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及发展探析
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及发展探析
摘要: 通过对江西稀土产业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现状等竞争力元素的分析,指出了江西稀土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西稀土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关键词: 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发展思路;政策建议
0引言
江西是稀土资源和稀土产业大省,2006年全省稀土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4亿元,利税5亿元,是江西省最具发展前景和优势的产业之一。在现有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管制下,深入分析稀土产业的竞争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合理开发稀土资源,发展稀土精深加工,做大做强江西稀土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江西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稀土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稀土元素的应用领域还将逐渐拓展。江西具有离子吸附型中重稀土的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做大做强稀土产业是江西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稀土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1.1资源优势
江西稀土占全国稀土储量比例并不多,但却属于非常珍贵的离子型稀土。离子型稀土储量居全国第一,在世界稀土产业界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离子吸附型中重稀土矿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配分全、品位高、易提取、放射性低,富含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密切的中重稀土元素,是发展高新材料产业的优质资源,这也是江西稀土产业较包头和四川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一大优势。二是矿床呈面型产出,深度浅,矿体连续性好,岩土结构疏松,易采冶,成本低。三是应用前景广阔,不仅在冶金、皮革、石化、玻璃、陶瓷、纺织等传统部门应用广泛,而且在光导纤维、超导、激光、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有着其他稀土矿所不可比拟的前景。
1.2发展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江西稀土产业已形成从矿山开采、冶炼分离、加工应用到科研开发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1.2.1矿山开采秩序进一步好转
“十五”期间,江西出台《江西省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管理条例》,加大稀土矿山管理力度,全省稀土矿山开采秩序得到根本性好转。同时,全面推广原地浸矿开采工艺,池浸工艺被全面取消,稀土资源回收率大幅提高,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全省离子型稀土矿产量为8279t(REO)。
1.2.2稀土分离工艺水平明显提高
模糊萃取分离技术、南方离子矿HAB双溶剂萃取工艺两项成果分别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模糊萃取分离技术已在全省分离企业广泛推广应用。稀土分离企业新技术的应用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促使稀土分离生产工艺技术指标全面改善,产品纯度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1.2.3金属及合金材料生产形成优势
江西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稀土金属重要生产基地,中重稀土合金、稀土铸铁的产量和品质
均居全国前列,稀土磁性材料和发光材料等中间产品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2006年,全省稀土金属及稀土合金材料产量达到17629.78t。另外,稀土单一金属在国内有独特优势。
1.2.4应用产品发展步伐加快
江西贵雅照明有限公司通过开发和引进新技术,初步形成从三基色荧光粉到稀土节能灯终端应用产品的产业链,形成年产6000万支三基色稀土节能灯管和1000万支整灯的生产能力,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国内最大的稀土节能灯生产企业之一。稀土永磁电机实现小批量生产,市场潜力巨大,将可能发展成为我省稀土制造业的龙头产业并带动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发展。稀土球化剂、孕育剂、变质剂、蠕化剂等添加剂的发展势头良好。稀土抛光粉、稀土陶瓷材料生产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铜基稀土合金、稀土永磁、快速凝固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
1.3产业竞争力分析
第二代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稀土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了稀土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江西稀土资源的竞争力。江西省的稀土产业虽然发展较晚,但由于离子型稀土具有配分全、品位高、易提取的特点,故其稀土金属和中重稀土氧化物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
1.3.1选冶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由于我国稀土实行开采总量控制和出口配额管理,而江西属离子型稀土原料地,就国际竞争方面的占有率指标很难反映其真实竞争能力,考虑到中国2006年选冶产品占世界生产总量的95.73%,那国际竞争的国内化能较好地代表整体选冶产品的竞争力水平。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6年全国矿山稀土氧化物(REO)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全国中重稀土为8320t,轻稀土为78200t,其中江西矿山稀土氧化物(REO)开采总量为7000t,开采量占全国稀土氧化物(REO)的8%,占离子型稀土开采量的84.13%。根据江西省稀土办对2006年稀土企业产销情况的统计,共生产稀土氧化物19206.75 t,稀土金属9782.57 t,其中主要冶炼产品见表1。
江西稀土金属产量2006年占全国单一稀土金属产量1.3万t(包头稀土高新区数据)的75.25%,除去同期包头生产单一稀土金属3810 t(主要是金属钕),其余单一稀土金属(如钆、铕、镝、铽、铒等)几乎均由江西生产。与单一稀土金属竞争力相对应的,江西稀土氧化物在氧化镝、氧化钐、氧化铕、氧化铒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氧化镨钕虽然配分表中也有优势,但由于开采总量的控制与包头等地产量相差较大。与全国相比,江西省稀土选冶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中重稀土金属及其稀土氧化物上。
1.3.2深加工及应用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从资源占有的角度看,江西稀土应用产品在发展荧光粉(钇)、合金(镧、铽、钇)、新材料(钐、钆、镝、铒、铽)等因所需金属含量较多、配分较齐而比国内包头、冕宁地区更有优势,但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产品优势,稀土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国内,内蒙古、江苏、北京和山东等地都是重要的稀土应用产品生产地,其中包头作为全国最大的稀土上、中游产品加工基地,2006年共生产稀土永磁材料2 303 t,约占全国的6%;稀土抛光粉1871 t,约占全国的22%;稀土储氢合金粉1837 t,约占全国的15%(包头稀土高新区数据)。江西在稀土合金、永磁体和荧光粉的应用上已初具规模,其中钐钴永磁体产量约占全国66%上下,三基色稀土荧光粉已本地化生产节能灯管,形成年产6000万支三基色稀土节能灯管生产能力,是国内最大的稀土节能灯生产基地之一。
2江西稀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西稀土产业,从1999年底开始,进行稀土资源整合,依法规范开采秩序,推行计划开
采,总量控制,清理关闭了一批非法开采和乱采滥挖、严重浪费资源、采矿工艺落后、安全环保不达标的矿山,使稀土矿山乱采滥挖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从整体而言,采矿秩序有所好转,稀土产业链得到一定延伸,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少问题。
2.1有相当比例的稀土矿山由于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还是采用池浸和堆浸方法 池浸工艺和堆浸工艺每开采1 t稀土,要破坏200 m2的地表植被,剥离表土300 m3,造成2000 m3的尾砂,每年造成水土流失1200万m3,资源平均回收率池浸工艺仅有30%左右,堆浸工艺也只有50%左右。同时,大量尾矿、废土堆放占用耕地,生产1t矿产品需占用土地180 m2,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2.2稀土分离投资过热,扩产过猛
已造成稀土冶炼分离能力过剩,不仅浪费投资,还势必造成稀土矿产品供应紧缺的局面,不利于开采总量的控制。在技术水平上,近几年投资的企业,除个别企业之外,大部分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外省大企业有明显差距,经济效益低下,发展空间受阻。
2.3加工和应用产品发展滞后
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及其应用产品所占稀土产业的销售收入比例不足5%。全省稀土深度加工和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荧光材料、稀土抛光粉、重稀土球化剂和永磁电机等方面,企业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稀土深度加工和应用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稀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因素。
2.4对稀土生产的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江西省对稀土产业的发展是相当重视的,尤其是在行业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赣州市作为全省稀土资源的重点产区,对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依法对稀土资源开采经营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工作:进一步依法加大了对矿山开采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坚决清理、关闭了无证开采以及资源浪费严重及安全、环保不达标的矿山;强化对现有存量资源的管理,将稀土矿山开采纳入全市统一计划、统一管理体系等。但是,总体而言,对稀土行业的监管还没有有效的手段,调控力度很弱。
2.5规模偏小,整合困难
由于受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江西稀土还没有形成足够大的产业集群和行业龙头,没有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
3江西稀土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江西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相当重视,有色金属工业已成为江西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江西省发改委、江西省有色行办共同制定了全省有色金属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江西稀土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做大做强做优为目标,以大企业、大项目、新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稀土工业,把江西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离子型稀土生产研发基地和贸易中心。
根据这一总的指导思想,江西稀土产业发展方向应以市场为导向,把江西进一步建成为全国性的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稀土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形成从矿山开采、冶炼加工、科研应用到贸易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同时继续向下游延伸,发展相关产业。重点打造五条产业链,形成五大产业集群。
3.1五条产业链
稀土永磁材料产业链: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钕铁硼磁体-稀土永磁电机、磁选机-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
稀土发光材料产业链:中、重稀土氧化物-稀土荧光粉-照明电器、显示器等;
稀土储氢材料产业链:混合稀土金属-稀土储氢合金粉-镍氢动力电池-电动自行车、电动
汽车等;
中重稀土合金产业链:混合稀土金属-稀土钢、稀土铁、稀土铝合金、稀土铜合金-零部件或器件;
稀土新材料产业链:稀土化合物-稀土新型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特殊应用领域。
3.2五大产业集群
3.2.1以稀土永磁材料和各种机电应用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稀土永磁材料开发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粘结钕铁硼、高性能纳米稀土永磁材料、高磁导率软磁铁氧体、EMI铁氧体等。应用领域重点开发家电领域高性能软磁铁氧体、永磁铁氧体;信息领域计算机硬盘驱动器、DVD、DVD-ROM驱动器、刻录机磁体、通信用磁体等;汽车领域配套磁瓦;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永磁体等。
3.2.2以稀土发光材料及应用元、器件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稀土发光材料开发CRT荧光粉、灯用荧光粉(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等离子平板显示(PDP)用荧光粉、长余辉荧光粉、电致发光(EL)荧光粉、场致发射显示(FED)用荧光粉和光转换材料。应用领域为显示、照明、光电器件等领域中的支撑材料。
3.2.3以稀土储氢材料及各种动力电池、电动车等应用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稀土储氢材料开发LaNi5、LaNi5H6、CeNi5、LaMg17、La2Ni5Mg13等,这样的储氢材料在利用氢作燃料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动力电池开发金属氢化物电池(Ni/MMH),亦称镍氢电池。应用领域开发电器、汽车、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和摄像机等产品用电池。
3.2.4以稀土-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及其元、器件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发展各种稀土金属和合金材料的生产,重点开发稀土钢、稀土铁、稀土球墨铸铁、稀土镁合金、铝锆钇合金等,并开发其应用领域。
3.2.5以稀土催化、功能陶瓷等新材料及稀土在化工、建材领域应用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稀土催化剂发展汽油车排气净化催化剂。稀土功能陶瓷重点利用氧化钛、氧化锆等氧化物半导体光催化特性和稀土激活手段,开发出稀土激活抗菌剂和空气净化剂,广泛应用于涂料、陶瓷、搪瓷和水泥制品等材料。
4提升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政策建议
4.1加大对稀土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稀土矿产品开采总量
务必做到有计划开采、有序开采、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回收率。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坚决制止乱采滥挖现象,保护好有限的稀土资源。建议国家对稀土矿的生产管理要像煤炭生产管理一样,采取矿管部门的采矿许可证和行业管理部门的生产许可证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4.2严格控制稀土矿产品及分离产品的出口量
要防止一些国家大量进口我国稀土产品作为战略资源储备,国家要加强对稀土产品出口的总量控制和产品结构调整。对出口的稀土产品按照鼓励类、允许类和禁止类进行管理。禁止稀土矿产品、稀土初级产品及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限制镨、钕、镝、铽等战略性稀土元素出口;鼓励稀土深加工及高附加值应用产品出口。建立国家稀土储备制度,根据国家安全和市场的需要,对具有战略意义的稀土产品进行收储。
4.3加大开采方法研发力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大力推广离子型原地浸出工艺,并针对一些矿山由于不适合采用原地浸矿而采用池浸开采方法的问题,研究适应各种不同地质条件的新技术。针对稀土矿山的环境问题,根据谁开发、谁收益、谁复垦、谁治理的原则,严格管理。
4.4注重稀土产业链的协调配套发展
积极引导投资方向,限制分离厂的新建,防止重复建设;淘汰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充分有效地利用稀土资源。
4.5自主创新,扩大应用
继续抓好稀土在传统产业中的推广应用,切实提高稀土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效率,特别是在冶金、机械、石化、玻璃陶瓷和农业等量大面广、技术成熟的传统市场中的应用。要加大稀土功能材料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开发应用力度,主要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环保催化剂和稀土生物功能材料等先进材料及其应用产品,并组织好产业化推广。
4.6大力扶持和建设好赣州稀土产业基地
赣州离子型稀土资源,是我国所特有的,要珍惜这种宝贵的资源。国家要支持和帮助江西建设好赣州稀土产业基地,出台好的扶持政策,把赣州稀土产业基地建设成为产业配套、集约发展和深加工的基地。
4.7加强稀土产业的行业管理
国家有关部门每年下达总量生产控制指标,行业管理部门要参与监督和管理。对稀土矿山建设工程项目要加强行业审批。
4.8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通过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转变方式,逐步淘汰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的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三废排放量;加强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开发高效清洁生产工艺,降低“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对新上稀土生产项目,要严格进行环保验收,环保不合格的项目不予验收。对现有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企业要予以关闭;开展清洁生产的绿色冶炼工艺研究和推广工作。
第二篇:2014年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壁垒
2014年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壁垒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相关产品研发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广泛运用于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目前,我国稀土产量占据绝对地位,常年占全球90%以上,但是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却陷入内忧外患。
长期以来,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相关产品研发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赫荣亮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调整稀土出口政策,建立环保管控制度。
一是建立企业环保认证标准制度。借鉴我国企业屡遭碰壁的欧盟“绿色壁垒”政策,建议规定我国稀土生产企业,建立环境整治、开采、生产等方面环境内控制度。二是建立稀土出口企业环保重点监察制度和保证金制度。
第二,开征稀土环境税,缓解地方治理成本压力。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出台,建议由中央和地方按照固定比例分享,并突出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责任。此外,由中央财政安排稀土污染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依据产区稀土开采和冶炼规模、污染治理投入需求、治理进度等情况,落实资金分配情况。
第三,合理调整资源税,反映稀土市场真实价值。偏低的资源税税负难以体现稀土消耗的社会成本,难以实现节约资源,建议进一步调整稀土的资源税税负。一是改革计税方法,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提高稀土企业开采成本,发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二是反映级差收入,提高主产区资源税缴征比例。
第四,落实税收返还和基金扶持政策,体现资源我用原则。积极扶持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扭转稀土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强化财税支持力度,建立税收返还和基金扶持等奖励政策。一是税收返还制度。二是科技专项资金扶持。三是关键技术引进扶持。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稀土竞争态势与前景评估报告》
第三篇: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
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概念
一般认为,产业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整体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特定产业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产业竞争力的内涵较之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都更为复杂。本文认为产业竞争力就是在国际自由贸易的前提下,本国的某一产业依靠自身资源、环境等优势,以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更高质量、更高生产效率地提供产品并获得持续利润的能力。
(二)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分析
1992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钻石模型”理论。他通过对1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分析后得出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简称PDM)。钻石模型是由四个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的决定因素和两个外生的影响因素构成的一个体系。模型内的四个决定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和结构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他认为这四项要素形成的“钻石体系”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或产业环节能够成功的决定因素,两个外生影响因素分别为政府和机遇。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体系,每个因素都会相互作用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
波特钻石模型
1.生产要素条件:该国生产要素的地位,例如熟练的劳工或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必备的竞争要素。
2.需求条件:国内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本质。国内市场需求的细分有助于企业形成有效的竞争策略,发挥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作用。大型的国内市场会鼓励企业大规模投资,因而有助于提高那些具有规模经济和学习经济特点的产业竞争优势。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该国是否具备这项产业的支援产业与相关产业,以及这些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
4.企业战略和结构:支配企业如何创建、组织与管理国内的条件,以及该国的国内竞争性质。
5.机遇:机会是外在因素,不受模型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有很多,比如说科学技术的发明突破,汇率的变化,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等。
6.政府行为:政府合适的角色应当是市场竞争的催化剂与挑战者,政府应鼓励或者推动公司提高其效率,以达到较高的竞争水平。政府的作用就是为产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第四篇:江西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模式探析
江西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模式探析
摘 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非自觉的制度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面临 着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技术、资金、规模和品牌上的优势,单打独斗难以取胜,采取产业集聚的方式,以整个群体的竞争 力,联手走向市场,这是当代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剖析了江西省产业集群相对 落后的现状,提出了促进江西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加快江西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江西省,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产业集群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巨大的,从美国的硅谷到国内广东顺德家电、浙江乐清电器和江苏吴江盛泽纺织丝绸加工中心都是如此。以往单一企业发展格局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产业集群所表现出来的强劲生命力。要加快江西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升江西经济的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相互联系的企业与机构在某一领域内的集中。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提升了区域产业的竞争,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快速发展,获得较好经济效益。
1.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由于集群内企业布局集中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优势明显。一是环境成本低。二是信息成本低。三是配套成本低。
2.产业集群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产业集群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一是有效的竞争压力。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
3.产业集群能增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
4.产业集群能有效地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促进形成和扩展专业化的区域市场,集中形成核心产业众多企业相互分工合作,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同时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其他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内集聚,形成生产、销售、服务相互衔接的专业化区域市场,大大地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一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区域按劳动分工理论形成专业化产业区,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二是产业集群能放大“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产业集群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益。
二、江西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江西拥有30多个产业集群,但大多处于初期形成阶段,有许多集群只是刚刚具备雏形。它们的形成基本上是靠政府推动,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产业区内各企业之间没有真正的专业化分工,没有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相互认同和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企业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同时,江西产业集群大部分立足于当地的农业和矿产品资源基础之上,如信丰和安远的脐橙、崇
仁的麻鸡等农产品产业集群,贵溪的铜业、寻乌和龙南的稀土、景德镇和宜丰的陶瓷等矿产品集群。企业仅限于对农产品和矿产品资源进行简单加工,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产业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严重不足。
(二)产业集群度低,难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江西产业结构中存在着“集中尚可,集群不足”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产业集群度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制约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阻碍了产业纵向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也限制了产业链条的延长、规模的扩张和关联产业和支援产业的发展。产业度低,与相配套的金融、保险等生产服务机构未能实质有效地参与到集群关联结构之中,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
(三)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差,没有形成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江西虽然已经有30多个产业群,但在一些地方,工业园区建设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园区内的主导产业或大型“标志性”项目少,有些园区简单地等同于一些无相关的企业、行业堆积或叠加,只重视引进企业的数量,招商资金量的大小,而忽视了内生因素所形成产业链的培植,缺少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氛围。由于园区内部企业缺乏产业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导致各个企业都是封闭的大而全的生产系统,研发和交易成本很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
(四)缺乏产业集群形成的适宜制度环境。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按照要素回报最高在产业间和地区间充分流动而引致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而成的,它的形成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江西省内的企业大多数是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与当地原有企业、产业、资源、市场还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牢固的共生关系,有些企业目的在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有些企业目的在于吸纳当地大量廉价的资源,植根性不强,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做大做强地方支柱产业的动力不足,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呈现“候鸟型”特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三、江西实施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
(一)要根据不同产业在江西省的发展现状和特点选择产业集群模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形式,是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发展方式、发展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是在一定的资源、市场、区位、国家法律政策、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适宜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会促进该地区经济较快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地区经济发展。
根据不同产业在江西省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应选择以下三种适宜江西省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1.依托企业集团的“小巨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小企业依托企业集群这个平台,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由集群内普通小企业成长为集群中核心企业之一的发展模式。企业集群的发展通常是围绕少数几个大中型集团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原材料供应等所形成的各具特色合作模式的企业群体。
江西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其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色金属矿产达22种,是全国10大有色金属集中产区之一,其中以铜、钨、钽铌、稀土等矿产资源最负盛名,素有“世界钨都”、“中国铜都”、“钽铌之乡”之美称。但江西的有色金属企业还未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按管理层次计算总共有173家,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竞争能力弱,应在有色金属产业中依托现有的江西铜业集团、江西冶金集团、通过股份制或其他契约方式,将产业关联紧密的其他中小企业联合在一起,组织从矿产的开采开发到金属制品的加工的有色金属产业化群。以拉长其产业链、深化加工度、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建立铜工业特色园区。这样能够克服内部组织效率低下,同时又保持较紧密的组织形式。另外,江西的中成药和生
物医药产业也能以汇仁集团、江中医药集团、省医药集团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龙头”,将其他的小型医药企业紧密联合起来,展开独特的营销网络,构建出一批特色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医药工业的结构,培育特色药种,增强竞争力。还有江西省的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以江铃集团、昌河集团、洪都集团为核心,加大区域产业的集中度,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支持汽车工业与跨国公司和国内汽车企业合资、合作、兼并,增强汽车工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引进一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增强汽车配套能力。这些行业若都采用相类似的依托企业集团的“小巨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均能相应地解决行业中现已存在的许多问题,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的目的,增加行业在区域中的竞争力。
2.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聚集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目前,江西的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产业组织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高新技术产业化比重、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工艺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关键技术依赖进口;能源消耗高、能源消费结构有待改善;更新改造资金不足,用于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的投入明显不足;优秀人才资源缺乏等。通过产业集群,将相关联的传统工业的上下游企业连接起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抓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方面集中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推动产业发展。
3.空间聚集的产业发展模式。这是经济区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些生产上互补、经营上相关的企业,在特定的空间区位内组合成的产业集群。对于工商企业来讲,聚集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式,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展开、信息交流与传播、降低交易费用等。针对江西具有的自然资源、品种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优势,积极培育、大力发展江西的特色产业,如南丰蜜桔、信丰脐橙、江西省名茶等。以江西省的特色资源为信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植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农村建立产品原料基地,在城镇建设以农业原料加工的农业产品加工企业,在区内外、国内外建设销售网络,沿着产业链,使与特色产业相关企业聚集成群,迅速扩大规模,形成科技含量高的区域特色拳头产品。发展这些产业,应突出名、特、优、稀的特点,推进规模种植,在创特色、名贵品牌上下功夫。要不断提高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附加值。
(二)实施江西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作用、企业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综合结果。虽然各市产业发展都是围绕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本身的形成主要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为了保障全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政府在其中必须起到积极的规划和引导作用,营造一个浓厚的产业集群发展氛围。
1.强化产业集聚的统筹规划。政府制定全省发展战略规划要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确定产业发展集聚的区域等指导性、指令性目录。按照全省的产业集聚的规划和重点区域布局,通过各市、县的协调,项目对换等,确保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研究国内外产业演进和梯度转移趋势,借鉴先进园区的管理模式,把园区真正办成江西优势产业集群的生产基地和产品输出地。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2.培育和完善集群内其他行为主体,促进内部网络的形成。产业集群内部行为主体除政府以外,还包括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各种不同行为主体的丰富和完善对于内部网络体系的建设和江西产业集群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责任。一是政府要促进中介组织的发展,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内部投资融资体系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增长率,提高人力资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四是改变各主体独立行事的状况,促进主体间交流与合作,形成内部合作体系。
3.提高区内资源流动性,尤其是知识资源。集群内部资源的网络化是使产业集群内部不同行为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的重要内容。集群内部的资源包括土地和一般劳动力等基本主体要素,还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先进设备和人力资源等高等要素。为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力度,由区、地、市(县)筹集资金,建立吸引科技人才基金,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来江西发展。
4.推进区域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区域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
5.培育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企业创新。根据江西实际状况,政府在培育区域创新网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营造区域内的创新环境,改善整个创新体系的运行,增强区域内的信任度,减少网络形成过程中的障碍。
6.推进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一是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环境。适宜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加快市场化改革,营造适宜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下在地区间、产业间自由流动;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多层次、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二是要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环境,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产业集群市场竞争的规则和制度,推进产业集群的市场化进程。三是要改善企业群的产业经营环境。重点采取措施,宣传企业集群形象,帮助集群扩大市场规模,开展各类特色商品展览活动,提高商品的产业区声誉,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四是要优化产业集群发展软硬环境。形成与国际化相接轨的政策、体制、观念,加强对外向型经济的服务工作,如建立直通式的海关监管点,以及公共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环境。五是要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产业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吸引和留住人才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第一要务。
7.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和管理。集群区域具有明显的品牌,集群内企业会因为这种效应的存在而大大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也有利于集群区域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在区域品牌的建设和管理上,一是加强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做好对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认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二是政府应作为集群的总代表加强对外宣传,促进外部对集群的了解,这也是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五篇:江西婺源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江西婺源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0123162 程晓强 国民经济管理121
摘要:婺源主要产业以茶产业,旅游业,小水电业及县工业园区 为主,其中尤以旅游业,发展最为迅速。根据婺源的综合发展条件,应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茶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全县经济的发展本文着重分析婺源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并根据其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发展规划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 主导产业 区域优势 规划
一:旅游产业发展优势自然优势:婺源县境内林木葱郁、峰峦叠幢、峡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及多个生态保护小区构成了婺源美丽的自然景观。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三十多个溶洞,这一带自唐宋以来就是游览名胜,各个溶洞内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处,公园内的鸳鸯湖内有上千对鸳鸯。有着最为良好的生态环境。
文化优势;婺源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有“书乡”的美称,从宋代以来,婺源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工艺精巧,被专家誉为“艺术宝库”;紫阳古街上保留着朱熹祖居;建于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的台湾詹氏后裔前来观光、祭祖。民俗文化绚丽多彩,有起源于缘故的傩舞,历史悠久的徽剧,还有别具风情的抬阁、灯彩、地戏等有着深厚的徽文化底蕴。
人文社会优势;悠久的历史为婺源留下了大量的遗址、古迹。遗址有善山商周遗址,清华窑址。古墓有江湾的春秋吴太子鸿墓,镇头镇的西汉长沙王吴芮墓,紫阳镇朱熹的一世祖墓和文公山上四世祖墓和清皖派朴学大师江永墓等。古迹有浙源的龙天古塔、横槎古战场和古驿道等。这些遗址、古迹是婺源成为文化古城的历史名片。上世纪卅年代,婺源是中国共产党人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斗争的扩展地。抗日战争前夕,鄣公山是中共皖浙赣省委所在地,绿色婺源有着红色革命的史迹。婺源人文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以古村落为特色的宗祠、官宅、豪邸、廊桥、石拱桥、民居、戏台、井台、石碑等等徽派古建筑。县博物馆藏有各类文物珍宝上万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曾专程至婺源对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鉴赏,高度评价为这是全国最好的县级博物馆。婺源现有村庄173个,著名古村遍及县域。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婺源各乡村的差异性特色已呼之欲出,如伟人故里—江湾、理学名村—理坑、生态绿洲—晓起、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商埠名村—汪口、长寿古里—洪村、徽墨名村—虹关等等。这些人文旅游资源既显示了婺源徽文化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域的个性特点,又在展示徽文化的共同性上,突出了婺源古村的特殊性和相互间的差别,为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和摄影、美术专项旅游提供了多元性和丰富的层次感。
交通优势:婺源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境内多山属黄山余脉江南丘陵地带,境内主要交通有307、308省道,杭瑞高速(景婺黄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德婺高速)公路,临近的机场有黄山机场,景德镇机场。区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是江西对接长三角,打造长三角后花园的前营阵地和大门。而随着14年京福高铁的运营,将会给婺源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优势。
二婺源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具备东方的、历史的、文化的、生态的、艺术的特质,可开展观光、考察、体验、度假、休闲、疗养等活动。
婺源的山水保存完好,婺源的乡村与山水融合一体。婺源乡村的格局宜人聚居,这儿氏族繁盛,人脉兴隆。显赫宗祠蕴含着东方伦理的精奥,宏丽豪宅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理想和积聚的财富。山灵水秀之地必有村落民居,民居村落无不占尽山水风光。“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是东方特有的、吐纳天地阴阳、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绕过了工业文明而留存给今人的精品生态宝地。
2001年以来,婺源县抢抓机遇,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先后开发建设了江湾、李坑等20余个旅游景区,其中国家4A级景区5个,形成了东、西、北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婺源先后被评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县为整体命名的国家3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而婺源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很明显2011全年旅游共接待游客 616.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67亿元,综合收入28.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8%、24.76%和25.86%。2012年,婺源县突破800万人次达到833.6万人次,门票收入2.1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5%、28.55%、48.48,在全县的GDP中比重也越来越重。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
(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些景区的管理者和开发商无视规划的重要性,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城市化”,原有生态环境的安谧却被破坏了。文公山景区增加水上游乐项目,在山脚建起一座人工湖,蚊虫大量滋生,使游客望而却步。鸳鸯湖本是鸳鸯冬季来婺源栖息生活的乐园,自开发后游客和快艇的喧闹,使鸳鸯生活的环境质量大大降低,数量急剧减少,由原来的每年4000对锐减到每年2000对。
(二)乡村文化受到冲击
文物古建遭到破坏。婺源村落里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但由于年久失修,这些经过岁月洗礼的古建筑都存在着坍圮的危险,而且许多古建筑还遭到人为的破坏,许多婺源人借着旅游这股东风,发了财,然而,他们发了财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扒掉那些令游客心动的祖屋,反而建起了小洋楼。这样做不仅毁坏了古建筑,而且还破坏了村落的整体得和谐美。
(三)景区村民与游客之间的矛盾。
举个例子来说,婺源的江岭景点是婺源看油菜花的必经去处。但油菜是要靠当地村民去种的,游客去看油菜花,也很喜欢在油菜花地里拍照,但却经常有意无意的去采油菜花或者踩到村民种的地。这样一来,村民就以客人破坏农作物为由,在田地里拦着客人不准客人下田拍照,有些客人采了花或踩了菜地,村民就会要游客赔偿,且赔偿的价格都比较高,个别狡猾的村民学会了“钓鱼执法”,专门等客人采了花再上前拦着客人进行勒索敲诈,可以说这种做法完全破坏了婺源的旅游形象。
(四)旅游基础设施滞后。
每年的三四月份婺源都会迎来旅游的高峰期。每年的这个时候,所有县城宾馆的入住率基本上是100%,乡村农家乐也是异常红火,可是尽管如此,婺源所有的宾馆还是接待不了那么多的游客。由于供不应求,宾馆的房价更是一路狂飙,比平时上涨2到3倍。许多游客不得不住宿在婺源周边的县市或取消赴婺源旅游计划。由于景区停车场面积较小,在近景区的公路两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旅游车和私家车。在加上通往景区的公路路面并不是很宽敞,所以塞车现象十分严重,不得不排起长龙。
三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建议:
(一)继续加强“中国最美乡村’的旅游品牌,做成“中国旅游第一县”,主打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加强旅游定位。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最美乡村”品牌的创立,婺源旅游业取得迅
速发展,但这还不够,必须继续做大做强这个品牌。必须形成大型旅游产业开发,有主打旅游产品。如清明油菜花的旅游产品就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可以开发这类旅游品牌,比如古村落写生旅游产品。有一定的主打旅游产品。
(二)加强生态和古村落的保护,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外来的破坏,环境越来越差。这就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古村落的破坏更为严重,新建建筑和古建筑的部件贩卖成为破坏了古村落的主要行为,使之缺少了原本的古朴之美,也为古村落的集群的形成产生了阻力。
保护古乡村的文化传承,加强文化底蕴,外来都市的文化队乡村古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撞击,要保护好原本先辈遗留下来的古朴文化,并对文化精心包装,打造文化品牌,形成生态与文化两大主题共同发展。而婺源现生态绿色主题已经较为明显,而文化品牌未得到有效保护与推广。
(三)加强与周围旅游资源的合作,形成旅游长线。周围有着三清山,黄山等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加强与这些旅游景点的合作,形成旅游长线中的一个点,再把这个点做大,使游客驻留时间加长,单一的婺源单线旅游不适合长线,只有点到点式的旅游。
(四)发展与旅游服务产业的配套产业的发展,完善旅游条件,还可以加大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集合,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做文章,协同发展,让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吴建光;《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对策》 南昌大学2007年
《婺源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