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镇粮油生产调研报告
XX镇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XX镇是浦口区农业大镇,2/3面积地处圩区,总耕地面积近6万亩。其中用于粮油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一年两茬复种面积6万亩左右,主要粮食品种为水稻、小麦,其它大宗作物以油菜种植为主,稻、麦、油种植面积比例为3:2:1。全镇有100亩以上种粮大户36户,总面积6200多亩;50亩以上种粮大户有74户,总面积8800多亩。
一、小麦生产情况:
1、基本情况:全镇小麦近三年种植面积平均在1.77万亩左右,平均单产274.4公斤,平均总产4856吨左右。今年小麦种植面积2.1万亩,按最近三年单产水平计算,预计年总产5762.4吨左右。
2、主打品种:我镇小麦种植品种以扬麦系列为主,扬麦13、14、16均有所种植。
3、主要生产技术:
播种方面,提倡看田播种、看时间播种。播种过迟的,或田块较低的,要增加播种量,对种子要覆盖严实;比较干的旱田、适时播种的,要求播种适量,不能多下种子。
在施肥方面,重施基肥和拔节孕穗肥,提倡对正常播种正常生长的田块要少施返青肥的技术,防止生产过旺造成后期倒伏;对迟播弱苗、分蘖不足,群体低于35万苗的田块适时、适当施用返青肥,以增加群体数,保证产量。
另外,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防治渍害、冻害,认真及时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重点防治赤霉病、穗期蚜虫、纹枯病、麦蜘蛛和白粉病等病虫害。
二、水稻生产情况:
1、基本情况:籼稻年种植面积1.44万亩左右,最近三年平均单产506公斤,年平均总产7286吨,平均亩种植效益525.5元;粳稻年种植面积1.8万亩左右,最近三年平均单产504.5公斤,年平均总产9081吨左右,平均亩种植效益在546.2元。(另有政府各项农业补贴共104元/亩)
2、品种:以丰两优系列以及武粳、镇稻、南粳系列为主。
3、主要生产技术:水稻种植推广机插秧技术,重视草害早期化除,提倡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合理肥水管理、适时烤田;扬花期注意高温时灌水保田,严格病虫害防治措施,重点防治稻飞虱、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多发病虫害,提倡宣传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三、油菜生产情况:
1、基本情况:全镇年种植面积1.19万亩,平均单产在155.8公斤,三年平均总产1854吨左右。2012年夏熟油菜面积0.75万亩,按三年平均单产水平计算,预计总产1168.5吨。
2、品种:油菜以秦油7号、秦油10号为主要种植品种。
3、主要生产技术:重视基肥、蕾薹肥的施用,提倡春季人工除草、松土培根,减少菌核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同时重视田间渍害,及时清沟理墒。重视油菜菌核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四、粮食供给情况:
全镇常住人口在42000人左右,平均全年粮食理论总产24000吨,扣除种植面积及单产误差,实际总产应不低于20000吨,按每人年供粮0.4吨计算,供给率为119%。粮食供给完全能满足本镇口粮需要。
五、蔬菜生产情况:
XX镇常年蔬菜种植面积3500 亩,基本已形成布局,其中设施大棚面积1500亩,常年种植的叶菜面积1000亩,分别是青菜秧650亩,生菜等叶菜350亩,茄果类约500亩。水生蔬菜:莲藕 10000 亩,菱角250亩,茭白300亩。其他常规蔬菜种植约2000亩,。叶菜主要分布在大桥村、联合村、友联村,茄果种植主要分布在大桥、侯冲等村。全年播种面积18300亩,总产量3.14万吨,总产值5540万元。XX镇所产出的蔬菜主要供应南京城区及周边地区,主要销售渠道有蔬菜经纪人到菜农田头贩运及菜农自己运到城里批发。2011年,大桥村所产青菜秧销往南京各菜场,平均价格每公斤3.2元,但由于连续阴雨,导致菜秧生产田头排水不畅,在菜价高的6、7月份,产量锐减,月亩产菜秧300公斤左右,每亩月收入减少500元左右,总减少收入50万元左右。这一情况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雨季过后,市、区农业局即时调拨青菜种子下发给各种植户补种,把损失降到最低。
蔬菜食用安全工作方面,主要从农药使用的田头、农药销售的源头、及经纪人最后销售时抓起,与销售农药的农资店签订不出售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协议,上门到蔬菜种植户做宣传并发放有关资料和种植户的一封信,大力宣传高毒高残留农药对人体和人的生存环境的危害,使蔬菜种植农户都知道什么种类的农药是禁用的,可以用什么样的生物农药替代使用,把蔬菜安全食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头,有关村专人上田头给即将上市的蔬菜进行检测,确保上市的蔬菜是安全的。
2012年,针对XX镇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计划对重点的蔬菜基地进行无公害认证:大桥村的南京桥顺种植农地专业合作社、张圩村的南京张家圩种植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及大桥村的南京埔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XX镇蔬菜生产的不足之处首先是蔬菜生产的基础设施没有到位,路、沟、渠配套不全,其次蔬菜安全生产的人员、检测室没有配备到位,希望上级能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使XX镇的蔬菜生产能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
附表:XX镇最近三年粮油生产效益指标分析
XX镇农业服务中心
2012年2月15日
第二篇:粮油市场监管调研报告
对粮油市场监管的思考与探索
xx市粮食局
1998年国务院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实行政府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与粮食企业经营的分离。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与粮食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不再参与粮食经营,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活动。原来由粮食局、粮管所、粮站三级管理网络严格统一管理的粮油市场,变为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
代表政府对全社会的粮食流通进行管理的相对自由的粮食流通市场。2004年《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出台后,粮油市场进一步得到了开放,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更大了,管理范围更宽了,市场监管的难度加大了,造成相应的监管力度有所下降。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对粮油市场的监管,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我市粮油供应的现状
我市不是产粮区,而是粮食销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以及蚕豆等杂粮为主,历来有种的不吃,吃的不种的传统,100多万市民的日常食用大米都是通过产粮区供应的。我市粮食从产粮区到市民手里主要通过大大小小的粮商粮贩。目前,我市在工商局注册的粮食经营户共有670多家,还不包括没在工商部门登记的走家窜户的小商小贩,估计不会少于三四百家,两者相加一共要有上千个经营个体。这么庞大的经营群体,要粮食行政部门等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监管,以目前的人力、物力以及体制情况是不太现实的。粮食市场的监控主要依靠产区的监管和经营者的自律,销区对粮食的监控基本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食用油的情况,除了本地几家大油厂可以提供较为安全的食用油外,其他的与粮食现状大致类是。
二、粮油市场监管不力的原因分析
造成粮食市场监管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层面的问题,有执法队伍的问题,有执法对象的问题等等,是一个综合的原因,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1、粮食执法缺少有效的法律支持。2004年5月26日,国务院颁布的第407号令《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是对粮油市场进行监管的最有效的法律武器。但是有的细化条例本身就存在缺陷,影响了执行。如《江苏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于年收购量低于50吨的个体工商户(农民经纪人)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无须申请粮食收购资格。这就给粮食行政部门的执行出了难题。对于不具收购资格的收购者,只要拿出这个武器,就可以挡住执法人员的查处。而且对于50吨这个数据,我们也比较难以认定。特别是对于象我们xx这样的非产粮区,主要从事收购的都是小杂粮,大都是兑换,而且周转比较快,很少有收购者能被发现有超过50吨的量。2007年,我市仅有一家办理了粮食收购资格。仅粮食收购资格审查这一条,我们就很难执行。
2、粮食系统的执法队伍相对偏弱。目前,各地的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体系还很不健全,专职执法人员偏少,执法能力有待进一部加强。当前,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建设从上到下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粮食行政执法标识,没有统一粮食执法机构名称,没有统一设置监督电话,粮食行政执法的权威受到挑战。同时受人事编制的限制,越到基层粮食行政机关,专职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配备越少,甚至还存在无机构、无专职行政执法人员的状况,与县级粮食行政机关所担负的执法重任极不相称;现有的粮食行政执法专职工作人员大多数系“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对行政执法的有关规定了解不深,执法能力与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不相适应。象我市的粮食局共有编制13人,除去财务人员、办公室人员,真正具有执法资格的人数只不过4、5人,面对这么大的执法面,有点勉为其难。
3、多头执法造成多不执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大部分条款不是由粮食局来直接执行的,而是根据职能由工商、质检、技检、卫生等多个部门共同执行的。粮食行政部门一旦发现了问题,需要移交到工商部门、价格部门、质量检查部门等来执行,但处理结果到底如何,粮食行政部门就不得而之了,影响了执法的延续性与直接性。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粮食行政部门的执法积极性。有的执法工作需要几个部门一同参与,而往往因为涉及部门多,难以协调,很难形成经常执法的局面。联合执法的次数少之又少,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的法律威慑。
4、粮油经营户规模小、数量多造成执法难。我市是非产粮区,因此居民日常食用大米等都是通过从产粮区引进的。经营者以个体户、流商流贩以及大量的农民经济人等为主,规模都不大,但是数量庞大。对于一个只有十来个人的粮食行政部门,监督这么多的经营者,难免有点力不从心,造成执法困难。
三、对策与措施
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对粮油市场的监管,我看要从自律和他律同时入手。不但要通过执法部门执法、社会监督等他律来督促他们规范行为,而且还要引导经营者自律,诚信经营,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粮食流通法规宣传,注重相关执法部门的协作。《条例
》及相关法规的颁布实施,虽为有法可依提供了依据,但如果不加强宣传力度,不注重相关执法部门的协作与配合,那么粮食流通检查工作将很难得以有效地开展。我们认为:一是要加强对粮食流通法规的宣传。首先粮食部门可用宣传车、发传单、电视走字、知识竞赛、标语口号、粮食经营者培训等方式进行宣传;其次法规宣传不能流于形式,应结合日常工作经常性地开展。
二是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与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配合,按照《条例》与《办法》的规定,各负其责相互沟通与协作,既不能越权又不能扯皮推诿。
2、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粮食执法人员素质。依法对粮食流通进行监督检查,是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粮食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那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怎样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呢?我们以为,加强粮食流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是首当其冲的关键。其一应增加执法人员的编制和执法经费。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如离开了执法人员的参与,如果没有必要的执法费用,那监督检查无异于纸上谈兵。为使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政府编制及财政部门就必须重视这项工作,从工作需要出发,及时适当增加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人员的编制和执法活动的经费。其二,严格考证上岗制度。行政执法工作是法律与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其影响力不仅涉及到被监督检查的对象,而且还关系到政府部门的形象。所以严格执法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凡从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执法人员,都必须经过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试,都必须取得《粮食监督检查证》方可上岗执法。其三,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还必须适时成立执法大队,建立健全执行粮食监督检查任务的各项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等。
3、严格许可准入法规,抓好粮油收购市场监管。粮食收购是粮食流通的开端与源头,抓好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严格粮食收购行政许可准人法规,就能有效地规范粮食流通管理秩序,所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做探索。一是要严格粮食收购行政许可准入制度。对申请收购资格准人的经营者,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条例》和《江苏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严格审核,认真把关,要坚决杜绝违规违法办证现象的发生。二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群众性工作,不仅如此,它还有很强的时间性,错过特定的时间,就很难掌握违规违法的事实与证据。而且,由于粮食执法人员的人手有限,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为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就很有必要建立巡回举报并举的多样化的监督检查机制。
4、引导诚信经营模式,确保销售市场的粮油安全。粮食最终到消费者手中是通过大大小小的粮店经营者。因此,除了加强对产区粮食收购环节的监管外,对销售环节的监管也至关重要。我们加大了在这方面的探索,通过创建“放心粮店”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7年,我们xx市粮食局积极开展“放心粮店”创建的探索。我们首先在有关媒体公布了放心粮店的创建条件、评审办法,然后让符合基本条件的粮店进行申报,最后通过行政主管部门的评审进行确认。对于初步通过评审的放心粮店在媒体进行公示。经过一年来的创建,在全市形成了遍布各乡镇、社区的“放心粮店”网络。通过创建工作,使得各个放心粮店在“质量、卫生、计量、价格、服务”上面达到五个放心,并统一挂上由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发放的“放心粮店”招牌。群众非常信任这块金字招牌,放心粮店业主普遍反映,经销量大大增加,而群众对放心粮店的服务水平也感到满意,我们在对放心粮店的检查回访时也发现经营者无论在质量、计量、卫生、价格等多个方面都符合国家标准,服务水平也大大好于其他粮店,真正使经营者、消费者、执法者三方获得共赢。
第三篇:粮油市场监管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1998年国务院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实行政府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与粮食企业经营的分离。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与粮食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不再参与粮食经营,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活动。原来由粮食局、粮管所、粮站三级管理网络严格统一管理的粮油市场,变为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代表政府对全社会的粮食流通进行管理的相对自由的粮食流通市场。2004年《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出台后,粮油市场进一步得到了开放,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更大了,管理范围更宽了,市场监管的难度加大了,造成相应的监管力度有所下降。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对粮油市场的监管,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我市粮油供应的现状
我市不是产粮区,而是粮食销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以及蚕豆等杂粮为主,历来有种的不吃,吃的不种的传统,100多万市民的日常食用大米都是通过产粮区供应的。我市粮食从产粮区到市民手里主要通过大大小小的粮商粮贩。目前,我市在工商局注册的粮食经营户共有670多家,还不包括没在工商部门登记的走家窜户的小商小贩,估计不会少于三四百家,两者相加一共要有上千个经营个体。这么庞大的经营群体,要粮食行政部门等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监管,以目前的人力、物力以及体制情况是不太现实的。粮食市场的监控主要依靠产区的监管和经营者的自律,销区对粮食的监控基本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食用油的情况,除了本地几家大油厂可以提供较为安全的食用油外,其他的与粮食现状大致类是。
二、粮油市场监管不力的原因分析
造成粮食市场监管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层面的问题,有执法队伍的问题,有执法对象的问题等等,是一个综合的原因,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1、粮食执法缺少有效的法律支持。2004年5月26日,国务院颁布的第407号令《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是对粮油市场进行监管的最有效的法律武器。但是有的细化条例本身就存在缺陷,影响了执行。如《江苏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于年收购量低于50吨的个体工商户(农民经纪人)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无须申请粮食收购资格。这就给粮食行政部门的执行出了难题。对于不具收购资格的收购者,只要拿出这个武器,就可以挡住执法人员的查处。而且对于50吨这个数据,我们也比较难以认定。特别是对于象我们xx这样的非产粮区,主要从事收购的都是小杂粮,大都是兑换,而且周转比较快,很少有收购者能被发现有超过50吨的量。2007年,我市仅有一家办理了粮食收购资格。仅粮食收购资格审查这一条,我们就很难执行。
2、粮食系统的执法队伍相对偏弱。目前,各地的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体系还很不健全,专职执法人员偏少,执法能力有待进一部加强。当前,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建设从上到下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粮食行政执法标识,没有统一粮食执法机构名称,没有统一设置监督电话,粮食行政执法的权威受到挑战。同时受人事编制的限制,越到基层粮食行政机关,专职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配备越少,甚至还存在无机构、无专职行政执法人员的状况,与县级粮食行政机关所担负的执法重任极不相称;现有的粮食行政执法专职工作人员大多数系“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对行政执法的有关规定了解不深,执法能力与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不相适应。象我市的粮食局共有编制13人,除去财务人员、办公室人员,真正具有执法资格的人数只不过4、5人,面对这么大的执法面,有点勉为其难。
3、多头执法造成多不执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大部分条款不是由粮食局来直接执行的,而是根据职能由工商、质检、技检、卫生等多个部门共同执行的。粮食行政部门一旦发现了问题,需要移交到工商部门、价格部门、质量检查部门等来执行,但处理结果到底如何,粮食行政部门就不得而之了,影响了执法的延续性与直接性。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粮食行政部门的执法积极性。有的执法工作需要几个部门一同参与,而往往因为涉及部门多,难以协调,很难形成经常执法的局面。联合执法的次数少之又少,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的法律威慑。
4、粮油经营户规模小、数量多造成执法难。我市是非产粮区,因此居民日常食用大米等都是通过从产粮区引进的。经营者以个体户、流商流贩以及大量的农民经济人等为主,规模都不大,但是数量庞大。对于一个只有十来个人的粮食行政部门,监督这么多的经营者,难免有点力不从心,造成执法困难。
三、对策与措施
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对粮油市场的监管,我看要从自律和他律同时入手。不但要通过执法部门执法、社会监督等他律来督促他们规范行为,而且还要引导经营者自律,诚信经营,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粮食流通法规宣传,注重相关执法部门的协作。《条例》及相关法规的颁布实施,虽为有法可依提供了依据,但如果不加强宣传力度,不注重相关执法部门的协作与配合,那么粮食流通检查工作将很难得以有效地开展。我们认为:一是要加强对粮食流通法规的宣传。首先粮食部门可用宣传车、发传单、电视走字、知识竞赛、标语口号、粮食经营者培训等方式进行宣传;其次法规宣传不能流于形式,应结合日常工作经常性地开展。二是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与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配合,按照《条例》与《办法》的规定,各负其责相互沟通与协作,既不能越权又不能扯皮推诿。
2、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粮食执法人员素质。依法对粮食流通进行监督检查,是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粮食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那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怎样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呢?我们以为,加强粮食流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是首当其冲的关键。其一应增加执法人员的编制和执法经费。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如离开了执法人员的参与,如果没有必要的执法费用,那监督检查无异于纸上谈兵。为使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政府编制及财政部门就必须重视这项工作,从工作需要出发,及时适当增加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人员的编制和执法活动的经费。其二,严格考证上岗制度。行政执法工作是法律与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其影响力不仅涉及到被监督检查的对象,而且还关系到政府部门的形象。所以严格执法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凡从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执法人员,都必须经过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试,都必须取得《粮食监督检查证》方可上岗执法。其三,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还必须适时成立执法大队,建立健全执行粮食监督检查任务的各项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等。
3、严格许可准入法规,抓好粮油收购市场监管。粮食收购是粮食流通的开端与源头,抓好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严格粮食收购行政许可准人法规,就能有效地规范粮食流通管理秩序,所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做探索。一是要严格粮食收购行政许可准入制度。对申请收购资格准人的经营者,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条例》和《江苏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严格审核,认真把关,要坚决杜绝违规违法办证现象的发生。二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群众性工作,不仅如此,它还有很强的时间性,错过特定的时间,就很难掌握违规违法的事实与证据。而且,由于粮食执法人员的人手有限,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为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就很有必要建立巡回举报并举的多样化的监督检查机制。
4、引导诚信经营模式,确保销售市场的粮油安全。粮食最终到消费者手中是通过大大小小的粮店经营者。因此,除了加强对产区粮食收购环节的监管外,对销售环节的监管也至关重要。我们加大了在这方面的探索,通过创建“放心粮店”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7年,我们xx市粮食局积极开展“放心粮店”创建的探索。我们首先在有关媒体公布了放心粮店的创建条件、评审办法,然后让符合基本条件的粮店进行申报,最后通过行政主管部门的评审进行确认。对于初步通过评审的放心粮店在媒体进行公示。经过一年来的创建,在全市形成了遍布各乡镇、社区的“放心粮店”网络。通过创建工作,使得各个放心粮店在“质量、卫生、计量、价格、服务”上面达到五个放心,并统一挂上由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发放的“放心粮店”招牌。群众非常信任这块金字招牌,放心粮店业主普遍反映,经销量大大增加,而群众对放心粮店的服务水平也感到满意,我们在对放心粮店的检查回访时也发现经营者无论在质量、计量、卫生、价格等多个方面都符合国家标准,服务水平也大大好于其他粮店,真正使经营者、消费者、执法者三方获得共赢。
第四篇:粮油生产先进材料
优质粮油生产先进事迹
仪陇县农牧业局 赵文军
赵文军,男,现年47岁,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农牧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艺师。该同志在农牧业局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紧紧围绕优质粮油生产带领全站职工攻坚破难,大力推广粮油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组织高产攻关示范,为实现我县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尽职尽责。
一、抓培训示范,提高科技种田水平
培训示范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重要手段,他通过召开培训会议、现场示范、田间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科技赶场等多种形式,组织召开了优质稻、优质玉米、高淀粉红苕、优质“双低”油菜、优质花生等粮油作物的高产栽培专题技术培训会10余次,编印技术资料5万余份,多次在《农业天地》节目中开展粮油生产专题讲座,并在永乐、双胜、赛金等地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建设了大小春粮油生产示范样板,为县委、政府决策指导全县粮油生产提供了示范现场。
二、抓新技术推广运用,提高粮油科技贡献率 为有效提高粮油作物单产,积极抓好农业增产实用技术的配套与集成运用。一是大范围推广水稻旱育秧及抛秧技 术。全县水稻旱育秧及抛秧栽培20.5万亩,占水稻栽插总面积的60.3%。二是大区域实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春玉米膜侧栽培12.5万亩;水稻覆膜强化栽培0.2万亩;花生地膜覆盖栽培4.5万亩;春洋芋地膜覆盖栽培2.2万亩。三是大力推广“麦/玉/豆”旱三熟模式3.5万亩。四是推广旱地规范改制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旱地“双五尺”、“双六尺”规范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变“三熟”为“六到七熟”,提高了粮油种植效益。五是推广小麦、油菜、洋芋等作物秸杆覆盖免耕种植技术8万亩。
三、全力抓好粮油高创建,促进示范带动
粮油高产创建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重要平台,他根据部省市关于粮油高产创建工作要求,坚持把粮油高产创建作为稳定粮油生产重要举措,严格按照“整体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和“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的粮油高产创建模式,突出主要粮油作物和优势产区,集成测土配方、病虫综合防控、节水抗旱、旱育秧等农业 增产实用技术,在新马线、仪北线、仪平线、唐巴线等县内主干线优势乡镇建成小麦、油菜、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红苕等粮油作物百亩攻关点15个,2400亩;千亩展示区17个,36000亩;万亩示范片8个,89000亩。推广配套集成系列高产栽培技术,万亩示范片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产量实现创建要求指标。经市农牧业局组织专家对我县部分高产创建粮油 作物进行实地测产,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小麦达到408公斤,油菜214.8公斤,玉米678.3公斤。分别较大面积增产38%、27%、41.5%。通过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建设,辐射带动了全县粮油生产平衡发展。
四、抓优质粮油订单生产,推动产业发展
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要求,依托仪陇大山米业公司、四川穗发亿农业、仪陇必喜食品等农头企业,大力发展优质粮油订单生产。按照技术统训、良种统供、病虫统防、订单统收的运作方式,分别在立山、柳垭、三河等28个乡镇建立了国颁二级以上优质水稻订单生产基地10万亩;在度门、双胜、复兴等45个乡镇建立了15万亩高淀粉红苕订单种植基地;在回春、金城、复兴等32个乡镇发展优质加工型玉米订单生产基地8.5万亩,在新马路、唐巴路沿线的乡镇建立优质双低油菜基地18万亩;在仪平路沿线的乡镇建立了10万亩优质花生基地。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优质粮油加工原料,实现了农企双赢。
二0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第五篇:紫云镇烟叶生产调研报告
紫云镇烟叶生产调研报告
紫云镇党委书记 孙卫东镇长 柴旭胜
近年来,随着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就业转移就业增多,农民增收渠道的拓宽,对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通过走访、查阅资料,对全镇烟叶生产进行较为细致的调查研究,为今后烟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主要做法
紫云镇烟叶种植条件得天独厚,气候适宜,日照充足,土质适宜;烟叶种植历史悠久,里川烟叶以色鲜、香浓、油分多驰名中外,为“中华”、“熊猫”等高级卷烟主要原料。近年来,紫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建设现代化烟草示范基地为重点,以推进土地流转为抓手,不断优化烟叶种植环境,烟叶生产逐渐走上了良性化发展轨道。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舆论氛围。把抓好烟叶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定期召开党政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制定烟叶生产的发展规划,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全力、全权、权责抓好规划落实,协调解决烟叶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积极宣传烟草部门和镇政府优惠政策,推广种烟致富的经验和典型,极大提高了群众种烟的积极性。
二是加快土地流转,优化种烟布局。把加快土地流转作为提高烟叶种植规模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 1
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经营权”的原则,抓好土地经营的依法转让、承包、入股和互换,使烟叶种植布局向最适宜地块转移,向烟叶质量好的地方转移,向种烟大村、种烟大户转移。近年来,全镇烟叶种植面积均稳定在3000亩以上,种烟面积500亩以上的行政村达到8个,初步形成了沿七紫线、潘张线和十三矿专线等的三个“烟草产业带”。
三是搞好技术服务,强化烟田管理。坚持实施科技兴烟战略,不断加强对烟农的技术服务,逐步提高烟田管理水平。邀请烟草专家、种烟能手重点在育苗、移栽、施肥和烘烤等方面开展专题讲座,发放技术宣传资料,近3年累计举办培训班14期,培训烟农5000多人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烟田的起垄、育苗、栽种进行统一指导,实地查苗情、墒情和病虫害情,引导烟农科学施肥、浇水、杀虫,为烟叶优质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抓好基地建设,打造亮点工程。以建设张庄、刘楼和杨湾等现代化烟草示范基地为重点,着力打造全镇烟叶生产的亮点工程。协调县烟草公司建立了由3个抽水提灌站、60余眼配套机井、地埋管道组成的烟田排灌系统,协调县供电局完成烟田区域的电网改造,建成占地40余亩的现代化育苗基地。近年来,为张庄村烟草基地争取帮扶资金40多万元,完善了烟田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刘楼村烟草基地新建了30多座密集型烤房,实现了三段式烧烤工艺,切实提升了烤烟品质。杨湾村烟草基地引进了先进紫外线杀虫技术,所用烟田施肥均使用绿色无公害的有机肥,在去年6月份被正式命名为“中华”牌有机烟叶生产基地。
二、存在问题
根据调查发现,紫云镇近年来烟叶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一是烟叶种植总体规模不大。近年来,通过加大土地流转,里川烟叶种植规模得到了一定壮大。2010年全镇烟叶面积3000亩,2011年达到3500亩,但仅占全县烟叶面积的3.2%。同期王洛镇烟叶面积3.2万亩,是紫云镇的9.1倍,十里铺烟叶面积1.5万亩,是紫云镇4.3倍,汾陈乡2万余亩,是紫云镇的5.7倍,总量不大的劣势明显。
二是种烟比较效益下降。近年来,尽管烟叶的收购价格经过几次调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化肥、地膜、农药等物资的价格上涨幅度更大,导致烟农种烟成本升高,烟叶种植效益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烟农种烟的积极性。2011年,劳动力成本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农村雇工从2010年60-80元/天,上升到今年的80-100元/天,每天增加20元左右,按烟叶亩用工量30个计算,增加成本600元,进一步挤压了烟农的效益。同时按种植10亩左右仅在移栽和采烤期间雇佣部分劳动力的农户,亩纯收入仅1300元左右(扣除本人家庭成员劳动力成本),同期到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打工,月均工资1800元,相比之下,烟叶种植效益相对较低,失去了对烟农的吸引力。
三是烟农队伍老龄化趋势加快。烟叶种植技术要求严,季节性、时效性强,尤其是烟叶采摘和烘烤环节,正处高温季节,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民劳动强度较高。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均年收
益均在2万元以上,吸引了部分青壮年烟农选择务工和经商,导致烟农老龄化问题加剧。经调查,在今年的1200余户烟农中,主要劳动力为60岁以上的农户占总户数的25%,50—60岁农户占40%,50岁以下的仅占35%。
四是烟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现代烟草农业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尽管上级烟草部门和镇政府加大了烟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但仍然满足不了烟叶发展需要,塘坝、沟渠、机井、管网、提灌站等配套设施还非常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里川烟叶的产量和品质。以机井为例,根据现代烟草产业的发展,丘陵和浅山区每发展100亩纯作烟,需打配套机井4-5眼,2012年全镇纯作烟种植面积达到6500亩,而配套机井只有100余眼,远远满足不了烟田灌溉需求。
五是科技推广力度相对不足。当前,农业服务中心和烟站人员有限,既要开展日常工作,还要负责烟叶的收购业务,真正投入到烟田管理的精力十分有限,在指导烟农育苗、移栽、采摘及分级扎把等各个技术环节上常常首尾不能相顾。烟农受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烟农对科学种烟、施肥、防病、治虫、采摘、标准分级扎把等技术难以掌握,烟叶生产整体水平难于大幅提升。
六是烟农利益保障机制不完善。烟叶生产环节多、技术性强,尤其是烟农面临着较大的旱涝、病虫害等自然风险。一旦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将会给烟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全镇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化程度低,防御灾害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得不到有效保
障,减灾效果不明显,加之烟田风险基金规模偏小,补偿标准偏低,不能完全化解烟农风险,难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2011年,镇烟田风险基金为24元/亩,构成为农户自筹2.4元,镇财政补贴
9.6元,县烟草部门出资12元,一旦受灾,24元的风险基金与烟农的直接经济损失相比,微乎其微。
三、对策建议
针对全镇烟叶生产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突出重点,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加快促进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进程:
一是加快土地资源流转,壮大烟叶种植规模。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要求。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推动土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通过土地入股、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途径,逐步实现烟田向种烟能手流转和集中,发展大村,大方,生产单元,壮大里川烟叶集中种植规模,推动烟叶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证烟农种烟效益。不断提高种烟的效益,是推动紫云镇烟叶生产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全县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大对烟种、地膜、化肥、农药等物资补贴力度,降低烟农种烟成本;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参照农村劳动力价格,合理调整烟叶收购价格,实行烟叶优质优价,进一步提高中低等级烟叶收购价格,降低等级价差,确保烟农种烟收益,吸引更多青壮劳动力返乡种烟,有效解决烟农队伍老龄化的问题;加强烟草行业规范化管理,建立烟叶收购监
督机制,坚决杜绝缺金短两、压级压价等克扣、损害烟农利益的现象发生。
三是投资建设管理并重,改善烟区基础设施。要建立起以烟草部门为主,政府、烟农积极筹资和投工投劳的投入机制,加大国家及上级部门相关资金争取力度,加大“烟水”、“烟路”、“烟房”等基础建设力度,建立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烟田。要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管护、谁负责”的管理使用原则,对每个竣工验收合格项目以合同的方式明确责任主体,制定下发管护办法,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人员,不定期开展项目管护工作检查,全面加强建设项目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建设项目长期受益。
四是加强烟技队伍建设,提升烟叶生产管理水平。烟草部门要增加基层烟站的人员配置,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改善基层烟技队伍结构。加大对烟农培力度,培育一支素质高、技术好、稳定性强的“以烟为生、精于此道”的职业烟农队伍。抓好合理轮作、深耕高垄、科学施肥、适时中耕管理等成熟技术的普及运用,加快“漂浮式”育苗、绿色还田等新技术的推广,确保各项科技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提升烟田管理水平。
五是完善风险保障机制,消除烟农后顾之忧。将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县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与其它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并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做好救灾物质储备,加大对农户抗灾自救的技术指导,确保灾害防治的及时性、有效性,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同时,进一步做大风险基金,完善烟农风险保障的相关政策,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消除烟农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