然环境引起的社会变迁2人口的变迁3经济的变迁4社会结构的变迁5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6科学技术的变迁7文化的变迁 社会变迁的类型 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2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3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4自然性社会变迁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对体育的影响 1经济变迁可以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2社会制度的变迁可改变体育的性质和体育的价值观念3社会的科技变迁可以加速体育的发展4社会变迁的方向决定了体育的发展目标和功能5社会的文化变迁可以形成体育的文化类型

体育运动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1经济联系2与人的联系3社会活动联系4精神文化联系5体育与自然环境

社会对体育的软控制1风俗对体育的控制2到得对体育的控制3信仰和信念 社会流动 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想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

体育社会流动的趋势 1水平流动越来越频繁2向上流动多与向下流动3非自然流动、结构性流动增加4体育人才个人一生中流动增加,范围加大速度加快5流动中的经济因素增加

人口数量与体育的关系 1社会人口数量过多,会造成体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足2学校学生数量过多,造成人均体育教师数量,人均体育经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人均体育器材设施数量的严重不足3家庭子女数量过多也不利于体育的发展 人口质量的直接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2人口的疾病死亡谱3残疾人所占的比例4青少年生长发育指标5教育水平指标6体育水平指标

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与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社会群体

我国体育人口的结构1性别结构2年龄结构3城乡、职业结构4家庭经济结构 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2运动竞赛的结果具有预先不可确定性3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4竞技体育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传某种价值观念5竞技体育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1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文化2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3经济体育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4经济体育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 群体 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的要素 1具有联系纽带2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3具有群体规范4具有群体意识

体育群体 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的或认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体育群体的特征1以体育为共同目标2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基本活动方式3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某种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4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5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

按群体从事的体育活动性质把体育群体分为1体育学习群体2竞技体育群体3健身娱乐群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

体育社团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类别,也是对体育活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 体育社团的性质1民间性2非盈利性3互益性4同类相聚性

构成体育社团的条件 1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2特定的体育目标3明确的行为规范4权力结构5一定的物质设备6适宜的外部环境7一定的社会承认 体育社团的种类1竞技体育类社团2社会体育类社团3体育科学学术社团4体育观众社团5体育娱乐享受型社团6体育经济型社团

文化的性质1文化的继承性2文化的时代性3文化的民族性4文化的世界性5文化的阶级性

中国文化的特质1统一性2连续性3非宗教性4泛道德性5中庸和平6乡土情谊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

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为什么说体育是一种文化 1体育是人类,也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2体育运动具有文化的各种特征3体育运动不仅有它外在的身体活动形式以及设施、器材等物态体系,而且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行为规范等 体育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体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形态所不能取代的,甚至其他文化形态的发展,还不得不从体育文化中借鉴、迁延某些具有特质的东西。因此体育一旦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文化,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

社会化的内容1传授基本知识技能2教导社会行为规范3指点生活进取目标4培养适当社会角色

体育社会化的功能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2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3体育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4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5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一种教育 体育对科学技术的贡献1体育实践是检验科学技术成果的标准之一2体育科学是重要的科学门类之一3运动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

知识经济对体育发展的影响1在只是经济时代,竞技体育的实力将转化为各种不同质的知识产品的智力,其竞争手段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技术的推广能力2对体育人才的争夺与培养、体育科学知识的创造,体育科学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成为未来社会体育运动的焦点3在追求知识劳动放大的知识经济社会,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将成为强有力的工具,体育活动中的大量常规性的、逻辑性智力活动将交给电脑去完成体育科学化的发展趋势1体育科学体系更加完整2体育科研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3科学技术成果在体育领域的广泛使用4运动处方科学是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5体育科学与反科学、伪科学之间的斗争更加有力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1赋予人物、时间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2社会控制的中介作用3模拟社会环境

大众传播媒介与体育的关系1大众传播媒介影响力人们的体育态度与行为2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3大众传播媒介使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4大众传播媒介为体育树立形象5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提供提与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6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吸引社会注意力7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8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战的争夺内容

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特性1普遍性2变异性3复合性4周期性5潜伏性

体育社会问题出现的必然性1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失调造成了体育社会问题2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失调,以及参与体育运动的各种利益群体都会因利益的追逐和分配产生种种矛盾3由于制度与体制的失调带来的社会问题4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历史时期 体育社问题的特点1体育社会问题是多层面的,大多发生在伦理层面、管理层面,但有时也可能上升为法律问题2体育社会问题比一般社会问题有较大的局限性,其危害要小些3体育社会问题寄生与体育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管理水平关系较大

我国的体育社会问题1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失衡问题2竞技体育队伍的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3侵占体育场地设施问题

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1大力发展体

育事业与产业,增加社会体育资源2着眼于体育体制的改善和完善4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

体育运动对民族的作用1强身健体增强民族体质2竞技体育振奋民族精神3我国民族体育之花长盛不衰

体育与宗教的本质对立1宗教与体育对人的态度是根本对立的2宗教与体育在人的身心统一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3宗教与体育在“现实生活”上存在对立 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的特点1社会体育的广泛性2社会体育的多样性3社会体育的灵活性4社会体育的业余性

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1社会体育的普及化程度将有较快的发展2社会体育将全面走向社会化3社会体育的科学化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4社会体育呈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我国社会体育的价值取向1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2社会体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3社会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

社会体育的制约因素1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2体育场地设施3参与者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

社会现代化的标准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在国名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12%至15%3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45%4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0%5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80%6青年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过10%至15%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0%8平均每个公民一生负担的人口在1000人以下9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10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以下 体育运动对社会现代化的贡献1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2体育维护了社会健康3体育参与了社会文化的建设4体育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5体育推动高科技的发展

生活方式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式,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

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1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前提2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3自然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5文化传统对生活方式产生着久远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1行为习惯2生活时间3生活节奏4生活空间5生活消费 现代生活方式的健康隐患1环境破坏2营养过剩3运动不足3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的退化5生活危险6高度紧张 体育与生活方式的改善1提高生活品位的体育消费2体育运动充实了生活时间3体育活动是快速生活节奏的心理调节器4体育运动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第二篇:体育社会学(推荐)

一、名词解释:

1.群体:亦称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广义的群体包括家庭、乡村、城市、政党、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类型的结合。狭义的群体仅指人际关系亲密的初级群体和小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等。

2.体育群体: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3.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4.社会控制:指一切正式的法律制度以及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宗教、伦理道德等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过程或手段。5.社会变迁:指的是由于社会系统的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6.运动:是制度化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个体体能活动的发挥或者相对复杂的身体技巧的运用,个体参与运动受个体自身的愉悦和外部回报两方面的因素激励。7.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们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

8.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9.社会分层:指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二、简答:

1.简述社会对体育的硬控制:

依赖于社会强制力对体育进行的控制,是一种硬控制。(-)行政力量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利用政权的行政力量对体育实施宏观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制订体育的方针、政策、调拨体育经费、任免体育官员、审批体育社会团体、开展重大体育活动来实现的。

(二)法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政权的控制常常是通过立法来实现的。宪法是控制国家体育事业的根本大法。体育法是体育事业的基础性法律。有关体育的各种法令、规章、条例、办法的颁布,都可以对体育的某个局部进行控制。

(三)纪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纪律是一定社会集团规定并要求其所属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之总和。纪律不同于法律的是,其控制范围只限于本集团,执行纪律不动用国家机器的强制力量,只借用集团的行政手段。

(四)制度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在体育领域,政府还要确立一些特殊的制度来保障对体育的控制,例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体育竞赛制度,体育奖励制度,全民健身制度,公民体质测定制度等。体育活动有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参与者,在制度框架内对体育行为进行社会控制。

在体育运动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法”,就是竞赛规则。这是对体育竞赛活动进行控制的专用法。此外,还有一种“仲裁法”,是对体育中竞赛规则之外发生的特殊争端进行仲裁的规则。

2.简述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体,不再被视为生产的“工具”和手段,他们的健康、休闲、娱乐,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受到重视。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有劳动者必须充分享受体育权利。

(二)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在企业文化中职工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健康,可以提高出勤率,减少发病率,而且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扬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它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体育产业是新兴的并具有发展前途的、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健身、娱乐等需求的产业。社会的分工,经济的发展,使体育产业从非独立行业而逐渐成为独立行业,使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特定的功能。3.体育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的原因?(1)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2)竞技体育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联系(3)竞技运动与社会的主要领域相关联

4.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什么?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学段的青少年儿童,他们应继续执行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

5.符号互动论视角如何看待教育?

实现教师的期望,互动论侧重面对面的互动,在调查教室中的情形时发现学生们的表现与老师的期待相一致,不管这种期望是高是低。6.冲突论如何看待教育?

教育再生产除了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就是说通过不平等的资金投入和精英阶级与大众就读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使得根本的不平等。

7.简述商业体育萌芽与发展的一般条件: 1.在市场经济中它们最为流行。

2.商业体育需要大量潜在观众的集中,因此商业体育通常存在于人口数量大,密度高的城市社会中。3.商业体育需要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有时间、金钱和行动自由,以便能定期参加或观看体育比赛。

4.商业体育有赖于获取大笔资金去修建和维护那些供人们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的的体育馆和竞技场。5.商业体育最有可能在以高消费生活方式为基础并且强调物质地位象征的文化中蓬勃发展。

8.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身体教育、运动教育可传授生活技术和技能

二、体育运动可培养社会规范

三、体育运动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

四、体育运动有助于社会角色习得

五、体育运动可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9.社会变迁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经济变迁可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二)社会制度的变迁可改变体育的性质和体育的价值观念

(三)社会的科技变迁可以加速体育的发展

(四)社会变迁的方向决定了体育的发展目标和功能(五)社会的文化变迁可以形成体育的文化类型10.构成体育社团应具备那些条件?

(1)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成员应具备体育方面的某种条件.成员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每个人都有职能分工,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特定的体育目标:或为了提高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成绩,或为了健身娱乐。这一体育目标必须具有社会意义,并形成成员的群体意识。

(3)明确的行为规范:即有群体成员互动时遵循的规则和对其成员的特殊要求,以及必要的奖惩制度;这些都要载入社团的章程。

(4)权力结构:体育社团需要有一个由上而下的权力分层体系,以控制和指导体育社团的活动。

(5)一定的物质设备:体育社团与体育场馆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社团附设在体育场馆,或由体育场馆兴办体育社团。

(6)适宜的外部环境:体育社团的存在与外部社会的体育环境关系很大,1地体育人口的数量、活动方式决定了体育社团的规模和性质。体育社团与政府和其他社团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7)一定的社会承认:组织体育社团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结社的法令,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

三、论述:

1.论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态度与行为社会调查证明:看电视中体育节目越多的人,其体育的参与比例越高(王晓莹)。同时,大量的体育竞赛节目也会造成社会体育价值观念的偏差,麻痹一部分观众的体育意识。

二、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与社会成员保持着

各种联系,体育活动吸引着社会成员,社会成员尽可能地参与其间。而大众传播媒介在体育与大众之间筑起了桥梁。多数社会成员通过体育宣传、体育科普介绍、体育新闻报道认识体育,了解体育,然后参与体育。

三、大众传播媒介使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

大众传播媒介则大大加快了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使许多不能直接观看体育比赛的人能够尽快甚至同时得到体育的消息,并能身临其境地享受到体育比赛带来的欢乐,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使体育运动的社会覆盖面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可以说现代竞技体育离开大众传播媒介必定寸步难行。

四、大众传播媒介为体育树立形象

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树立体育人物和事件的形象,提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威信和知名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此赛前后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教练员、运动员的重要战术手段。

五、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提供体育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各国城乡居民在体育娱乐中通过电视观看体育比赛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这种对体育的间接参与,一方面说明体育在我国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一方面它也挤占了群众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六、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吸引生活注意力 由于体育运动的信息量大,新闻价值高,对社会的吸引力很大。所以有意识地利用体育比赛吸引青少年,减少社会犯罪,是一个行之有效方法。

七、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出让大型运动会的电视转播权,在体育比赛中插播商业广告,已经成为兴办运动会筹集资金的一种公认的办法。人们称比赛、观众、电视转播、商业广告是现代竞技体育这具马车的4只缺一不可的轮子。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支撑竞技体育生存发展的一根重要的支柱、八、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战的争夺内容

体育比赛的竞争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

时间的紧迫性,使体育新闻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争夺的一项内容 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各国派出采访记者多达 14 607名,其中报社、通讯社 4197名,广播电视 9410名,足见各国对体育新闻的重视。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

一、大众传播媒介推崇锦标主意

这对鼓噪社会浮躁、迷信天才,起到了不良的作用。

二、大众传播媒介使部分观众远离体育参与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众成为体育比赛传播的观众,而不能直接参加体育活动,这是一种不良的体育社会现象。

三、体育传媒中的性别歧视

1.男子体育占据了传媒的绝对地位。85%以上的平面传媒和电子传媒被男子体育独占。2.女子在传媒中的形象被扭曲

四、体育传媒对体育暴力的追逐影响社会安定

传媒中所采用的暴力性语言对青少年的成长极其不利。

电视镜头中不断重复播放的运动员的粗暴的犯规动作、球迷骚乱、汽车摩托车失事、赛场群殴等暴力场面,少年儿童长期耳濡目染会引发社会青少年犯罪倾向。

五、体育传播商业化对体育比赛的反客为主 1.强制运动竞赛规则的修改 2.干预了赛程安排

3.电视传播影响了运动员的行为

2.论体育运动对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体育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习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互相尊重,养成练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于发展。

一、身体教育、运动教育可传授生活技术和技能 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体育运动可培养社会规范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三、体育运动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体育运动是许多儿童少年和青年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人把能够进入运动员行列作为一个中短期的生活目标。对有运动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应该珍惜的权利。社会要尊重他们的这一权利,也有义务在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及时引导他们选择新的生活目标。少年儿童体育目标的确立有助于他们今后职业的选择、家庭的建立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这是因为体育过程能将孩子们训练得有更高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

四、体育运动有助于社会角色习得

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从而体验出入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里,这一点尤为重要。

五、体育运动可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能对人的有机体施加影响,它不仅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属性,还能影响到心理属性,促进身心的健全发展、现代体育同时还能够作为社会教化的手段来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运动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

(二)体育运动扩展了现代人“开放”的视野

(三)体育运动丰富充实着现代人的情感生活

(四)现代体育培养现代人的主体意识

(五)现代体育有利于建立积极而完善的生活方式

四、填空

1.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社会现象。

2.体育社会现象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社会、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人与社会的关系。

3.社会现象由:经济、政治、宗教、教育、文化、人口等。

4.社区体育在我国是一个新概念,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5.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种秩序:法律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法律秩序指权利分层,特指政党;经济秩序是指经济分层,通常是阶级的划分;社会秩序指的是声望,通常用身份差别表示。

6.所有的体育活动必须符合文化、教育、卫生、工商、税务等有关方面的有关规定。

7.素质即个体身体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专业的和心理的一系列基本特点和品质的综合。

8.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一种基础教育。

9.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10.群体的要素:具有联系纽带、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内容、具有群体规范、具有群体意识。

11.按照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初级群体(面对面结合与合作的群体)和次级群体(正式关系较多,但不太持久,只有有限的互动的群体);按照群体的规模可分为大型群体(指社会组织)和小型群体;按照个人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可分为内群体(我们自己所属的、成员对它有合作、团结、亲密感觉的团体)和外群体(群体成员与外人的结合我们都成为外群体,这种群体常给其他成员以离群的感觉)。此外还有参照群体(我们参照它但不隶属于它的群体)和相遇群体(在特定的背景下,人们偶然形成的群体,如旅游团)等。12.体育群体的特征:以体育为共同目标、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基本活动方式、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某种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

13.体育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体育学习群体、竞技体育群体和健身娱乐群体。14.妇女体育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真正起点,1979年第3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3条指出:“缔约各国应承担在所有领域,特别是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一切适当措施,包括制定法律,保证妇女得到充分发展和进步,其目的是为确保她们在与男子平等的基础_行使和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

1967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时,跑道上出现了第一位女运动员,她的名字叫凯西·斯威泽(Kathy’Swit。er人负责人发现了她,立即跑上去,企图撕掉她背上的号码布,但凯西避开了,成功地跑完了马拉松全程。1994年5月5日一8日,在英国体育理事会主办的首届妇女与体育国际大会上,签署了促进妇女更广泛地参与体育运动的行动纲领——布莱顿妇女与体育宣言。其主要目标是促使妇女在平等的环境中全方位参加体育运动。

1996年,国际奥委会组织的第1届世界妇女与体育大会在洛桑举行,包括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委会和其他国际组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联合国及一些研究机构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一、妇女体育发展的社会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为妇女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妇女解放运动改变了对妇女社会形象的认识

(三)妇女体育得到了法律保障

(四)妇女自健身意识的增强

(五)大众传播媒介对妇女体育的关注

二、妇女体育遇到的障碍(-)经济压力 〔二)政治歧视

(三)女性偏见

(四)宗教和民间习俗的限制

(五)妇女自身素质的限制 15.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必须着重指出,把上述任何一个特征单独拿来作为民族的定义都是不够的。不仅如此,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

16.种族通常被区分为四大人种,即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红色人种。

17.体育运动与民族有什么基本的关系’!

一、强身键体增强民族体质

二、竞技体育振奋民族精神

(一)体育可以树立民族形象和民族榜样

(二)竞技体育可以强化民族意识

(三)竞技体育可以凝聚民族力量

(四)竞技体育可以弥合民族之间的创伤

(五)我国民族体育之花长盛不衰

18.民族主义:就是要让每个达到标准的民族在国内实行自治、自决、甚至独立,在国外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

19.正确处理体育与宗教的关系:要善于利用宗教的某些积极因素;宗教在本质上又是雨体育相对立的。20.孔德——实证主义;司空塞——适者生存;马克思——阶级冲突;涂尔干——社会整合;韦伯——新教伦理。

21.功能主义理论:体育运动是一种激励;冲突理论:运动是一种麻醉剂;互动理论:体育运动是有意义的互动;批判理论:体育运动是社会建构。

22.生产方式与体育运动:生产力变革引起生产方式变化和劳动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变革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在身体部位和性质上都发生变化。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冲突的根源是 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性。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3、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4、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 和 垂直流动。

5、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 就业保属于下列哪一种(享乐主义)

1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

19、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

20、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21、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22、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是(家庭)

9、下列属于社会保障内容的有(社会

保险、社会救济)。

10、下列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11、解释贫困问题的理论有(贫穷的恶性循环论、社会环境剥夺论、贫穷文化论)

12、社会组织管理理论的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法约尔、韦伯)

13、社会分层的标准有是(财富、权力、障制度 和 价格补贴制度。

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 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领导体系、物质基础。

7、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三种 贫穷的恶性循环、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二、选择题

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2、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3、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科学家是(韦伯)

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此现象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5、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

7、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

8、下列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的是(环境问题)

9、“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

10、关于越轨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11、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12、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这位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13、以下选项中属于我国的基本国策的是(计划生育)

14、“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是哪种上变迁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

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控制)

1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17、“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

23、经验社会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感性资料的具体搜集方法和经验研究的(方法论)

2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25、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是(劳动资料)

26、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27、下列哪一论点是由丁伯根最早提出的社会学概念(社会趋同论)

28、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29、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30、“社会学”这一新名词是谁初次提出(孔德)

33、“镜中自我”命题的提出者是(库利)

35、《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38、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假设性前提是(经济人)

39、冲突的基本特点是(破坏性)40、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

42、管理学家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X理论”和“Y理论”,这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43、“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

三、多项选题

2、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是(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3、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有(家庭、邻里)。

4、下列属于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是(普遍性、变异性、阶级性)。

5、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是(直接交往、情感性)

6、社会化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前运算、形式运算)。

8、从家庭的结构看,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声望)

14、从家庭的结构看,下列属于非核心家庭的有(主干家庭、其它家庭)。

15、依据互动的性质,社会交往可分为(竞争、合作、冲突、顺应)。

1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物质基础)

17、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前运算、形式运算)。

19、需要的特点有。(必然性、社会性、客观性)。20、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四、名称解释

1、社会分化: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2、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3、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4、情景定义:情景定义就是给自己面对的情景下定义,作解释。它是指人们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

5、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6、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7、社会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8、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9、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10、科层制: 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11、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12、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答: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的变动。3)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最终引起社会的变迁。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2、简述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答: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里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3、简述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1、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2、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3、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

4、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1)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原生环境问题。二是与次生环境的问题。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受这种压力。(2)社会关系失调,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5、简述科层制基本内容。

答: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面员都具备各专来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来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玩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6、简述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措施。

答:

1、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2、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表现为:待业、失业(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3、虽然我们在解决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我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两个方面。

4、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7、简述人文区位学理论的基本内容。答: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古典人文区位学认为社区是一种生态区位秩序。它认为人们由于社区内资源的匮乏而相互竞争,同时为了共同生存而互相依赖。这样,竞争和共生就成为古典人文区位分析社区的两个概念。现代人文区位学强调文化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有的试图把社会因素和次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分析社区的社会生活。人文区位学在分析社区时以人口研究为出发点,将社区是为一个整体,认为其组成部分的区位关系处于经常的变动——平衡状态中,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构成了人文区位学社区分析的特点。

8、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

2、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动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3、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

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

10、新媒体与舆论控制:舆论监督是公共意见的媒介表达,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它是新闻媒体通过传递政府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公共领域范围内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而为公众所了解,并在公众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舆论声势而对社会权力机构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传播活动。它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其作用更加凸显。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舆论监督事业的发展趋势。舆论监督的效力过度。虽然舆论监督在总体上效力不足,但在某些具体的舆论监督事件中,新闻媒体掌握着大量优势资源,与报道对象处在不平等的地位,容易出现监督过度的状况第一,媒体超越自身职能,越俎代庖,造成“媒介审判”,影响司法公正。第二,媒体侵犯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在新媒体语境下,我国舆论监督将会继续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公民的舆论监督意识不断增强。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不断完善。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共同进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氛围不断得到优化。

1、社会学概论论述题:运用多学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放在社会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的社会学意义。答: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单位劳动占用资金或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相对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标准。我国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典型的有: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中的各产业。这种产业具有投资少、资金或资本周转快、能吸收较多劳动力就业等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转化为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或在新的物质基础上形成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是一个科技较落后、建设资金不足的国家,但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我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2、分析说明:郭敬明作为80后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及本人已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针对此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所了解的信息,分析说明新生代公众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

答:要说新生代公众人物承担社会责任,咱先说说什么叫公众人物,弄清楚概念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公众人物,本身是个抽象概念,但是在普通百姓心里,有个普遍通用的标准,首先肯定是需要知名度了,在一定地域或者一定领域内因为美名或者恶名为人们所知晓。这个标准,应该是以一般大众能够认知为标准。然后是能够对社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对于社会成员的言行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这是肯定的了,因为公众人物本身就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公众人物影响力的界定可从与大众媒体的相连度进行界定。

既然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利益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甚至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理应有责任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更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行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他们也更应当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引导这些青少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实,公众人物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对社会利益的损害的可能性也比较

大。所以强调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无非是既要保证公众人物不对社会利益造成损害,又促使其履行一定的的道德义务,促进社会利益的增进。事实上,这不仅是公众人物社会责任的内容,同时也是自然人、法人、政府等群体的社会责任。要求公众人物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为了限制谁、控制谁或者专门跟谁过不去,只是为了让大部分民众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里面而已。

3、城乡融合。。引起重视。答: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融合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融合方面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融合的理解有所不同。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融合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融合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第四篇: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就是“社会运行论”

1.从研究对象上看,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简单地称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是其他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问题,这是社会学在研究对象上的特点。

3.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畸形发展。A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及其各自内部、层次之间相互促进,社会障碍、失调因素控制在最小化。

B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有较多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尚未危害社会常态运行。

C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所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而不是那种僵死的二元对立的关系

原因:(1)定义社会学的对象都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2)区别社会学的学派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划分的;(3)确定社会学的属性是以这个问题为准绳的;(4)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功能(四个方面):1描述功能——社会是怎样的 2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这样 3预测功能——社会将会怎样 4规范功能——社会应该怎样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社会学的经典人物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鼻祖。在1838年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时孔德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2.赫伯特·斯宾塞

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学创立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有《社会静力学》、《进化的假设》、《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有机论,一是社会进化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

3.迪尔凯姆

有的译为杜尔凯姆或涂尔干,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896年在法国创办《社会学年刊》,并在法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了社会学课程,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社会学教授职位的人,被西方誉为“第一个对日常生活的特定现象进行社会学研究并系统形成一套富有生命力的方法的学者。” 4.马克斯·韦伯

德国早期杰出的社会学家,与迪尔凯姆一道被公认为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韦伯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早年主要从事历史和法学的研究,后来才涉足社会学。其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等。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本世纪30一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到七八十年代,结构功能的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西方社会研究,并不断地被西方社会学者改进与发展。

1.帕森斯:提出了AGIL模型,即任何一种社会系统都应具有四种功能:(1)适应功能:系统必须适应环境并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使之得以生存和发展(2)目标实现功能:系统必须确定自己的目标及目标的轻重缓急(3)整合功能:系统必须协调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维持一定的和谐

(4)模式维持功能:系统必须使各部分具有动力和动机,并按一定的秩序和规范参与系统内部的动态过程

2.默顿:进一步发展了结构功能主义,提出了“中层理论”策略,以及新的功能分析范式,引导人们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客观后果、社会变革的原因进行功能认识,做出功能评价,大大拓宽了功能分析的领域,并将结构功能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

二、社会冲突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开始出现多种解释社会冲突的理论,反对帕森斯关于社会的价值一致、均衡与整合的观点。这一理论认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功能冲突论者科塞和德国的辩证冲突论者达伦多夫。

1.科塞: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科塞强调冲突的社会学概论新修

正面功能,他提出了冲突五项功能:(1)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2)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3)冲突对新社会与群体具有促进功能;(4)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5)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2.达多论夫:冲突是由于权力分配引起的,最好的办法是各利益集团各司其事,这样虽时常会有些小冲突,但却限制了严重冲突的集中爆发。

三、社会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是60年代开始兴起的。它依据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和经济学的功利主义理论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视为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1961年出版的《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和彼得·布劳1964年出版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成为社会交换理论在西方兴起的标志。

四、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反实证主义的主观社会学,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只有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才能得到解释,而人际互动是以运用符号以解释和确定相互间行动的意义为媒介的,因此,社会是个人借助符号互动的产物。符号互动理论的分析框架是由库利、米德、布鲁默等人建构的,而米德是这一理论核心体系的创立者。

第三章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原则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1)孔德

实证主义方法论最早由法国古典社会学家孔德系统地提出。

这种方法论把理性限制在感觉经验范围之内,以区别于过去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他认为只有在经验的范围内,理性才能是实证的,提出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建立一门社会物理学,即社会学。(2)迪尔凯姆

真正建立起属于社会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则是法国的社会学大师迪尔凯姆。在其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一书中,涂尔干提出了社会学方法的原则。他认为“第一条也是最基本

社会学概论新修 的规则是: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

在他看来,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受客观必然性支配的,可以用研究自然现象的实证方法来对社会加以分析和解释。与孔德、斯宾塞不同,他又指出不能直接用物理学、生物学或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必须用社会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

涂尔干认为,不能从个人方面,必须从社会结构方面来解释社会现象,社会结构是一个客观实体。这被称为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涂尔干还专门探索了社会学的方法,提倡用社会调查的方法获得经验资料。

涂尔干对实证主义的发展,使他的方法论原则成为20世纪主流的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思想。(3)概括

早期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

第二,社会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惟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了的知识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形而上学。

第三,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它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科学只回答真与假的问题,不能回答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因此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社会学研究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理解方法论

(1)狄尔泰:19世纪中后期德国哲学家w.狄尔泰首先对在社会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实证主义发起了理论挑战,他强调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性,反对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方法绝对化。

他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因而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和无规律的;社会事件同样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也无规律可循,对于人和社会的研究不能像实证主义者那样用自然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主张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代表。

(2)马克斯·韦伯是反实证主义方法论者中最重要的代表。社会学上把韦伯所开创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称为“理解社会学”。实际上,他既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3)概括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特征包括:

(1)强调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作出区分,突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不可重复性,要求社

社会学概论新修

会学使用与自己研究对象的特点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

(2)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客观结构的物化现象。(3)主张借助价值关联,理解人的主观意义在社会认识上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认识上要求对社会事实和价值判断、理论和实践作出分别处理,因而具有相对主义的倾向。

尽管在社会学发展历史中,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却一直有很强的影响,并与实证主义方法论传统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社会学方法论的两大重要基石。3.唯物史观方法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涂尔干、韦伯一起被并称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在此处我们仅以介绍马克思本人的方法论思想为主。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论这两层含义:(1)哲学方法论: 在哲学层次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观点包括: 第一,从经济因素出发解释社会。

第二,承认社会发展存在着客观的规律。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决定人的意志和意识。

第三,以历史的动态的观点分析社会,认为社会是处在经常发展中的动态的有机体。第四,对基本社会矛盾的分析是研究社会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运动出发解释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和历史发展规律。

(2)具体研究方法论:在研究方法的层次上,马克思的辩证法具有两大特点: 第一,强调研究过程的经验性和实践性。马克思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重视以客观的历史事实与社会事实来说明普遍的社会规律。

第二,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侧重分析社会结构及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作出解释 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2田野调查法3实验法4历史比较法

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人类的共同体。

社会学概论新修

(一)社会的本质 1.语源学上的“社会”

2.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A社会唯实派 B社会唯名派 3.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

A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B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二)社会构成的要素:人口要素、资源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一)宏观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间持久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宏观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具体来说,社会制度以及世界体系代表了社会的宏观结构。

(二)微观社会结构

微观社会结构:是由各种具体的、基本的社会单位构成现实社会的形态。

微观社会结构中,基本的结构单位主要包括:个人、角色、群体、组织、社团、社区等。

(三)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

1.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横向运行: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纵向运行,一般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

社会转型度:是衡量社会转型程度的重要指标体系,可分为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五

社会学概论新修

个指标或次级概念。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会区分为两种类型: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公社社会

公社社会是指多数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区域共同体。A血缘关系:是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氏族、宗族(家族)和家庭等。血缘关系的功能:

正功能: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作用。不同时期作用不同。反功能:使人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上,易使人懒惰,束缚人的发展。B地缘关系:是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我国的地缘系统:国家—省—市—县(大区或小城镇)—乡(街道)—村(居民区)——邻里地缘关系。

正功能:维系社会的稳定。反功能:束缚人们的发展

社团社会:是指建立在非人情的、正式的、契约化的和专业化的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如现代城市社会。

在社团社会,职业和业缘关系是主要社会关系。

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在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业缘关系的作用:

正功能:(1)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反映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 负功能:把人局限在某一职业上,限制了人的发展,使人长期从事枯燥乏味的机械性劳动。

第五章 文化

文化的特征:

1.文化的习得性。文化是后天习得和创造的,不能通过生理遗传;文化的超个人性,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接受文化,影响文化。

2.文化的复合性。文化现象不孤立存在,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例如,电视、电影、宗教等。

3.文化的象征性。文化具有广泛的意义,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4.文化的共享性。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横向传递和纵向传递。

社会学概论新修

亚文化类别: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1)民族亚文化: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2)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文化的功能

(一)认同功能:文化是民族分野的标志

(二)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三)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四)涵化功能:文化塑造了人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

狭义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它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

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类型

一、预期社会化

1. 儿童期(0-14)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在该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初始社会化。从时间上说初始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但却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初始社会化失败,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智力和情感发展。

2.青年期: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大量进行的是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尤其在青年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二、继续社会化 1.成年期

个体在青年期结束后即进人成年期,直到60岁左右退休。

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初始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已经完成,自我形象已经基本确立,人格已经基本定型;

(2)个体有很强的自主选择和创造能力,不但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扮演某种角色,还

社会学概论新修

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某种角色。

(3)个人在成年期需要扮演的角色比人生任时期都要复杂,并且,扮演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2.老年期

老年社会化所要面对的是身体机能、社会地位和声望的下降,疾病和死亡。

典型的老年社会化问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59岁现象”(一些老年人难以接受退休后社会声望下降的后果而丧失自我认同的结果);因身体机能下降、疾病而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忧虑等消极的生活态度。等等。

三、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规范。A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C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针对的不一定是负面的,形式也不一定是强制性的。(新兵入伍、移民)

四、发展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社会化的主体 1.家庭

(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管教孩子的几种方式: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 2.学校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带有强制性。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规范的要求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理解和把握在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3.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特点:(1)大多数活动不由权威事先安排,而以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可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灵活性,提高能力。(2)形成较为明晰的群体亚文化 4.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社会学概论新修

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

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

在现代社会中,它的影响表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社会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再社会化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矛盾,冲突。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

需要社会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体系发生剧烈变化,加剧了社会化的困境。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无效的文化传递: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其显著后果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例如青少年犯罪。

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例如“户籍制度”是不利于农村青年社会化的机制。“应试教育”使不适合这种机制的青年处于不利地位。3.代差

代差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正确的认识:(1)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2)对代差的性质做具体分析。不论年龄,凡是进步的,就鼓励;反之就限制。对策: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特定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个地位的期待相符合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行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含义: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需要的因素与条件。社会互动情境

根据社会互动的目的,我们可以划分出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三种不同类型。A购物,商业谈判,工作会议,上课等都是工作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很少情感的交流。

B宴会,郊游属于社交情境,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目的。却具有重要的沟通功能,增进了解。可能有些感情投入,促进关系发展。

C熟悉情境是我们与熟人日常交往的场合。亲戚,家庭成员,邻居,下班后同事的交往就属此类。无特定目的,方式随便。社会互动的类型

(一)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 :

1.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最常见、最一般。特征:(1)主体是具体的个人;(2)多数是直接的、面对面进行;(3)都明白各自的角色,彼此行动的目标和手段是明确的。(4)双方的行动和反应都是及时的,双方能直接感受到互动的结果;(5)感情具有一定作用

2.群体互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特征:(1)虽然由群体成员来实现,但群体成员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而是以群体代表的身份出现,尽量削弱人际互动的色彩,多数比较正式化。如单位之间、国家之间。(2)群体内部的关系是影响群体互动的重要因素。

(二)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1.合作: 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合作需要的条件:(1)目标一致;(2)能力互补;(3)讲究信用。

2.竞争: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目标物可能是财富、权力、名誉和爱情等。

竞争建立的基础:(1)存在占有同一目标的个人或群体,同一目标产生竞争点,对于不同目标的追求不形成竞争。(2)目标是稀缺的,参与者都希望独自占有这一目标,而不是共享,竞争具有排他性。(3)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

社会学概论新修

3.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冲突与竞争的区别:前者将对方视为敌对者,注意力集中在敌对者身上,而不是目标物身上。特征:(1)冲突是一种反对或对立关系,以共同珍视的目标物的稀缺为基础;(2)参与者的价值是视对方为“异己”,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不能共存。(3)具有破坏性,非理性;

(4)团体之间的冲突可能加强群体内部的团结。

(三)集体行为(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一般有三个特征: 1.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2.无组织性。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3.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有哪些表现?

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状态及违反常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第八章 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内涵:

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它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广义: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群体存在的基础

A从个体方面看,个体有群居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各方面的需要。(1)工具性需要:群体帮助个体完成单独不能完成的工作。(2)表意性需要:群体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B从社会自身看,群体是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

社会学概论新修

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1.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1)初级群体的作用

正功能:A.承担社会化的任务。B.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C.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A.微观心理,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B.宏观结构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2)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A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B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首先,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其次,初级关系日趋松懈。最后,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C从初级群体日益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3)问题:A.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B.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C.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领先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D.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2.次级群体: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感情联系少,面对面的接触有限,主要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1.内群体: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多数人以此为中心。

2.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和成员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蔑视、厌恶、仇恨、挑衅等态度,心理上无任何归属感。

3.内、外群体常相互隔离,甚至处于对立的地位。彼此有严重的厉害冲突时,易导致抵制、争斗、侵略等行为。

社会学概论新修

(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群体凝聚力

1.含义: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群体内聚力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1)人际吸引,尚未形成规范压力。

(2)成员对规范的遵从,将自己的目标与群体目标相结合。

(3)成员把群体目标看成自己的目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3.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心理因素: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2)利益因素:个人和群体利益能否保持一致 关系结构:结构能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

(3)权威因素:具有权威的领导(领导资格的合法性、个人魅力)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

环境因素: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而外部又面临巨大压力与威胁时

群体规范:是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作用:(1)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2)指示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3)促成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和协调,发挥了维持群体生存的功能。

群体领导:在群体内部关系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 群体中的领导形式:

(1)工具性领导,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2)表意性领导,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领导作用:

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阶段: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专偶家庭 当前家庭的类型: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

家庭的功能: 1.感情交流2.教育(社会化)3.经济4.满足性需要5.生殖6.赡养和抚养 代际关系问题:同一家庭上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关系。现代家庭生活的代际关系主要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文化认知,二是行为选择。

社会学概论新修

代际关系问题与代差问题 群体领导作风:

(1)权威型(独裁型):领导人独自决定群体政策和分配任务,几乎是单纯发号施令。(2)民主型:倾向于与群体成员讨论、交流确定政策和任务。

(3)放任型:领导人散漫怠惰,对群体成员不指导或组织,任其自由行动。具体情境实施采取不同的方式

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地位: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体现了社会不平等。

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一般也包括地理空间的流动。广义: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1.阶级的含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

2.阶级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前提、可能);(2)私有制的出现(现实)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1)经济:市场购买力—“钱袋的鼓瘪”(利)

(2)声誉:受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生活样式等因素影响。(名)(3)权力: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力)

特点:(1)多元分层标准;(2)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3)引进主观分层标准 分层的标准

1.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如人们从事的正式职业

社会学概论新修

2.潜在地位为标准。如收入、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 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等 分层的方法:

A基本方法有:1.主观法:自我评分法。2.声誉法。3.客观法。

B具体方法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社会经济地位(SES)测量方法等。

精英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区别P213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A先赋因素:指个人生而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例如,籍贯、家庭出身、排行、亲属关系、性别、体质、容貌等。在传统社会它起决定作用,易形成封闭性社会体系。

B人力资本:在工业化、科技发展为主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逐渐被视为影响职业地位最重要的变量。

C文化资本:指借助于教育的行动所传递的文化物品。习惯、语言、风格、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制度化的资格证书、教育文凭等等。

D社会资本:亦称为社会关系资源,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持久的人际关系网络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一)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 1.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一般标准:

A量的合理性: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承受力的流动量,使社会流动量保持在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容纳能力之间的特定阈限内。

B质的合理性:社会流动体现的原则与社会的基本制度要求相适应。现阶段合理流动的基本原则是机会均等原则。

2.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2)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3)有效地激发人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3.机会均等原则的体现

1)普遍性原则:是用来衡量社会地位的开放性质是否合理的标准。

(A)社会地位开放范围的普遍性:社会地位所提供的流动机会应向所有合乎条件的人开放,社会学概论新修

而不是只向部分人开放。

(B)筛选标准的普遍适用性:筛选标准适用于某一类别内所有的人,不因人而异。(C)实现标准的普遍可能性:这些标准是人人通过努力而达到的,而不是只有部分人才能达到。

2)自获性原则:用来衡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是否合理的标准。(A)应当排除或缩小个人的社会先赋条件对其流动的影响。(B)不承认个人的分层归属性或集团归属性是其流动的唯一条件。(C)个人的后天努力是影响其流动的决定因素

(二)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先赋因素:指个人生而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例如,籍贯、家庭出身、排行、亲属关系、性别、体质、容貌等。在传统社会它起决定作用,易形成封闭性社会体系。

2.人力资本:在工业化、科技发展为主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逐渐被视为影响职业地位最重要的变量。

3.文化资本:指借助于教育的行动所传递的文化物品。习惯、语言、风格、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制度化的资格证书、教育文凭等等。

4.社会资本:亦称为社会关系资源,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持久的人际关系网络。

第十章 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2.社会控制的的度得三个维度

社会控制的度具体包含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1)控制力度:用来表明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狭小;反之,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广。

(2)控制刚度: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

社会学概论新修

(3)控制网络致密度:用来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致密度越大,青明受到控制的社会行为越多;反之,表明受到控制的社会行为越少。3.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

(1)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控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2)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也是适度社会控制的表现之一。在欠度控制之下,管理松懈、纲纪弛废、民心涣散、社会动荡不安,显然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对一个具体社会来说,在符合具体历史条件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该社会里的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越高,该社会控制体系越与“适度社会控制”相吻合。换言之,适度社会控制就是能最大限度允许社会成员自由的社会控制形式。

第五篇:2018社会学考研院校推荐

2018社会学考研院校推荐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首先你要明确你考社会学的研究生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混一个硕士文凭,或者并不是对社会学这个学科抱有研究兴趣的话,那么学校很好选择,你随便找一个有社会学硕士点的学校考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学校考研难度是比较低的,复习压力也不会很大。

但是如果你并不是为了混一个文凭,而是要更上一层楼,并且你对于社会学这个学科抱有研究兴趣,想在今后从事一些与社会学有关的事业,那么,学校的选择就不能如此随便。

个人认为,左右学校选择的主要有三个条件:第一,学校社会学学科的实力如何。第二,学校的总体实力与名气如何。第三,学校所处的地域如何。

第三个条件对于学校选择并不是决定性的。大多数的同学在选择学校时并不是把地域放在最高的位置,每年考到川大,兰大,西安交大的战友还是很多的,虽然确实西部地区的院校在于东部同档次的院校竞争时会有一定劣势,但是这并不会在根本上影响报考的选择。唯一能有比较大影响的是,有一些同学可能会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某个学校的分数高低。

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似乎都很重要,但是个人认为,第一个条件应该是各位战友选择学校时的最根本参考。为什么?我们可以想一下,刚才说了,大多数人考研为了什么?提高自身水平,上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那么这个目的需要怎么达到?需要好的师资,好的学习条件,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对外交流机会。那么这些东西的提供必须是要资金投入的。想一下,一个社会学学科相对较弱的名校,即使每年有几亿的资金,他们会把资金用在社会学上么?他们会更愿意把钱投在本校的拳头专业,好使学校声名远播,吸引更好的生源和资源。没有钱,哪来好的师资,哪来好的实践交流机会,哪来更高层次的平台。因此,一个社会学专业好的学校,一个社会学更受重视的学校是最值得我们去报考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其实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重合的,即一般社会学强大的学校其综合实力也差不到哪里去,唯一有点例外的可能就是上海大学了。

那么我们知道了对于选择学校比较重要的条件,那么选择学校就比较有头绪了。全国有社会学硕士点的学校大概有90多所,说多不算多,说少也不算少。如何客观的评定一个学校的社会学科实力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网上的排名多种多样,一家一个说法,感觉比较乱。那么我们需要找一个比较客观的,稳定的,权威的标准。有个标准是比较适合的,那就是博士点。

博士是最高的学位,一个拥有博士点的专业是对于其学术水平的肯定,我们可以将博士 点作为衡量一个学校社会学水平的标尺。有志于钻研社会学的战友们理应从拥有博士点的学校入手进行选择,否则就有点失去考研的意义。以下是全国拥有博士点的19个学校。

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相对的,一级博士点要好于二级博士点。

另外,还有一些信息也值得参考,比如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12个:北大(1986);社科院、人大(1998);南大、南开、上大(2003);中山、复旦、清华(2007);华中师大、吉大、华东理工(2009)

还有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上海大学

二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山大学

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就有了一个报考的梯度了呢?

那么,我觉得考研的同学们可以直接以十九所博士点学校为主要范围选取自己心仪的学校。

当然这十九所学校的考研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由于不是每个学校都很了解,我只能大概的给出一个个人看法的排名,希望大家能够指正 2016考研择校:农学专业考研院校推荐

农学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学等8个一级学科,共有27个二级学科。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农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4.08%,在1999~2003年授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农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2.89%,农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4.19%。

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有权授予农学硕士学位的大学共110所。其中一级学科的研究生院分布及排名情况大致如下(根据2007年各种调研数据与材料综合得出):

开设有农学专业研究生学位的知名农学院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华南农业 学等。

作物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2.中国农业大学3.华中农业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河南大学2.浙江大学3.扬州大学4.西北农业科技大学5.山东农业大学6.湖南农业大学7.东北农业大学8.华南农业大学

园艺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浙江大学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2.华中农业大学3.华南农业大学4.湖南农业大学5.西南大学6.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资源利用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浙江大学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2.中国农业大学3.沈阳农业大学4.华中农业大学5.西南大学6.华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2.南京农业大学3.浙江大学4.西北农业科技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华南农业大学2.福建农林大学3.华中农业大学4.云南农业大学5.湖南农业大学6.西南大学

畜牧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2.东北农业大学3.南京农业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浙江大学2.四川农业大学3.甘肃农业大学4.华南农业大学5.西南大学6.内蒙古农业大学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华中农业大学

兽医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2.中国农业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华南农业大学2.扬州大学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东北农业大学5.吉林大学6.华中农业大学7.内蒙古农业大学

林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北京林业大学2.东北林业大学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南京林业大学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3.西南林学院3.浙江林学院4.内蒙古农业大学5.福建农林大学6.河北农业大学7.安徽农业大学8.江西农业大学9.华南农业大学

水产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上海水产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海洋大学2.华中农业大学3.大连水产学院4.浙江大学

综合而看,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在农学方面的综合实力较强,知名度较高,报考者相对也比较多。另外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农学专业也相当不错。

下载考研体育社会学总结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考研体育社会学总结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育社会学考试点儿总结[本站推荐]

    名词解释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 测量的信度:指测量结果反映调查对象情况的可靠程度,即一致性,无矛盾性。 测量的效度:调查结果......

    体育社会学课程总结[推荐5篇]

    体育社会学课程总结 体育社会学是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它作为绥化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是高师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通过该门课程的教......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五篇范例]

    终身体育:人生各时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所参加的体育活动及所坚持的体育锻炼的总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大、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体育社会学(推荐5篇)

    1. 社会变迁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2. 社会学 :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也是一门试图用科学的 思维逻辑来研......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1、 社会现代会的内容有哪些?1、经济发展的工业化.2、社会空间的城市化.3、政治的现代化.4、管理科层化.5、人的现代化的主体.6、生活方式 现代化 2、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社会......

    社会学概论过关复习资料

    本土化: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家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社会结构:......

    武大社会学考研真题总结

    武汉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 1998~2012 1998年 社会学概论 一、简释题(每题5分,共15分) 1.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 2.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

    南开社会学考研经验之谈

    南开社会学考研经验之谈外面传说社会学考研要统考,也难辨真假。最近收到一些师弟师妹的信件,问我关 于一些南开社会学考研的事情。这儿做一个小小的总结,算是一个粗线条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