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将2014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7.5 左右[小编推荐]
中国将2014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7.5%左右
据新华英文报道,中国将2014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7.5%左右。李迅雷(微博)对腾讯财经表示,数据符合预期没有意外。
将经济增幅设定在7.5%的强劲目标将发出强有力的信号,即中国政府将支持经济增长;同时,“7.5%左右”留有余地,不至于让政府陷入尴尬境地。
野村证券认为,政府与这一增长目标相关的措辞将值得关注,原因是可能表明政府是否将至少在某些季度中容忍低于目标的增长率。
过去一年,高层多次强调不以GDP论英雄,各地方也早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风向,纷纷下调GDP预期。
李克强之前在多个场合阐述了其经济思路。“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南京律师:http:///nanjing/
第二篇: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的理性思考
我国的财政收入在世纪更迭后的短短几年里实现了“三级跳”。2003年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4%;2005年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9%;2007年的高增长态势更是令世人瞩目——可达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7%!而2007年的GDP增长率预计达11.6%。也就是说,2007年的财政收入增速是GDP增速的两倍多无疑。
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增速,这种现象到底好不好?早前,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设计的《2006’中国改革调查问卷》显示:42.21%的专家认为比较合理,39.09%的专家认为不合理。这说明众多专家出于对财政收入增长原因的不同理解,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较大。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警惕财政收入过快增长中的不合理因素,保证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我国的财政收入形式主要包括: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债、政府收费等。那么,在这些收入形式当中,到底存在哪些不合理因素呢?笔者以为,泛滥无序的非税收入(政府收费)首当其冲,虚假的税收收入紧跟其后。非税收入泛滥无序
随着我国非税收入的逐年增长,企事业单位和民众的负担也在不断加重。进入新世纪后,中央政府深感问题的严重性。为此,自200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四次出马对各种行政审批项目“动刀”,先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取消和调整了半数以上的审批项目。然而,时至今日,包括行政审批费用在内的非税收入不减反增。有资料表明:在西部贫困地区,某市2006年非税收入共完成9.2亿元,比上年增收2.5亿元,增长37.24%;在东部发达地区,某省的非税收入从1996年的255.0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07.3亿元,年平均增长17.7%,该省非税收入与地方税收收入基本持平。有专家根据2002年的数据估算,中央一级的非税收入可能占到本级财政总收入的13%左右,而地方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46%左右。笔者手头也有一个数据:广西自治区2006年的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55%!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各级各地扩张非税收入的动因,完全是由于政府财政的税收收入与实际需要的支出之间存在较大缺口。笔者很赞同这个观点,所以在本文中并没有把“不合理因素”的主要矛头指向“税收”。我国的税收收入尽管逐年在增长,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税负并不是太重(比如说2006年全面取消了面向老百姓征收的农业税),而且还有不少税收按政策法规没有完全征收到位,流失的税款数额惊人。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一项测算数字显示,按照发展中国家个税收入应占总税收15%的国际标准计算,我国每年的个人所得税流失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别以为我国的财政收入正在大踏步前进,就立马想到要出台减免税政策。要知道,过度地减免税收,必将削弱税收对市场经济的调节功能。进而,非税收入更是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
因此,规范财政收入,有必要先从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入手。只有“抑费扬税”,才能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虚假税收问题多多
在我国的财政收入形式当中,另一个不合理的因素是“注水收入”。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各地税务部门为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可以说是想尽千方百计,成效十分明显。但也有少数征收单位受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税源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完成收入任务。于是,就玩起了假把戏——不按财税法律法规办事,利用人工操作方式使收入指标达到一定标准,造成财政收入的“虚胖”。笔者以为,这种造假行为,不仅触犯了国家财税法律法规,而且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若不尽快加以解决,必将严重削弱各级政府利用财政手段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以及给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带来无穷的后患。
虚假税收收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寅吃卯粮、应退不退、列收列支、异地入库。这里只简单谈一下后两种。列收列支是指一种虚收虚支的“空转”行为。由于空转必须以税收的征收权和支出权为同一财政管理级次为前提。因此,预算级次属于中央的税种不能空转,只有地方税种(或属于地方的其他收入)可以空转。空转对于那些贫困地区来说,是实现财政收入最快的途径。其最大特点是没有法定的纳税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等额增长。不难想像,这种只从账面上路过的收入,是不能当饭吃的。异地入库是指将不属于本地区的税收人为地弄到本地区入库。这是贫困地区为完成税收任务惯用的“绝招”。通常的作法是,政府领导出面协调,财政部门出钱(作奖励、提成、回扣等),税务部门到税源充足的地区去“买”。
说到底,税收收入造假,完全是为了政府领导出“政绩”。有必要对症下药,不以数字论英雄,要以效益(如经济、社会、环保效益)见高低。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那么税收收入算不算进GDP呢?比如说买一件衣服是创造了GDP,也增加了税收收入,那么这个税收收入算不算入GDP呢? 一件衣服买了10元钱,就创造了10元的GDP。可能10元里面有5元是要交税的,那当然也已经算在内了。
当然要注意,这件衣服必须是今年生产的,如果去年生产的那已经计入道了去年的GDP中,不应含在今年的GDP中。财政收入是GDP的一部分,中国财政收入增速一直超过GDP增速,好比GDP这快蛋糕里,财政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国家能拿更多的资源来集中规划,统筹,安排经济发展,坏处就是老百姓的钱被更多的上交了,公款的消费又可以上一个台阶了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30.35亿元
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8477亿元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
2008年GNP316228.8248亿元
2009年GNP343464.6903亿元
2008年税收收入54219.62亿元
2009年税收收入63104亿元
2010年税收收入77390亿元
2007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约30%。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全部5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为40.6%,21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3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9%。这表明,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各国财政体制差异很大,税率各异,国家财收入来源也存在多样性,财政经济的统计方式也是千差万别,所以仅公开数据并不能准确的衡量各国的财政收占GDP比重。不过一般认为中国的税率普遍低于其它发达国家,同时逃税情况又很严重,而且中国政府的债务占GDP比重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政府财政用于还债的压力也小,通货膨胀率长期处在低水平上,财政赤字比例也不高,这都表明中国的经济社会受税收压力比较小,中国财政相对比较健康。
国际税收与涉外税收的区别
一是概念不同。国家税收,是指一个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类纳税人,征收实物或货币而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涉外税收,是指世界各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与本国相关或者专门制定的税收法令、政策规定和制度,以及分配关系问题。
二是内涵不同。一般来说,国家税收有它独立的税种及其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义务人、减税免税等税收要素,如中国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等。而国际税收却没有独立的税种和纳税人、征税对象等,只是牵涉一定的税种,而且只能在相关国家的管辖范围内,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征税时才会体现纳税人和征税对象。至于涉外税收则不尽相同,有的国家为了鼓励或限制外来的投资,制定了专门的税收政策法规,有它特定的税种及其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等税收要素。如中国的《工商统一税》、《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即属鼓励投资的,并包含上述基本要素。有的国家则对国内、国外投资企业和纳税人,实施统一税收法规,不搞单独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的涉外税收制度等于国家税收制度。如英国的所得税法,就是国内与国外同等纳税。
三是分配关系不同。国家税收,主要通过国家立法来处理国家与企业和公民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国际税收,主要通过国际税收协定或条约来协调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涉外税收,主要通过立法手段处理国家与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第三篇:著名华裔经济学家预测2020年中国GDP将超美国
著名华裔经济学家预测2020年中国GDP将超美国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08日 08:03 新闻晨报
晨报讯 在人的素质、市场经济制度和后发展优势等“三大动力”的推动下,只要能保持6%的年增长率,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GDP将超越美国。
12月6日,著名华裔经济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时作出上述预测。
邹至庄表示,要预测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高速发展,首先要找出支持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高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然后再分析这些因素在未来是否依然存在。他把这些因素总结为“三大动力”:中国人的素质、市场经济制度和后发展的优势,这和当初的亚洲四小龙非常相像。而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三大“动力”仍将存在。因此,中国经济仍会持续高速增长。不过,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后发展的优势会逐步减弱,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因此减缓。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1998年时,中国的GDP是美国的一半。邹至庄教授在“三大动力”的支持下大胆预测,假定从1998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平均的年增长率为6%(这个速度对中国来说比较低),而美国经济同期的增长率为2.9%(这个数字对美国来说相当不错了),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
第四篇:中国商务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在预期调整目标内
中国商务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在预期调整目标内中国商务部部长4日在俄罗斯喀山出席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期间表示,中国经济调整的方向和目标正确,尽管目前增速放缓,但在正常范围和预期调整的目标之内。
中国商务部部长当天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中国经济调整的方向和目标是正确的。尽管现在经济增速有一点减缓,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在预期调整的目标内。他表示,如果中国经济增速有继续下滑的趋势,中国政府将在保证国内消费、国内投资和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增长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
中国商务部部长介绍,此次会议主要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磋商:一是如何推进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中方认为,多哈回合谈判可以设计一些“早期收获”,但这些“早期收获”不应该是唯一的,应该充分注意到发展中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的关切。
二是区域合作议题。目前,由于多哈回合谈判延迟,各国对于双边和多边的自贸区积极性非常高。中方希望区域合作是开放和包容的,而且应该是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此外,会议还讨论了环境产品清单问题。中国商务部部长说,中方提出了环境产品清单的概念和目标,也表示中国会尽快在今年9月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前完成我们的工作。中方希望在这一过程中就一些概念、标准等与其他成员保持磋商。
谈到中俄经贸合作时,中国商务部部长说,尽管世界经济增速减缓,但从今年情况看,中俄贸易发展势头依然良好。会议期间,中国商务部部长与俄经济发展部长安德烈·别洛乌索夫进行了礼节性会晤,双方就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下一步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事宜等进行了讨论。
此次贸易部长会议期间,中国商务部部长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的贸易部长或代表进行了会见或交谈,就世界经济形势、欧债危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表示,与会成员普遍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有趋好的一面,但还非常严峻。
为期两天的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4日在俄罗斯喀山开幕,会议将讨论推动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及多哈发展议程等重大问题。
文章由:《中国商务服务平台》http://提供。
原文地址:http:///rssn/news/news.do?method=showNews&newsId=4126
第五篇: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关于GDP增速、反腐新动作、司法公正提案(一)
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关于GDP增速、反腐新动作、司法公正提案(一)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关于GDP增速、反腐新动作、司法公正提案(一)》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决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的两会将于3月初召开。一系列热点议题备受瞩目。
改革关键年,将有哪些关键之举?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早已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自那以后,每一项改革部署、每一个政策举措,都牵动着广大人民群
众的心。
如果说2016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那么2016年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征程中我们已经迈出了多少步?开局起步的情况究竟如何?同时,关键之年又会有哪些关键之举?将会开出怎样的改革清单,涉哪些险滩、啃哪些硬骨头?2016年全国两会上,党的意志将会再次上升为国家意志,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部分内容,将会再次转变为具体的政府决策。对于改革,我们始终充满期待。
新常态下,GDP增速会下调吗?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早在三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降息”又“降准”,引发社会各界关于中国经济的冷思考、热讨论。
其实,自去年5月以来,“新常态”就成为人们评论中国经济时引用最多的
一个词语,其不仅意味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还蕴含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那么,热门思想汇报“新常态”在2016年会有哪些具体的经济政策体现?特别是“降息”又“降准”后,还会降GDP增速吗?“两会”之中必定有看点。
聚焦“三农”,农村“沉睡的资本”如何活起来?
2016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文件部署的这些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以“活”起来。
同时,“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三农”。文件专章部署依法治农,指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
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
一边是改革,一边是法治,相信这些新部署、新思路,必会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
全国两会将于3月3日与3月5日相继召开(资料图)
区域协同,会创造哪些发展机遇?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确定2016年区域经济发展路线图,要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上是《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关于GDP增速、反腐新动作、司法公正提案(一)》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涉及到改革、农村、哪些、文件、全面、推进、部署、深化等方面,觉得好就请收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