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学生作文中审题与立意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中审题与立意的能力
凡是作文都有题目,根据题目作文必须符合题意。因此,在动笔之前必须认真审题,谨慎立意。这是关系文章成败的一件大事,容不得丝毫的粗心大意。
先说审题。审题就是推敲命题人的用意,推敲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明确该写成什么文体,该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该写些什么内容,该确定怎样的中心,该选用什么材料,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该以什么为重点加以说写,该表达怎样的感情,等等。
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理解题意,仔细分析题目要求,要看到,题对文既有限制的一面,也有不加限制的一面,这两 方面考虑得周密、细致,就不至于出现思路阻塞和文不对题的现象。这是审题的大要。
审题要点:审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的词语的,应写成记叙文,如《海滨仲夏夜》《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题目中有一个“记”字的,不管在什么位臵,是提示你写成记叙文;
以事物名称作题目的,则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说明文;
题目中有“介绍”“方法”“规则”“说明”等词语的,大都应写成说明文;
题目中有“论”“议”“谈”“说”“喻”“驳”“斥”“读”“读后”“观后”“有感”“启示”等词语的都应写成议论文;
题目是个句子(包括反问句和无主句),蕴含某种哲理的,或者能表明某种看法或主张的,一般也应写成议论文;
题目是个并列短语,题意要求说清并列的两方面的关系时,也要写成议论文;
题目仅是一个词时,如果是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无疑是写人的记叙文;
题目不完整时,得按题意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有些作文题不是一个题目,而是给你条件或材料,审题时要把所有条件和要求搞清楚,材料尽量全面用上。
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题目的“自由空间”,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要把握题面上的重心,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此外,如果碰上给材料作文(含自拟文体的“话题作文”)之类的题型,则应仔细审视材料,反复研究命题的意图,不要想到一点就匆匆下笔。总之,审题就是要抠字眼,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的分析,看它对写作有哪些暗示、要求和限制。审题是为了切题,只有把握准了,才能使作文不偏题。
再说立意。立意,指的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是
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立意、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来选择、确定。它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审题而来,即所谓先审题而后立意,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立意都是十分重要的。立意要满足哪些要求呢?可简括为五个方面十个字,这就是:正确、深刻、新颖、真实、集中。
1.立意要正确确立的中心思想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有积极意义,感情健康。
2.立意要深刻要对所写的事物作一点分析,立意不是直觉的思维活动,不能单凭个人意愿,也要有一个逻辑思维过程。要挖掘出题目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并且和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提示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立意一定要深刻,才能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教育。
3.立意要新颖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无论写什么,都要有点创意。表现的主题与众不同,才能引起读者品味,这样的文章才算得好文章。
4.立意要真实要在审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感悟最深主题才最有表现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搬别人的思想,因袭守旧。写文章是为了表情达意,情和意密不可分,写作时要自觉地把情和意联系在一起,文章就会变得更加真实。
5.立意要集中就是说一篇文章最好只表现一个中心,不要多中心。
怎样立意呢?一般有四种方法。
一是根据题目立意。有些题目本身就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时立意应着重考虑选哪些材料来表现中心,这些材料怎样安排。有些题目只暗示了写作对象、选材范围和文体类型,这时立意就应自定中心。
二是结合现实,注入时代精神。
三是托物言志。
四是借用成语、格言、谚语、警句、名言、寓言故事或历史故事立意。
审题和立意很难一步到位,草率的态度决不可取;特别是在限时作文中,用于审题和立意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更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漏,因此,在下笔的过程中,如有所发现,就应当及时加以纠正。
第二篇:作文中如何审题
作文中如何审题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文字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所以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应掌握这几方面的知识能力:
一、审清题目蕴涵的主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名字,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们之间既不相同,但又有一定的关系。如《上学路上》、《我的爸爸》、《集市见闻》„„从题目上看不出表达什么中心。《助人为乐的x x x》、《秋景》、《一堂有意义的课》„„从题目上明显可以看出要表达什么中心。像《园丁》、《温暖》、《镜子》„„题目中则含蓄地表明主题或象征意义。
二、审清要求写作的内容。审题时要弄清,记人写什么人,用几件事写人;写事写什么性质,有意义的、有趣的、还是内疚的、接受教训的„„写什么限制条件下的事。如《校园见闻》、《我的老师》、《不平常的星期天》、《欢乐的“六一”节》„„
三、审清要求取材的范围。要从题目上理解取材的时间范围如《上学路上》,空间范围如《校园见闻》,数量范围如《一堂有意义的课》,关系范围如《我的老师》
四、审清写作的重点。要从题目上揣摩重点。如《老师笑了》,中点在笑,老师为什么笑?《这件事我做对了》重点在“做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做对了”?对一些范围广泛的半命题作文,我们要选择自己能写的内容,再把题目补充完整。
五、审清要求所用的人称。不少题目对人称有明确的要求,千万不要混淆,对一些没有人称要求的作文题,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
六、审清题目哟安全的体裁。即要审清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记事?
总之审清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你的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快速作文审题的四种方法
快速作文的特点是一个“快”字,它要求迅速准确地审题立意,快速高速地构思成文。因此,作为作文第一步的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作文审题的准确与否,就直接决定了文章质量的优劣,写作的成败。要想准确无误地审清题目,就要掌握一些审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为顺利成文打好基础。下面就介绍四种审题方法: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一件有教益的事》、《我的中学生活》、《值的赞美的人》。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自白”、“„„的话”、“„„的制作方法”等。如《介绍一本工具书》、《蜜蜂的自白》、《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由“愚公移山”想到的》。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
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题目划定的范围不同,选材的侧重点就不同。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成功》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个,即“成功”,意思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成功”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成功了”,“什么事成功了”、“怎样成功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失败》、《过错》、《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作文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主要是指研究和领会题旨,确立主题的能力。学生在作文中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因此,怎样训练好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可以说是作文教学的主旋律和首要环节。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1、判定体裁。命题作文给定题目后,我们就要根据作文题目中所含有关字词来确定文章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种文体。如题目中含有谈、评、议、驳斥、启示、有感、想到的等字词,可确定要写的文章体裁应是议论文;如含有记、忆等字或题目直接体现记叙要素的,则是记叙文;而直接以事物名称为题目的大半是说明文,如《我们的学校》、《碗》等等。
2、分析题目。即通过对题目结构,尤其是对题目中关键字词即“题眼”的分析,来确定作文的内容、范畴而立意。如《记寒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文题中“记„„事”这个动宾结构既表示文体(记),又表示内容(事),而“寒假中”是时间范畴,“一件”是数量范围,“有意义的”则是关于所记事件性质的特定要求,即“题眼”。文章的中心就要从“有意
义的”中引伸出来,这便是“立意”了。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半命题作文是指只给一半题目,另一半由学生自行确定,如《第一次××》、《××赞》等等,要领是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作文。这类作文比命题作文的限制要小得多,题材也就相应地宽得多,其审题立意的要领同命题作文相同。
三、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有着较大的区别,关键在于这里多出了材料,审题立意必须依据所给材料进行。
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是中心升华法。运用这种方法审题立意时,不论所给的材料是记叙性的、议论性的、说明性的,还是寓言、漫画等,均应先读懂材料,然后在正确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再根据材料的中心提炼、升华。如《画蛋》的材料中心是:达·芬奇成长是因为他在名师教导下打下坚实基础和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的结果,为此,就可依据这个中心提炼升华出名师出高徒、天才出于勤奋、勤奋出成果等方面的立意。
综上所述,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应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记叙文审题“三要”
小学生写记人、叙事文章常犯的毛病之一是“文不切题”。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审题能力和正确的审题方法。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审题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三要”。
一要帮助学生审清题目是要求写人的还是记事的。写人必记事,记事必写人。写人尽管必记事,但叙述的重点是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语文、行为等,来刻划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写事尽管必写人,但写人是为写事服务的,叙述的重点不在表现人物的语文行动,刻划人物的性格上,而是通过事件因果过程生动具体的叙述来表现主题。
何谓写人,何谓记事,小学生往往分不清楚,因此必须首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反上面这些简单的分辨标准教给学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依据题目,判断文章应该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一般来说,我们给小学生命的作文题都有明显的,利于学生审题的文字标志。审题时应该提示学生注意。例如,《我们的老师》《我心目中的妈妈》、《助人为乐的红领巾》等文题中有“老师”、“妈妈”、“红领巾”表示人物信号标志的中心词,因此这类文章是写人的。《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放学路上的奇遇》《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难忘的星期天》等文章中有表示事件、场所、时间信号标志的中心词,因此这类文章一般是词的。学生掌握了这些,就会避免由于审题不清,写人写事发生错位的现象。
二是帮助学生审清题目规定的题材范围。题材除了受思想内容制约以外,还要受人称、时间、场所和人物、事件数量的限制如《我的妈妈》、《我的辅导员》等题目受叙事述人称的限制,只能用第一人称来写,用别的人称就不合要求;《他们都是我的好老师》、《我的同桌》、《一件小事》、《假日新事二则》等题目受人物、事件数量的限制;《难忘的时刻》、《电影放映之前》等题目受时间的限制:《放学路上的奇遇》、《赛场见闻》等题目受场所的限制。在审题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弄清题目中规定的题材范围。这样才不会在取材范围上偏离题目。
三要帮助学生审清题目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学阶段命题作文题目一般对主题思想也作了规定和提示,审题时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分、辩别、推敲,找出“题眼”。题眼总是在中心词的修饰成份里,去掉表示人称、场所、时间、数量等修饰成分外,剩下的就是“题眼”如《假日趣事》的“题眼”就是“趣”;《一件小事》的“题眼”就是“小”。题眼找出来了,要认真辨别它的内涵与外延,然后依据它去立意、取材。如《一件小事》的题眼“小”字,要启发学生理解事件虽小,但它的意义是大的。通过一件小事的叙述来反映一个崇高的品质,反映一种社会风貌,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这样写出来的“小事”才算切题,才能启发人、教育人。有些文题看不出题眼,如《我的爸爸》、《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等等,这类文章的主题思想可
以引导学生自己来确定,但必须鲜明、健康。找到并抓住了题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才不会离题,才会生动感人。
帮助学生审题是老师工作的一个方面。另外,在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大纲、教材的要求,拟重庆市题时应该尽量避免太含蓄,杜绝不切实际地将小学阶段记叙文题目论文化、诗歌化、散文化。文题中记人记事种类、题材范围题眼等内涵宜直露为好。到了小学高年级,文题的内涵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缩小。逐步提高要求,有步骤地培养小学生审题和自己确定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第三篇:作文审题与立意
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
【审题】
一、审读作文材料
二、审视作文范围
三、审清作文话题
四、审定作文要求
例题:
唐代诗人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代诗人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法国哲学家休谟说:“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则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当代学者鲍鹏在评价庄子时说:“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没有结伴的欲望?谁又不想结伴而行?谁没有经历过孤独?谁又不因孤独而痛苦?请以“结伴与孤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结伴与孤独”虽然是一个并列的关系型话题,但从引导语来看,显然是倾向于肯定结伴而否定孤独。也就是说,结伴是生命的常态,愿意结伴的人与他人、与社会是协调一致的;而孤独则是人性的异化,孤独者与他人、与社会是不和谐甚至是对立的。]
如果从“结伴”的角度正向立意,可确定以下主旨:
①赞美珍贵的友情或爱情。
②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和谐共处。
③论述结伴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如果从“孤独”的角度反向立意,可确定以下主旨:
①探究孤独者与社会冲突的根源。
②发掘孤独者独特的思想或文化价值。
注意:在话题作文中 话题是议题话题是范围话题不是中心论点话题不是文章题目
【立意】
一、中心要明确,忌模糊、似是而非或面面俱到,多个中心
二、中心要新颖、独特,忌人云亦云
三、中心要积极,忌中心思想片面化、绝对化
四、中心选取角度要准确,大小适度
练习:
一位专门从事蝴蝶研究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蝴蝶从蛹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时,发现其艰难程度令人怜悯。他的妻子实不忍看到蝴蝶出蛹的艰辛,于是就用手术刀在蛹上轻轻划了几道痕迹。当她看到蝴蝶轻松从蛹中出来时,欣慰地笑了。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经“帮助”的蝴蝶身体特别肥大,翅膀特别小,根本飞不起来。其实,这个真实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父母的过度爱抚,反而剥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请以“爱与溺爱”为话题,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四篇:作文训练(作文中快速关于审题立意)教案
作文训练(作文中快速关于审题立意)
教案
训练目标:、明确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及应注意问题。
2、练习写作,能从审题立意中领悟作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在写作能够会根据题目要求快速完成审题确定立意。
2、引导学生在构架提纲的基础上完成并写好作文。
主要教法及学法:理论指导、实践练习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宣布学习任务:、学习作文的审题立意理论知识;
2、进行新闻消息的写作训练。
二、理论方法指导:
审题就是要仔细考虑、分析作文题目的含义,反复推敲题目的要求,审查清楚题目的限定范围和要求,从而确定的体裁、人称和主题思想,确定的选材范围和内容重点。
审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确定文体;
2、确定中心;
3、确定人称;
4、抓住关键词语分析题目结构;
、抓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
6、从题目本身的含义或寓意来领会题意。
立意就是确立的内容要具体,有真实感,并从中提炼出富有积极意义的中心思想。它是综合运用观察力、想象力、认识理解力的思维过程,它直接关系到的思想深度,是鉴别优劣的重要条。一要注意选材,二要注意写提纲。
三、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作文中的审题和立意,之后通过个别提问加以巩固。
四、练习运用:
、话题关于“合作”;
2、我的好(妈妈、老师、叔叔、同学、邻居等);
3、一难忘的往事;
4、我懂事了;
、脚下的路。
五、作文布置:
初三的学习生活又开始了,开学伊始,你肯定看到了许多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有思考,也有感悟,请以新闻的形式写一篇00字左右的。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学生作文训练
教学过程:略教学
后记:通过本次训练,学生对作文审题立意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学会了如何审题立意,并能在学做中慢慢应用,对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学生必定才开始这样训练,有点生疏,今后一定得重点训练,详细对学生学做会有促进。
第五篇: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
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2009-11-10 10:42:09)
标签:校园
2009-10-18 随着时间的推移,备战高考,迎接2010年期中期末的模拟考试,许多同学越来越意识到高考作文的重要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如是说,而我们参加高考的考生却实实在在的还有七个多月的时间,那就让我们在这七个月里,“用一只眼看更广阔的世界,留一只眼审视自己”,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解决两个纠缠了你许久的要害问题,即语文高考中作文写作的“理与情”,从强化审题立意训练、活用语言入手,通过我们十五讲的冲刺综合复习,"分析综合查疏漏,夯实基础增分数,"看满分作文精妙所在,找自己作文的误区软肋,提升作文写作能力。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再迅速提高作文成绩?大家当然明白阅读积累是基础的基础呗!可是,这毕竟是一桩慢功啊。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或者有人说,干脆背高考满分作文吧。可更显然的是,极容易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牛头不对马嘴,牵强附会,自然就被阅卷老师一眼看穿问题症结,————直接抄袭或间接抄袭!得分恐怕会低得令人窒息。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根本性抓起,从要害处切入,在冲刺阶段从迅捷性和有效性方面突破,能让我们的高考作文出彩、增分。
第一讲审题立意训练
课时目标:强化审题意识,明确立意是作文成败的根本立足点,把“意在笔先”牢记心中,意境要高雅。
强化审题意识,这就像一个人必须要有生命意识、健康意识一样,否则那是不堪设想的。从这个高度去看,去重视,去领悟。既然是写作文,首先就要符合题意,无论是哪一种命题形式,即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均需符合题意。具体地讲,命题作文要善于抓题眼,话题作文要吃透话题内涵,直击话题的内核,触击自己最深的感悟。材料作文要根据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类型去准确解读;其次,牢记“意在笔先”的道理,要选择脱俗高雅的意境,展示你的识见和才华。第三,作为考生应该明了,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范围基本定位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心理素质、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倡导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崇高思想境界,倡导人文关怀等方面内容。由此对话题、命题、材料所提供的内容要进行价值评判,例如好与坏、利与弊、善与恶等,尤其对贴近生活的人格精神、人文关怀、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传统道德、科学思维等要有自己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确定立意和主旨。
一、审题的准确是一篇作文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1、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有强烈的聚焦感,写作者可以由题目进入开阔的联想空间。但要把握如下几点。
1、使用增补要素法。
对于08年上海作文题《他们》,09年湖南作文题《踮起脚尖》这样短的题目,一定要自己为这些题目加上其他成分,才容易把题审清。比如,增补人物、事件、内容或地点要素,他们是谁?谁在踮起脚尖?他们有什么事件发生,是在什么地方?他们具有哪些精神品性、类似的地位处境,相似的遭遇,或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这样就使有限制性、选择性的作文题意思明朗化,确定好写作对象、范围、要点和重点。
对于08年重庆作文题《在自然中生活》,09年北京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翅膀》这样的题目就需要先扣题眼,再增补要素。命题作文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即我们所说的题眼。写作时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志的关键词的含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和跑题。“在自然中生活”是一个偏正结构的题目,中心词“生活”就是我们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同理,“隐形翅膀”,就是我们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并且是带有寓意性的。
由此表明我们写作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不是一次旅游或野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自然”体现了这个题目的特殊要求,即表明我们的生活是处在“自然”的生活中的生活,不是其他的生活,“自然”也就是这个题目的题眼。把题眼找准后,我们就可以增补要素,巧妙拓展题目的范围。我们可以在“自然”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比如可爱、绿色、灰色﹍﹍,也可以在“自然”后面增补一定的内容,例如,痛苦的,和谐的,惬意的,浪漫的,幸福的等,题眼“我有”自然强调的是主体,进入自己的世界,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可以增补诸如力大无比、鲲鹏般、燕子样等的内容。经过增补,既拓展了题目的范围,也有利于增补我们了解的熟悉的事物。
当然,增补内容应当以文题中既定的要素为依据,增补后要检验与原题意思是否相符、衔接是否顺畅,切不可使题意走样。
再以2007年上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为例,“跨坎”显然是题眼,这道坎究竟是什么,题目中没有,需要在审题时增补,可以增补民族仇恨、心理脆弱、感性至上等内容,这道坎是平庸与精英的分水岭,徘徊于前,人生则山重水复,迷茫无助;跨过它才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越过这道坎方显出英雄本色;﹍﹍如果是限定在写作方面,那就可以是,写作须跨过华而不实这道坎。总之,必须在“设坎”“跨坎”上做文章,选好“设坎”“跨坎”之素材,造出“设坎”“跨坎”之波澜。
2、切分词语法,抓关键词
2008年广东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就需要使用切分词语法,切分为“不要轻易”,“不要说不”二部分,显然题意中包含二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不要说不,是第一层次,而前边修饰的内容“ 不要轻易”则是着重强调的,也就是说,作文在审题时必须考虑到这二个部分,在自己的作文中包含不轻易说和不要说不这双重意思,就可以从某方面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对确定的题意进行论述。只有表达了“不要说不”,又表达了“不轻易”的文章才能算作切题。
3、词语替代确定法
我们有许多时候,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有些拿不准吃不透,这时,我们就可以想一想题中词语用近义词替代,帮助自己理解。例如北京2006年作文题“北京的符号”,如果对符号理解不透,可寻找近义词加以比较,例如,名片,标志,特征,地标等。这样,在词语和题目的相互比较中,你对作文题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把握也越来越精准。
2007年全国卷II作文题是一幅题为《摔了一跤》的漫画,一个孩子坐在中间,明显是踩在西瓜皮上摔了一跤,几个人(身上分别写着“家庭”、“学校”、“社会”)站在一旁,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吧?”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如果我们使用替代追问的方法,就会容易一些。大人:出事了吧? 摔坏了吧? ﹍﹍
孩子:我能出什么事?
为什么光是问,就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
摔坏了,就晚了。
摔一跤,自己爬起来不就行了?
通过两相对照比较,写作思路就出来了。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要怕摔跤,小摔不必大惊小怪,大摔就要有别人帮助。显然,较好的立意,应该是批评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管得过多,关注太多。2、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由命题者根据材料或提示语提供的话题,是对写作范围和题材内容的限定,而不是确立一个具体的话题,是让写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思想倾向,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其在构思立意过程中,是由一到多的发散,即由母话题分解出许多的子话题。
例如,2008年山东卷要求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作文,这是一道寓意性且为因果关系类的话题作文。话题中提供了一组对象:春天和草青。春的比喻、象征意义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想到祖国的春天、和谐社会的春天、创新的春天、素质教育的春天等,或和个人密切相关的父母之爱、同学的友谊、班级的团结、家庭的温暖等,”草自青”则可理解为在前面所述的不同背景及条件下,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地区、企业、集体、个人的成绩成功乃至辉煌。如果选择改革开放的春天为背景,可以写地区、企业、集体的发展壮大;如果以素质教育的春天为背景,可以写基础教育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如果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为背景,可以写举国上下全力以赴的支援下,汶川人民一定会坚强战胜灾难、重建美好家园;如果以家庭或学校为背景,可以写在父母、老师的培养下,经过个人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等。这样文章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及立意方向。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可以找到一组对应的本质——原因与结果。春来是条件,也是诱因,草青是结果,也是表现。条件与结果由”自”来联系在一起,自就意味着自动、自然而然的意思,并不需要人为干涉,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由此我们去解读命题人的命意,本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是对生活的感悟,重心应该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确定几个方向立意:
1、多一份自信迎接生命的春天;
2、笑对风雨,明天会美好;
3、困境中要坚强,阳光总在风雨后;
4、多一些从容,欣赏春天的美丽;
5、要善于保持一颗平常心,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6、自然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过以上思考分析,话题的模糊性、宽泛性就大为减小,立意就能逐渐明朗起来。使之转向于自命题作文,降低了难度。进入2009年,尽管话题作文迅速递减,但我们不能放弃这类文章的训练。
3、新材料作文
近年来,较多地出现在全国卷和各地的作文中,我们从06、07、08、09年看到的新材料作文,这是一种导向。相比于话题作文,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并且不同于2006年以前的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根据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考生作文在材料范围之内就算符合题意,加大了开放性,使考场作文有更多的多样性和更多的个性。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采用了寓言故事、诗歌作品、漫画作品、主题事件等新材料供考生审题立意。其题旨多向、写作开放。因为以前的材料作文,往往是要求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解读出中心思想,就着材料的非主要观点写,就会被判为偏离题意。而新材料作文呢,审题是由材料引发,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这就要求考生吃透材料的内涵,整体把握材料,选准角度,提取观点,并由材料引发联想,通过分析、议论,表达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比较深入的思考。我们以2008全国卷为例,加以说明。
这是一则典型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必须把握两点:一是整体把握材料的总体,从整体出发立意。我们可以看到,材料涉及党政军领导指导抗震救灾,解放军、武警战士、救援队、医疗队、志愿者的救援活动,为学生献出生命的教师、失去15位亲人仍坚守职责的干部,全国各地捐款,献血,义演,关注﹍﹍无一例外的都与汶川大地震相关,因此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必须归结到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上来,否则,难免会偏离主旨。二是把握关键语句。前面的内容是叙事性的、交代事件的,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关注叙事性材料后的议论性的语句,因为这些往往代表了命题材料组合的意图,对文章立意的导向等,“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这就是命题人精心安排的议论句,也是命题人设计的最佳切入点。那么,立意点可以确定为:以人为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传递爱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凝聚力,生命坚韧顽强,责任与担当等方面。
在审题中,我们既要关注每一素材的内涵,更要关注材料的整体价值指向,只有这样,才可以准确地把握题旨,找到合适的立意点。我们为大家做一个解构:材料1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爱、尊重;材料2尊重生命,以人为本,恪守职责,担当责任,材料3奉献精神,教师、国家工作人员恪守职责,担当责任,材料4对生命的尊重、关爱、珍惜,被救者珍惜生命,顽强的生命力;材料5新闻24小时播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材料6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爱心传递。把如上内容做概括归纳,即为,面对灾难,中国各地各界所做出的积极反应,所体现出的人性的真善美: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是可歌可泣的。其实,无论是那一种命题方式,我们都应该做这样一些追问和分析。
一追问:这则材料想表现什么,它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追问:材料中的事物(包括寓言类)、人物对应或映射生活中的什么?蕴含什么道理?
三追问:话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何?由材料到话题有哪些承接、跳跃、转折等。
四追问:话题会涉及哪些关系?有几个层面或维度?还有没有隐含的信息?在课本、课外资料中有无类似的情形,可供借鉴?
再就是分析。即解析话题中词语的含义:包括字面义、隐含义或比喻义。由此去把握命题人的考察点,构思行文就会顺畅,降低了难度。
二、立意的新颖深远是一篇作文成功的依托和保障。
“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中心思想,对于议论文来说就是论点;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作者主张什么。立意新颖别致,就是要“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竭尽心力,潜心揣摩、钻研,理解材料,就应该从中提炼或形成一些观点,除了必须正确、鲜明、集中、更贵在深刻、新颖,这是高考作文取得理想成绩的根本,也是成功作文的依托和保障。精心构思,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下笔成篇。新颖别致就需要别具心裁,自出机杼,富有新意,这是最能反映学生创造思维水平的。
1、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思考问题。
作为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生活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面对试题一般应透过林林总总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表自己对社会、教育、家庭等等独立的见解,从而讲出一番发人深思的道理来。例如2008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 《触摸都市》
都市里活跃着这样一些早行人。自小就养成了夜猫子,只要不是十分困倦,上好晚自习后,回到家,我总是赖在案前,翻翻书写写字。你看都市生活习惯都在不断改变着。别说夜宵摊档,就是卡拉0K厅、酒吧,也是凌晨一点钟后才逐渐冷落。而当感觉周围渐渐沉寂,以为正是更深人静、万家梦酣的时候,院内的水泥道上却传来三轮单车颠簸的响动,看看挂钟,时间刚好凌晨两点,远处传来了雄鸡的啼呜。我知道,卖菜卖鱼的人们已经开始工作。我家对面的旧平房常住着一些外来户,他们多是上城营生的。这些进入都市谋生的人们,比原来在农村时更加勤劳和坚忍,他们从事着城里人不屑于做的工作,他们每天准时出门,寒暑不辍,风雨无阻。每天凌晨去固定交易点选购活鱼活虾或新鲜蔬菜,保证今天有生意做,有生活收入,不敢丝毫懈怠,因为城中有数以千计的鱼莱小贩。进入都市生活就得面对这个现实——生存竞争。在这个时段出行的,当然还有从农村运载鱼菜上城的农民或小商,此外,还有杀猪的、赶去酒楼做包点的。紧接着出现的便是环卫工人,早班客车司机。他们都是城市里面最早起来工作的人。
这些早行的人,在人的生物钟最需要歇息的时刻,在人们睡意最浓的时候,在大众安眠的黄金时段,开始出门工作。他们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披一身星月,在忙着为大部分人准备一天的生活。当然,说到实际动因,他们肯定是在为自己及家人而奔波劳碌,他们要吃饭,子女也要上学,他们不得不努力工作,希望在严酷的现实环境中站稳脚跟。他们在为自己的同时,极大地服务和便利着这个城市,为城里的人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生活资料。
都市居民,他们可以十天半月不上街,不逛商场,不进剧院得不每天去菜市场,到那里采购家人一天所需,跟那里卖鱼肉瓜菜的摊主们讨价还价,回头还总是抱怨物价又涨了,东西买贵了。潜意中谁也没有体贴理解,是这许多农衫不洁,一身腥味的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从而心存感激。
孟子日:“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
都市里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天亮后才出门,或者晨练,或者买菜买报买早点,或者送子女上学,或者去赶车出远门等。然后大家在早晨和暖的阳光里安静地享用早餐。接着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城市显得这么安定和有序。
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又往西边沉坠,日复一日,人们生活着,都市在壮大着。而又有谁去留意,都市里的人们能够这样安定有序地生活,离不开这些每天凌晨出门奔忙的人,他们都是都市的早行人。
点评:立意深刻、非凡,能够在琐屑的生活中挖掘材料,把立意触角伸向许多同学写作的盲点,“都市的早行人”,从而传递出“市里的人们能够这样安定有序地生活,离不开这些每天凌晨出门奔忙的人”这一中心,立意高远、新颖,同时,在理性的表述中,洋溢着真挚的情感。
再例如,2008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感受乡村》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他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面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儿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儿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点评:立意鲜明、观点明确。作者并没有像许多考生那样把乡村写成田园牧歌似的轻松,而是有一种低沉的呐喊:请大家“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文章的深刻性是通过对自己身边生活重新加以审视,进行感悟与发掘,真切地触摸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喜怒爱乐。
这两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现实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现象,甚至是司空见惯的了,我们能否去想一想,做一个追问。如果,我们能够把立意的触角伸向时代的焦点,伸向传统的热点,伸向写作的盲点,敏锐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并且认真地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不也是写上海的〈〈他们〉〉吗?不也是写天津的〈人之常情〉吗?如果我们把以上内容变成“我说九零后”,照样是可以有话可说的,并且这就是“九零后”的视角,是可以写的很有深度的。显然,我们也就不用去猜题押题了,就可以写出见解深刻新颖的好文章了。
2、多角度构想,筛选出恰当的侧面。
我们注意到,许多题目、话题、材料或事物,往往具有不同侧面,立意时应进行认真构想,看看针对题意,有那些侧面可借解剖,有那些意义可供提炼,那些角度可供选择,从中筛选提炼作文角度。例如,2008年海南宁夏卷提供的材料,本身并不算复杂,———小兰和妈妈三次与小鸟亲密接触。命题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样,可供考生选择的侧面、角度就很多: [1]母女俩的角度:她们慈善行为没有用对地方,可立意为应看清事物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她们的善意行为有待改进,可立意为做事要注意行为与目的的关系;由她们放生的结果,可立意为做事要讲求方法而不能盲从 ;她们有爱心,但不占有,立意为爱心并不仅仅是拥有。
[2]从鸟与人类的关系看,立意点可以是呼吁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3]从花鸟市场老板的角度看,商人借人们的善举来牟利,由此可谈论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危害不容忽视。
2008年宁夏高考优秀作文〈爱,并不仅仅是拥有〉
爱是什么?爱是放飞鸟儿的愉悦和超然物外;爱是什么?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坦然和感动;爱是什么?爱是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默默祝福……
所以说,爱并不一定是拥有,当你拥有时你反而不会感到快乐。当你不是抱着占有者的心态,而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你所拥有的事物时,你就会有一种洒脱和欣慰。人活着,应该选择一种这样的境界。
去过杭州的人都知道杭州文物馆,都会被那里的珍奇异宝深深吸引和震撼。而这些珍宝中有三分之二,约三万五千余种都是一位姓许的先生捐赠的。许先生祖先家世显赫,从明到清一直是朝廷大员,从而留下了这些珍宝
而许先生却并没有把这些几代人用心血和生命保存下来的珍宝继续收藏,也没有转卖他人,而是将其全部献给了国家。看到世人对这些珍宝的称赞,许先生笑了。
如果许先生自己收藏的话,也许只会落得孤芳自赏的地步。他爱这些珍宝,但是他没有把珍宝深藏起来,而是献给国家,供千千万万的人欣赏。他把他的这种爱变成了千千万万的人的爱。当人们被这些珍宝所深深地吸引时,许先生内心又何尝不感到一种幸福呢?
许先生献出了这些珍宝,成就了爱的经典和永恒,他的爱也更显得伟大。
这种例子很多。中国财富大亨邵逸夫,在中国福布斯排行榜上,前80名中都没有他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钱全都奉献给了社会,造福于人民,个人的资产当然不会很多。他追求的不是个人资产的多少,而是为人民、为社会用出了多少钱。邵逸夫的爱如细细的雨丝,弥漫在我们周围,他有钱却不占有钱。这种洒脱和率性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放飞了心爱的鸟儿,却拥有了自由飞翔的天空;
送出了珍贵的玫瑰,却有了芳香弥漫:
失去了喜爱的事物,却有了默默祝福。
那飞去的鸟儿徘徊啼鸣,它诠释的真谛就是:爱,并不仅仅是拥有……
点评:本文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立意,“爱,并不是仅仅拥有”,立意深刻而精确。在文章中以杭州许先生与香港财富大亨邵逸夫为例,对自己的立意加以诠释,起笔就是设问,“爱是什么”,最后用三个排比句[段]与开头呼应,对中心论点进行强化。
对我们的启示:理清材料的内涵,围绕材料思考,从某一个侧面切入,无论是举例子还是阐述道理,都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很好地表现并凸显了观点。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材料去立意,拓展思路,筛选出恰当的角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