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负高低的标准
一般纳税人企业(商业企业)辅导期快到了,转为正式一般纳税人,会有一个税负高低的标准,谁知道大概是多少?
企业应交增值税每个月可能不同,但最终应该是个平衡数=销售收入*17%-成本*17%=毛利*17% 税负=应交增值税/销售收入*100%=毛利/收入*100%*17%=毛利率*17% 这就很直观了,一般纳税人商业企业毛利10%就很高了,也就是税负10%*17%=1.7%,批发业的毛利可能3%都不到,税负=2%*17%=0.34%,税负应该多少就看行业毛利。所以说商业企业0.3%-1.7%都很正常,要是9%就有点不可想象了,9%/17%=53%的毛利(暴利),那种商业企业啊 一般税务局通过比较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来初步判断企业纳税情况(正常还是有偷逃漏税嫌疑)
第二篇:税负分析不能简单比税负高低
税负分析不能简单比税负高低
征收率是税收征管征收效能的直接考核指标,税收负担是说明税收经济关系的直接分析指标。初看,二者各有自己的分析应用领域,然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就会发现这二者实际上是同一事物分析的两个方面,具有同一性和关联性。
一、关联性理论推导
所谓征收率,是税收征收结果与纳税能力的对比关系,是直接反映和考核税务机关征收效能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征收率=实际征收入库数/纳税能力 ×100% ………………………①
所谓税收负担,是税收与税源的比例关系。该指标是从静态说明税收经济关系的重要分析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税收负担=税收总量/税源总量 ×100% ………………………②
税收负担从税法规定到实际征收,又可分别由下式表述之:
理论税收负担=纳税能力/涉税经济总量 ×100% ………………………③
实际税收负担=实际税收入库数/涉税经济总量 ×100%………………………④
考核实际税收负担贴近税法规定的程度,即合法性,其基本方法是用实际税收负担比理论税收负担,即用公式④比公式③,比较结果如下:
实际税负/理论税负=(实际税收/涉税经济总量)/(纳税能力/涉税经济总量)= 实际税收纳税能力=征收率 ………………………⑤
从①式到⑤式,虽然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推导的结果说明征收率与税收负担二者反映的内容都是一回事。税收负担从税收经济关系贴近税法规定的程度反映税收征管效能,征收率从征管效能的角度认识税收经济关系贴近税法规定的程度。
二、辩证认识两指标的内涵
虽然征收率和税收负担可以用于反映和分析税收征收效能这同一事物,但是并不排除这两项指标有其各自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征收率以反映征管质量和征收效能为主,间接地可以认识税收经济关系贴近税法规定的程度。这一指标简洁直观,可以用清晰的数字说明税收征收效能和税收经济关系贴近税法规定的程度。以实际征收数与纳税能力的比值为参考标准:当这一比值等于1时,表明实际征收结果与纳税能力相匹配,说明税收经济关系与税法规定相吻合;当这一比值小于1时,表明实际征收不到位,说明税收经济关系低于税法规定的要求;当这一比值大于1时,表明实际征收过头,说明税收经济关系大于税法规定的要求。
税收负担,取得的这一数据往往是实际税收负担,它可以直观地表现出税收经济关系,即税收经济比例关系,但并不能直接地表现出税收征收效能的情况和税收经济关系到位与否的判断。所以说这一指标更加隐晦,只有将其与理论税负作比较,才能反映征收效能与税收经济关系贴近税法规定的程度。同时,由于税收负担的形成凝聚着经济结构、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税收负担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值得研究的视角更复杂,反映的情况既极具内涵又隐晦难解。因此,单凭实际税负这一指标,难以说清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三、正确应用
从第一部分的理论推导可知,不论税负的高低,征收率都可能等于1。当一个地区的税负高于20%时,未必其征收率就接近于1;反之,一个地区的税负低于10%,其征收率未必就不等于1。第一部分的理论推导说明,征收率是否等于或接近于1,不是由税负的高低决定的,而是由实际税负与理论税负的贴近程度决定的。同时,一个地区的税收负担的形成是受经济结构、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税负的高低与否没有直接可比性。
那么各地的税负如何比较呢?有两种途径:一是同业税负的比较;二是税负位差的比较。同业税负的比较,由于剔除了经济结构的影响和税收政策的影响,所以综合各行业的税负情况可以计算出一个地区的征收力度。税负位差是指实际税负与理论税负的差值。由上述可知,不能简单地比较税负的高低,而应比合理性,以及与理论税负的贴近程度。研究各地税负的合理性,不要看其税负高与低的绝对位置,而要看其实际税负与理论税负位差。
同业税负与税负位差两种分析方法中,由于税负位差需要计算理论税负,即估算纳税能力,所以应用难度较大。得不出纳税能力,就无法实现税负位差的分析。由于纳税能力的估算一方面难度大,另一方面尚不为地方重视,故目前同业税负的分析较为普及。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
第三篇:工作标准的高低
工作标准的高低,决定着工作质量的高低。认真落实“四要”要求,努力提升工作标准,是实现河南中烟新跨越的根本要求。笔者就此谈些个人的认识与理解。
一、把工作标准定在“干到更好”上,防止和克服“凑合”、“应付”现象。“凑合”、“应付”是工作标准低的典型表现。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应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无论干什么,都要把“干就干好、干到更好”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能否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关键看我们能否以强烈的责任感,不等催、不等推,自我加压,主动奋进,高标准地抓好落实。二是必须强化履职能力,勇于攻坚克难。工作标准,直接影响着工作进度、工作成效和职能作用的发挥。应把攻坚克难当做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凡事向高处看,每一项工作不能仅满足于完成,而是要看自己的职责尽到了没有、尽好了没有、尽够了没有。要看一看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有没有更好的措施,能不能继续完善,有没有更大的改善空间。三是必须强化责任,勇于承担责任。麻绳先从细处断。每个人的责任心有多大,抓工作的力度就有多高,完成工作的效果就有多好。如果主观上降低标准、放松要求,没有尽到工作职责,造成重大的工作失误,影响目标任务的完成,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坚决摒弃“小事应付、大事凑合”的蒙混心理,树立“有多大职权就要尽多大职责”的观念,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
二、把工作标准定在“积极进取、永不自满”上,防止和克服“自满”、“松懈”现象。“自我满足”和“自我松懈”的思想在一些人中依然存在。有的满足于已往的经验和成绩,不思进取,自我感觉良好;有的甘于太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这些思想,对个人和企业都是有害无益的。我们应把工作标准定位在积极进取、永不自满上。一是更新观念。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勇气和智慧,不自满、不懈怠,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立足岗位创业绩。二是争创一流。做每一项工作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有一种工作质量上不去就“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责任感,工作标准达不到就“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干不好工作、完不成任务就无法向公司交代的使命感。三是永不满足。要自我加压,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凡是定下的事,能办的立即办。切实做到敢打硬仗、能打硬仗、会打硬仗,力求在高标准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把工作标准定在“学习创新、借用外力”上,防止和克服“封闭”、“自负”现象。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环节。学习途径不一,方式不一,态度不一,效果也就大相径庭。提高工作标准,提升学习效果,一是善于向外学习。克服自以为是的思想,勇于承认差距。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外出学习活动,进一步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在管理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二是善于向内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如果每个人都能敞开胸怀,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激荡,一定会促进个人和单位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善于借力发展。树立“博采众长、借力发展”的理念,在加大自主管理创新力度的同时,充分借用外力为我所用,比如,在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放活思想、放大胆量、放开思路,引入现代项目的优秀管理咨询机构参与项目的咨询、策划和管理,促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在装备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实施过程,要充分相信和发挥实施单位的作用,把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体现出来。
四、把工作标准定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防止和克服“浮漂”作风。一是明确重点。任何工作都要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抓住本质,把握关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绝不能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二是把握细节。谁能解决好细节问题,谁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善于从具体工作抓起,从细微之处入手,既要谋全局、管大事,又要注意抓细节,特别是抓住具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以重点促落实,以具体求实效,做到事事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事事看得见、摸得着。三是务求实效。要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没有捷径,必须靠吃苦耐劳、脚踏实地、雷厉风行、敢打硬仗的工作作风。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持续积累,持续改进,才能养成过硬的工作作风,工作才能抓出成效
第四篇:环保标准的高低与环保结果的关系
目前国家制定废水、废气排放标准如电镀等重污染排放指标中很多高于发达国家标准,有些指标甚至高过地表水标准很多倍,如此高的标准对现有污染现状改善弊远大于利,企业要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从技术到实际操作都存在很大困难,90%以上重污染企业很难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尤其是珠三角区域实行电镀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后,要真严格实施90%以上企业除了关停、取消污染工序或者为了生存弄虚作假以外,没有任何办法,作假的结果除了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以外(日常偷排为主、监测取样想办法),也造成认真处理废水的企业由于标准过高达标难度过高而造成超标排放的次数大增,罚款、吊销排污许可证等诸多处罚随之而来,往往是最先被关停的对象,而造假的企业平时偷排只是在监测取样环节想办法,采样的结果是达标率很高,生存能力更强,这就是环境越治理越污染的根源,且珠三角区域想通过转型升级淘汰重污染及低端产业,通过提高标准把这些重污染企业赶出珠三角了事,但忽略了由此造成的更严重的后果,首先电镀是所有产业链条里最基础也是重要的一环,一旦关停正规企业,由于市场的需求部分必然会转到地下,造成更大的污染;转移到粤北等不发达的城市,由于还没形成珠三角区域的企业、政府及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重污染行业规范的环保监测及环境管理体系、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营管理以及为之相配套的设备维修维护耗材药剂、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等建立都需很长的时间过程和很高建设成本,在完善以上很多系统之前,重污染转移过去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会重复走珠三角区域的老路,甚至污染更大。目前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重污染排放企业在大城市都合法存在,只要你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就可以了,对环境改善真正有意义的是客观面对现状,实施一些可操作的治理技术及大部分企业都能做到且对环境水体影响相对较小的排放标准,执法过程客观公正,我们碧水蓝天的梦想就一定能很快实现;还有就是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城市还有很多国控污染企业、省控污染企业,各个地区还会有很多环保部、省环保厅的工作人员到各地的企业检查,很多基层的环保部门忙于应付检查疲于奔命,环境管理的层次很混乱;我建议国家环保部管控的重点应该是各个省流域交界断面的水质,制定相应的水质改善目标并以此目标来作为各个省的环保考核依据;各个省再制定各个市的交界断面的水质改善目标;市再制定各个区,以此类推,就可以落实分解到每个环保基层管理个人的目标。
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环境标准是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和程序制订的。环境标准的制订还要参考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环境标准过于严格,不符合实际,将会限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于宽松,又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造成人体危害和生态破坏。
环境标准体现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它的制定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和现实性相统一,才能既保护环境质量的良好状况,又促进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
第五篇:港口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港口物流的标准之一
港口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港口物流的标准之一
强化港口物流的服务理念。港口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港口物流的标准之一。抓好服务,就等于抓住了港口物流的精髓,也是港口物流的最大的利润源。因此,港口在物流产业发展中要加强从政策法规方面提供保障,以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为港口物流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很好的外部条件,为港口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宽松的宏观环境。港口政府部门要加快引入竞争机制,简化相关程序和手续。在物流发展起步阶段,政策的导向应立足于加快发展。谨防政出多门,出现新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遵循物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须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使港口物流企业能够平等地进入市场,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港口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帮助解决港口物流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配送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及管理体系。港口有关部门要强化中铁无锡服务意识,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放或放宽在港口投资的物流企业在运输、报关、货代等方面的资质审批;进一步简化对货物的监管、对外汇的管理等程序;帮助解决港口物流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配送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营造金融、法律和保险等良好服务环境,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及管理体系;加快港口物流园区的建设,提供各种物流增值服务;不断开发港口物流服务创新品种;服务要具有柔性化,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目标,并随时根据客户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改变港口物流园区投资模式。作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园区的建设与码头设施一样也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港口企业难以独自承担全部建设费用及投资风险。因此,港口物流园区的建设必须打破单一投资这种计划经济下的模式,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港口企业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吸纳包括外资、园区客户在内的多种投资来源进行分期建设,并可与多方合作共同组成独立的经济实体进行园区的建设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