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窃听风暴》与《士兵之歌》的艺术精神
《窃听风暴》与《士兵之歌》的艺术精神
《窃听风暴》无疑是2006年德国最成功的电影,它以前民主德国秘密警察时代为背景,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打动了麻木已久的国人。起初看《窃听风暴》,会觉得故事的描述手法不够引人入胜,甚至有些枯燥;但是越看下去,越发现这部电影的细腻与惊悚之处;直到电影结束时,却又令人感动得全身起鸡皮疙瘩。很奇妙的一部电影。
《窃听风暴》主要是谈冷战时期,东西德之间的紧张关系。当时东德归属于俄共管辖,用极权手段压制人民是不足为奇的。只是,看到剧中残酷、不人道的高压统治手法,还是会让人感到相当震撼。不过,在我看来,东德的高压统治、极权掌控只是它的故事背景,它真正想要表达的,还是在时代下极其细微的人性表现。男主角最信赖的女友畏于当权者的权势,为了生存下来,不得不屈服于他们之下,背叛了处处包容信赖自己的男主角。另一方面,原本和男主角立场对立的秘警卫,却在窃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深受主角感动,进而处处掩护帮助他。尤其是那一首贯串全片、极具象征意义的“好人的奏鸣曲”,概况出了全片的纯洁向善的文化品格。《窃听风暴》这部电影中,前民德1800万人口中,登记的秘警察就有600万之多,几乎每三个前民德人中就有一个秘警察。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历史包袱的一个庞大的人群,在前民德的专制主义中产生着忐忑、惴惴不安、惶恐、心神不宁等令人窒息的消极情绪,此时,影片就利用了男主角说的“用心聆听的人绝对会明白那种感觉”着一话,带出了其中心的重要精神。暗暗地讽刺着男主角,原本最亲近的人背叛了他,立场完全相反的人却拯救了他,这种荒谬性成为《窃听风暴》最具爆发力和震撼的艺术色彩,强烈突出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微妙的心理转折。让我们看见了人性最脆弱丑恶的一面,又让我们认识人性最纯美温暖的一面。
因为前面的高压是烟幕,1990后东西德的统一、自由的降临,就特别使人感动。男主角牺牲了自己降职的事,虽然感慨,却也十分悠闲自在。这又成了影片中另一种美丽的人生!尤其几年过后男主角发表新书,当秘警察走入书店,揭开书页,发现在书的第一页特别感谢他的那一刻,一切尽在无语中,人生的美丽光明温暖了每个观众的心。观众们自然地明白到那种精神.因此《窃听风暴》这部片子正是在安慰那些不得安宁的灵魂,告诉那些犯有全部反人类、反社会罪行的秘警察,你们也有人性,也一样可以得到救赎,他们用这部片子所虚构的历史来原谅那些罪犯,让整个人群与历史和解,并借此让整个人群真正地迈进到一个文明的、现代化的公民社会。
相比之下,在纯洁向善的文化品格前提下,《士兵之歌》在内容和形式也有突破。影片反映出:战争夺走了阿辽沙如此年轻的生命;使他的母亲失去了惟一的儿子;毁灭了阿辽沙与舒拉之间刚刚萌芽的美好爱情。没有用虚假的乐观主义的调子来冲淡悲剧气氛。
影片通过阿辽沙去休假这短暂的几天反映出了苏联前线和后方生活的横断面,展现出在战争的考验面前表现各不相同的种种人物。虽然没有多少曲折的故事,但它给予人们的感受却远比一些故事和事件丰富得多,它能使观众从哲理的高度去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从人性的角度强调了阿辽沙与母亲的感情。影片不想把阿辽沙表现为一个单纯的战斗工具,而要把他描绘成一个有着普通人的爱和憎,有丰富的感情,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士兵之歌》不粉饰现实,它真正做到了反映真实,表现普通人。这部影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称得上是创新的佳作,片中简单明朗的场景随处可见,纯洁的阿辽沙不断的在路上把快乐带给所有人,同时他和一位一起搭车的姑娘舒拉发生了一段朦胧的恋情。两个人在无人的车厢里奇异地相遇、分开、又彼此找到,在温柔的对视中,爱情温柔地流露,最后却又永远地分开。这样一来,就跟别的战争电影不同,主角不在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
影片开头部分与《窃听风暴》手法差不多,通过不断逼近镜头、角度是仰拍的坦克与奔跑的士兵越来越快的对切,造成紧张的气氛,意境十足。最动人的段落也放到了最后,士兵阿辽沙千辛万苦赶回家,却因为路上的种种耽搁只剩下见母亲的几分钟时间。阿廖沙好不容易找到家中,可母亲却在田地干活。阿辽沙只好上车边走边找。母亲得知了儿子回来的消息,用尽了全身的力量往回跑。这时跟拍母亲奔跑的几个镜头动人到了极处,情绪随着动态十足的镜头和音乐的无微配合一点点地在积累到高处。接下来,母亲终于赶到了儿子身边,两人自然紧紧地拥抱这时画面只有特写无声音,“无声胜有声”。每一位观众都会被深深感动。《士兵之歌》虽然属于战争片但它没拍战争,却拍出了战争中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士兵之歌》里都是生活的感受,表现了一个普通士兵对战争的恐慌、对朋友的热情、对美女的向往,以及对母亲的挚爱。正如人生一样时而羞涩,时而诙谐,时而欢快,时而充满憧憬,有时却又带着淡淡的忧伤。
0608060009影视戏文毛嘉伟
第二篇:浅谈极权主义——观看《窃听风暴》《动物农场》有感
浅谈极权主义
——观看《窃听风暴》、《动物农场》有感
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蔡理彬
极权主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权力无所不在。但是这个权力不是个人的权力,而是国家、集体层面的权,或者叫公权力。极权主义意味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达成,私人空间被压缩到几乎不存在的状态,自由被减至最低限度。
说到极权主义,似乎所有人都可以脱口而出——德国的纳粹、意大利的法西斯,比如说《窃听风暴》这部片子,以二战后的东德为背景,讲述了这个极权国家通过秘密警察的形式对全体国民进行监控的故事,这是极权主义制造的悲剧。
但是,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所追求的共产主义同样属于极权主义的范畴。不妨来看看《动物农场》这本小说。它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乔治•奥威尔在本书中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斯大林的专制独裁揭露无遗、批判得体无完肤。回顾极权主义的发展历程,极权主义在上个世纪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极权主义的势力才严重削弱,但是极权主义的威胁并没有因为受到严重削弱而消失,很多国家和民族也并没有汲取这些血的教训,仍然把极权主义这个毒药当作医治本国问题的良药,极权主义的幽魂仍然在世界上游荡,并且愈发具有现代化特征,难以防范。
极权主义对人们的伤害绝对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也不仅是经济,政治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上的。因为社会的不公,社会的贫困和绝望只能让人失去理性,容易为某些东西狂热。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我们曾经长期的跟随前苏联开展斗争和建设,很多前苏联的弊病也遗留在我们的身上。只有经济发展,文化进步,贫困和绝望不在那么泛滥的时候,极权主义的幽灵才会离我们更远。
所以,我们要认清极权主义的本质,才能够在极权主义到来时有自己的应对之道,才能使自己在乱世里保留住一颗冷静的头脑。
第三篇:新疆精神之歌
新疆精神之歌
新疆精神是什么,听我对你讲 爱国爱疆是根本,永远不能忘 新疆精神是什么,听我对你讲 团结奉献一条心,大局一定讲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大局一定讲
新疆精神是什么,听我对你讲 勤劳互助精神扬,感恩放心上 新疆精神是什么,听我对你讲 开放进取向未来,前景更辉煌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前景更辉煌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前景更辉煌
新疆精神,新疆精神,开放进取前景更辉煌
第四篇:士兵突击的精神
乡村的土色,稀疏的几株树木间,有一处平房,许三多就生长在了那里。
好好活,就是要有意义;有意义,就是要好好活!
憨厚的身影,两排皓洁的牙齿,带着一些可爱,每遇他叨念这句,战友们总似见着外星人般看着他,而他那认真的姿态,却令大家哭笑不是。
因对生活态度的差异,许三多与战友们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以至笑料常出。许三多是自卑的,他极度缺泛自信,在记忆中,自己老做错事,从没做对过,面对父亲恨铁不成钢的打骂,乡邻的欺凌,许三多从未反抗,憨厚的就像木头,于是乎有了„许木木‟、„木头疙瘩‟等戏称,同时许三多也是幸运的,不知这是否就像俗语中所说的好人有好报!
遇见史今,是许三多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感概,史今是一位好班长!他不计自身利害,只为一个未说出口的承诺,不顾连长与全班战友的排议,激励、教导、鼓舞着许三多,当见着许三多出色的表现,史今含笑追问连长帅吧!他帅吧!
我才恍然大悟,记得伍六一曾问过史今你这样做,到低值嘛? 值!从史今的笑容我们看到了值,他值得,这似乎就是许三多所说的有意义,只不过他的何为意义,未有诠释给我们听,而是做了给我们看。
最初,许三多的发奋,只为了史今,仅为那个他最亲近的班长,我的成绩,决定着班长明年的去留!他时刻谨记,用自己的憨厚、真
诚与勤恳感染着身边的战友,那时!他还并未真正体会作为一个兵者的意义。
好好活!就是要有意义。有意义!就是要好好活。剧中未曾对这一意义做任何正面解释,却把它在许三多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属于作者的高明。
一次演习后,史今离开了,复员对一个士兵来说究竟有何意味,是非我能体会的,我只知道那时那刻,我的眼中只余下了屏暮中的画面,许三多哭了、史今哭了、我也哭了!心中像手指拔动琴弦时的那一颤,化作离愁绕指心弦!
不抛弃,不放弃,所以我们叫做钢七连,钢铁的意志,钢铁汗,他比这房子还高,比那树还高,他伤痕累累,仍乞立不倒!可是……如今钢也熔了,铁也化了,史今复员不久,钢七连改编,送走最后一批战士,压仰已久的激愤,终于在高城心中爆发,昔日站着列队的操场,如今只余下了许三多与高城,钢七连的代理班长与连长,就似繁花盛放后的调零,连空气也变得萧瑟。面对连长的激愤,许三多意外的平静,这令高城更加抓狂,发泄之后,莫名的空虚又袭上心头,高城不停的找许三多搭话,以填补心中那见鬼的空虚,却赫然发现一个只有自己认为是秘密,却早不成秘密的秘密。
越早熟的人越晚熟,越骄傲的人越性急!这是高城对自身的反醒;信念这东西,真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是高城的觉悟,醒悟的起源却是来自那个执呦得像傻子的人身上。
他所做的,不正是自己曾仰望已久的大树嘛?树如此高大!像怔
他们所追求的信念,我有信念嘛?我的信念是什么?看至这里,我却显得有些无措!
连长!在许三多心中高城就像天上的雄鹰,而自己却是那水中的丑小鸭。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许三多喜欢听高城讲话!按许三多的口吻,听连长讲话那可有意义了,特长见识!许三多对高城是崇敬的!高城无意的一次言行,都可能影响许三多往后判断事物的决定,所以高城在时,许三多并未意识到孤单,也可能是刻意的后知后觉,直到高城的升迁,许三多埋藏的那份孤寂终于溢出心头,它并未像火山爆发时的凶猛,反而有点含蓄的沉浸在脸上,这令观众更发自内心的感动……
不知不觉,许三多守着仅剩自己的钢七连,这一守竟是半年!面对父亲的强求,许三多第一次按自己的意念留在了部队,“爹!你看!”许三多咆哮一声,举手而下,砖块应声而断,他除了向许父证明自己不再是以前的龟儿子以外,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如今的许三多,早已非同往日,今矣,身手矫捷,出手不凡,当令刮目相看。
许三多这种人,兴许,初识时你会有些厌烦,但时日一久,终究会为他执着的善良而感动,许三多是真性情,十年难得一见,那成才呢?成才为人圆滑,好强,就像他的名字急欲功名,我欲成才。一个精得像鬼,一个笨得像猪!这是五六一初识成才与许三多对他们的评价,在此,又忍不住想强调,许三多并不笨,他只是憨厚!
一次进老A的机会,又把这三老乡聚集在了一起,分离后的重聚,饥饿的考验,竟争的惨烈,成才的抛弃,现实的沉重……只想一
笔而过,不敢细想那份心痛,对伍六一的感动也仅能印在心底,那时,我恨成才,他忘记了钢七连引以为傲的不抛充、不放弃!
成才啊!成才!我在心中感概,事后成才的内疚,虽换回了心中对其的一丝好感,但那又能怎样……
成才如梦以偿与许三多进入老A参加训练,那段日子刻骨铭心,他们没有自我,完全被人支配,在那里自尊变得一文不值,一次袁朗精心安排的演习中,许三多脱颖而出,而成才注定了选择放弃,先有抛弃在前,今有放弃在后,袁朗对成才的评价是一针见血,句句如利刃,成才心虚的企图狡辩,结果却令自己更显难堪,我心本善,袁朗的话就像当头棒喝,令成才清醒,从头做起,四字中包含着多少痛苦、坚辛与勇气!我无法想像!但成才做到了,这才该是成才,这才应是成才!
袁朗;他智慧、豪气、严格中不失风趣、眼光犀利、独道、偶而也会感性,这个人我不敢评价,只想在脑中默念几遍他的名字,心中总觉得他与高城很像!但又明显的不同,再一次见着高城,是许三多失手杀死一女毒犯之后,那一天是许三多23岁生日,平日连杀猪都不忍看的许三多,杀人了!
许三多开始质疑军人的意义,心中出现了瓶颈,他想复员,袁朗的脸抽筋了几下,没多说什么,只拿了一把枪扔与许三多令其装上弹夹,袁朗给了许三多一月假期让其考虑,战友们忙碌的为许三多张落,面对这一月空闲,许三多却显得无措,漫无目的行走与街头,惹来不少路人诧异的目光,许三多回到钢七连,最后被甘小宁、马小帅强行
夹着去见高城!“班代、班代”二人叫着许三多,好不欢喜。
高城吃着东西,一条疤痕从眼角直至下额,许三多吃惊的问道:“连长,你脸怎么了!”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高城带着许三多来到红三连五班,用心良苦令成才真情流露替许三多解开心结,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才舒展眉头的许三多家里出事,几经周折,终算解决……
又一次大规模演习,海、陆、空、天全面做战,更多的高科技,到处是硝烟、炮弹,袁朗再一次被高城俘虏,这一切似乎回到了上一次演习……
大海中飘荡的小艇渐行远去,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这种时候,觉得冬天格外漫长,夜也漫长。再漫长,春天还是会来,天还是会亮。晚上的时间,都拿来看新闻了。从未遭遇过的雪灾呵,人与天怎么斗,才能赢?斗不赢的。人只有与自己斗,才会赢。又要说到许三多了。他从来都是与自己斗。对于他,30集的故事,不过是从上榕树到新兵连,从新兵连到草原五班,从草原五班到钢七连,从钢七连到老A。到老A就结束了吧,如果真的有这个人,到老A也是一个士兵的尽头了。再优秀再出色,也是兵的尽头了。
再往后,许三多这种人,在社会上会怎样?想了许久,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应是快乐的。因为,他始终有希望。希望就是好好活,希望就是有意义的好好活。每个人对有意义的好好活,定义都不一样。他的,应是把每一天的事做好便是好好活。这是眼前的希望,也是遥远的希望。因为,一辈子,都拥有这样的希望,好难。会有想放弃的时候。
一辈子,都不要放弃啊。把希望紧紧地,紧紧地抓在手里。因为,明天,明天,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新的。明天,是每个人的希望,很公平,每个人都是有明天的。就象班长,不会因为走了就没有明天了。网友说得真好,脱下军装的班
长,他的字未必漂亮但一定工整;他穿便装未必帅气但一定清爽;他的妻未必美丽但一定贤惠;他的路未必一帆风顺但一定走得笔直。
好了。放下这部戏了。这部戏可以一直这样的鼓励我。有信念,会坚持,把希望抓在手心里。有意义的,好好活。
第五篇:浅析《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中文系0503班05010316王悦
内容摘要:小说《青春之歌》是以“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爆发这一段历史时期为背景,以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坎坷曲折道路为主要线索来歌颂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运动的。作者通过细密的观察、细致入微的表现生活艺术地反映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北平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通过多种途径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歌颂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和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斗争的精神。
关键词:观察的细密、表现生活的细致入微、多种途径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情节结构着眼于主人公的成长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曾担任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作协副主席等职。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是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守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当遇到共产党我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初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小说《青春之歌》通过各具一定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活动构成的较为曲折的艺术情节,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语言和耐人寻味的种种艺术手段,将作者的创作立意完美地展示出来。其艺术特点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观察的细密与表现生活的细致入微
《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作者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细腻,特别是在妇女形象的塑上,对她们的言行举止、内心活动,刻画尤为细致、生动。在表现林道静初次接受散发秘密宣传品任务,接过盛放革命传单的手提包时,小说这样写道:“道静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半旧的古铜色的小提包;好像母亲接抱自己初生的婴儿。片刻间,她的心头充溢着一种幸福的、欢乐的感情,这感情是怎样激越和有力,竟使得她忘掉了刚才的紧张,紧紧把提包搂抱在怀里,眼睛燃烧似的瞅着卢嘉川„„”,当她携带宣传品走上街头时,作者又细腻的写道:“她像在等待什么,又像在窥伺什么。她手里提着一个华丽的手提包,穿过一个胡同又一个胡同。当她听到似乎有脚步声或者什么声音的时候,她就停了下来,把苗条的轻捷的身子紧贴在墙边,侧着耳朵屏住了呼吸。她谛听着,在黑夜里闪闪发光的大眼睛睁得大大的,心里却忍不住激烈的狂跳着——她几乎都听到了砰砰的跳跃声。但是当她听了一会,并未听到有人走来的时候,她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地笑了。”、“贴第一张的时候,她的手不住地啰嗦,腿也在发软”、“在这黑暗的深夜里只有她一个人。孤单、恐怖。„„贴了几张,胡乱地向几家住户的门口塞了几张,她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匆匆地跑了回来。躺在床上,她好像瘫了似的不能动弹”。这里,作品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下既紧张、焦急、胆怯,又要坚持锻炼,严肃对待党组织交与的任务的心情跃然纸上。
又如王晓燕受了叛徒、内奸戴愉的挑拨和欺骗,对林道静进行了种种诬蔑以后,这两个从小就有浓厚情谊的好友的一次相见,也写得相当细致生动,富于表现力。“尽管王晓燕和戴愉的关系使道静懊恼,但是多年的友情和对于晓燕的信任,使她依然深切地关心她、想念她。当她踏上晓燕房间的台阶时,心里还在热切地期待着一场欢畅的叙谈和真挚的友情的慰藉”。作者首先着力渲染了相遇前女主人公满怀希望的心情,但接着笔峰一转,却这样写道:“晓燕正埋头在桌上写东西,一见道静走进屋来,好像见了什么妖怪似地陡然一惊,接着立刻满脸通红。她头也不抬,冷淡地好像对陌生人讲话一样”。“道静按捺不住自己的惊讶和恼火,轻轻走到晓燕身边,拉住了她的手”,“想不到晓燕把手一抽,把头一扭竟不理她。道静的脸都气白了,声音都发抖了”,“晓燕坐在桌边仍又写起她的东西,并不搭腔。道静只得怔在她旁边,小屋里是一阵难耐的沉寂”,当道静打破沉寂,直截了当提出:“是不是听了什么人的挑拨“时,”晓燕慢慢抬起头来直视着道静。从那双悲伤的黑色的圆眼睛里,道静看出了它是怎样被痛苦和恐惧缠绕着。终于又从这双善良的圆眼睛里籁籁地滚下了大粒的泪珠——王晓燕坐在桌旁捂着脸哭了”。这具体入微的笔墨,虽然着眼于描叙人物的外部动作却让两位少女矛盾交织,思绪成千的内心世界生动具体地跃入人们的眼帘,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表现生活。
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也表现在对其他人物的内心刻画上。比如关于余永泽和林道静在北戴河的初恋,特别是余永泽告别返京时的那一场面,就展示地相当地出色。“余永泽望着道静悒悒愁闷的眼睛,望着秋风中她那微微拂动着的浓密的短发,情不自禁地感到了一阵心跳„„可是,他犹豫着,怕说得不好反而坏了事。于是他忐忑不安,望着道静朴素的白衣,心里在像燃烧似的呆想着„„”,“道静扭过脸来,发现余永泽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又灼热地望着自己,她突然也感到了一阵激烈的心跳,于是赶快蹲下身去摘起路旁的一朵小野花”,“余永泽怕道静生气,温存地看着她的眼睛,„„‘好一匹难驯驭的小马!’余永泽心里暗暗说着,嘴里却不敢再多话。”这里,女主人公初恋时羞涩的表情举止,以及余永泽的胆小谨慎,担心说多了,说错了会“坏了事”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所以,《青春之歌》的心理描写是颇具特色的。
二、通过多种途径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作者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展示作品人物的独特思想言行。途径与手段之一是通过不同人物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显示各个人物的不同心理特征。
打开小说的第一章,人们就看到“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这“浑身上下全是白”的林道静,携带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在火车上引起同车人的惊讶,成了人们闲谈资料的情景。这是一件很小的事,然而作者却通过两个旅客的不同反映,生动地展示了一名“洋学生”和一名商人的不同内心世界。“洋学生”和他的同伴悄悄地说:“这小密斯失恋啦?”而身旁的胖商人却热衷于另一方面他煞有介事地计算起这堆乐器“至少也得值个十块二十块洋钱”,说着竟凑近了身旁的“洋学生”,“挤眉弄眼地瞟着乐器和女学生”,说什么“这小妞带点子这个干么呀?卖唱的?„„”仅仅是简洁的几笔,就把两个人的不同趣味、不同爱好、不同见解、不同心理状态勾勒出来了。虽然这些人是作品中的小人物,但作者并不轻易放过,而在描述女主人公寻找表兄的旅途情景的同时,插上一笔,毫不费力地展示出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
又如老贫农魏老三来到余永泽、林道静的住处求援时,作者也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余永泽和女主人公的不同精神世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又冷又饥的老汉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余永泽眼前时,最初是“挡住了门槛”,接着是“把手一挥,让到屋里”,冷冷地朝林道静努一努嘴,说了声“这是家里的老佃户”,而林道静在同一场合的态度却大不相同,“连忙找个凳子让老头靠火炉坐下”,并要老汉一块吃饭,可是最后的“吃”字还没有出口,余永泽早在一旁“使了个眼色”反对。老汉在林道静的招呼下吃了烧饼,并聊起了家常,当老汉谈起痛苦境遇忍不住心酸掉泪时,林道静赶忙递上了毛巾,然而“没等送到老头手里,余永泽却轻轻夺了过去”。人们读到这里,林道静对待劳动人民的感情态度异常鲜明地在眼前展示,而余永泽的卑微内心却仿佛令人嗅到一股铜臭。
作者不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显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也善于将爱憎分明的人物肖像描绘同人物内心世界的生动揭示紧紧融为一体,让读者既熟悉人物的语言,又熟悉人物的模样,熟悉人物的神情、姿态;让读者既洞察人物性格的内在特征,又从人物的外部表情更深一层地领略人物的精神世界。
小说在大地主兼乡绅的杨庄小学的校长余敬唐出场时,再三重复地对他未说话先“弯腰”以及“黄瘦的窄脸”、“眨动着眼皮”作突出的描绘。由于作者同时无情地揭示了他那满腹的鬼胎,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所勾勒的这几笔,更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憎恶之感。同样地,作者对于戴愉这可耻的叛徒、内奸,一再地对那“饱鼓鼓的金鱼眼睛”作夸张的描绘,也不是闲笔。当戴愉盛气凌人地对待别人时,当他可耻地投敌并残害革命者时,作者的爱憎分明,使她从人物和各个方面以及容貌刻画来加深读者对戴愉的憎恶。戴愉“饱鼓鼓的金鱼眼睛”之所以能在作者笔下发挥威力,这是和小说所支付的提示其卑鄙内心的笔墨是分不开的。
小说在人物肖像方面不只作静止的描绘,随着人物思想面貌的变化,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对人物的肖像描绘也有一定的变化。同样是余水泽的一双“亮晶晶的小眼睛”,当他在个人主义泥坑里还没有深陷时,当他还能给林道静一些善意的支援时,在林道静的眼里,这双眼睛“虽然不大,却亮亮的显着灵活的聪慧”,当他在海边及时救起跳海自杀的林道静时,他那“亮亮的小眼睛”里闪出的却是“焦灼”的“亮光”。
作者还比较注意通过客观景物的拒绝,来渲染、烘托在特定情境下作品人物的万千思绪,加深读者对人物内心奥秘的了解。
比如在表现林道静初次散发、张贴革命传单时,为了展示女主人公深夜单身战斗在街头巷尾的“孤单、恐怖”之感,作者特意渲染了“大地已经沉睡。除了微风轻轻的,阵阵的吹着,除了偶然一声两声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寂然无声”以及“天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星星,像细碎的流沙铺成的银河斜躺在青色的天宇”的景色。在表现林道静借故灯红酒绿的“北京饭店”,摆脱白莉苹的所设置的桃色圈套时,小说又浓墨描写了饭店门外“银灰色的天空缀着满天星斗,一阵凉风迎面吹来”,以及在此景此境下“她陡地觉得世界变大了,心里豁亮了。外面的空气是多么清新、凉爽而自由”的独特感受,这些都有力地发挥了以景托人、借景传情的作用。
作为展示人物思想成长的手段之一,《青春之歌》还注意以作品人物自我回顾或抒发现实感受的形式,对其思想善进行适当的剖析。
比如关于作品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软弱、缠绵”、“对革命不实际的幻想、狂热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意识”等缺点①,主要是通过人物本身思想性格的发展,通过她不断地向新的征途迈进的行动,通过所描写的生活本身进行否定的。比如林道静参加除夕大学生聚会后,“回到自己冷清的小屋里”,“倒在床上”,“想着这一夜的情景,想着各卢嘉川的许多谈话”的这一段追忆,便以“寻找祖国的出路”,“把个人的命运和广大群众的命运联结在一起”,“过真正的生活”的认识,批判了过去钻在“个人的小圈子里”,只寻求“个人出路”,过着“像个糊涂虫”一般的生活的错误。
在叙事性的作品中,一般有一定的直接剖析作品人物心理活动的笔墨,作为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法,这是不足为奇的。《青春之歌》的可贵之处在于,这些篇章片断总是同展示人物的言行举止,同以景物、肖像描绘展开人物精神世界的笔墨交织在一起,因而,显得比较自然,使作品的一些主要人物基本达到了血肉丰满的要求,能给人们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情节结构安排着眼于刻画主人公成长
《青春之歌》的情节结构的安排同样体现了作者精心的艺术构思。
由于《青春之歌》侧重表现以从道静为代表的三十年代知识青年在斗争中的成长,展示党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培养,同时又描述自“九·一八”至“一二·九”时期以北京大学为主的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这在艺术结构上便形成了在刻画女主人公思想言行的前提下,将两条情节线索交叉展开的总的布局。比如第一章至第六章,写了林道静逃婚离京的经历,而在这几章里,已经通过林道静与好友王晓燕的通信往来,通过杨庄小学校长余敬唐的堂弟余永泽和教员李芝庭的内弟卢嘉川的出场,插入到北大学生的个别活动;到了第七章,则插入了以卢嘉川为总指挥的北大学生代表南下示威团活动的集中描写;到了第八章,更由林道静的回到北京,将展示林道静的动向同记叙北大学生运动逐步结合起来。在这以后的篇章中,虽有离开林道静的活动,专门写卢嘉川、江华以及王晓燕一家的个别篇幅,但从总体来看,并没有脱离围绕女主人公展示三十年代知识青年在这一时期历史动向的构思特点。“假如仅从林道静的遭遇一线发展的要求来看作品,也许感到结构上有点凌乱、松散,然而仔细琢磨,作品的总体结构并非如此单一化”。②
“小说在艺术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有助于以青年爱国运动为情节主线,适当兼及工农战线的斗争概貌,展现社会各阶层对于学生运动的种种反响,有助于在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的结合上,展示作品主要人物的活动及其广阔的时代背景”③。表面看来,作者一会儿写到北戴河畔沉睡的杨庄,一会儿又移向了南京的沸腾的游行示威行列;一会儿描叙北京沙滩公寓里的喧哗生活,一会儿在作者笔下出现的却是朴实的农村画面;一会儿表现的是卢嘉川在狱中的坚强斗争,一会儿又描述了王晓燕的家庭宴会;一会儿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北大学生的竞选活动,一会儿又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俞淑秀、崔秀玉的跨上社会征途„„尽管作者不停地在变换她选取生活的角度,然而,却始终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林道静等三十年代知识青年的成长”为主线④。因而在整个小说里虽然出现了好多似乎可以自行独立的故事,却并没有给人松散的感觉。
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构成作品内容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成功的文艺创作虽然不可能是先‘设置’了一定的故事情节,然后再去找寻或虚构一些与既定情节相适应的人物形象,而总是作者从生活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件出发,根据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在构思酝酿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同时,构思酝酿相应的作品情节。”⑤我认为,假若离开这些生活矛盾,离开这些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而只是一味的追求离奇的情节,就必须丧失使人信服的艺术力量,而作品情节如果干涩无味,缺乏展示作品主题和人物的表现力,也会使创作失败。因此,从生活出发精心提炼生动曲折的情节,是《青春之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据作者口述,“通过《青春之歌》的创作,她深深体会到,编造一些故事并不太难,难的是通过这些故事刻画出人物来。”⑥假如仅仅是为了编故事,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这样的文艺作品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倘若从展示人物的性格出发,首先集中精力酝酿笔下的人物,这些人物活起来,在表现人物的种种遭遇时,在展示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就特别有感情色彩,情节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很能打动人。比如林道静同余永泽的从结合到决裂,同王晓燕的从亲密到误会,同胡梦安的机智斗争,同郑德富的从隔阂到融洽相处,以及同一系列作品人物的交往、纠葛等,便展现得较为自然、可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四、大型的群众性的集会游行的场面描写
小说《青春之歌》是以反映学生爱国运动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因此,学生运动,诸如罢课、集会、示威游行必须是小说要描写的主要内容。在小说中,作者先后记叙描写了南下请愿示威、北大红楼“三·一八”纪念大会、五一节游行示威、“一二·九”北平学生示威游行、“一二·一六”全北平学生及各界群众反对华北自治大游行等几次。作者在处理这几次宏大的政治运动的场面描写时,是颇具匠心,各有特色的。其描写的角度“或全景俯瞰式,或参与者独特的视角的审视,或点与面的结合、突出重点,或通过参与者的叙述,感受独特„„”。⑦ 例如:林道静第一次参加集会活动——北大红楼前“三·一八”纪念大会,就是以参与者独特的角度来展示集会场面的,其中既写到演讲者的慷慨激昂的演说,也刻画了林道静初次参加集会的内心独特的感受,而且着重描写了后者,在于表现人物思想成长的过程。又如“一二·九”运动与“一二·一六”抗议华北自治大游行,两次大规模的群众集会与游行,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但由于两次游行时间相近,如果都用全景式的正面记叙与描写,就显得重复,因而,作者将“一二·九”运动的场面,用间接形式来表现,即通过参与者王晓燕的亲口所述来描绘,这样既简略又有切身感受,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把笔力和篇幅用来描绘声势更为浩大的“一二·一六”北平各界的大游行,这是一次全景性的场面描写。作者通过觉醒的王鸿冰教授的亲身经历,来反映爱国民众的觉醒,同时也点面结合的方式,描写了李槐英与军警搏斗的场面,再用特写镜头,充分突出了这次游行的领导者与指挥者江华的英雄形象,这样的描写,不仅真实地表现了历史上“一二·一六”的群众斗争场面,同时也将小说的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大型的群众性的集会游行的场面描写,是小说《青春之歌》艺术特色的又一个方面。
此外,小说的文笔流畅简练,有作者自己的语言风格,无论是叙述还是描写,都带有作者饱满的热情,同时又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尤其是对卢嘉川的描写和林红在狱中的斗争的叙述,既慷慨悲壮,又充满高昂激越的深情;写林道静对卢嘉川的崇敬与缅怀,情真意切,真挚委婉,读之感人肺腑,留下极深印象。
总之,小说《青春之歌》所反映的时代特点,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它的艺术成就是不可轻估的,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它是一本生动形象艺术的教科书”。⑧
参考文献:
1、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人民文学》1959.7
2、何其芳《〈青春之歌〉不可否定》《中国青年》1959.43、4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中国青年》1959。4 5杨沫《谈谈〈青春之歌〉里的人物和创作过程》《文学青年》1959。1
6、杨沫《什么力量鼓舞我写〈青春之歌〉》《中国青年报》1958。5。3 7、8傅守祥、刘和椿《热血写青春——〈青春之歌〉导读》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