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协会调研基地万春镇
万春镇
万春镇位于成都温江区北部,东与永宁镇、公平镇相连,南接柳城镇,西与踏水镇为邻,北与郫县清河乡、德源镇接壤。公路四通八达:成(都)温(江)
邛(崃)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温(江)郫(县)公路,温(江)万(春)踏(水)公路,万明公路纵横全境。
目 录
1基本介绍
2就业情况
3城镇建设
4产业发展
4.1 4.2 4.35社区建设
6旅游发展
7行政区划 5.1 综述 5.25.35.45.51.基本介绍
万春镇辖区14个行政村,124个社,总户数7502户,总人口20701人,其中:男10019人,女10682人,城镇人口1745人,其中:男844人,女901人,乡村人口18956人,其中:男9190人,女9766人,适龄人口12367人,其中:男5935人,女6432人。失地人口2930人,其中:男1320人,女1610人。全镇耕地面积15305亩,建设占地1980亩,道路占地636亩,河道占地166亩,沟渠占地423亩,绿化占地587亩,城区面积1.1平方公里(17亩)。乡镇企业575个,其中:工业115个,建
筑业15个,交通运输仓储业47个,批发零售业269个,餐饮业32个,社会服务业54个,社会团体1个。2000-2003年全镇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36150万元,财政收入810万元,农村人口人均收入3961元。2001年12月6日和2001年12月7日分别召开了中共万春镇第十二次党代会和万春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镇党委、纪委、人大、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镇党委书记:赵浩宇;副书记:赵旭东、袁顺民;委员:汪义坤、王德金、杨桂芳、吴仕能。人大主席:汪义坤。纪委书记:袁顺民;副书记:张珉诚。镇长:赵旭东;副镇长:王德金、杨桂芳、陈海。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塑生态城镇品牌、建川西特色水乡”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富民增收工程”、“精品城镇工程”、“兴三强二工程”、“文化提升工程”、“公仆添彩工程”五大工程,加快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不断改革,扩大开放,扎实推进万春的新跨越。
2.就业情况
该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的部署和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把温江建成农民最少,就业最充分的和谐新区”的要求,把城乡充分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步思考,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努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全面完成了辖区内劳动保障所、站标准化、网络化建设,建成了4个充分就业社区;全面完成了就业实名制普查和5277人的就业培训任务;解决了2989名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就业率达92%;全镇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就业率达91%;“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90%;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9911人,转移率达80%,全面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形成了良好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
3.城镇建设
引进澳大利亚艾文博、上海成美园艺、云南绿大地等花卉流通企业,实现花卉跨区域流通的突破,初步形成了西部花卉交易中心的框架;引进广东先锋园艺,实现了花卉科技进步的突破,初步形成了西部花卉研发中心的框架;以交易区为载体,加快花卉流通企业聚集,初步形成了西部最大的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的信息聚集和流通集散中心。自2007年8月以来,该镇已引进大型花卉企业5家,引进到位资金3.3亿元,提高了全镇花卉产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有效带动了温玉路、温郫路、鱼凫路延伸段两侧花木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瑞利达”恒温库、桃李面包厂、红专净菜厂等企业的带动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等传统产业、加快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强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股份合作、租赁、承租、返包、托管等模式,使土地使用权向经营能手、专业大户集中,形成花木、大蒜等特色农产品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全镇已累计流转土地20%以上。整合镇内生态、文化、餐饮资源,依托“天府花城”、核心交易区等重大项目的带动效应,包装、推介了“川西美食名镇”、“生态旅游”、“国色天乡“、“春江花韵”等项目,“国色天乡”花卉迪斯尼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春江花韵”项目完成一期建设的80%,在花博会前将全面开放。全力打造温郫路三产经济线、鱼凫路延伸段生态经济线、温郫彭旅游环线,加快实现镇域经济价值的可持续化、生态价值的现实化、人文价值的理性化,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全力打造“都市型近郊生态旅游第一镇”。积极引进和扶持发展一批高科持、高利润、高附加值和无污染的农产品深加
工、绿色食品生产等工业项目;对受产业限制不能在镇域内发展的工业项目,按照“飞地工业”的有关政策,积极将引进到海峡两岸科技园区,以进一步培育经济发展后劲。在规划的引领下,万春镇扎实推进城镇道路、电力、天然气、自来水、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与温江主城区的“大并网”和无缝对接。三年来,先后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完成了春江路、万明路、春水路、鱼凫路、物流大道、天乡路等道路建设和主干道沿线风貌整治,在区域内形成了“四纵八横”的骨干交通网络,铺设自来水管网40.71千米,天然气管网30.17千米,排污管网30.17千米,电力管网下地3千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7平方米。同时,坚持同步完善教育、医疗、商贸、政务服务等配套设施。投入5000万元新建了万春实验校、踏水实验校两所标准化学校,对镇子实验校进行了改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点布局更为合理,促进了万春镇教育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启动了政务服务中心、派出所、工商所、司法所、邮电、电信、金融、电力、医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
4.产业发展
万春镇当地农户形成了种植花卉苗木的习惯,但多以自家的土地分散种植、分散经营,属于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为了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万春镇抓住参与举办全国第六届花博会的契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依托花博会搭建的要素平台,扩大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本地企业,推动传统的一家一户花卉苗木种植,向园区化、设施化、集群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全镇实现花木销售收入4.2亿元,比2004年增长136.8%。
1)借鉴经验,规划建设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
结合现代花卉苗木种植栽培集中化、设施化的特点,借鉴工业集中、集群发展思路,规划建设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着力提升花卉栽培的设施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万春镇采取政府规划、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天府花城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该集中发展区以设施化、标准化、集群化生产为方向,以高档盆花、新优地被植物、植物造型、盆景艺术、盆栽植物为重点,集花木生产、交易、研发功能于一体,规划面积22.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7.5公里。目前,已引进兰花产业基地、日香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23个重大在建农业产业化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达到2.5亿元,可实现年 销售收入3亿元。
2)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
万春镇利用花博会搭建的要素聚集平台,充分利用花博会形成的环境优势和品牌效应,围绕天府花城等一批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的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生产规模大、技术力量强、营销范围广的花木龙头企业,推动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化发展。三年来共引进浙江森禾、云南绿大地、广州先锋园艺盆花生产基地、艾文博花卉世界等花卉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带动全镇花木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不仅大幅提升了花卉苗木的种植水平,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营销理念,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
为了促进分散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万春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先后实施了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和集体经济组织改造的“两股一改”工作。通过依法流转土地,对区域内原有花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土地向有技术、善管理、懂经营的规模业主集中,培育出了易园、三邑、金兰、卉森、南岳等大型花木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了万春花木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5.社区建设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万春镇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借助“国色天乡”、“香颐丽都”、“四川电院”等项目建设,将卫星社区、红星社区和五里村、七里村的农户集中到“天乡路社区”农民新区。该社区牵手“国色天乡”,背靠“校园经济”,由四川省规划设计院设计,占地面积250亩,规划建筑面积25.8万M2,计划入住农户2100户,计划总投资金1.84亿元,第一期工程占地150亩,已投入资金0.92亿元,已建成房屋面积12.8万M2,同时配套建设了3.6万平方米商业股权用房。
1)建设模式
在建设中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招商,对接城市建设标准,基础设施与城区对接,做到了水、电、气等“七通一平”。配套突出了“八个一”标准(“八个一”即:一个完善的社区组织机构,一个社区警务工作室,一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一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一个便民放心店,一个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场所,一个公交站点,一个垃圾集中清运中转站),切实完善农民新区的服务功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解决安置区建设资金,区上配置300亩土地,将拍卖土地的收入实行封闭运行,用于“天乡路社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
2)分配模式
“天乡路社区”农民新区住房户型分70、105和140M2 三种,房屋使用面积按人均35M2 配置,住房农户按优惠价320元/M2至350元/M2购买住房,商业股权用房按优惠价450元/M2购买。政府并严格按“商住分开”原则,政府组织统一修建商业股权用房,农户按人均8M2的商业用房分配。商业用房实行股权到人,集体管理,委托企业经营,经营收益分配给农户。目前已卫鑫置业有限公司已将天乡路社区3.6万平方米商业股权用房租赁给武夷山金川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从2007年12月起,卫星社区三口之家每年将获得2100余元的商业股权收入。
3)产业培育
规划中注重产业基础,将3.6万平方米的商业股权用房规划在具有较好商业氛围的位置,便于实现与其毗邻的四川电院7000余名师生常年消费、国色天乡花卉迪斯尼每年100余万旅客消费群体的对接,目前正在统一规划,通过项目包装、实施招商、积极引导南岳庙旧城改造中的万春卤肉、明芳居等品牌餐饮企业进入
天乡路社区,做大做强三产业,引进大型超市,聚集人气和商机,使农民商业股权利益最大化。就业模式。依托国色天乡、四川电院、大庆蜀苑、花木龙头企业等单位的用工需求,充分利用“三教”统筹资源,依托市城乡一体化的专家服务基地和万春镇劳动力花木技术培训基地,采用“基地+就业订单”、“企业+就业订单”等多种模式做好花工、花木经纪人等培训,打造“温江花工”品牌,以创建充分就业示范区为载体,将在“天乡路社区”设立劳动保障服务大厅建设,实现信息网与温江区就业网对接、与派驻广州的就业信息站对接。鼓励群众在社区内从事小家政、小修理、小餐馆等服务项目,帮助他们争取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实现自主创业,使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2%以上,建成充分就业社区。
4)管理模式
建立社区服务机构,对城市规划区所在的五里、七里两个建制村撤并后成立了春江路社区,健全社区管理服务网络,按照“物业共管、文明共建、环境共享”的原则健全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功能,探索建立了村(社区)企合一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两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党员代表议事会)的作用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由社区对居民提供教育、宣传、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公共服务,切实提高村民的素质,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由社区实体组建物业管理队伍,将工作人员送入置信学校进行专业培训,承担小区内物业等相关日常管理工作,前两年的管理费用由政府转移支付,后期管理费用由社区集体支付。
6.旅游发展
万春镇充分依托花木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以国色天乡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等服务业,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餐饮娱乐、房地产等相关配套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万春镇抓住举办全国第六届花博会的重要机遇,引进成都置信公司打造花文化主题乐园——国色天乡,培育以主题游乐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业,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现代旅游产业链。国色天乡乐园一期于2007年4月14日正式开园,仅2007年就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亿元,实现税收2300万元,并吸引了大批游客到万春观光休闲。总投资30亿元的国色天乡乐园二期已正式动工建设.7.行政区划
辖14个行政村:长石社区、南岳社区、永和社区、红专社区、黄石社区、踏水桥社区、春江路社区、天乡路社区、幸福村、报恩村、鱼凫村、新升村、金星村、和林村、三井村、高山村、新河村、镇江村、先锋村、红旗村。
8.与川农成都校区交通便利
起点:川农大成都校区
终点:万春镇政府
驾驶方案:温江107路—温江206路(约1小时10分钟)
第二篇:2011年万春镇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万春镇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万春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标,突出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发展导向,整镇推进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大力实施“一心两廊多点”发展战略(“一心”即以国色天乡乐园为核心的主题游乐群;“两廊”即江安河休闲生态廊道、成青旅游生态廊道;“多点”即多个乡村休闲度假项目),加速推进产业与城镇融合互动,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打造产业布局合理、功能配套齐全、田园特色明显、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最美生态田园幸福小镇”,镇域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11年,全镇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810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100元,农村居民现金收入12571元,分别增长13%、20%;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镇、全市乡村旅游度假区。
2011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科学布局,以系统规划引领万春建设发展
坚持生态田园特色,突出体现“四性”原则和“九化”导则,进一步强化科学规划对重点镇建设发展的引领和管控作用。
—1—
(一)完善镇域规划体系,确立田园空间布局。聘请世界知名规划设计机构英国和乐、美国CHARS公司及省市规划设计院等专业团队,围绕生态田园幸福小镇定位,科学确立万春的镇域尺度,编制完善了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配套以及新农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系统规划。形成了中心城镇区、旅游产业区、花木生产交易区等三大组团,并有机嵌入幸福田园等6个集中居住的新农村综合体,着力构建“林水相依、田城相融”的整体城镇风貌。其中,中心城镇区以万春镇政务中心为核心,打造大型居住社区;旅游产业区以国色天乡乐园为中心,打造世界级主题旅游产业集群;花木生产交易区以4万余亩花木种植基地为依托,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花木研发交易高地。
(二)坚持人性化和品质化,建设现代城市功能。按照“同质、均衡、便利”原则,全面提升万春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置水平,实现了道路、自来水、排污等与主城区无缝对接。累计建成3所标准化学校、1所标准化公立卫生院、1个多功能客运站、20个便民服务中心及20个标准化卫生站,率先实现了公共服务全覆盖。完成3.2公里滨河生态景观长廊、运动中心、欢乐广场建设,切实增强了现代城市功能。在居住集中区域,推进人性化的空间小尺度,布局了开敞空间,构建起“10分钟生活圈”,增强舒适度与社区归属感。
(三)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凸显绿色田园品质。立足“环保优先,生态立镇”的发展理念,加大绿色生态体系整体打造力度,—2—
加强农田、湿地、河流、水渠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水系纵横、花木连荫成片的生态优势和古蜀鱼凫文化底蕴,新规划了亲近自然、宜人开敞的城镇社区空间。深入实施 “绿化、彩化、美化”工程,投入570万元对区域重点道路、重要节点、城镇社区进行景区化打造;引入社会资金2700余万元,完成江安河西岸滨河绿地建设和鱼凫路绿化提升工程,进一步凸显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率先探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前端分类试点,集中力量整治“三乱”。发挥土地资源整合和综合调控的作用,规划建设覆盖全镇的绿斑、绿道和慢行道路系统,增添休憩设施,建成健康绿道约40公里,探索实施绿道景区化管理,实现“串珠成环、绿环相连”,推动了绿道骑游向绿道旅游转变。实现“20米见绿、50米见水、100米见林”,形成了农田、林地、公园等各类绿地相连的生态绿色系统。
二、产城一体,以发展现代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
强化“产城共生、产城一体”理念,统筹旅游、花木产业与城镇融合互动发展,全力打造宜旅宜居生态城镇。
(一)集群发展游乐休闲产业。以国色天乡游乐组团为核心,完善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积极申报国家“AAAAA”级景区,国际标准的主题度假区和世界级旅居目的地正在形成。在国色天乡乐园实现年游客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5亿元的基础上,新投资3.1亿元的亚洲最大水上乐园将于明年5月正式营运。投资3.6亿元的陆地公园、3.8亿元的主题商业街和2亿元的“星期八小镇”儿童职场体验乐园均已开工建设。培育江安河高端滨河
—3—
休闲长廊,五星级主题酒店、鱼凫博物馆群落等投资12亿元的一批度假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缘和缘、悟行苑、天府会等主题乡村酒店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二)着力打造花木产业高地。创新推进花木标准化,在全国率先制定58个地方花木标准,建成11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包括和荷兰合作的蜀国印象世界级彩叶景观植物基地。全面推进花木产业组织化,新培育花木合作社及行业协会33个,引进年销售收入上千万的花木龙头企业25家,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面达到81%,推动了花木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加快推进花木产业信息化,联合区级相关部门,引资5600万元建成全国首家花木电子商务中心和价格指数中心,构建起集电子信息、融资担保和政策支撑为一体的花木电子网络营销体系。目前,全镇花木在地资产达35亿元,年销售收入8亿元,成为“全国花木名镇”。
(三)多措复合推进城镇建设。坚持以产业培育为基础,以适度集中居住为载体,以优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保障,推动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素质观念现代化,加快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安排了7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商业区,其中大同上郡二期、幸福田园、报恩家园等即将全面入住。先后建成香颐丽都、鹭湖宫、紫檀山、英郦庄园、青龙湾、海地亚等生态人居项目,实现了不同人群的混合居住。打造天乡后街特色街区,加快国色天乡主题商业街建设,促进城镇商业设施和业态提档升级,新引进永辉购物中心、大蓉和、麦当劳、太平洋影院等一批高端商业项目。一个集中居住人口4 —4—
万,就业岗位优化分布,交通格局重构,休闲绿道镇域范围全覆盖,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宜旅宜居生态城镇已初具雏形。
三、深化改革,以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整体推进动力 坚持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改革取向,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形成整体推进城镇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全面建立以群众为主体的深度参与机制。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在天乡后街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搭建600万元创业融资平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深化确权成果,全面推进“三资”清理和股份量化,组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257个,建立产权顺畅流转机制。探索原住民评估抉择、有序参与项目建设的利益链接机制,推动集体土地和农民房屋产权入股产业项目,促进农民变股民,实现群众持股对接市场、持股享有收益。以“三会一册两上墙”(院坝会、咨询会、听证会、宣传册、规划上墙、政策上墙)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制定了3年完成整镇4.2万亩土地综合整治计划,改造农房168.5万平方米,引导1.1万农户实现集中居住。目前,已启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5个,竣工幸福田园、报恩家园一期、古镇馨苑一期项目3个,其余2个正在抓紧实施。
(二)探索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元推进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两股一改”,积极开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试点,与金融机构及浙江商会等组织合作,探索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示范建设投融资方式。幸福村探索实施农村产权抵押、—5—
会员联合担保的融资模式,融资1800万元用于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和市场营运能力,引导和支持股份合作社积极参与资产经营、物业管理和产业发展。天乡路社区完成资产重组4700万元。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产业培育,重庆万濠、四川蜀星投资、蜀国印象投资10亿元实施6个村2830户土地整治。积极与市农科研究所对接,通过“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化模式,在新河村建成了1500亩彩叶地被植物基地,促进花农亩增收6000多元。
(三)建立健全以共创共享为目标的社会联动机制。坚持全镇中心工作与文化发展繁荣有机融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全市基层宣传文化示范点,壮大国风艺术团和20支村(社区)文化队伍,完善提升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功能,鼓励城乡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各类文艺作品,积极创建全市基层宣传文化示范点。通过建设“社情民意”网络“快车道”、信箱 “直达车”、民情工作室等载体,建立起镇、村(社区)、组三级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建立镇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村(社区)调解室、组调解员三级平台,整合村(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驻社区民警、小区“法制楼长”和群众代表、老干部、老党员等各方力量,构建起覆盖全域、联系各方的“大调解”工作网络。积极培育“邻里互助协会”等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组织,探索建立“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的 —6—
社会服务模式,已有6名专业社工、751名志愿者、13家社会服务组织,构建起社会广泛参与、基层共商共建、群众共创共享的社会管理格局。
四、永葆先进,以全面深化党的建设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推动全镇各项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以“问题管理1+4模式”(即:建立1个“问题库”,试行“问题报告”、“问题处理反馈”、“问题分析评估”、“奖惩激励”4项制度)、“重大决策项目管理三步法”(即:对镇党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明确项目推进机构、人员、时限,激活组织创新内在动力)为抓手,不断提升镇党委决策科学化水平。按照“三个能否”评价标准,强化“有为才有位”意识,注重实干用人导向,完善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和轮岗等制度,形成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深入开展“五创五赛”创先争优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大镇、村(社区)、组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努力锤炼了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踏实进取、埋头苦干的干部队伍。
(二)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基础。采取“大社区党建”模式,强化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依托城镇节点探索实施党组织属地化管理。采取“支部+基地+协会+农户+公司(市场)”模式,创新
—7—
党组织建设模式,成立万春镇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两新”组织中。深入开展“五创五赛”创先争优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超先进。深入推进基层治理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以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团群团组织为依托,以村级服务平台为基础、以第三方专业机构(包括:咨询、勘测、招标、监理、审计等机构)为辅助的村级基层治理新构架。深入实施“阳光拆迁”、“阳光安置”、“阳光建设”、“阳光救助”等系列“阳光政务”工程,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依靠民主机制化解了区域建设中的矛盾和难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实施“两级巡查”工作,创新第三方测评机构参与“勤廉指数”评价预警体系信息收集机制,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坚持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行为发生。认真开展党风党纪教育,严格执行《廉政准则》,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着力治庸、治懒、治散,形成了“真干、苦干、实干、能干”的工作氛围。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和经济工作纪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深入推进基层党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建设,加大对土地综合整治、村级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监管,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目前,全镇无一例违法违纪案件发生。
—8—
2011年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万春镇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镇域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系统确立了“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总揽,统筹推进全镇各项工作,加快建成中国最美生态田园幸福小镇”的总体战略目标,率先探索实施了绿道景区化管理,有力推动了全镇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指符合国际度假旅游要求、以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区,由国家旅游局负责评定,报国务院批复设立。目前,全国仅有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主要措施:
(一)组建创建工作机构。针对创建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的实际,成立了万春镇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设组和宣传组,形成创建整体合力,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二)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旅游主管部门支持。争取国家旅游局支持,力争将万春镇列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试点区域,尽力缩短创建工作周期。同时,争取省旅游局支持,同步启动省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工作。
(三)编制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聘请知名规划机构——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要求和评定标准,结合万春实际,编制万春镇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创建总体思路、主
—9—
要路径、重点工作和推进措施。
(四)抓好重大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围绕优化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加快推进天乡后街旅游特色街区打造、踏水桥旧场镇改造、绿道景区化管理、鱼凫古城遗址和江安河保护、农家乐提档升级,以及“国色天乡”水上乐园、陆地公园、运动公园、主题度假酒店及商业街打造等产业项目,全力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促进万春旅游产业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
万春镇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推动了万春生态田园特色的持续塑造,促进了万春旅游设施的配套完善和提档升级,带动了万春形象品质和知名度的整体提升,为万春镇加快推进旅游观光产业向旅游度假产业的战略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探索实施绿道景区化管理
率先提出绿道景区化管理理念,制定了《温江区万春镇绿道景区化管理规范》,按照“属地管理、专项考核、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实施绿道景区化管理。主要内容:
(一)实现“一个允许”。绿道景区化管理区内只能允许按规划控制要求经批准建设以下基本绿道配套设施:一是交通衔接设施,包括衔接设施、停车设施;二是服务设施,包括管理设施、游憩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三是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通讯、防灾设施;四是标识设施,包括信息标志、指示标志、规章标志和警示标志。
(二)倡导“两个鼓励”。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宣传教 —10—
育,提高公民参与绿道管理的意识和公共道德水平:一是鼓励社会和个人通过“认养”等多种形式参与绿道建设和管理;二是鼓励单位和个人劝导、投诉破坏绿道设施和影响绿道安全的行为。
(三)坚持 “六个不准”。一是不准搭建与绿道管理无关的临时建(构)筑物;二是不准堆放杂物、晾晒衣物,张贴设置有碍绿道景观的标语或户外广告;三是不准有随地吐痰、乱扔果瓜纸屑、躺卧涂污损坏绿道公共设施;四是不准占用绿道或绿化带等设施从事经营活动;五是不准倾倒排放污水、垃圾及其他废弃物;六是不准机动车辆进入绿道(借用原有交通道路的绿道除外)。
目前,全镇累计建成绿道约40公里,进一步明确了绿道管理职责,对绿道及绿道控制区内绿化、路面、标识、服务设施,按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进行了控制管理,促进了绿道的规范管理、有序营运和品质提升,有效保护和改善了绿道沿线生态人文环境,实现了绿道骑游向绿道旅游的转变,万春田园绿道成为继国色天乡乐园后万春镇又一旅游名片。
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11—
第三篇:镇“支部+协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支部抓协会 协会带农户 农户得实惠 ——构皮滩镇“支部+协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支部+协会”是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是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是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促进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构皮滩镇为了切实解决解决“三农”问题,紧紧围绕以产业化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农户得实惠的“支部+协会”工作模式,深化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我镇“支部+协会”的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乌江南岸,镇域经济主要靠农业支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全镇共有10个行政村,农业户8800余户,农业人口3.3万余人,其中种烟户1600余户,全家外出1000余户,在家发展养殖、种植的6400余户。有协会12个,其中支部+协会有5个,在已建立的协会中,养殖业有9个,种植业3个,支部+协会+远教有3个,支部成员在协会中任职的有10人,目前,全镇共有会员3000余人,占总人口的9%,其中党员150人,通过协会的作用带动农户3000余户,会员的年平均收入达3000元,高出本地其他农民平均收入500元左右。构皮滩镇为了切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大力扶持科技能手、营销能手,根据地理环境及区位优势,通过支部引路,先后成立了畜牧产销协会、蔬菜协会、苦丁茶协会、玉米制种协会、养鸡协会等,在协会的带动下,我镇农民的人均收入比协会成立前增加了300元左右,村级集体经济比协会成立前增加了20余万元(数据是否有些夸大其词?)。
二、我镇创建“支部+协会”的主要做法 我镇在创建协会方面,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组建。一是在最优势的产业上组建协会,做大做强产业。我镇根据实际情况,对规模大,地域广的行业,则由镇党委牵头,跨村建立协会,形成专业村的格局,以扩大优势产业。在2003年,镇党委牵头,创办了构皮滩镇畜牧产销协会,使生产和销售形成一条龙,通过产销协会有效地把全镇分散的、无市场导向的畜产品组织到了一起,切实解决了养殖户买卖难的问题。二是在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突出的地方组建协会,发挥示范作用。2002年我镇太平社区朱厂坝组能人党员夏照学紧紧抓住构皮滩大电站建设大好机遇,利用该组的区位优势和地理环境,带领该组群众从事蔬菜行业,并在2004年成立了蔬菜协会,并且被镇授予“无公害蔬菜基地”,在两年的时间内,该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户户都盖了新楼,这一切,都被附近村民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要求加入协会,现蔬菜专业户由原来一个组发展到周边18个村民组,原来的二十几户发展到现在300来户,随着辐射面的增加,今年,通过协会组织与构皮滩工区的施工单位签定了蔬菜直销合同,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近10万元的收入。三是在农民最需要服务的项目上组建协会,建全服务体系。高坡村盆土和小泥田组,家家户户养鸡,规模500至3000只不等,已形成养鸡专业户,但是由于养殖技术根本上和对市场信息撑握不准,导致失败者居多,成功者居少,高坡村党支部经过充分调研,决定与镇畜牧产销协会联合,组建畜牧产销协会养鸡分会,通过协会实行“统一进苗、统一技术、统一进料、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并聘请遵义嘉好饲料公司的技术员对饲养及销售作方位的服务,打消了农户的顾虑,提高了他们养殖的积极性。四是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上组建协会,提高经营水平。2005年,构皮滩镇政府首次在瓮脚村规划了1000余亩的玉米制种基地,由于是首次制种,农户对相关的技术一巧不通,瓮脚村支部引导农户组建了玉米制种协会,通过协会组织特邀请了省农科所、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作全程的技术指导,使广大种植户在短时间内撑握了相关的技术,目前,该制种协会运行正常,预计年底创收300万元左右。五是与农村信用社合作组建协会,提高服务质量。构皮滩镇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协会为载体,以信用社为支撑,以富民为目的,通过信用社扶持协会,协会带农户,解决会员在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提高服务质量。村党支部负责分析市场行情,了解产业动态,明确发展方向,信用社负责解决协会会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困难。今年,为解决广大会员发展养殖的资金问题,信用社实行送贷下乡,贴息贷款60万元,享受会员达400余户,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户想发展而无钱发展的问题。目前,构皮滩镇畜牧产销协会通过信用社的贴息贷款建立了畜牧养殖小区4个,仔猪繁殖场1个,发展养殖大户300余户,建立了转运站1个,建立良种改良点8个,牛羊冻精配种点3个。现有大牲畜存栏2600头,出栏510头,山羊存栏3735只,出栏2460只。预计经济价值达2000多万元。(还有生猪呢?数据一定要真实可信)
三、运行支部加协会的四点体会
1、党管协会强基础。在支部加协会发展过程是,把党员干部推向专业协会的关键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作用,坚持做到出谋划策而不直接决策,组织引导而不发号施令,主动服务而不越权干预。一是强调党组织对协会独立自主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加强教育引导,根据产业化经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开展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同时党员干部要主动做好群众工作,为协会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技术服务重关键。通过支部将协会中懂技术的会员组织起来,专门为基地辐射范围内的农户提供新品种介绍、适用技术推广以及疫病防治等方面服务,实现基地与农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带领群众同奔致富路。去年5月以来,我镇以畜禽产销为主的支部加协会运作模式已在瓮脚、齐坡两村全面铺开,已全面完成宣传发动和订单签订工作,工作运行情况良好,养殖户参与积极性较高。截止目前,我镇畜禽产销协会共举办培训讲座8次,培训养殖户463人次。每个养殖小区定点联系5—10户农户,协会党员和会员每人联系1—2户农户,共结成帮扶对子30多个,有6户
农户在结对党员和会员的帮助下走上了致富路。
3、凝聚民心显效果。支部加协会有效地把分散的、自发的、无市场导向的农产品、畜产品组织到了一起,切实解决了全镇广大农户买卖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促进和带动了广大饲养户、种植户的积极性。使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更加明显,突出了党的形象,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我们在工作中认识到,当前在农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的是要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找准工作的着力点,要立足在“农”字上做文章,突出镇域经济的特色优势,“支部+协会”有力地促进全镇畜禽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找到一条好的路子。
四、存在的问题
1、协会市场竞争力较弱。目前的协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户掌握相关技术太少,在协会当中能人指导太少,有的在经营中遇到土地流转、农民培训和资金筹措等困难,仅靠自身难以解决。
2、农户心理趋向表现失衡。一部份产业结构调整不对路,农产品销售价格不稳,使农民想富而不知怎么富,农户一但失败一次,很有可能要赔上近几年的积蓄,在这一点上,农户输不起。导至思想上有顾虑,不敢大规模的发展。
3、科学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农户撑握的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主要体现在防疫体系不健全,疫病防治水平较低等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所有风险都由老百姓来承担,缺乏系统的技术指导,政府部门也无法降低养殖户的市场风险,打击了群众积极性。
五、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支部加协会如何发挥作用并有明显效果,我们认为主要结合好四个方面。
1、把支部加协会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一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确保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有新的提高;二是全面升我镇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狠抓科技兴烟措施的落实;三是稳定发展生猪、牛羊,大力发展家禽、水产特种养殖,突出抓好畜牧产业,重点抓品种改良;四是加快特色产品的建设步伐,在集镇效区大力发展蔬菜、经果特色产品;五是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拉动农村各类产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
2、把支部加协会和农村党建、经济工作有机结合。以“支部加协会为载体,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重心,站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沿,更好地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同时,要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他们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户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不断优化。
3、把支部加协会和“三个培养”工作相结合。“支部加协会可以培养和储备一大批农村优秀人才,实现了农村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是要形成了广纳群贤、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促进了农村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班子的整体功能。二是要把农村各个方面和分散在各个产业链上的人才组织起来,聚集和整合了农村的人才资源,状大协会,有效解决了农村人才资源不足和浪费同时并存的问题。三是要构建了实用、灵活、直观、便捷的培训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效地解决了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
4、把支部加协会和农村远程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为我们广大农户提供信息,为农产品的发展把好脉,相关技术部门的干部到协会任管理、技术方面的骨干力量。并吸纳养殖能人,营销能人,种植能人任专业会长,实现畜牧、种植最小化,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服务社会化。
第四篇:镇“支部+协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支部抓协会 协会带农户 农户得实惠 ——构皮滩镇“支部+协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支部+协会”是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是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是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促进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构皮滩镇为了切实解决解决“三农”问题,紧紧围绕以产业化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农户得实惠的“支部+协会”工作模式,深化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我镇“支部+协会”的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乌江南岸,镇域经济主要靠农业支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全镇共有10个行政村,农业户8800余户,农业人口3.3万余人,其中种烟户1600余户,全家外出1000余户,在家发展养殖、种植的6400余户。有协会12个,其中支部+协会有5个,在已建立的协会中,养殖业有9个,种植业3个,支部+协会+远教有3个,支部成员在协会中任职的有10人,目前,全镇共有会员3000余人,占总人口的9%,其中党员150人,通过协会的作用带动农户3000余户,会员的年平均收入达3000元,高出本地其他农民平均收入500元左右。构皮滩镇为了切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大力扶持科技能手、营销能手,根据地理环境及区位优势,通过支部引路,先后成立了畜牧产销协会、蔬菜协会、苦丁茶协会、玉米制种协会、养鸡协会等,在协会的带动下,我镇农民的人均收入比协会成立前增加了300元左右,村级集体经济比协会成立前增加了20余万元(数据是否有些夸大其词?)。
二、我镇创建“支部+协会”的主要做法 我镇在创建协会方面,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组建。一是在最优势的产业上组建协会,做大做强产业。我镇根据实际情况,对规模大,地域广的行业,则由镇党委牵头,跨村建立协会,形成专业村的格局,以扩大优势产业。在2003年,镇党委牵头,创办了构皮滩镇畜牧产销协会,使生产和销售形成一条龙,通过产销协会有效地把全镇分散的、无市场导向的畜产品组织到了一起,切实解决了养殖户买卖难的问题。二是在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突出的地方组建协会,发挥示范作用。2002年我镇太平社区朱厂坝组能人党员夏照学紧紧抓住构皮滩大电站建设大好机遇,利用该组的区位优势和地理环境,带领该组群众从事蔬菜行业,并在2004年成立了蔬菜协会,并且被镇授予“无公害蔬菜基地”,在两年的时间内,该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户户都盖了新楼,这一切,都被附近村民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要求加入协会,现蔬菜专业户由原来一个组发展到周边18个村民组,原来的二十几户发展到现在300来户,随着辐射面的增加,今年,通过协会组织与构皮滩工区的施工单位签定了蔬菜直销合同,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近10万元的收入。三是在农民最需要服务的项目上组建协会,建全服务体系。高坡村盆土和小泥田组,家家户户养鸡,规模500至3000只不等,已形成养鸡专业户,但是由于养殖技术根本上和对市场信息撑握不准,导致失败者居多,成功者居少,高坡村党支部经过充分调研,决定与镇畜牧产销协会联合,组建畜牧产销协会养鸡分会,通过协会实行“统一进苗、统一技术、统一进料、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并聘请遵义嘉好饲料公司的技术员对饲养及销售作方位的服务,打消了农户的顾虑,提高了他们养殖的积极性。四是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上组建协会,提高经营水平。2005年,构皮滩镇政府首次在瓮脚村规划了1000余亩的玉米制种基地,由于是首次制种,农户对相关的技术一巧不通,瓮脚村支部引导农户组建了玉米制种协会,通过协会组织特邀请了省农科所、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作全程的技术指导,使广大种植户在短时间内撑握了相关的技术,目前,该制种协会运行正常,预计年底创收300万元左右。五是与农村信用社合作组建协会,提高服务质量。构皮滩镇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协会为载体,以信用社为支撑,以富民为目的,通过信用社扶持协会,协会带农户,解决会员在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提高服务质量。村党支部负责分析市场行情,了解产业动态,明确发展方向,信用社负责解决协会会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困难。今年,为解决广大会员发展养殖的资金问题,信用社实行送贷下乡,贴息贷款60万元,享受会员达400余户,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户想发展而无钱发展的问题。目前,构皮滩镇畜牧产销协会通过信用社的贴息贷款建立了畜牧养殖小区4个,仔猪繁殖场1个,发展养殖大户300余户,建立了转运站1个,建立良种改良点8个,牛羊冻精配种点3个。现有大牲畜存栏2600头,出栏510头,山羊存栏3735只,出栏2460只。预计经济价值达2000多万元。(还有生猪呢?数据一定要真实可信)
三、运行支部加协会的四点体会
1、党管协会强基础。在支部加协会发展过程是,把党员干部推向专业协会的关键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作用,坚持做到出谋划策而不直接决策,组织引导而不发号施令,主动服务而不越权干预。一是强调党组织对协会独立自主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加强教育引导,根据产业化经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开展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同时党员干部要主动做好群众工作,为协会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技术服务重关键。通过支部将协会中懂技术的会员组织起来,专门为基地辐射范围内的农户提供新品种介绍、
第五篇:镇“支部+协会”工作情况的调研工作报告
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农户得实惠——构皮滩镇“支部+协会”工作情况的调研工作报告
“支部+协会”是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是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是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促进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构皮滩镇为了切实解决解决“三农”问题,紧紧围绕以产业化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农户得实惠的“支部+协会”工作模式,深化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我镇“支部+协会”的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乌江南岸,镇域经济主要靠农业支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全镇共有10个行政村,农业户8800余户,农业人口3.3万余人,其中种烟户1600余户,全家外出1000余户,在家发展养殖、种植的6400余户。有协会12个,其中支部+协会有5个,在已建立的协会中,养殖业有9个,种植业3个,支部+协会+远教有3个,支部成员在协会中任职的有10人,目前,全镇共有会员3000余人,占总人口的9%,其中党员150人,通过协会的作用带动农户3000余户,会员的年平均收入达3000元,高出本地其他农民平均收入500元左右。构皮滩镇为了切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大力扶持科技能手、营销能手,根据地理环境及区位优势,通过支部引路,先后成立了畜牧产销协会、蔬菜协会、苦丁茶协会、玉米制种协会、养鸡协会等,在协会的带动下,我镇农民的人均收入比协会成立前增加了300元左右,村级集体经济比协会成立前增加了20余万元(数据是否有些夸大其词?)。
二、我镇创建“支部+协会”的主要做法
我镇在创建协会方面,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组建。一是在最优势的产业上组建协会,做大做强产业。我镇根据实际情况,对规模大,地域广的行业,则由镇党委牵头,跨村建立协会,形成专业村的格局,以扩大优势产业。在2003年,镇党委牵头,创办了构皮滩镇畜牧产销协会,使生产和销售形成一条龙,通过产销协会有效地把全镇分散的、无市场导向的畜产品组织到了一起,切实解决了养殖户买卖难的问题。二是在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突出的地方组建协会,发挥示范作用。2002年我镇太平社区朱厂坝组能人党员夏照学紧紧抓住构皮滩大电站建设大好机遇,利用该组的区位优势和地理环境,带领该组群众从事蔬菜行业,并在2004年成立了蔬菜协会,并且被镇授予“无公害蔬菜基地”,在两年的时间内,该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户户都盖了新楼,这一切,都被附近村民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要求加入协会,现蔬菜专业户由原来一个组发展到周边18个村民组,原来的二十几户发展到现在300来户,随着辐射面的增加,今年,通过协会组织与构皮滩工区的施工单位签定了蔬菜直销合同,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近10万元的收入。三是在农民最需要服务的项目上组建协会,建全服务体系。高坡村盆土和小泥田组,家家户户养鸡,规模500至3000只不等,已形成养鸡专业户,但是由于养殖技术根本上和对市场信息撑握不准,导致失败者居多,成功者居少,高坡村党支部经过充分调研,决定与镇畜牧产销协会联合,组建畜牧产销协会养鸡分会,通过协会实行“统一进苗、统一技术、统一进料、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并聘请遵义嘉好饲料公司的技术员对饲养及销售作方位的服务,打消了农户的顾虑,提高了他们养殖的积极性。四是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上组建协会,提高经营水平。2005年,构皮滩镇政府首次在瓮脚村规划了1000余亩的玉米制种基地,由于是首次制种,农户对相关的技术一巧不通,瓮脚村支部引导农户组建了玉米制种协会,通过协会组织特邀请了省农科所、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作全程的技术指导,使广大种植户在短时间内撑握了相关的技术,目前,该制种协会运行正常,预计年底创收300万元左右。五是与农村信用社合作组建协会,提高服务质量。构皮滩镇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协会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