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观与时俱进的历史考察

时间:2019-05-14 17:0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技术观与时俱进的历史考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技术观与时俱进的历史考察》。

第一篇:科学技术观与时俱进的历史考察

科学技术观与时俱进的历史考察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级研究生 学号:。。)

摘要:毛浙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技观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存在着递

进关系,都从不同角度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他们都具有见

微知著的洞察能力、卓越的理论分析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他们所论

述的中国科技发展问题具有开放、客观、系统、多维、超前、中和、实

践、创新等特点,因而是科学的。既做到了立足于我国国情,又体现了

全方位的视角。

关键词:毛浙东 邓小平江泽民 胡锦涛 科技观

六十多年,在艰难中起步的我国,突破了层层困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国家历届领导人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在国家的每一个发展机遇期,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思想。毛泽工作激情和干劲,打破了帝国主义的科技事业封锁。第二代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同东提出“向科技进军”的伟大号召,激发了全国人民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确立了“经济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极大的解放了科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进入新的世纪,胡锦涛同志则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科技摆在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推动我国科技不断迈向更新更高的起点。科学技术的观念在已成为推动国家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的政策思想

在毛泽东的思想遗产中,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论述和思想,是不可遗忘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重新学习和重新认识,并加以继承和发展。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巨大成就,是与中国共产党关于科学技术发展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为此起到开创性、奠基性的作用。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过程中,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特点、社会功能和发展规律,做过许多理论分析和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以此作为科学技术政策与战略思想的科学基础。

毛泽东对科学技术政策思想的主要贡献及特点,概括地说主要是:第一,他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从科学技术的本质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上,尤其是从政策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基石上,来确定科学技术的政策和战略的。这也为我们指明了研究科技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他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高度上,把科学技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革命力量,提出以科学实验和技术革命为主线的科技战略思想的,并倡导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力求探索出一条中国自己的技术发展道路。第三,他提出了“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又红又专”等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和造就科技队伍的重要原则,既体现了党对科技工作的正确领导,又符合科技工作的特殊规律,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形式来表征其政策内容,而使其家喻户晓,深得人心。总之,毛泽东在科技政策思想上的历史功绩集中到一点,就是他为我们党和国家科学技术政策与战略的形成,起到开创性、奠基性的作用,为我们建立完整的科技政策体系和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了正确的观点、思路和方法。他对一些重大科技问题的正确决策,他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二、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关于科学发展技术的理论思想

毛泽东晚年出现了令人遗憾的失误,现在可以告慰的是,他在这方面的失误,已经早为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纠正过来了。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气魄,从纠正毛泽东在科技战略与政策思想上的两大失误入手,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在坚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队伍是工人阶级组成部分的两个理论基石上,对毛泽东的科技政策思想作了创新和发展。邓小平关于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协调发展战略思想,关于经济体制、科教体制、政治体制相配套的全面改革战略思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以及有关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进入一个系统、成熟的新阶段,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组成部分而日臻完善起来,并且创造性的提出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关于科学发展技术的理论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科学技术。他不仅分析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深入思考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出路,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邓小平始终密切和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并就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方针、政策,形成了系统的科技观,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的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思想、发展了生产力,并且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突出。科学技术地位的确立推进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发展了高科技,实现了经济腾飞。为加快科技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邓小平进行了科技体制的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上产力。第二,实现了产业化,促进了科技的跨越发展。解放思想后,党和政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三、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对科学发展技术的理论思想

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这一论断,认为这一论断是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大会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使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同时,江泽民同志从科技价值的角度强调了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之一,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经济竞争,综合国

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这充分肯定了科技的重要性。江泽民不仅在内容上坚持了邓小平的科技思想而且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科技理论的科技法制化问题,他认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能极大提高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而且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他以政治家特有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远见指出:“在21世纪,科技理论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理论,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他的这一具有前瞻性的科学论断,深刻的阐明了科学技术工作的价值目标和善恶标准,是构建社会主义科技伦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高科技时代时代的科技工作健康、有序第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是江浙民科技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大部署,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都必须观测法制的原则和精神,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也要有法制度的保证,因此加强科技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从我国实际出发,认为英爱通过法律的手段确立科学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调整和规范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他提出了加强科技法制的问题,并对于此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这既有利于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依法治国。

四、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对科学发展技术的理论思想

党的十七大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我国的科技发展肩负着重大使命。而目前,我国科技总体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信心、奋起直追。

胡锦涛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实现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始终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五、小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振兴科技科学。首先,技术从生产力的非独立因素变成了相对独立的因素,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其次,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将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再次,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卷),1993年版(第三卷)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2000--2001年版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7、凌厚锋:《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文化观的历史发展--兼论20世纪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东南学术》,2002年5月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课程论文

姓 名:穆瑞卿

学 号:S14040334 指导教师:王力年 教授 专 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 院:电子信息工程

2015年5月12号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中国化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通过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精髓的提炼,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发展

Abstract China's Marx'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ollective wisdo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to Hu Jintao, as the core of 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ir respective historical background, Marx'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a, resulting in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 is in the same line,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It is based on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mmary,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abstract, Hu Jint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 theory, and ultimately the formation of Marx'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Key words:Chinese Marx'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velopment

目录:

引言....................................................................................................1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1 1.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1 2.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的?....................................................1 3.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思想?................................................2 4.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的?........................................................2 5.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3 6.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4 7.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技术异化的?............................................................................4 8.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5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5 1.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的功能的?................................................................5 2.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战略的?....................................................................6 3.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技术人才思想是怎样的?................................................................6 4.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7 5.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创新的?....................................................................7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体会........................................8 参考文献............................................................................................9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对科学技术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在当今社会是理论和现实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恰恰回答了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由马克思、恩格斯在 19 世纪创立,列宁、斯大林在 20世纪上半叶,结合苏维埃俄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既坚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同时又对其有所创新、发展。围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本论文重点强调科学技术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

在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简单阐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文化的真正内容是形成人的关系、力量、能力和需要的全部总和的发展。文化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实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境界。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马克思的文化观:(1)实践观: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同样也是我们理解文化问题的出发点。这里的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劳动;文化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实践活动对环境的改造提升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价值,是人作为历史主体的扩大再生产。(2)历史观:一定的思想体系(从而文化)密切联系于其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现实社会矛盾。(3)辩证法:科学技术与社会、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整体;科学与人文的分化、对抗及其克服,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在他们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自然科学每前进一步,就是为人的解放做一份准备,也是一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首先体现在人的生产劳动实践中。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是基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过程来考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化问题的,他们的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2.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的?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矛盾原理。要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解决。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当前的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之间的矛盾。所以,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3、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思想,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方面面的精华之处的集合体,所以每一个原理都在科学发展观中有所体现。

3.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思想?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根据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构成的,而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又在其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的是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深刻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作用,又推进了这一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从质的方面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本质上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的方面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诸多要素中的“第一”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旨在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高智能要素,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要素之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第一位的推动作用,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则是实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其一,中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必须要有大发展.而这种大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发燕尾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的科学化.其二,现代工业实际上是由新兴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行业,“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只有运用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其三,现代战争是由新兴科技武装起来的立体式战争,武器装备、后勤供应、部队组成、战斗部署和指挥等,都要采用先进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以及由此而创造的技术手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国防的现代化.总之“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悄然兴起.新的科学技术广泛而深入地改变着当代劳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改变着生产力的结构,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今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作用,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讲是威慑力,从政治角度来讲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是推动力.因此,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4.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的?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根据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构成的,而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又在其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的是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深刻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作用,又推进了这一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从质的方面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本质上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的方面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诸多要素中的“第一”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旨在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高智能要素,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要素之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第一位的推动作用,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则是实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其一,中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必须要有大发展.而这种大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发燕尾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的科学化.其二,现代工业实际上是由新兴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行业,“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只有运用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其三,现代战争是由新兴科技武装起来的立体式战争,武器装备、后勤供应、部队组成、战斗部署和指挥等,都要采用先进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以及由此而创造的技术手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国防的现代化.总之“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悄然兴起.新的科学技术广泛而深入地改变着当代劳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改变着生产力的结构,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今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作用,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讲是威慑力,从政治角度来讲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是推动力.因此,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5.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

科学技术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如此关注和重视,是由于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它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还说,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平根据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特征,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或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凭借着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们不仅能认识自然状态下显露的事实,也能认识超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红外线等;不仅能捕捉、搜寻到现象,也能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认识当下的现有事物,也能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第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一方面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通过物化为新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扩大劳动对象;开辟新的产业部门来实现其生产力功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还渗透到生产力的非实体要素(如生产管理、决策、教育等)当中,通过加强这些要素的功能,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改变整个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力上,也体现在它的革命的精神力量上.6.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

科学技术源起于人的求知欲望和追求自由之心。人类借助知识尽可能地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去创造物质富裕的生活以及适宜的环境;去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自由。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并不与人文对立,相反是内在地蕴含着人文精神的。“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是近代以来的事。一方面,在近代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机械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人看作是机器;工业革命则在实践上把人变为机器,社会也是按照工业模式组织起来的。因而,这种“科学文化”就具有了一种机械文化或“物的文化”的性质。另一方面,近代科学技术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及其大工业出现的,并且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这里,人的生活意义与价值被遮蔽、贬斥和扭曲了。由此便引发出人文主义的激烈对抗。然而自19世纪起,占主流地位的人文主义却是这样一种思潮:它一方面确实继承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又是以对科学和工业排斥的面目出现的,因而不仅是抽象的、片面的,而且是怀旧的乃至悲观主义的。19世纪浪漫派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反映的是对以往田园生活的眷恋,担忧人和自然的关系受到威胁、商业化和工业化社会摧毁人的价值。而在20世纪,一些哲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尽管已较为深刻地触及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但仍然站在科学的对立面批判科学;尤其是这些批判大都缺乏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例如海德格尔就是这样。在他们的作品中看不到克服对立的的前景,只能回复到田园牧歌式的“原初状态”。因而,这里所谓的“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的对立。不能不说,当前很多的“科学还是人文”之争都多多少少带有这种片面性的痕迹。

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或者说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体。一般说来,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按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而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把人的价值看作是最高价值,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历史规律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另一方面又把这种规律性、必然性看作是人类自觉的活动,始终不渝地把论证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理论任务,致力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这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他们并非抽象地谈论人的自由和解放,而是将其建立在现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7.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技术异化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8.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

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是无数科学研究工作者所形成的共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所有科学研究领域普遍的规律.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法则,科学研究也受其指导,在实践中发现矛盾(问题),然后提出新理论解决矛盾,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的研究,又发现新的矛盾,如此科学便在发现矛盾与解决矛盾中发展.而辩证法便是指导人们在论证与分析中发现矛盾,以求得真理.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在科学理论中这种思想是随处可见的.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核心,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做出了总结,阐述,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这些方法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同时使用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先由归纳法得出一定结论,再通过演绎法加以证明,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通过对前人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得出,再由演绎验证成立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思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准则.在科学研究中一定要忠于事实,不能想当然,无论结果多么出乎意料或是与过去的思维、观念相冲突.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2000多年中无人提出反对意见,直到伽里略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后,人们才识破了这个谬论,难道2000多年中真的没有人发现吗?不是,只是人们发现不对后,又想当然的自我否定了,与真理擦肩而过.而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发现又恰恰相反,正是违反常规思维模式,忠于事实才得出的.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的功能的?

科学是系统地、成功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存在及规律的知识与方法.现代技术是建立于科学基础之上,为实现人的一定目的而形成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技能、设施与方法.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就是系统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和创新与国家政治、经济及民众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社会中所起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神舟六号飞天的壮举,我们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创新为我们带来了骄傲与荣光;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坚韧探索,都提升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从本质上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正是因为创新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2.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战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了正确的判断,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和毛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党的八大通过的决议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在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毛提出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大量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三,毛在正确分析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大致时间。从1955年3月到1956年9月,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分别在多个重要场合谈到:中国是一个情况复杂、国民经济十分落后的大国,要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50年到100年的时光。

3.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技术人才思想是怎样的?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命题,成为邓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邓指出:“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他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提出“把尽快地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邓认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高科技的指导方针,形成了高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

(五)进行科技体制改革——邓为我国的科技改革原则、内容及任务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邓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要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际交流,吸收先进成果,追踪科学技术前沿,填补科学技术空白。

4.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5.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创新的?

科学是系统地、成功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存在及规律的知识与方法.现代技术是建立于科学基础之上,为实现人的一定目的而形成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技能、设施与方法.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就是系统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和创新与国家政治、经济及民众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社会中所起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是不断的发展的,当某一时代的科学技术,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时,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创新.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依靠创新,人类摆脱了史前的愚昧时代,迈进文明的门槛;依靠创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当今世界,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自主创新,要求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对于灌溉所来说,不断创新,事关全局,任重道远.要牢牢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把创新和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创新中追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有时代价值,才有光明的前景.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体会

在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那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表现。在邓小平同志提出之前,中国在科学技术上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在经历了大跃进等活动后,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科学技术都是处于一个止步不前、岌岌可危的状态。而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最高地位,把知识分子的地位从地底泥平反成了工人阶级。它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纵观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科技兴国是我国的必由之路。还记得小的时候学历史,非常喜欢看清朝之前的历史。那是因为以前的科学技术虽然发展的比较缓慢,但总体上是不断交流和提高的,而且我们的科学技术比其他国家的要高超,使得我国处于领先的地位。而清朝则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但是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跟不上其他国家的脚步,就容易挨打。而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然后提出“洋为中用”、“西体中用”等说法,但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在他人手中,而他们非常清楚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就等于掌握了世界,所以我们学到的科学技术就只有普及的或者是落后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让我国重新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找到了我国发展的根本方向。现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到10倍,是手工业的50到100倍。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从以前的出口初级产品为主,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变为现在的出口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为主,将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其中科学技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和人才。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我们的武器。

因此,我觉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进了中国总体的发展。虽然在很多方面我们仍然在学习当中,甚至出现了类似融合日法德技术的中国高铁的事件,但这些不正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更远的风景”的境界么?只不过在时间和效率上有一定的问题而已。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不能急功近利,关于人民的事情还是要以人为本,科学技术也需要长期的实验去验证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才能广泛应用于公共事业,造福人群。科学技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将会是我们未来重要的研究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第三篇:科学技术两面观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麻烦,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技术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科学的是在不断的发展中进行完善的.所以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全面否定科学.汽车的发明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几乎对每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然而也正是这柄锋利的“双刃剑”,不仅制造了频繁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而且还是消耗能源的无底洞和大气污染的移动污染源。虽然这样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确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只是由于人们没有找到更好的科学技术来使它得到发展.氟里昂使人类坐享舒适得以梦想成真,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制冷剂而被最先发明的氟里昂,一方面使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一个档次,同时,也带来了臭氧层空洞日益扩大的问题,甚至即使现在立即停止氟里昂的使用,要恢复已遭破坏的臭氧层也要到本世纪中叶。滴滴涕一度曾是全世界农民的宠儿,甚至二战后在控制疾病方面都显示了神奇的功效,但就是这一所谓人类的宝贵财富、划时代发明的滴滴涕,竟然成了破坏生态之链、毁灭动植物种群、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现在,尽管全世界已禁用滴滴涕,但其残毒仍然顽固地滞留在大自然的循环中,即使是远在南极的企鹅也在劫难逃。电池的确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发明,它能根据人的需要,随时随地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动力。然而,就是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得不重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可能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享受电池的益处,却要用更多更长的时间遭受其害!手机的发明无疑给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便捷,然而就在手机备受人们青睐时,关于手机无线电波辐射是否会伤害人体DNA并杀死肿块的细胞修复系统这一话题,前后矛盾的传言漫天飞舞,让人不知应该相信谁。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现代科学技术也对人类社会环境存在负面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在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破坏的统一上.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只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的功能性作用,它可以在人们转化资源成为财富的过程中,给人们提供巨大的能量和很高的效率,因此去欢呼科学技术对自然征服的胜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日益为学界所关注。当人们为取得农作物的高产而无限制地使用化学农药时,自然界中百鸟的歌唱与溪中回游的鱼虾贝类,却离我们远去;当我们享受着廉价的取之不竭的核能源时,我们的生命却要冒着被放射性污染的威胁;当人们能够方便地对基因进行分离、剪接和重组时,我们却面临着改变生物的基因、改变物种,甚至改变人种的变异;当我们提倡死的尊严时,同样存在着某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利用安乐死谋杀病人的可能;当网络技术大大缩短人们的交往距离时,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色情、仇恨、信息污染的泛滥,使人的是非感、责任感、尊严感被抛到九霄云外。一向以为与我们无关的高科技的伦理问题,却直接显露在每个普通人的面前。

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1]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

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科技的负面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所以,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我们要尽量减少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想我们人类还是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的。

第四篇:观历史

观历史

护理102班 彭虹媛

世界上,如果他说他是最能忍的人,就没有人敢称第一;如果他说他是最冷静的人,就没有人敢说不;如果他说他是最残忍的人,就没有人敢不服;如果他说他是最孤独的人,也不会有人反驳。

他就是康熙的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祯,历史上的雍正。

印象中的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篡改遗诏,抢夺了他弟十四爷的皇位。其实不然,他的皇位是名正言顺的从康熙那继承而来。没有他在位十三年对贪官污吏的严惩,又怎会有充盈的国库让乾隆三下江南?没有他在位十三年兢兢业业的治理,又怎会有乾隆时期的鼎盛时代? 他的忍是在自己最亲爱的十三弟被陷害囚禁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十三胤祥是她从小到大最好的手足,却因为他而幽禁十年。面对八爷党如此的行径,他忍了,因为他知道唯有忍才能真正的解救自己的手足!

他的冷静是在于与手足争夺皇位的时候,能够从容面对。无论什么变动,与他有关或无关,他都是同样的表情,同样的态度,仿佛他是个与世无争的闲人。

他的残忍在他登基之后完全显现出来。对八爷党的人从不念及手足之情,杀囚毒削,无所不用其极。对待曾经害过他的人绝不手软。

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的母亲从来不重视他,在他的母亲心中十四爷永远比他重要,甚至在他登基后都不接受他的赐封。有这样的母亲他的人生能不孤独吗?他的亲弟弟也仿佛没有,帮的是八爷,在他登基后还处处与他作对,有这样的弟弟他的生命中会有温暖吗?

这就是四爷—雍正,坚忍、冷静、残忍、孤独,成就了他的霸业!

第五篇:坚持与时俱进的实践观

坚持与时俱进的实践观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付玉龙

(中共鸡东县委党校,黑龙江 鸡东 158200)

摘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实践观,是顺应历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客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过去的实践、今天的实践,必须全面、动态地把握实践标准,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使我们的实践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关键词:坚持与时俱进实践观

自人类有史以来,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从未停止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活生生的实践始终伴随人类,川流不息、永无止境。在永远变化的实践面前,除了实践本身外,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那种自认为找到永恒的、绝对的、普遍适用真理的,无不为变化的实践击得粉碎。正如恩格斯在阐述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时所指出的那样:“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正如资产阶级依靠大工业、竞争和世界市场在实践中推翻了一切稳固的、历来受人尊崇的制度一样,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再次向世人雄辩地证明了,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实践观,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无疑是顺应历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的实践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过去的实践

11、过去实践中行得通的,决不意味着对现在的实践、将来的实践也行得通。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共和国建立以前的实践中一直是畅通无阻的,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来说,岂止是行得通,简直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但在今天,别说是明目张胆地搞专制,就是公开地提倡专制、哪怕是开明专制的也寥寥无几。何故呢?专制不得人心,专制逆历史发展的潮流。看看当今世界,就是那些事实上在搞专制的国家或地区,表面上也不得不高喊民主,打着所谓民主的旗号。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面旗帜,在十九世纪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列宁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但这是否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在他们那个时代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都必须无条件地、始终不渝地照搬照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根据时代的变化、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不同时期)实际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的事业才不断走向胜利。恩格斯说得好:“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②因此,在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结合变化了的实际,努力探索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答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新的实践。

2、过去实践中行不通的,决不意味着对现在的实践、将来的实践也行不通。

民主从“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是仁人志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但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并没有成为现实,这能否说明民主在中国行不通呢?绝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问题时就说过,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这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国务院200

5年首次发布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以及其后不断推进的党内民主、人民民主,更是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但在有些人眼里,民主仍然被认为不适合中国国情,认为过去行不通,现在也行不通,不适宜搞民主„„等等,尽管他们决不可能公开地反对民主,但事实上却无不极力地阻挠民主。远的不说,这些年在一些地方、部门发生的腐败案、特别是买官卖官案,无论是黑龙江的韩桂芝案、马德案、吉林的李铁成案、辽宁的商殿举案、河北的程维高案、江苏的徐建国案、还是田凤山案、郑筱萸案、邱晓华案„„等等,在他们执政的地方、部门、单位,执政期间,你很少看到他们身体力行过什么民主和监督,倒是经常的、甚至习以为常的官主,即事实上的家长制、独断专行。什么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在他们那里、在他们眼中几乎变成官主选举、官主管理、官主决策、官主监督的同义语。诚所谓群众选票千万张,不如他们嘴一张,群众千句万句,不抵他们一句。但不管怎样、不管他们如何恐惧民主、抵制民主,都永远阻挡不了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进步的历史潮流。

因此,实践中究竟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不仅要看过去的实践,更要看当下的实践。实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实践的客体在变化,实践的主体也在变化,他们相互影响还会源源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决不能因过去实践中行得通的,就不加区分、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等客观情况的变化,一律奉为金科玉律,让人无条件地遵循,甚至顶礼膜拜,真理往前多走半步也会变成谬误,何况并非真理的。更不能因过去实践中行不通的,就一棍子打死,永不得翻身,谬误在变化了的情况下也可能变成真理,何况并非谬误的。今天的实践已不同于昨天、不同于过去,明天亦如是。

坚持与时俱进的实践观要求我们还必须正确认识今天的实践

1、今天的实践,究竟怎样进行,没有现成答案,我们必须自己去探索。

如何进行今天的实践,如何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人们——无论谁,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答案,我们更不能苛求他们。除了虚心向他们学习宝贵的经验、吸取教训,更重要、更关键的是我们必须自己去实践、去探索、去解答。前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

实践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又非常沉重的课,教训极为深刻,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我们才能知道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还没有做,就先入为主、未卜先知,甚至信誓旦旦地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不是自以为是、不是惟我独尊式的先验论、唯心论又是什么呢。但这里说的实践标准,决不是仅仅指检验某个具体真理的那个实践标准,符合它就正确,不符合就错误。恰恰相反,实践标准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决不能把某个时空上的实践标准当作尺子固定化、绝对化,进而把由那个实践标准所检验的真理也绝对化,并推而广之,这样人们在实践中就会寸步难行。

当我们把曾经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国营企业、计划经济等加以改变甚至改革时,那是实践发出的最强音;当我们把曾经视为异端、甚至是洪水猛兽的东西——如市场经济、股份制、私营经济等,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同样也是实践的迫切要求。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保护私人财产、保护人权、发展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构建和谐社会等等,很多是过去想都未想、甚至不能想、不敢想,更不用说做了。但是实践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这些不仅进行了、有的还成为现实。更重要的是,这些实践还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因此,在永恒的实践面前,什么适合我们,什么不适合我们,只能由正在进行的实践、正在实践中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用实践来回答。跟着实践走,根据正在进行的实践去认识、去回答、去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无疑是我们非常现实的理性选择。过去的实践是为了解决过去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它决不可能解决需要由今天的实践才能解决的问题。今天的实践也同样不可能解决需要由明天的实践来回答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作出科学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这样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

2、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是不断加强民主法治意义上的自主实践、自由实践。

我们的实践不是盲目的,决不能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可以盲目实践,就可以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行为、现象开脱——走向另一极端。现实中那些假借改革名义,实际上是维护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搞行政垄断、搞个人专断、拍脑门决策、乱上项目、乱铺摊子、甚至为所欲为、贪赃枉法的,更不能拿实践检验、拿交学费当遮羞布、遮丑布了。我们党作为执政者,不是盲目执政,随意执政。在执政的实践中,我们不仅有明确的执政目的、执政指导思想,更是明确提出了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这是执政者负责任的承诺、也是负责任的执政实践。因为民主和法治不仅是共产党人的追求,更是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没有民主和法治,或者离开民主实践、法治实践,其最终结果是难以想象的,极可能演变成官主实践、人治实践,即谁有权有势,谁就可以以真理代言人自居,谁就可以把自己的实践标准强加于人。当实践标准只能成为强者的声音、成为权力者意志时,这样的实践标准又有何意义,又怎能检验真理呢。十年“文革”中的那种无法无天式的“实践”,不就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不断地推进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只有不断加强法治,只有在民主法治的渠道内,大胆实践、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的实践才能硕果累累,才能使实践中的人民通过自主实践、自由实践来获得更多的实惠。我们所有的实践,无论是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社会实践,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是为了人民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为人民发展、为人民的实践营造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更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

今后,为了更好地实践、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为了更好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客观地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实践观,全面、动态地把握实践标准,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实践、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实践、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实践、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践才能充满勃勃生机,才能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所有生产要素、社会要素的活力竟相迸发、所有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地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213页、第742—743页。

作者单位:鸡东县委党校

下载科学技术观与时俱进的历史考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技术观与时俱进的历史考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与时俱进 全面落实经济税收观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全面做好国税工作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02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也是国税事业取得辉煌成绩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开发区国税局在市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习体会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习体会所谓科学技术观,即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某个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

    肩负历史重任,坚持与时俱进

    肩负历史重任,坚持与时俱进回顾几年来工作,在局团委和处党委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局团委、处党委的工作中心,坚持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与青年需......

    历史遗迹考察

    历史遗迹考察 ——杭州篇 一、历史遗迹考察概述 27日中午,我们一行4人,在范师兄的带领下,结束苏州之行来到了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进行学习考察。在来杭州之前我们已经对考察......

    历史考察作业

    历史考察作业 (1)宋代人口数量突破了一亿,劳动力大量增加。(2)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出现插秧时节使用的工具——秧马;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3)占城稻的种植面积......

    广州历史考察

    广州历史考察报告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穿市而过的珠江与白云山遥相辉映,共同见证了广州从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到改革开放前沿地两千多年的......

    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观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观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乔元正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现代大学的创生、发展与改革深受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两种大学观......

    回忆历史与时俱进-建党91周年学习体会

    回忆历史与时俱进 ---建党91周年学习心得体会 关公坊酒业何青林90年征途漫漫,90年功昭日月。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90年来始终以强国富民为己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