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府主导 创新运行机制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体系

时间:2019-05-14 15:5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政府主导 创新运行机制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政府主导 创新运行机制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体系》。

第一篇:坚持政府主导 创新运行机制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 创新运行机制

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体系

石河子市人民政府

石河子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自2002年开展以来,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市称号。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居民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针对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面积小、就医条件较差,财政投入不足、社区公共卫生的职能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综合卫生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师市党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精神,从2007年开始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的规划之中,经过近三年的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加大政策和财政保障力度

2007年,师市党委和政府领导深入社区调研,组织相关部门多次专题研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将其作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全面开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本着政策先行的原则,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2007年初,经过近三个月充分调研,市政府出台了《石河子市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5个配套文件,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实施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实施意见》及《关于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居委会关系的意见》。

(二)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成立了包括卫生、发改、编制、财政、人事、民政、社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药监、计划生育及各街道办事处等12个部门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同时,为了强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在2002年成立的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政府又增加了该机构人员编制,目前编制数为6人。同时,强化了其监督管理的职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体系得到健全和加强。

(三)财政投入逐年增大

在市本级财政投入方面,从2007年开始,一是已投入2000万专项建设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了;二是将社区卫生人员的工资和日常工作运行费用全部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市财政每年需投入近1000万元;三是市本级配套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05年的22万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20万元;四是按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万元的标准提供药品采购流动资金,确保药品能够以现金低价采购和“零差率”销售。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网络

为了改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医环境,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条件较差的问题。按照总量控制、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经济适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居民、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居民步行5-10分钟之内便可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

(一)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

按照城市社区建设规划、服务半径适宜,居民步行10分钟之内即可享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原则,以2000户左右居民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规划设置5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市区设置4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别由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石河子人民医院托管;在石河子乡城郊区域人口集中的村分别设置5个,由石河子乡卫生院负责管理。其他医疗机构不再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个卫生服务机构配备5-10人。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从2007年开始,政府已通过新、改、扩建方式,建设了4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机构面积在250-400平方米之间,基本覆盖了全市居民,达到了布局合理、服务设施改善的标准。

通过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善了社区就医环境,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环境满意度达到了98%。

三、创新运行机制,改变服务模式

为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针对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中的一些关键、难点等问题,我们在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方式、运行机制、绩效考核、人才吸引、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入进行了探索,创新了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了相关制度。

(一)实行政府主导,财政全额预算

按照《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工资和日常工作运行费用由市财政全额预算予以保障,从而切断了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利益链;同时,政府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

目和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市本级先按人均2元/年的标准配套执行,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通过以上措施,目前每年社区卫生一般预算经费达1000万元,从而落实了为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按成本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经费保障,充分体现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

(二)落实机构财务收支两条线和绩效考核管理

财政部门和托管医院分别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专用账户,与医院的收支业务分离。财政部门将所投入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统一拨付到专用账户,由托管医院进行具体管理,托管医院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和考核结果分拨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便于计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居民收取的服务费用集中上交到托管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专用账户,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

托管医院制定了《绩效收入分配与考核办法》,从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成本控制及服务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结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绩效分配收入的依据,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年终的汇总考核结果作为员工下一年解聘或续聘的依据。

(三)统一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降低医药费用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实施意见》,制订了《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共有560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用药目录全部实行了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同时财政给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拨付药品周转金5万元,进一步降低了零差率药品的价格。据统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零差率药品比国家发改委要求的最高零售限价低49%,比我市药品零售企业的药品销售价低15.8%;比国家发改委要求的第一批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的处方药品最高零售限价低42.5%。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的医用耗材也实行了零差率,免收挂号费和诊疗费;其他医疗服务费和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时由上级医院做的检验和检查费,执行一级医院的收费标准,上述措施的执行极大地减轻群众的医药费负担。

(四)充分利用大医院的人才和管理优势,建立人力支援机制

政府充分利用托管医院的人才和管理优势,把所有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分给托管医院管理。托管医院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开设财政专门账户,配备相应的管理和卫生技术人员,负责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业务的管理,同时定期对所管辖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它的优势就是短期内可以充分发挥大医院的人才技术力量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人才资源共享。大医院的人才定期到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坐诊,形成人才支持的融合和技术力量的融合。

(五)改革工资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根据《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办法》,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群、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按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核定人员岗位,目前已核定财政全额拨款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近200个,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扩展,岗位数量还要逐年增加。实行了“定编、定岗、不定人”的政策,不再明确社区卫生人员的事业单位身份,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

同时,改革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收入分配结构,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制度。实际发放的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工资水平按照不低于当地医院同级别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目前,平均每人每年按3万元核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比约为7:3。建立了全员绩效考核、能进能出的机制。绩效工资按考核结果发放,将责任、技术、管理、居民满意度纳入分配要素中,合理拉开分配档次。每年按照考核结果实行末位淘汰制,2008年淘汰了4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

四、取得的成效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使群众“病有所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础。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构建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通过政府增加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社区居民步行10分钟之内便可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初见成效,居民信任度和满意率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居民拦截调查结果显示,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听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知识讲座的社区居民比例为36%,社区居民对成人每日食盐量、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抗生素的使用等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均较高,分别是51%、45%和63%。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一定认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加社区健康教育讲座的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未参加人群。截至2008年9月,社区高血压随访人次数为3321人次,高血压控制率为71.72%。社区糖尿病随访人次数为363人次,糖尿病控制率为83.77%。

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急诊量呈稳步增长趋势。2008年1-12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量为416135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长35.9%。社区门急诊量占市区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的42.1%。

(二)社区卫生人员待遇提高,人员满意度较高

通过提高社区卫生人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创造培训条件,社区卫生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社区卫生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质量明显改善。

社区卫生人员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卫生人员最关心的三个方面是收入、工作氛围和培训机会。总体来看,社区卫生人员的综合满意度普遍较高,有57%的工作人员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有35.2%的工作人员感到一般满意,仅有7.8%的人员感到不满意。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工资性收入的满意度为75.2%,对奖励机制的满意度为89.4%。对工作氛围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社区卫生人员比例达79.7%,对培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社区卫生人员比例达73.4%。

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1-12月,流出社区卫生人员数占社区卫生人员总数的比例为5.3%,明显低于2006和2007年的水平。社区医生处方行为明显改善,静脉点滴使用率仅为4.9%。处方质量抽查结果显示,合理用药比例为64.3%。

(三)群众医疗费用明显降低,社区居民信任度和满意度较高

政府通过提供房屋和设备,保障社区卫生人员工资,尤其是提供药品采购流动资金等措施,实现了药品由政府现金集中采购,由托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统一配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零差率”销售。通过制定《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零差率”销售的药品达560种以上,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用药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社区就诊居民的医疗费用明显降低。2008年上半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次均处方费用为19.98元,比2006年降低了25.8%,仅为本市综合医院门诊次均费用的27.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价格比市区医疗机构药品销售价低15.8%。

随机拦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较高。过去一年,有85.4%的社区居民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其中66.7%的社区居民就诊的次数在4次以上。小病患者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占69.1%。同时,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率为98%,居民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原因是方便、价廉和安全。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较高,为74%,另有20%的居民感觉一般,只有6%的居民不满意。

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依托大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对于中心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具有明显加速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启动初创阶段是可行的。但通过近三年的运行,我们认为此种方式还不能解决政府公益性和医院效益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委托管理存在着一个主体承担两个相悖的目标的缺欠。医院以经营为目的求得生存和发展;而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公益性为宗旨,解决广大百姓“看病难”和“看

病贵”问题。同时,托管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又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表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聘用、财务支出和药品配置采购等方面,致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二是社区医务人员的工资与业务收入的利益链脱钩,完全由政府全额拨付,由于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比例不合适(7:3),人员绩效考核的主体为托管医院,与大医院自己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比,提供服务的内在动力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工作的意愿明显下降,效率开始下滑。表现在病人前来社区就诊的需求不能满足,存在推诿病人的现象。

鉴于此,我们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意见》的有关精神,改革现行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运行模式,实现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原则;同时大幅度提高绩效工资的比例,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通过行政管理、经济约束和外部公众监督等方式,充分调动社区卫生服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体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

六、结束语

通过近三年的体系建设,石河子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布局规划、筹资方式、运行机制、绩效考核、人才吸引、服务模式、与医疗保障相结合等方面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模式的道路。我们将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伴随着国家医改前进的步伐,总结经验,探索出适合我们的发展模式,向一套高效、便捷、经济、连续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全民防病治病的有效机制迈进。最终实现向广大老百姓“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按成本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成为深受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

第二篇:坚持政府主导创新管理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创新管理机制 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环卫工作是一项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即便是环卫行业逐步推向市场化的今天,也必须坚定政府在环卫事业发展上的主管部门和投资主体地位。否则环卫行业将成为一盘散沙,更无从谈起长效发展。面对着城市的快速扩张,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城乡环境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城乡环境保洁水平也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如何不断创新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城乡环境卫生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环卫人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完成的功课。

一、创新城乡环卫体制总思路

创新管理思路,实行三个“转变”:一是全面提高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使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管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由单元化投资模式向多元化投资模式转变,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基础,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投资为主体架构的投资主体,打破“政府投资”“行业包揽”的运行模式,使政府投入的增长控制在与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水平;三是由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建立起依据规划保持连续性、依据条件法规对环卫产业进行调整、依据制度实

施长效管理、依据科学管理和翔实可靠的数据对工作绩效作出测评的科学管理体系。

按照济宁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我们应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中心工作目标,在目前已经建立的区、镇(街)、村(居)的环卫保洁体系和“村镇定点收集、区集中清运、市统一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完善区、街、村(居)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区、街、村(居)各自责任、保洁区域、范围。突出区级环卫部门的监督考核作用,强化镇(街)和村(居)的保洁作业实力,真正实现全区城乡环境卫生工作的“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的目标。通过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六大工程”等措施,着力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应该说这些措施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城镇化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城乡环境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件重要举措。区环卫部门腾出主要精力抓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督导检查,实现由干管不分向干管分开、由“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转变,逐步建立区、街、村(居)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重心下移、责任清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只有建立这样高效的政府职能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城乡环境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创新城乡环卫管理的秩序

随着环卫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区环卫部门更应该突出政策制定、监管考核的作用,从而在建立政事分开、管干分离、责权明确、重心下移的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将环卫部门从直接组织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转到对环境卫生进行指导、检查、监督管理和对市容卫生市场间接调控上来。改革后的环卫部门一是要做好行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以及相关行业标准、规章制度的起草,针对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的几个难点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办法。如《门前三包》责任制、《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建筑渣土管理办法》、《临时摊点管理办法》等,以规范各种行为,减少对城市环境的造脏及污染;二是要强化对环卫作业单位进入市场进行资质审查和管理的作用,对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设立准入机制,有效解决垃圾收集、运输、堆放等出现的一系列难点、难题。如对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建筑渣土的运输单位、个人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对其日常经营行为实行监管。如对沿街门市、临时摊点、市场周边等进行规范管理,使其自觉形成遵纪守规的合法经营户。通过以上措施规范相关从业者的经营行为,使之不仅为城市经济建发挥作用,更要为城市环境发展做出贡献;三是建设大型环卫设施,用于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收集、消纳处理;四是通过合同约定对作业实体实行契约管理,让隶属不同管理机构的环卫部门的环卫作业单位逐步从行政部门的隶属

管理中分离出来,与此同时,组建相应的环卫清洁服务公司和其他市容环卫专业公司,进行工商登记,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通过投标形式取得相应的经营服务权。通过这些改革,逐步建立运转高效的环卫行政管理新秩序。

要创新城乡环卫管理的秩序,需要夯实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基础。目前,国家住建部、省建设厅都出台了有关环卫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指导性文件,而我市至今还未形成有效的环卫管理机制,有关环卫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更是空白,在对环卫发展和市场化运作缺少必要的依据,从而制约了环卫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当前,最紧迫的需要是:着手制定出台符合我区环卫工作实际的环卫发展专业规划,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招标管理办法、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环卫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办法等政策法规,形成竞争环境,使环卫行业市场化运作规范有序,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加入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强化环卫发展后劲。

加强环卫监督管理,针对目前城市管理中诸多矛盾,提出采用“三个超前管理法”:一是超前“禁改放”疏导管理法。对摊贩变“堵”为“疏”,引摊入市,引凤筑巢,落实摊前一个桶,门前责任“新三包”(包卫生、包容貌、包监督)。二是超前占领阵地管理法。在卫生死角未形成前提前布控,实行全面

与重点专项整治相结合。三是超前数字化管理法。城市管理数字化是城市管理体制的一个发展趋势,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弥补管理人员的不足,真正实现城市管理“无缝隙、全覆盖、全天候”的监管,从而使监管更有针对性,提高应对突出事件的反应图,将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样一来,过去令人头痛的小街小巷、居民社区、集贸市场、旅游景点、城中村、内河、高速公路等区域的卫生死角,一定能在一场彻底持久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收到良好效果,并建立起长效机制。

三、创新城乡环卫融资渠

环卫是一项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公益性事业,要突出政府在环卫发展投资的主导地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各级财政投入为基础的投资机制,区、镇(街)各级财政应以目前的作业服务与财政拨款为经费基数,同比例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并与环卫作业不断增长的服务质量相适应。对新建成交付使用的城市道路应按有关定额标准及时足额核拨,保洁作业实行公开招投标。同时,每年应按一定的经费增长比例用于环卫新机械、新车辆、新设备的投入,并将各镇(街)环卫设施、设备的购置统一到区财政预算中,实实在在地促进城市现代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通过市场运作和合理化配置资源,依靠政策引导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的投资,鼓励他们参与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改变目前传统的政府单一投资模式,解决政府财政资金的不足。对一些大型环卫设施建设和设备的购置可以考虑逐步采取BOT、TOT等投融资模式,实现环卫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篇:构建员工合理化建议体系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个生机蓬勃、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除了拥有优秀的管理模式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外,还应该拥有能激发员工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关心企业、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积极性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化建议活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合理化建议活动,既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也是一种良好的文化策略,它为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企业的振兴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本文将从建立完善反馈机制、评审和激励体系以及活动效果评价等方面对如何构建员工合理化建议活动体系进行探讨。

完善的反馈机制是前提

一百多年前,克虏伯先生①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的管理概念,从此,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合理化建议活动迅速在全球企业中掀起。

在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实施中,反馈机制是否完善有效,是合理化建议活动成功开展的前提。不少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组织者都有这样的困惑:刚开始搞合理化建议活动时,员工积极响应,收到的建议条数也很多,活动的组织者会整理出好的建议,交给相关部门论证实施,为企业带来了一些好处,同时对提建议的员工给予奖励。但是,由于组织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度随着实施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以后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时,合理化建议的条数会越来越少。原因便是完善的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和健全。对员工所提出的建议没有反馈,一方面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使合理化建议活动流于表面形

式,活动难以持久,或是空谈一些难以实施的“建议”。因此,没有反馈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是单向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

摩托罗拉是一个跨国大公司,其员工沟通方式之一就是“我建议”(I Recommend),每一个员工都能以书面形式对公司各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全面参与公司管理;而与我们看到的一般建议版本不同的是,该公司的表格包括建议内容、评估意见和结果跟踪三大块内容,且一式三份:一份留给建议人,一份由专门机构评估是否接受,一份交人事部门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而无论建议是否合理,员工的每一份建议都会得到及时的反馈,反馈是否及时又作为是对评估部门的年终考核内容之一。凡是被公司接受的合理建议都会被实施结果跟踪,在每年年终,将根据建议跟踪的结果进行评比,并在举办隆重的颁奖仪式,对建议人实行重奖。作为企业内部的行为识别之一,“我建议”活动的徽标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个箭头的组合,意味着建议与反馈同等重要,而在标题下面是这样一行字:“积极的建议、衷恳的反馈、切实的行动。”

由此可见,企业组织员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过程中,组织者积极的回应与建议者的热情同等重要。

健全的激励体系是保证

激励是一种管理手段,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过程。在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中,激励很重要。通过一定的奖励,对员工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将大大激发员工广泛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积极参与企业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员工,哪怕他提出的建议不是很妥当或者没有高度,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可嘉的,应该肯定他们的“成绩”。

激励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要与物质挂钩。有时候,一句话、一件小事都能让员工产生共鸣。日本企业以合理化建议以数量多、质量高而闻名。深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企业对提出有价值建议的员工能及时兑现报酬,这样做可以让提出建议者在享受到劳动报酬的同时,也感到上司和管理者对自己劳动的尊重和支持,主人翁的意识油然而生。

我们想以最大的限度调动员工投入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取得效果,那么建立健全激励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健全的激励体系能把合理化建议与员工实际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符合“小河有水大河满”的道理,它让员工明白,只要积极投入合理化建议活动,给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员工本身才能得到实惠,贡献越大收入越丰。如果能做到和把握住这一点,员工投入的积极性就有可能从低层次的感性向高层次的理性发展,员工将会使出全部能力和智慧投入其中。而这些能力和智慧是靠学习和实践得来的,这样又必将促使员工去主动从科学技术知识上寻求制高点,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

专业公正的评审是基础

反馈、奖励都要建立在公开透明的评审基础上,因此,建立专业公正的评审体系尤其重要。合理化建议应该不仅仅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还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对合理化建议的可行

性、先进性、有效性以及可借鉴性进行科学评估和论证,优化完善有价值的建议并保障已立项的建议达到预期结果,这样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才是有效的。

合理化建议的评审,需要对建议的项目、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对有价值的建议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专人进行落实,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关系,并监督落实其实施情况和工作进度。

德国企业在合理化建议管理上有一种集约管理模式,其特点是设立合理化建议管理办公室作为合理化建议交流与协调中心,任命点子经理,由其负责接收员工建议,对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予以指导,对合理化建议报告进行初审后转交评审委员会。而评审委员会主席由企业领导任命,成员包括点子经理、两名技术专家和两名工会代表。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对建议是否具有操作性及实施后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奖励建议。他们还对执行合理化建议的预算经费和实际效益负责,有些合理化建议在决定实施前还需经专家鉴定,可见他们对合理化建议评审的重视。

前文提及的摩托罗拉公司的“我建议”活动,虽然是大型(跨国)的、长期(跨年)的活动,但它的初始形式相当松散,在摩托罗拉各分支机构的办公室走廊,甚至食堂等地方都放置有空白建议书,员工一旦想到好的点子可以随时写好交到指定地方,由相关部门收集进行评审。评审的条件是员工们提出的建议都必须以可行性和实用性为前提,以促进公司发展为目标。这种“易参与,严评估”的运作方式避免了举办大型活动高成本、低效率的弊端。目前,合理化建议从原来

生产环节的增产节约、修旧利废、小改小革,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延伸,参与者由一线扩大到科技人员、决策人员和各级管理者,其“技术含金量”和“市场含金量”均有大幅增加和提高。对合理化建议正确、专业的评审关系着活动的成功与否,如果对建议缺乏正确、专业的评审标准,最终会让合理化建议活动的进展事倍功半,或者不能有效地开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效果评价体系是核心

今年以来,珠江啤酒集团通过建立合理化建议效果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鼓励员工立足本岗位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发挥员工聪明才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效果评价体系要求以各工会分会为单位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评审并组织实施,通过评价体系每月对各单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活动效果(D)主要由合理化建议提出率(R)、合理化建议实施率(S)和成果巩固率(G)三个要素综合评价,通过公式:D= R×35 %+ S×35% + G×30%,计算得分,从得分直观活动效果。其中,R=合理化建议总条数/单位总人数; S=实施的合理化建议总条数/合理化建议总条数; G=合理化建议巩固条数/实施的合理化建议总条数。合理化建议总条数、实施条数算每月累加,单位总人数由于可能发生人员的变动,取平均数;巩固条数核算当月为止,得到保持的合理化建议累计条数,若仍在实施,即算成果巩固。

可以看出,D由R、S、G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实施效果评价体系,通过每月对各单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效果给予客观评价,每季、每年进行小结评比,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员工更多提出合理化建议、更多的实施。合理化建议效果评价体系实施半年时间以来,珠啤集团共收到员工合理化建议2047条,实施1261条,巩固1059条,员工的建议得到较好的落实,实施成果得到巩固,合理化建议活动得以持续开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合理化建议走过场、敷衍了事、不求实际价值、难以持久的各种弊端。

注解①克虏伯先生于1872年最早提出合理化建议管理概念,从此,德国企业开始陆续实施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合理化建议管理不仅是德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国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第四篇:黑龙江省构建特色养老服务新体系

5月10日,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暨基层慈善工作现场会在绥化市北林区召开。会议提出,黑龙江在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中,将坚持优先发展、适度普惠,全力构建黑龙江特色的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新体系。

省长王宪魁为大会发来贺信,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副省长孙永波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宪魁在贺信中说,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把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把财力、物力向养老服务事业倾斜;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养老服务;要创新工作方式,建设适应群众需求、符合龙江实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会议提出,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黑龙江将全力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等工程,着力构建居家、社区和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新体系。

全力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助老工程。建立健全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的管理服务网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培育服务机构、招募企事业、个人服务商等方式,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规模。在社区全面建立社区包保联系制度,推广安装爱心门铃、设立“一键通”和移动应急救援系统等救助机制,为孤寡、空巢和高龄老人提供安全守护服务,支持失能半失能老人康复器具配置和居室无障碍改造,为居家老人编织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络。

全力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工程。结合全省社区建设“双百示范”工程,开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省、市、县的三级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提供高效能服务;依托社区日间照料公益性岗位,建立“小红帽孝亲敬老服务队”,创新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加大社区养老服务专职岗位的开发力度和业务指导,提升社区专业化养老服务水平。开展社区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力实施机构养老服务工程。在地市,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建设以收养孤老优抚对象、“三无”、五保、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五种对象为主的供养、养护和医护机构。到2015年,全省13个市(地)至少各建有1所床位在300张以上的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养护机构;在县(市),采取公办民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建设200张床位以上的规模适度、功能完善,以提供养老服务为重点,兼顾为残疾人、孤残儿童等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在农村,建设以县级中心敬老院为示范、乡镇区域敬老院为基础、村级五保家园和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机构新格局,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服务。全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采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兴办以长期照料、专业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为核心的爱心护理院。

此外,黑龙江还将通过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向社会延伸服务、开展养老服务品牌加盟连锁和社会助老联盟、尝试打造黑龙江特色“候鸟型”异地养老模式等创新发展新型社会养老服务模式。

第五篇:构建社会养老服务新体系--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案例

构建社会养老服务新体系--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案例

一、背景与起因

潍城全区60 岁以上老年人口5.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8%;65岁以上老年人3.98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68.8%;80岁以上老年人9425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6.31%。针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以及随着老年人养老专业化护理和照料需求量的增加,对传统的养老专业化技能和服务方式方法以及服务内容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发展趋势,潍城区在已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理清思路,开拓创新,着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水平,提高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做法与经过

(一)政府重视积极推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狠抓组织领导、政策引导、管理指导“三到位”,做到组织有保障、政策有保障、制度有保障,为全区养老服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1、组织领导到位。针对辖区老龄人口比例高的特点,区委、区政府把养老服务摆上党委、政府重要日程,列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将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新建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明确老年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并将区老龄办公室划归区民政部门管理,理顺工作关系,充分调动全区上下各单位和部门为老服务的积极性,为养老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同时,该区成立了全区老年行业党委和党支部, 聚集养老从业党员及老年养老党员210多人,加强养老机构的横向交流,定期组织各养老机构开展党的活动,既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觉悟,又提高了管理理念和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2、政策引导到位。该区先后出台了《潍城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五保供养的意见》、《关于加强三无对象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社区老年会所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暂行办法》等政策性规定。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和落实,该区对“三无对象”、失智失能老人、90岁以上老人、五保老人,实行分类发放补助金、低保金、五保统筹金、高龄津(补)贴等,实施福利性补助。对养老机构,在建设用地上按规定协调减免有关费用,在煤气、水电费等方面执行居民生活使用标准,在资金扶持上,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采取减免房租、划拨土地等方式,扶持资金50余万元。

3、管理指导到位。通过建立“一个平台、两大网络、两项制度”,不断促进养老服务规范化。“一个平台”是指“潍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中心”,该区与全区最大的养老机构颐年园合作,正在设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专业的为老服务护理照料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低偿、无偿和有偿服务。“两大网络” 是将社区助养、助医服务资源分类,统一调配、统一使用。“两项制度”是指关爱问安制度和养老机构管理制度。关爱问安制度是指充分发挥助老服务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作用,通过建立相应的联系制度,定期打电话、走访、探视等形式,随时及时地了解独居、病残、高龄等老年群体的生活健康状况及其他需求,及时调整服务项目、服务人次和服务时间;养老机构管理制度是指对社区养老机构,通过制定各种规范性、标准化的配套管理办法与措施,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服务,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入住社区养老机构,引导为老服务不断升级。

(二)投资渠道灵活多元。该区积极引导投资多元化,全区建立老年福利服务设施26处,建筑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一是在国办养老机构---区社会福利院,先后投入800余万元,探索实施了福利院福利供养和老年公寓社会代养统一管理的模式,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前,福利院综合养老建筑总面积8891平方米,设立床位256张。二是通过深化社区服务,推行居区联席议事会制度,着力于“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发挥效益”。全区设立社区养老服务网点3.5万余平方米,老年健身场地42 处,安装健身器材2000 多件,设立街道和托老站11处,总面积达1.48万平方米。三是通过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经营性养老机构,壮大养老服务实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该区最大的养老机构颐年园,共占地200亩,总投资2.8亿元,设立床位2000余张,现共入住1000多位老人,其中供养五保老人103位。目前,全区民办养老机构9处,吸纳社会资金3亿元,占全区机构养老总投资份额的80%以上。

(三)服务对象覆盖率高。该区以“养老在家里,我们来帮你”为主题,在全区广泛建立老年会所,积极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一站式”为老服务平台。区级老年会所是在民政部、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我区创立的一种敬老、助老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会所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于2011年11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营。该会所以“一切为了老人,为了一切老人,为了老人的一切”为服务宗旨,突出休养生息、休闲娱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慰藉主导作用,分为便民服务区、文化活动区、生活服务区、素质教育区、室外文体活动区等若干个功能区,内设棋牌游艺、日托休息、心理康复、保健养生、生活照料、互助志愿服务、膳食服务、书画阅览、亲情视频、陪护托管、健身等60余个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养老和服务。会所以“智能型中心”为目标,不断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系统地、全面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其具备较高的服务水准,正在成为一个以养老服务为主,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的,集休养、娱乐、保健、康复、健身、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为全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开放式的无偿服务,使广大老年人不仅增长知识,还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在今后的运营中,将通过其标准化建设,科学化经营管理,努力建成“为老服务的平台,老年艺术的摇篮,休闲娱乐的园地,精神生活的家园”。每个街道都在建立街道老年会所,具备满足辖区老年人的保健、休闲娱乐、文体活动、阅览、休息、心理疏导等需求的功能。在各社区设立社区老年会所41个,面向社区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日间服务。全区各级老年会所全部做到“四有”,即有统一规范的名称和标识、有工作队伍、有规章制度和台帐档案;在服务对象上区分不同对象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在服务方式上,提供定点定时服务、关爱问安服务、志愿服务等多种服务。西南关社区老年会所还为社区老人配置了温馨小喇叭、子女视频对话室、家庭配餐、理发、洗涤上门等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各老年会所在实施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设置上,还积极推进“文化养老”,不断推动老年服务向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延伸。曹家巷社区成立的老年会所,每天都开展文艺汇演、书画等有益老人健康的文娱活动,不断满足老年人在知识学习、精神享乐、心理慰藉等方面的需求,不仅实现了老有所养,还实现了老有所乐、乐在其中。

(四)形式多样市场运作。对各类养老机构,为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该区以“福利为本、服务为先”,“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作为运作基调,采取“民办公助”、“管办分离”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他们在对社会孤老提供义务服务或低偿服务基础上,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生存能力。对有养老服务需求、又有经济实力的老人,积极引导他们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自己掏钱向居家养老专业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目前,潍城区共设立养老床位4523个,入住2790人。

(五)提升素质专业服务。为探索养老服务专业化、多样化,该区通过颐年园养老爱心培训基地和潍坊市开心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普遍轮训。全区培训上岗的涉老管理服务人员200余人,占全部434名养护人员的49%。同时,实行“专业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在各社区普遍成立了居民互助协会、民政义工服务队等不同类型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注册养老组织152个,邻里互助点235个,人员达1.8万人之多,有针对性的开展为老结对互助服务。城隍庙社区于1999年成立了潍坊市第一家居民互助协会,已发展会员97名,为社区老年人开展了医疗卫生、家电维修等6大系列28项服务,自成立以来,已为社会老年人提供互助服务2万余人次。

(六)借力信息高效管理。通过建立“一个平台、两大网络、两项制度”,不断促进社区居家养老“管理规范化”。“一个平台”是指“潍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中心”,将全区的“421”家庭、“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病残老人、高龄老人建立信息化台账,登记老人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家庭情况、服务需求等,同时,将社区助养、助医服务资源分类,统一调配、统一使用。“两大网络”,一是指社区老人医疗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小区医疗点和地区(段)的医疗院所网络,为本社区老人提供医疗保险、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以及医疗护理等一整套医疗保健服务;二是指社区老人帮困求助及家政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和精神健康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在该区设立的12343民生万事通服务平台,通过在各社区设立社区信息服务站,通过12343呼叫服务平台、www.xiexiebang.com网络平台、***短信平台、传媒资讯、服务大厅5个平台,快速匹配需求老人与服务企业的精准对接。“两项制度”是指问候制度和养老机构管理制度。一是通过及时了解“421”家庭、“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病残老人、高龄老人生活和健康状况及其他需求,及时调整服务项目、服务人次和服务时间。二是对社区养老机构,通过制定各种规范性、标准化的配套管理办法与措施,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服务,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入住社区养老机构,从而保持机构的持续壮大,引导为老服务不断升级。

三、成效与反响

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区养老服务形成了以国有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为示范,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形成了大、中、小型并举,高、中、低档互补,公办公营、民办公助、民办民营和居家养老等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并存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2005年该区被定为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单位,2010年该区被表彰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2011年3月,省民政厅杨丽丽副厅长率领调研组对该区社区养老进行专题调研,中央党校亚太研究中心副教授李慧到该区现场考察,4月,全市社会福利工作在该区召开现场会,在全市推广了该区的做法,6月,市政府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该区的社会养老做法在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交流,并参观了该区的西南关社区养老现场,8月,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晓丽等7人,来该区调研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9月,省民政厅厅长张国琛带领各业务处室负责人等,考察了该区的社区养老现场,10月,潍坊市原市长许立全到该区视察社区现场,11月,山东省民政厅规划财务处赵立杰处长及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到该区现场考察;另外烟台民政局、滨州民政局、高密市政府、寒亭区政府、坊子区民政局等10余家兄弟单位先后来该区参观考察。该区推进老年会所的做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潍坊电视台新闻频道、潍坊新闻视频网和潍城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分别做了专题拍摄报道。

四、探讨与评论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为进一步把社会化养老事业做强做大,应坚持以下六点:

(一)坚持养老服务公益性方向。养老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公益性事业最基本的特点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从国外经验看,政府一般遵循“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管理体制,绝大多数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这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即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运作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既能使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又能调动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养老福利服务事业的积极性。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总体规划、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监督管理等方面。社会化运作应培育非营利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只有提供养老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发展壮大了,才有可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二)打造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建立长效机制。为确立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发展思路,首要要全面掌握本地的养老需求和薄弱环节,针对问题和需求,进一步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社会效益明显、有特色、有社会公信力的养老企业品牌,确立起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社会有关养老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选拔、招标等方式,把服务质量高、信誉好、实力强的社会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卫生等机构引入社区,打造养老服务品牌,借鉴商业连锁模式,把优质的养老服务传输到各个社区。这些养老机构作为承担居家养老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定点单位,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享受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

(三)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会福利服务群体。倡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结对活动,建立起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会福利服务群体。将社区养老与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既丰富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壮大了社区志愿者的队伍,为社区志愿者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同时,又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特别鼓励老年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老年志愿者通过自助和助人,不仅可以把快乐和欢笑带给社区,把真情和暖意带给其他老年人,而且还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老年人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的财富,从而可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和自我价值。

(四)加大投入,强化政策扶持。要制定更加明确的养老行业服务具体标准,建立评估体系,建立质量标准,实行评估审核,引导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行业指导,摆脱低水平竞争局面。同时,加快与信息部门的联合,比如,潍城区在实际运作中,就与12343民生万事通进行信息联网,合力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使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能快速、方便地互动沟通,最终实现任何老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通信设备、享受任何服务的目标。

(五)抓好规范管理,引导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升级。到2011年年底,潍城区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全部建立起了老年会所,城市社区的老年会所达到了全覆盖,近郊村社区达到了半数以上覆盖,形成功能配套,多样化为老服务的发展新格局,构建起社区居家养老“十分钟”服务圈,因此实现了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同时,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示范活动,通过加强督查指导,发现培育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态势,创造互相学习、争做先进的局面,促进养老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下载坚持政府主导 创新运行机制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政府主导 创新运行机制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