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作社成现代农业经营生力军 促农增收
合作社成现代农业经营生力军 促农增收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今年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三大特点:
数量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重要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产业分布广泛,涉及种养、加工和服务业,其中种植业约占48%,养殖业达32%,涵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产品生产,并逐步扩展到农机、植保、民间工艺、旅游休闲农业等多领域;
能力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专业合作社从简单的技术、信息服务向农资供应、统防统治服务延伸,http://由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的包装、储藏、加工、流通服务拓展,有的还开始兴办内部资金融通业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以下4个方面起了作用:
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合作社转入的土地面积达4488万亩,占到全国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6.4%。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约占49.8%。
提升了农业整体水平。目前,全国有2.6万家合作社实现了产品质量可追溯,4.6万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有3.1万家专业合作社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质量认证,1523家通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方面,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农业投入品和销售农产品,帮助成员实现了节本增效。另一方面,专业合作社自办或参股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增加了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并按交易量和入社股份向成员返还盈余,进行二次分配。全国已有6007家合作社在63个大中城市设立9591个直销店(连锁店),销售收入达83.3亿元。
创新了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据统计,目前约有1.6万家合作社内部建立了党组织,合作社正在成为新形势下党领导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
第二篇:农民合作社促农增收脱贫调研报告
农民合作社促农增收脱贫调研报告
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下面是小编为您推荐的农民合作社促农增收脱贫调研报告,请参阅。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合作社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围绕农民合作社在促农增收脱贫攻坚中的功能作用等当前合作社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一、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6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自治区级示范社12家,市级示范社3家),其中,种植业112家、养殖业45家及农业服务10家,入社社员2564人,带动农户7520多户,2015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产值约亿元。合作社主要经营发展三特水果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养殖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其中威观三特水果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乌鸡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乌鸡商标、无公害水果专业合作社注册孝敬心商标、**生态金花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金花茶商标及**高原果蔬合作社注册**高原商标等。几年来,为合作社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532万元。
二、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帮助成员脱贫的经验做法
(一)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以小农户形成大规模、建设产业链、扩大扶持覆盖面的发展思路,推行合作社七规范、五统一的标准化建设,从而实现农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效带动
我县贫困户发展三特水果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养殖业等优势特色产业。
(二)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合作社通过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可让贫困户获得流转土地收入,既增加了收入,又降低了经营土地的风险,充分利用了闲置土地,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三)在扶贫方式上,合作社致力于村脱困、户脱贫,把合作社纯收入的60%作为合作社成员分红,确保合作社成员收入增长。合作社的这一扶贫方式既为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又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了平台。
三、地方政府发挥合作社作用开展脱贫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2015年我县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百日攻坚大行动,坚持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党员聚在合作社、农民富在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合作社党员围绕中心任务,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象。
(二)开展合作社评选表彰工作。近年来,我县农民合作社迅猛发展,主动适应三特农业发展新形式,开拓创新,转变方式,对促进和推动三特农业提质增效、上档进位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表彰奖励先进,进一步发挥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三特农业提档升级,我县开展了农民合作社评选表彰活动。
三、存在问题
(一)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值小,经营不成规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续了过去农民打伙求财、合股经营的特点,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的现象。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社员为15人,入股会员100人以上的合作社仅7家,有的合作社成员挂名,不参与入股。
(二)管理水平不够高,带动能力不
强。农民发起人的工作热情虽然很高,但普遍缺乏经营管理能力、获取信息的平台及资金,基地硬件设施不齐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加快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目前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生产、轻加工、轻销售,农产品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产品销路不畅,带动农民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增收的能力不强。
(三)制度不够健全,运作不规范。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他们对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制度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往往习惯于听从政府指挥,缺乏必备的管理知识,缺乏决策能力。很多组织内部也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执行不力,往往形同虚设;部分专业合作社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规范,宗旨模糊,责任不清,特别是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组织开展活动较少,导致会员联系不紧密,合作社改组、解体频繁,甚至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空有其名。目前我县167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管理规范、能有序开展工作的只占1/3左右;勉强维持的占1/3;其余1/3基本上有名无实,既无办公室场所,也没有制定相关的章程和制度,更没有没有组织会员开展过任何活动。
四、发挥农民合作社优势带动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将试点农民合作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支持精准扶贫试点合作社发展的措施,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同时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设立程序、运行机制、民主管理、财务核算、利益分配五个规范,完善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功能,使其成为引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逐步形成 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二)赋予农民合作带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新的职责,建议选择产业特色
明显、市场开拓前景较好、内部管理较规范的农民合作社进行试点,实实在在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实现小康。
(三)精准扶贫注入的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基地建设等环节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合作形式上,根据投入的资金规模和合作社的实际需求,可以形式多样、类型各异。既可以是单个项目或某个环节、某个板块上的合作,也可以是整体项目上的合作。具体操作可以借鉴红色股份运作模式。
(四)为进一步带领、帮助精准扶贫贫困户脱贫致富,要统一思想改变以前送钱送物的做法,由输血变为造血,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以产业帮扶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合作社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将贫困户可以以享受扶贫政策的资金入股当地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合作社产业。这样,既可以帮助贫困户找到找准脱贫致富的产业,又可以使适合当地发展的合作社产业做大
做强,实现双赢的目标。
(五)按照实现脱贫定导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要注重衔接,把精准扶贫工作与其他惠农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要认真完善,把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跟上级政策准确衔接,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带动精准扶贫开发新模式工作顺利推进。
第三篇:促农增收汇报
兴义镇促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兴义镇围绕县委“1551”总体思路, 立足自身优质生态资源本底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以全国重点镇建设为契机,以斑竹林景区打造为核心,以农旅融合为切入点,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五个重点,着力五个推进,大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致富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突出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园区提质扩面。突出推进以岷江蔬果、翔生有机、古藤堡葡萄三大园区为主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500余亩(其中:波尔村新流转约土地400亩,用于草业基地建设),实现有机转换生产面积近5000亩,着力提升传统农业生产的附加价值。岷江蔬果园特色果蔬产量已超1万吨,实现产值 4200万元(其中:波尔村新建核桃基地150亩、无花果基地150亩、折耳根基地200亩,完善提升韭菜基地300亩、大宗蔬菜基地500亩,蔬果生产产值达到980万元);完成了7.3公里道路的改扩建和白加黑铺设工程,包装了波尔村蔬菜基地道路建设项目并成功争取到市级资金60万元。翔生农场有机果蔬产量达到600吨,实现产值500万元(其中:在波尔村范围内采用有机生产方式种植水稻约240亩,产值约35万元),形成了小型种养循环示范点,完成了有机堆肥厂和育苗温室用地审批,启动了育苗温室建设。古藤堡葡萄基地启动了酒庄样板区
建设,包装了600亩喷灌、滴灌设施配套相关项目并争取到市级补助资金约120万元(其中:在波尔村葡萄种植基地约45亩)。
二、突出龙头带动,深入推进专合组织建设完善。新注册成立了广滩新苗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余石润诚农机专业合作社、田渡胡氏粤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万和绿色水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兴场土地股份合作社5家农民专合组织;包装了杨牌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生产基地提升建设相关项目,争取到中央奖励扶持资金120万元,并积极帮助其开展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提升,实现蔬菜产量180万公斤,户均增收0.7万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大园区+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参与模式,分层次、分类型将不同劳动强度和不同技术含量的农业生产服务返包到农户,充分扩展农村中老年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空间,落实“4050”甚至“6070”人员农业生产就业岗位600个(其中:波尔村参与此类务工人数约20人),进一步扩大促农增收工作覆盖面。
三、突出资源整合,创新推进一三产业联动互动。结合斑竹林景区打造,以一三产业联动互动为切入点,以产村相融发展和林盘综合整治为主抓手,实施了兴义绿道体系家庭农场培育项目,通过依舍、穿林、傍水的绿道建设和家庭农场、特色农家乐的提档升级,达到串珠成链、和盘托出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深挖生态本底,积极动员产业基础好的村组农户开展林盘综合整治,组织农家乐经营户考察学习,规范接待礼仪,提升经营水平,以
“生态红利”催生“农民自觉”,共同成为景区建设者、服务员和宣传员。截至目前,已完成张河、波尔、万和段绿道新改建(其中:波尔段约2公里);新建成并完善提升了波尔村新兴现代农业园、波尔建明特色家庭农庄等多家集种植、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农家乐(其中: 波尔村新兴现代农业园雇用当地及附近农民14人,营业额达到4000-5000元/天;波尔建明特色家庭农庄营业额约1000-2000元/天);注册了兴场向磊、三合姚佳彬、田渡高平刚、波尔杨仕波4家家庭农场;举办了翔生有机草莓采摘、古藤堡有机葡萄采摘、红阳猕猴桃采摘等涉农会节;通过搭车县上的会节活动,打包推出了番薯藤台湾美食、活活饭店河鲜、龙旺鱼家、小桐鱼家、李豆花农家乐等特色餐饮;正计划启动波尔村付染坊、岷江村黄林盘、纪碾村6组等林盘综合整治;新提供“离土不离乡”的乡村旅游服务就业岗位150余个(其中:波尔村15个),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超过55万人次,实现收入5500万元。
四、突出个性服务,大力推进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全面完成了镇域范围内2万余人的农村劳动力实名制调查,及时、准确、有效地掌握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就业现状、培训意愿等基本信息,并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民就业针对性服务,为农民务工增收打牢基础。截至目前,通过举办专场现场招聘会,提供工作岗位400余个,达成初步求职意向160余人(其中:波尔村13人);通过引入培训机构和定制培训
计划,完成新型农民培训75人(其中:波尔村8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10人、中级木工培训16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50人(其中:波尔村5人);在此基础上,还针对有创业意愿的群众,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等,举办了为期10天的创业培训班,就政策法规、风险防控等创业知识进行了专题讲解;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75人(其中:波尔村3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率达到86%以上。
五、突出精细管理,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一套标准,形成范例模板。针对具体记帐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实际,根据调查记账相关标准,专门制作并分发了简单易懂的模板材料,进行范例详解,力求做到易学易会。双重包挂,加大服务力度。采取领导包挂到户,干部分包到人的方式,加大走访调查力度,及时了解调查户生产、生活和记账情况, 每周电话联系1次以上,每月入户走访2次以上。三类培训,提升记账水平。在每季度“集中培训”和每月“入户指导”的基础上,在发现记账中共性问题时,及时梳理易错点,分类组织“纠错学习”。四级审核,确保数据质量。配备专职调查员1名、辅助调查员2名,形成了记账户自查、辅助调查员初审、统计站复审和数据系统逻辑审核的记账数据四级审核机制。五项评价,强化管理考核。突出数据完整度、记账规范度、账面整洁度、工作配合度和培训到会率5个重点,完善了调查户管理评分和考核办法。
第四篇:做好促农增收加减乘除
最近,我们到县,围绕我市农民收入的构成、制约因素和增收潜力等方面展开调研,从中获得了一些促农增收的启示。
一、我市农民收入的变化特点
从我市农民收入的整体现状看,总体水平偏低、收入差距拉大、增长幅度减缓、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仍十分明显。其变化趋势和特点是: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四)从农村教育看,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据对左坊镇的调查,2003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高中以上的仅占11%。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表现在人均收入上,去年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上年增加了8.8%,但实际获得的人均收入却由441.7元下降到416.5元,降幅为5.8%。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制约了我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和获取收入的能力。
三、实现农民增收的潜力
(一)经济稳步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速虽低于GDp增速,但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没有改变。正是在全市实施“一招三化”战略、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增长的大背景下,才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收入的稳定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大的经济环境以及区域自身的产业积累和发展氛围,必将使农民收入水平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相应得到较大提高。
(四)区域特色经济加大了农民增收的动能。以传统种养业和加工业为基础的“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结构,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务工机会和工资性收入,而且使农民获得超额收益成为可能。如孝桥镇下李村的麻绳产业。2003年,该村加工麻制品销售收入达800万元,实现税收40多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150余人,人均增收400元。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
农业的弱质性、依赖性和滞缓性表明,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断推进和完善。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和领域,又要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好经济薄弱地区、纯农户和低收入户增收;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能尽快见效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具体实施中,要围绕破解农民增收中的制约难题,做好促农增收中的“加减乘除”。
——“加”,就是加重第一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份额,多方面挖掘潜力,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中引农增收。
1、扩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中增收。重点抓好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普及,积极扩大中稻、再生稻和高档优质晚稻的种植面积。突出抓好大米的精深加工,尽快占据粮食产业中最具附加值的环节。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加快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组改造步伐,“全面改、规范改、彻底改”,转变目前粮食加工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并靠大联强,吸收社会资本,组建粮食深加工规模龙头企业,依托粮食主产区优势,切实提高农民的种粮收入。
2、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从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增收。对优势产品布局,打破县区区域界限,按照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产业化基础等进行科学规划。着力抓好已经形成的南丰蜜桔、广昌白莲、金溪蚕桑、黄栀子等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把优势品牌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
3、采取攻特色竞争策略,从挖掘特色经济潜力中增收。一是发展传统特色经济。依托传统手工业、加工业和种养业优势,通过能人的带动作用和农户的主体作用,聚集发展动力;二是着眼生态环境经济。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进而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度假等产业发展;三是挖掘“土”字特色,发展庭院经济。把具有地方乡土气息的“土”鲜品、“土”制品开发、推广出去。
4、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从家庭经营和多业并举中增收。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协会+经济人+农户”的运作模式,把分散经营、规模不大的小农户通过利益机制联结起来;此外,可以采用“合同+保护价格+利润返回部分”等形式,使农民不但能得到农产品原料的收益,还能得到加工销售环节返回的一部分利润,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
——“减”,就是通过农村“人口梯度转移”和“城镇化”建设,减少农业人口,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带农增收。
1、加快城镇化实质性进程,放大促进农民增收效应。根据乡镇的市场、资源特点,合理布局,有步骤地培育城镇集聚人口以及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承载辐射和带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向二、三产业,把小城镇建成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中心,建成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兴业窗口和农业产业化的信息、金融、服务中心,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2、规范城乡劳动力市场及各种劳动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管理,把劳务输出当作产业来抓、项目来做、实事来办,在中介服务、就业跟踪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打造抚州劳务输出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
3、引导推广新型的劳务派遣就业机制。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组建专业劳务公司,与派遣员工建立劳动关系。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就业人员和企业的需求,使劳动者、用工单位、劳务企业在这种就业方式中实现“三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灵活就业途径
4、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与培训。大力培养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在促进城乡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农民工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强化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克服素质差、技能缺、信息少的困难;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农民工在生活居住、劳动就业、报酬收入、教育培训、子女就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乘”,就是发挥“科教兴农”的乘数效应,提高“三农”科技含量,在激活农业各种资源中促农增收。
1、致力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实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兴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评价体系建设,开展农业投入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从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中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2、推进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动力和支撑。把实施良种工程、跨越计划、星火计划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加速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同时,立足对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大力发展优势产品的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设备的引进和开发,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
3、发展各种农产品中介组织和三产服务业。引导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开展跨区域的联合,不断壮大实力,增强其服务功能和带动力,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等,将农民培育成农产品市场的主体。抚州物流业是一支新兴的产业队伍,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导,使其不断壮大。
4、大力兴办农村教育,变农村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积极抓好义务教育,让农村孩子不失学;尽量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使所有农民子女都能得到较好的文化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着力实施“教育富民工程”。
——“除”,就是革除制约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体制弊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提高服务“三农”的效率中助农增收。
1、进一步规范各项“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格推行农民负担预决算、监督卡和专项审计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正确消费,减轻农民的社会负担;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监督,提高透明度,切实把农民的利益维护好、保护好。
2、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强农民增收后劲;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
3、拆除城乡壁垒,加快农村“准市民”向市民转变。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解决目前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统一城乡就业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开方便之门。
4、推进农村土地和金融改革创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收益权;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增加小额贷款,补助补贴等形式,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5、加快形成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适当调整积累与消费比例,完善分配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抓紧在农村进行社会保障、社会统筹及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践,尽快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做好促农增收加减乘除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调查报告
关于xx县尊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的调查报告
xx县粮食局
在xx镇尊三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劳弱户、外出户不再为种田而担心,邻里间也不会出现为土地争执引起的纠纷,农民不但能学到科学种田的本领,还能获得一笔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刘保元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一年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和国家粮补5000多元,还能从合作社获取
劳工费8000元,“参加合作社比自己种田成算多了,不要担风险,还能照顾家庭,搞第三产业。”
尊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建在该村31组。该组地处马丰公路西侧,有52户农户,345亩耕地。土地集中且肥沃,历史上就是粮棉丰产方基地。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出现了有田无人种甚至抛荒的现象。有些农户因为缺技术,严重影响了种植效益。去年,村党支部征得村民同意,决定成立尊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实行土地流转,变农户分散经营为合作社集体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费每亩800元,每年6月30日前通过“一折通”结算到农户,国家规定的粮食补贴和农资补贴按照流转实际面积仍发给各农户。一些农户有顾虑,认为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后没事可做了,尤其是没有稻草打草绳,副业收入减少了,人畜粪没地方可去了。为了打消农户顾虑,合作社郑重向农户承诺,凡是流转土地的农户,合作社用工优先考虑,按照劳动强度每天发给劳务收入25元至40元;农户的人畜粪,合作社按质收购;麦熟秸秆还田,稻熟稻草归土地流转农户打草绳。合作社还承诺,土地流转后,农户不需要任何种田成本,也不需要担任何风险,每亩土地每年可净得880多元,而且,参加劳动还可得一笔劳务费,比自己种田划算。农户的顾虑打消了,合作社在秋播前将345亩耕地全部流转过来,并作为良种繁育基地。随后,合作社又与农林部门联系,挑选了13个小麦新品种在基地上种植,并在秋播前一次性规划种植到位。
为了建好新品种良种繁育基地,合作社积极向省、市、县争取了项目投资40万元,工程绿化造林3.5万元。将整个基地划分成四大功能区,每个功能区之间沟、渠、路和绿化配套,形成道路贯通、水系畅通、绿树成荫的风景线。今年夏熟,合作社种植了17个水稻新品种、16个棉花新品种,做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育苗、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肥水管理。合作社建立了8个作业组,和专业栽插队、专业治虫队、专业收割队、专业灌排组。农药、化肥由合作社统一购买,农机具由合作社统一调度,技术服务由合作社邀请专家统一指导。
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规范管理,精心繁育稻、棉、麦优良新品种,有效地推进了农业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化解了农民种田风险,壮大了集体经济,今年可望获利2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