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辩论赛_城市的发展应该控制私家车的数量
辩论赛 城市的发展应该控制私家车的数量(正方)
自我介绍:尊敬的主席,在座的各位评委和同学们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和我们一起经历这场友谊的辩论赛,在社区康复这个可爱的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很荣幸的能再一次和如此优秀的对方辩友一起继续我们话题的讨论。希望今天依然能精彩纷呈。我是正方的一辩李xx… …
一辩呈词: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我方向对方辩友揭示这个社会真正的发张趋势既城市的发展应该控制私家车的数量。在辩论开始以前我必须声明一点:控制并不等同于限制或者抑制,请对方辩友在接下来的辩论中不要混淆概念。我方的具体理由如下我所陈诉的 4点:
1.环保。人与车最大的区别在于车不可能会考虑自己在奔跑的时候给空气带来多少尾气,而人就得替它计算。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不但增加了大气污染,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生成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这和我们身处的城市重庆的五个重庆的建设方针也是相违背的。
2.能源。能源是和环保同样严峻的问题。目前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这是必须抑制私家车的信号。发展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离不开能源,把资源用在奢侈品上,还是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上,是我们必须要选择的。
3.交通。道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赶不上汽车增长的速度就是现在城市交通的现状。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必须根据城
市道路的总体容量,科学控制私家汽车增量。
谢谢。
① 攻辩小结:非常感谢主席在激烈的攻辩之后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为
我方不尽完美之处加以更好的说明以便让我方的观点深入各位的心。[对方辩友一直在xxx上纠缠不清,再者xxx都是有异于xxx,对方辩友在这些有近乎相似特性的概念上也是闪烁其词。]在此,我方进一步阐明控制私家车数量是我们必须的正确选择。
奥运会期间北京汽车施行单双号限行,是北京市的交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顺畅;香港,私家车不到40万辆,拥有率低至52辆/千人,公交车和私家车的比例为87%和13%,还大力发展公交地铁,大部分都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而在新加坡,上副牌照比买车贵三倍。除了例证,私家车带来的危害不止其上我方所论述的,还包括扩大了亚健康的人群数量,酿成酒后驾车的惨祸,并牵扯到一系列私家车后续问题比如大规模地下停车场的改造。试问我们的小区停车场满了,交通主干线越来越堵了,汽油越来越贵了,不买养路费的人越来越多了,还有何必要非得添置私家车。如果有了私家车是方便快捷财富的象征,难道20年前没有私家车代步就举步维艰穷困潦倒了?解放碑地下停车场的修建 1.1 w 个车位 耗时 3年 耗资300多E。
所以我方认为城市发展应该控制私家车的数量。
谢谢。
可利用:
② 改革开放后的“显富”现象:提着录音机在大家面前晃来晃去,手拿
大哥大在外面大喊大叫。
③ 反方:十六大《鼓励私家车进入家庭》的条文。
④ 反方:交通堵塞不怪车 应该加强道路交通建设。
⑤
反方: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很明显的如汽车制造、旅游发
展、车辆租赁等。私家车增多意味着挑战。
⑥ 解放碑地下停车场的修建 1.1 w 个车位 耗时 3年 耗资300多E。
第二篇:政府应不应该控制私家车数量
政府应不应该控制私家车数量
政府不应该控制私家车数量,但应应对未来发展制定限制措施,减缓机动车增长速度,并逐渐 整改机动车带来的环境破坏。措施如下:
1、对机动车排量进行限制并新型税收征政策调整:如对小排量机动车进行降低税收政策,对于大排量机动车机征收重税。对机动车整体加收(环境污染治理税)按车辆排量征收不同税金或针对所有机动车增加燃油附加费(环境污染治理税)按加油量征收税金。设立专款进行环保能源与代替能源的开发研究工作。
2、加大对于公共交通出行治理调整: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连接工作,加大远郊区县与市区的交通连接(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在城市各条主干道增设公交专用车道。
3、在郊区完善公共设施:导致市区交通压力较大的原因主要为商业区、政府机关、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设施主要集中市区。导致每天早晚进出城人员流动性较大,对于公共交通、市区道路造成时段性交通压力较大,其余时间压力相对偏小等不均衡现象。针对次应当加大早晚出行高峰公共交通发车数量、设立公交专用道,延长远郊区县公共交通末班车时间,对长期拥堵路段提前进行交通疏导,发展全市交通路况全面实时监控,发现交通拥堵即时发布告知引导提前绕行路线,完善对新建道路的各项交通压力的预测及未来道路交通发展状况,减少由于设计问题造成的道路拥堵。
4、对于新建设施个建议:在郊区建立比较全面的公共设施(商业区、政府机关、医疗设施、教育设施)充分利用地上地下资源,在新建小区设立地下停车场或多层式的停车设施或大型商业区楼顶设立停车场减少对地面的占用。
5、对于公共交通的整改建议:公共交通逐步更换为混合动力或新型能源,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
6、对于公车的整改建议:应以半年或一年为限,对全社会公布现公车使用量和增加半年或一年内的公车增减数量,并有第三方监控增加政府公信力。
7、市级领导应加大对于科技公司的扶植力度(特别是新能源和代替能源)已求根本解决现有能源污染问题。
8、应加大对于高年限、高污染车辆报废的政策的扶植和宣传力度,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
第三篇:城市建设应不应该控制私家车的数量反方一辩立论稿
城市建设应不应该控制私家车的数量反方一辩立论稿
谢谢主席,谢谢观众!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城市发展不应该控制私家车的数量。
一、首先,城市发展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经济发展。2010年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4万2亿元。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指出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贡献了13%的税收和6.13%的GDOP,对于扩大内需,调整消费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提供就业岗位都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的汽车自主工业品牌需要大力支持,控制私家车数量必然会对我们的民族品牌产生影响,是一个国家所不希望的。
二、其次享受汽车文明史人们多年以来的梦想,私家车的普及可以大大扩展百姓生活半径,方便出行,节约时间,切实带给我们便利舒适和快捷,提高生活质量。而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根据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我们每个人更好地生活,便也是城市发展的意义所在,而控制私家车的数量,人们会更多的依赖公共交通,从而城市的扩张空间就会受限,对于扩大城市范围,优化城市结构,产生巨大阻碍。
三、最后我们今天讨论应不应该控制私家车数量,是因为我们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诚然我方承认私家车数量增加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城市道路设计,规划不合理,公共交通不够发达等原因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如果只是把眼光放到如何限制私家车,只能起到堵水而不是治水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孙立平研究发现,由于公车出行成本不用个人负担,其使用率远远高于私家车,给道路交通造成巨大压力:据最新报道汽车不是雾霾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机车排放形成的PM2.5仅约占总量的22.2%,连餐饮业排放油烟的40%不到,所以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不能忽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单纯的控制私家车数量是不合理的。
总的来说私家车的优点是不可替代的,而弊端是可以规避的。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城市发展不应该控制私家车的数量。
第四篇:六城市新能源私家车财政补贴情况
六城市新能源私家车财政补贴情况
杭州市
杭州发布的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方案中,购买一辆纯电动汽车,除最高可获国家补贴6万元外,还最高可获市级补贴6万元。
杭州市的补贴方案采取的是一种“电池租赁、整车租赁和整车销售相结合”的推广模式:
对采用电池租赁模式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根据电池租赁合同,补贴电池租赁费,让消费者免费使用电池3年或6万公里。
对采用整车租赁模式的消费者,给予整车租赁费用50%的补贴(其中不带电池的整车租赁费补贴从2012年1月1日起为30%),最高每辆车补贴1000元/月。同时,租赁车辆享受3年或6万公里免费充电或使用电池。
对采用整车购买的消费者,车辆为插电式混合动力的,电池容量超过10Kwh(千瓦时)的部分,给予2000元/kwh的补贴,最高3万元;车辆为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超过20Kwh的部分,给予3000元/KWh的补贴,最高6万元。同时,对整车提供3年或6万公里的免费充电。
除了以上三种补贴外,在杭州市的补贴方案中还规定,对单位组织职工一次性购买新能源汽车在10辆以上的,每辆车还补贴3000元;对个人燃油车换购新能源汽车的,每辆车给予财政补贴3000元。
深圳市
地方财政补助采取递减机制,按销售量逐步减少补助。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首批1万辆按20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第二批1万辆按15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剩余部分按10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3万元/辆;对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容量超过20千瓦时的部分,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
2、鼓励新能源汽车使用。为鼓励私人使用新能源汽车,地方财政除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一定的补助外,在使用过程中也提供一系列政策优惠和补贴。
差别电价优惠。根据广东省物价局关于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消费增长的意见(粤价[2010]29号),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按照“低于用油成本”的原则,制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优惠价格,鼓励利用峰谷电价差别,进行夜间充电。
充电、停车和年检补贴。2010-2012年期间,对新能源汽车充电、在公共停车场停车和年检费用,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对私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地方财政给予一次性使用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年3000元/车,补贴期为自购买日起三年,用于上述充电、停车及年检等。补贴期结束后余额部分,由地方财政收回。
团购、换购及增购优惠。通过团购方式集中购买新能源汽车,一次性购买20辆以上的,每辆车增加消费补助2000元。个人使用者以自有燃油汽车换购新能源汽车,每辆增加消费补助2000元。
个人购买第二辆以上汽车为新能源汽车的,每辆增加消费补助2000元。
上述三类优惠不可同时使用。
电池回收 设立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处理,按每辆车提取500元电池回收资金,地方财政再按每辆车300元给予电池回收处理资金补助。
合肥市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制定操作性强的地方优惠政策,扶持生产企业提升技术、完善产品、降低成本,鼓励私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为试点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1、车辆补贴
直接购买:对于个人购买并在本市上牌使用的新能源乘用车,在国家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市财政对汽车生产企业按电池容量给予补贴1000元/千瓦时,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贴1.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贴2万元/辆,汽车生产企业按扣除补助后的价格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私人用户。
整车租赁:对于租赁公司购买并在本市上牌使用的新能源乘用车(不包括不带电池的整车租赁),在国家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市财政的补贴标准与直接购买模式相同,汽车生产企业按扣除补助后的价格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租赁企业。同时,对于整车租赁的消费者,给予整车租赁费用50%的补贴,最高每辆车补贴500元/月(补贴2年)。
电池租赁:对采用电池租赁模式使用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根据电池租赁合约,市财政补贴电池租赁费,让消费者免费使用电池2年。
以旧换新:为鼓励私人用户积极购买,对私人用户以自有燃油汽车换购新能源汽车,市财政给予3000元/车的一次性补贴。
备注:根据市政府会议纪要精神,2010年计划推广的585辆按1万元/辆进行补贴。
2、充电设施建设补贴
根据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2010年-2012年需建设相应的充电设施。市财政按充电设施投资额5%比例,且单个设施不超过100万元给予建设补贴(不含土地投入),要求工程采取招投标形式建设,决算审计后兑现补贴资金。
3、电池回购补助
市财政设立电池回购专项资金,按照整车厂500元/台、市财政200元/台标准提取资金专户存储,专门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实际开支时以电池回收处理情况拨付。
4、其他措施
(1)汽车生产企业升级整车保修条件,由传统汽车的3年/10万公里升级为5年/20万公里。
(2)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提供新型金融信贷业务。
(3)鼓励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电池企业等开展新能源汽车租赁、电池租赁业务,给予新型租赁公司一定优惠政策。
(4)鼓励消费者使用低谷电,供电部门制定相关峰谷电价差别标准。
(5)积极争取省级补助资金。加强与省财政厅联系,争取新能源汽车购置省级补助,同时给予充电设施建设补助。
(6)鼓励电力企业单独或与石油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城建部门共同建设充电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开展电池回收再利用业务。
(7)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实行登记管理。
上海市
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在中央财政补贴基础上,上海市以电池能量2000元/kWh进行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贴2万元,纯电动车最高补贴4万元,亦即私人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中央+地方补贴)最高补贴7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贴10万元。
北京市
北京市将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以3000元/kWh标准给予地方补助,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因此,北京市个人用户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补贴)最高可获得10万元补贴,购买纯电动乘用车最高可获得12万元补贴。
北京市为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站(桩)配套设施建设,计划对充电桩等建设提供补贴,补贴额最高为建设投资的30%。
长春市
1、购车资金补贴
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整车售价在20万元以上的,按照以下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助4万元,纯电动汽车补贴4.5万元;整车售价在10-20万元的,从此基础上减少1万元。
2、实物补贴
配送充电器(地方财政支付,约3000元)
3、电池租赁补贴
对于采用电池租赁,额外给予租赁企业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助0.5万元,纯电动汽车补贴1万元。
第五篇:中国高校数量前十强城市
2011年中国城市高校数量排行榜前十名
1,北京市(87所)
北京,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来到这里,看到的、感受到的不仅是古老帝都的雄伟庄严、厚重沧桑,还有现代大都市的时尚繁华、高速便捷,浓重的现代化气息在刚踏进北京城市就已扑面而来了,伴随着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举行,北京将再一次将她迷人的魅力展现在全世界人面前。北京的高校很多,光普通高校就达到了87所,其中“211工程”就有22所,还真算牛的,不过,好歹是个首都嘛?
2,武汉市(69所)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所普通高校,100多万在校大学生。
3,广州市(58所)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八大古代遗迹及四大佛教丛林见证了广州灿烂而古老的历史。广州素以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而著称,曾在明清时代遍布广州城内的书院祠堂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佐证,又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八大近代史迹记录了洪秀全、孙中山、很多伟人在这里创下的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悠久的人文底蕴使得这里教育发展的迅猛。
4,南京市(55所)
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既有自然山水之胜,又有历史文物之雅,其城市绿化为全国之冠,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今日的南京不仅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华东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之一,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国际性大商埠,也是我国
教育的重点城市之一。
5,天津市(52所)
天津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又是连接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还是北方十几个省市通往海上的交通要道,拥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有30多条海上航线通往300多个国际港口,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通道和欧亚大陆桥的主要出海口。其地理区位具显著优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市的教育发展水平发展的好,有52所普通高校,周总理就是从这里的南开大学毕业的。
6,西安市(50所)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最久的古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文明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长安是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人文荟萃,交通发达,在中国古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里的高等教育在全国也首屈一指。
7,上海市(49所)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一座美丽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而且还是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信息中心、经济和贸易港口,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繁华、最具经济活力的大城市之一。这里的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普通高校的“门”越开越大,在18至22周岁同龄人口中,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比例已达42%,标志着上海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8,长沙市(46所)
长沙历史悠久,素有“楚汉名城”之称;长沙风景秀丽,素有“山水名郡”之称;长沙人文荟萃,素有“潇湘洙泗”之称。长沙是湖南科技教育的龙头。长沙的科教优势概括起来是“四多两发达”:一是科技人员多。二是科研院所多。三是科技成果多。四是大专院校多。五是
教育事业发达。六是信息事业发达。
9,沈阳市(42所)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各方面都冠绝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它的教育综合改革步伐正在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报业、书业等四大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10,南昌市(40所)
历史上,南昌曾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盛誉,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自古以来就是锺灵毓秀之地、文化礼仪之乡。南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遗留下众多珍贵的人文印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早已是南昌古城之骄傲,江南胜迹之翘楚,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忘返,吟诵出篇篇千古佳句。现在的南昌人传承了历史文化,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另
世人刮目相看。
教育部直属高校数前五强城市
经常有人关心中国哪些城市的大学最多,目前公认的前5名依次是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和西安,但是我们不应该只关心高校的“数量”,而应更看重“质量”,下面是各城市拥有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数量的前5名:
1、北京——21所: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2、上海——8所: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华大学
3、武汉——7所: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4、南京——6所: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5、西安——4所: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5、成都——4所: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可以看出,各城市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量排名和高校总数排名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