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园林中灰空间
园林中“灰空间”的设计
背景知识
“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牷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日本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也可以说是“从
内部进行的环境设计”。
“灰空间”一说,大都指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属过渡性地带,即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
然而,对于空间的创造,空间体验占同样重要地位的园林设计而言,即使不提这一名词,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也显得十分突出,其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诸如园林中各要素间的过渡,映衬;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城市大空间的衔接;自然
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转换等,灰空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空间和实体的艺术创造,灰空间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景观因素,它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由此产生有强烈对比效
果的虚与实。留园入口空间“一波三折”的处理手法是极佳的佐证。
鉴于此,有必要对园林中的灰空间做出探讨、总结。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又最易被忽视的。细部体现水平,细部同样表达着对人的关心。
植被、水体———硬质空间的柔化园林设计中植被、水体的应用对于硬质空间的柔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特色,为景观提供了富有生机,充满感性、活力的空间。不同形式,不同色彩的组合、搭配在视觉、听觉上给人以感观的刺激;也因为在形式、色彩上的变化,给园林景观在时间上以空间的转换,不至于单调、无变化。
台阶———不同高差的转化台阶是不同高差的地面结合方式之一。虽然,属于交通性质的过渡空间,但也能创造出动人的线的造型,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台阶在园林设计中往往会摆脱其纯功能性,夸大并与场地结合,营造出多功能极富韵律感的空间。
小品———视线的引导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如花坛、灯具、雕塑、花架、座椅等,一般是出现在不同空间的连接处,像开放空间与秘密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园林内空间与城市外空间。小品在此不仅起着点缀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视线的引导和汇聚,形成焦点,标志着此空间与彼空间的区别,暗示其存在。
铺装———空间的划分园林设计中地面铺装同样起着对空间进行划分的作用。当然,这里并非单指在材料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体现在形式上的变化。古代的卵石模纹,日本的“榻榻米”都因其自身形式的组合,使得所在空间或突出,或连续。在视觉上、心理上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园林中各要素并非孤立的存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会相互穿插、相互渗透,才会显出作品的整体协调性。只是在某一部分,某种要素会占着主导地位,而使其自身得以强调罢了。
园林城市上海森林与城市园林之异同
城市森林与城市园林既相同又有区别。从功能作用看,城市园林侧重于游憩、活动、科教、景观,注重视觉效果,而城市森林也有这方面功能作用,但侧重于生态功能,需大规模造林绿化,体现野趣,更注重绿肺功能。从学科来看,城市园林绿化属于边缘科学,城市森林则是以林学为基础,综合森林生态学、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多门学科,而林学是一门传统的非边缘科学。从建设目标看,虽然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都以绿化为基本手段,并以自然为范本模拟自然,但是园林讲究艺术和美,而城市森林则更强调地域规模,讲
究林相、林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自然性。
由于历史原因,上海城市森林滞后于城市园林,大力发展城市森林有利于重建、恢复城市的生态系统,以及改善和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发
展上海城市森林必须运用新的理念,贯彻如下原则:
一是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城市森林规划建设必须从整个城市角度来考虑,城市森林与城市
园林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和有机结合,发挥城市森林的整体功能和系统功能。
二是地带性原则,种植树木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用
符合上海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地带性植物,重视乡土树种挖掘。
三是群落良性循环的原则,按照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本地条件,协调组合建设城市森林中植物群落与种类、种群结构,使森林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
群稳定,经过长期抚育,形成平衡的森林生态。
四是生物多样性原则,既要保护、维持已有稳定的植物群落和生物区系,保存、保留不同的生态条件,又要模拟自然引进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植物种类
和种群或种植符合当地条件的乡土树种。
绿地三大功能
满目绿色、优美舒心的小区环境越来越被视为喧嚣城市中的宁静空间。据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向荣教授介绍,绿地为改善局部环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绿化率高的小区能够做到绿树成阴、青草萋萋,在黄土不露天的情况下,小区内尘土较少,也就是空气质量报告中“可吸入颗粒物”一项指标大大低于绿化覆盖率低的地区,绿地降粉尘能力可达20%-30%。
其次,绿化较好的居住小区更显得安静,也体现着绿地对降低噪音的一份功劳。调查显示,降低噪音较好的绿化植物配植是高大乔木、花灌木与宿根花卉分层次栽植,形成一片绿色隔声墙,而目前流行的“疏林草地”种植方式虽然隔声效果稍逊色一些,但也能起到一定噪音阻隔作用。同时,小区绿地在炎热的夏季能起到降温作用,一方面绿地本身能吸收热能,使小环境温度降低1℃左右,另一方面良 好的绿色景观使人们心情愉悦,比只见群楼、水泥路面的枯燥景观自然产生心理上的调温作用。
最后,小区内绿地为居民在突发事件时提供避难场所,如发生地震、火灾等。在90年代日本阪神大地震中,绿地为减少人员伤亡起到重大作用,从这一点上讲,绿地成为灾害事件中人们逃生的“绿舟”。
灰空间
基本概念:灰空间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也可理解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
[设计随想]浅谈建筑的灰空间
一说到“建筑的灰空间”,想到最多的恐怕就是以安藤忠雄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建筑师,一直对“灰空间”很有兴趣,正好借这次论文的机会,谈一下我对“建筑灰空间”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现在所谓的“灰空间”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适用日本茶道创诗人敢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就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就是那种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这种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
按照我的理解,就像灰色是黑白的过渡色一样,“灰空间”就是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或者说是内容与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由于它的存在,冲破了封闭空间的制约而争取与户外空间取得更加广泛的联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情景交融。
在黑川纪章之前,在中国民居中就已有了很多应用比如江南水乡常见的建筑形式—廊棚就是典型的灰空间的作法,这做法的初衷是使商家贸易、行人过往免受日晒雨淋之苦。这些灰空间的应用除了给行人带来行动上的方便外,还连接了室内外,充分与自然沟通。
我们现代的设计中就常常用到这个因素,因为灰空间常因其暧昧性和多义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用黑川纪章的原话就是“这种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如果把灰空间看作是一种室内外空间的过渡,那就太狭隘了,它在园林空间以及城市大空间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中运用了“灰空间”的手法,形式多以开放和半卡放为主。使用恰当的灰空间能带给人们以愉悦的心理感受,使人们在从“绝对空间”进入到“灰空间”时可以感受到空间的转变,享受在“绝对空间”中感受不到的心灵与空间的对话。而实现这种对话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用“灰空间”来增加空间的层次,协调不用功能的建筑单体,是其完美统一。
2、用“灰空间”界定、改变空间的比例。
3、用“灰空间”弥补建筑户型设计的不足,丰富室内空间。
之于常人关系最密切的“灰空间”恐怕要数住宅的玄关了,它与客厅等其他空间的界定有时很模糊,但就是这种空间上的模糊,既界定了空间、缓冲了视线,同时在室内装修上又成为了各个户型设计上的亮点,为家居环境的布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灰空间”不光在空间上有它的位置,在颜色等其他方面也有一席之地,这正好暗合了黑川纪章的话。心理卫生专家认为,随着窗外季节的不同变化改变室内的环境空间,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正确的利用“灰空间”,可以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
总之,“灰空间”的存在,使我们的在心理上也产生了一个转换的过渡,有一种驱使内外空间交融的意向。人们早已习惯将灰空间运用于建筑设计和场地的营造之中,用来创造出一些特殊的空间氛围。我们在设计中,只有注重空间的营造尤其灰空间的作用,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更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篇:园林中的廊
多学博见,和而不同
园林中的廊
园林是在古代建筑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才出现的。园林的最初形式是商代的苑,仅仅为帝王提供狩猎和行乐,苑内的建筑也仅仅只有供观察天文和瞭望的高土台。到了西周出现了囿,规模变大,囿内的建筑也有了灵沼和灵台等。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形成了如今这北方园林风格宏丽、雄壮,南方园林风格清秀、婉约的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群。
园林是一处让人休憩、的场所,因而在园林内必要的建筑是不可或缺的。在观察了众多的园林建筑后就会发现:无论是作为宫殿建筑群最辉煌的现存代表紫禁城建筑群和皇家园林颐和园之间;还是作为遍布全国以地区风格为特征的现存古代民居与相应的同样具有区域特征的私家园林之间,它们的建筑形式与构造工艺是十分相似的。在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形式,如廊、亭、桥、舫、榭等,在大多数的园林内都存在,这些建筑无不是从一般的建筑中分离出来而加以典型化,在非园林建筑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原型。
廊,是由古代房屋的檐下部分——庑发展而成的。古代园林家在解释园林中廊的由来时说它是“庑出一步”,即是说它是满足遮挡风雨日晒的功能需要而演变出来的,这种“庑出一步”的廊,就是我们在一般居民中也能见到的檐廊。而在园林中的廊,早已从檐下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有的已从主体建筑的附属地位跃居为声名显赫的主景,变得十分出名。
我国明末的园林家计成在《园治》中说:“宜曲立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迹,通花渡壑,蜿蜒无尽„„”这是对园林中廊的精炼概括。
园林中的廊实际上是一条带屋顶的路,它就像游人在游览那些古
多学博见,和而不同
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它凌空跨于水上,真所谓“浮廊可渡”,将水面的空间半通半隔,增加了水源深度和水面的辽阔。并且造型优美,似卧虹临水,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又因它如水波起伏不停,故又称波形廊。
廊这种建筑形式,在江南园林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它不仅是联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组成园林动观与静观的重要手法。经过了时代的发展,在古代园林艺术的加工之下,已经不再是“庑出一步”,在人屋檐下了,在一些著名的园林内反而更能够吸引游人的目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园治》 作者:计成
《中国古代园林》 作者:耿刘同
《中国古代建筑》 作者:楼庆西
《中国古典园林史》 作者:周维权
姓名:耿孝乐
第三篇:园林中见人生哲理故事
中国的园林建筑蕴含着三个字:隔、抑、曲,如同我们意识中的静、感、悟。
一个“隔”字,园林建筑中是隔开的景区,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个生命整体。这样可以见园景的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又可使人有施遇不尽之感,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壶中天地于是变宽了,一勺水见出了深处,一拳石也葆有了趣味,这就如同静下来的你,思维中慢慢地除去杂念,静心养性,淡出云天外,坐看云起时。静下来心如海阔,情似天空,静静时一花一世界,一心一佛性。
“抑”字更能体现静下来的人,如何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和新的旅程。抑是园林中障碍物,如巨石、牌封等。障碍目的在于开阔。一旦转过障碍,其意正是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处。一抑,使得景物暂时出现空白,犹如发箭时回拉,一放,则如手松箭发,在一片空白中映出最盎然的生机,抑犹如一剂清凉剂,抑后之放,园林中的抑就如同刚刚如静中的心灵,在新的意识中又一次旋起狂澜,达到精修后的大彻大悟,大快活境界,悟得人性和人生的所生、所活、所在、所止。
“曲”字,更如同大悟之后的人生,不管景如何,意如何,我就是我,智慧的我,欢乐的我。中国园林中的曲有韵味,曲中有折之法,曲折是园林的命脉,园林重曲线,如同生命重曲折,中国的建筑同人生一样,看中的是漫漫人生路曲折的经历,这也如中国古建筑需要的,那种曲线中优点运动,也是运动中的优点,曲线的构造,就形成了自然的生命力。而人也是自己主宰了曲线的生命。所以,曲是园林的灵魂。如同人的灵魂。没有生命中曲折过的灵魂是不健全的人生灵魂。
中国园林的三步意境,从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内涵:静、感、悟的原理。从建筑体现出了中国哲学中的悟道人性。人与物同感相似的是中国文化。如你想进一步领会人生的真趣,你可以去找一处园林,漫步有思,细细品味。用一种空无和放下一切的心态,去忽见一汪池水,碧波荡漾,豁然平旷,随后步入回廊,过曲桥沿着墙,随行要步,随步观景,景中见曲,曲景相和,一行回廊,几曲清流,幽深的洞穴,蜿蜒的阶梯和那波澜起伏的围墙,参差错落的花墙相呼应,悠悠回环,流转不绝。那时你会必有所悟,你会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影响,一种人生的变化,你会感到历史与现实的交错,物心相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人生价值的所在。感叹,如此美景,吾辈何不早得知其意。世间还有什么踏不出的路吗?
第四篇:GIS在园林中的应用
GIS在园林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它是属于从现实世界中采集、存储、提取、转换和显示空间数据的一组有力的工具,能够解决各种复杂的地理相关问题,并且工具的集合具有内部联系。本文从GIS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和GIS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两方面来浅谈GIS在园林中的具体应用。
园林设计的第一步即是“相地”。计成在《园冶》的第一卷中说“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可见合适的选址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的项目中, 往往是项目所有者提出建议地点, 规划设计方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并结合设计人员的规划设计经验, 在主观上确定一处、两处或三处场址, 然后再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比较, 最终得出园林设计的场址地点。这样的结果往往不是非常仓促的主观臆断的决定,就是耗时漫长且效率和科学性不高的分析判断。而使用GIS进行基址分析选择,所有分析选择过程清晰高效,并且分析结果十分准确。
运用GIS 技术对场地进行分析,来确定拟建基址是否合适。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扫描精度, 将研究区域的地形图扫描输入计算机, 要求输入的图像既能满足制图精度, 又尽可能地减少信息量。然后进行图像拼接和裁剪, 生成研究区的地形栅格图像。使用GIS 软件编辑栅格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建筑、水体、道路等要素, 用不同的颜色分层分别进行矢量化, 生成不同的图层文件。以地形分析为例,根据规范, 坡度大于25°属于陡坡, 对游人来说存在安全隐患, 而且也不利于景观设施的建设,可建设区域应在坡度小于15°的区域较为合适, ;其次, 优良游览区应该具有充沛的日照条件, 应选择南向坡向区域;第三,优良游览区还应该选择在地面较平坦的地块, 便于建设服务设施, 给游人提供充分的休憩空间, 而且有利于当地管理机构的管理与提供紧急避难、救灾防火等。因此,我们首先在地形图层中提取坡度≤15°区域,然后提取所有的南向坡向,接下来叠加上述两个步骤的图层, 显示全部的坡向为南向坡度≤15°的坡面区域。最后结合现场的勘测结果, 筛选出可作为优良游览区的位置, 建设不同的景点, 形成不同聚合及分散程度的景区景点。
上述地形分析主要运用了GIS 的叠加技术。GIS 的叠加是将两幅地图的几何形状和属性组合在一起而生成输出地图, 两幅地图之一称为输入地图, 另一幅称为叠加地图, 输出地图的几何形状或空间数据代表输入和叠加地图要素的几何学交集。相叠加的地图要素必须是经过空间匹配过的, 基于相同的坐标系统。GIS 的叠加分析在基址选择上体现了高效、精准、便捷的巨大优势。运用层的叠加功能,园林设计师可以得到具有多重属性的新层。这种技术在风景区规划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用地不同属性的分解与统计,形成专题图层,再根据不同的专题图层进行用地开发的适宜性评论,从而为规划提供依据。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控图像,通过GIS软件的叠加分析,我们还可以对区域绿地变迁、城市绿地发展、风景园林建设进行动态监测,这对于促进城市绿化、控制绿地流失、创造美好丰富的大地景观、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缓冲区分析、数字地形模型分析、网络分析等GIS所具有的强大分析功能,也能使园林设计师能在复杂的数据集合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用于风景区景点的选址、保护区范围的划定、游览线路的选择、旅游设施的布点等规划设计过程,并绘制各种分析图件。
“相地”除了确定园林规划设计区域外, 还包括园林设计区域的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与空间分析。GIS为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提供了直观而理性的空间分析工具。通过GIS对RS、GPS等收集的各种资料对进行不同领域的信息提取分析,园林设计师可以在风景评价和规划中建立所需的空间数据库(包括基于矢量的要素的有序集合、网络、地形和其他地表、测量数据集、其他类型数据以及地址、地名和制图信息等),并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提取查询,将反映基地的各种景观要素信息进行统计,对各地图要素进行操作、编辑、提取和输出。利用GIS的数字地形模型,园林设计者可以进行地表的三维模拟与显示,并能进行不同视点(或景点)的可视性分析,为景点的选址和最佳游线的选择提供视觉分析依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IS、RS(遥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城市绿地规划管理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专业人士能在在计算机实现技术和方法上采用构件式GIS开发,利用关键字来联接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实现地图对象编辑一体化,并生成索引图,使其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利用GIS城市绿化管理系统进行地图操作、编辑、查询、统计报表输出等工作,是各种层次类型的园林资源管理人员都能完成的;而对于城市规划人士而言,GIS是一种更为直观的反映各类资料现状也能更为简单的进行编辑操作的计算机设计方式。可以说,它是一种很实用且颇具亲和力的信息管理系统。
利用GIS城市绿化管理系统进行城市绿地规划管理,包含了一系列的操作内容。进行规划或管理的第一步往往是资料的收集,我们在管理一个城市的绿化系统的时候,要对该地区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地理方面的,生态方面的,气候方面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用地现状方面的……这些要素都能或多或少的成为规划和管理的依据。GIS系统强大的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管理与规划提供了不少助力。
最基本的是地形图的收集,一般收集一定时间段内固定比例的地形图若干,覆盖了该地区的所有地段。这一系列的地形图,不但能了解地理地貌及用地分区上的现状,还能反映该地区关于这些基本情况的时空变化。接下来是历年绿化、养护档案资料的收集,从中了解绿化情况,主要树种、灌木、分布、面积、树龄等,包括绿化面积、树种、行道树、庭院树、防护树、园林生产用地、公园情况及居民区绿化情况等。详细的绿化情况有道路绿化,指的是道路名称、长宽度、路面结构、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栽植树木、花草以及护路林、路心池和绿地内的栏杆、园林小品等。公共绿地:包括公园、小游园、路旁开放式绿地、风景名胜及单位对外开放的小游园、花园。专用绿地:包括单位行道树、绿地、花坛、小游园、花园、散生树木及片林等。防护林地是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生产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温室及建成区内的林场、果园等。住宅小区和庭院绿化:内容主要有小区道路绿化、小游园、花园、花坛、宅旁地、垂直绿化,以及居民庭院的散生树木。古树名木的具体位置、树种、树龄、生长状况、管理单位以及现在的保护措施等。过去收集整理好的的各种绿化资料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其将成为整理资料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再接下来就是根据收集整理得到的绿化资料和地形图确立实地调研路线和调查方案。按照现行的《园林绿化条例和技术标准》,统一方法和标准,分组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方案编制各种调查用表,附表等。利用地形图实地调查,按单位,把各绿地、树、灌木、小品等,确定地形图上的位置,并量出覆盖面积,将树种、树高、冠幅、小品类型、个数等内容填在各相应表格内。
整理调查时所填的各种表格,汇总,并按单位建立DBF数据库。把每一张调查用的地形图扫描矢量化,完成之后进行地形图或矢量图的拼接。把收集的地形图在Photoshop中拼在一起,并利用相关工具调整使其达到最清晰状况并保存成为图片格式,或把矢量化后的地形图拼接在一起。接下来把拼好的矢量图按实地直角坐标加入控制点,并把矢量好的数据输出成TSF格式。在GIS中调入该TSF文件,进行编辑。拼好的矢量图也可用来建立各种专题,如面状专题和地物类专题,加入控制点和编号之后,要进行数据库的连接。连接好的数据库将十分有利于资料信息的查询。数据的查询方式是多样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规划时对资料的提取和利用。一种是由图查表,选中单位专题,点击要查询的单位面,在窗口出现一个与该单位相对应的窗口数据库,反映该单位的绿化情况,实现数据与地面一一对应关系。在编辑某一树种的情况下,选中整个专题窗口,就在状态栏中显示出该单位内该树的总株数和分布情况。选中某一地物类专题,点出该专题中的地物,可显示该地物的一切情况,如所属单位、植树时间、树高等内容。另一种是由表查图,点击数据库工具,显示出该单位的全部绿化数据,选中某一数据,点击由表查图工具,可显示该单位的位置总面积、绿化面积、覆盖面积、各树种的数量等情况。在数据库可进行各种统计、排序等功能。
在系统中经过拓扑的各种面状地物,计算机可自动生成其面积,也可用工具栏中的多点间距离可量出两点或多点间的距离。用工具格中的多点间距离可量出两点或多点间的距离。同时,在数据库中可根据要求,直接统计所要的各种数据,并可打印出统计表。经过图名、图框的修饰,可按不同的比例输出各种园林绿化专题图。可在系统中直接进行规划,由于系统显示的矢量图与实地成一定的比例,所以可以看出实际效果。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量巨大,并且数据类型多,包括地质、测绘、遥感、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养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数据。数据载体有文件资料、表格及图像等形式。应用GIS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规划和管理,各种资料能被充分有效利用,绿化管理工作的效率高,资源投入合理;能及时、准确、动态地获取城市绿地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拥有实时数据更新,能进行合理的空间分析。从而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及科学的规划与布局。
GIS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混合数据结构和有效地数据集成、独特的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快速的空间定位搜索和复杂的查询功能、强大的图形创造和可视化表达手段,以及地理过程的演化模拟和空间决策支持功能等。其中,通过地理空间分析能产生常规方法难以获得的重要信息,实现在系统支持下的地理过程动态模拟和决策支持,这既是GIS的核心,也是GIS的重要贡献。应用GIS进行规划设计,收集的资料全面详尽,分析全面、客观、有效,规划资料、分析信息、最后结果的可视化及制图的质、量以及规划资料的管理和实施更具优势,更加便利。GIS技术在园林相关领域是一种十分便利十分具有前瞻性的新技术,值得我们去探索、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伍超奎等 GIS、RS 与3DSMAX 在园林三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7年第26卷第4期
文章编号: 1008-3464(2007)04-0326-05 [2] 杨葳 梁伊任.基于GIS 的园林规划设计方法的革新[J ].中国园林, 2003(1): 30232.[3] 黄林, 褚泓阳, 吕志华.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动态空间中的应用[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1, 16(1): 63265.[4] 刘森, 张前进, 丛琳琳
GIS 叠加分析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年第18卷第24期
[5] 常连国
GIS在园林普查中的应用[J ]
《山西林业科技》
2006年6月第2期 [6] 白林波
RS和GIS在合肥市绿地系统调查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1).[7] 徐新良.运用RS和GIS技术进行城市绿地覆盖调查[J].国土资源遥感,2001(2).[8] 潘萍,韩润生,常河
基于GIS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 ]
《国土资源遥感》
2009年第4期
[9] 胡鹏 黄杏元 华一新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2
第五篇:中国园林中的水
中国园林中的水
摘要 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即使无水,也要造出水景来,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水体是中国园林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山、石、路径、树林、亭台楼阁一起组成了令西方世界震惊的中国园林景观文化。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园林构图一般以水为主,其他景物围绕山水来布局,并融入了人文思想和传统的文化底蕴,使之犹如水墨画一般情景交融。而山水在园林中的完美运用,更是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 水体 园林 文化 自然
一.水本身的文化内涵
水是生命的要素,动植物脱离开水是不能生存的。水更是人类心灵的向往,人类自古喜欢择水而居,李清照称:“山光水色与人亲”,描述了人有亲水的欲望。中国的文人墨客对水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水被认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韩诗外传》中是这样形容水的: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似有智者;重而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漳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此智者所以乐水也。文中将水比做有灵性的生命体,认为水有智慧,通晓礼仪,有勇敢的气概,了解自己的命运所在,具备高尚的品德。可以看出,古人对水的理解已经注入了更多的人格成分。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对水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人就像水那样,滋润万物;水性柔弱,明其自然不与人争,又能去别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若一个人能做到这般样子,便是领略悟到“道”的境界了。
二.水在中国园林中的运用
(1)在中国园林中,水是最为活跃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水体景观的成败,最终会影响整个园林的成败。我国造园学者陈从周先生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凡是成功的园林,都能注意水的应用,正如一个美女一样,那一双秋波是最迷人的地方。” 园林中的水千姿百态:有时水域如同海湾;有时水面俨似湖泊;有时水态静若池塘;有时水流穿过假山,瀑布如练„„水不仅自身具有审美价值,以自身丰富的形态感染人,而且还能映照周围世界的美姿美态,形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色。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水是第一流的写生画家!”清洁透明的水能滤去人们内心的杂质,使人的心灵变得格外宁静清爽,而且它反映着园林中美的景色,更增加了一层美的魅力。
(2)有动有静。
中国园林理水有动态和静态之分。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出湖、池、溪、等多种形式的水体。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园林静水的赞美。园林中的动水能增加园林的生气。如济南的趵突泉,古人赞曰:“喷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水使园林变得灵动。由于水本身的特性,可以流动,因而能减轻建筑物、山体等的凝滞感,使动静互为映衬,“山得水而媚,水的山而活”,水体容易被塑造,因而形态多变。
(3)有声有色。
在园林中,部分水景不但可观而且可听,悦耳动听的流水声素有“天然琴声”的美誉。“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园林中的水通过处理还可以营造出声景。如泉滴潭池,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使人感受到寂静的存在;流水潺潺使人感到平和舒畅:“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的瀑布轰鸣声,使人感到情绪激昂。在园林中利用高低的地势营造出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水景,丰富景观形式的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的想象与联想,产生美妙的意境。
三.水的特性与理水手法
(1)水型美
“水随器而成其形”,古代造园家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延而为溪,聚而为池”,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形成不同水体形态的对比与交融。例如南京瞻园内南端的水面曲折多变,一侧设大体量水榭;中部水面开阔宁静,有亭台点缀其畔;北端水面最小,但与假山相伴,深邃而有山林之趣。三个水域以狭长的溪水相连,池岸形态丰富,有贴水石矶、亭台水榭、亲水草坡、陡崖堑路及夹涧石谷等多种变化。同时,在水面转折处设汀步及小桥,增加了景物的层次感和进深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景观效果。(2)动静美
中国园林理水有动态和静态之分。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出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的水体。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园林静水的赞美。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古典园林中的动水,主要是指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气。如济南的趵突泉,古人赞曰:“喷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有的园林利用水源与水面的高差,“引来飞瀑自银河”,形成瀑布景。还有的利用容器蓄水,放于高处,形成人工瀑布与叠水,通过强化水“喷、涌、注、流、滴”等一系列动态特征,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3)水声美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国园林理水还擅长利用水体营造声景。如泉滴潭池,正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使人感受到寂静的存在;流水潺潺使人感到平和舒畅;“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的瀑布轰鸣声,使人感到情绪激昂。古代园林水景中,不乏利用水声成景的例子,如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圆明园的夹镜鸣琴、避暑山庄的风泉清听等。还有借助听觉变化,赋予建筑以诗的意境,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取意于“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听雨轩则取意于“雨打芭蕉”,点明了水声之美,充分发挥了水综合视听的功能。
(4)映射美
画坛中有“画水不画水”之说,意即画水应靠周围景物的倒影为其增色。同样,古代造园家擅长运用水的倒影效果将天空云霞、树木、亭台、山石以借景的手法引入其中,使园变得宽广而深远。园林利用水映射成景的手法多样,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映射出风的存在牙口原有水面的宁静;“赤鱼戏水”、“碧波荡漾”映射出环境色和池中色;”波光粼粼”映射出光的存在;“潺潺流水”映射出地形的起伏;而“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所描述的冰雪场景,则映射出季节的变化。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典园林,其园林理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构思手法,所塑造的如诗如画的水环境,让世人叹为观止。
四.水与植物配置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物存在。这种自然想象,也需要运用于园林理水,才更能显示出自然生态之趣。园林中的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无一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景观。水中、水旁园林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例如,水旁的乔木可以遮阴、护岸、成景,或构成画框,起到观水景“遮光罩”的玉渊潭钓鱼台作用。灌木、草皮、植被可起到挡景、固水土、护驳岸、丰富水旁色彩的作用。有的直接构成水旁的“绿壁”,经由多年生乔灌木重叠生长而形成。有的则在水旁的墙壁上,爬以慢性植物而形成“绿障”,使水面空间完全为绿色所覆盖。多层次的各种花与叶构成高低不等、色彩丰富的树丛,也成为水旁十分诱人的绿色屏障。水中的荷花、睡莲更是赏景的常见水生植物。水杉可以屹立于水中而不衰不溺,玉莲浮于水面,飘若仙盘,即使是深秋的残荷,也能引起游人诗情画意的联想。
五.水与山石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园林中,山石也是重要的造景素材。“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园林用石很广,它能固岸,坚桥,又可为人攀高作蹬,围池作栏,指石为坐等等。
(1)雕塑型景石。
它所选的品石素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状特征,或酷似风物禽鱼,或若兽若人,神貌兼有;或稍以加工,雕刻成自己想象的形状。塑物型景石作为庭院中观赏的孤赏石时,一般布置在入口,前庭,路端,景窗旁等地点,以一定的主题来表达景石的一定意境,置于庭中,往往就会成为庭院的景观中心,深化园意,丰富庭景。
(2)筑山型景石。
该种景石,通常运用岩、壁、涧的水与山石手法将水引入园中,以形成河流、小溪、瀑布等。溪涧及河流都属于流动的水体,由它们形成的溪流和山涧,都应有不同的落差,可造成不同的流速及多股小瀑布。这种水景的形成,对石的要求很高,特别是石的形状要有丰富的变化,以小取胜,效仿自然,展现水景主体空间的迂回曲折和开合收放的韵律,形成“一峰华山千寻,一勺江湖万里”的意境。例如苏州环秀山庄,园中山有脉,水有源,山分水,水穿山,山因水活,水绕山转,使得咫尺小园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无限的生机。
六.园林中的水与构筑物
园林中集中形式的水面也要用分隔与联系的手法,增加空间层次,在开敞的水面空间造景。其主要形式有:岛、堤、桥、汀步和建筑。
(1)岛:岛在园林中可以划分水面的空间。可使水面形成几种情趣的水域,水面仍有连续的整体性,尤其在较大的水面中,岛可以打破水面平淡的单调感。岛居于水中,呈块状陆地,四周有开敞的视觉环境,是欣赏四周风景的中心点。由于岛位于水中,增加了水中空间的层次,所以又具有障景的作用。通过桥和水路进小岛,又增加了游览情趣。
(2)堤:将大型水面分隔成不同景色的色状陆地,堤上设道,道中间可设桥与涵洞,沟通两侧水面。如果堤,可多设桥,每个桥的大小形式应有变化,堤的设置不宜居中,需靠水面的一侧,使水面分隔成大小不等、形状有别的两个主与次的水面。堤上可设置亭、廊、花架及座椅等休息设施。
(3)桥与汀步:小水面的分隔和近距离的浅水处多用汀步,连接岛与陆地或小水面的对岸连接也用桥。桥与汀步可使水面隔而不断。较大的水面,在岛与陆地的最近处建桥,小水面,在两岸最窄的地方建桥。桥的建造是与水面的形状设计相一致的。所以,桥的设置不能将水面一分为平均的两个水面,要有大小和主次。为增加桥的变化和景观的对景效果,一般 水中小岛的平桥采用曲桥,但转折的方向应有景可对。
(4)水岸:园林的水岸处理与水景效果关系很大。水岸有缓坡、陡坡、垂直和垂直出挑之分。在岸坡角度小于土壤安息角时,为防止水浪冲刷和地表径流的冲刷,可以种植草地和地被植物,使植物根系固着岸坡,也可采用人工砌筑硬质材料护坡。驳岸有规则式与自然式两种。规则式驳岸足以石料、砖,或混凝土预制块砌成整形岸壁。自然式驳岸要富于变化,为使山石驳岸稳定,石下面应有坚实的基础。
七.以苏州园林为例,简析园林中的水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苏州园林全盛时期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园林最美之处是它的水,无水不成景,无水不成园,因此有“无水不园,园因水活”一说。水是江南园林之魂,水总是占据园子的中心地带,亭台楼阁依水而建,灵石桥梁亦依水而造。有了水,园林就有了活力,仿佛水是园林血液;有了水,山石草木都有了影子,太阳有了反光,仿佛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一切,更有着“雾里观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意境。
水,观之晶莹剔透、洁净舒心;闻之叮咚作晌、悦耳怡情;触之亲近肌肤,温润舒爽,成为环境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独特的元素,水也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云:“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静”;“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远古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创造了中国园林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的审美功能代替了单纯的原始虚妄崇拜。自魏晋以来,老庄的追求精神超越的审美哲学一直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识。“就数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上,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这种流行于历代文人中的隐逸、休闲、寄情山水之间的审美思潮,深深地影响着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原则。苏州园林的设计是这种理想境界的集中体现,而其中尤以水环境的巧妙设计而为世人瞩目赞叹。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以叠石取胜,然水景亦不可或缺,水石相依,山清水秀。故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无愧为吴中名园。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涵碧山房为中部主厅,厅内轩敞高爽,陈设雅致。厅前平台宽广,并依临荷花水池,盛夏纳凉,极为惬意。明瑟楼紧倩涵碧山庄之东侧,两面临水,环境清新。闻木樨香轩在涵碧山房西北隅,此地山石掩映,桂树丛生。濠濮亭三面环水,古人观鱼这地。清风池馆,四周设有美人靠可俯瞰池水。
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明正德年间修建,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形成。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始建于南宋时期,当时称为“渔隐”,清代乾隆年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师园”。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在苏州众多名园中,沧浪亭是水宅园中经典建筑。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南宋初年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沧浪亭三面皆水,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古城“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可见,沧浪亭的水就像它的灵瑰一样,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山顶上的沧浪亭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越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山下的复廊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景通内外,复廊外侧是园外的水面,还有小亭观鱼处和厅屋面水轩,可俯览园外水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江南的园林建筑大多临水而筑,自然观念在园林中处处尽显。在空间上采用自山布局酌形式,依地势借助亭台回廊的穿插、草木花石的虚实相间,表达一种“虽山人作,宛自天开”(计成《园冶》)的创作思想。这种对“城市山林”理想境界的追求,造就了江南园林独特的审美观。
苏州园林因水而活,因水而美。“无水不园”,是中国古代文人和造园行家对其园林特色和构园方式的一种形象化概括。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古人的“智者乐水”,水有灵气,水喻财源,以及因水而活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息息相关。水景的表现形态是对自然的模仿,往往以斑驳交错的天然山石为其驳岸,如同山涧溪流;也往往与其周围空间互相呼应,迂回曲折、时宽时窄的流泾形态,一步一景、步步为景的审美情趣,水渗透于各个空间,就水而言,是刚柔并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园林审美文化。
苏州园林,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把生意盎然的水元素的自然美和人类创造性艺术美融为一体。苏州园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所表现出的造园艺术、水文化的建筑特色,皆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使得枯燥的园林活了起来。有水,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水来自于大自然,它带来动的喧泄,静的平和,还有韵致无穷的倒影。况且中国古代园林对水元素的应用,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构思手法。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中国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的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中国园林塑造的如诗如画的水环境,让世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