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谷里镇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谷里镇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谷里镇位于黔西县东部,距县城17公里,距贵阳102公里,距毕节135公里,面积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584亩,其中田5991亩,辖16个村1个社区151个村民小组,8283户33264人。居住着汉、彝、苗、白、布依、仡佬等少数名族。谷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3.7℃;资源丰富,除有硅、铝、铁等矿外,探明煤炭上表储量达2.5亿吨,有煤井7对,茶叶13000余亩,特产的碧螺春、毛尖等品牌茶走俏市场,素有“煤海茶乡”之称;历史悠久,在明洪武时期(1383年),奢香夫人设立“龙场九驿”,其中,谷里驿是重要的驿站。
近年来,我镇茶产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和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全县农业产业化“54321”工程及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采取“政府引导,农户主体,大户带动,龙头拉动”的方式,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在谷兴社区、五里、新金、天桥、前华、中狮、新阳7个村(社区)规划种植茶叶20000亩,全力打造“万亩茶园”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13000余亩种植任务,原有老茶场“小叶种”改造近3000亩,新种植福鼎大白茶10000余亩,其中黔西亿鑫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8000余亩(其中4273亩是通过土地整治,开辟荒山种植完成);采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茶叶1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1000余亩。逐步完成了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为推广,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全方位发展的目标,努力实现我镇“游古镇、看产业、泡温泉、品香茗”的发展模式。
第二篇:筠连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1筠连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山区,系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海拨368.5至1777.2米之间。东与珙
县毗邻、南与云南威信、彝良接壤、西与云南盐津县交界、北与
高县相连、南北长43.3公里,东西宽48.5公里,幅员面积1256
平方公里,辖18个镇乡(其中有三个苗族乡),243个行政村,1632个农业社,农业户数9.32万户,农业人口36.7万人,以种植
业为主,主导产业为茶叶,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筠连县加
快茶叶产业建设,先后被列为全国100个年产5万担茶的基地县之
一、“四川省出口茶叶生产基地县”和“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
业核心茶叶基地县”等。多年来,筠连县按照“重引导、抓基地、强龙头、拓市场”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持以市场
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茶农增收为目的,着
力推进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
农户的茶产业新模式。茶叶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
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筠连茶产业现状
筠连是川红工夫茶和早白尖良种茶的故乡,也是宜宾早茶最
适宜区。茶叶是我县大宗传统农产品,也是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全县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中具有重要地位。2009年全县茶园
总面积10.6万亩,(其中良种茶园3.5万亩)分别占全省(267
万亩)和全市(52万亩)茶园面积的3.97%和20.38%;茶叶
总产量3622.2吨,分别占四川省(13.62万吨)和宜宾市(2.21
万吨)茶叶总产量的2.6%和16.39%;茶叶总产值1.0152亿元,分别占、四川省(51.92亿元)和宜宾(5.2亿元)茶叶总产值的1.96%和19.52%。全县18个乡镇中,茶叶年产量100-200吨的有3个,200吨以上的有10个。全县茶农户均茶叶收入1080元。全县拥有茶叶初精制加工企业68个,其中市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示范企业1个,知名商标3个,“筠连红茶”证明商标成功申报,全县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8个,茶叶专业村20个.茶叶加工机械1200余台套。
茶园分布在海拔400-600米的茶园占全县茶园总面积21.04%,海拔600-900米的茶园占50.62%,900米以上茶园占28.34%,生态环境优良。生产的茶叶产品有筠连红茶(黄金白露)、醒世龙井、圣星茗芽、圣星凊凉苦丁茶、天香佛茗花茶、烘青、炒青等。其中炒青、烘青年产量2554.5吨、红茶50吨、名优茶1017.7吨。
巡司镇银星村是全国标准化茶园建设示范茶叶专业村,现有良种茶园4500亩,2009年全村产茶411.5吨,比去年增长3.58%,其中名茶54吨;产值1150万元,比去年增长6.48%,其中名茶产值864万元;人均茶叶收入9721元,占农民收入的80%,其中10万元以上24户,5万元以上63户,收入最高的一户为23.1万元。
新世纪以来,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和茶区生态资源优势,启动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开发,2009年末,全县有机茶
园246亩、绿色食品茶园8300亩、无公害茶园4万亩,茶园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二、筠连茶产业发展优势
1.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沉积丰厚。筠连地处四川南部鸟蒙山区,是我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区。明代开始生产剪刀粗茶(边茶),开创了500多年的筠连茶叶历史,经过建国后的30年的发展,1977年被确定为全国100个年产5万担茶的基地县之一,1985年筠连早白尖工夫红茶获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节金奖。筠连茶叶经近20年转型期的调整,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体系日趋合理,为优化茶叶资源配置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异。筠连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覆盖度高,茶园生态环境好,有利于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目前颁证的无公害茶园和绿色食品茶园、有机茶园已占总量45.8%。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了优异的茶叶品质,所产的名茶(天香佛茗、鑫龙茗兰、醒世龙井、圣星茗芽),川红(筠连早白尖工夫红茶、黄金白露、红碎茶)等多次在国内外获金奖。“筠连红茶”国家原产地域产品证明商标成功申报,对保证筠连茶叶质量,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力。
3.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适制多种茶类。本县有筠连早白尖1个国家级地方良种;70年代以来,陆续引进云南大叶种、福顶
大白、福选9号、乌牛早、名山白亮131、平阳特早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这些优良品系的茶树品种及种质的多样性、多适制性,不仅奠定了优异的茶叶品质,还决定了筠连茶叶的多样性,为筠连茶叶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对茶叶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品种基础和保证。
4.人力资源丰富,技术支撑有基础。以茶为主的农业地域特点,全县拥有茶叶技术推广站1个,其中高级1人、中级4人、初级6人;县茶叶生产办公室有茶技员18人;同时拥有一大批生产经验丰富的茶农、茶工。
5.生产加工体系较完备,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目前,全县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兴办了68家茶叶初、精制加工厂,生产加工体系基本形成。筠连红茶、炒青、烘青绿茶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名优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茶叶龙头企业3家。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成为茶叶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生主体。
6.茶叶市场活跃,营销网络形成.近年来,随着“筠连红茶”外埠市场的不断开拓,上海、北京、济南等地已成为筠连茶叶的销售区域。
第三篇:镇辣椒产业发展简介
百宜镇辣椒产业发展简介
乌当区百宜镇位于贵阳市东北面,距离贵阳市区五十三公里,百宜辣椒主要特征:百宜辣椒作为贵阳本地优良品种,其果皮和胎座组织中含有辣椒素及维生素A、C、胡萝卜素,富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无机盐及食用纤维等营养物质。百宜辣椒是平面椒,形体细长,色彩鲜艳,辣香味特优,口感微辣,辣椒尖端向内弯曲,形成微小的小弯钩,抗病力强,植株整齐,果形一致,属无公害辣椒品种,在口味上优于遵义虾子辣椒、花溪党武辣椒,具有一种特殊的辣味,可以帮助消化、刺激食欲,皮薄肉厚,香辣适中,广受消费者青睐,曾获得2003年首届贵州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
现百宜镇辣椒种植总面积5576.3亩,核心区1200亩,在百宜镇洛坝村、场上村、拐比村等9个村80多个村民组。涉及农户2000多户,耕地面积6917亩,小水窖120个,沟渠10公里,机耕道15公里。
百宜辣椒经过多年的发展,种植面积、种植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近年来,百宜镇大力发展无公害辣椒生产,总面积在4500亩左右,平均亩产干椒180斤左右,成为贵州老干爹食品有限公司辣椒制品生产原材料。
百宜辣椒种植基地目前建于百宜镇洛坝村(小地名:基土坝),种植面积约为100亩,每亩地种3300株,(单株种植),行距、窝距50*30,株高53cm,亩产红椒5000斤,比普通辣椒提早20天成熟,3年内有望全面向各大农贸市场提供原汁原味的百宜辣椒。百宜辣椒与传统辣椒相比,品牌价值较高,每亩增加产量300千克,却能带来增收每亩超过2000多元。通过农村合作化经营方式,百宜辣椒在贵阳市辣椒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以较好的销售量推广到我省周边省市,赢得一定的品牌效果。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区相关业务部门指导下,特邀省农科院园艺所科技特派员李英老师进村入户对农户开展辣椒栽种技术培训,包括辣椒育苗、种植管理、病虫妨害、加工销售等方面,科普宣传及农技推广在全镇农业示范点全面铺开。
百宜土质优良,生态宜人,无重金属污染,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目前,我省辣椒产业主要行情为一线为主,二线为辅,三线为补充。通过分析研究,我镇辣椒产业发展还处于三线阶段,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百宜辣椒在高度、开展度、分支、始花节位等指标上进行测量分析,百宜辣椒近年来农户粗放式的生产及不合理选种,加上环境破坏及外来物种的侵蚀杂交,使得这一品种抗病性降低,产量下降,质量和味道一定程度上受损。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8月,在贵州省科技厅、扶贫办的共同支持下,“百宜辣椒提纯复壮及示范推广”项目正式启动。
百宜辣椒经过多年的发展,种植面积、种植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在未来的发展中,纯种百宜辣椒将计划在两至三年时间内通过重复选育培育,然后进行规范化连片种植,形成产业规模,大批量供应我省乃至全国市场,推动我镇“五彩农业”农村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有效实现农民增收,促进我镇小康社会建设水平全面提高。
第四篇:威宁茶产业发展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根据《贵州省威宁县40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意见,2010年我县计划新建茶园4万亩,实际完成3.91万亩,现将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金来源
到2010年全县共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2611万元,其中,新增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茶园建设项目资金600万元、第一批“三江源”资金313万元、第二批“三江源”资金600万元,第三批“三江源”资金1000万元、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7万元、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9万元、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资金42万元。
二,完成情况
今年按照《无公害优质高产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要求安排种植4万亩,实际种植约3.91万亩。其中,草海镇种植7447亩、炉山镇种植9377亩,双龙乡种植5072亩,幺站镇种植2918亩,金钟镇种植3160亩,东风镇种植9353亩,黑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1198亩;哲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604亩。
由于受年前冰冻及四五月份天气干旱的影响,全县茶苗受灾面积15875.88亩,成灾11350亩。其中,草海镇受灾面积3723.86
1亩,双龙乡受灾面积2268.58亩,炉山镇受灾面积3906.93亩,么站镇受灾面积1458.76亩,金钟镇受灾面积1580.42亩,东风镇受灾面积2036.28亩,黑石镇受灾面积599亩,哲觉镇受灾面积302.04亩。
到目前为止,平均成活率约为60%左右。经初步查验,其中有4525.88亩还须补苗。
三,资金使用情况
截止2今年8月,合计使用茶产业发展资金1361万元。其中,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42万元、2010年茶苗采购资金1319万元。
四,采取的措施
2010年入冬以来,威宁县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农牧局、林业局、财政局、质监局、发改局、水利局、交通局、电力局等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青松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建成光和副县长祝德光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办公室,县农牧局局长罗永宽任主任、常务副局长李阳胜任常务副主任,同时,从相关单位抽调7名同志至茶产业办公室,全面负责业务工作;县农牧局副局长刘重林分管茶产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明确了1名副科级领导亲自抓。二是措施到位。一方面采取茶苗公开招投标,并对翌年茶产业发展所需茶苗实行招标订单育苗,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为确保2011年计划种植任务的顺利完成,已在炉山镇、草海镇、哲觉镇和麻乍乡共育苗1200亩;另一方面逐级分解下达新茶园建设任务,并认真签订责任书,确保相关单位人人有责、个个参与。三是宣传到位。县委、政府积极组织涉茶乡镇负责人、村级干部、种植大户赴湄潭参观学习茶产业发展经验,并引进贵州省茶科所在东风镇建立5000亩示范茶园;涉茶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涉茶村组宣传讲解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威宁县发展茶产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通过广泛宣传,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资金投入到位。五是茶苗验收到位。每一批茶苗调运到种植点后,均安排县纪检、植保、茶产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现场抽样验收,凡达不到国家二级茶苗标准的不合格苗必须按验收比例扣减,县财政仅支付合格茶苗款。六是技术指导到位。县茶产业办公室的全体成员从2010年9月初开始分片把关,培训和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种茶,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简单易懂的“十字”(牵线、深挖、打浆、踏紧、剪技)种茶经。七是督促检查到位。县乡督查组经常深入实地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有力地保障了新茶园的种植质量。到2011年3月10日前,全面完成2010年的种植任务并安排技术人员分片联系田间管理工作及抗旱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县是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新茶园,因而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劳动力不足、种植任务重,新茶园种植时不开种植
沟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对茶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二是部分农民群众认为补助资金少,并对政府能否兑现补助资金和成功引进茶叶加工企业持怀疑态度,因而参与热情不高,极少数茶农甚至在种植茶苗时敷衍了事,不按茶产业办的要求和指导的技术规程操作,不打浆、不踏紧、不回土,造成茶苗在短时间内就出现死亡现象。
三是草海镇部分农民群众因种植反季节蔬菜已经尝到了甜头,对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抵触情绪相对要大,因而在草海镇的茶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比较被动。
四是我县冬春季节比较干旱,茶苗移栽后蓄水灌溉措施跟不上,茶苗成活率受到影响。在三月份的检查中,尚有85%左右的成活率,四月后的干旱造成了茶苗的成活率只有60%。
五是由于技术人员少,种植面积分散,茶产业办即无经费又无交通工具,因而技术指导工作顾此失彼,达不到钉死钉实的效果。
六是在茶地中普遍套种洋芋、荞麦,致茶叶生长的肥力和长势受到极大影响,茶苗生长受到抑制。茶苗成活后部分农户管理不当,导致部分茶苗受损。
六,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一年来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下步茶产业发展工作打算如下:
一是集中资金以点带面,打造亮点,即以3000至50000亩为一片,重点指导农民种植,种植一片巩固一片,稳扎稳打,不搞
大面积齐头并进,采取建设好一片再建一片的工作方法。同时,在每亩补助茶农242元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种茶补助费以确保农民种好茶、管好茶的积极性。
二是超前安排茶苗补种工作,以挽回去年的损失和巩固所取得的成果。对已经成片死亡的茶园,不再补种,对部分死亡的茶园进行补种。在土质、气候都适宜种茶的乡镇应多作宣传、转变工作作风,纳入目标考核管理才能有利于奠定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群众抵触情绪较大、干部支持不力的乡镇或村组,不再安排该项目。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兑现成活率达标的茶农补助以充分调动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四是调整种植方法,对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采取本地育苗,就近移植的办法进行种植;对于土质干燥、气候干旱的乡镇采用茶果直播以保证成活率达到标准。
五是为使我县茶产业能够做强做大,增加农民收,应及时引进和扶持本县茶叶加工企业,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
六是抓紧对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以及利用荒山种茶。我县老茶园有效面积在8000亩左右,集中成片在炉山—金种、小海—兔街、哈喇河—秀水、黑石—哲觉和么站—草海—双龙,结合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认真抓好荒山种茶工作,在适宜茶叶生产的荒山种茶,即不占用耕地,农民又能接受,这种方法虽然不显眼但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并便于项目实施,因此,建议老茶园改造及荒
山种茶按新建茶园扶持标准给予农民补助支持。
七是根据全县的土壤化验检测结果,及时安排2011年至2012年的种植面积及2012年新建成茶园的订单育苗,保证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健康有序进行。
八是为确保新建茶园的成功,请县委政府安排水利和交通部门在新建茶园内修建蓄水池和耕作道。
九是建议设立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常设机构,充实技术人员,配备相应的办公用品以利于茶产业项目发展工作。
2011年8月25日
第五篇:谷里镇中心小学简介1
谷里镇中心小学简介
谷里中小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24628平方米。学校在校生1039人,教师专科达标率80%以上。其中泰山功勋教师一名,泰山名师一名,山东省优秀教师、泰安市优秀教师、泰安市优秀班主任、泰安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新星、省地级骨干教师16人。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把“创建社会满意名校,培育全面发展学生”作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连续被评为新泰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泰安市、山东省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泰安市规范化学校、泰安市实验室工作优秀学校、泰安市教学示范学校、泰安市校园文化建设AAA先进单位、泰安市课改工作先进学校,泰安市绿色学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
学校不断加快少年宫建设,设有多媒体教室、舞蹈室、美术室、书法室、图书室、阅览室、探究性实验室、手工制作室、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室等开放活动场地。充分利用学校大课间、活动课、课外活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为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广大农村未成年人享受到与城区未成年人同样的素质教育,有力的促进了农村孩子全面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校力争五年内创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工作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