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的理性思考(5篇可选)

时间:2019-05-14 17: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的理性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的理性思考》。

第一篇: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的理性思考

我国的财政收入在世纪更迭后的短短几年里实现了“三级跳”。2003年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4%;2005年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9%;2007年的高增长态势更是令世人瞩目——可达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7%!而2007年的GDP增长率预计达11.6%。也就是说,2007年的财政收入增速是GDP增速的两倍多无疑。

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增速,这种现象到底好不好?早前,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设计的《2006’中国改革调查问卷》显示:42.21%的专家认为比较合理,39.09%的专家认为不合理。这说明众多专家出于对财政收入增长原因的不同理解,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较大。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警惕财政收入过快增长中的不合理因素,保证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我国的财政收入形式主要包括: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债、政府收费等。那么,在这些收入形式当中,到底存在哪些不合理因素呢?笔者以为,泛滥无序的非税收入(政府收费)首当其冲,虚假的税收收入紧跟其后。非税收入泛滥无序

随着我国非税收入的逐年增长,企事业单位和民众的负担也在不断加重。进入新世纪后,中央政府深感问题的严重性。为此,自200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四次出马对各种行政审批项目“动刀”,先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取消和调整了半数以上的审批项目。然而,时至今日,包括行政审批费用在内的非税收入不减反增。有资料表明:在西部贫困地区,某市2006年非税收入共完成9.2亿元,比上年增收2.5亿元,增长37.24%;在东部发达地区,某省的非税收入从1996年的255.0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07.3亿元,年平均增长17.7%,该省非税收入与地方税收收入基本持平。有专家根据2002年的数据估算,中央一级的非税收入可能占到本级财政总收入的13%左右,而地方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46%左右。笔者手头也有一个数据:广西自治区2006年的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55%!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各级各地扩张非税收入的动因,完全是由于政府财政的税收收入与实际需要的支出之间存在较大缺口。笔者很赞同这个观点,所以在本文中并没有把“不合理因素”的主要矛头指向“税收”。我国的税收收入尽管逐年在增长,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税负并不是太重(比如说2006年全面取消了面向老百姓征收的农业税),而且还有不少税收按政策法规没有完全征收到位,流失的税款数额惊人。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一项测算数字显示,按照发展中国家个税收入应占总税收15%的国际标准计算,我国每年的个人所得税流失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别以为我国的财政收入正在大踏步前进,就立马想到要出台减免税政策。要知道,过度地减免税收,必将削弱税收对市场经济的调节功能。进而,非税收入更是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

因此,规范财政收入,有必要先从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入手。只有“抑费扬税”,才能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虚假税收问题多多

在我国的财政收入形式当中,另一个不合理的因素是“注水收入”。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各地税务部门为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可以说是想尽千方百计,成效十分明显。但也有少数征收单位受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税源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完成收入任务。于是,就玩起了假把戏——不按财税法律法规办事,利用人工操作方式使收入指标达到一定标准,造成财政收入的“虚胖”。笔者以为,这种造假行为,不仅触犯了国家财税法律法规,而且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若不尽快加以解决,必将严重削弱各级政府利用财政手段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以及给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带来无穷的后患。

虚假税收收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寅吃卯粮、应退不退、列收列支、异地入库。这里只简单谈一下后两种。列收列支是指一种虚收虚支的“空转”行为。由于空转必须以税收的征收权和支出权为同一财政管理级次为前提。因此,预算级次属于中央的税种不能空转,只有地方税种(或属于地方的其他收入)可以空转。空转对于那些贫困地区来说,是实现财政收入最快的途径。其最大特点是没有法定的纳税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等额增长。不难想像,这种只从账面上路过的收入,是不能当饭吃的。异地入库是指将不属于本地区的税收人为地弄到本地区入库。这是贫困地区为完成税收任务惯用的“绝招”。通常的作法是,政府领导出面协调,财政部门出钱(作奖励、提成、回扣等),税务部门到税源充足的地区去“买”。

说到底,税收收入造假,完全是为了政府领导出“政绩”。有必要对症下药,不以数字论英雄,要以效益(如经济、社会、环保效益)见高低。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那么税收收入算不算进GDP呢?比如说买一件衣服是创造了GDP,也增加了税收收入,那么这个税收收入算不算入GDP呢? 一件衣服买了10元钱,就创造了10元的GDP。可能10元里面有5元是要交税的,那当然也已经算在内了。

当然要注意,这件衣服必须是今年生产的,如果去年生产的那已经计入道了去年的GDP中,不应含在今年的GDP中。财政收入是GDP的一部分,中国财政收入增速一直超过GDP增速,好比GDP这快蛋糕里,财政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国家能拿更多的资源来集中规划,统筹,安排经济发展,坏处就是老百姓的钱被更多的上交了,公款的消费又可以上一个台阶了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30.35亿元

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8477亿元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

2008年GNP316228.8248亿元

2009年GNP343464.6903亿元

2008年税收收入54219.62亿元

2009年税收收入63104亿元

2010年税收收入77390亿元

2007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约30%。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全部5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为40.6%,21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3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9%。这表明,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各国财政体制差异很大,税率各异,国家财收入来源也存在多样性,财政经济的统计方式也是千差万别,所以仅公开数据并不能准确的衡量各国的财政收占GDP比重。不过一般认为中国的税率普遍低于其它发达国家,同时逃税情况又很严重,而且中国政府的债务占GDP比重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政府财政用于还债的压力也小,通货膨胀率长期处在低水平上,财政赤字比例也不高,这都表明中国的经济社会受税收压力比较小,中国财政相对比较健康。

国际税收与涉外税收的区别

一是概念不同。国家税收,是指一个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类纳税人,征收实物或货币而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涉外税收,是指世界各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与本国相关或者专门制定的税收法令、政策规定和制度,以及分配关系问题。

二是内涵不同。一般来说,国家税收有它独立的税种及其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义务人、减税免税等税收要素,如中国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等。而国际税收却没有独立的税种和纳税人、征税对象等,只是牵涉一定的税种,而且只能在相关国家的管辖范围内,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征税时才会体现纳税人和征税对象。至于涉外税收则不尽相同,有的国家为了鼓励或限制外来的投资,制定了专门的税收政策法规,有它特定的税种及其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等税收要素。如中国的《工商统一税》、《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即属鼓励投资的,并包含上述基本要素。有的国家则对国内、国外投资企业和纳税人,实施统一税收法规,不搞单独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的涉外税收制度等于国家税收制度。如英国的所得税法,就是国内与国外同等纳税。

三是分配关系不同。国家税收,主要通过国家立法来处理国家与企业和公民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国际税收,主要通过国际税收协定或条约来协调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涉外税收,主要通过立法手段处理国家与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第二篇:前十月全国财政收入破7万亿 增速超GDP近一倍

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大增 民众勒紧裤带使国家更富

核心提示:今年1月到5月,中国的财政收入是3.5万亿,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年的财政收入将达到8万亿,很快就将成为世界第二。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新闻1+1》节目中表示,过去十几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凯歌高奏,增速远远超过GDP的增速。这时候,一定有人勒紧裤腰带了,企业、个人,包括地方,多在勒紧裤腰带,使国家变得更富了。以下为《新闻1+1》2010年6月28日完成台本——《“国富”之后,如何“民强”?》:今年1月到5月,我国的财政收入是3.5万亿,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年的财政收入将达到8万亿,很快就将成为世界第二。从数字上看,我们的国家是越来越富,作为国民我们是否可以感同身受呢?解说:8万亿,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可能突破8万亿,今天很多媒体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这个数字上。对于中国来说,如果这个数字可以实现,又将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刻。

这个数字主要是根据今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速预测出来的,中国今年前五个月的财政收入就已经达到了35470亿,比去年同期增加的8362亿,增长幅度高达30.8%。这一数字比去年前6个月的还要多两千亿,6月份地方财政也纷纷上报喜讯,很多的省市县均提前一个月实现了财政收入过万的任务。今天我们也找到了最先报道这一数字的《经济观察报》,该报记者报道说,国家税务总局一位官员表示,今年下半年保证10%的增速应该没问题。保守估计,上半年财政收入或将超过4.3万亿,下半年则将达到近3.8万亿。去年年初1到5月份,6月份,它是一个经济低迷时期税收低迷增长,所以它这个增长速度同比就比较高一些,整个税制的设置它就是向财政集中的这么一种机制。

解说:8万亿,如果这个数字今年可以实现,那意味着中国将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特别是对比眼下全球发达国家,财政收入相继出现1%左右的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局面。中国高达两位数的财政收入增速,的确令人吃惊。而如何看待这样的增速,今天各大媒体对于这一数字的解读应该说也是有喜有忧。

看看中国的财政收入,首先应该感到高兴,从1950年到2010年,60年间增长接近一千倍。2002年我们还是1.9万亿,去年达到6万多亿,今年又有望超过8万亿,但是财政收入的增长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政府来说,收入的过快增长有时候也不是好事。

今天很多舆论面对8万亿,更多的是理性的思索。例如新华每日电讯的一评论说,“财政收入全球第二,更需淡定”。财政收入多不一定就说明合理,目前我国有的税收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很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并不快,一些地方财政收入随着很快,但是用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却增长缓慢。

《羊城晚报》的评论则指出,“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财政收入过大,则必然意味着企业与民众那头的部分相对过少,对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会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

中国网的评论也提出了疑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大超过GDP增速,是否意味着各种经济体税负过重。如果是的话,这种增速是不可持续而且对经济十分有害”。

《东方早报》的评论说,近年来在民生等领域,政府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在行政管理费用以及一直不对外公开的“三公费用”方面的支出依然非常庞大,再加上预算不公开和不透明,使得政府在社会保障和民生等领域的支出和发达国家比较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而《青年时报》则提出了大家的希望,当前“公民表达”最该做的是集中声音推动政府尽快搭建公共财政制度体系、法制体系、支付体系和监督体系。主持人:首先,岩松你怎么看财政部网站公布了1到5月份的财政收入,但是媒体对这5个月的收入这么感兴趣,因为也不是前半年,也不是全年。

白岩松(评论员):我觉得媒体是代表着媒体公众以及社会内心里所潜藏的欲望,突然遇到了这样的一个数字被激活出来的。一个什么样的欲望呢?我表面上关心的是你挣了多少钱,其实很长时间我都在关心挣了钱怎么花,这是第一个,表面上关心挣钱,其实关心花钱。

第二,在关心你如何花钱的同时,更关心的是,里是不是把钱会花在老百姓的身上,花在诸如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等这方面,也就是花到我们每一个个人的身上。

第三,关注你这样花钱的同时,更关注你能不能透明,能不能公平、公正,能不能催化下一轮包括体制改革这一方面的东西。所以大家只不过借这么一个数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主持人:财政收入这些年来一直是凯歌高奏,到今年年底8万亿,有一个问题就是国富了是不是顺理成章民就强?白岩松:当然不是。我们一方面开心,另一方面也有一个困惑。开心在于国富是好事,过去十几年来,我们整个财政收入一直以两位数以上的数字快速增长。我也是前半程的见证人,因为前半程的时候,每年新年一过,我都要采访税务总局的局长,连续几年,那几年每年我都会猜新年新的数,结果出来的数只有一年猜对了,剩下的数比我猜的还要多得多。我已经很使劲了。这说明了什么?当我们十几年来,我们财政收入的增长的速度都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的时候,你就知道,一定有人勒紧裤腰带了,那就是企业、个人,包括地方,多在勒紧裤腰带,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富了。这是我们开心的另一面,也就是说,会有很多人勒紧裤腰带。

这个时候你就要关心钱究竟该怎么花了,究竟它全都是好事吗?8万亿,世界第二,乍一看,挺好,其实它就是一个数。

主持人:岩松,你刚才说了一个词,叫勒紧裤腰带了,中国经济的活跃导致企业的活跃,然后企业是勒紧裤腰带让中国经济更活跃,最后是政府税收多了,政府盘子里面的钱多了,企业呢?个人呢? 白岩松:很多的经济学家都在表达,不管是从企业来说,从个人来说,我们的税负都是偏重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素,包括我们的分税制改革,现在我们中央财政收入占了总体财政收入是半壁江山以上,52%、53%这个概念。也就是说,国库这一块是为什么大。当然这个时候你也说,这也是好消息,否则的话,金融危机来了,它一下子掏不出五万亿干这个事去。另外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保持了相当多的活力。另外,像四万亿的投资,包括住房的一些税收等等,都使我们这个税继续保持高速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当然你也看到了,税负很重的这种情况,我们刚才关注8万亿,世界第二了,该怎么花钱,花钱不仅仅只是花出去,有增有减。我们首先要关心减的这一块,会不会给企业一定的减税,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

第二个,个人所得税该不该提高征收的门槛了,向中低收入倾斜,让中低收入更少被收税,而它所有的收入都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对高收入人群继续实行很严厉的征税的制度,因此首先要减。接下来我们再关心如何去花,像医疗、卫生、教育等等。

主持人:政府手里面可支配的收入多了,这当然是好事,接下来人们自然关注怎么样才能既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又能同时降低财政收入的规模。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解说:修一公里路大概需要投入5千万,而人全县的孩子免费寄宿就读,每年的财政开支也是5千万左右。今年开始,从幼儿园到高中,吴起县全部实现免费教育,而且孩子全部实施寄宿制,除此之外,年龄45岁的人进行各类技能培训,也都由政府埋单。

从去年3月开始,每年投入1.5亿,陕西神木开始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对此,神木县县委书记认为,“民生是高回报的投资,即使算经济账政府也挣了一大笔钱”。对于神木医改,卫生部部长陈竺感慨说,“神木模式全国大概五分之一的县都可以做起来”。钱,政府的钱到底应该怎么花,正在成为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持人:从今年的7月1号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就将开始实施,不过记者在江西等地调查发现,目前各地的具体实施政策还没有出台,一些细节也没有明确。

胡大洋(江苏省医保中心主任):各个地区筹资水平跟基金的支付水平差距比较大,就我们江苏省范围里,也存在这个问题,苏北跟苏南的筹资水平,跟基金的支付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解说:钱,同样是钱,江苏省抚州市对媒体表示,如果有300万,唱凯提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加固,而此次垮堤造成的损失却是10个亿;钱,还是钱,山西平遥县,每年仅公务接待就要几万人,费用高达几千万,而县城自己却没有资金修缮城墙;钱,还是与钱有关,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社保制度推进,当然还有居民收入分配制度。今天面对8万亿的政府财政收入,很多人也看到了改革的契机。

主持人: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22号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中国将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

解说:面对眼下社会最关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就表示,收入分配方案今年应该会出台,因为中央提出有关方针已经有几年了,现实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如果再不解决,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6月9号,国家税务总局也推出了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一系列措施,这被很多人认为是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的推进。

今天有媒体评论就说,个税改革已经不容我们再说,且无多少闪躲的余地。: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了3.48%。

解说:6月2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审议,在这份纲要中,有一个重要的数据就是4%,记得2002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事实上,与财政收入或超8万亿同一版面有人也在呼吁“教改下一步要动起来”。

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也成为今年的关键词。预算公开、财政公开,尽管一直在呼吁,但6月15号,由上海财政大学公共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排行榜以100分为满分记,排名榜首的福建也仅仅只得了16.57分。

在今天,有人对不少省份财政透明改革仍在观望,财政透明都缺乏实质进展。

温家宝(国务院总理):71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解说:2008年,两会中外记者见面会,而当时刚刚公布的2007年财政收入是5万多亿,当时温家宝总理说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如今,面对今年财政收入要超8万亿的可能性,医改、教育、收入分配制度、个税体制改革政府财政透明度的推进等等,所有的改革似乎也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主持人:俗话说,只有没钱的不是,没有有钱的不是。但现在咱们有钱了,却发现怎么花却是个问题。白岩松:有钱也有不是,不是那句话说得好吗?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有钱也不是万能的。怎么说呢?比如,我记得咱们在节目中,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改革前20多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挣钱,今后主要的挑战是如何花钱,因为在花钱里头蕴藏着我们最期待的词汇,像尊严、幸福、和谐、公平等等,你就突然发现,我们看似很富,但是有些领域很穷,看似有些领域很穷,但是大的国库又很富。主持人:其实刚才岩松也说出了两个严肃的现象,我们也发现了两个矛盾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就连线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

刘所长,首先您给我们解释这样的一个矛盾的现象,因为财政收入马上就要成为世界第二了,这是不缺钱,但是我们看三百万的资金缺口有能够让唱凯堤抚河决了堤,从这个情况看,我们到底是缺钱,还是不缺钱?

刘尚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缺钱不缺钱都是相对的,相对于我们国家老百姓对公共服务强烈的需求来说,我们的钱应该说是相当紧张的。但是我们在现有的发展阶段,把现有的钱怎么花好,花得有效果,花得让老百姓满意,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

主持人:刘所长我说的这是一个矛盾现象,还有一个矛盾现象,大家非常关心,我们也看到这个数字了,1到5月份财政增长的幅度是30%,但是这些年造成劳动者的报酬增长却这么缓慢,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刘尚希:对,这个反差比较明显,财政收入增长比较快,尤其在今年,与去年的情况比较,去年1到4月份财政收入是负增长,所以这两年平均起来看,财政收入增长大概10%,就是2008年、2009年现在同期进行比较,所以今年的财政收入比上年的增长比较快,有一个特殊的因素。刚才那一方面比起来,老百姓工资的增长是比较慢,存在反差。我想,这里头有抑制的问题,老百姓收入的增长,实际上是老百姓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的问题,我们常说的,劳资关系,我们通过建立一种和谐的劳资关系,使企业的发展,拉百姓收入的增长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政府收入的增长,实际上它也是更多的要用于老百姓,所谓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

主持人:谢谢刘所长。岩松怎么看刘所长刚才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白岩松:对。我觉得大家现在当然要关心个人收入的增长,当然个人收入增长有的时候我们容易划一个简单的等号,比如涨工资,涨工资只是直接我们肉眼看得到和厚度能够感受得到的,我们希望是这样,包括农民,包括工人,他们的收入都应该有所增长,但是在一定的改革,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是可持续的增长,这是一个方面。

谁说国民的收入仅仅是用工资体现来,还包括工人的福利。比如我们看病的成本和压力突然降下来了,房价没有那么高,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进入到一种免费的阶段,而大家不至于为教育提心吊胆,这种时候难道它不也是一种收入,难道也是一种公民在分享改革的成果吗?

每次路过长安街,看到中南海、新华门,在警卫的后面,你都能到那五个鲜红的大字“为人民服务”。这个时候你就明白了,国富是为了什么?国富当然是为了终究老百姓要富起来,我觉得应该是国富民富,国富民强,大家组成这样的一个词汇。刚开始的我觉得还可以理解,刚开始家里有钱了,它不一定急着给孩子,给长辈分钱,先咬咬牙,咱把房子盖起来,别天天被雨淋着,接下来咱们想办法把硬件,路都修上,咱们能生存下去,再往后,您不能说是,有了房子了,咱盖二层,拆了盖三层,拆了盖四层,每一个住在里头的人敲着锅碗瓢盆,穷得叮当响,这不行。所以这是阶段问题。

我觉得这次很有趣,这两天为什么媒体突然关注8万亿,就是借力发力,来表达人民的心声。主持人:因为国富了,最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国民。

白岩松:我想永远记着那5个字“为人民服务”,如果我们把新华门大门比作是一个党中央、国务院,国库也跟它可能与此相关。怎么样在有了8万亿这样一个标志性的数字,成了世界第二之后,我们慢慢让每一个老百姓它可以不看书,不看报,不看《新闻1+1》,但是能够感受到国家已经富了,因为我这里也富了,因为每个人的笑容证明你真的是世界第二„„(中央电视台-新闻1+1)

财政收入连年大增将成全球第二富政府据报道,今年前五个月中国财政收入354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362亿元,增长30.8%。结合下半年预期,全年可能将实现8万亿,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成为全球第二富裕的政府。

针对不断增长的财政实力,网民最关心的是,能否更多地体现在民生领域,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向弱势群体靠拢,不断向“国富民强”迈进。

应向弱势群体倾斜网友认为,与人均收入相比,中国的税收其实已经很多了,担心税负过高将影响国家经济稳定,提出税收政策应更多地向弱势群体倾斜。

署名梁旻松的博客文章说,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在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下,但即将成为世界财政收入第二大的国家。也就是说,从税率来讲,我们其实已经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所对应的水平了。署名贾振华的博客文章也指出,在当前监管制度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我个人觉得财政收入不易太高,最大限度地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太高的财政收入必定会增加居民负担,严重影响居民收入的增加。梁旻松则用拉弗曲线阐述了税率与税基的关系:拉弗的理论是一个假说,在税率上升时,会造成经济的衰退。道理很简单,人们是可以根据税率对自己的经济活动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调整。如果税率上升了,人们可以少劳动或者不劳动,可以少投资甚至不投资。而且,人们还可以把投资活动转移到其他低税率的地方。因此,如果加税后真像拉弗先生预言的,造成经济衰退的话,本来想通过涨工资、调收入结构来达到增加国内消费、降低对出口依赖的话,可能就成为竹篮子打水了。

有网友认为,在个税方面,年收入12万元以上群体缴纳税收占全部个税收入的1/3,也就是说另外2/3的个税都是由年收入低于12万元的群体缴纳的。所以,国家应调整税收政策,使高收入者承担个税收入大头。

切实提高劳动者收入许多网友呼吁,财政收入的增加应伴随着劳动者收入的普遍提高,让劳动者感受到国富带来的好处。“国富民强”应是发展中国家不懈追求的目标,基础夯实了,经济发展、长治久安的大业才能稳固。

署名乘风而去的博客文章说,通常而言,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意味着个人和企业的纳税负担加重。到目前为止,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2000元,如此低的起征点加重了个人的负担。而且,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 D P比重是逐年下降。上好“用之于民”这一课除大力提高千千万万劳动者收入外,许多网友都指出,国家应充分利用既有的雄厚财政基础,增加对关乎国计民生领域的投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升百姓福祉。署名郑献霖的博客文章说,据统计中国社保方面的支出占G D P的12%,但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通常都在30%以上,甚至有些国家一半的财政收入都是用于社保方面的。

博主“曲庆刚”说,财政蛋糕越来越大,而如何合理切分这块蛋糕,提高支出质量,是摆脱经济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值得考量的问题。署名秀才江湖的博客文章也指出,在财政收入不断雄厚的背景下,今后国家应将财政支出多向弱势群体倾斜,让更多的老百姓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学。

另外,众多网友担忧,在财政收入高增长的背景下,财政支出能否做到公正透明,“三公”消费能否遏制。

郑献霖说,如果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气不能受到遏制,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全球的名次将会一直处在“不好意思”公布的状态。面 对近来 频 频 曝 出 的 政 府“豪华采购”“天价餐”事件,我们的政府官员却是极力用所谓的“业务需要”来辩护。

郑献霖指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不仅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尤其是牵涉到财政收入、支出上必须公开透明化,这本来就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最方便、最有力的反腐手段。唯此,才可能提高政府和官员的公信度,才能赢得社会信任。(经济参考报 于璐)

前9月全国财政收入增22% 物价上涨系原因之一

本报讯(记者赵鹏)财政部昨天公布“2010年9月份财政收支情况”,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63039.51亿元,同比增加11520.64亿元,增长22.4%。

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6287.19亿元,同比增加677.84亿元,增长12.1%。

财政部称,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呈逐步回落态势。在各项收入中,增长较快的主要是关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以及车辆购置税。车辆购置税主要是受汽车销量较快增长和今年起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由减按5%调至减按7.5%征收车辆购置税的影响。此外,营业税增幅明显回落。其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下滑,房地产营业税有较大幅度下降。

解读 增长主因是经济回升较快

财政部分析,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较快回升,特别是与税收关联度较高的一些经济指标增长较快,带动关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营业税等较快增长。

其次,今年物价水平上涨,使以现价计算的税收收入相应增加。

第三,去年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及年中调高烟产品消费税。

第四,去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5.3%、基数很低,使今年的收入增幅相应抬高。

第四季度,受经济增长趋缓以及去年同期收入基数继续抬高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累计增幅将逐月回落。>>相关 前9月财政支出5.4万亿

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支出54504.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302.18亿元,增长20.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1124亿元,增长15.5%;地方本级支出43380.96亿元,增长21.9%。

全国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包括教育支出7491.53亿元,增长17.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39.69亿元,增长27.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809.18亿元,增长14.5%。

第三篇:财政收入与GDP分析

“鱼与熊掌”可兼得

——对我省财政收入与GDP关系的分析

财政收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调节经济的有效手段,两者相互依赖、互相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关系备受关注。因此保持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发展——“鱼与熊掌”兼得,对我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GDP、财政收入翻番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政收入增长及与GDP比较

(1)纵向比较:财政加速增收,财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跨越,促进财政增收的增长源不断涌现,全省财政收入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几年进一步加快到20%以上,政府调控经济运行、协调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1996-2011年,全省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8%,其中“九五”年均增长14.6%,“十五”提高到17.7%,“十一五”又进一步加快到25.7%,2011年增长27.6%,呈较为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

财政加快增收助推财力不断增强,全省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14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632.8亿元,跨越了两个千亿元台阶。从态势上看,扩张步伐明显加快,财政收入从百亿元到五百亿元,用了10年时间;而从五百亿元到千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跨越第2个千亿元目标也仅用了3年;“十一五”以来的6年财政收入累计9425亿元,接近改革开放34年来全省财政收入的70%。人均占有财力增加较多,1 2011年全省人均财政收入达3843元,而1995年仅246元,16年增加了14.6倍。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上升较多,2011年达17.4%,与1995年比,上升9.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8个百分点。

(2)横向比较:增长快但规模小比重低,调控能力较弱 与全省GDP增长比:“九五”以来的16年间,全省财政收入有8年保持20%以上增长,有10年增长快于现价GDP,1996-2011年均增幅高于同期现价GDP 5.6个百分点,其中“九五”时期高4.6个百分点,“十五”、“十一五”进一步扩大到高4.7个和7.5个百分点。

与全国比:“九五”以来,我省财政收入增长有10年快于全国,1996-2011年均增幅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2011年,我省全部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5%,比1995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2.8%,居全国第16位。2011年,我省全部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低于全国4.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于GDP 的9.7%,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7位。

与经济总量接近的北京、内蒙比:2011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比北京少1542.9亿元,比内蒙多104.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例比北京低9.2个百分点,比内蒙高0.2个百分点。1996-2011年,北京、内蒙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2.6%和24%,高于我省3个和4.4个百分点。

与中部六省比:2011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高于山西、江西,居中部第4位,位次与1995年持平;相当于GDP的比例比山西低3个百分点,居中部第2位,比1995年前移3个位次。

(3)来源比较:经济发展效益提升,税源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省财政收入之所以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是省委、省政 2 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结果。

一是缘于经济发展加快,增加了税源。“九五”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加快发展,1996-2011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生产总值跨上万亿元台阶,2011年达15110.3亿元。综合实力的增强,增加了经济税源,确保了税收的增长。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入超千亿元,达1108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5.7%。

二是缘于企业效益好转,增强了纳税能力。近年来,我省工业经济保持了提速提效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12.3,创历史新高;工业利润、利税分别突破千亿元和两千亿元,达1306.9亿元和2254.8亿元,从而大大充实了税源,带动了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2011年,全省增值税收入达647.5亿元,超过各项税收的三成。

三是缘于居民收入提高,对高收入群体纳税调节力度加大。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五千元大关,2011年分别为18606元和6232元。收入的稳步增加,增多了重点缴税申报人数(2011年全省年收入超12万元申报个税的人数超过31000人),进而推动了个人所得税收入稳步增长,全年个人所得税突破百亿元,占全省各项税收收入的5%左右。

四是缘于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营业税与消费税等税收增加较多。近年来,我省投资与消费持续快速发展,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五千亿元,2011年分别为12126.3亿元和4900.6亿元,从而极大地充实了税源。全年营业税达379.2 3 亿元,比上年增收近三成;消费税202.9亿元,增收近两成。同时,投资、消费的增长,也增加了耕地占用税与契税等税收,2011年两项税达142.3亿元,占到全省地方税收的12.8%。

五是缘于专项等收入的较快增长,非税收入增加较多。2011年,全省非税收入355.3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4.3%。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25.7亿元,专项收入80亿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62.2亿元,罚没收入34.1亿元。

二、财政收入增长与GDP的差异性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经济税源的规模应与GDP的规模相匹配,财政收入增长也应与GDP增长保持基本同步。但受诸多因素影响,我省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并不完全同步。

一是收入分配因素。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的总和,财政收入是GDP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从初次分配看,各部门创造出增加值之后,一部分以税收、收费等形式上缴财政,形成国家收入;一部分以折旧、公积金、利润等形式留在企业,形成企业收入;一部分以报酬、福利等形式支付给劳动者,形成个人收入。从再分配看,初次分配后的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中的一部分又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等形式上缴财政。因此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自GDP,GDP总量扩张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2010年,我省GDP中生产税净额1779.8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18.8%,高于同期现价GDP增幅0.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由14%提高到14.4%,五年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可见,经济总 4 量决定财政收入的规模,GDP分配向政府倾斜,导致GDP增速与财政税收增幅不一致。

二是税收政策因素。财政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不仅有组织收入的职能,还有调剂社会资源、营造社会和谐等功能。因此,财政收入深受国家分配政策的影响。从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与全国一样,随着国家分配政策的变化,经过了一个“V”字型轨迹,即从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中期逐步下降,90年代中期以后稳步上升。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我省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为14.4%,随后国家为了调动企事业生产积极性而广泛实行减政放权的政策,我省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逐级下降,1992年、1993年财政收入仅相当于GDP的6.9%和7.1%;1994年以后,随着政府强化宏观调控、统筹区域发展的需要,国家强化了财力集中的政策,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开始逐级回升,2011年提高到17.4%。总体上讲,我省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经历了“高-低-高”的过程,这是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导致的正常结果,与直接的GDP增长关系不大。如1996-2011年的16年间,我省财政收入增长了16.9倍,同期现价GDP增长了7.3倍,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上升了9.3个百分点,由此测算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长中有5个多百分点是对GDP存量分配的调节,也就是说近1/4-1/3的财政收入增长是政策因素,与GDP增长无直接对应关系。

三是产业结构因素。我省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近八成,而经济结构决定着税源分布,进而影响财政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一产低税或免税、二产税负适中、三产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三次产业间、不同行业间的税赋相差较大,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对GDP的宏观税 5 赋影响较为明显。2011年,我省GDP中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3.4:54.4:32.2,其中一产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2位。从税收结构看,由于“十一五”以来,中央与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惠农政策,并逐步减免了农业税,致使第一产业税收所占比重逐步降低,二、三产业税收占比不断上升,成为全省税收的主要来源。2011年,我省第一产业税收仅占0.05%,二、三产业分别占到54.77%和45.18%。同时,近年来二产特别是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如“十一五”以来,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6%,明显高于GDP(13.4%)以及一产(4.7%)、三产(10.8%)增幅,导致其对应的经济税源(税基)增幅必然高于GDP,由此产生的税收也必然高于GDP增幅。可见,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例偏高,是我省财政收入相当于GDP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与二产特别是工业增长较快密切相关。

四是经济效益因素。从财政的征收对象看,财政收入不仅与增加值有关,而且与增加值的构成项目有关,如企业所得税只能从盈余中征收,企业效益好,所得税就多,反之就少,即使两个企业从事同一个行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一样大,但由于两个企业效益状况不一样,从这两个企业征收到的税收就可能有很大差异,这种状况也反映出增加值与税收的不同步现象,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企业,也可能出现在各省、市、县的GDP与财政收入的量化关系上,最终导致GDP与财政收入增长不一致。

五是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因素。GDP核算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在经济活动中,只要权责发生改变,就应进行统计。但税收入库则是实际发生的征税额,采用的实际收付制。统计与入库的时间往往发 6 生错位,导致GDP与税收不一致。统计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的另一个差别,就是并不是所有记入GDP的项目都进行征税,而进行纳税的项目也并不都记入GDP。例如,对教育、卫生、政府机关等非赢利性单位提供的服务,GDP计算了这些单位的增加值,但税务部门并没有对这些单位进行征税。又如按照国际惯例,GDP对居民的自有住房进行了虚拟估价,并且,由于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相当火爆,居民的自有住房市场价值应该是相当大的,但在现行的税收体制中,并没有对未出租的居民自有住房虚拟价值进行征税。此外,目前我国设置的财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等税收,主要针对经济存量,与当年GDP流量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三、努力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发展

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是宏观税负的重要指标,它既反映了政府财力的集中程度,也体现了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劣状况。但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非常复杂,分析把握财政经济运行情况,不能简单以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高低来评价。因为,与高税负相对应的可能是“强”,同时也可能是国家所“不鼓励”或“不提倡”的;而与低税负相对应的则可能是“弱”(如农业),也可能是国家鼓励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在“高”的背后,可能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如资源产业比重过高),也可能是经济效益较高,所以不能简单以高低而论。

从短期看,GDP与财政收入增长不同步是一种“常态”,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上下波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要尽量使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比例过大,财税负担过重,则会加重社会负担,减少原本应当归市场支配的资本量,就会影响或 7 抑制经济发展;反之,比例太小,则会减少对经济建设的支出,又会影响或降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因此,只有保持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及比例,才能促进财政和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还可以起到保持经济稳定、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从相互关系看,经济决定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又反作用于经济的辩证关系,决定了财政收入必须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才能实现“鱼与熊掌”兼得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增长。就我省而言,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既很有必要,也很有发展潜力。一方面,近年来我省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另一方面,我省财政收入占比虽呈稳步上升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财政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仍不相适应,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在上世纪末就达30%—40%,发展中国家也在25%以上,比较而言,我省提升的空间比较大。

今后一阶段,要千方百计扩大经济总量,实实在在扩大、夯实财源基础,实现“鱼与熊掌”兼得——财政收入与GDP协调发展、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双赢,推动财政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培育经济税源。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系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要突出培育财源抓发展,这既是扩大经济总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张财力的现实选择。因此,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实现我省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速。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将经济体制改革向多领域、多行业拓展。实行更加开放的投资准入和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地引进项目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直接影响着税收结构及其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优化升级上做文章。目前,我省产业结构中“农业不优、工业不强,三产不活”的矛盾仍很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为此,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水平。二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培育工业新增长点,实现工业对经济、财政的双带动作用。三要支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现代物流、法律、会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有发展后劲的财政增长点。

三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从财政收入的来源看,蕴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生产技术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重提高,财政收入也就会随之增加。要积极推动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努力开拓效益财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项目的发展,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牵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是食品、医药、纺织、机械、化工等,提高其高端产品和最终产品比重,增加这些行业的附加值,促进其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撰稿:邹珊珊

审稿:过劲松

核稿:张明俊

签发:张培胜

第四篇:余江县实现财政收入增速第一的奥秘

余江县实现财政收入增速第一的奥秘

作者名:龚绍林 钟义山 曾国栋日期: 2011年03月28日来源:鹰潭日报

省委政研室调研组

编者按:

余江县财政收入增长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三年增长了近6倍,荣获省政府授予的财政收入两年翻番奖。省委政策研究室到余江县进行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余江县实现财政收入增速第一的奥秘》。省委书记苏荣在此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本报今日全文刊发省委政研室专题调研报告。敬请读者关注。

近年来,在我省各地竞相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余江县“异军突起”,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尤其是财政收入实现高速增长,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从总量看,全县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1.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0018亿元,三年增长了近6倍。从排位看,财政收入总量由2007年列全省第88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26位,三年前进了62位;财政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其中2008年列全省第二,2009年和2010年均列全省第一,荣获省政府授予的财政收入两年翻番奖。

余江县财政收入这几年为何能实现如此瞩目的高速增长、强势进位?余江县的发展实践能否为各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有益启示?最近,我们到余江县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余江县财政收入增幅之所以能占得全省“鳌头”,奥秘就在于“四个一”: 确立一个清晰的思路

地处赣东北的余江县,人口37万,是个中等偏小的县。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占据着该县的主导地位,在经济发展上没有明显的亮色,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刚刚过亿,列全省第87位;2007年为1.55亿元,列全省第88位,两年间不进反退了1位。面对全省各地你追我赶的发展格局,如何通过加快发展来摆脱落后位置,这是该县党政急欲解决的现实课题。发展要求突破,首先必须在观念和思路上求突破。2008年初,余江县新一任党政班子经过反复分析县情,深刻地认识到,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余江以前发展较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工业落后。为此,他们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晰思路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这就是:以产业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为吹响主攻工业的“集结号”,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层层动员,把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抓工业、抓项目上来,形成了主攻工业的浓郁氛围和强大合力。思路的创新,带来了发展的突变。短短几年间,余江县的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35.5亿元发展为2010年的88亿元,三年增长2.48倍;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007年的37.7:40.2:22.1调整到2010年的31:45:24,三年来二产提高了4.8个百分点,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工业提供的税收大幅增加,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税收4.66

亿元,是2007年的6.26倍,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7年的48.06%提高到2010年的51.77%,成为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余江县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工业的崛起和壮大,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这一点,必须始终坚定不移。不仅仅是余江县,这些年,我省各地还涌现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他们的成功之路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把抓工业、抓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余江县近几年正是由于确立了“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在主攻工业上大做文章,以工业的大发展带来了财源的涌流,从而实现了财政收入在全省增速第一,在发展县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探索一条务实的路子

这些年,随着我省项目建设和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各地工业经济发展异彩纷呈。余江县在既无明显资源优势、又无上级倾斜投入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发展能实现“快跑”和“赶超”,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从县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工业的务实之路。这条路子,概括起来是抓特色经济、抓块状经济、抓创业经济:

一是立足特色抓产业。雕刻、眼镜、循环经济、微型元件,是余江县具有一定规模和比较优势的传统特色产业,但多年以来一直是“小打小闹”。该县党政经过反复分析研究,认识到要谋求工业的大突破,应该在特色上下工夫,而不能与其他地方搞无序的产业竞争。因此,他们立足县情,举全县之力,强力扶持四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工业上形成了鲜明的余江特色。到2010年,全县雕刻、眼镜、循环经济、微型元件四大特色产业共纳税6.897亿元,占全县比重达到76.6%。同时,涌现了一批规模大、纳税多的龙头企业,其中建鑫铜业2010年实现税收达2.23亿元,保太集团实现税收达1.5亿元。

二是依托乡镇抓产业。余江县工业发展不仅依托县工业园,而且充分地发挥了乡镇的传统产业优势。潢溪镇有上万人长期在外从事以废旧金属为主的废旧品回收业,县里因势利导,抢抓国家大力扶持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遇,以保太集团为龙头,倾力在该镇打造循环经济基地示范园。锦江镇的微型元件是全国三大基地之一,县里以该镇为依托,着力打造规划面积1500亩的锦江微型元件产业园这一国家级创业基地,现已建成400亩,入园企业40余家。同时,他们还以邓埠镇、中童镇为依托,分别设立了雕刻产业园和眼镜工业园。依托乡镇抓产业,使余江县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块状经济发展格局,促进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11个乡镇的财政收入全部突破1000万元,其中潢溪、邓埠两镇超过1亿元,中童镇达到2.02亿元。

三是结合创业抓产业。余江县在发展四大产业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块状经济,而且注重推动和形成创业经济。为加快四大产业发展,县里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企业前来落户;另一方面结合全民创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一大批在外地的本土能人返乡创业。“余江眼镜人”被评为全国十大劳务输出品牌,在外从业人员有

近5万人;余江雕刻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雕”,在外从业人员也有数万人,其中大小老板有数千人。为吸引“余江眼镜人”和“余江雕刻人”返乡创业,县里通过设立了眼镜工业园、雕刻产业园,为返乡创业者搭建起创业平台。大批能人的返乡创业,既促进了该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又在全县掀起了全民创业的热潮。

余江县的实践证明,加快产业发展,做强县域经济,不仅要有创新的思路,更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机遇,应该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探索出一条务实可行的路子。三年来,余江县的工业经济所以能创出一番新天地,关键在于他们在对县情优势的审视上下了工夫,在吃透产业政策、把握发展机遇上下了工夫,在对创业发展阶段性特点的分析上下了工夫,从而开创了特色经济、块状经济、创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制定一套过硬的措施

找准了产业发展的路子,还要有推进产业发展的措施。余江县推动四大特色产业发展的举措,同样颇具特色。

一方面,成立四大产业建设指挥部。这是余江县的一个创造性举措。他们从发展特色产业的需要出发,专门成立了四大产业建设指挥部,分别由一名县委常委担纲挂帅,并从各有关部门选调了一批精兵强将实行集中办公。县里明确了产业建设指挥部的工作职责,规定在各个指挥部所辖范围内全权代表县委、县政府,全面负责产业推进的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个指挥部勇挑重担、不甘落后,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赛马”式生动场面。

另一方面,建立产业的推进机制。县里建立了产业推进责任制和调度督查机制,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进度,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同时,出台了引进工业项目、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有关奖励办法,对有过之人“打板子”,给发展的有功之臣“奖银子”,并予以提拔重用,极大地激发了干部投身产业发展主战场的热情和干劲。2010年6月,余江县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县里咬定发展不放松,提出“目标不变、任务不减”的要求,各级干部一手抓抗洪救灾,一手抓产业发展,实现了大灾之年的产业大发展,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77.7%和94.7%,增幅均列全省第一。

余江县的实践证明,欲求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举;无论是推动工业的发展,还是推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路子要对头,而且措施要得力。这几年,余江县正是坚持真抓实干,在产业发展上推出一套过硬的举措,从而将“工业强县”的目标转化为各级干部的具体行动,赢得了工业经济的大发展,推动了财政收入的大跨越。

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环境就是品牌,环境就是生产力。余江县以破解制约工业发展的问题为着力点,注重在优化环境上下工夫,为工业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完善优惠措施,优化政策环境。在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扶持工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余江县工业企业扶优扶强奖励办法》,从扶优扶强措施、优惠政策兑现奖励等方面支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每年,县委、县政府对纳税十强企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大力支持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加强效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结合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等活动,建立了推进效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的一系列制度。实行跟踪服务制度,对招商引资企业和重大项目实施全程跟踪服务,为外来投资者做好“一条龙”全程保姆式服务。设立企业投诉举报制度,开展涉企收费清理检查,除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有关收费项目外,全县没有出台涉企收费项目。实行工业企业安静生产日制度,规定每月1-23日为企业安静生产日,任何部门不得到企业进行参观和检查,特殊情况须经主管领导批准方可。

解决企业难题,优化服务环境。创新融资服务平台,积极搭建“银政企”合作和沟通协调机制,为企业开展融资推介服务,切实为企业解决贷款和融资难题,帮助企业渡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难关。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协调组织企业招工,着力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用工需求。针对电力紧张形势,努力争取省、市电力部门的支持,加快推进电网扩建、改造建设,积极向上争取用电指标和合理错峰用电,确保企业生产用电。余江县的实践证明,一个地方发展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方发展环境的优劣。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外地的企业不愿进来,进来的企业也留不下来。近年来,余江县的特色产业能够快速做大,这和该县不遗余力抓环境建设息息相关。正是由于余江县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从而迎来大批外地企业前往落户,吸引大批本地能人返乡创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关于GDP的几点思考

关于GDP的几点思考

李德水

一、GDP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其英文全称为Gross domestic product,中文译名对国家来说叫做国内生产总值,对地区来说叫做地区生产总值或本地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对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做出的概括性衡量。它具有国际可比性,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并用于国际比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GDP称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一是生产法,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代表GDP,各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劳动者(个人)收入、国家税收(含规费)、企业利润和折旧三者的总和来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净出口几项的总和来核算。三种方法是从三个不同角度去核算,从理论上说结果应是基本一致的。实际上,任何国家的核算结果都不可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但只要按照科学的态度去做,核算出的GDP及其增长率是可以基本反映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把GDP增长指标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GDP不是万能的诚然,在宏观经济学所有概念中最重要的指标是GDP。但GDP却不是万能的。一是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

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如果只注重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而不顾资源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有可能造成经济增长了,而人民的生活质量却下降了的局面,而且经济本身也不可能持续增长。例如,有的地方生活富裕了,盖起了小别墅,但一打开窗户臭气就扑面而来,日子可怎么过?这无异于是一边建天堂,一边造地狱。经济的高速增长不能以生态赤字来换取,更不能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发展。作为标志着社会财富增加的GDP中还有一些消极的内涵。例如,由于违章建设造成楼房倒塌,发生大量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之后,抢救人员的劳动、医务人员的治疗、殡仪馆的火化,以及推平旧址、重新盖楼等,都会拉动服务业、建筑业和工业的增长,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都表现为GDP的增长,而这种增长难道不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吗?因此,GDP只是一个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统计概念。我们应当非常地关注它却也不能看得太重,更不能只看其增长速度,而是要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三、为何地区汇总数比国家核算的GDP大

从2000~2003年,各省区市核算的GDP增长速度的平均数,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数分别高出1.7、2.0、2.6和2.8个百分点,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一)价格因素。地方统计工业产品大多使用1990年不变价,而十几年来工业产品的结构和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产品都不存在了,有的产品当时还没有,有的产品(如电脑)质量大大提高了,而价格却大幅降低了。国家统计局在核算时考虑了这些因素,做了适当调整,由此得出的工业不变价增加值是不一样的。经国务院同意,国家统计局决定从今年起全国和各地区工业和农业不变价增加值一律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以解决这一问题。

(二)跨地区的人员。物资、资金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在地区核算中是难以区分的,往往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跨地区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其总公司和分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地区核算中也容易产生重复统计的现象。

(三)核算方法不同。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很多地区还沿用全面报表数据进行核算。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下工业则是通过直属企

调队抽样调查资料进行计算的。

(四)统计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统计网络还不能完全覆盖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由于第三产业统计领域的薄弱,为地区调整核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往往“总量不够三产凑”。

(五)受年初预期目标的影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年初通过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往往自上而下层层加码,而预期目标总是要实现的,于是统计数据就相应层层加“水”。多年来的数据显示,各省区市数据的总和GDP增长率高于全国核算数2个百分点左右,而省内各地市的总和又高于省级核算2个百分点左右,各县级总和又高于市级核算1~2个百分点。

(六)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地方按GDP增长率等指标排队。统计数据成了基层干部的“政绩单”,上报数字时便往往要左顾右盼,相互攀比,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四、关于GDP核算制度的改革思路

经国务院批准,去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已经对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是对和季度GDP核算数据要进行修正,并对地区GDP核算制度作了一些改进和规范。下一步GDP核算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思路:

(一)开展绿色GDP的研究。绿色GDP可以反映经济增长在环境、资源、生态方面付出的代价,或者反映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这几方面得到的改善,即在传统GDP数量的基础上,要扣除或增加环境、资源和生态变化的因素。去年,国家统计局已经会同有关部委、社科院、中央党校等单位,就绿色GDP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作为一个过渡性措施,我们正考虑先设立一个卫星账户指标体系,即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要把环境、资源、生态等的变化情况单列出来,由此看出我们为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些方面付出的代价,以警示世人。

(二)借鉴国外经验,实行GDP下算一级的办法。美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各州、省都不进行本地区GDP的核算,而是由国家统计部门统一核算后分解到各地区。他们的实践证明这是切实可行,也是比较科学的。目前我国还不

具备这样做的条件,等今年开始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完成之后,把全国二、三产业的家底都摸清楚了,就可以考虑实行这种办法。省级对地市、地市对县级也都照此下算一级。

五、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意味着什么

根据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标志着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登上这个台阶之后,社会的消费结构将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迅速进入家庭,人们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旅游需求、医疗养老需求,以及文化生活的需求都会明显增强,由此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我国国情不同,地域辽阔,农村人口较多,发展也不平衡,不能简单地与那些国家或地区对比。但从去年几个消费增长的新亮点,可以看出我国消费需求的潜力正在释放出来。

但是,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又是一个坎儿,一些国家从此停滞不前了。其主要原因:一是许多国家发展到这个程度,原来的比较优势降低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面前,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能不能有核心竞争力,成为发展的关键。假如还靠过去生产要素的价格低廉来发展经济,其优势就将逐渐减弱或消失。二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开始出现多样化。大家对公共服务、社会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了。如果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予以保障,就会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三是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人们的差别将明显地表现出来,会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加剧,许多国家出现社会动荡,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掩埋或窒息了经济的增长。这些教训,我们当引以为戒。

我们一定要以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新的起点,大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决不可为上述问题所困扰和羁绊而贻误大事。

六、如何评价2003年的GDP增长

2003年四大宏观调控目标都完成得很漂亮。一是GDP达到11.6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为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在遭受“非典”疫情和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果确实来之不易。按现行

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达到1090美元。二是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三是城镇增加就业人员859万人,超额完成原定800万人的预期目标。四是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2003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理由是:第一,经过前十年从反通货膨胀到反通货紧缩压力,2003年我国已经完全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第二,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标志,2003年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第一年;第三,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阶段;第四,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重大升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也要看到,200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除了“三农”、就业等老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倾向比较明显,滥用耕地现象相当突出,投资规模偏大,资源、环境、运输等新的瓶颈制约再次突现,经济运行绷得比较紧,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一些重要资源对进口依赖度很高,一旦国际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安全。从能源、资源消费量大得惊人的情况看,2003年我国GDP增长付出的资源代价和社会成本确实不低。

上述情况,虽然是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但往深处说是发展思路不够宽。一讲发展就只知道搞房地产、旧城改造、上开发区、上建设项目,而且趋同化十分明显,大家都往一处挤。

对去年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行动快,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既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高度珍惜21世纪前20年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保护和引导好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又要防止出现过热现象;既要防止局部的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又不能急刹车、下猛药。这是去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的根本保证。当前特别要把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现和正确的政绩观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唯有这样,我国GDP

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不断提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胜利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

【作者简介】李德水国家统计局,100826

下载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的理性思考(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的理性思考(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2011级经济学基地班 魏雪 摘要: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均实现了较快增长。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20003年......

    M2增速超预期 降息讨论升温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69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问题的研究(推荐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问题的研究 作者:孙嘉麟 刘志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5期 [摘要]文章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

    会计诚信的理性思考-08会计2班 闫超

    会计诚信的理性思考会计信息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及其其它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但目前的会......

    中国将2014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7.5 左右[小编推荐]

    中国将2014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7.5%左右据新华英文报道,中国将2014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7.5%左右。李迅雷(微博)对腾讯财经表示,数据符合预期没有意外。 将经济增幅设定在7.5%......

    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关于GDP增速、反腐新动作、司法公正提案(一)(范文大全)

    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关于GDP增速、反腐新动作、司法公正提案(一)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关于GDP增速、反腐新动作、司法公正提案(一)》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

    党校教育理性思考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在我国历史上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和谐思......

    公共财政理性思考论文

    近年来,公共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财政理论界将其视为我国财政体制根本性改革的关键,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也纷纷在公共财政这个大标题下尝试着财政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