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总结
1、实证主义:
①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②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2、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结构分化是功能分工的基础,功能上的分化带来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
3、社会进化论:
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没有倒退和不间断的过程,社会进化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始终,是永恒的现象。人类社会进化的趋势是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转化。
4、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团结形式。
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个体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同质性程度很高。
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相互依赖和发达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团结形式。
5、科层制:
科层制是17-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相对于家长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它以正式规则为主体,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6、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为什么个人要加入各种社会群体?自然人是如何变成社会人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 ②社会结构
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什么?人们活动于其中的基本群体形式有哪些?初级社会群体在其成员发展方面的意义何在?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怎样? ③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因是什么?社会问题对于社会变迁的意义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如何?
7、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8、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
唯识论:社会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学的任务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唯名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认识个人是认识社会的基础,认识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认识个人。社会学要研究个体行为背后的主观动机如何建构和形塑社会。
9、社会关系:
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中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9、文化堕距:
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由此产生问题。而若要避免社会问题的产生,就必须综合全面发展,平衡各部分发展速度。
10、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① 文化中心主义: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② 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赖以生存的环境来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文化。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了一种对外来文化的容忍。
11、文化震惊:
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惊讶或者不能认同)
12、文化边际:
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一般来说,一种文化的中心地带,往往位于该文化的起源地域附近,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本文化特色的文化特征。该文化的力量在中心地带最强,因而他接受外来文化或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少、较弱。然而在文化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
13、农村社区特点:
①地域特征:土地的重要性;区位的边缘化;区位结构简单;地域范围较广;工作场所与居住空间合一。
②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少、密度低;人口同质性高、异质性低;人口文化水平低、知识结构单一;职业结构单
一、社会阶层分化低;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弱。
③组织特征:社会群体及组织数量少;初级社会群体占主导地位;社会组织结构简单化。④文化特征:封闭性与保守性;经验型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注重血缘和宗族关系;人际交往的感情色彩较重。
14、城市社区特点:
①地域特征:区位的中心化;地域范围较小;区位结构复杂;以高层建筑为主;工作场所与居住空间分离。
②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多、密度大;人口同质性低、异质性高;人口文化水平高、知识结构多元化;职业结构复杂、社会阶层分化高;以机械增长为主、人口流动性强。③ 社会群体及组织特征:社会组织占主导地位;初级社会群体势微;社会组织数量多、类型复杂;社会组织功能的专业化;社会组织的科层化。④ 文化特征:开放性、包容性;世俗化、理性化;注重业缘关系;人际关系疏离、交往表面化。
15、二元结构:
—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实体内,同时存在两个有重大差别的部分,且二者又相互隔离、难以沟通的现象。
16、郊区化:
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居住在郊区,从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成为“郊区化”。
17、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群体纽带(如血缘纽带、地缘纽带、业缘纽带); ②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互动关系; ③共同的群体规范; ④共同的群体意识(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感,即他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并对之负有责任)。
社会群体的特征(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②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⑤ 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18、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规模较小:较频繁交往和建立亲密关系的保证;
②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直接的,情感性,经常的,综合的、多层次性的,全方位的; ③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特征:成员间的交往富有人情味,而不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关系; ④人与人之间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⑤非正式的群体规范:群体内部的规范往往是非正式的,比如习惯、风俗、伦理道德和群体意识等。
19、中国现代社会家庭功能、结构的变迁: 功能:
(1)原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动和大规模社会组织的出现。(2)变迁:
①家庭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弱—社会分工使生活和工作地点分开,社会化大生产。
②家庭的抚育功能(包括子女的社会化和老人的赡养)越来越弱,这些功能被社会化的机构所代替。
③生育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加强。结构:
(1)变化:大家庭越来越少,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2)原因: 城市:
1、退休制度和养老制度等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削弱了养儿防老意识。
2、城市福利住房制度。子女不必依赖父母
就可以获得单位住房,导致不在一起居住—规模缩小。农村: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建房热潮
2、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20、社会化的涵义:
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1、逆向社会化:
由传统的受化者向施化者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称“文化反哺”。
22、继续社会化:
个体在完成基本社会化之后,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23、社会化的主体: ①家庭
家庭是最基本的初级社会群体,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②同辈群体
又称伙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相仿的人组成的初级社会群体。③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之后,学校便取代家庭,成为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④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它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础。工作单位承担者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责任。⑤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
24、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生物性的我
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是与生俱来的,包括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本能性冲动,其由“快乐原则”支配。(2)自我—现实中的我
自我是在本我与现实世界相互接触并适应现实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其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功能如下:
(1)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2)调解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的条件;(3)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4)调解本我与超我的冲突。(3)超我—道德上的我 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规范及道德标准内化的结果,其遵循“完美原则”,超我的功能如下: ①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
②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③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
(二)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岁-1岁)
力比多集中于嘴部,婴儿通过咀嚼、吮吸、吞咽及咬等口腔活动获得性满足。主要任务:断奶
不能满足:抽烟、过度饮食等。
2、肛门期(1岁-3岁)
力比多集中于肛门一带,儿童从肛门粪便的滞留与排泄中获得性满足。主要任务:上厕所训练 不能满足:杂乱无章、吝啬、固执等
3、性器期(3岁-6岁)
力比多集中于生殖器,儿童通过抚摸及显露生殖器获得性满足,出现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主要任务:俄狄浦斯情结 不能满足:虚荣、莽撞等
4、潜伏期(6岁-12岁)
抵御恋母情结,儿童进入相对平静的潜伏期,其性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主要任务:防御机制的发展
自我在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通过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可以保持满意的自我意象和受欢迎的社会形象。
5、生殖期(13-18岁)
力比多集中于生殖器,原有的平静状态被打破,个体逐渐对异性感兴趣,并产生了一种希望接近异性的情感倾向。主要任务:成熟的性亲密行为
(三)其他理论观点(1)、无意识理论(2)、人格定型理论(3)、阴茎情结理论
我国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道德社会化的困境
①道德教育的内容陈旧、呆板,与现实社会实践相脱离,从而造成教育效果不佳。②道德教育的社会参与低。
(2)社会转型期成年人的继续社会化问题 ①婚姻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继续社会化困境。②职业的不稳定性带来的继续社会化困境。(3)代差的加大导致的青少年社会化困境
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其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①代差的加大使施化者丧失了权威性; ②代差的加大导致青少年产生规范认同危机
25、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郊区化
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居住在郊区,从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成为“郊区化”。②逆城市化
指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多的现象。③过度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长的水平大于经济和社会所能承受的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不良现象。
26、解决策略: ①控制大城市规模: 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建立卫星城疏导大城市人口;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吸收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中等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规模适中、经济基础好,避免了大城市的缺陷,又比小城市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力。③ 积极发展小城市:20万人以下也包括小城镇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商品经济,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避免大城市过度膨胀。
社会互动的涵义:
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27、社会组织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1)社会组织正式结构: 为实现组织目标所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稳定的关系模式。
(2)社会组织非正式结构:
组织内部成员基于共同的观点、爱好及情感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结构。
28、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的正功能与负功能:(1)正功能:
①缓解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
②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控制和沟通形式; ③推动组织改革、维护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2)负功能:
①非正式结构的过分整合会消弱组织权威,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利用非正式结构拉帮结伙、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行为会造成组织过度内耗; ③以非正式结构代替正式结构,工作程序发生混乱,破坏组织的正常运行; ④ 非正式的沟通联络容易导致机密泄露,谣言四起,造成人心涣散。
29、科层制涵义:
科层制是17到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相对于家长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它以正式规则为主体,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它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30、社会互动涵义:
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31、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①人最本质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 ②人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③人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 ④由于互动情景的变化,人也在不断修改对事物的定义; ⑤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32、社会角色的涵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3、社会角色的涵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4、社会分层:
指的是一种有等级的社会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财富、权利和声望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拥有者之间被不平等的分配。
35、社会流动:
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变的过程。其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36、社会继替:
在分层体系不变的条件下,社会位置的出缺和填补的原则和规范。
37、社会交换论的五个命题 ①成功命题 ②刺激命题 ③价值命题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第二篇: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总结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年科性质
社会学创始人——孔德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社会学的产生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1.神学阶段2。形而上学阶段3.科学阶段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经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学著作。
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
迪尔凯姆——指出了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韦伯——社会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形成了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大大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
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标志社会学在中国产生
1902年章太炎翻译了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这是整本引进外国社会学的首部著作 1915年陶孟和与梁宇皋发表《中国乡村与都市生活》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社会学著作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3,社会变迁 社会学知识体系:
社会理论:对社会性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社会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论(实证主义、理解主义、马克思主义)2,资料收集(调查方法、观察法、文献收集、实验法、定量与定性资料收集)3,资料分析(社会统计法、内容分析、历史比较法)
应用社会学:家庭会学、乡村社会学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
社会学的功能: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社会:指的是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体系
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社会是实在的)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人
人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与生俱来的和社会属性:是指个体按受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而表现为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特征。表现为1,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2,人有能动性3,人有共同的生活模式)
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的人生物性和社会性同时集于一身
人是社会的行动者:是指从事于社会行动的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反映了他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反映了他的客体性,是人的主体性格和客体性格的统一,也是指人可以主动的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特征,即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二、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社会关系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从纽带的角度看:社会关系可分为三大类
1、血缘(血亲)关系
2、地缘关系
3、业缘关系
三、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并不是杂乱的的和无规律的的社会关系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方向,扮演特定角色的人则以自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而采取行动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产品文化(住房、衣服、交通、工具等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工具文化(厂房、农具、机械等用来进一步加工生产其他物品)
精神文化:智能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管理技术知识)规范文化(风俗习惯、礼仪规则、社会制度等)理念文化(宗教、信仰等)
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有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文化丛:相关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文化模式: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序的、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
亚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处次要地位的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文化
文化变迁:来自人们的发现和发明。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不同文化的接触而发生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或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把它们融合进自己文化之中的过程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遇到的问题:
1、心理上的断乳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社会的迅速变迁
5、代沟
<三>
40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的过程。
41社会学关于社会化的研究由3个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4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人有语言的能力。
43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或机制分三种:教化论,学习论,互动论。
44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的传媒介
45再社会化有如下的2种原因:(1)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某些人不遵从原来社会化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认同和采取了反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2)原来的社会化的成果基本上已不适用。
46个性;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47社会个性;社会学家把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征和性格
48雷同性格:是同一群体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
<四.>
49韦伯把人的社会行动分为四类;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50合作: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同一目的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分为合作和分工合作
51竞争;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的而进行的互动方式,竞争是以不同利益群体(个人)的存在目标物的稀缺韦前提的,这种目标物可能是财富性、权利、名誉以及爱情等。
53冲突:是人与人会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额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54冲突与竞争的不同之处:前者是将对方视为敌对者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敌对者身上 而不是集中在目标物上。
55集体行为:时尚,赶时髦 骚动。
56集体行为的特征;群体性 非组织性突发性。
57“库利”提出“镜中自我’的概念 首先提出”初级社会群体“
58符号互动轮的创始人;乔治米德
59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是人们的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60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 文字 动作 物品甚至场景等
61布鲁默全面系统的,全面德记证了符号互动论
62拟据论倡导者“戈夫曼”
63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芬 克尔
64现代社会交换轮的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霍夫曼的交换论具有“行为主意“的特点
65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布劳的社会交换轮被称为“结构交换论”;布劳将报酬作了广义的理解,认为报酬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尊敬。
66社会角色的含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盼的一套行为模式。
67社会角色的特点:普遍性具体性复杂性表现性
68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3)理解角色与实际角色
69开放角色;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
理想角色;是社会对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行为期望,认为这些行为规范是人们应该践行的70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71社会网络:把以某一社会成员或某些相互联系的社会成员韦基础形成的纵横交叉的关系 72社会网络的“结点”:把承载者众多关系的社会成员称为社会网的结点
73社会网络的基本要素:关系 结点 范围 密度 强度
74社会网路的功能:社会支持社会资源获得
《五》
75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76人类结合成群体的一般原因:对付外在的压力和合作的需要
77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
78初级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友谊关系而不是相互利用的工具性关系,初级社会群体是培育人的品德的地方
79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控制
80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经常性的交往非利己的动机开放和宽容
81家庭:以一定的婚姻关系 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 的情况下由体现韦经济的团体
82家庭功能包括: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 赡养功能 休息与精神满足
《六》
83社会组织的含义: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84社会组织的特征:(1)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2)社会组织目标比较简单 明确(3)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4)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可替代性强
85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 2确定的目标3规范性的章程4权威的领导体系5物质基础
86组织结构的类型: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
87网络化组织的重要特点是在需要时实行生产外包 对外购买部分部件
88组织目标的功能:1组织目标时组织存在的合法化依据2组织目标时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3组织目标韦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4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
89组织环境主要包括:相关组织 相关制度 文化
90组织管理方式的特点:1组织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与组织最上层,不向下分权2最高领导人和管理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3管理行为有较大的随意性4组织的领导人把组织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5组织中缺乏严格的办事规则,没有明确的组织规范或者正式规定的组织规范形同虚设,基本上是人治、“家天下”
91家长制存在的条件:1家长制是手工作坊式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2这种组织的建立与组高层领导人的努力相关3组织成员的臣民思想
92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 权力分等 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93梅奥研究成果:1工人是社会人2组织内部存在着非正式群体3通过提高士气来提高工作效率
94X理论: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 缺乏抱负和创造性,追求安全。
Y理论:一般人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它们会追求责任
95社会资本(布迪厄):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
成的特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这种网络从集体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给会员提供支持
《七》
96自然因素的分化:性别分化年龄分化。社会因素分化:民族 职业
97社会阶层的含义:由于经济 政治 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种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98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过程。划分有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社会标准。
99社会分层:客观法主观法 声望法。
100适度不平等:是社会认可的不平等,它首先建立在机会平等的获得地位的基础上。另外社会有一种平衡过分不平等的制约和补偿机制
101社会流动:把人们在社会结构种从一个地位向另外一个地位的移动称为“社会流动” 102社会流动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以流动方向为标准
103垂直流动也叫纵向流动,他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水平流动也叫纵向流动:他是指人们在统一社会阶层种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104按照主体的特征:分为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
105按照流动 的参照基点:分为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
106精英是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后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接触能力的成员
107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了“权力精英”的概念。他是指的是某些人的地位是依靠权力而获得的108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1社会结构的性质2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大题:角色扮演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第三篇:社会学总结
名词解释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越轨: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和规章制度,成员的角色和地位、权力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感情为纽带自然形成的、没有固定组织结构形式的群体(二者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上升或下降,如果能做成图像的话,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结构性流动指因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人们地位的变化。非结构型流动则是指因个人的原因而造成的地位的变化,比如一个人因为工作努力而得到晋升 论述题
1.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有何异同?
二人关系充分的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征,可以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势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从而产生一种排他的特征。三人关系每一方都面对着两个人,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很难达到二人关系中可能具有的亲密性;当三人组中有两个人发生冲突时,第三者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中间人、仲裁人、从中渔利者、分裂者和征服者
2.谈谈对合作与竞争的理解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成功的合作有四个条件:1.目标一致2.有基本共识
3.动作配合4.讲信用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竞争有以下特点:
1.追求目标相同2.目标必须是比较少或比较难得的3.是间接的反对关系
3.社会学产生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和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催生了社会学
4.什么是“镜中我”,它是怎么形成的?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继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的反应
5.试述帕累托精英理论
精英概念正是在天生的能力和才干基础上提出的,它并不表示由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特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A类是执政精英B类是非执政精英C类是执政阶层中的庸才D类是芸芸众生。没有下行的循环,执政层就有可能聚集起一批腐化分子,使得执政阶层能力、才干平均值下降,从而不能确保其统治。一旦具有执政能力的下层精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联起手来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
6.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1.规模小,成员少2.有许多直接面对面互动3.投入感情多,感情色彩浓厚 次级:1.规模大,成员多2.并不一定有直面互动3.情感投入少
7.何为适度的社会控制
1.适度的社会控制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控制的度具体包含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3.三个维度都符合标准时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其中任何一个不符合时,就成为过度
或欠度社会控制
案例分析题
文化堕距理论是奥格本提出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适应性在变迁速度上的差,物质文化在非物质文化之前,而非物质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这也导致文化堕距是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的迹象。
社会控制手段:组织控制手段(组织指令、组织规章)、制度控制手段(政权、法律)、文化控制手段(伦理道德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力最强)角色扮演理论认为:个人正是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即角色扮演,来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从而来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规范,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
第四篇: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
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
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协调生态与经济”和进一步的超工业化(superindustrialization),而非“去工业化”的途径来解决。
第三章
1.“社会”的概念: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交流功能
3导向功能
4继承和发展功能
3.什么是社会运行;
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它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的分类;
(一)纵向运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表现出的关系:第一,继承的关系
第二,变异的关系
第三,中断的关系
(二)横线运行: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诸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表现出的关系:第一,交叉与渗透的关系
第二,制约的关系
第三,促进关系
第四:转化的关系
5.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及其各自的功能(大致看下课本)
(一)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功能:1尽量发挥其正功能,比如养老功能、互助功能,保障功能。
2尽量避免和抵制反功能。
(二)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三)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四章
1、掌握文化的涵义、特征
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3文化具有象征性
4文化具有全括性
5文化具有整体性
6文化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2、文化的类型(掌握主文化与亚文化)
1、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2、主文化和亚文化(具体内容自己认真看课本)
3、主文化和反文化
4、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
第六章
1社会化的含义和类型
含义:社会学以外:原来由单位或国家承担的事务推向社会。
社会学:个体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
类型:1.初始社会化:指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如在校学生的学习。一般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继续学习过程。也称为继续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指的是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5.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来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必然是负面的和强迫性的。
2社会化的主体和条件
条件:(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人的生物性)
1.语言能力
2.思维能力
3.学习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主体: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
3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4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过程:(一)早期社会化——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1、儿童期——初级社会化
家庭环境及家庭教养方式对早期社会化影响非常大。
2、青年期——预期社会化,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1)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区分与探索;
(2)由信赖逐步走向独立。
主要问题是自我认同问题,容易遭受自我认同危机(即对自己角色的定位认识不清)。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成年期主要任务:
(1)婚姻家庭角色的学习与适应;
(2)职业生涯的调整与发展。
这一时期扮演的角色比人生任何时期都要复杂。
老年期:适应自身及社会环境的变化。
(三)代差问题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1)代差的存在是客观现象,不可避免的;
(2)对代差的性质要具体分析。
内容:1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
2道德规范的学习
3角色扮演的学习
第七章
1社会互动的含义
2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3社会互动的过程——网络时代的互动
4社会角色的概念、扮演过程、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
概念: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扮演过程:1、了解社会或他人对角色的期望2、对角色的领悟3、对角色的实践
角色失调:1角色距离
2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4角色中断5角色失败
角色调适:进行有效的角色协调和控制1角色学习2角色换位3角色教育
第八章
1、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1相似性,都要交往与产生认同,有目标与期望
-2-群体成员同质性更强,更具凝聚力
3--个体所属的群体有限,但社会网络多重
2、社会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成的具有共同活动及共同利益的人群。
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的行动能力。(社会群体与乌合之众
3、群体凝聚力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含义: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因素:(看课本)
4、初级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特征:第一,成员有限
第二,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第三,成员在交往中表现了全部个性
第四,成员间的交往富有感情
第五,成员难以替代
第六,群体整合程度高
第七,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5、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一)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二)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三)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2、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3、标志人们更多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4、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导致社会问题
社会学课堂讨论问题
1、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我国人口问题(人口过剩还是不足?)
2、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3、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我国资源危机问题?
4、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与调节“二代问题”?
5、如何看待“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问题?
6如何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问题?
7很多大学生一边上学,一边做兼职。对于这种角色冲突,你怎么看?
8在我们学校中哪些是初级群体?哪些是次级群体?
第五篇: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
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
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科学。P13
2.社会学家:
孔德【法】,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
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迪尔凯姆(涂尔干)【法】,法国第一个获的任命的社会学教授;
社会学独立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韦伯【德】,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是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3.系,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基本问题):
·为什么个人要加入各种社会群体成为社会之一员?
·自然人是如何变为社会人的?
·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遵循的规则是什么?
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
·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基本群体形式有哪些?
·初级社会群体在其成员发展方面有何意义?
·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怎样?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社会问题对于社会变迁的意义何在?
·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如何?
第二章
1.:
·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社会是由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社会内涵集中体现为社会关系。
2.社会实在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各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 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并不简单的是个体之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社会唯名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相互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韦伯)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 技术和知识 规范和习惯 信仰和价值等。文化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经验。
4.文化中心主义:
在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时,可能会发现某一民族成员因过分认同本族文化,而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不理解以致贬低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5.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6.:
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
指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在变迁速度上所发生的时差。一般而言,物质技术的变化发生在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之前。但是,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的变化先于物质文化的变化的情况也经常发生。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化决定非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一旦形成必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因此,文化堕距是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7.文化边际:
文化区域或文化群体的边缘部分
第三章
1.: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具有社会性,结果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2.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
·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应,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重新社会化”
3.人格结构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理想原则)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
4.①口唇期(0到18个月),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
②肛门区(18月到3岁),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肛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肛门排放性性格和肛门便秘性性格
③性器区(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④潜伏期(6到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玩伴多为同性
⑤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儿童的认知发展:
·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根据:心理社会危机
1、婴儿前期 0-2岁 信任-不信任
2、婴儿后期 2-4岁 自主-怀疑
3、幼儿期 4-7岁 主动-内疚
4、童年期 7-12岁 勤奋-自卑
5、青少年期 12-18岁 角色认同一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 18-25岁 亲密-疏离
7、成年中期 25-50岁 繁衍-停滞(代际关怀-自我沉浸)
8、成年后期 50岁后 完美-失望、厌恶
第四章
1.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p69
2.符号互动论:p76-77
开创者-米德;
贡献者-托马斯,库利;
发展-布鲁默(芝加哥学派),库恩(衣阿毕学派)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三个基本假设+五个观点
3.与人们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 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人社会地位的表征。
4.第五章
1.同体中,成员具有某种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3.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初级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库利提出)
4.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规模较小
·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全面性,多层次性)
·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具有人情味(人际关系亲密)——最重要
·人与人之间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非正式群体规范
5.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婚姻构成最初的家庭关系,这就是夫妻之间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6.:
1)生物功能——满足、生育
2)经济功能——生产、消费
3)抚育功能
4)赡养功能
5)休息与精神满足
家庭的功能与社会发展阶段,家庭生命周期,文化等因素有关
7.p113【功利主义文化】
第六章
1.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等
2.·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目标比较简单明确
·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p132
定义: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层、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理想型组织的特征——简答题)
(1)组织内部有清楚地分工
(2)职位分等,形成自上而下的权威体系
(3)行政管理人员有专业资格
(4)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职务即职业
(5)行政管理人员的升迁取决于上司评价
(6)组织内部有严格的、统一的纪律,下级要接受上级的监督
4.(简答题,重点在负功能)p133
第七章
2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p148
3.p156
4.垂直(纵向)流动: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5.:功能专门化,地位多样化
·水平分化——职能上的差别
·垂直分化——社会不公平
6.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地位最重要)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7.:一些社会群体或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排列顺序大体是一致的。:一些社会群体或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排列完全相反。
8.精英循环理论——帕累托(意)
精英称号与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是精英衰败的表征,这种不平衡的潜在原因是低级阶层中优秀分子的聚集和高等阶层中劣等分子的聚集,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流动不畅和精英循环受阻。
9.第八章
1.: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德国,滕尼斯)
2.·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一定的地狱界限
·共同的社会生活
·社区文化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1)土地的重要性 2)区位边缘化 3)区位结构简单 4)地域范围广 5)工作场所与居住空间合一
4.(1)城市社区人口规模大 密度高
(2)城市居民的异质性高
(3)城市居民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色彩薄弱
(4)城市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较明显的区分
5.: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和受教育机会,乃至在政治和社会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别的现象。
6.城市化的定义: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第九章
1.体系。
2.·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p193-195
正:满足人的需要,导向功能,整合与控制功能,文化传递功能
负:压制成员个性,阻碍社会变迁p199-201
第十章
1.: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期望的事物被中断
·社会规定的正当的东西被破坏
·社会所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脱节
2.第十一章
1.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社会控制是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并主要表现为外在力量的施加,但并不排除个人内在约束力的发挥。
2.简答题):
正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2)维持正常生活3)促进社会发展
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僵硬而有力地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P241
第十二章(不考)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的定义: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模式的转变过程。
第十五章
题型:
一、论述题(2)
*结合实际谈谈社区的功能具体论述
二、简答题(5)
简要论述+解释
三、名词解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