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发挥十大体系建设作用促农增收
如何发挥十大体系建设作用促农增收
在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1月正式提出以机制体制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十大体系”建设以来,“十大体系”已成了广大干部群众熟知的“关键词”。
建立十大体系,是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和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又是开创赣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胆实践。主要包括建立和健全
政策法规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物流服务体系、贸易服务体系、产权交易体系、口岸服务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十个方面。建设好“十大体系”,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正确的政绩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加速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对接互动,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年多来,体制机制创新的积极效应开始在各项工作和各个领域中显现,建设“十大体系”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收获:全方位地搭建了对接长珠闽的政策框架、深层次地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力度地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有序地理顺了部分机构职能、强有力地推进了全民创业、大幅度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多渠道地给民众带来了实惠等。
可以说,建设“十大体系”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在城区是显而易见的,各项体制机制、市场规则和基础设施的对接,让我们城区的发展环境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和提升,但相对而言,“十大体系”在乡镇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我县是个农业大县,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关系到我县48.7万农业人口能否增加收入、关系到gdp的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等。目前,我县已有部分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如脐橙、烤烟等。有部分农户通过这几项支柱产业也走上了致富路,但大部分农户还是徘徊在致富路口,还在探索、决择,全县农业经济的总体水平还没有上去。可以说,我县可以发展的特色产业有不少,比如我乡的腐竹、五云的无公害蔬菜、沙地的板鸭等等,各个乡镇都能拿出2-3个特色产业,可谓是“百花齐放”,但综合起来看现在还是比较杂乱,没有一个很系统的产业规划。这些年逐步建立起来的“协会”,有些能真正的发挥作用,有些就是“徒有虚名”。不是说这些没有发挥作用的协会组织没人管,而是在体制机制、产业政策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他们想把它管理好也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我们尽快把物流服务体系、贸易服务体系完善好,努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
二是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现在下到乡村里,能见到的村民多是老人和小孩,16-40周岁的劳动力都是“凤毛麟角”,更别说是高学历、有经济头脑、有技术的人才了。就拿我乡的下杨村为例:全村总人口有1100余人,其中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有52人,今年外出务工人员达600余人,而在家的16-40周岁的劳动力只有46人,高中以上学历的仅有9人。村里发展烤烟产业,劳力缺乏是个主要问题;村里有大面积的山地适合开发果园,也因为没人开发而要依靠外来的投资;以前大部分农户会做腐竹,现在也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人会做了。从这个村的现状可以看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还有,据新华网报道:当前我国农村实用人才缺乏问题相当突出,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0.6%。0.6%——这是一个低得让人吃惊的比例!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农村人才的流失,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有农村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少等等。可农村要发展,就离不开这些人才。如何留住本地的人才资源,如何才能引进外面的人才来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是农民得实惠效果不明显。“十大体系”建设以来,随着各个体系的逐步完善,能得到实惠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可真正直接得到实惠的农民不多。“十大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活动可以说是同样重要,各个乡镇都同时在抓,可现在在农民中间,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比了解十大体系的人要多出很多,这是为什么?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农村建设是让农民实实在在的看到了、得到了实惠,而“十大体系”建设则更体现在一个大的范畴,一种长远的利益。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十大体系建设的作用,更好的促进农民增收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加速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我们要及时出台涉农方面相关的配套文件。政策就是利益调整,我们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建立新的利益格局。抓好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使之真正见效,特别是在扶持产业发展、建立农产品龙头企业优惠政策等方面,一定要严格执行,并做好现有政策法规的跟踪。任何一级政府都希望本辖区的人民谋发展、谋繁荣,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抓住执法这个关键,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就抓住了这个关
键,牵到了牛鼻子。牵到了牛鼻子,整头牛才会动起来。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振兴农村经济
要发展物流业,首先要搞好物流规划。物流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各方面都需要有共同遵循的规划;物流过程本身存在“背反”现象,需要有规划的协调,物流领域的建设投资,容易出现更严重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巨大,需要有规划的引导;跨越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实现物流跨越式的发展,也需要有规划的指导。二是搞好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信息是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推进器,它包括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数据交换平台、行业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系统五个层次。物流信息化对物流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信息技术是物流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物流信息化在降低物流成本、缩短物流时间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点我们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活动中“网络新村”的建设逐步完善,但也要逐步解决农民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短缺等问题。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型经营,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展物流业,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要发展物流业就要求我们要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的知名品牌,培育壮大我们的主导产业。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发展畜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要着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有机结合(即企业十协会十农户)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全力构建创业平台,吸引丰富的人力资源发展农村经济
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吸引人才,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现阶段,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要形成“五支队伍”,即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技能型队伍以及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近两年,在乡镇这个层次,党政人才队伍力量得到充实,一大批年轻的、高学历的公务员加入了乡镇干部这支队伍,可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在农村还是非常缺乏的,而缺少了这些主力军,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就显得有些冷清。载体与平台的形成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只有从进一步完善体制、优化环境等多方面着手,全力构建一个诚信、公正、文明的创业平台,吸引本地及外地的有识之士在农村创业,整合资源、创新用人机制、增加总量、盘活存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岗位,干成事的有地位,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落实全民创业促进农村经济
社会保障为和谐创业营造着和谐、安定、公平的创业环境,和谐创业又可以为社会保障增强经济基础实力,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权的一道兜底的安全网。目前,我们已形成了生活救助、司法救助等制度,但是,我们的救助还存在着覆盖面窄、标准偏低、机制不完善、救助手段滞后、政策不配套、救助内容单一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和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农村保障还有很大的差距,生活救助对象只限于一小部分特困人员,就这一小部分补助的标准也很低,需要我们大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在继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等现有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要逐步探索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二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由于受到经济的约束,现在各个部门一说到“救济”都会有种无力感,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的拓宽筹资渠道,调配好各项保障资金;三是积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救助工作。这部分人是现在生活在农村的主要群体,我们要更多的关爱这个群体,消除外出务工、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推动全民创业。
建设“十大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干好的,我们只有排除干扰、脚踏实地、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的抓紧抓好。只要树立了“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对群众有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的意识,我们就能建立起更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就能把十大体系建设的更快更好,有力地促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篇:促农增收汇报
兴义镇促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兴义镇围绕县委“1551”总体思路, 立足自身优质生态资源本底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以全国重点镇建设为契机,以斑竹林景区打造为核心,以农旅融合为切入点,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五个重点,着力五个推进,大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致富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突出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园区提质扩面。突出推进以岷江蔬果、翔生有机、古藤堡葡萄三大园区为主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500余亩(其中:波尔村新流转约土地400亩,用于草业基地建设),实现有机转换生产面积近5000亩,着力提升传统农业生产的附加价值。岷江蔬果园特色果蔬产量已超1万吨,实现产值 4200万元(其中:波尔村新建核桃基地150亩、无花果基地150亩、折耳根基地200亩,完善提升韭菜基地300亩、大宗蔬菜基地500亩,蔬果生产产值达到980万元);完成了7.3公里道路的改扩建和白加黑铺设工程,包装了波尔村蔬菜基地道路建设项目并成功争取到市级资金60万元。翔生农场有机果蔬产量达到600吨,实现产值500万元(其中:在波尔村范围内采用有机生产方式种植水稻约240亩,产值约35万元),形成了小型种养循环示范点,完成了有机堆肥厂和育苗温室用地审批,启动了育苗温室建设。古藤堡葡萄基地启动了酒庄样板区
建设,包装了600亩喷灌、滴灌设施配套相关项目并争取到市级补助资金约120万元(其中:在波尔村葡萄种植基地约45亩)。
二、突出龙头带动,深入推进专合组织建设完善。新注册成立了广滩新苗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余石润诚农机专业合作社、田渡胡氏粤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万和绿色水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兴场土地股份合作社5家农民专合组织;包装了杨牌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生产基地提升建设相关项目,争取到中央奖励扶持资金120万元,并积极帮助其开展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提升,实现蔬菜产量180万公斤,户均增收0.7万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大园区+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参与模式,分层次、分类型将不同劳动强度和不同技术含量的农业生产服务返包到农户,充分扩展农村中老年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空间,落实“4050”甚至“6070”人员农业生产就业岗位600个(其中:波尔村参与此类务工人数约20人),进一步扩大促农增收工作覆盖面。
三、突出资源整合,创新推进一三产业联动互动。结合斑竹林景区打造,以一三产业联动互动为切入点,以产村相融发展和林盘综合整治为主抓手,实施了兴义绿道体系家庭农场培育项目,通过依舍、穿林、傍水的绿道建设和家庭农场、特色农家乐的提档升级,达到串珠成链、和盘托出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深挖生态本底,积极动员产业基础好的村组农户开展林盘综合整治,组织农家乐经营户考察学习,规范接待礼仪,提升经营水平,以
“生态红利”催生“农民自觉”,共同成为景区建设者、服务员和宣传员。截至目前,已完成张河、波尔、万和段绿道新改建(其中:波尔段约2公里);新建成并完善提升了波尔村新兴现代农业园、波尔建明特色家庭农庄等多家集种植、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农家乐(其中: 波尔村新兴现代农业园雇用当地及附近农民14人,营业额达到4000-5000元/天;波尔建明特色家庭农庄营业额约1000-2000元/天);注册了兴场向磊、三合姚佳彬、田渡高平刚、波尔杨仕波4家家庭农场;举办了翔生有机草莓采摘、古藤堡有机葡萄采摘、红阳猕猴桃采摘等涉农会节;通过搭车县上的会节活动,打包推出了番薯藤台湾美食、活活饭店河鲜、龙旺鱼家、小桐鱼家、李豆花农家乐等特色餐饮;正计划启动波尔村付染坊、岷江村黄林盘、纪碾村6组等林盘综合整治;新提供“离土不离乡”的乡村旅游服务就业岗位150余个(其中:波尔村15个),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超过55万人次,实现收入5500万元。
四、突出个性服务,大力推进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全面完成了镇域范围内2万余人的农村劳动力实名制调查,及时、准确、有效地掌握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就业现状、培训意愿等基本信息,并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民就业针对性服务,为农民务工增收打牢基础。截至目前,通过举办专场现场招聘会,提供工作岗位400余个,达成初步求职意向160余人(其中:波尔村13人);通过引入培训机构和定制培训
计划,完成新型农民培训75人(其中:波尔村8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10人、中级木工培训16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50人(其中:波尔村5人);在此基础上,还针对有创业意愿的群众,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等,举办了为期10天的创业培训班,就政策法规、风险防控等创业知识进行了专题讲解;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75人(其中:波尔村3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率达到86%以上。
五、突出精细管理,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一套标准,形成范例模板。针对具体记帐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实际,根据调查记账相关标准,专门制作并分发了简单易懂的模板材料,进行范例详解,力求做到易学易会。双重包挂,加大服务力度。采取领导包挂到户,干部分包到人的方式,加大走访调查力度,及时了解调查户生产、生活和记账情况, 每周电话联系1次以上,每月入户走访2次以上。三类培训,提升记账水平。在每季度“集中培训”和每月“入户指导”的基础上,在发现记账中共性问题时,及时梳理易错点,分类组织“纠错学习”。四级审核,确保数据质量。配备专职调查员1名、辅助调查员2名,形成了记账户自查、辅助调查员初审、统计站复审和数据系统逻辑审核的记账数据四级审核机制。五项评价,强化管理考核。突出数据完整度、记账规范度、账面整洁度、工作配合度和培训到会率5个重点,完善了调查户管理评分和考核办法。
第三篇:抓阵地建设 促作用发挥
抓阵地建设 促作用发挥
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党员人数越来越多,如何让他们更好的发挥作用,一直是镇党委力求解决的问题。镇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建立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原则,抓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现将我镇工商联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做如下交流:
一、党支部基本情况
***镇工商联党支部成立于2001年6月,从成立之初的5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12名党员,走过了风雨十年。党支部的党员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街道的个体户,其中大学生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该支部先后于2002年至2004年被镇党委评为“***镇先进党支部”,2006年被镇党委评为“***镇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主要做法
(一)抓制度,建立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1.选好配强党组织负责人。镇党委非常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指定党委副书记为工商联党支部专职联系人。通过明确标准、拓宽渠道、严格程序等措施,把思想
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型优秀党员选配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有力推动了党组织建设。
2.健全学习制度。支委会制定学习长效机制,把每月15号定为学习日,并把各项制度和工作内容规范上墙。严格落实集体学习、个人自学、调查研究等制度,确保学习效果。增强学习针对性,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围绕提高能力学、紧贴职责学、盯着薄弱环节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年由镇党委领导为其上一次党课,认真撰写各种学习心得体会和总结。在党支部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并作为年终民主评议的扣分依据。
3.落实考评制度。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党支部年初制定了党建工作计划,支委会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党员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和考评制度,采取一季一通报、半年一总结、年底总考评的方式“查阅走访”督导检查,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方案,提高党建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二)抓活动,丰富党建工作内容
1.开展扶贫助困活动。工商联党支部的党员来自于全国各地,他们把勐混当成家乡,坚持为辖区内的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组织党员开展祭扫烈士陵园、看望老人、清理排水沟、杂草、清扫大街、栽树、修缮厕所等志愿服务活动,10年来共计参加义务劳动的党团员达600余人次,捐资5000多元。
2.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党支部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响应上级号召,开展“结对帮扶”活动。2005年支部与***村党总支的贫困党员****结为帮扶对子,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挥支部党员经营管理的优势,结合****同志的实际情况,通过三年努力,****偿还了5000元的借款,2008年家庭收入11748.5元,人均收入达2349.7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3.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2011年,在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提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向建党90周年献礼号召中,党支部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他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的精神。支部带领党员们在***镇与国道214线连接线大约500米的公路两旁栽种樱花树,在没有工作经费的情况下,党员们自发筹集经费300元,购买了140棵樱花树苗和培土。目前这条路已被确定为“工商联党支部示范路”。
(三)抓培训,巩固党建工作基础
1.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利用“三会一课”和创先争优等活动载体,利用镇党委和党支部的学习活动日,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在生产经营、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工商联党支部的党员,应生活的需要不断的流动,党支部密切关注流动党员思想、生活
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定期、不定期派人上门与党员谈心,了解党员在外的学习、生产经营情况,及时掌握外出流动党员的个人思想动态,使他们能够及时参加党组织活动,做到党组织教育活动“一个也不能少”。
(四)抓联创,推动党建工作新格局
工商联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共青团、妇女和工会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党的组织基础、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党建带工建中面临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目前,***镇工商联个体协会有共青团员18人,工会会员42人。在各项活动中,党支部不仅对内严格要求,还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团结起来,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党支部工作经费紧张。不能很好的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2.办公场地紧张。镇党委、镇政府一直以来很支持党支部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不足、办公地点有限,目前,支部和镇老年协会合属办公。
3.办公设备紧张。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办公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办公设备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决议,服从党委统一领导,镇党委加大对党支部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党支部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2.加大经费投入。镇党委在工作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挤出部分党建经费,分期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活动场所办公设备进行配备。
3.开展内容丰富的党建活动,增强对党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镇党委指导党支部开展一些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党员积极参与,使党员在参与中增强向心力。
4.帮助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实际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我镇党委将积极服务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各阶层党员的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做好促农增收加减乘除
最近,我们到县,围绕我市农民收入的构成、制约因素和增收潜力等方面展开调研,从中获得了一些促农增收的启示。
一、我市农民收入的变化特点
从我市农民收入的整体现状看,总体水平偏低、收入差距拉大、增长幅度减缓、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仍十分明显。其变化趋势和特点是: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四)从农村教育看,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据对左坊镇的调查,2003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高中以上的仅占11%。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表现在人均收入上,去年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上年增加了8.8%,但实际获得的人均收入却由441.7元下降到416.5元,降幅为5.8%。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制约了我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和获取收入的能力。
三、实现农民增收的潜力
(一)经济稳步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速虽低于GDp增速,但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没有改变。正是在全市实施“一招三化”战略、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增长的大背景下,才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收入的稳定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大的经济环境以及区域自身的产业积累和发展氛围,必将使农民收入水平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相应得到较大提高。
(四)区域特色经济加大了农民增收的动能。以传统种养业和加工业为基础的“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结构,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务工机会和工资性收入,而且使农民获得超额收益成为可能。如孝桥镇下李村的麻绳产业。2003年,该村加工麻制品销售收入达800万元,实现税收40多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150余人,人均增收400元。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
农业的弱质性、依赖性和滞缓性表明,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断推进和完善。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和领域,又要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好经济薄弱地区、纯农户和低收入户增收;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能尽快见效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具体实施中,要围绕破解农民增收中的制约难题,做好促农增收中的“加减乘除”。
——“加”,就是加重第一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份额,多方面挖掘潜力,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中引农增收。
1、扩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中增收。重点抓好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普及,积极扩大中稻、再生稻和高档优质晚稻的种植面积。突出抓好大米的精深加工,尽快占据粮食产业中最具附加值的环节。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加快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组改造步伐,“全面改、规范改、彻底改”,转变目前粮食加工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并靠大联强,吸收社会资本,组建粮食深加工规模龙头企业,依托粮食主产区优势,切实提高农民的种粮收入。
2、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从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增收。对优势产品布局,打破县区区域界限,按照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产业化基础等进行科学规划。着力抓好已经形成的南丰蜜桔、广昌白莲、金溪蚕桑、黄栀子等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把优势品牌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
3、采取攻特色竞争策略,从挖掘特色经济潜力中增收。一是发展传统特色经济。依托传统手工业、加工业和种养业优势,通过能人的带动作用和农户的主体作用,聚集发展动力;二是着眼生态环境经济。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进而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度假等产业发展;三是挖掘“土”字特色,发展庭院经济。把具有地方乡土气息的“土”鲜品、“土”制品开发、推广出去。
4、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从家庭经营和多业并举中增收。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协会+经济人+农户”的运作模式,把分散经营、规模不大的小农户通过利益机制联结起来;此外,可以采用“合同+保护价格+利润返回部分”等形式,使农民不但能得到农产品原料的收益,还能得到加工销售环节返回的一部分利润,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
——“减”,就是通过农村“人口梯度转移”和“城镇化”建设,减少农业人口,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带农增收。
1、加快城镇化实质性进程,放大促进农民增收效应。根据乡镇的市场、资源特点,合理布局,有步骤地培育城镇集聚人口以及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承载辐射和带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向二、三产业,把小城镇建成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中心,建成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兴业窗口和农业产业化的信息、金融、服务中心,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2、规范城乡劳动力市场及各种劳动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管理,把劳务输出当作产业来抓、项目来做、实事来办,在中介服务、就业跟踪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打造抚州劳务输出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
3、引导推广新型的劳务派遣就业机制。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组建专业劳务公司,与派遣员工建立劳动关系。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就业人员和企业的需求,使劳动者、用工单位、劳务企业在这种就业方式中实现“三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灵活就业途径
4、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与培训。大力培养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在促进城乡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农民工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强化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克服素质差、技能缺、信息少的困难;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农民工在生活居住、劳动就业、报酬收入、教育培训、子女就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乘”,就是发挥“科教兴农”的乘数效应,提高“三农”科技含量,在激活农业各种资源中促农增收。
1、致力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实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兴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评价体系建设,开展农业投入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从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中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2、推进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动力和支撑。把实施良种工程、跨越计划、星火计划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加速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同时,立足对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大力发展优势产品的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设备的引进和开发,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
3、发展各种农产品中介组织和三产服务业。引导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开展跨区域的联合,不断壮大实力,增强其服务功能和带动力,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等,将农民培育成农产品市场的主体。抚州物流业是一支新兴的产业队伍,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导,使其不断壮大。
4、大力兴办农村教育,变农村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积极抓好义务教育,让农村孩子不失学;尽量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使所有农民子女都能得到较好的文化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着力实施“教育富民工程”。
——“除”,就是革除制约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体制弊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提高服务“三农”的效率中助农增收。
1、进一步规范各项“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格推行农民负担预决算、监督卡和专项审计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正确消费,减轻农民的社会负担;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监督,提高透明度,切实把农民的利益维护好、保护好。
2、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强农民增收后劲;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
3、拆除城乡壁垒,加快农村“准市民”向市民转变。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解决目前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统一城乡就业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开方便之门。
4、推进农村土地和金融改革创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收益权;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增加小额贷款,补助补贴等形式,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5、加快形成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适当调整积累与消费比例,完善分配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抓紧在农村进行社会保障、社会统筹及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践,尽快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做好促农增收加减乘除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勉县秸秆综合利用促农增收
勉县秸秆综合利用助力经济生态互动发展
勉县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问题,疏堵结合,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发展。
勉县是陕南农业大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49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23多万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问题,该县积极探索多种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一是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和免耕盖草播种技术,县农机部门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扩大机收作业面积,同步实行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农技部门不断探索农艺新技术,推广小麦免耕盖草播种技术。全县夏、秋机收面积12万亩,占小麦、水稻种植面积的40%,全年实现小麦秸秆粉碎还田3万亩,稻草秸秆粉碎还田5万亩,推广免耕盖草播种技术近1万亩,秸秆粉碎及长草覆盖直接还田面积占20%,还田秸秆量近6万吨。二是大力发展稻草编织加工产业化项目。全县从事草制品加工企业37家,组建草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2家从事草帘、草垫加工与销售,年加工利用秸秆10万吨左右。三是推广秸秆饲料技术,实现过腹还田。全县发展畜牧养殖秸秆青贮大户850户、建设青贮池800多个,年消化秸秆近2万吨。四是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应用技术,积极示范推广秸秆沼气和秸秆气化技术,全县建成沼气示范村25个,建成沼气池1.8万多口;组织2家炉具企业深入秸秆产生量大、露天焚烧隐患大的10多个集镇及50余个重点村巡回演示,推广秸秆气化、生物质炉具200余户。此外,还推广了秸秆沤肥、利用秸秆发展食用菌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