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述故事)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师:在刚才我讲的故事中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好!话说三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出示句子)师:什么是“神机妙算”?
生:
师:针对这个句子中的“神机妙算”,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师:你们真聪明,从一个词中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探讨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出示要求)
过渡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6—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来,再用心体会。
生:边读边划
师:有些同学高高举起了小手,很自信的告诉老师他已经按老师的要求学完了课文,真不错!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告诉同学呢?来我们在组内进行交流。
生:组内交流
师: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预设教学:
生:我是从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
(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老师读。(教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一样吗?那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他心想——
生:
师:那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
(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那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他暗自高兴道:——
生: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读得很好)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众笑)一起读一读。(生齐读本句)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还不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请问同学们,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呢?(不是)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你就得再读一读前面的文章,你
得联系联系上文。找一找与这句话有联系的句子。请你们自由读文,看谁能找到了有关的语句。
(生自由读文找句子)
师:你学得认真。你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生读)
师:你能说说从这个句子中你已经体会到了什么吗?(生答)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出示句子)你自由读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同桌讨论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生: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从我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一切不是巧合,都是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事前就预料到的。真是让周瑜望尘莫及啊,他只能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出示句子)
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读6——9自然段,看看你还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读读这句话,觉得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笑自己的神机妙算,是一种胜利的笑!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
生:天亮了就回去
师:还认为他在笑谁?
生:笑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到?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这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诸葛亮笑曹操不敢派兵出来,算准了吗?(算准了)你来读读句子,好吗?
生读句子: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你是从那个词语中得知曹操没有派兵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看出,说明曹操这个人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更说明诸葛亮很了解对方。
(生齐读:雾这样大„„)。
师:还在笑谁?
生: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
师:你从诸葛亮说的什么话中体会到?
生: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智慧的笑,这是自信的笑。同学们,周瑜也曾笑过,高兴过,请大家自由读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周瑜心情很高兴的语句读读,想一想他是为何高兴?(出示句子)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师:什么是军令状?
生: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设计的陷阱,陷害诸葛亮。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师:周瑜当时会怎么想呢?
生:
师:面对周瑜设计的陷阱,诸葛亮难道就“咕咚”一声稀里糊涂地跳进去了吗?他此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周瑜和诸葛亮表面上和和气气,又是“先生”,又是“都督您”,还摆了酒席呢。可是,你能发现“笑中藏的刀”吗?你能体会到他们暗地里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吗?这场战斗可是你死我活、惊心动魄啊!请大家看!
师:那我们现在就采用“去枝减叶”法分角色读。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看一位小诸葛或小周瑜读出了自己的心理。
师:我刚才看到你读的最投入,你能告诉大家,这次读书,你有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师:这也告诉我们诸葛亮早已对周瑜的计策有了准备,因为他太了解周瑜了!他是个妒贤嫉能的人!好,我们再回读读这句话——诸葛亮可能还在笑谁?
生:雾这么大„„
师:还在笑谁?
生:笑鲁肃。鲁肃的忠厚老实,他的害怕是多余的。
师:这可是一种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自由读4、5自然段,说说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指名答)
生:
师:对!鲁肃是周瑜的心腹。可他又是个忠厚守信之人。诸葛亮正是因为很了解鲁肃的为人,因而从请他帮忙。鲁肃也时刻为诸葛亮捏着一把汗,暗中为他使劲。我们再来读这一句——
生:雾这么大„„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鲁肃的为人,一定会帮助他;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陷害他,但最终会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善识人心的诸葛亮,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话,长叹一声,说——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出示句子)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师:请问同学们,为什么一字儿摆开?为什么擂鼓呐喊?又为什么掉转船身?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
生: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
生: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生: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师:(示意图)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板书:晓地理)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好!请把手中的书放下,看黑板。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文,借了长江的雾;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懂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三个方面。他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江上有大雾;算到了借箭回来时船是顺风顺水;他不仅知道周瑜的小肚鸡肠,还知道鲁肃是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 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文章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太精彩了。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让我们来通过视频再次感悟吧!(出示视频)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的你们有这么多的心里话,真了不起。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作业)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第二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出示句子)师:什么是“神机妙算”? 生:
师:针对这个句子中的“神机妙算”,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 师:你们真聪明,从一个词中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探讨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出示要求)
过渡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6—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来,再用心体会。
生:边读边划
师:有些同学高高举起了小手,很自信的告诉老师他已经按老师的要求学完了课文,真不错!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告诉同学呢?来我们在组内进行交流。
生:组内交流
师: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预设教学:
生:我是从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老师读。(教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生齐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一样吗?那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师:他心想—— 生:(接读)
师:那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那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他暗自高兴道:—— 生:(接读)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读得很好)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众笑)一起读一读。(生齐读本句)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还不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请问同学们,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呢?(不是)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你就得再读一读前面的文章,你得联系联系上文。找一找与这句话有联系的句子。请你们自由读文,看谁能找到了有关的语句。
(生自由读文找句子)
师:你学得认真。你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生读)
师:你能说说从这个句子中你已经体会到了什么吗?(生答)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出示句子)你自由读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同桌讨论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生: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从我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一切不是巧合,都是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事前就预料到的。真是让周瑜望尘莫及啊,他只能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出示句子)
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读6——9自然段,看看你还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读读这句话,觉得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笑自己的神机妙算,是一种胜利的笑!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 生:天亮了就回去 师:还认为他在笑谁?
生:笑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到?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这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诸葛亮笑曹操不敢派兵出来,算准了吗?(算准了)你来读读句子,好吗?
生读句子: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你是从那个词语中得知曹操没有派兵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看出,说明曹操这个人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更说明诸葛亮很了解对方。
(生齐读:雾这样大„„)。师:还在笑谁?
生: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 师:你从诸葛亮说的什么话中体会到? 生: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智慧的笑,这是自信的笑。同学们,周瑜也曾笑过,高兴过,请大家自由读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周瑜心情很高兴的语句读读,想一想他是为何高兴?(出示句子)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师:什么是军令状? 生: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设计的陷阱,陷害诸葛亮。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师:周瑜当时会怎么想呢? 生:
师:面对周瑜设计的陷阱,诸葛亮难道就“咕咚”一声稀里糊涂地跳进去了吗?他此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师:回答得很好。周瑜和诸葛亮表面上和和气气,又是“先生”,又是“都督您”,还摆了酒席呢。可是,你能发现“笑中藏的刀”吗?你能体会到他们暗地里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吗?这场战斗可是你死我活、惊心动魄啊!请大家看!
师:那我们现在就采用“去枝减叶”法分角色读。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看一位小诸葛或小周瑜读出了自己的心理。
师:我刚才看到你读的最投入,你能告诉大家,这次读书,你有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师:这也告诉我们诸葛亮早已对周瑜的计策有了准备,因为他太了解周瑜了!他是个妒贤嫉能的人!好,我们再回读读这句话——诸葛亮可能还在笑谁?
生:雾这么大„„ 师:还在笑谁?
生:笑鲁肃。鲁肃的忠厚老实,他的害怕是多余的。
师:这可是一种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自由读4、5自然段,说说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指名答)
生:
师:对!鲁肃是周瑜的心腹。可他又是个忠厚守信之人。诸葛亮正是因为很了解鲁肃的为人,因而从请他帮忙。鲁肃也时刻为诸葛亮捏着一把汗,暗中为他使劲。我们再来读这一句——
生:雾这么大„„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鲁肃的为人,一定会帮助他;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陷害他,但最终会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善识人心的诸葛亮,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话,长叹一声,说——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出示句子)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师:请问同学们,为什么一字儿摆开?为什么擂鼓呐喊?又为什么掉转船身?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
生: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
生: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生: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师:(示意图)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板书:晓地理)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好!请把手中的书放下,看黑板。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文,借了长江的雾;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懂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三个方面。他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江上有大雾;算到了借箭回来时船是顺风顺水;他不仅知道周瑜的小肚鸡肠,还知道鲁肃是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 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文章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太精彩了。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让我们来通过视频再次感悟吧!(出示视频)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的你们有这么多的心里话,真了不起。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作业)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努力体现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就是让人物形象活起来。关于这个教学理念,我想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
《草船借箭》这是一篇小说,必须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形象。而这个,我觉得应该成为我们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因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是我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首先把握的一点。
二、只有形象才是活的,而抽象却是死的
人物的形象离不开他的语言,离不开他的行为,离不开他的表情,离不开他的细节。所有这一切的综合使人物形象站起来活起来。所以我的观点,像这样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己任的小说,我们绝对不能用一种非常抽象的方式去教。我们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去教人物的形象,然后使人物的形象在纸面上站起来,在纸面上丰满起来,在纸面上活起来。这是我想谈的第二点。
三、只有通过品读活的语言,才能够真正储存活的形象
我觉得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那么要让孩子们感悟形象、树立形象、再现形象、描绘形象,那就必须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所以我的看法是,只有很好的花力气去品读活的语言,那么人物的活的形象,才有可能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进而使形象化的语言也进入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使孩子们的语言和精神都能够得到协同的发展。
第三篇:《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哪些同学看过《三国演义》?可以是小说,可以是连环画,可以是电视连续剧。
生:(自由举手应答。绝大多数学生表示看过。)师:能说说你对诸葛亮的印象吗? 生1: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军师。
生2:诸葛亮是个很讲情义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十分感激,就帮助刘备打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说得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写尽了诸葛亮的一生。生3: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学问非常大,被人称为“卧龙先生”。师: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更知人心。
生4:诸葛亮跟周瑜斗智,最后把周瑜给活活气死了。周瑜临死前说:“既生亮,何生瑜?”意思是说,既然生了诸葛亮,又何必生我周瑜。
师:哟!你知道得还真多!当然,周瑜之死不能全怪诸葛亮。等会儿学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你就会明白的。
生5: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能借东风,会八卦阵,我觉得他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一个人。师:好!看来大家对诸葛亮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今天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大家就多了一份亲切感,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诸葛亮。学《草船借箭》就等于是会会诸葛亮这个老朋友。是吧?
生:(齐答)是!
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赶紧去见见诸葛亮这个老朋友。读完课文以后,老师请你从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师:好!读完课文,对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这四个人应该有了大致的印象,是吧?这四个人,如果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周瑜排第二,曹操排在第三,鲁肃第四。师: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前面两个不变。师:哦!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
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3:我觉得诸葛亮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鲁肃排第四。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不一样吗? 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曹操第二,鲁肃第三。师:好嘛,鲁肃第三,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 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周瑜第三,曹操第四。师:你认为曹操最笨,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这是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非常好!这篇课文写了诸葛亮的很多内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仔细读一读,你觉得这篇课文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它们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
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师:咱们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
师: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读几遍,可能对你的帮助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的智慧得最精彩。再请一个同学读一遍。
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停!停!鲁肃怎么说? 生2:吃惊地说。
师:对呀!吃惊地说!再读一读,体会鲁肃的吃惊。
生2:(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师:好!这样读才有吃惊的味道。继续。
生2:(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注意!诸葛亮笑着说,得有笑容,得有笑声啊。谁来读读诸葛亮笑着说? 生3:(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微笑着说。谁还愿意读读这句话?
生4:(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大笑着说。你也想读?来,请你读。
生5:(朗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你这笑,真是出自内心的笑!请你接着往下读。
生5:(朗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这个令可没下好!电视上见过大将军下令吗?那个威严,那个响亮,那个果断。这样,大家先自由读一读,体会体会。生:(自由练读。)
师:来,请曹操下令!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生1:(朗读)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活脱活现一曹操。稍有一点遗憾,那个曹操说的是不要“轻易出动”,你这曹操说成了不要“轻举妄动”,两个曹操,哪个说得更准确?自己体会体会,好吗?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嘛。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生2:(朗读)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师:好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你继续往下读。
生2:(朗读)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师: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生3: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生4:我觉得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生4: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生4: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生4:(朗读)“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
生3: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生4:我觉得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生4: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生4: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他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生4:(朗读)“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师: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嘴上这样说着,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5:他想到了周瑜肯定是使的诡计,干脆就来个将计就计。生6:他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生7: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已经观过天象,知道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也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所以他肯定想到了借箭这回事。
师:尽管诸葛亮知道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知道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能把这十万支箭借来。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师:同学们,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呢,是孙权的都督。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周瑜这样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完全可以回到刘备那里去呀。
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所以,诸葛亮是从大局来考虑借箭的。师:看得出,你读过不少书,对当时的历史情况很了解。你讲得很对,孙刘两家只有联合抗曹,才能战胜曹操,保住自己的领地。但是,刚才你的发言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其实,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所以是孙刘联合,而不是吴蜀联合。请你接着读。
生3:(朗读)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师:好的,请坐。我们对诸葛亮的智慧都有了自己独特地体会和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多遍了,尽管读了二十多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但我又很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甚至傻想着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众大笑)你们想知道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生:(齐答)想!
师: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得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生1: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 生2: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 生3: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生4: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5: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师:这些问题我也都想过,不过通过读书,我都已经搞懂了。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生1: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师: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呢?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啊!因为这个问题事关诸葛亮的身家性命啊!咱们
是不是这样,先独自看看书,思考思考这个问题。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讨论,行吗?(学生先默读思考,然后四人小组相互讨论)
师:讨论非常热烈!看来,困扰老师多日的重大问题,就要在你们这里解决了。好啊!请教大家,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来造这十万支箭,然后他才敢跟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师:有道理!老师继续向你们请教,这个计划当中该有哪些内容啊? 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想到了长江上三天之后会有大雾。
生3: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生4: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而且,他必须考虑到鲁肃会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以他对鲁肃的了解,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
生5:而且,诸葛亮他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师:是啊,这些问题,哪个问题能不先想好呢?草船不;生:(齐答)神;师:诸葛亮他妙不妙?;生:(齐答)妙;师: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师:是啊,这些问题,哪个问题能不先想好呢?草船不想好,能借到箭吗?天气不想好,能借到箭吗?曹操、鲁肃的性格不想好,能借到箭吗?这个计划,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多么细致啊!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齐答)神。师:诸葛亮他妙不妙? 生:(齐答)妙。
师: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四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通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 须“学到老”啊!
反思(2013.4.17)
2013-04-18 23:07:38| 分类: 教育教学反思 |举报|字号 订阅
本周是五年级同课异构研讨课的时间,第七周我们就商量决定上《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但近段时间的事情实在多得没有时间去提前准备——每周的学习资料批注、写心得体会、听六年级四年级各六个班共12节同课异构课、五年级辩论赛第二轮、春游(还要收费交费)、篮球赛、教师管弦乐队训练。。。还有下周四的班会比赛课、要交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比赛的文章、三周学习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根本没时间去想了!作业根本没上班时间改过,都是要下班后自己加班改作业。直到上周末,我才在家里理清思路,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可以说只是基本的准备了一下,没有时间很深入去备课。
第一课时,我们学习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学习事情起因和结果部分。全班的孩子都饶有兴趣,特别是读过《三国演义》的孩子更想就此表现表现,特别积极举手发言,通过文章的对话讨论人物形象时更是热烈,分角色朗读也很到位。昨天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讨论解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本来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解决,再讨论周瑜不如诸葛亮的地方、总结借箭成功的原因就不难了,最后总结复述课文、练习检查。也许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怕学生一说起来没完没了或者不着边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希望有与众不同的亮点出现,于是设计环节改为:
一、复习巩固引出新问题;
二、读课文找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与小组同学讨论;
三、老师充当记者采访——我希望通过采访的形式让孩子们进入诸葛亮的角色汇报交流诸葛亮的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真不需要设计什么记者采访的环节,直接让孩子们讨论完就汇报,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就可以了,因为我为了展示这个所谓的“亮点”,变成后面一路靠老师引着学生走而不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朗读感悟,又走回老路了。当学生答不上我的问题:“为什么一千多个草把子”时,我叫了五六个学生回答都偏离了我的问题,我急着引导:“为什么不是八百个两千个而是一千多个?”有个孩子说太多担心船会沉下去,我便引导他们计算总数:“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一千多个草把子,一共有多少个草把子?每个草把子只要插多少箭就可以达到十万支箭?”这样一算,孩子们都明白了原来这些数目都是诸葛亮预先算好的了。我完全可以不深究这个问题,但当时不知咋地就一直纠缠非要孩子们明白这一点。因为采访环节花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后面还要再总结借箭成功的原因、为什么题目叫“借箭”不是叫“骗箭”、复述课文、练习反馈环节没有时间落实,实在是一节失败的课。
课后同事提醒我:“是一共一千多个草把子不是每条船上一千多个!”是吗?我愕然了!因为这是我周末在网上的一篇教案上看到的这句话,当时我就觉得奇怪:“难道我以前教错了?以为是一共一千多个呢!”还算了一下,又看了文章的描述:“每条船上30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两边摆上一千多个草把子。”我才确定应该是每条船上一千多个草把子的。我不好意思雄辩,说自己是网上误导我的。难道我的课堂竟还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这太不应该了!我叫孩子们回家再读原著,再找到相关内容了解清楚。今天两个孩子都回来告诉我,说是写到每条船要一千多个草把子。孩子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认为不可能那么多船才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还说明了原因,还从文本的描述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比一节课被我引着走要学得开心多了。
通过这一节失败的语文课,我认识到语文课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听说读写等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不必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用担心会出现偏离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跟老师的预设产生偏差时是不必担心的,随时可以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整,不必搞太多花样而剥夺了孩子们读文本感悟的时间。品读对话
感受形象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头集学区山王辅导小学
陈炎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主要讲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最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课文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尤其注意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展开矛盾冲突,因而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评价和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对话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感受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设计理念】
本单元导读提出: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本课时设计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语文教学愿景,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个性化解读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体验、探究、感悟,启蒙经典,初步感受名著中人物特点、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联系本单元的阅读要点,特制定以下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初步领略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特点,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一、复习概括,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请生认读。
2、请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指导概括叙事性文章的要点)
3、出示单元学习要点,明确本节课要求:抓住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二、品读对话,感受形象。(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课文,圈划出人物对话。思考:从这些对话中,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预设一】诸葛亮与周瑜对话
1、这是本文对话最多的段落,被称为第四十六回的“经典之笔”。
2、生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周瑜的“妒贤嫉能”。(1)什么是军令状?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3、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了周瑜的妒忌之心?
4、引出周瑜和鲁肃的对话,指导朗读。【预设二】诸葛亮与鲁肃对话
1、出示鲁肃话:“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的了你的忙?”(1)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2)鲁肃此时心里会怎样想?
2、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算。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描写了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引出6、7自然段的对话。)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2)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3)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4)体会诸葛亮的“笑”,用上排比句式说话: 这一笑,笑出了„„
【预设三】品曹操话,感受多疑
1、你们发现了吗?文中还有一个人物的对话,你找到了吗?(引出曹操的话)
2、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曹操的什么性格特点?
3、指导朗读。
三、对比衬托,突出主角。
1、就这样,诸葛亮巧妙地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服,于是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1)情境创设:想象周瑜此时心理。(2)指导读出人物语气。
2、出示第一自然段,与文章最后一句有何关系?(首尾呼应)
3、探究周瑜不如诸葛亮之处。
四、梳理全文,感悟神妙。
1、过渡:是啊,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真是神人也”!
2、请生通读全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结。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
2、要想更全面地认识这些名著人物形象,还需将他们还原到整本名著中去读、去品,这样的人物形象才更逼真、丰满!课后,让我们走进《三国演义》其他精彩故事,继续领略三国时代的风云纪事,品评一代风流人物的事非功过。
第五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重、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研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那些地方? 师:谁来给大家再讲讲“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二、走进文本,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0分钟左右)
1.指名回答“神机妙算”的意思,师相应写板书:有智慧、有谋略、有预见、有决策。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1)有智慧(板书:精通天文、熟悉地理)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析:)“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②熟悉地理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析:)熟悉地形,顺风顺水,回去方便。(2)有谋略(板书:巧妙安排、运筹帷幄)①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析:)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②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析:)“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3)有预见(板书:识天气、识人)①预测天气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析:)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②了解人。A、“„„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师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告诉鲁肃?(析:)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师:板书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 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B、此处师问:诸葛亮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引导学生回看课文第二自然段:(PPT出示)“„„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析:)周瑜设造箭之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出十万枝箭,还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认为诸葛亮中了计。所以“很高兴”。他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是想逼诸葛亮走上 绝路,好让自己稳操胜券,至于摆酒席完全是出于虚伪。
(析:)诸葛亮并不领周瑜的款待之情,其实他早就识破了周瑜的奸计。(板书:周瑜妒贤嫉能)此时,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借箭的背景。(学生交流资料,师出示PPT)C、师出示草船借箭背景资料。(析:)为了孙、刘联合抗曹,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把话放在肚子里罢了。这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这个诸葛亮!(板书:顾全大局
有气度)
D、师:这一段话的描写生动的再现了当时两人斗智斗勇的情景,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读一下。
E、学生分角色朗读。④“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析:)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板书:曹操谨慎多疑)
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4)有决策。(板书:逼近水寨、两面受箭)
①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析:)两面受箭,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决策英明。②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析:)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沉着镇定。这真是个:有胆量的诸葛亮!(板书:有胆量谈笑风生)
4.师小结:从刚才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啊!这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诸葛亮啊!这真是一个有胆量的诸葛亮啊!
三、走出故事,了解小说,开阔视野
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经过。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草船借箭真的是诸葛亮所为吗?让我们来看这段文字。师出示PPT讲解。师:《三国演义》中“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作者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情节。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又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比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可谓家喻户晓。课下,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这本书中的其它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