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祥成阐述运动神经元疾病有哪些种类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种类有哪些呢?运动神经元病多于中年后起病,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一步的做好运动神经元病的预防方法,防止更多疾病的侵袭。那么,下面专家为您介绍: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种类有哪些呢?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运动神经元病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PBP)
2、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PLS)
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
4、进行性肌肉萎缩(progressive muscle atrophy,PMA)
不管最初的起病形式如何,ALS、PMA、PBP、PLS现在都被认为是相关的疾病实体。PMA和PBP通常都会最终进展为ALS。运动神经元病是否为单一病因、表型不同的疾病尚不完全清楚,但ALS肯定是其中最为常见和最易识别的表型。故在对该病的各种研究中也多以ALS代表MND这一组疾病。
ALS根据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家族性ALS(familial ALS,fALS):家族中存在1个以上ALS患者。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家族性ALS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遗传。
2、散发性ALS(sporadic ALS,sALS):没有ALS家族史。
一般认为fALS约占全部ALS患者中的5-10%,但现有证据表明该数据可能被低估了。因为部分显性遗传的fALS的外显率较低,呈不完全性显性遗传,而且存在相关疾病家族史资料缺如等因素,因此一些被确诊为sALS的病例很可能是外显率较低的fALS。此外,所有在fALS患者中发现的突变基因均能在sALS中找到,利鲁唑(力如太)对两类ALS患者均有保护作用,并且两类ALS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因此很难从临床上鉴别sALS和fALS。因此有学者提出,应该称散发性ALS为孤立性ALS(isolated ALS)。
第二篇:孔祥成阐述预防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三大对策
由于运动神经元损伤的治疗过程比较漫长,治疗有一定的难度,对患者的伤害也不小,所以预防运动神经元损伤是很有必要的,做好运动神经元损伤的预防工作可以有效的防止疾病的发生。那么,预防运动神经元损伤有什么对策?下面听听专家对运动神经元损伤的预防知识介绍吧:
预防运动神经元损伤有什么对策?
一、调摄:本病的特点是病程长且病情容易复发,感冒或劳累后加重。所以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在治疗中首先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防患于未然。平日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思想静闲而少贪欲。
二、生活调理:生活有规律,要自然界变化的规律,适应自然四季的更替。所以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在日常中要注意气候的变化,以防疾病加重。如染上感冒要及时治疗,避免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生,尤其在流感泛滥的季节,要远离公共场所,以防传染,对日常穿衣、饮食、起居、劳逸等都应当有适当的安排,注意保暖。
三、饮食调理: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多由虚所致,加上得病日久,五脏俱损,所以在日常生活饮食中要充足的维生素和蛋白的摄入,清淡避免油腻,慎吃寒凉刺激之物,多食温补平缓之品,以达到补益之功,从而增强机体正气。
运动神经元疾病症状
1、上运动神经元型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由于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所以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2、下运动神经元型通常临床表现为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3、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般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较重,但肌张力可增高,腱反射可活跃,并有病理反射,当下运动神经元严重受损时,上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可被掩盖。下肢则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为突出。球麻痹时,舌肌萎缩,震颤明显,而下颌反射亢进,吸吮反射阳性,显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损害。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本病多在40~60岁间发病,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不一。
第三篇:孔祥成主任阐述局限性硬皮病应与什么疾病相鉴别
硬皮病是皮肤变硬的疾病,一般分类将病变局限于皮肤的,内脏不受累及的称为局限性硬皮病,局限性硬皮病应与斑状萎缩、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萎缩硬化性苔藓等疾病相鉴别。
1.斑状萎缩:好发于躯干部,青年多见,患者皮损早期为1厘米左右的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片,以后逐渐出现萎缩,皮损可单发或多发群集。表面皮肤可正常或呈青白色,明显凹陷,但触之不硬。
2.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本病好发于青壮年躯干部,也可见于四肢。患者早期皮损为界限不清的不规则斑片,直径为1厘米~10厘米不等,表面为灰色或棕褐色,皮肤菲薄,触之柔软,逐渐萎缩,略凹陷,以后可在萎缩斑中央出现硬化。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真皮深层胶原纤维变粗及玻璃样变性。
3.萎缩硬化性苔藓:萎缩硬化性苔藓也叫白色苔藓或白点病,好发于外阴部,也可见于颈、胸、乳房及背部。患者皮损为光滑、轻微发皱的灰白或象牙白色斑块,周围有紫红色晕,有的斑块为散在白色斑点状,可伴有轻度硬化。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表皮萎缩,真皮浅层均改变,有炎症细胞浸润。
硬皮病患者除皮肤以外的症状
1.肌肉病变:硬皮病导致肌肉病变的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患者可表现为肌无力、弥漫性疼痛,肌肉受累明显者可发作肌萎缩。
2.骨和关节:大部分患者往往在病程中发展成关节改变,也有少数患者先有关节的红肿痛。表现自轻度活动受阻至关节强直以致挛缩畸形。手的改变最为常见,手指可完全僵硬,或变短和变形。指端骨的吸收可呈截切状表现。
3.内脏病变:硬皮病患者除可累及肌肉及骨和关节外,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均可发生病变,其中消化系统发生病变约占硬皮病患者中的45%~90%,心脏受累的患者约占61%,肾脏受累的患者约占75%,还可发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4.神经精神系统:少数患者可有多神经炎、惊厥、癫痫样发作、性格改变、脑血管硬化、脑出血,以及脑脊液中蛋白增高和脑电图异常。
第四篇:孔祥成主任阐述痹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痹证
① 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多有恶寒,发热等症。② 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
③ 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常可心脏受累。
④ 血沉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0”大于500单位。
痹证与痿证鉴别:
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的瘦削枯萎者,故须加以鉴别。痿证病因以虚和湿热为主;痹证以风寒湿热为主。痿证以热耗津,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故临床表现为肢体瘦弱,不痛不用为特点,多属虚证;痹证为邪气阻滞,经络不通,故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为主,多属实证。两者不难鉴别。
专家指出:异法方宜的痹症治法,即是因时、因地、因人治宜是中医治病大法,体现整体治疗的思想。因时治宜是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决定用药。冬季与夏季的气候不同,用药的剂量也有所不同。因地治宜:如北方寒冷干燥,南方炎热潮湿,地域不同用药也有所不同。在北方吃的中药偏于温散寒邪,在南方的用药偏于化湿清热。因人治宜是根据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治疗的方法有所不同。如中医认为:胖人多湿,瘦人多火。用药时胖人应多用祛湿药,瘦弱的人多见阴虚火旺,用药时注意滋阴降火。
第五篇:孔祥成解析:线粒体疾病的检查项目
在临床上,由于线粒体疾病是一种疑难疾病,了解的患者并不多。致使很多线粒体疾病患者,都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发现自己的病情。其次,由于线粒体疾病病因复杂,病症较多,临床检查的不确定性也给线粒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影响。那么,线粒体疾病的检查的准确性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判断呢?线粒体疾病检查的准确性又有多么的重要呢?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下吧。
线粒体疾病检查项目:
北总三院中医痿症科主任医师杜淑云表示,线粒体疾病是由于线粒体DNA的突变造成的。因而,在判断线粒体疾病过程中,常采用血乳酸、肌电图、血液生化六项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免疫病理检查、抗线粒体抗体等多种手段。具体如:
1.血生化检查:①血乳酸,丙酮酸最小运动量试验:约80%的病人运动后10min血乳酸和丙酮酸仍不能恢复正常,为阳性;线粒体脑肌病患者CSF乳酸含量也增高;②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活性降低。
2.mtDNA分析:①CPEO和KSS为mtDNA片断缺失,可能发生在卵子或胚胎形成期;②80%的MELAS病人为mtDNA,tRNA基因3243点突变;MERRF综合征是tRNA基因位点8344点突变。
3.肌肉冰冻切片:Gomori染色活检可见肌细胞内线粒体堆积,RRF和糖原脂肪增多。
4.CT或MRI检查: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可见白质脑病,基底核钙化,脑软化,脑萎缩和脑室扩大等。
5.肌电图:可表现为肌源性损害或神经源性损害。
同时,为了便于线粒体疾病的有效治疗,以下症状出现后,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免造成健康隐患。线粒体肌病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四肢近端极度不能耐受疲劳,身体矮小和神经性耳聋等,伴各亚型临床特征;血清乳酸,丙酮酸增高和肌肉活组织检查发现RRF,mtDNA缺失或点突变等之结果,线粒体脑肌病患者CT或MRI检查可见白质脑病,基底核钙化,脑软化,脑萎缩和脑室扩大等。
但应注意炎症肌病和其他肌病可同时伴存线粒体和糖原堆积之可能,严防过多过滥诊断线粒体肌病。线粒体肌病需与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和眼咽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