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现状和对策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7:4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县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现状和对策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县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现状和对策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我县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现状和对策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现状和对策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县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在县域经济中支柱地位日益彰显,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已经成为我县地方税收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笔者通过对我县多家房地产企业进行调研,结合征管实践,对目前房地产税收的征管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规范管理、开展巡查、完善监督、加大检查、加强协作等方面对房地产业税收征管提出了对策和方法。

一、基本情况

自2007年我县实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以来,在我县注册登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40个,目前在建的项目18个。几年来,房地产税收逐年快速增长,2007年入库1828.06万元,占税收总量的24.07%,比上年同期增长118.35%;2008年入库2664.11万元,占税收总量的27.22%,比上年同期增长45.73%;2009年入库4936.62万元,占税收总量的41.41%,比上年同期增长69.23;2010年入库5703.97万元,占税收总量的39.28%,比上年同期增长15.54;2011年入库8598.52万元,占税收总量的41.57%,比上年同期增长50.75%。我县目前对房地产企业主要是按属地管理,行业化管理,专业化操作,以企业自行申报和税务机关日常检查相结合,按房地产一体化管理的要求,税收管理员归集基础资料,建立相关台帐对房地产企业监控和管理。

二、存在问题。

房地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税收收入,其缴纳的税收总额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税收收入起到了支柱税源的作用。但由于房地产开发、销售周期长,多个项目滚动开发,成本核算复杂,且纳税方大多为私营业主,财务核算不健全,加之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其开发经营和税收

缴纳也未形成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管理规范加以控管,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税收的发展不均衡,在房地产税收征管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纳税意识不强

财务核算不规范

一是建账不规范,多数房地产业纳税人未按国家制定的财务制度规定建立健全财务核算体系,会计科目设置不全,会计核算简化;二是隐瞒收入,财务核算不及时,未按会计制度规定的收入确认时间及时确认收入,及时申报纳税。三是不开正规发票,以自制或购买的收款收据收取售房款,不向购房户提供销售不动产专用发票,混淆隐匿收入。由于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周期长,结算方式多样,征管一时难以细化到位,造成房地产企业在预付施工企业工程款时未按规定取得发票,而是收据。既影响了工程成本的及时结转,又给施工企业偷漏税款提供了机会。.房地产企业因为收取售房预售款所使用的统一收款收据与企业内部的往来款项没有规范使用,导致企业实际收取的一些预售商品房款项挂在内部往来帐上,等到款项全部收取后,才开具房地产售房专用发票,造成预售款不申报或者滞后申报,占压税款。

(二)现行税收政策不够完善

一是没有明确结转销售收入的时限。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前期到整体完工的销售行为,统一按预收款的形式进行;在给购房者的产权证未办理完结以前,整体销售行为并未终结。《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只规定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但未明确预收帐款何时结转销售收入。

二是没有明确的成本结转办法。按照《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办法》的规定,企业的成本计价方法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等,基本上都是针对制造业或商品流通企业而言的,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却没有较为明确的成本计价方法;加之,销售收入的结转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在房产预售阶

段的销售收入均以“预收帐款”的形式出现,帐面记载无收入,只反映了前期的开发费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其他费用,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

三是跨年度工程的成本更加难以确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建设周期较长,大部分的成本费用发生在前期,对这部分费用是按“开办费”对待,还是按“工程成本”对待,无法确认。特别对跨年度的工程成本费用的结转问题,为后期的税收检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四是费用无法计提。由于销售收入不能确认,各种费用的计提没有法定的标准。如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宣传费等,各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计提标准不一,随意性很大。

(三)税收征管不到位

一是没有严格遵循统一规范的房地产税收管理工作规程操作。二是未对房地产工程分项目进行税收管理。目前房地产业税收管理方式不切实际,只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税收征管,而未对房地产工程分项目进行税收管理;企业缺少对房地产项目税收的直接核算,不能真实反映每个房地产项目应税情况;税收征管人员局限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报送的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上反映的情况,没有更多地下企业核实情况,摸清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地税部门掌握的税源信息不够全面,未能有效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财务核算体系。三是执行政策不够有力。土地增值税的征管,对预售房的企业所得税预征,没有按严格按照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即国税发(2003)83号文件中“预售收入的利润率不得低于15%”的规定执行。

四、对策和建议

(一)细化房地产税收征收管理办法

该办法的内容包括:房地产业的税收法律依据;房地产业税收的过程管理和环节监控;房地产业税收的管理规范,明确征管对象的范围、管理机构职责及措施要求,与相关部门协调,以及房地产税收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和责任等。

(二)规范日常管理,把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源监控制度。地税机关要对所辖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土地取得、项目立项、工程招投标、工程预(概)算、商品房预售等一系列与税收密切相关的涉税资料建立税源管理台帐,对其开发项目的投资金额、建设工期、工程造价、预收账款、已售面积和未售面积、竣工清算等情况实施有效监督,随时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动态。

二是实行项目管理。地税机关要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分项目税收管理,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纳税台帐、预征税款管理台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当年取得的预收款计算出预计利润并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征收所得税,并按项目进行税收跟踪管理,待该项目完工办理竣工决算后,确认该项目实现的销售收入,再按销售面积结转成本,确认收益,对以往年度预征利润部分进行纳税调整,多退少补。

三是建立按月巡查制度。主动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实行源泉控管,并及时做好纳税辅导,解释办税的具体流程及所需手续,采取书面、电话、上门催缴等多种形式,使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税源得到有效控管。将涉税资料的日常审核与纳税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本辖区行业利润率、行业税负率、营业税负担率、企业所得税负担率等预警值指标体系,通过票表比对、票额比对、逻辑相关分析等将低于警戒值的纳税人作为评估及税收跟踪重点对象,及时发现漏洞,实施税务约谈、函告等手段及时排查和纠正,督促纳税人主动自查纳税。

(三)加强日常检查,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控

一是检查项目有关情况。以房地产企业的开发项目为重点进行检查,从项目的立项——土地征用——规划设计——前期工程费——建筑工程施工——配套设施支出——房屋销售产权转移进行顺序检查,主要

检查有关合同协议和批准书,掌握开发项目的总体情况,如总开发面积、占地面积、建筑工程造价及完工时间、房屋销售合同及入住时间承诺、有无合作建房、有无代建工程等,为下一步检查打下基础。

二是检查财务会计资料。对房地产业的检查采用逆查法,从审查报表入手,进而审查总帐、明细帐,最后有针对性地抽查有关凭证资料。在检查中应着重对主营业务收入、开发成本、期间费用、销售成本、其他应税项目及代扣代缴税金情况进行监控,加强对有关重点科目和发票、合同的检查,如“预收账款”、“应付帐款”、“营业外收入”、“开发产品”、“销售成本”、“管理费用”、“开发期间费用”、“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往来科目、收入、成本科目等。

三是实地检查与询问调查相结合。在掌握项目开发总体情况和检查帐本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到项目开发地、销售地实地盘点调查,了解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房屋销售情况及购房者的入住情况,了解房屋销售方式,有没有工程配套设施、有无出租未售出房屋的情况,周转房的摊销情况等与项目检查中的有关数据进行比对,查证涉税问题。

(四)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人建立健全财务核算体系,加强发票使用管理,及时核算收入,依法足额申报纳税

一要将房地产开发企业使用的预收款收据纳入发票管理,禁止使用自制收款收据预收房款的行为。

二要严查入帐票据的真实性及合法性。

三要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违反发票管理行为的处罚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涉税违法活动。

(五)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稽查

要适时开展房地产税收专项检查,配合征管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对典型偷税案件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震慑作用,达到以查促管的目的。

(六)加强依法诚信纳税宣传,提高企业的税法遵从度

在广泛宣传各种税法和税收政策的同时,有侧重地开展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税法宣传,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纳税咨询服务,既要使纳税人进一步明确依法纳税是应尽的义务,又要使纳税人充分了解和掌握如何正确履行纳税义务,让纳税人充分了解税收在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提供财力保障和调节分配、调节经济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依法纳税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完善内部管理,严格房地产税收管理员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区划配置税收管理人员,以房地产项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跟踪管理,充分发挥管理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以及税源管理职责明确的优势,以管户为基础管好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书面资料案头审核和下企业实地评估,全面掌控房地产税源情况。

(七)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通过对房地产业涉及的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划分,在各环节有针对性地寻求各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发挥职能部门的最大管理优势,堵塞各环节的税收管理漏洞。

一是取得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配合。根据国土资源部门及时传递的存量地和非存量地的用地信息,地税机关对相关用地人的有关税收及时进行跟踪介入,实现土地税收的监控管理。

二是加强与房产管理部门的配合协作。房屋交易和发证环节是房屋契税征收和房地产业各税控管的核心环节。通过与房产管理部门联系,广泛收集、有效利用涉税信息,以契税接管为把手,全面实行一体化征收,诸税种统管,把房地产税收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县级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现状的几点思考

县级(尤其是我们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县)房地产业具有规模小销价低购买力不能持久的“短平快”特点:一般都是是挂靠在大开发商下的小规模企业,运作模式是购买一块地兴建一个小区或几栋商住楼,销售得差不多了也就撤走了另找商机,开发期一般是一二年至三五年间短期行为,开发商多是前几年富起来的追逐丰厚行业利润一拥而上的暴富者,素质参差不齐。财务人员多是临时骋请一些有背景或身分的当地富余人员,税务财务不精通、不熟悉,核算不能达到规范要求。给税收征管工作增大难度:

税收征管现状:工作被动,征管质量不高

一、地区观念短期效益驱动形成干扰: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对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政绩的一个主要方面,房地产业作为一个见效快、政绩显现行业得到各级政府的青睐,各地各级产生重发展重引资轻管理思想,为了引进“凤凰”纷纷出台一些五花八门地方土政策,因人因地因情况具体一个单位一个政策,在税收上开一些口子,给依法征税人为设置了障碍,对税务部门日常征管工作也时有干扰。

二、行业要求不高资金密集财务核算质量低增加税收征管难度:县级房地产开发技术要求低门槛不高:找个挂靠单位,租个办公场所,几个相关行业人员拼凑一起手中有地就可以开张。笔者所在的武宁县城是一个人口不足十万的小县城,投资数千万元的房地产企业有十几家,形为企业实为个体的开发商近百,良莠不一。房地产业相对又是资金密集运作行业,密集资金运作、生产周期较一般行业长、成本费用项目多、会计核算复杂的特点要求房地产企业建立规范财务核算,目前稍具规模的开发商也只是几个股东、三两个财务人员,几个工程人员组成,个体开发商更是股东打包来,事事自己动手心里一盘账根本谈不上财务核算。成本、费用不实、隐瞒收入现象不同程度普遍存在,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被动。

三、税收征管手段简单化,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偷漏严重:由于成本费用核算不实,建筑业目前执行的2000年工程预算指标体系与实际出入较大,税务部门一般以房地产销售收入为基础,对所得税实行定率征收,对土地增值税按预征率征收,收入比例与现状不相符,以武宁县为例今年上半年实际征收入库房地产业营业税509万元、所得税170万元、土地增值税68万元。房地产成为一个暴利行业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少缴由此可风一斑。

解决方法探讨

一、思想上客观分析房地产业的现状,研究其发展形势改变收入倚重思想:

1、从宏观、微观上向地方党政领导客观分析房地产业对地方经济长远影响,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产品是不动产属于消费行业,它创造的是短期繁荣和短期财政收入,不能像工商业那样给地方带来长期的持续经济发展,过度繁荣吸引过多资金挤占了其它方面的投资,土地是有限的逐步增值的资源,过快开发是得不失,对房地产业不应有倚重和依赖心理,国际惯例也都不会予以行业优惠。

2、教育地税干部克服畏难思想,采取紧盯战术,多调查研究、多实地观察、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和销售情况,实行动态跟踪管理,不给偷漏税者可行之机。

二、加大宣传力度,强制规范行业财务核算,提高纳税人自行申报率和申报准确率:税收管理单位有针对性地逐户进行纳税辅导,明确税收政策并将政策出台的背景、宗旨、目的和违反政策的后果讲清楚,敦促纳税人重视财务核算工作自觉及时进行准确的纳税申报。为稽查部门的处理处罚设置一个强有力的前提条件。

三、加强培训、提高技能、加强检查、强化税务稽查工作职能:税务稽查作为打击偷漏税的职能部门,认真钻研房地产业生产、核算业务,提高自身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检查时注意与相关部门联系协作,积极搜集资料,夯实证据链,重点检查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处理时依法办事,用足用好法律赋予的职能,严厉打击偷漏税不法行为,加大偷逃税成本,让心存侥幸者不敢也不能偷逃国家税收

第三篇:浅析当前房地产业税收征管难点及治理对策

浅析当前房地产业税收征管难点及治理对策

发布时间:2014-3-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出现发展过热问题,主要表现在房价上升过快,群众改善居住条件难度加大。房地产业的社会需求及其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位置日渐突出。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税源增长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房地产开发企业偷逃税情况比较严重,已经成为税务部门日常管理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当前房地产业偷逃税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仅供参考。

一、房地产业偷逃税的主要手段

通过近年来对阿克苏地区房地产企业税收专项检查和涉税案件的审理,我们发现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偷逃税手段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偷逃税手段。

(一)将合法收入转移或不记营业收入偷逃税款

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与其他单位合作建房等方式,以房换地,不记收入偷逃税款。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自身资金不足和征地的需要,抑或是拥有土地一方的利益需要,房地产企业与外单位签订联合建房协议后,用所建房屋换取土地,而所换价值不按规定确认销售收入,不按规定申报纳税。

二是房地产企业以商品房或门面抵工程款不记收入偷逃税款。房地产开发企业属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开发前期资金投入大、资金短缺严重,而建筑安装工程在承接建安工程时,为了顺利拿到所招投标项目,经常出现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协议首先带资入场的现象。房子建成后就以相应等值的商品房或门面抵建安工程款,以此抵免营业额,偷逃营业税。

三是房地产企业以收据收取车库、杂物房等售房款不记收入偷逃税款。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测绘局对房地产行业在办理产权登记时有规定,凡架空层高度未达到2.2米的车库、杂屋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商品房时一楼的杂物屋和顶屋的坡屋一般都未达到2.2米高度,部分车库也未达2.2米高度,在销售此类房屋时与购房者一般以合同形式约定使用年限。房地产开发商以不能办产权证为由,在售房时自制收款收据,将收取的金额挂“其他应付款”或干脆挪做“小金库”使用,造成税款流失。

四是房地产企业通过代收各种“初装费”及基金不记收入偷逃税款。按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运作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收取售房款之外,还收取部分代收代付或代垫款顶:如有线电视的初装费、网络宽带初装费、电话电缆初装费、煤气管安装费、房屋交易费、办证费、房屋维修基金、水电增容费等等各种费用。现行营业税政策规定,营业税的营业额为纳税人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包括代收、代垫款项。而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企业实际没有取得代收代垫款项收入为由未进行纳税申报。

(二)通过土地评估增值虚增开发成本偷逃税款

按照建设部门的有关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规定了注册资本越多、开发规模越大,则资质等级越高。目前房地产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民营企业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这些企业在初建时其注册资本不大。为了提高资质,这些规模较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购进的土地经初步“三通一平”开发后,进行虚假土地评估,虚增土地成本,一方面增大注册资本,提高资质,另一方面虚增土地成本直接记入开发成本,减少企业所得税税基。还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则与建筑安装企业相互勾结做假虚增成本,多计成本偷逃税款。现行建筑安装企业的建安发票,主要实行由税务征收部门或发票管理部门代开的办法,只要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在开票“窗口”或征收部门都能开到,少数地方把建安营业税及附加作为“引税”的重要渠道,这就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偷逃企业所得税有了可乘之机。

(三)采取“假借款、真按揭”偷逃税款

随着银行经营方式多元化的发展,金融按揭贷款购房方式作为一项新兴实用的服务项目,成为房地产销售业务中的主要方式。有的房地产企业为缓解资金压力,采取假按揭的方式,通过收集个人身份证、户口簿搞假销售,或窜通购房者,虚抬房价搞假按揭,骗取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缺口,在账目处理上不记销售收入,而是作为长期借款记账,偷逃国家税款。

(四)利用建安公司、销售公司等关联企业进行偷逃税款

随着经济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在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即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利用自己的亲戚朋友注册成立了一些相应的建筑安装公司、销售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使其成为控股公司或全资公司,然后将开发商品房的建安工程交由关联的建筑公司承建;将房地产的销售业务分离出去,经营其房产开发企业的代理销售业务、广告业务等;物业公司则代收房产开发公司一切价外费用,如代垫代付维修基金等费用。这些关联企业通过订立各种假合同等手段,相互调控收入及利润,以达到偷逃税收款的目的。

(五)人为造成账务核算混乱进行偷逃税款

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不结转收入,不核算成本。房地产开发资金使用成本较高,应缴纳税款金额较大,部分房地产企业为节省财务费用,主观上存在拖延缴纳税款的故意。从阿克苏地区地税局稽查局2012年对19户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检查情况看,普遍存在预收款不结转收入申报纳税的情况,涉及到的金额达9000多万元。另一种是不按财务制度和税法规定确认收入的实现和开发成本的结转,而是根据企业的经营、融资的需要随意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还有一种是利用行业特点,故意调整成本。房地产开发公司往往利用房地产项目开发时间长的特点,将几个开发项目不易区分的成本混在一起,设置一个“共同费用”账户,不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结转经营成本,根据收入情况利用“共同费用”账户随意调整成本,制造 “明亏暗盈”的假象,达到其调减利润偷逃税款的目的。

(六)通过“预提费用”虚增成本偷逃税款

按照税法有关规定,根据预提费用年末不得留有余额的规定及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开发建设周期比较长的房地产开发的预提费用,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但是许多房地产公司“预提费用”账户中提取的费用年终存在大量结余。此类房地产开发公司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虚增成本:一方面,通过争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优惠政策来少付或者不付各项费用,同时仍提取按照规定应支付的各项费用,而不是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计列相关费用;另一方面,继续提取国家已取消的收费,形成应付而付不出的各项费用长期挂账,通过“预提费用”等往来账户记入开发成本。房地产公司通过上述方法造成账面上经营亏损,从而达到不缴或者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二、房地产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分析

房地产业是现行税制下缴纳地方税种最多的行业,涉及税(费)种类多达十几个,其中偷逃税比例较高的税种都集中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税种上。究其根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政策繁杂,给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带来难度,同时也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偷逃税提供了可能。首先,房地产市场的税制结构不合理。在房地产业目前的链条中,从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到房地产的开发、转让、保有等诸环节涉及的税种非常多。由于涉及的税种多,各税种的征收环节和计税依据各不相同,这些繁杂的税种和计算过程有点让内行记不住,外行看不懂,造成征管难度大,税源控管存在较多的漏洞,税收流失比较严重。加上房地产开发阶段税少、税负轻,而流通环节税重,这种税制结构更进一步鼓励了房地产企业投机,致使逃税现象严重。其次,房地产市场的税费多,负担重,使企业税负重,增加了建房成本,使部分房地产企业偷起税来“理直气壮”。再次,土地使用税计税依据不合理。我国土地使用税的征收,不是按价值征收,而是按面积征收,这种征税形式不能随着课税对象价值的上升而上升,具有税源不足而缺乏弹性的缺陷。这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房产商去投机和偷漏税款。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较复杂的社会背景,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偷逃税提供了可能。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职能部门下设的“三产”或“集体”企业,利用部门优势从事房地产业开发;另一类是一部分下海经商的能人和部分具有一定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人,组建了有限责任公司(有的实际就是一个人的股份,实为个体老板),他们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具有很强的活动能力,才能在项目立项、融资、开发、销售等多环节中闯关成功。因此,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抓住行业经营的特殊性,他们利用其自身影响力和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干扰和影响着房地产税收的征管,抓住税收监管的空档和漏洞以及对偷逃税的处罚不力等因素,采取各种复杂隐秘的手段千方百计偷逃国家税收。同时,由于房地产企业不仅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滚滚的财源,而且能为地方政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对房地产企业进行干预,无形中为房地产企业偷逃税款充当了“保护伞”。如有的地方政府为加快城市建设,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在招标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附加配套开发建设项目,并越权做出税收减免承诺,要求税务部门提供税收优惠,或擅自扩大税收优惠政策享受的范围,严重损害了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房地产开发的环节过多、时间过长,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偷逃税提供了可能。从房地产开发企业业务流程看,一个合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经历土地使用许可证的申请、房地产开发项目立项和投资计划审批、规划和施工许可申请,而在办理这些申请和许可期间,已经发生了部分开发成本及费用,但这些成本费用的支付都是在税务管理和纳税申报事项前发生的。税务部门是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产品事后才能介入管理,因而不能有效监控、准确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成本费用信息。加上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土地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土地增值额,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而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其产品开发周期较长或先后滚动开发的行业特性,不按财务制度和税法规定进行正确的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使得房地产行业成了偷逃税的重灾区。

(四)税务机关对打击房地产业涉税违法行为力度不够,客观上为房地产业偷逃税款提供了机会。首先,税务机关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信息交流较少,自身也不具备收集相关信息的手段,无法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有效地参与管理和监控,客观上给了房地产业纳税人偷逃税款的机会。其次,税务部门检查税收一般是以为单位,但房地产企业大部分都是跨、跨地域滚动开发,流动性比较大,很容易造成亏损的假象。不少开发商往往是一个楼盘还没有卖完,没有等到结算,就用卖房款去开发另一个楼盘,尽管一个一个楼盘销售了,但是账面上却一直是亏损的。还有的开发商拿到一个项目成立一个公司,等这个项目完成后立即注销旧公司成立新公司,利用新办企业偷逃税款。再次,税务人员在查处涉税案件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干扰,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导致行政处罚力度低。偷逃税成本不高是造成该行业纳税人屡查屡犯,屡教不改的重要原因。

三、防范和治理房地产业偷逃税的对策

为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征管和检查力度,国家税务总局近年来连续出台相关政策,地税稽查部门也加紧了对房地产企业的专项检查,但要根本上解决房地产行业偷逃税问题,除加强税收征管,加大查处力度外,关键是要加快改革税制,建立比较公正、合理、科学的房地产业税制。

(一)加强房地产开发整个过程的监控,从征管环节防止房地产业税收流失

从房地产企业偷逃税款的手段和原因来看,纳税人偷逃税款发生在房地产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因此,要遏制房地业偷逃税行为,需要税务部门对房地产开发各环节进行跟踪,强化对房地产业的全程监控。一是加强部门配合,建立信息传递制度,实现税收的源泉控管。房地产开发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通过政府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税务机关应加强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房产管理等部门的联系,建立信息传递制度,及时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涉税资料,并建立档案,全程跟踪,努力获取企业建筑成本等信息。为了增强纳税人信息的真实性,税务人员在取得纳税人税务登记资料后,应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及到相关部门核实情况,才能杜绝超范围享受税收优惠的现象发生。二是改进税收征管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一方面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纳税人的登记、申报管理,并实行全程跟踪管理,经常分析有关税源,发现问题及时检查,涉嫌偷逃税的,及时移交稽查部门,防止因税务机关内部管理脱节而发生偷逃税行为。另一方面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工程的成本审核和票据的审核管理力度,增加建安企业的工程成本真实性和准确性,尽量防止房地产利用假合同、假信息虚增成本,以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同时,税务部门还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销售环节的监控。房地产业的税收主要体现在销售环节,税务机关在销售环节加强对房地产的票据领用、管理、结算的管理,就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收入情况,据此审核企业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强化对房地产行业的稽查,加大对房地产业偷逃税的惩处力度

建立起房地产行业良好的纳税秩序,地税部门除了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各环节的监控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大对房地产行业偷逃税款行为的查处力度,以对偷逃税的纳税人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一是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选案工作,提高选案的准确性。稽查部门通过对征管部门和房地产审核小组提供资料的分析,有选择性的对房地产企业进行重点稽查。二是努力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税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道德修养,提高查账能力,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稽查案件的质量实行定期检查,严格落实执法目标责任制,规范办案人员依法检查、依法处理。三是加大对房地产涉税案件的处罚力度。要敢于破除“人情税”、“关系税”,坚持依法纳税,坚持依照《征管法》有关规定,对查处的偷税款及罚款久拖不交的房地产企业,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坚决催缴入库;对大案要案,按照法律程序移送司法机关并对偷税者予以重罚,对法人代表和财务人员追究法律责任,让其再不敢有半点偷税逃税之心。

(三)全面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征管,建立房地产业各税种的税源控管

由于涉及的税种多,税收征管难度大,税源控管存在较多的漏洞,税收流失比较严重。但是,房地产税收诸税种征管所依据的基础信息大致相同,通过加强房产过户管理,可以强化房地产税收诸税种的税源控管,从而减少税收流失,使房地产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到有效的水平。强化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重点应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税务部门要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房产管理等行政部门建立信息传递制度,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涉税资料和相关信息;二是统一执行房地产交易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的预缴制度,对所有的房地产交易收入在缴纳营业税时,一律先预征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直至项目销售完毕进行结算后再对其进行清算,多退少补;三是对各房地产开发小区的房地产销售实行定向式税收管理,即每个住宅小区的商品房在收到预收款申报纳税时,税票、发票必须注明是哪个小区、哪一幢、哪一套房,同时设立台帐,进行跟踪管理;四是在对房地产交易过户税收审核时,对房地产开发商土地使用税缴纳情况和取得建筑业发票情况,原房地产产权人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情况,以及房地产转让方的欠税情况进行审核,对纳税人未清缴税款的不予办理纳税申报,促进了税收的清缴;五是加快开发使用房地产交易管理信息系统,把房地产交易过户税收的受理、审核、审批、查询以及纳税通知书、完税证明书的打印等工作内容纳入信息化管理范围,实现全程网上办公和实时监控、查询,提高房地产交易税收审核的工作效率。

(四)改革和完善房地产税制,从源头上堵住房地产企业的偷逃税漏洞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进行,现在房地产行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远。在现行的税制下,仅仅加大对逃税企业的处罚力度,对遏制全行业偷逃税款有一定作用,但非治本之策。要比较彻底地解决偷逃税问题,就必须进行税制改革,消除房地产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源头上堵住房地产企业的逃税漏洞。改革的重点是从房地产开发环节着手,结合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及房产保有阶段的税制结构调整,减少房地产行业的私人信息拥有量,增加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信息透明度,理顺房地产价格机制,实现房地产税收与房地产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及消费者对商品房正常的消费预期。来源:阿克苏地区地税局

第四篇:加强集贸市场税收征管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集贸市场税收征管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集贸市场的征管工作是税务部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今年国务院把集贸市场的整治工作确定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点。年初,我局也将加强集贸市场征管列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以龙岗区为例,对集贸市场征管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进行了剖析,并从税务登记、征收方式、日常管理、税法宣传等方面对加强集贸市场征管工作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对基层征管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加强集贸市场税收征管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龙岗区人口的迅猛增加,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型集市贸易市场(以下简称集贸市场)也不断扩大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内大大小小的集贸市场已超过80个(还不包括新兴起来的灯光夜市、早市、旧货市场和步行街等),总经营户数达到一万多户。由于集贸市场户数多、管理难度大等原因,税收征管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加强集贸市场的征管工作,应该引起税务部门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尝试从加强征管的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与思考。

一、集贸市场的经营特点及其征管状况

(一)集贸市场的经营特点。从总体上看,集贸市场既有专业市场公司投资开发,也有当地镇政府或村委自办,一般具有规模相当、集中经营、管理规范的模式特征,例如楼下是肉菜市场,楼上是成衣、日用品商铺;也有的是由众多经营户自发形成,较为零散。经营户以经营付食品、成衣、日用商品、糖烟酒等为主。

(二)集贸市场的征管现状。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龙岗区集贸市场经营户中属于正常的纳税户5900户,非正常纳税户(指漏征漏管户)4188户,非正常纳税户占集贸市场经营户的42%左右;正常户平均每户每月缴纳税额 150元左右,据此推算,非正常纳税户流失的税款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假如能把这部分的纳税户管起来,将成为龙岗区税收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集贸市场非正常纳税的经营户(即漏征漏管户),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已办理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但不申报纳税的有1374户,占非正常纳税户的33%;(2)已办理工商执照但未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的有1027户,占非正常纳税户的25%;(3)既无工商执照又无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的(即“三无”经营户)有1787户,占非正常纳税户的42%。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集贸市场的税收征管确实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对该类市场加强管理,以改变漏征漏管户普遍存在的局面,确保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二、集贸市场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漏征漏管问题日益突出

1995年初国地两税机构分设,在确定两局征管范围上,出于简化征管工作的需要,由地税部门代征集贸市场范围内所有经营户的增值税。不久,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调整通知,集贸市场增值税由国税部门征管。在两局交接征管档案时有部分资料遗漏,造成档案资料不完整,加上当时的国税工作千头百絮,没有把集贸市场税收征管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有的更是“放任自流”,加上纳税户纳税观念普遍淡薄,至使当时的漏征漏管户不断增加,虽然后来经过了多次的清查,而且清查的重点都是以集贸市场为主,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市场的漏征漏管问题。

(二)管理方式不适应征管实际,管理力度不足

集贸市场经营户普遍反映为多、杂、乱。一间商铺是一个经营户,一个档位也是一个经营户,市场周围的流动小贩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营户。工商所是经营户的主要行政主管部门之一,几乎所有的经营户都必须缴纳工商管理费。由于长期以来税务部门对集贸市场的征管工作不到位,绝大部分经营户普遍形成了“重工商、轻税务”的心态。但不能否定,工商部门对这些经营户的管理力度远远超过税务部门,不但每个集贸市场有专门的管理小组,而且还对经营户的商品价格、商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一旦发现不按规定经营的,小则罚款、扣缴商品,大则封铺甚至吊销营业执照。在经营户眼中,工商部门是最具威严的执法部门。而税务部门,在取消“专管员”制度以后,对集贸市场基本上没有发挥管理作用,单纯依靠经营户自行申

报纳税,根本不可能做到应收尽收。另外,工商部门收取管理费一般可以在市场内的专门收费窗口完成,也可以上门当场收缴,大大方便了经营户的交费工作。而缴纳税款无论是到银行还是直接到税务机关征收厅交税,对经营户来说都不太方便,以至纳税户能拖则拖。

(三)经营户纳税意识浅薄,税法宣传难以深入

目前,很难保证一个集贸市场的经营户会主动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这除了税收征管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外,与民众的整体纳税意识较低分不开。经营户的日常经营费用如市场管理费、租金、卫生费、治安费等较多,把这些收费加在一起绝对不是小数,在这种情况下,费多还是税多,先缴税还是先交费?一些经营户采取的方式是哪个部门来收就交给哪个部门;哪个部门管得严就交哪个部门的收费,还有一些经营户认为“税”和“费”没有什么区别,“交了费就等于交了税”。这些问题的存在,从究其原因与经营户的纳税意识以及税务机关的税法宣传力度分不开。

(四)执法力度不足,难以实现“法治”

从近年来清查漏征漏管户工作来看,集贸市场一直都是打击的重点,然而收效甚微。至今清查工作中,新的情况更是层出不穷,“打游击”、“关门拉闸”、“发出通知不来处理”等一些新现象令税务机关感到束手无策,执法的力度和效果受到考验,这种状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整体的征管质量。“依法治税”作为我们新时期的主要治税思想之一,不应该也不允许存在特殊的纳税户。

三、加强集贸市场征管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观念,从税务登记抓起

1、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范围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1996]37号)文件有关规定,应明确将集贸市场的经营户纳入国税的正常征管范围,按照《深圳市专业市场税收征管试行办法》有关规定对市场内有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不论是否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均应到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或注册税务登记,建立征管档案。

2、对已办理营业执照的固定经营户和非固定经营户,要求领取营业执照后30天内办理税务登记,发给正式的税务登记证件,纳入正常税收征管;逾期未办理的,发给《税务违章违法改正通知书》限期改正,逾期仍不办理的,应联合有关管理部门逐个严加查处,必要时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来处理一些“钉子户”问题。

3、对既无营业执照又无税务登记的经营户,应结合市场管理部门的档案资料,逐步建立内部税务征管档案底册后,发给“临时纳税登记卡”,作为经营户登记和纳税鉴定证明资料。此项工作应与定期和不定期的“清查”工作结合起来,并作为“清查”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二)采取定期定额、委托代征、开票征税相结合的征收方式

1、集贸市场的正常纳税户,应全部认定为C类纳税人。税务机关根据经营户的实际经营情况,采取业户申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办法,事前评定一定时期(季度或半年评定一次)的月不含税销售收入,实行“双定”管理,并逐步推广实施“储蓄扣税”等征收管理办法。

2、对非正常的纳税户(主要集中在肉菜市场、旧货交易市场的档位经营户,包括无证经营户和“三无”户),应根据有关规定,以经营户档位租金的高低为参考依据,核定其每月应纳税额后,建立内部征管档案底册,发给“临时纳税登记卡”,可以委托工商或市场管理部门代征税款。

3、把集贸市场征管户全部列入委托代征范围,这将给税务机关征管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因此,对代征单位要制订一些代征代缴税款管理办法,明确代征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使其在税务机关的监管下按照委托代征税款的条款进行各项工作。

4、非正常征管的经营户经税务机关核定其税额后,一般不直接向其提供销售发票,而采取由代征单位统一领购、保管、开具和征税的方式,对需要开具发票的经营户,可到代征单位开票专柜申请开具,并按规定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月终后由代征单位一并向税务机关申报代缴。

(三)加强对集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和税法宣传工作

1、“专管员”制度对抓好集贸市场的征管工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目前的管理质量尚未能达到“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新模式要求的条件下,采用把市场的征管工作责任落实到小组或专人,实行“片管制”,以提高集贸市场的征管质量。

2、集贸市场日常检查力量一直不足,税法宣传工作跟不上,造成经营户中普遍存在“税”“费”不分的误区。针对集贸市场的经营户较为集中、群体经营的特点,应提倡运用稽查促进宣传的手法,有效地采取一些税收保全和强制措施,强化对经营户的税收管理和教育。

(四)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集贸市场的税收征管工作是一项大工程,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保证,我们必须取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与工商、市场管理部门多联系、多沟通,共同制订出一个方案来,一经确定,狠抓落实。做到真正“管起来”。在“管起来”的原则下大胆探索各种有效的征管方法,同时做好检验、总结工作。在此基础上,税务部门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具体“抓下去”,例如采取“上门登记,服务到家,集中力量,逐个突破”的治理方式,通过“开现场会、开通报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实际行动,多途径开展宣传攻势,多方面取得支持力量,在治理过程中做到不厌其烦,切切实实把工作落实到位。

集贸市场的征管工作必须有步骤地进行,应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确立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制订工作计划,本着“公平税负、公平竞争”的原则,税额不一定定高,但总体要求市场与市场之间税负相持平,经营户与经营户之间税负相持平。只要方法正确,措施得力,完全有信心和能力把各类型的集贸市场、专业市场的征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真正做到“既抱西瓜、又拣芝麻”

第五篇:税收征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税收征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新税制施行后,各地税务机关从自身税收征管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税制的有效运行,巩固税收征管改革的成果,堵塞征管漏洞,本文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税收征管;纳税申报;稽查制度

1994年税制改革后,国家税务总局适时提出了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要求。经过几年的运行,新的征管模式的作用和成效已初步显现,税收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偷逃骗税得到了一定遏制,税收收入连年超额完成,强化征管的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征管模式转换中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征管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税收征管法》实行以来,在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税收保全措施只用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对非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或对扣缴义务人和纳税担保人不能适用该措施。根据第二十七条规定强制执行措施只适用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纳税担保人,其他纳税人则不适用。可见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的客体过窄,只适应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发生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的行政单位、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税务机关就不能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这种规定影响了税法的刚性和税收的效率,致使税务机关对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偷、欠的个人所得税款无能为力。(二)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1994年国、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分设后,全国税务系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突破旧框框大胆进行征管改革。深圳市地方税务局率先在全国实行征管查三线分离、取消专管员管户的“保姆式”征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综合全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实践,有几个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主要有:

1.管事不管户,管理出现空档按照统一登记、集中征收、分类检查“三线分离”的征管体制,将税款征收任务下达给征收分局,查补税款的任务下达给检(稽)查分局。表面上看,征收分局任务确实很重,管户很多,管事也不少。但由于执法权限有限,担负征收重任的征收分局却是管事管不了户,纳税人的基本状况、财务核算等只能从计算机中获得,管户也只是依靠电子手段催报催缴,其余变成盲区。检(稽)查分局由于压力不大,形成了年初抓大户、年中抓收入、年底抓户数的三步曲,轻轻松松完成检查任务。结果管户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户。征收分局坐等上门,片面地认为取消专管员管户制度就是隔断税务人员同纳税人的直接联系,把管理限定在税务机关内部审查纳税人报送的资料、报表上,忽视了对纳税人具体生产经营情况的掌握,造成新征管模式运行链条中断,在一些管理环节出现空白。2.管理质量低,征管基础薄弱征管改革后,出现一种偏见,即电脑代替管理。因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计算机系统建设,而忽视了征管质量与基础建设。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素质跟不上,缺乏开发高质量征管业务软件的能力,计算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税务人员忽视基础工作,对纳税人征管档案资料录入不全,现代化设备只扮演初级管理角色。这种状况下,再过分依赖计算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形成人机脱离,造成“三率”(申报、登记、入库)考核实际达标率低。

3.考核不落实,税源监控不力岗位职责划分不合理,考核指标不够科学,业绩考核与奖惩挂钩不紧密,兑现不及时。改革的初衷是想依靠计算机监控和“三线分离”制度互相制约来达到监控目的,结果硬件比较超前,软件未跟上。从机关到基层对于纳税人的税源流向心中无数,税源失去有效控管,偷逃骗税居高不下。

4.以查代管,重查轻罚在改革初期有不少同志认为,纳税人之所以不依法自觉申报缴税是稽查力度不到位造成的,只要增加检查力量,强化检查,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尤其是强调稽查是“重中之重”之后,有的单位将60%的力量放在检(稽)查,37%的力量放在征收和管理,只有3%的力量放在登记和清查漏管户,形成以查代管的局面。从实践中看,由于平时放松管理,对纳税人底数不清,缺乏适时监控,往往电脑上有记录的纳税户实地找不到,而又有大量经营业户未进行税务登记,电脑上根本没有记录。另外,相当一部分人对偷逃税纳税人从严处罚态度暧昧,稽查到位率、查补入库率、处罚罚款及滞纳金加收比率很低。重查轻处,助长了偷逃税者的冒险心理。

(三)地方征管过程出现的问题

新税制运行几年来,在保障中央财政收入,调动地方理财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地方利益、局部利益的不断强化,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税收,在征管过程中违纪违规问题日益突出,应认真研究和解决。

1.“协税”(即通过各种渠道到税源充足的外地引进税额)现象出现,且数量逐年增大,“协税”面有扩大的趋势。有的乡镇国税部门也参与了协税;有的乡镇税务部门不仅自己协税,还牵线搭桥为其他乡镇协税。“协税”虽然在短期内对地方财力增长有利,但长此下去,随引税成本的增加,势必导致税收买卖“交易”,滋生腐败行为。另一方面,“协税”对于税源薄弱、税收任务大、征收难度大的地方而言,工作量相对较小,从而出现了“挖别人的地,不耕自己的田”的怪现象,造成地方小额税收跑、冒、滴、漏,国家税收政策难以执行到位,地方财政收入流失。

2.“调税”(“调税”即调节所征收税种的行为。)重新抬头,且日趋普遍,方式更隐蔽,造成税收统计信息失真。新税制取消了集贸市场分成,将税务经费改为垂直管理,使以解决自身经费不足为目的的调节征收税种的行为一度得到扼制。但随着国家税收管理力度加大,部分税种实行单项征收考核和税务部门消费基金的不断增长,调节所征收税种的行为又重新出现。从我们审计的三个乡镇财政决算来看,均有调节所征收税种的行为。调节手段由原来从帐表上集中调节税额,转为在向纳税人征收税款过程中,在开税票环节分散调节为所需税种,即“什么税未完成就开什么税”。从源头掩盖真相,逃避各项检查和对真实税种、税额的认定。调节税种,不仅使部分税收通过合法渠道直接转化为税务部门的经费来源,造成部分财政收入流失。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国家税收统计信息失真,影响国家宏观调控。

3.“垫税”(“垫税”即年终以财政资金、其他资金借贷完成税收任务)时有发生,造成财政收入“水份”增加,从而出现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而可用财力相对缩小的不正常现象。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对财力的需求,各地对经济指标的考核由原来“完成总产值”、“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等虚指标,转变为“以财政收入论英雄”。部分单位、部门和企业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和政绩的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垫付垫缴完成税收任务。审计发现有的乡镇以财政资金垫付,或从农村合作基金会以高息借贷垫税,有的企业直接借入财政周转金还税,再申请财政挖潜改造拨款归位等等,造成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虚假现象,而实际可动用财力没有多大增长。

4.“留税”(“留税”即滞留、转压和不及时解缴税款)令行难止,给税款的管理和监督留下隐患。由于经济要发展,税收增长成为一种硬性指标,年年加码,致使一些税收征管部门为了保障下任务的完成,在当年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层层滞留、转压税款。

5.“奖税”愈演愈烈,税收成本不断加大。为了完成上级考核任务和适应地方收入增长的需要,从税务上级管理部门到基层税务所,从本级政府到下级政府,均实行税收任务考核,层层物资奖励的措施。如:完成半年任务,上级有半年奖,区局有匹配奖、有的基层所自身还有配套奖,年终本级政府有积极性奖、下级政府有分成奖等等。名目繁多,有的重复奖励、重复补贴,所有这些,加上各项税收提退,使税收成本大大提高。

6.征收教育费附加搞“包干留成”,使教育经费来源成为税务部门的预算外开支渠道。地税部门利用其征收职权与教育管理部门搞“包干留成”,使本应用于教育的经费大部分被税务部门用于了自身开支,也为其调税为费提供了渠道。

(四)依法治税环境较差 1.税务机关执法不严。我国目前尽管实行了纳税申报制度,但有些税务机关却擅自改变税款征收办法,如有些地区的税务部门扩大了核定征收范围,把本应采用查账征收的税款,也采取了定税、包税的办法征收,甚至出现了企业所得税附征现象。这种做法影响了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虽然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和刑法也规定了对违反税法行为和涉税犯罪行为的处罚办法,但由于某些执法者素质不高,因而执法不严、处罚不力。例如,税务机关在日常稽查中发现偷逃税现象只做一般补税处理,这就在事实上使纳税人偷税的风险小于其收益,客观上助长了纳税人的偷税行为。

2.公民的纳税意识淡薄。

纳税意识是人们对纳税问题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纳税意识的强弱,一般与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及税收法律环境有关。如果纳税人综合素质较高,且该地税收法律环境建设较好,纳税人就会对纳税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因而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或者因惧怕违法受罚而依法纳税。某些纳税人纳税意识比较淡薄,自觉性较差;有些纳税人存有偷逃骗税心理,自行申报不实,更不愿让代理人介入,结果,难免会有偷漏税现象发生。

二、解决税收征管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税收法律体系,修订税收征管法

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为保证税制的有效运行,巩固税收征管改革的成果,堵塞征管漏洞,《税收征管法》必须尽快修订。应确定税款优先的原则,降低滞纳金;明确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协税责任,明确征纳双方应负的法律责任;扩大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实施范围,尽快完善税收法律体系。(二)强化税收征管

在征管模式转换中,税收管理工作已从专管员式的直接管理转变为专业性、集约性的间接管理,这就加大了税收管理的难度。税收管理既是保证税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税源监控,防止税收流失的重要保障。1.规范征管资料管理,有效监控税源。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及纳税户的大量增加,在征管模式转换中对纳税人的有效监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规范征管资料的管理。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使用、违章处罚等全部纳税情况实行分户分类管理,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征管机制。二是监控税源。在尚未完全实现计算机网络监控之前,通过建立税源资料信息库,扩大稽查面,与工商部门共建信息网络,加大重点税源户的监控,加强税源调查,建立税收管理考核办法等措施,努力实现对所有纳税人实行有效的监管。通过机构监控、稽查监控和计算机监控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

2.规范纳税申报管理,建立纳税评审机制。规范申报方式,适当增加纳税申报表的经济财务指标,如,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项税额栏应增加“尚未支付款项的购进货物”及“尚未入库的购进货物”两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应增加“视同销售”一栏,以提高纳税申报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推行纳税人税务代码制、存款实名制,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尽快建立评税机制,制订相应的纳税申报审核评审办法,通过对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和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评审,对重大疑点问题进行调查,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3.实行重点稽查制度。配和评税制度的建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现行的稽查制度改为重点稽查制度。稽查对象通过电脑选案系统生成,数据来源于评税系列录入的企业纳税申报情况;检查过程采用税务检查底稿,建立规范的审理程序;缩小检查面,加大处罚力度,对所有结案的偷税企业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暴光,从而达到有效打击偷、逃、避税行为和降低税收成本的双重目的。

4.设立清查失踪户、漏征漏管户的职能部门。失踪、漏征漏管现象是制约当前税收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瓶颈”,有效的管理办法是成立失踪户清查的职能部门,长期从事漏管户清查工作,根据从工商、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获得的资料和实地检查,对未登记的业户及时催办。(三)加强地方税收征管过程监控

1.在税票设计上进行改进,逐步建立一种既能与分级财政相适应,又能明确体现属地纳税原则,便于征纳双方相互监督的税款约束制度。即:征税和纳税双方应能在所征税款的最终流向上相互监督,达成一致,从而杜绝不同属地税务部门之间为私利进行的“协税”或“买卖税收”的现象。2.全面取消除代扣、代收、代征手续费以外的其他各项手续费的提取退库,改变现行的代扣、代收、代征手续费从收入中直接提取退库的办法,实行由各级财政以专项资金渠道列支出解决的方式,从而杜绝税务部门为自身利益,任意调节税种的现象。

3.引进成本效益考核原则,实行税务经费与税收增长挂钩,采取核定基数,比例增长的方式,由地方财政审核后全部上划税务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核拨,防止税务经费来源渠道过多过滥,造成消费基金膨胀,税收成本上升。

4.进一步加强对弄虚作假、虚报政绩的垫税及调税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处罚结果与税收征管人员及直接负责人的考核和任用挂钩,使其自觉遵守有关政策法规。

5.将教育费附加改为按税征收,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同时加快实行税收征管电算化,逐步形成申报、征管、解缴、入库全方位监督的税收征管体系,减少征管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三)依法治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要加强税收法律环境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税法,使纳税人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为什么要纳税,纳什么税,如何纳税,不纳税要承担什么责任,增强其纳税自觉性。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依率计征,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充分体现税法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加大对税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构成涉税犯罪的个人和集体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严惩,使纳税人充分认识到税法的威慑力,增加纳税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陈秀金,《税收征管改革中几个实践问题的思考》,载于《福建税务》1999.9 2.余忠友,《改制企业税收征管问题及解决办法》,载于《福建税务》2001.12 3.郭影,《新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山东税务纵横 》2000.7 4.郭烈民.,《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税务研究》 2000.6 5.李中良,《当前税收征管质量存在问题及对策》,载于《河南税务》

2000.10 6.李孝敏,《对现行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思考》,载于《安徽税务》2002.7 7.刘大平,《信息不对称下的税收征管问题》,载于《经济与管理》,2002.10 8.陈红卫.,《关于税收征管问题的几点思考》,载于《经济师》2002.11

下载关于我县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现状和对策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县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现状和对策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煤矿税收征管现状及对策思考

    一、××地区小煤矿的现状在××旗的××、××屯一带,煤炭资源较丰富,随着我国矿产资源的日渐匮乏,引来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商来此开发煤炭资源,在××从事煤炭开采的小煤矿现有8......

    对企业税收征管情况调查的几点思考

    对企业税收征管情况调查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地税征管审计中,有选择地对部分企业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以及税收流失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

    关于砂石料行业税收调查与征管建议思考

    房县,古称“房陵”,最高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180米,高差悬殊,年均降雨量914mm,无霜期223天。全县辖20个乡镇、50万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一大县,素称“千里房县”。......

    关于砂石料行业税收调查与征管建议思考

    房县,古称“房陵”,最高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180米,高差悬殊,年均降雨量914mm,无霜期223天。全县辖20个乡镇、50万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一大县,素称“千里房县”。......

    关于砂石料行业税收调查与征管建议思考

    房县,古称“房陵”,最高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180米,高差悬殊,年均降雨量914mm,无霜期223天。全县辖20个乡镇、50万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一大县,素称“千里房县”。......

    税收征管人性化思考

    税收征管“人性化”问题思考孝感市国家税务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性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设计、商业营销、工商管理等日趋人性化,人们对“人性......

    关于完善房地产业税收征管问题的建议

    关于完善房地产业税收征管问题的建议一、目前房地产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纳税人而言,房地产企业之间大小规模不均衡,纳税诚信意识差距悬殊,偷税漏税问题难以避免。......

    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现状问题及对策

    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现状、问题及对策 陈为玉 许传征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商品房开发的投入逐年加大,建筑市场的规模也随之快速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