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历史考察

时间:2019-05-13 14:1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人合一的历史考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人合一的历史考察》。

第一篇:天人合一的历史考察

天人合一的历史考察

(德国)卜松山:

天的含义──物理意义上的天空;君王和上帝;天命;自然;伦理原则。天人合一的基础:自然基础是气;伦理基础是仁;形而上学基础是仁。

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这种统一的伦理的和形而上学的基础是仁;达到这种统一的道路是自我修养。

张世英:

中国的天人合一给中国人带来的好处是人与自然和谐交融而高远境界和思诗交融的诗意境界,但主客二分思想和主体性原则的缺乏又带来缺乏科学和缺乏民主的弊端。

天人合一之批判在于它扼杀了科学精神及人的主体性,但这种批判与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不矛盾的。天人合一的误区:

1、看不到自然界和人本身;

2、不利于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3、不利于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的天人合一也是对诗意境界的一种追求,只不过儒家赋予天以封建道德的含义,从而通过天人合一思想把封建的“天理”变成一种自发的内心的追求。

任继愈:

春秋战国以来,天有五种涵义,即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人格之天。

杜维明:

修身就是最大程度的成为“人”,修身作为人对善的最高形式的追求看来完全是以此岸世界为目标的,不需要离开或超越人类世界,此现代新儒家把天和人的内在的一致性称之为“内在的超越”。天人合一完全是一个经典的思想,其经典性的表现在于,它一代一代地被赋予新的解释,数百年来不断地给世人以各种各样的启迪。

第二篇:天人合一是什么含义?

天人合一是什么含义?

天人合一,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告诉我们人和天是一个整体,息息相通,息息相关,同心同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是小宇宙,天体是大宇宙。人体是天体的一个缩影,敬天爱天,效法于天,和天成为知心,是天人合一的基础。人们应天时,顺地理,即顺应日月运行,随日月星辰,太阳地球的运行变化,而调整自己的一切行为,顺应四季更替,寒来暑往,白天黑夜,身心一切行为与天地运行不息的规律和谐统一,实现人们健康长寿,无病无灾,幸福圆满的人生崇高理想和生命更高层次和境界的美好愿望。

一、天人相应

古人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上天造就万物并赋予其美好的德性,为其制定了法则,《诗经》中有:“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儒、道、释三家对此也均有阐述。从儒家看来,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人通过修德可成贤成圣;从道家看来,修道之心人人都有,返本归真,回归大道;从佛家看来,佛性人人有,佛法无边,慈悲普度众生。由此可见,要达到人与天通的境界,人必须要升华道德,达到更高的标准以达天人合一。

古人认识到“天人”是个整体,他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对应关系。从道家看来,人是宇宙的一部份,人本身也是一个小宇宙,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宋代程颢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泛爱万物的思想,是人对天地万物的一种责任意识。天、地、人三才之道在本质上是上下贯通的。“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万物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尚书》中就有对尧舜“协和万邦”、“燮和天下”的记述。儒家讲“致中和”,中是“天下之大本”,和为“天下之达道”,只有中和一致,才能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天下。古人还讲顺应天时,即根据自然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叫作“月令”,如《礼记·月令》的第一部份,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该做什么事、禁忌做什么事等,这叫作奉天时或动善时。

汉字中的“命”字既可表示“命令”,同时也是“生命”的意思。古经中常用“命”字来指代“天命”。这一字之中,一切生命与能力都在上帝的命令之中。上帝创造天地之初所做的就是发出命令。孔子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知天命”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即与天的意志相配合,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是说德是天之所予我者,我受命于天,任何事情都无可奈何于我。《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要发扬“诚”的德性,与天一致,通过“格物致知”、“至诚之道”可以“知万物之化育”,从而与天地参,也就是“以德配天”。《诗经·周颂·敬之》说:“敬之!敬之!天维丕思!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意思是:“恭敬吧!上天如此明察,获得天命不容易啊!不要以为上帝不知我们所为,要知道他的使者不断来往于天庭,时刻的注视着你们呢!”认为人来到这世上,要思考上天所给予的使命是什么呢?要善于自省,使所作所为都合乎天命,正所谓“道也不可须臾离也”。

在古人心目中,天是人敬畏、侍奉的对像。孔子主张敬天法天,称赞尧“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认为人的心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修身养德才能达到知天、事天。《礼记·中庸》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指祭天地之礼,古时天子把自己在地上治理的成功归功于上天的指导、帮助和保佑,冬至日祭天称“郊”,夏至日祭地称“社”,合为“郊社”。祭天作为朝廷吉礼中第一礼仪,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本,要尊天尊地,也就是尊上帝。荀子讲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春秋时的子产对于礼的认识也反映出天人相通的思想:“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二、天人感应

古人认为天人可以相互感应。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也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尚书·洪范》中对天人感应進行了系统性整理,把自然灾异和人事行为是否端正对应联系起来了。《吕氏春秋·明理》则分门别类的把灾异分为风雨、寒暑、阴阳、四时、人、禽兽、草木、五谷、云、日月、星气等许多方面,每个感应之中又区分出许多种复杂情况。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认为人类的行为会上感于天,天会根据其行为善恶邪正下应于人,天下应人的方式即是用灾异来谴告人,使人反省改过。他曾说:“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认为灾异是国君失德而引发的,又劝国君“正刑与德,以事上天。”墨子说:“天之志者,义之经也”,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也就是天意,人君须要时时刻刻注意这些变异,检查自己的德行,看一看有哪些地方违背了天意,改过自新,争取挽回天意。

古代从帝王到庶民均有祈天的习惯,古籍中记载了很多真诚而多样的祈祷:敬拜之祷、感恩之祷、祈福之祷等。孔子还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说如果冒犯了上天,怎么祷告都是没有用的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描写出当时发生地震及同一时期发生的日蚀等多种其它反常的自然现象,解释为朝廷“不用其良”(没有任用贤能)、坏人专权等失政行为的结果。《商史》记载了成汤祈雨的故事:成汤因久旱无雨,诚恳的向上天祈祷:“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并以六件事自责说:“是因为我政令不当使百姓失业,或是我的宫室奢侈、生活腐化,或是我管理不善使贿赂风行、小人得势?”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便下起了大雨。成汤这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的精神,儒家将其列为“圣德芳规”,成为古代官场的一种道德精神,亦称之为“官德”。

西汉时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认为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是上天表示对人的谴责和嘉奖的兆示,他向汉武帝進言说:“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之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恐惧,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劝谏君主必须按天意行事,象日月蚀、地震、山崩、水溢之类等灾异的发生不能只看其表象,都有其内在根源。董仲舒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强调义重于利,指出王道及三纲五常来源于天,道德规范是“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要接受圣人的教化而为善,坚决阻止“奸邪并出”。人的一切言行都在天的关注之下,动机不善就可以惩罚,不必等到酿成事实,并相信任何异象都有所昭示。

天人感应,因果关系,如影随形。翻开人类历史,天灾几乎从未曾断绝过,史料同时也记载了许多行善者身上发生的瘟疫不侵、水火风雷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充份证实了重德向善最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与保护,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们也能够化险为夷,因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也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历史上许多先知、先觉和高人都能通过观察天象,预知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如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宋代邵雍的《梅花诗》和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明智之士当选择以趋吉避凶。

三、天人合德

天人合德是人们追求的崇高理想,指人应该效法天德,与天合德,自觉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传统文化的做人理念主张从完善个人做起,认为人们通过修身可达到直接与大道相感通,与神相感应。儒家讲的是入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道德修养中的克己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有三省吾身、克己复礼的修身之道;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佛道讲的是出世,通过修炼可达到佛道神的境界,道家讲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佛家讲的“佛光普照,礼义圆明”,无不济世利人,教人向善。

天以仁爱生长万物,使万物生生不息,“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天意至仁,而人之仁德取法于天。“仁愛”精神是传统道德规范的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与义、德、忠恕、礼、乐等相联系而构成一个整体伦理结构,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和“泛爱众”,孟子说,“仁也者,人也”,人如何成为仁,也就是人如何成为人,孟子还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说君子的崇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了古圣王帝喾高辛的“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的盛景;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的佳境;帝禹“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的政德;周初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的仁政。被司马迁称誉的“盛景”、“佳境”、“政德”,其实都是“仁政”的代称,“仁爱”是他们共同的美德。墨子也说到“圣王法天”,认为因为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于“无私”,所以圣王效法天德,博施济众。

古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人的德性也禀赋天地这种好生之德。宋代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提出以天地为父母,要“体天地而仁民爱物”。周敦颐说:“天地生万物,而又唯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他的窗前草不除去,有人问其原因,他说:“欲常见造物生意。”朱熹认为仁体现了宇宙的“生生之理”,说:“仁有生的意思,如四时之有春,彼其长于夏,逐于秋,成于冬,虽各具气候,然春生之气皆通贯于其中。” 程颢说:“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无亲,惟仁是与。行与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他认为万物生意最可观,如鱼跃鸢飞,活泼的表现着宇宙生命的和谐,而当皇帝折断柳枝时,则予劝阻说“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创造生命)就是仁,是善,天地圣人都要顺天地顺阳之道而施仁,“明道救时”,“止于至善”,并揭示出“人心不仁,天心不佑”的道理。

所谓“天人一也”,也可以统一于理,统一于道,统一于高尚的道德,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当一个人真正做到透彻的了解人与宇宙大道之间的关系后,就自然明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意味着人们主动自觉的去完成上天所赋予的使命。传统理念规范明确了人们对于是非、善恶、正邪、美丑的基本判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篇:历史遗迹考察

历史遗迹考察

——杭州篇

一、历史遗迹考察概述

27日中午,我们一行4人,在范师兄的带领下,结束苏州之行来到了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进行学习考察。在来杭州之前我们已经对考察的地点进行了先期的了解,鉴于杭州的历史遗迹比较集中于西湖的现实,我们初步确定了环绕西湖的历史遗迹的考察方案,主要安排如下:27日主要考察雷峰塔、东坡纪念馆、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墓和盖叫天遗址;28日主要考察岳王庙、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和南宋御街;29日主要考察有于谦祠、惠因高丽僧寺、武状元坊和胡雪岩故居等。现将以上各个遗迹按人物、历史、文化等分类报告,由于对各个遗迹的分布与考察无法进行严格的分类,在此只能粗略的进行分类以便报告。

二、历史遗迹考察细说

首先,人物为主的考察主要有东坡纪念馆、章太炎纪念馆、盖叫天遗址、胡雪岩故居等。由于各个历史人物不同的贡献各有侧重,东坡纪念馆主要考察苏轼通判杭州的治绩与其大量的书法作品碑刻;章太炎纪念馆坐落在南山深处,面朝风景宜人的西湖,清幽安静而更加让人敬畏学术,太炎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句对联说的好“维新真学问,革命大文章”,还有幸看见了先生遗容的照片,在纪念馆里感受到了先生在学术以及革命的杰出贡献,最后拜谒了先生之墓;盖叫天遗址起初不太了解,后来和师兄讨论才得知是为了纪念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的;胡雪岩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其资助左宗棠收复新疆,被称为“红顶商人”,也许这就是其一生对于民族国家最重要的贡献,值得我们铭记。

其次,历史遗址主要有“西湖三杰”(岳飞、于谦和张苍水)墓、南宋御街等。爱国是永恒的主题,不因历史而淡忘,岳飞、于谦和张苍水等都致力于民族国家的福祉而被人们称为三杰以示纪念,秦桧等因为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而遭人们的唾骂,至今关于秦桧是不是应该站起来的问题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对于历史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但对于对民族的普遍的关怀是永恒的主题。南宋御街的历史记忆已经比较模糊,充满了现代性的商业因素,能看见的遗迹已是点点滴滴,不免心中惆怅。

最后,文化为主的考察主要有雷峰塔、西泠印社、惠因高丽僧寺与武状元坊等。雷峰塔与西湖交相辉映,以白蛇和许仙的爱情传说故事而闻名,与爱情有不解之缘,至今在西湖边上有许多青年男女拍摄婚纱照和举办婚礼。西泠印社是中国最早的全国金石篆刻研究学术团体,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为我国的金石印学以及篆刻的保护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惠因高丽僧寺属中国佛教华严宗一派,也成为考察中国古代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遗址。武状元坊是南宋曾设的比武露台,这座高大庄严的宋式牌坊显示了不凡的气派,成为功成名就的宝地,后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都来此凭吊先人,以期自己金榜题名。

三、收获与反思

历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感受,通过这次的考察学习,我真正体会了老师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我收获了很多书本上看不到的知识,比如碑刻的东西,不仅要有释读繁简字的功力还要对不同的书法书体有一定的了解,还有神道上的马、虎、羊、狗等动物分别代表的忠、孝、节、义的意思等,这些都是以前课本上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诸如此类尤多,无法一一枚举;其次,需要反思的一点就是现代人对历史遗迹错误解释的问题,最常见的是缺乏历史的知识,比如官制的问题,繁简字的问题,错别字的问题等等;期间令我影响最深的是文革对于历史遗迹的破坏,记得有一张文革前后“于谦墓”对比的照片,感触很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好多历史遗迹都是上世纪60年代前后破坏后来重修的,可想而知,和文革“破四旧”不无关系。我们的历史需要总结,对历史需要有一种敬畏,而不仅仅是把历史遗迹放在市场化的旅游大环境中的供人们观赏放松的另类景致„„

第四篇:历史考察作业

历史考察作业

(1)宋代人口数量突破了一亿,劳动力大量增加。(2)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出现插秧时节使用的工具——秧马;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3)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手工业

(1)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2)铁、铜等金属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3)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商业(1)各地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大量集市,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海外贸易(1)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2)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3)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

第五篇:广州历史考察

广州历史考察报告

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穿市而过的珠江与白云山遥相辉映,共同见证了广州从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到改革开放前沿地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历史系的学生,对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考察,是我们向往已久的。六月份,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以广州为中心,对广州及其附近的历史文化、历史遗迹等进行了考察。

第一天,我们首先考察近代五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南越王墓博物馆。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共7室,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陵墓距今已有2100多年,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它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物质文化的发展、南越历史,以及广州早期城市的历史发展、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的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群体气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看完南越王墓,我们来到的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堂始建于1888年,1894年落成,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第二天,我们首先来到中山市的鸦片战争博物馆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是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见证。其次,我们来到的是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的展示区包括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以及孙中山在翠亨村的其他历史遗迹;翠亨民居展示区展示了翠亨村清末民初各阶层的民宅和生活状况,再现了孙中山出生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翠亨农业展示区展示水稻耕作、瓜果蔬菜种植、桑基鱼塘、家禽饲养、现代农业的无土栽培种植等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态。最后参观的是黄埔军校,其全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闻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最后一天,我们参观的是广东省博物馆和华侨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展馆分为历史馆、自然馆、艺术馆和临展馆四大部分,以广东历史民俗、艺术、自然为三大主要陈列方向,其建设对于增添广州市的文化色彩和氛围、体现广州华南文化中心地位、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1-

国际大都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广东华侨博物馆则是一所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展现具有广东特色,全面系统展示广东华侨华人发展史,向世人传播、展示华侨华人和广东侨乡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专业华侨博物馆。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以其多元性和多样性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切都离不开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协同发展。这次广州考察让我对专业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我影响是非常大的,让我对我们平时所学的专业进行了一次温故,也让我在实地考察中体会到了平时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一种手段,实践才是脑力和行动的考验,也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增加自己实践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下载天人合一的历史考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人合一的历史考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察农业的历史

    《考察农业的历史》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内容比较多,我把它分两节课来学习。第一节课主要了解传统农业,从劳动工具到农产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漫长的农业发展历史,对世界农业文明的......

    外滩历史考察心得

    外滩历史考察心得 二零一零年十月三十日,我们历史小组一行四人来到上海外滩做历史实地考察。虽然天公不作美,大雨始终伴随着考察的整个过程。但通过这次对外滩的实地考察,我们......

    历史词汇考察(合集5篇)

    历史词汇考察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1、清圣祖_______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前后在位68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

    实业教育历史考察

    晚清实业教育历史考察刘娜 (吉林,长春) 摘要:中国的职业教育开始于清朝末年。以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为近代职业教育的起源。在经历了戊戌维新时期的民用实业教育......

    历史考察心得5篇

    寻找历史足迹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古代华夏族、汉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5000年的文明历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情感

    天人合一与古代诗歌情感 天人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学所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古代中国,天人问题已经超越了哲学的苑囿,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问题。不仅是历史学家在追......

    关于清真寺经济的历史考察

    关于我国清真寺经济的历史考察 罗 莉 内容提要: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传播其教义和活动的场所,虽然它是一个典型的宗教活动场所,但任何宗教都是不可能建立在一纯精神的活动领域里,......

    教育科研的历史考察

    教育科研的历史考察 曾天山 有句古老的格言:我们在表面上所看到的清楚而简单的东西,在实际上却并非那么清楚和简单。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当我们总结教育科研的发展史时,这句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