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勉县秸秆综合利用促农增收
勉县秸秆综合利用助力经济生态互动发展
勉县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问题,疏堵结合,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发展。
勉县是陕南农业大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49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23多万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问题,该县积极探索多种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一是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和免耕盖草播种技术,县农机部门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扩大机收作业面积,同步实行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农技部门不断探索农艺新技术,推广小麦免耕盖草播种技术。全县夏、秋机收面积12万亩,占小麦、水稻种植面积的40%,全年实现小麦秸秆粉碎还田3万亩,稻草秸秆粉碎还田5万亩,推广免耕盖草播种技术近1万亩,秸秆粉碎及长草覆盖直接还田面积占20%,还田秸秆量近6万吨。二是大力发展稻草编织加工产业化项目。全县从事草制品加工企业37家,组建草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2家从事草帘、草垫加工与销售,年加工利用秸秆10万吨左右。三是推广秸秆饲料技术,实现过腹还田。全县发展畜牧养殖秸秆青贮大户850户、建设青贮池800多个,年消化秸秆近2万吨。四是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应用技术,积极示范推广秸秆沼气和秸秆气化技术,全县建成沼气示范村25个,建成沼气池1.8万多口;组织2家炉具企业深入秸秆产生量大、露天焚烧隐患大的10多个集镇及50余个重点村巡回演示,推广秸秆气化、生物质炉具200余户。此外,还推广了秸秆沤肥、利用秸秆发展食用菌等技术。
第二篇:促农增收汇报
兴义镇促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兴义镇围绕县委“1551”总体思路, 立足自身优质生态资源本底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以全国重点镇建设为契机,以斑竹林景区打造为核心,以农旅融合为切入点,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五个重点,着力五个推进,大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致富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突出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园区提质扩面。突出推进以岷江蔬果、翔生有机、古藤堡葡萄三大园区为主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500余亩(其中:波尔村新流转约土地400亩,用于草业基地建设),实现有机转换生产面积近5000亩,着力提升传统农业生产的附加价值。岷江蔬果园特色果蔬产量已超1万吨,实现产值 4200万元(其中:波尔村新建核桃基地150亩、无花果基地150亩、折耳根基地200亩,完善提升韭菜基地300亩、大宗蔬菜基地500亩,蔬果生产产值达到980万元);完成了7.3公里道路的改扩建和白加黑铺设工程,包装了波尔村蔬菜基地道路建设项目并成功争取到市级资金60万元。翔生农场有机果蔬产量达到600吨,实现产值500万元(其中:在波尔村范围内采用有机生产方式种植水稻约240亩,产值约35万元),形成了小型种养循环示范点,完成了有机堆肥厂和育苗温室用地审批,启动了育苗温室建设。古藤堡葡萄基地启动了酒庄样板区
建设,包装了600亩喷灌、滴灌设施配套相关项目并争取到市级补助资金约120万元(其中:在波尔村葡萄种植基地约45亩)。
二、突出龙头带动,深入推进专合组织建设完善。新注册成立了广滩新苗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余石润诚农机专业合作社、田渡胡氏粤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万和绿色水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兴场土地股份合作社5家农民专合组织;包装了杨牌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生产基地提升建设相关项目,争取到中央奖励扶持资金120万元,并积极帮助其开展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提升,实现蔬菜产量180万公斤,户均增收0.7万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大园区+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参与模式,分层次、分类型将不同劳动强度和不同技术含量的农业生产服务返包到农户,充分扩展农村中老年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空间,落实“4050”甚至“6070”人员农业生产就业岗位600个(其中:波尔村参与此类务工人数约20人),进一步扩大促农增收工作覆盖面。
三、突出资源整合,创新推进一三产业联动互动。结合斑竹林景区打造,以一三产业联动互动为切入点,以产村相融发展和林盘综合整治为主抓手,实施了兴义绿道体系家庭农场培育项目,通过依舍、穿林、傍水的绿道建设和家庭农场、特色农家乐的提档升级,达到串珠成链、和盘托出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深挖生态本底,积极动员产业基础好的村组农户开展林盘综合整治,组织农家乐经营户考察学习,规范接待礼仪,提升经营水平,以
“生态红利”催生“农民自觉”,共同成为景区建设者、服务员和宣传员。截至目前,已完成张河、波尔、万和段绿道新改建(其中:波尔段约2公里);新建成并完善提升了波尔村新兴现代农业园、波尔建明特色家庭农庄等多家集种植、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农家乐(其中: 波尔村新兴现代农业园雇用当地及附近农民14人,营业额达到4000-5000元/天;波尔建明特色家庭农庄营业额约1000-2000元/天);注册了兴场向磊、三合姚佳彬、田渡高平刚、波尔杨仕波4家家庭农场;举办了翔生有机草莓采摘、古藤堡有机葡萄采摘、红阳猕猴桃采摘等涉农会节;通过搭车县上的会节活动,打包推出了番薯藤台湾美食、活活饭店河鲜、龙旺鱼家、小桐鱼家、李豆花农家乐等特色餐饮;正计划启动波尔村付染坊、岷江村黄林盘、纪碾村6组等林盘综合整治;新提供“离土不离乡”的乡村旅游服务就业岗位150余个(其中:波尔村15个),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超过55万人次,实现收入5500万元。
四、突出个性服务,大力推进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全面完成了镇域范围内2万余人的农村劳动力实名制调查,及时、准确、有效地掌握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就业现状、培训意愿等基本信息,并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民就业针对性服务,为农民务工增收打牢基础。截至目前,通过举办专场现场招聘会,提供工作岗位400余个,达成初步求职意向160余人(其中:波尔村13人);通过引入培训机构和定制培训
计划,完成新型农民培训75人(其中:波尔村8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10人、中级木工培训16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50人(其中:波尔村5人);在此基础上,还针对有创业意愿的群众,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等,举办了为期10天的创业培训班,就政策法规、风险防控等创业知识进行了专题讲解;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75人(其中:波尔村3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率达到86%以上。
五、突出精细管理,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一套标准,形成范例模板。针对具体记帐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实际,根据调查记账相关标准,专门制作并分发了简单易懂的模板材料,进行范例详解,力求做到易学易会。双重包挂,加大服务力度。采取领导包挂到户,干部分包到人的方式,加大走访调查力度,及时了解调查户生产、生活和记账情况, 每周电话联系1次以上,每月入户走访2次以上。三类培训,提升记账水平。在每季度“集中培训”和每月“入户指导”的基础上,在发现记账中共性问题时,及时梳理易错点,分类组织“纠错学习”。四级审核,确保数据质量。配备专职调查员1名、辅助调查员2名,形成了记账户自查、辅助调查员初审、统计站复审和数据系统逻辑审核的记账数据四级审核机制。五项评价,强化管理考核。突出数据完整度、记账规范度、账面整洁度、工作配合度和培训到会率5个重点,完善了调查户管理评分和考核办法。
第三篇:做好促农增收加减乘除
最近,我们到县,围绕我市农民收入的构成、制约因素和增收潜力等方面展开调研,从中获得了一些促农增收的启示。
一、我市农民收入的变化特点
从我市农民收入的整体现状看,总体水平偏低、收入差距拉大、增长幅度减缓、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仍十分明显。其变化趋势和特点是: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四)从农村教育看,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据对左坊镇的调查,2003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高中以上的仅占11%。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表现在人均收入上,去年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上年增加了8.8%,但实际获得的人均收入却由441.7元下降到416.5元,降幅为5.8%。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制约了我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和获取收入的能力。
三、实现农民增收的潜力
(一)经济稳步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速虽低于GDp增速,但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没有改变。正是在全市实施“一招三化”战略、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增长的大背景下,才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收入的稳定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大的经济环境以及区域自身的产业积累和发展氛围,必将使农民收入水平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相应得到较大提高。
(四)区域特色经济加大了农民增收的动能。以传统种养业和加工业为基础的“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结构,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务工机会和工资性收入,而且使农民获得超额收益成为可能。如孝桥镇下李村的麻绳产业。2003年,该村加工麻制品销售收入达800万元,实现税收40多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150余人,人均增收400元。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
农业的弱质性、依赖性和滞缓性表明,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断推进和完善。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和领域,又要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好经济薄弱地区、纯农户和低收入户增收;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能尽快见效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具体实施中,要围绕破解农民增收中的制约难题,做好促农增收中的“加减乘除”。
——“加”,就是加重第一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份额,多方面挖掘潜力,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中引农增收。
1、扩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中增收。重点抓好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普及,积极扩大中稻、再生稻和高档优质晚稻的种植面积。突出抓好大米的精深加工,尽快占据粮食产业中最具附加值的环节。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加快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组改造步伐,“全面改、规范改、彻底改”,转变目前粮食加工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并靠大联强,吸收社会资本,组建粮食深加工规模龙头企业,依托粮食主产区优势,切实提高农民的种粮收入。
2、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从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增收。对优势产品布局,打破县区区域界限,按照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产业化基础等进行科学规划。着力抓好已经形成的南丰蜜桔、广昌白莲、金溪蚕桑、黄栀子等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把优势品牌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
3、采取攻特色竞争策略,从挖掘特色经济潜力中增收。一是发展传统特色经济。依托传统手工业、加工业和种养业优势,通过能人的带动作用和农户的主体作用,聚集发展动力;二是着眼生态环境经济。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进而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度假等产业发展;三是挖掘“土”字特色,发展庭院经济。把具有地方乡土气息的“土”鲜品、“土”制品开发、推广出去。
4、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从家庭经营和多业并举中增收。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协会+经济人+农户”的运作模式,把分散经营、规模不大的小农户通过利益机制联结起来;此外,可以采用“合同+保护价格+利润返回部分”等形式,使农民不但能得到农产品原料的收益,还能得到加工销售环节返回的一部分利润,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
——“减”,就是通过农村“人口梯度转移”和“城镇化”建设,减少农业人口,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带农增收。
1、加快城镇化实质性进程,放大促进农民增收效应。根据乡镇的市场、资源特点,合理布局,有步骤地培育城镇集聚人口以及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承载辐射和带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向二、三产业,把小城镇建成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中心,建成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兴业窗口和农业产业化的信息、金融、服务中心,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2、规范城乡劳动力市场及各种劳动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管理,把劳务输出当作产业来抓、项目来做、实事来办,在中介服务、就业跟踪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打造抚州劳务输出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
3、引导推广新型的劳务派遣就业机制。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组建专业劳务公司,与派遣员工建立劳动关系。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就业人员和企业的需求,使劳动者、用工单位、劳务企业在这种就业方式中实现“三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灵活就业途径
4、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与培训。大力培养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在促进城乡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农民工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强化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克服素质差、技能缺、信息少的困难;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农民工在生活居住、劳动就业、报酬收入、教育培训、子女就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乘”,就是发挥“科教兴农”的乘数效应,提高“三农”科技含量,在激活农业各种资源中促农增收。
1、致力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实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兴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评价体系建设,开展农业投入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从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中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2、推进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动力和支撑。把实施良种工程、跨越计划、星火计划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加速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同时,立足对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大力发展优势产品的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设备的引进和开发,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
3、发展各种农产品中介组织和三产服务业。引导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开展跨区域的联合,不断壮大实力,增强其服务功能和带动力,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等,将农民培育成农产品市场的主体。抚州物流业是一支新兴的产业队伍,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导,使其不断壮大。
4、大力兴办农村教育,变农村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积极抓好义务教育,让农村孩子不失学;尽量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使所有农民子女都能得到较好的文化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着力实施“教育富民工程”。
——“除”,就是革除制约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体制弊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提高服务“三农”的效率中助农增收。
1、进一步规范各项“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格推行农民负担预决算、监督卡和专项审计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正确消费,减轻农民的社会负担;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监督,提高透明度,切实把农民的利益维护好、保护好。
2、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强农民增收后劲;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
3、拆除城乡壁垒,加快农村“准市民”向市民转变。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解决目前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统一城乡就业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开方便之门。
4、推进农村土地和金融改革创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收益权;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增加小额贷款,补助补贴等形式,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5、加快形成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适当调整积累与消费比例,完善分配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抓紧在农村进行社会保障、社会统筹及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践,尽快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做好促农增收加减乘除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做好促农增收的“加减乘除”
最近,我们到县,围绕我市农民收入的构成、制约因素和增收潜力等方面展开调研,从中获得了一些促农增收的启示。
一、我市农民收入的变化特点从我市农民收入的整体现状看,总体水平偏低、收入差距拉大、增长幅度减缓、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仍十分明显。其变化趋势和特点是:
(一)农民收入低位运行,城乡差距扩大。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353元,与全省平均2458元相比,相差105元;与省会南昌市相比,相差455元;仅相当于抚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的34.5%。近几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2001年为2.77:1,2002年为2.81:1;2003年为2.89:1,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增幅差距拉大。2003年全市GDp总量为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GDp4478元,比上年增长11.9%;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3.5%。农民收入增幅与GDp增幅的差距已扩大到8.4个百分点。(三)农民收入的区域特征明显,呈不均衡分布。调查显示,沿公路或城镇中心周边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要明显高于边远山区的农户。市区城郊的孝桥镇2003年的农民人均收入,要高于临川西北部山区大岗镇治理发愣功元,高于金溪县左坊镇750元。而同一区域间的农户,由于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劳动力结构和产业投向不同,收入也有很大的差异。左坊镇农村居民中有70%左右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其人均纯收入为1960元,而平均水平以上30%高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2790元,是低收入农户的1.4倍。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一)从农业的投入产出结构看,种养业成本偏高,使农民增收效益“缩水”。去年粮价上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农资价格的强势上涨。据测算2003年11月份金溪县农资价格,尿素、碳铵、农膜涨幅分别达16%、28%、8%。今年开春以来,农资价格虽受到涨幅限制,但影响仍大。以金溪县为例,按农资投入保持去年水平、农资涨幅10%计算,今年农资上涨将使全县农民减收2890万元。即农民从粮价上涨(按早、晚稻均价75元/百斤计)增加的3328万元收益中,因农资价格上涨就冲销了86%。在养殖业方面,据对部分养鸡户调查,今年2月份抚州市场平均鸡蛋价格每斤2.5元,平均每斤饲料价格0.8元。而据农户经验:当1斤鸡蛋的价格低于3斤饲料的价格时,养鸡业便处于无利或微利状态。这种农产品价格与价值的经常性相背离,使农户往往无所适从。
(二)从农民的群体构成看,纯农户、低收入户等“弱势群体”是增收的主要掣肘。对左坊镇的调查,全镇纯农户3500户,2003年人均收入1876元,低于镇平均水平334元;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农村家庭有362户,这些低收入户人数总量占10.3%,而收入份额只占3.8%。而且,较长时间以来,他们的家庭人均收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人力资源、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均处于劣势,落后的生产技术条件使他们从事的劳动效益低下。如果这些农民群体收入不能加速提高,缩小与中高收入者的差距,将会继续拖整个农民增收的后腿。
(三)从生产要素利用效果看,要素投入的不平衡,影响了农民增收作用的全面发挥。土地、劳动力、资金和信息是农民获取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些要素中,对我市农民增收的贡献主要依靠的是土地及劳动力要素,而运用资金信息等其它手段获得的收入则十分不足。2003年,我市农民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56.4%;工资性收入占29.7%,其它收入则不到14%。全省平均每户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3115元,比上年增长8.4%;而我市只有2698元,比上年减少4%。在资金利用方面,据对大岗镇10户农户调查结果,去年得到银行信用社贷款的农户只有2户,人均贷款只有40元。年底农户人均存款仅64元,手存现金也只有270元,这对于农民要扩大再生产,拓展增收门路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在其它方面,由于我市农业产业化尚处起步阶段,组织程度不高,在利益机制上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还面临着信息共享和利益分配的磨合问题。
(四)从农村教育看,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制约
第五篇:秸秆综合利用议案
关于辽阳市秸秆资源总量及能源化利用
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蕴含大量能量,干燥后的秸秆通过致密成型加工可以代替煤炭作为能源利用。这种能源利用方式排放出的co2全部来自植物光合作用,是全年植物在大气中吸收的碳元素,以完全燃烧计算,再次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值仍然为负,在国际上被视为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使用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加之我国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每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产生的秸秆资源量有充足的保证,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是替代化石能源的有效途径。为全面准确了解本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和利用情况,实现秸秆能源化、商品化、资源化,发挥资源互补、环境友好、能源利用,做到给农户切实增加收入,给环境保护带来贡献,给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依据。本次调研对全市境内2县5区总计23个乡镇开展了种植结构及种植总量的调查和评价工作。
一、秸秆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一)全市秸秆资源现状
1、自然条件
辽阳市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22°35′04″~123°41′00″,北纬40°42′19″~41°36′32″,位于辽宁省中部,太子河畔,北邻沈阳市,东接本溪市,南西与鞍山毗连,东南与丹东市邻界。辖境总面积4743平方公里,由西至东极端直线全长92.3公里,由南至北极端直线距离100.3公里。
辽阳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低山丘陵区和丘陵区为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降水较多,多暴雨、大雨,是严寒期较长,气温较低,春季多大风。平原区为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特征是大陆性气候较强,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降水多于北部丘陵地带,且多集中于5月至10月农作物的生长季,年平均温度8至9摄氏度,降水量在600至800毫米之间,无霜期160至180天,年正积温3400摄氏度以上。
2、农用土地利用情况
辽阳市现有耕地267.0万亩,占总面积的37.6%,人均占有耕地1.46亩;林地243.56万亩,占总面积的34.30%;草地61.12万亩,占总面积的8.60%;其余19.50%为城乡、工矿、交通等占用。“十一五”以来,辽阳市进一步加大了支农投入力度,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辽阳市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7万亩,比上年增长4.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3.4万亩,增长3.7%;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万亩,增长30.2%。全年粮食总产量达70.4万吨;蔬菜产量75.1万吨;水果产量9.1万吨。
3、秸秆资源状况
辽阳市辖辽阳县、灯塔市、太子河区、宏伟区、弓长岭区、白塔区、文圣区7个县(市)区,37个乡镇(街),535个村。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67万亩,其中:玉米面积130万亩、水稻面积80万亩、高粱面积0.6万亩、大豆面积8.6万亩、杂粮0.7万亩、薯类3.5万亩、花生面积4.7万亩、蔬菜面积32.9万亩、其他面积6万亩。
种植业秸秆产生量约为100万吨,其中:玉米秸秆约62万吨、水稻秸秆约30万吨;大豆、高粱、杂粮及薯类等秸秆约8万吨。农业生产中每年来自林业的薪柴可以算作秸秆资源量,我市每年约有40万吨薪柴资源,全市农业秸秆每年产生量约为140万吨。
我市农业秸秆资源较为丰富,而且分布比较集中。秸秆总量的70%分布在辽阳县、灯塔市、太子河区20多个乡镇(街),13个山区乡镇秸秆产量只占全市秸秆总量的30%左右。
(二)秸秆利用情况 我市秸秆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秸秆还田。全市年推广秸秆还田面积32万亩左右。玉米还田面积13万亩左右,秸秆还田量6.6万吨左右,占玉米秸秆总量的10.6%;水稻主要推广了高留茬技术,全市年稻草还田量为4.2万吨左右,占稻草总量的14%。二是家庭直接燃烧利用。目前,全市农村,特别是平原地区以秸秆做燃料做饭取暖的农户还有较大的比例,主要消耗玉米秸秆和稻草。年消耗玉米秸秆19万吨左右,占玉米秸秆总量的30.6%;年消耗稻草5万吨左右,占稻草总量的16.6%。三是秸秆直接养畜。主要是将玉米秸秆、稻草、大豆秸秆、薯类秸秆等直接喂大牲畜及猪羊等,年消耗秸秆近6万多吨,约占总量的6%。四是用于青储饲料。主要是玉米秸秆青储,用于喂养牛、鹿等,年估算消耗秸秆2万多吨,约占玉米秸秆总量的2%。五是用于秸秆编织及造纸。主要指稻草编织及造纸,年消耗稻草近4万多吨,占稻草总量的14%。六是秸秆致密成型(固化)燃料和饲料,年消耗秸秆4万吨,占秸秆资源量的2.8%。
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总量为50万吨左右,综合利用率约为36%,有64%的秸秆尚未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秸秆能源化利用总计28万吨,其中:炊事采暖消耗玉米秸秆19万吨,稻草5万吨,用于生产固化颗粒燃料4万吨,总消耗量占秸秆资源总量的20%。作为商品能源销售的4万吨占秸秆资源总量的2.9%,商品化能源比例小,发展空间巨大。
二、目前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中存在问题
1、认识不足
首先,主要表现在领导干部对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秸秆经济意识,没有从产业化的高度,把秸秆能源化利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新兴的产业来对待。只是到了秸秆收获季节才开始抓禁止焚烧秸秆工作,也就是重“堵”轻“疏”。
其次,农民群众对秸秆能源化利用的长远利益和利用新途径认识不足也是秸秆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的实施者是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治理工作的意义和能源化利用能给他们带来的切身收益,他们才可能始终如一地将这种理解落实到自觉行动中。
2、宣传力度低
把秸秆视作一种新型的绿色可再生能源来开发利用在各级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心中还是新兴事物,理解不够深刻,甚至大多数还只停留在简单的农村炊事采暖上,而不知道秸秆在固化成型后可以用在大中型发电厂、供暖企业、洗浴行业等多种需要热能资源的行业中替代燃煤。这大大制约了秸秆能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使得原本可以得到利用,增加农民收益的秸秆资源被忽视。直接被遗弃在田间地头,放火焚烧,这即污染了环境,又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还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在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终端,即消费端由于缺乏对秸秆固化成型技术的宣传,造成可以采用秸秆固化颗粒的用户不知道这项技术的存在,也不知道采用这种新型燃料可以替代燃煤,还能够降低成本,又能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或者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用户本身对这项技术还存在担忧。
3、收储困难造成秸秆能源化利用率低
秸秆属于农副产品,密度小分布广,收集成本居高不下,收集难度大。主要原因:一是秸秆资源分散,搜集工作量较大。农村田地分家到户,条块较多,秸秆资源较为分散,有些不具备机械化收集的条件;农村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剩余劳动力较少,秸秆收集属于苦脏累工作,农忙季节无空收集秸秆。加上秸秆体积膨松、易腐烂、储存损耗大,造成秸秆田间收集、运输和储存困难,收集成本较高,难度较大,给农民出售 秸秆带来不便。二是搜集成本较高农民没有积极性。要农民把秸秆堆放在家房前屋后堆垛晾干,费用约 100 元/吨。经纪人自己去收集送到收购站费用20 元/吨,运费约 15 元/吨,加上其他费用 5 元/吨,散草送站价格约 140 元/吨。收购站收购价格 150 元/吨,散草利润太低。加上每户收集量小,约2.5 亩地可以收集约 1 吨秸秆。农民没有积极性。秸秆体积膨松、易腐烂、储存损耗大,造成秸秆田间收集、运输和储存困难,收集成本较高。三是收割机械收割留茬过高,现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缺乏,农忙时机械化收割比率逐年升高,用低性能收割机收割留茬高且打出的秸秆碎,回收难度大。四是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外流严重,出现农村空心化问现象,用做炊事采暖的秸秆已逐年减少,因此大部分农民储存秸秆意愿下降,致使秸秆在田间焚烧,造成大气和水资源污染。五是有些地区正在积极推行秸秆还田,使有限的秸秆资源量减少。六是缺乏有效组织手段,禁烧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由于各级政府对国家政策没有层层落实到位,或执行力度不够,有些地区没有实行禁烧,造成农民露天焚烧秸秆,不仅污染大气、浪费资源,甚至已严重影响和干扰了经济的正常秩序,形成新的安全隐患。
4、仓储能力不足制约固化企业发展
秸秆资源季节性强,每年大量收集时间只有一季。如固化企业在其他季节收购秸秆将使原料成本翻倍,致使固化企业无法生产,企业全年生产用原料供应必须全部来自仓储,所以仓储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而且秸秆属于密度小、体积大、储存条件高、易霉变、高可燃原料,所以秸秆的储存方式必须是有固定厂房的通风场地。现在全市有能力仓储企业不多,且储存量有限,这极大的制约了固化企业的发展。
5、秸秆固化颗粒使用终端开发不足
固化颗粒使用终端即消费端是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核心部分。这部分主要为发电厂、供暖企业、需要燃烧利用热能的企业及个人。据调查研究现在本地企业还没有采用秸秆固化颗粒的用户,本地固化企业销售秸秆固化颗粒燃料主要销往沈阳、大连、本溪、锦州等地。随着省农委启动炊事采暖试点示范村工程,我市去年引进燃烧固化颗粒户用炉具1280套,每年每户农户能消耗秸秆颗粒2吨左右,全市消纳量仅为2560吨。省农委计划连续执行炊事采暖试点示范村工程三年。我市今年计划引进1100套,新增消纳能力2000吨,截止至2012年末我市农村户用秸秆固化颗粒燃料消纳能力达到4560吨。这与每年全市固化企业4万吨产能严重不符,极大的制约了固化企业的发展,限制了秸秆能源化利用的规模。急需扩大秸秆能源化利用终端,提高固化颗粒燃料使用量,促进秸秆能源化利用,为环境保护贡献更大的力量。
6、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秸秆能源化利用具有系统性强、投资大、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环保性强、可重复开发利用等特点。这一行业需要有正确的导向引导,培育产业市场,积极开发利用,这就决定了这一行业需要大量资金及政策扶持,才能培育壮大,健康发展。
具体表现在一是秸秆体积大密度低,回收按重量计算,农户一家一户出售总量低,收益不大,且没有秸秆回收补贴政策支持,进而影响了农户回收秸秆出售的积极性。二是秸秆收集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缺乏,回收价格低,大多需要采用机械收割,这就需要在收获的机械上配备秸秆粉碎机、打包机等相应机械,增加了收地成本。三是投资固化颗粒厂成本高,相应的政策扶持少。如:投资年产1万吨固化颗粒厂,需要固化设备5台套,每台套15万元,配备厂房1000元/m,共计需要1000m,原料储藏库房,办理动力电和执照等相应手续,投资成本在数百万元,属投资大、见效慢、收益时间长,环保型产业。四是在消费端缺乏新型环保燃料补贴,大型发电厂、供暖企业、浴池等仍然习惯使用煤炭。
目前我市尚未形成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相应补贴或扶持政策滞后,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制约了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
三、秸秆能源化利用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大政府及职能部门对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作的力度,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有以下原因:对秸秆能源化利用
22认识不足。一些地区没有把秸秆真正作为资源来看待,缺乏统筹规划,能源化利用推进不到位;秸秆资源与利用现状不清。长期以来,由于对秸秆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尽管各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分析工作,但仍存在着秸秆资源不清、利用现状不明等问题;市场化机制不完善,缺乏政策激励。
(二)加强宣传
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各界认识,宣传工作在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刻也不能放松或懈怠。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做好宣传工作的认识,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要认真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各方面政策,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清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得好。要在第一时间把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实例、经验准确、深刻地宣传出去,提高影响力,推进各项工作。要建立健全宣传的体制机制,人人都要成为宣传员、战斗员,宣传工作也是生产力。要加强对宣传品的制作,使之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到。要加强与媒体、团体的沟通和协调,特别要为主要媒体到固化企业进行系统采访、座谈、搞论坛等创造条件。要不断提高宣传部门的自身建设,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总之,一方面需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能源化利用的意义: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宣传、指导,逐步把秸秆能源化利用转变为农村群众和各大企业的自觉行动。
(三)针对产供销用各环节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秸秆能源化利用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领域广,相关职能部门需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在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推动秸秆能源化利用,促进整个行业有序、健康、稳定发展。
1、针对农民收储出售秸秆收益低,积极性不高,放臵田间地头又多采用焚烧,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建议制定适当的秸秆回收出售补贴,提高农户收储出售意愿。刺激农户回收出售秸秆,避免焚烧秸秆产生的污染,以及资源浪费。
2、农机补贴优先考虑综合收割机型。对单一收割农作物结实的机型要适当限制补贴比例,建议购买收割机的用户购买时选择具有秸秆粉碎打包功能的机型,或同时购买收割机和粉碎打包机。促进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快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保障社会能源安全。
3、对回收秸秆进行能源化利用的企业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发放可再生绿色能源补贴,鼓励秸秆能源化利用,为社会用能提供新的渠道,发展多种途径用能,开发新型能源。解决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力争逐步摆脱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
4、鼓励大型发电厂、供暖企业、需要燃烧利用热能的企业及个人使用秸秆固化颗粒。对使用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及个人进行适度奖励扶持,补贴设备改造资金。环保部门对使用化石能源的要进行限制,尤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及个人要严格控制。学习部分先进城市出台地方法规,禁止市内浴池等小型用能企业及个人使用燃煤。
(四)鼓励集体、个人、合作组织等进行仓储,适当放宽在储运中的限制。
1、由于秸秆资源密度小、体积大、易燃烧,所以需要大量的仓储空间。应鼓励村集体、有条件的个人、农村合作组织进行有计划的仓储,以提高秸秆利用率,解决固化原料的发展瓶颈。
2、在秸秆收储运输过程中,由于秸秆密度小,体积大,一次运输总重量小,运输缓慢,运输距离短,容易超高、超宽。考虑到秸秆资源的特殊性应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适当放宽运输限制,以降低运输成本,降低秸秆能源化利用成本,保持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价格优势,突显固化颗粒的性价比。
(五)严格禁止秸秆焚烧
秸秆用在农村生活燃料已逐年下降,大部分秸秆只能被白白烧掉,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有时甚至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公路和铁路的正常运行,损害了全市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形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发展秸秆经济、实现秸秆禁烧,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全市各级应充分认识秸秆能源化利用及禁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研究并落实相应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不能仅仅体现在会议、文件、曝光等面上的工作,而应从根本问题入手,解决怎么让老百姓不烧的问题;不能只抓秋季一时,而要从年初抓起把秸秆焚烧当做社会治安问题来抓。
(六)加强领导
营造秸秆综合利用及禁烧的良好氛围。秸秆能源化利用及禁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级政府应加强领导,切实把玉米、水稻机收作业和秸秆能源化利用及禁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制定工作措施,搞好组织协调。通过召开秋收现场会、派出督导组等多种形式,对玉米、水稻机收作业和秸秆能源化利用及禁烧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各有关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共同做好玉米、水稻机收作业和秸秆能源化利用及禁烧工作。农业部门指导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和标准化种植;农机部门认真抓好农机购臵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加速相关技术和机具的引进、开发和示范推广,组织好玉米、水稻机收作业和秸秆能源化利用;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玉米、水稻机收作业和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支持力度;环保部门认真履行执法监督职责,及时依法查处秸秆焚烧等违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协助和保障玉米、水稻机收作业的顺利进行;树立跨区作业和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先进典型,同时发挥监督作用,对秸秆焚烧严重地区禁绝予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