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市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与对策建议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2001年12月11日我国已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朱总理近期讲,加入WTO后,他最担心的是农业问题。在农产品即将面临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冲击的情况下,我们就当前农村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召开了有关农业经济专家、农业行政部门负责人座谈会。12月中旬又深入到新洲、黄陂、江夏、蔡甸等六个区作了调研。从座谈与调研的情况看,我市农业发展中存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优质品种与高品质农产品比重较小;种子种苗市场混乱;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员素质较低;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弱,以出售初级农产品为主等情况。因而农业增效不快,农民增收较慢。根据各主要农业区的反映,当前我市农村农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四个突出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是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HTF〗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把成千上万分散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联结起来的最有效形式。市郊各区已组建了数十家龙头企业,但大多数规模不大,生产力水平不高,多数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只是农产品销售关系,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未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蔡甸区是龙头企业发展较快的,全区十五家龙头企业中,只有华泰、香满楼与海天集团规模较大,仅有从事鹿产品开发的南威集团与三十多个农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各种农民专业协会是组织农村、农业、农民融入市场的另一有效形式。近几年,我市郊区诸如奶牛协会、水产协会、西瓜甜瓜协会、莲藕协会、蔬菜协会等各类专业协会得到迅
猛发展。仅江夏、蔡甸、东西湖三个区就达四十多个。但绝大多数专业协会与农户的关系也只是一种农产品销售关系,尚未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据调查,郊区尚有60%以上的农户未组织在龙头企业或各类专业协会之中。江夏区十万农户中,各龙头企业覆盖的农户达一万多户,各类专业协会覆盖约三万户,占农户的40%,有的区还不到这一水平。
二是种子管理不到位,种子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区种子管理站刚从种子公司中分立出来成为执法部门,人员严重不足。如蔡甸区种子管理站只有两人。办公用的仪器设备不足,检验检测手段落后,没有交通工具。不少地方种子管理不严,有法难依。无证经营、流动经营、出售假冒伪劣种子种苗情况时有发生。市场放开后,种子来源多元化。国有种子公司已不再是种子生产供应唯一主渠道,现有的种子种苗服务体系不健全,种子种苗的生产孕育缺乏正规的基地,缺乏规范的引进试种、示范推广工作程序。受利润驱使,不少企业与个体户竞相从事种子种苗生产经营,黄陂区的同志反映:“现在种子种苗销售如同香烟、冰糖,到处都有。”使得种子种苗市场存在多、乱、杂的状况,良莠不齐,真正适应本地生态条件的当家品种很少。
三是农业经济市场信息不畅。入世后,我市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将逐步融入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下联每个乡镇、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交易市场,上通全省全国各地的农业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手段。在市政府支持下,蔡甸、汉南两区已建立了区级农业经济信息中心。蔡甸区利用专家热线、报刊、电视台、信息发布会等形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并计划2002年在六个乡镇建立信息服务站,在五个龙头企业建立信息网站,建立十个农户的信
息采集系统。目前,江夏、东西湖两区已自筹资金建起了农业经济信息中心,但资金缺口较大,尚需市里支持。新洲、黄陂、洪山等农业比重较大的区尚未建立信息中心。
四是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四级农科网,与市场经济条件不适应,已网破人散。因此,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存在不少问题。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不少人知识老化,只懂粮棉油,不懂其他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方面的技术。一些有经验的老科技人员,在机构改革中按50岁退休、全部一刀切回去了。新的大学生又进不来。黄陂区农业部门293个农业技术干部中,懂行的或学过农业技术的只有10%左右。由于农业科技人员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差,进不来,留不住。黄陂区近十二年未能引进一个农业大学本科生。新洲区农业部门十年来没有引进一个本科生。区、乡镇农业科技人员都是实行差额工资,少部或一半靠自筹。农业科技人员多数每年只有5000元左右的基础工资,其他所有政策性费用都靠自己去挣,造成许多技术干部“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大量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无法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仪器设备老化,或者没有,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必备工具和手段。
在调研过程中,江夏区一位曾当过两个乡镇党委书记的政协负责同志说,当前农民有“三盼两担心”,即一盼实用科技,二盼优良品种,三盼市场信息;担心抗灾能力弱,遇干旱、渍涝减收,担心入世后,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没有竞争力。“三盼两担心”代表了市郊广大农民与基层干部的共同愿望与要求,也反映了当前群众要求解决上述四个问题的紧迫性。为此,根据市郊各区的典型经验及意见,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农业战略性、科学性调整,扶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专业化的有效形式。对龙头企业发展,一要采取科学调整目标管理。在抓增加数量、壮大规模、规范管理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围绕本地区资源优势、主导产业、重点产品,引进壮大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名优种子种苗与高科技产品开发龙头企业上。在近几年内,要求每个农村郊区能引进或培植和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3-4个,能够带动5000户到一万农户。这类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建立在生产经营专业化、基地化、区域化、科技化的基础上,并逐步规范其管理,做到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与广大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二要采取政策鼓励。市政府对市郊进城农产品发放“绿色通行证”,减免收费;对畜牧、水产、果蔬、花卉企业用地用电按农业用地用电政策对待。农业项目申报与投放、信贷、外贸出口权办理方面,给予农业龙头企业支持。
无论是龙头企业基地上的农户,还是其他各业农户,政策都要按照民办、民营、民利的原则,引导各行业农户自愿成立各类专业协会。今后2-3年内,各类协会要覆盖全部农户,以便为农业良种普及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提供载体。要推广江夏区金口街蔬菜运销协会的经验,协会同龙头企业一起逐步演变为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的利益共同体。
二、深化种子市场管理体制改革,整顿完善种子服务体系。
优良优质种子、种苗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目前之所以出现不少农产品价格低、市场滞销,其根本原因是不适应市场需求,不适应人们的消
费需求。建议市、区、乡(街、镇)三级分别设立综合性种子种苗管理站,将种植业、养殖业种子种苗市场统一管起来。管理站的职责是严格执法、证照颁发、市场管理、检验检测、纠纷处理。政府要为管理站配足配齐种子种苗管理与检测人员,提供必要检测手段、工作条件,包括交通工具。
根据各区主导产业重点产品发展需要,政府要大力培植种子种苗龙头企业,使其能承担起老品种提纯复壮、良种繁育,新品种引进试种试养、示范推广的服务功能,使其种子、种苗逐步实现专业化、产业化。政府要在财政、信贷、税收方面,给予从事种子种苗基地建设、良种繁育与推广的种子种苗龙头企业以优惠和支持。
入世后,不断用高品质的新优品种取代原有品种,生产出优质高效的新优农产品,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此,市农科院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本市支柱产业重点产品种养业新优品种的选育与引进筛选上。科技主管部门每年要下达任务要求,提供项目支持。
三、建立健全市、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尽快建立市级与郊区农村农业经济市场信息中心是当务之急。在市、区全部建起信息中心的基础上,还要将网络向乡镇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延伸,并与全省、全国各省市联网,尽快形成遍布全市、外联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当前形势下,市、区信息中心宜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市、区都要为中心配备充足而懂行的信息工作人员,给足开办费。两级信息中心都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专家热线、信息发布会等形式,及时向农业企业协会与农户发布各类经济科技信息。
四、健全市、区、乡(镇、街)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指导站。
为加强统一管理,建议在市、区两级设立综合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指导站,属市、区农业局领导。每个区可按便利工作原则,分片设立2—3个或3—5个分站。这样,可以大大精简人员编制。科技队伍要整顿、充实、提高,对不适宜于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要作调整,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技术推广指导站职责是技术服务、技术示范、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两级站均实行事业编制,全额拨款。人员实行考核录用,竞争上岗。财政提供办公、检测与示范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为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议恢复一线技术人员三年加一级工资,调走取消,不调出所增级别固定的激励政策。
第二篇:当前我市肉牛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市肉牛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市肉牛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市畜牧水产局在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结合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特别是围绕重点特色肉牛产业,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肉牛产业发展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肉牛产业存在问题
一是肉牛育肥场普遍存在空栏现象;二是牧草种植面积得不到落实,特别是青贮饲料不足,造成冬季和初春牧草严重匮乏;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肉牛育肥场、可繁母牛培育、技术培训等整个产业链普遍存在资金缺乏状况;四是可繁母牛数量少,无法解决各育肥场架子牛来源,必须依靠山东、河南等地调进,极易受
架子牛价格、疫病、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五是肉牛饲养管理、标准育肥技术尚未得到普及,育肥场管理人员、技术员和专业技术干部对肉牛现代化饲养和科学管理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六是各育肥场与宏宇牧业公司之间尚未找到利益平衡点。
二、肉牛产业发展对策
1、抓住春季有利时机,做好空置补栏工作。各县要按照市政府年初下达的肉牛育肥任务的目标,逐级落实到各肉牛育肥场,要求各育肥场排好进出栏时间表,有计划地做好补栏工作。当前,正值春暖花开、气候适宜季节,是肉牛补栏最佳时期,各地要抓住有利时机,落实各育肥场补栏进度。
2、大力推行种草养畜,推广青贮饲料技术。各地要尽快落实市畜牧水产局《种草养畜工作意见》,积极推行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和引导农户特别是肉牛育肥场种植青饲玉米、杂交狼尾草、墨西哥玉米、黑麦草等优良牧草品种。落实牧草种植面积,推广种植新技术,合理解决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合理构成,提高蛋白质含量高的牧草比例。同时,大力推广青饲玉米的种植,广泛开展以青贮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青贮料,改变现在各育肥场主要以杂交狼尾草,冬养以稻草为主的饲养模式,确保牧草四季均衡供给。
3、加大资金投入总量,打牢肉牛产业基础。肉牛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一是围绕我市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上报一批项目,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二是争取农业、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等部门的有关项目资金,统一规划,捆绑使用。三是争取金融部门扶持力度,帮助肉牛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养殖户解决生产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设立肉牛专项基金。五是建立肉牛贷款担保中心,提高担保贷款额度。多渠道融入的资金重点用于黄牛
品种改良,扩充和壮大母牛群,扶持肉牛加工养殖企业。
4、加快品种改良速度,壮大可繁母牛群体。市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与难点在于黄牛品种改良的力度与速度。一是能否培育出个体大、肉质优的架子牛是肉牛肥育与加工的关键环节,我市肉牛发展的速度能否上规模取决于黄牛改良的速度与力度,因此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可繁母牛的扩充,制定地方政策,保护杂交一代和二代母牛。各地要落实市政府下达引进杂一、二代可繁母牛10000头任务,安排好每月、的引进数量,不断扩充和壮大可繁母牛群。二是大力推广宁化县流动冷配车的做法,把冷配器械送到各村,方便农民,增加母牛冷配数。三是要科学制定肉牛良种繁育技术路线。一方面抓“级进杂交”,从根本上改良本地黄牛品种;另一方面抓好三元杂交,既可以提供杂一、二代母牛,又可为肉牛育肥场提供杂一代和杂二代公牛供其育肥。四是出台鼓励饲养杂一、二
代可繁母牛政策,调动广大农户饲养可繁母牛的积极性,把肉牛产业基础打牢夯实。
5、加大科技投入经费,提升养殖科技含量。为了把肉牛产业做大做强,要重视发挥畜牧兽医科技人员的作用。一是要增加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全额拨款编制,目前市、县两级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各地应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引进和充实畜牧兽医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二是制定并推广育肥品种、饲料营养、育肥技术、饲养管理、屠宰加工、产品标准。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手段;是衡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尺度,能有效提高牛肉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对育肥场管理人员、肉牛饲养、黄牛冷配技术员和专业技术干部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走出去、请进来方式,进行强化培训,尽快提高肉牛现代化饲养和科学管理水平。
6、构建市场交易平台,做大肉牛加工
企业。市肉牛产业成败与否,关键要有龙头企业支撑。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和扶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拉长肉牛产业链。一是要把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加快宏宇牧业公司建设,通过几年努力实现年加工肉牛6万头、年产值达3亿元的目标。二是要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客商或企业投资建立饲料、牛肉熟制品、皮革加工、生物制药企业,以延伸产业链。三是在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四是宏宇牧业要根据不同肉牛品种和胴体瘦肉率制定不同的肉牛收购价格,确定最低保护价,并根据市场价格按一定比例向上浮动,保护肉牛育肥场的合理利益,与各育肥场建立有机统一的利益平衡机制。
第三篇:加快我市小城镇发展对策建议
加快我市小城镇发展对策建议
小城镇是联结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小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有序、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小城镇科学规划,促进经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今后,我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结合实际,采取措施,重点抓好全市21个中心镇规划建设工作,努力把全市建成有山区特色的小城镇群体,推动我市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建立和健全机构人员,切实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小城镇建设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科学组织、强化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制定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原则:
一、规划要超前性。注重完善城镇功能,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科学制定适度超前的城镇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科学划分商贸、居住、工业、农业等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城镇交通道路、居住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用地规划;合理确定 1
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坚持标准,防止贪大求全和乱铺摊子,做好与土地总体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交通网络等方面规划的衔接协调,正确处理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关系,做到科学性、超前性、高标准、多功能,统一规划、分批建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
二、合理确定城镇发展方向和经济布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发展。各地要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等,科学确定城镇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培植地方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从当地实际出发,依法推进,逐步发展。
三、以人居为中心,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在发展小城镇过程中,要从提高城镇整体效益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要求制定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注意节约和保护好耕地,正确处理统筹安排小城镇行政区域内农业生产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加强环境的绿化和保护,为小城镇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使小城镇建设跃上一个新水平。
(二)积极培育小城镇经济,增强小城镇发展实力
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各地必须重视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围绕完善服务城镇、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经营等与小城镇结合起来,城乡优势互补,做好四个结合: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结合。乡镇企业以小城镇为载体,充分利用当前乡镇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合理规划引导向小城镇集聚,成片发展,产业集聚效应,顺利实现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和城镇规模扩张。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对集中布局,优化和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大力度开发新产品;同时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三高”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农产品的精加工、流通、储藏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实现城乡工业融为一体,快速发展。
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要根据小城镇特点,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基地。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加大对农业资金、技术、信息等投入,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订单农业”,要切实办好农业龙头企业,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路子,带动农民致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一业一镇、一品一镇”等实施发展主导产业突出示范项目,建设各有特色的小城镇,推动当地小城镇发展。
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二、三产业结合。目前,我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就业机会不多。为此,各级必
须重视发挥小城镇功能,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文化、信息等三产业,提高小城镇吸引力和辐射力;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发展农产品市场、商贸市场等要素市场,要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鼓励工商企业到小城镇进行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经营、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大力扶持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活跃城镇市场,增强城镇实力,繁荣小城镇经济;要切实抓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技术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提高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形成巩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活跃第三产业的合理的城镇产业经济结构,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实现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促进小城镇经济健康发展。四是小城镇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结合。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由于条件的限制,进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低。因此,把提高小城镇居民素质摆上重要位置,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办法,全面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开放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让广大城镇居民成为现代市民。
(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建设小城镇新路子
小城镇的建设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增加投入,完善和配套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我市由于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方财政较为困难,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市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社会资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要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加强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明确融资主体,采取“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充分发挥资金市场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广辟融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筹资格局,想方设法,广开门路,增加投入。政府投资重点放在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上;采取各种政策,鼓励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鼓励社会及个人投资开发房地产、商贸市场、兴办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个体娱乐场所等公用事业,通过改善水、电、路、绿化、美化城镇,兴建医院、学校、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走出了小城镇建设新路子。有条件的镇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将土地转让金收入、财政返还、基础设施有偿使用费和其它各项管理费、镇属企业上缴利润或股份分红、上级拨款、华侨捐款等都纳入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基金,由镇财政所管理或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按照有关法律和制定的规章进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解决资金瓶颈,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四)推进小城镇改革,增强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能力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要进一步深化小城镇改革,消除阻碍城镇化的体制,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
第四篇:设施农业发展对策建议论文
1朝阳市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挑战
1.1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朝阳市设施农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与高产高效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开拓市场方面,外贸型龙头企业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出口产品品种单一,出口量低。特别是很多农户没有摆脱传统的单独作战,分散经营,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限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影响了设施农业的收益,同时抗击风险能力不足,一些专业化合作组织缺乏,制约发展。
1.2经营管理粗放
朝阳发展设施农业多以家族传统管理运作,现代高效设施农业要求进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也需要管理经营者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生产组织、日常销售、技术更新、资金周转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手段,更加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而当前朝阳在这些方面仍采取传统的粗放形式,不利于设施农业发展。
1.3缺乏专业的人才技术
设施农业对于作物生长的温湿度控制、病虫害的防治以及田间管理等需要有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员指导和帮助。朝阳属于欠发达地区,各类人才缺乏,特别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2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对策建议
2.1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朝阳要结合本地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制定长期推进设施农业的整体规划,根据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生态文明规划形成高标准、高起点、多点融合的设施农业规划体系。同时按照规划确定的具体措施,循序渐进落实推动本地设施农业发展。
2.2注重培育特色产业
要依托朝阳丰富的农业资源,坚持高效、错位生产,不断尝试栽植具有新颖、奇特的有机绿色高效品种。培育农业产业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订单,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基地规模,逐渐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品牌,争创在全省、全国闻名的有机、无公害、绿色品种和品牌;依托城镇化和新市镇建设,根据本地不同的发展基础,打造一批特色农业村镇,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工厂育苗,实现与蔬菜基地的横向强强联合,不断建设一批特色采摘、观光休闲、体验参与等有特点的产业基地。
2.3积极开拓市场渠道
加大对农产品交易流通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销售,避免渠道不畅,影响农民受益;政府要加强市场监测,及时掌握农产品行情,为设施农业服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保护和认证工作,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拓宽销售平台,让朝阳的设施农产品走出去。
2.4逐步完善服务体系
经常组织设施农业专业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等活动,尽快让生产者掌握技术要领和经营管理技能。鼓励引导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和联合,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和风险保障等问题,为农户提供多种信息服务,解决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消息闭塞的实际情况,加强村镇信息服务点建设,搭建农民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实现共同发展。
第五篇:我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我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保障农村群众少生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是在农村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为此,课题组围绕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队伍建设情况等重点内容开展了广泛深入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卫生局和县、区政府
及市、县区相关部门的汇报;分别召开了由分管镇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乡村医生代表、市、县区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等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了区镇,县镇、镇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的一些村卫生服务站;学习借鉴了有关地市的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对我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提出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对策,现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中央作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决定后,我市上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让农民“少生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的目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卫生工作整体稳步推进,农村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
1、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把加快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列入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已连续四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两项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了由政府领导负责、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公共卫生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底,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为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县区各级财政对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据市卫生局统计,、、、市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分别为4489.53万元、4964.88万元、5004.87万元,8939.95万元,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配备了光机、b超、心电图仪、生化仪等“新四件”。全市农村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全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是试点,全面推行的。目前已经达到了市委、市政府9号文件提出的“到,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达80元以上,其中各级政府对参保农民的补助不低于50%,参加率达90%以上”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乡镇小额报销、县区大病统筹和困难群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三条医疗保障线”制度。目前人均财政补助已达52元。年人均筹资水平从原来的不足15元,提高到目前的85元(列全省第六位),受益率由原来的不到1%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63.50%,补偿率由原来的不到3%提高到20.99%。、南浔区每年财政还各投入200万元(市、区各一半),建立了困难群众补助制度,用于对参保群众大病统筹报销后自负医药费用仍较大的特困家庭的补助。、等县区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建设,改变了传统手工结报模式,开发了实时结报系统,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区农村社区门诊报销比例今年已提高到30%。、长兴等地的大病统筹已实行零起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作用日趋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贵”、“看不起病”现象。
3、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各级政府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卫生服务能力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快推进了以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专题推进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等文件。按照路程和服务人口,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并实行了每建一站奖励补助6—10万元的政策。目前,全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服务站建站率达89.36%,今年底将全面完成。同时,实行农村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七统一”的一体化管理,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建成后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充分发挥“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扎实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定期健康体检、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上门随访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早期干预等服务,有效地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如镇高血压引发的中风病例44例,而仅为24例,减少了45%。
4、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公共卫生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南浔区新建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并正在积极筹建乡镇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立了乡镇和行政村公共卫生专管员和联络员制度,落实了联络员的补贴;二是将农村家庭宴席和乡村厨师纳入食品卫生管理,为有效防止农村大规模
食品中毒事故的发生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农民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四是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五是扎实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免费为农民每两年体检一次,并为全市92.02%的农村家庭建立了健康档案;六是“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全市91.8%的农村人口用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70%的村庄实行了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并消灭了露天粪坑,改变了农村沿袭千百年的不卫生陋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使农村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应引起我们进一步重视。
1、农村卫生基础仍较薄弱,尚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虽然近几年全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基础仍较薄弱,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差距较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仍显不足,据省卫生厅同口径统计,我市卫生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以县为例,该县乡村两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每年工资需1260万元,而财政对农村卫生的补助仅为750万元,缺口较大。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种负担沉重。调查中反映,公益性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电享受的是近商业电价;财税部门制发的收费收据每张要收取成本费达0.24元;服务中心(站)信息化管理成本较高。由于财政补助不足,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成后,仍延续乡镇卫生院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以药养医”现象以及“防病”与“治病”的矛盾仍较突出,农村公共卫生任务在一些地方难以得到落实。由于经费紧张,服务中心(站)往往不能及时添置和更新诊疗设备,加上乡村医生业务水平不高,“唯大唯上”仍是农村群众的普遍就医心理,有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还不够大。
2、农村卫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与承担的繁重服务任务不相适应。调研中反映,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是影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村卫技人才匮乏,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数量偏少、素质低下,其服务能力与当前繁重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任务和人民群众高质量的健康需要不相适应。据统计,全市1864名农村社区医生,平均年龄51.2岁,50岁以上的占72.8%;大专以上学历只有25人;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证的仅为305人。长期以来乡村医生处于半农半医状态,其报酬待遇和养老问题国家无明确规定。养老无着落,导致出口不畅,报酬和编制的不落实,使新人进不来、不愿进、留不住,成为制约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内涵的瓶颈。严重影响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良性发展。
3、农村医疗保障程度仍然较低,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受益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最能反映保障程度的补偿率虽每年有进步,但总体水平不高,今年上半年也仅为20.99%,且此数据为可报项目的报销比例,如以农民实际支出的总医药费作比较,比例会更低,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程度还很低。调研中,农村群众强烈渴望提高报销比例,降低甚至消除起报线、封顶线的呼声,也佐证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筹资水平还不高。由于保障水平有限,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农民“看不起病”问题仍然突出。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力度。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必须进一步强化民本政府理念,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作为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农民权益的一件大事来抓。卫生、财税、发改、规划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电力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进一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认真解决农村卫生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探索、整合社会各种救助资源,完善农村医疗救助机制,使农民享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医疗救助。
2、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政府要根据公共财政建设要求,逐步建立农村卫生财政保障机制,逐年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逐步达到占同级财政支出的5%以上。要确保市县区人均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费不少于上年全省平均水平。要确保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直接面向农民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支出,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助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引导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强化内涵建设,逐步实现向“预防和提供基本医疗”的转变。
3、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目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要把工作重心及时转到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内涵上来。关键要抓好队伍建设。要在实施好政府定向委培农村社区医生措施的同时,积极探索现有乡村医生的在职培训机制和引进现有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进入农村社区卫生队伍的机制,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养老退出机制,加快队伍更新,实现“进得来,出得去,留得住”的人才良性流动。要进一步加大卫生支农的力度,提高实际效果。要进一步深化“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克服“轻预防,重治疗”倾向,扎实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要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内部管理,杜绝“小药箱”、“大处方”的不良现象。要以优质价廉的服务吸引农村群众,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
4、进一步深化合作医疗统筹工作,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要抓住当前农民参保积极性高涨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工作。要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满足农村群众高水平医疗保障需求。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运行安全。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方便农民就医、结报。要注重报销政策导向,提倡“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理念。要积极推广药品公开招标、集中议价采购等办法,努力降低农民医药费支出,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村合作医疗风险,把这件惠及广大农村群众的实事办实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