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执政艺术与政党理想
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社会理想的感召力能否保持,在政党先进性与社会变迁之间能否实现良好互动,执政能力能否在各阶层利益独立化趋势逐渐加大情况下得到锤炼,都有赖于政府工作在激发社会活力、共享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实绩。针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提出了“工作指导和部署”,又展示了科教文卫体、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困难群众生活、司法公正、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八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作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既有将和谐社会与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相提并论的“三个着力”的高度,又有“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安排30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等政策承诺。报告向世界再次宣示了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明确了“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构建和谐的基础工作和国内环境支撑的重要位置。报告中和谐社会的政策实施,主要集中在“活力”、“共享”和“环境”三个方面。通俗地讲就是为做大蛋糕提供激励,为做蛋糕、分好蛋糕提供公平、稳定的社会条件。政府和谐社会政策实施的这三个着力点,明显地体现了政府政策为社会公众生产和生活提供统一、平等的制度环境,同时又着力弥和发展差距和处理好发展代价的政策弹性。和谐社会政策的“实招”欲取得实效,要靠政府能力建设的配合。培育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意识,是温家宝就任总理后,增强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既体现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个政府行政能力薄弱环节的建设,又体现在政府工作的视线和触角对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全面辐射,尤其是覆盖到社会的边缘角落和边缘人群。可以说,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是解决好转型期社会诸种矛盾的行政“推手”。只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才能取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为,和谐社会建设毕竟跳不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伴随着的诸种物质约束,也不能回避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政策“死角”。解决好现实困难,必须依靠政府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依靠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的切实投入。温总理赴上蔡看望艾滋病人,到矿井下与矿工过节日,这些特意到不容易被人关注的社会角落走访和慰问,就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工作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广覆盖”,体现了政府领导精力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投入。虽然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是主要领导人身体力行的倡导会有力地推动这个建设。回顾上月胡锦涛总书记和曾庆红副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的内容,比较党的和谐社会建设方略与政府的和谐社会工作布局,既能清晰看出执政党视角与行政实施方面的区别,又能体味其相互呼应之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执政党厘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政府工作围绕基本特征实施政策调整。政府工作报告集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调整与政府自身建设推动于一身,用政府工作思路转换和财政投入“实招”的配合推动和谐社会这个执政党社会理想的实现,是落实执政党战略任务的重要工作部署。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将和谐社会建设定位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并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新趋势、新特点,界定了以民主法治为首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归宿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个界定无论是对高级干部研讨班的研究讨论,还是对它之后的“~”代表的讨论,都起到了“主心骨”和“定音鼓”的作用。因为这个界定的立意是高远的:既包含民主法治、活力动力、秩序稳定这些着重解决人与人、阶层与阶层矛盾的当代制度供给要素的要求,又包含人与自然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长远要素的要求。它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永立世界潮流潮头、永葆青春活力的姿态,推动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执政使命的历史自觉。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社会理想的感召力能否保持,执政党能否通过有充分社会弹性的社会政策,在政党先进性与社会变迁之间实现良好互动,执政能力能否在各阶层利益独立化趋势逐渐加大情况下得到锤炼,执政技术和执政艺术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得到升华,都有赖于政府工作在激发社会活力、共享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实绩。由此而论,与政府财力物力的投入政策变动一道,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角色的归位、政府政策的公共利益导向、政府政风建设又多了一层实现执政党社会理想的崇高意蕴。由此,我们可以将思维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跳出来,感悟一下“和谐社会”这个~年最热门话题的政治意义了:前后相隔半月的两次重要会议,党的政策定调与政府政策实施、政党社会理想的宣示与政府改革动作的演示,相互呼应,相互配合,体现了高层对执政能力建设主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践行,可谓是为世人徐徐展开一个现代政党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基础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的历史画卷。
第二篇:和谐执政艺术与政党理想
文章标题:和谐执政艺术与政党理想
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社会理想的感召力能否保持,在政党先进性与社会变迁之间能否实现良好互动,执政能力能否在各阶层利益独立化趋势逐渐加大情况下得到锤炼,都有赖于政府工作在激发社会活力、共享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实绩。
针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提出了“工作
指导和部署”,又展示了科教文卫体、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困难群众生活、司法公正、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八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作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既有将和谐社会与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相提并论的“三个着力”的高度,又有“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安排30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等政策承诺。报告向世界再次宣示了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明确了“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构建和谐的基础工作和国内环境支撑的重要位置。
报告中和谐社会的政策实施,主要集中在“活力”、“共享”和“环境”三个方面。通俗地讲就是为做大蛋糕提供激励,为做蛋糕、分好蛋糕提供公平、稳定的社会条件。政府和谐社会政策实施的这三个着力点,明显地体现了政府政策为社会公众生产和生活提供统一、平等的制度环境,同时又着力弥和发展差距和处理好发展代价的政策弹性。
和谐社会政策的“实招”欲取得实效,要靠政府能力建设的配合。培育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意识,是温家宝就任总理后,增强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既体现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个政府行政能力薄弱环节的建设,又体现在政府工作的视线和触角对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全面辐射,尤其是覆盖到社会的边缘角落和边缘人群。
可以说,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是解决好转型期社会诸种矛盾的行政“推手”。只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才能取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为,和谐社会建设毕竟跳不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伴随着的诸种物质约束,也不能回避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政策“死角”。解决好现实困难,必须依靠政府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依靠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的切实投入。
温总理赴上蔡看望艾滋病人,到矿井下与矿工过节日,这些特意到不容易被人关注的社会角落走访和慰问,就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工作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广覆盖”,体现了政府领导精力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投入。虽然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是主要领导人身体力行的倡导会有力地推动这个建设。
回顾上月胡锦涛总书记和曾庆红副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的内容,比较党的和谐社会建设方略与政府的和谐社会工作布局,既能清晰看出执政党视角与行政实施方面的区别,又能体味其相互呼应之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执政党厘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政府工作围绕基本特征实施政策调整。政府工作报告集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调整与政府自身建设推动于一身,用政府工作思路转换和财政投入“实招”的配合推动和谐社会这个执政党社会理想的实现,是落实执政党战略任务的重要工作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将和谐社会建设定位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并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新趋势、新特点,界定了以民主法治为首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归宿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个界定无论是对高级干部研讨班的研究讨论,还是对它之后的“两会”代表的讨论,都起到了“主心骨”和“定音鼓”的作用。因为这个界定的立意是高远的:既包含民主法治、活力动力、秩序稳定这些着重解决人与人、阶层与阶层矛盾的当代制度供给要素的要求,又包含人与自然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长远要素的要求。它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永立世界潮流潮头、永葆青春活力的姿态,推动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执政使命的历史自觉。
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社会理想的感召力能否保持,执政党能否通过有充分社会弹性的社会政策,在政党先进性与社会变迁之间实现良好互动,执政能力能否在各阶层利益独立化趋势逐渐加大情况下得到锤炼,执政技术和执政艺术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得到升华,都有赖于政府工作在激发社会活力、共享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实绩。由此而论,与政府财力物力的投入政策变动一道,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角色的归位、政府政策的公共利益导向、政府政风建设又多了一层实现执政党社会理想的崇高意蕴。
由此,我们可以将思维从政府
第三篇:国外长期执政政党如何制度反腐
在当今民主政治时代,执政党要长期执政,必须获得强大的合法性基础。所谓合法性基础,即是指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和平时期,腐败是损害执政党合法性基础的最为要害的因素之
一。世界历史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一些政党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根源就在于其政治的清廉和执政的绩效。当前,中国正处于腐败的高发期,总结国外一些大党老党在反腐败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治理腐败,无疑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治理腐败之根本是构建严密的制度体系,将权力的行使控制在制度规范内。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都非常重视制度反腐的重要作用。越南共产党对遏制党内腐败极其重视,先后制定了《反腐败法》《申诉控告法》等,为惩治腐败、加强群众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越南共产党规定:因腐败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和单位,不管领导者是否参与其中,都要追究党委主要领导人的法律责任和纪律责任。为了加强对干部的监督,越南共产党在原有干部收入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实行了干部、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干部、公务员要申报个人房地产情况及其配偶和子女在国外自费留学的经费来源。新加坡在人民行动党主政下建立了完善的立法体系,为政府廉洁从政和预防腐败提供了有效的行为规范。新加坡相继出台了《防止贪污法》《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公务员纪律条例》《公务员惩戒规则》等法律法规。新加坡法律规定的“贿赂”的含义非常宽泛:不仅包括金钱、礼物、有价证券等任何形式的财产或财产性利益,还包括无法用金钱计量的职位、就业、契约、义务的放弃、责任的免除以及各种服务、恩惠、好处等非财产性利益,以及任何对上述报酬的表示、着手和许诺。
瑞典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廉洁的国家之一。在瑞典的执政舞台上,长期唱主角的政党是社民党,其成功做法之一就是较好执行了公务员的高薪养廉政策。此外,瑞典还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良好机制,权力监督有议会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审计监督、监察专员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主体和环节,为防止政府滥权提供了制度保证。政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执政党掌控着巨大的行政资源和权力,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和约束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大多数国家的政党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纪律监察制度,监督、检查、惩处违纪党员自我约束机制,一些国家还通过法律制度对执政党行为进行规制,除此之外,公共和媒体也会施以社会舆论的监督,从而形成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
建立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法律的刚性监督。一些国家在政党政治问题上,日益重视立法,使政党组织及其活动日趋法律化和规范化,从而克服了随意性和不合理性。例如,《意大利共和国法》(1947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7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1958年)、希腊宪法(1975年)、葡萄牙宪法(1976年)、西班牙宪法(1978年),等等,对政党及其活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律使得政党和政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和国家政治体系中具有了明确的、稳定的法律地位,受到法律的保障,政党的活动也就日趋规范化。
社会公共舆论的监督。许多政党还重视新闻舆论、社会公众的监督。古巴共产党设立了全国群众举报委员会,直接隶属古共主管党务工作的政治局委员领导,加大了监督力度。马来西亚巫统建立群众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尽可能地增加透明度。在许多国家新闻舆论享有高度的自由权,他们可以在法律范围内对执政党的言行进行调查报道,使执政党时刻面临“第四项权利”监督的压力,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保持谨慎。(文/吴海红)
第四篇:国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上) 课程考试
国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上)90分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本讲提到,二战以后西方国家陆续建立了新机制,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的集体谈判制度
B.美国社会伙伴关系
C.意大利的共同决定权
D.德国的历史性妥协
2.明确提出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的是()。
A.日本民进党
B.法国社会党
C.泰国共产党
D.德国社会党
3.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一个政党能否上台执政或者执政寿命能否延续,取决于()。
A.选举中能否获得足够选票
B.能否得到大财团的支持
C.候选人的演讲水平
D.政党领袖的影响力 4.在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下,一个政党能够上台执政主要是因为()。
A.代表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B.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
C.带领人民推翻旧制度,赢得了信任
D.窃取其他政党的胜利果实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根据本讲,执政党意识形态困境的来源有()。
A.执政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天然距离
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C.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多了
D.政策转向难
2.各国政党采取的应对意识形态困境的措施有()。
A.更新思想观念,挑战传统理论
B.闭门执政 C.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D.弱化意识形态的色彩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20世纪各国的政治舞台就是各种主义的一个大试验场。正确
错误
2.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正确
错误
3.二战以后,社会的阶级阶层逐渐分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都在减少。
正确
错误
4.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的政治组织,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正确
错误
第五篇:建设学习型政党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学习型政党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面对建设学习型组织这一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求,中国共产党理应走在其他组织前面,把自身塑造成学习型的政党。
加快向学习型政党的转变,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各级组织的显著特征。随着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党组织原来的一些学习方法、机制已不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创新各级党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理念、学习制度等,才能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适应执政新环境和新任务的需要。建设学习型政党,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突破学习的观念障碍,实现认识的重大转变
一个组织只有努力改善其成员的思想模式,促进全体成员达成认知行动上的一致,才能保障组织计划的顺利实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首先突破思想观念的误区,改进思想模式,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用先进、科学的理念武装各级党组织,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运用先进理论认识和改造世界,以保证各项工作正确及时地贯彻落实。
(一)学习的内涵应由狭隘、片面向广阔、全面转变
××学习要与思考联系起来。学习过程应该是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吸收知识、获取信息,还包括思想、心理和观念的转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是衡量一个政党成员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战略思维是指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的问题作出重大决策的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性思维、全局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预见性思维。从领导者视角看,战略思维实际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一种思维方式,一个认识的基点,标志着认识问题的角度、幅度和深度;是领导者议大事、谋大局的深入思考,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是每个领导者必须选择的思想方法和领导艺术。
××学习要与联系起来。离开实践的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建学习型政党,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活动,而是旨在全党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大兴学习调研之风,进一步拓展发展思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升科学决策水平,推进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创建过程中必须克服“假学”的倾向。一是要防止一阵风式的表面化学习。二是要防止机械性的盲目学习,学用两层皮。三是要防止被动性的应付学习。当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善于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个人工作的思想实际,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学习要与创新联系起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学习不只是适应性学习,而且要创造性地学习。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习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创新意味着知识的应用并做出成果。世界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党自身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变化的环境要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也应转变为创新性。画地为牢、被动应付、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精神状态,必然难逃“煮青蛙”的厄运。社会主义新的实践要求我们党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不断学习中求进步,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
××学习要与个人、社会、组织联系起来。从个人来讲,学习应成为人生的一个目标,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内容。学习像水、空气和吃饭一样,是人须臾不可离开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是人生目的。任何人学历再高,学问再大,官位再显赫,都不能骄傲自满,浅尝辄止,而是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从社会来讲,现代社会要求构成社会的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学习已不只是几个人的学习、一部分群体的学习,而是全民学习、全社会学习。从组织来讲,现在的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还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集团的事情。对于政党来讲,学习不仅仅是党员个人的自觉行为,而且是一种强制性的组织行为,各个党组织都应制定计划,确立制度,创造环境,使每一名党员成为学习型党员,每一位党的干部都成为学习型干部,每一个党的组织都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把设成学习型政党,来引导整个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迈进,实现jzm同志提出的“21世纪的中国应处处成为人人皆学之邦”的伟大构想。
(二)学习的理念应由终结式、完成式向终身式、即时式转变
据有关专家们分析,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今后40年工作生活的需要;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为5—22岁;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则必须把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终身学习,即每个人在一辈子的工作生活中,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强学习能力,方能获得成功。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深刻地分析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为人类正在走向学习型社会,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要做到终身学习、即时学习,就要使学习完完全全地融入生活,融入工作,做到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把学习融入人生的每时每刻,成为“全时空学习”。我们党要实现向终身式、即时式学习转变必须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优势,借鉴和吸收学习型组织先进理念,在党内大力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终身学习、时时学习、会学习、能学习的学习理念,使这些理念在全党深入人心,并转化成党员的自觉行动。
(三)学习的方式应由单线式、灌输式向互动式、共生式转变
多年来,无论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如何改变,有一点则是不变的,这就是你教我学,先生永远是先生,永远是学生,教学中的主客体是基本稳定的。党员教育也是如此,政治说教多,联系实际少;老师讲得多,学员议得少,被动学习;教学形式单调、方法陈旧、呆板,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缺少启发式、交流式、互动式教学新模式;常常注重过程,往往忽略效果,使受教育者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气氛沉默,失去了教育应具有的感染力、激发力、影响力、互动力。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为开放式、互动式学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使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所谓开放式学习,就是保证有充分的信息相互交流,有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创新;所谓互动式学习,就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实现党员个人或组织内部同外部在学习上互相促进,把学习纳入工作和生活程序,教与学互为主体,先生与学生互移其位,使之互相促进。
开放互动的学习方式突出强调党员和干部要把终身学习融入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时刻注重信息的沟通和知识的更新。要做到开放式互动式学习,应在以下几方面创新学习方式。××进一步加强集中学习讨论之前的自学和调研。自学是带着问题的学习,是有的放矢的学习,是提高集中学习讨论的质量和水平的基本途径。调研是找准存在问题的过程,是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的过程,是增强集中学习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离开了自学和调研,集中学习讨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各单位在学习的计划、月(季)计划和每次集中学习的安排中,明确集中学习前的自学内容和调研课题,尤其要深入研究关系和社会发展全局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避免自学和调研的盲目性。
××紧紧抓住集中讨论这个中心环节。集中讨论可以让不同方面的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充分反映出来,通过进行积极、健康的讨论交流和思想斗争,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上、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各单位在学习的计划、月(季)计划和每次集中学习的安排中,明确集中讨论的发言人,使中心发言人有更加充分的发言准备,其他成员有十分明确的讨论主题。
××要注意处理好集中学习和集中讨论的关系,进一步使集中学习和集中讨论有所区别,各有所用。尤其要注意把领读、看录像、听辅导等具有集中学习特点的学习形式与集中讨论区别开来,提倡多安排集中讨论的时间,少安排集中学习的时间;对那些可纳入个人自学和个人调研的学习内容不应在集中学习中重复安排,因为这样安排不但耽误时间,效果还不明显。
二、突破学习的组织障碍,建立开放的组织环境
从系统理论来看,一个组织系统只有不停地保持与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人类步入信息爆炸时代,一个组织系统与外界的能量、知识、信息交换量大大提高,交换频率显著加快。如果一个组织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能量、知识、信息过少过慢,那么该组织系统必将发生衰竭乃至为时代所淘汰。从这个意义上看,和原有党组织相比,学习型党组织应是能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的党组织,它从外界摄取并消化、创新知识信息,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自身发展壮大的动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克服“封闭、保守、官贵民贱”的落后等级观念,建立一个真正平等、人人畅所欲言的新的开放的组织环境。
(一)营造共同愿景下的良好环境氛围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共同愿景的建立是构筑、营造学习型组织的一个保证。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进程中,培养共同观念,充分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从而使党员干部在对共同观念的自觉认识中充分激发自身潜能并调动其主动性,由“要我做”的被动性转变为“我要做”的自觉性,对于增强党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奋斗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共同的愿景是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对于一个成功的政党来说,不仅要形成共同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分层次建立一个明确实现共同目标的多渠道、多层次的保证体系(团体目标)作为中介,形成群体创新的氛围。
在创建学习型政党过程中,党员的学习必须在突破个人学习基础上不断加强组织学习的能力。组织学习是在共同愿景指导下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党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沟通,从而最终实现党组织力量最大化。组织学习还应充分发挥党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支部会议,使大家在集体讨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当前我国的人口流动性很大,有的地方基层党组织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组织学习很不正常,这对于学习型政党的建立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鉴于此,有些城市在外来人员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党支部,使这些流动党员能够集中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创造。通过营造“共同愿景”下的组织环境,以求自我激励,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才能建构起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体系,从而推动学习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二)从“参与式开放”走向“反思式开放”
参与式开放是指组织中的成员可自由说出心中所想,它是大家较能理解的一种开放形式。参与式开放层次上的沟通,并没有使大家的看法在更深的层次上发生改变。在大家分别陈述自己的意见之后,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果仍然是我行我素。如果必须形成决议,决议本身质量也不会高,因为参与式开放并未影响到各人立场背后的思考。从自我超越的观点来看,参与式开放只是注重互动的方法和过程,而非互动的结果。
从参与式开放走向反思式开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参与式开放能够使人们坦率地向外说出自己的见解,而反思式开放则能够使人们“向内看”,自我反省。这类似我们倡导的“批评与”。反思式开放以向自身挑战为起点,持着“或许我是错的,别人是对的”的态度,不断检验和改善我们可能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想法。通过反思式开放,人们真正反思自身看待问题的立场、方法,检查自身的心智模式,最终对问题有较透彻、全面的了解。如此的开放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三)开展与党外人士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和交流
只有成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才能进行组织变革、组织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差异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只有成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组织间的交往和协调才能得到维持,才能增强组织的活力和生命力。党的组织系统也不例外。过去我们党曾有过与党外人士和党外组织亲密合作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经验说明了一个开放的党会有无比的生气和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要继续发扬党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与党派和党外人士合作的传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促进。只有与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不断地加强联系和合作,党才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更具有广泛性和科学性;也只有与他们不断加强联系和合作,我们党自身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四)建立开放的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系统
构建开放的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系统,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要充分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在干部培训上体现开放性,建立并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党政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建立健全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干部教育培训网络体系;要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体现开放性,突出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开放式的基层干部选、育、用、管机制,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增强各种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和能动性。
三、突破学习的制度障碍,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新世纪党的建设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实现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目标,必须强化制打造良好的平台。
抓住重点,典型引路,是创建和推进学习型政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在对象上,要突出领导班子这个重点,尤其要把各地、各部门的“一把手”作为重中之重。党员领导干部负有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的职责,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组织者、指挥者、“第一推动力”,同时也应成为先行者、带头者、“第一学习者”。只有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学习型的干部队伍。因此,必须要求领导干部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带头参加学习活动、培训活动;带头撰写理章、调研报告;带头深入实际、学以致用。建立一种全新的领导力场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全新的领导力场要求领导者必须当好三个角色:设计师、教练员、仆人。领导者作为设计师,不只是设计党组织规划、共同愿景、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设计党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设计党组织的价值观,设计学习过程。领导者作为教师,就是要亲自对党员不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与帮助党员在工作中形成全局观念,合理调配党组织中的全部资源,洞悉党员的优势所在,并给予相应的帮助。乐于给党员的工作进步创造机会,给党员创造具有成长性的职业生涯,宽严有度,有效激励党员完成组织的各项目标。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共同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愿意为实现共同愿景而殚精竭虑,无私奉献。
五、突破学习的时间障碍,把握学习的科学规律
从目前我们党内的学习来看尚存在着一些时间障碍。从主观上说,有的同志缺少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强调没时间学。从客观上说,现在各级组织之间来往过于频繁,有些领导干部应酬较多,忙于迎来送往,分散了不少精力,浪费了不少时间。看来,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我们必须突破时间障碍,掌握学习规律。
要有效地进行学习,必须遵循学习的节拍,掌握组织学习的规律,学会在工作中创造时间。创造学习时间是学习型组织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创造学习的时间,主要是创造反思的时间,真正的学习必须是在反思中学习。如何创造时间?现代管理学提出了五种方法:(一)分享他人时间——学会分权、放权;(二)谨防“时间小偷”——应酬多,无故打扰,寻找文件,无聊电话,干不该干的,无意义的会议,不守时者,杂乱无章,缺乏自我约束,讨论无准备的“麻乱问题”都是窃取时间的小偷,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无谓的时间浪费;(三)有效利用零星时间;(四)用钱买时间;(五)改善流程。
良好的学风是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实效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良好的学风。要在全党营造认真学习的风气、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创新之风、思考之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勤学、真学,学有所成,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