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时间:2019-05-14 17:1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第一篇:试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试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等各种能力品质的总和,是人们从事社会创新实践的内在条件。科技进步最关键、最宝贵的是科技人才,而在科技人才素养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创新素质。当今时代,创新是国家和地区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科技创新的顺利进行、创新成果的取得,不仅要求要有科技人才的数量,更要求有科技人才的质量,这种质量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要求。面对国际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在培养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加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建设。

一、创新时代呼唤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着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迫切呼唤着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科技人才。

1、当代科技的发展要求科技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创新素质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呈加速发展趋势,知识爆炸现象加剧,知识老化速度加快,知识陈旧所需的时间,从18世纪需要80一90年,19一20世纪的30年,缩短为近50年来的二15年,有的学科已缩短为5一10年。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科技成果迅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生产应用、形成产业的时间缩短,20世纪初以前大约为30年,20世纪初至中叶大致为10年,下半叶开始缩短为5年。如晶体管从发明到产品扩散于全世界市场只用了8年,电脑几乎是3一5年换一代,使人感到发明创造有立竿见影之效。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高回报,吸引和鼓励着科技人员去努力拼搏,进行发明创造。国家和企业也为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大规模投资,支持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使当代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为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的、高效率、团队式的集体分工协作研究开发的领域。科技活动也日益全球化,科技、经济结合日益紧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并日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原始性创新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这样的时代,任何科技人员的知识技能每时每刻都存在失效的可能。而科技活动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要求不断创新,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科技人才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与技能,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趋势,在科技领域有所建树。

2、激烈的国际竞争呼唤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科技竞争日益成为竞争的关键,高新技术成为竞争的焦点。美、日、德、法、英等国家纷纷建立创新发明培训学校,大力培训创新型科技人才,形成学校、政府、社会一齐上的局面,极大促进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则从中、小学就开设创新发明方发方面的课程,从小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科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就打下基础。而我们在这些方面显然是落后一筹。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规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为此,就必须大量地培训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这意味着国际技术贸易的壁垒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更加健全与完善,技术创新成果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保护,技术引进和技术仿效的难度将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那种仅靠模仿、引进甚至是“拿来主义”而轻松得利的状况将一去不复返。没有自主创新产品,将意味着永远被动落后,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成为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必备能力和必须条件。这就迫切要求培养和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依靠自身的创新素质,形成独立的研究开发优势与自主创新能力,抢占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3、中国的现实科技创新状况迫切要求加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建设

目前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还很薄弱。在基础研究方面,主动进行的原始性、独创性研究工作十分欠缺,基本上处于拾遗补缺的状态。中国至今还未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这两类科技大奖的一等奖连续几年空缺:在产业技术领域,目前中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另据统计,近15年来,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的比例高达6.4:1。国内高科技产品仍然只能以模仿与引进为主,缺乏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性产品,缺乏自主独创性产品。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这些不足,要求我们在谋求科技创新的经费、设备、政策、投入、环境等客观条件改善的同时,更为重要的应该从自身创新素质的主观方面进行反思,切实把科技进步转移到依靠人的创新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二、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时代内涵

当今时代,创新素质是科技人才最为重要的素质,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新的时代对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有何要求呢?综合起来,创新素质应主要具备以下几

个方面的时代内涵。

1、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灵活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的先导,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决定着科技人才能否进行创新以及创新的成败。适应开放性世界的需要,科技人才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唯有敢于开放、勇于创新、善于学习的科技人才,才能摆脱自身思维的狭隘性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意识和

活跃的开拓性思维状态,敢于想别人未想过的问题,提出别人不曾提出过的概念,尝试别人未尝试过的方法,从而形成自觉的创新意识与思维。科技人才需要从广阔的外界环境中吸取一切有用的先进经验,改变那种仅仅凭直觉经验和感情因素支配的狭隘的单一思维方式,以及教条式、生搬硬套、死抠概念的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大范围、辩证地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引导科技人才在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在技术创新中成绩卓著。

2、强烈的进取竞争意识。当今世界,竞争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竞争意识是一种忧患意识,可以促使科技人才全力以赴地投身于科技工作,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发挥一般状况下难以发挥的潜能,进入最佳的创造状态;竞争意识又是一种进取意识,可以培养科技人才的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可以激发强烈的创造欲望,增强创新意识,使其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胜不骄、败不馁。在国内外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求科技人才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时刻感受到竞争压力,全身心地去奋斗、去拼搏,争取科学发现的优先权、技术发明的专利权,实现科技进步。强烈的竞争意识是时代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出的要求,是科技创新顺利进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强大动力,是当今时代科技人才必备的创新素质。

3、积极的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前人未曾创造过的成果。从这一意义上讲,科技创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积极的探索精神主要表现在敢于批判、善于质疑、正确对待科技权威以及敢冒风险上。创新就是批判陈旧,改善现实。科技人才要具备敢于对现实的事物进行批判和否定,对历史进行反思,对自身进行“解剖”的勇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劳厄则断言:“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显然,无论教育本身,还是知识本身,其本质意义上的精髓和灵魂,始终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创造、再创造。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和赢得未来,而这,就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与远大目标。创新始于问题,要求科技人才要有合理的怀疑精神。正如古人所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通过有条件的质疑,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科技权威是科技人才学习的榜样,但过于的迷信科技权威又会使自身的创造能力受到抑制。科技人才要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勇于向权威挑战,立志超越权威;科技创新还需要有冒险精神,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敢想敢干敢作敢为,敢于打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精神,是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重要表现。

4、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一种进取精神,是对科技创新目标的不懈追求精神。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道路必然是崎岖而艰辛的,创新成果的取得过程往往是楔而不舍的长期奋斗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充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翻开科技发展史,不难发现,哪里有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发明,哪里便有科技人才不竭进取的奋斗精神。科技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科技工作者具有献身精神、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需要科技人才蝉精竭虑、废寝忘食,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要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挫折不松劲;更需要在科技实践中磨炼和保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力。

5、深厚的创新知识和正确的创新方法。知识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前提。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会聚变成透辟的洞察问题的能力,引领科技工作者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行快速思考和准确的判断,从而表现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扎实,就越能开阔人的视野,发现问题,越容易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目前知识爆炸时代仅有丰富的知识还不够,科技人才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个人的情况不同,知识要素的构成也是不同的,需要根据自身的专长、爱好和特点以及从事的创造活动的性质、特点,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科技创新活动还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科研活动虽是探索性的工作,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正确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的方法很多,包括综合、还原、演绎、追踪、类比等等,科技人才只有牢固掌握这些科学方法,并善于灵活运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才能少走弯路,多出成果。

三、科技人才培养创新素质的对策

实施教育创新,培养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创造教育或称创造力开发。创新素质创造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发明、创造、创新的知识、经验和技巧的教育。

2、创造力训练。是指对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完善其创造人格的系列训练,包括传授创造技法和创造经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力的训练。

3、创造性教育。是在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各种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所有形式、类型的教育中,努力贯彻提高创造力的原则和方法,使提高创造、发明、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之中,对原有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造,以有利于开发人的创造力。

按照美国创造基金会和奥斯本的设想,“教育的目的是使教育能促进创造能力的充分发展。”为了迅速改变中国创造教育的滞后状况,不断加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创造能力,激发全民族的创造精神,真正把创造教育普及开来,落到实处,深入下去,结出硕果。我们的创造教育和创造力开发,应迅速走出只在少数单位试验的做法,而将其作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传统教育模式的现代转变基础教育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用“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激励、鼓舞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创新,为培育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打下良好基础。高等教育更要深化改革,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注重创新实践环节的教学,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设想,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把创造学方面的课程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的自觉性。

加大对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力度。继续教育是科技工作者学习新知识、开拓新思维、开创新事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与提高科技工作者创新素质的重要环节。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紧密结合实际,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新形势,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主要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积极探索运用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素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宣传普及。创造力的开发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社会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四化大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大事,它理所当然地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教育部门、科研单位、机关、企业固然是开发创造力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新闻、宣传、文艺、出版、图书馆、博物馆,特别是各种现代化传媒,如电视、广播、电影、录像等等,也是可以大有作为、不可缺少和至关重要的。创造力开发活动要和群众的本职工作相结合,要和群众性的创造、发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和两个文明建设、科教兴国战略及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和经济发展、生产变革相结合,和各行各业的改革实践相结合,才会有动力、有活力,才能深入持久、热气腾腾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用创新精神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多层次的创造教育和创造学的宣传普及工作,引起全社会对创造教育的了解和重视,积极参与社会性的创造活动。

建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素质具有主体意识、个性鲜明的特点,要求必须有一支富有个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所以,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尤其是本身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是培育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关键力量,要求加快培养或引进。培养创造教育的师资力量和进行创造学研究的专业队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造培训,建立各种规格的创造学研究机构和不同级别的创造学学术团体。编写新的、系列性的关于创造教育的教材,在各类学校广泛开设创造教育课程,并以此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和迸取精神;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运用国外先进的创造学理论与创造;教育经验,开展交流、观摩、研讨活动,使创造学深人人心,使创造教育施惠于广大群众,在创造实践中结出硕果。对重大科研课题给予经费资助,协作攻关,提高水平。

优化科技人才创新素质建设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培育科技创新意识氛围。创新精神是科技发展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共同精神,是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搏斗和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崇高品质,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承认和一致提倡。倡导创新就要摒弃陈腐观念,通过鄙弃陈腐思想、鼓励创新行为、宣传创新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对创新精神的高度好评,以此促进科技工作者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并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其次,要营造自由的思想空间。自由的创新思想是科技创新顺利进行与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科技人才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需要有容纳独特个性的社会氛围。要为科技人才提供便利广阔而自由的学术交流与思想探讨空间,使其在无拘无束的思想空间里开阔自己的思维,寻找创新的灵感,发挥创新的潜力。再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要努力建设完善的现代化的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科技博物馆、现代化大型图书馆、科学会堂、科技交流中心等公共设施,为科技人才开展创新思维提供便利条件。并经常性开展科技讲座、学术交流,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的科技人员共同参加,传播知识、交流经验、思想、方法等,触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思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切实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完善科技人才创新素质建设的投入和激励机制。邓小平说:“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为开展创造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而逐步建立合理的创造体制和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制化管理,完善对创新成果的奖励制度,积极为创造教育和创新活动的有序化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科技人才创新素质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首先是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把人才的创新素质建设放在科教兴国的基础地位来看待,切实增加创新教育和科技经费的投入。其次是引导全社会各渠道、各层次的创新投入。可以通过经济杠杆、政策措施、约束机制等引导和鼓励各类利益主体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主动增加对人才创新素质建设的投入。再次是建立基金管理制度,创立科技人才基金、创新基金、人才开发风险基金等。最终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全社会人才创新素质建设投入体系。

激励与需要密切相关,需要的满足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如果没有正常的激励机制,科技人才就会缺乏对创新的激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当前建立科技人才创新素质建设的激励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保护科技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三是通过改革,建立公平有效的职称申评机制和奖励机制,强化政府科技创新的激励效应;四是加大社会各界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激励。如切实提高创新型科技人才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科技人才用科技成果、专利入股的办法等,提高科技人才创新热情。

第二篇:成都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为进一步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高校院所人才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主要包括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研发经费、高校院所创新创业人才和市校企联合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职博(硕)士三类人才资助。

第二章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研发经费资助

第三条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研发经费资助的对象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研发经费资助(简称“高层次人才资助”)对象应当是在本市重点产业领域中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注册创办独立纳税企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研发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属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相关领域,并已进入中试或产业化阶段,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发展或引领带动形成新的产业,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化潜力。可按以下两类条件进行申报:

(一)在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指 “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已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四川省“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在蓉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及入选“成都人才计划”创新类的高层次人才,在蓉创办企业并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且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申请人自有资金或技术入股持股比例不低于3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超过三年。

(二)外地来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指我市市域外的“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已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四川省“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高层次人才,来蓉创办企业并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且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申请人自有资金或技术入股持股比例不低于3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超过三年。第四条

申请资助所需提供的材料

(一)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研发经费资助项目申报书;

(二)证明材料:

1.申报人有效身份证明、学历学位证书、职称及职务证明;

2.创办企业证明材料复印件(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公司章程及股权构成、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上财务报表等);

3.主要科技成果证明材料复印件。(授权专利证书、产品证书及相关权威部门检测报告、科技成果鉴定或科技成果评价报告、代表性论著、已立项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已获得的各级科技奖励等)

(三)其他相关资料。第五条

资助金额

对立项资助对象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研发经费资助。

第三章

高校院所创新创业人才资助

第六条

高校院所创新创业人才资助的资助对象

高校院所创新创业人才资助专项(以下简称“高校院所人才资助”)资助对象分为以下两类:

创业资助:国内外高校院所硕士学历或副高级职称以上科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在蓉创办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50万元,申请人自有资金或技术入股持股比例不低于3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超过三年。创业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并已完成小试和样品试制等,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化潜力,属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相关领域。

创新服务资助:在蓉高校教师(已取得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经所在单位同意,全职或兼职服务企业,担任在蓉企业技术负责人,开展关键技术合作研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在企业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时间在两年以上。研发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并已完成小试和样品试制等,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化潜力,属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相关领域。第七条

申请资助所需提供的材料

(一)高校院所创新创业人才资助项目申报书

(二)申报创业资助证明材料:

1.申报人有效身份证明、学历学位证书、职称及职务证明;

2.创办企业证明材料复印件(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公司章程及股权构成、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上财务报表等);

3.主要科技成果证明材料复印件(授权专利证书、产品证书及相关权威部门检测报告、科技成果鉴定或科技成果评价报告、代表性论著、已立项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已获得的各级科技奖励等);

(三)申报创新服务资助证明材料

1.申报人有效身份证明、学历学位证书、职称及职务证明;

2.服务企业证明材料复印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 3.创新服务证明材料复印件(申请人所在高校相关机构同意或委派其服务企业的证明材料、企业聘书或合作协议、服务企业期间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和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证书、联合承担的各级科技项目、联合获得的各级科技奖励等);

(四)其他相关资料。第八条

资助金额

对创业资助立项资助对象一次性给予20万元经费资助; 对创新服务资助立项资助对象一次性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

第四章

市校企联合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在职博(硕)士资助

第九条

市校企联合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职博(硕)士资助的对象 为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学术和师资优势,加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成都市科技局联合相关高校,实施市校企联合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职博(硕)士计划(以下简称“联合培养计划”),支持我市相关企业选派在职人员攻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工程博(硕)士学位。第十条 相关单位的职责

(一)成都市科技局的主要职责:

1.负责“联合培养计划”的组织协调工作; 2.负责确定予以资助的专业领域及研究方向; 3.负责学费资助的审核及发放;

(二)相关高校的主要职责:

负责组织实施相关专业工程博(硕)士的招生、考试、录取、培养工作。

(三)企业的主要职责:

1.选派本企业员工报考相关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工程博(硕)士; 2.为本企业在职攻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工程博(硕)士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及学习条件,并提供不少于30%的学费资助。第十一条

资助金额

经参与“联合培养计划”的高校考试录取攻读工程博(硕)士的我市企业在职人员,其攻读的专业领域及研究方向在成都市科技局确定的支持范围内,成都市科技局按50%比例给予学费资助,在完成入学报到手续后发放。第十二条

申请资助所需提供的材料

申请“联合培养计划”学费资助需出示录取通知书、学费缴费凭证、培养服务协议、身份证等原件,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成都市联合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职博(硕)士学费资助申请表》;

(二)参与“联合培养计划”的高校工程博(硕)士录取通知书复印件;

(三)攻读工程博(硕)士学位学费缴费凭证复印件;

(四)申请人与所在企业签定的培养服务协议复印件。协议应明确企业和个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工程博(硕)士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企业提供必要的培养条件、申请人取得工程博(硕)士学位后在企业的服务年限(原则上不低于三年)等;

(五)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

(六)申请人所在企业与相关高校签订的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或项目合作开发协议(非必备材料)。

第五章

第十三条

申请时间及相关程序

常年受理申报,经评审(审核)后确定资助对象,并报成都市科技局局务会审定。

第十四条

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资助经费的单位及个人,将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终止项目、取消申报资格等措施予以相应的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成都市科技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为三年,原管理办法(成科字〔2013〕37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内涵

所谓创新素质,是指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基本品质或素质,这种产品可以是一种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也可以是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一般来说,创新素质是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它们在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要求。

创新意识,就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的具有强烈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新欲望,也就是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形成的核心,是衡量一个人创新素质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创新主体对资源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包括使创新主体资源能力得以实现的载体和外部环境所做的贡献,既包括科技成果的创造能力,也包括新产品及市场品牌的培育能力。创新能力包含三重含义,一是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二是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三是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创新个性是指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个人性格,其个性的独特往往是创造性的一种反应,要爱护学生的创造热情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篇:如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调研报告

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情报室

成果办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促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是为实现我州经济腾飞提供人才保证的必要措施。相对于全省人才队伍建设,我州人才队伍更为明显地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匮乏,严重制约着海西经济提升后劲和竞争力。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将人才作为新的增长点,努力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依托,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带动点,集中力量,大力创新,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强力推进我州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事业的发展。

一、我州人才队伍的现状

(一)学历结构

全州机关单位中硕士研究生8人,研究生139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3.94%;大学本科1644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4.04%;大学专科1502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0.24%;中专270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7.23%;高中及以下的170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55%。

全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研究生6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1.28%;大学本科145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30.98%;大学专科255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4.49%;中专43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9.19%;高中及以下19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4.06%。

全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单位中研究生5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8.77%;大学本科27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47.37%;大学专科21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36.84%;中专、高中及以下4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7.02%。

(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

全州事业单位中,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39人(其中在管理岗位工作的138人,具有职业资格的2519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职务856人(正高级职务17人),中级职务3717人,初级职务2754人,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66人;按专业类别分:工程技术人才599人,其中高级51人,中级280人,初级261人;农业技术人才652人,其中高级34人(正高1人),中级325人,初级285人;卫生技术人才1644人,其中高级155人(正高13人),中级663人,初级823人;教学人才3739人,其中高级565人,中级2072人,初级1085人;其它专业技术人才859人,其中高级51

人(正高3人),中级429人,初级300人。

(三)培训情况

全州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中参加培训的458人,其中州级133人,县级291人,乡镇34人;全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培训的3025人。其中州级418人,县级1840人,乡镇767人,占全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40.53%。

全州企业单位中管理人才参加培训的21人,其中州级12人,县级9人,占全州企业单位管理人才的10.66%。全州企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培训的35人,其中州级4人,县级31人,占全州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9.54%。

二、我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州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对外合作、专家学者任职挂职、高级人才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了一批高级人才缓解了海西人才严重不足问题,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提高了我州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目前从我州人才资源现状分析来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层次科技人才总量少,制约产业升级发展 海西作为青海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人才的制约。一方面地域面积较大,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少,本土人才供应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项目聚集少,产业规模小,难以吸引更多才智。从区域分布看,中高级人才主要集中在州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基层人才严重缺乏,县、乡(镇)

两级人才严重缺乏,形成了人才积压浪费与短缺并存的不合理现象。从专业结构看,党政管理、师范、卫生类专业居多;农牧业、企业管理、电子、信息、法律等专业较少。从行业分布看,从事教育、卫生行业的居多,从事农业、工业、经济技术方面的较少。从素质结构看,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少,普通人才多,科技带头人,项目带头人极其紧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捉襟见肘,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中懂经营、会管理,能够驾驭市场经济的“决策性”人才相对较少,高层次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海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人才区域分布、专业、行业不平衡,制约了海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求产业不断扩大升级,我州推动产业升级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但供给严重不足。

(二)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势作用发挥不明显

高层次人才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一个高层次人才可以带动一个人才群体;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可以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近几年来,我州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培育了一批科研项目,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示范基地,但是为数不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未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科研成果未能在全州范围内转化成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在于人才队伍结构没有呈现良好的梯队建设态势,高层次人才引进少,培养又没跟

上,人才结构、产业链接之间出现严重的断层和脱节。

(三)本土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全州每年有近千名学生考入高等院校,而选择回海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0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80%以上。全州从流进流出人才素质比较来看,流出的绝大多数是专业技术骨干或有较高能力的领导人才,作为人才重要来源的本地输送、培养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率很低,造成高素质后备人才“断流”。同时,随着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具有中高级职称或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通过调动、辞职等方式外流,且有一人外流,相互带动的“传、帮、带”现象,人才外流呈上升态势。各类人才在地区内也呈现由下向上逆向流动的趋势,越是需要专业人才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越少,高素质专业技术干部更少。

(四)用人机制和政策措施上的不灵活,使现有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形成,距离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使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人才地方所有、单位所有的管理理念依然存在,导致人才资源共享、开发效率偏低。

(五)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作用发挥有限,不能很好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人才市场发育不全,市场配置人才的功能未充分发挥,目前海西除州人才交流中心和都兰县人才交流中心外,其他各市县行委人才市场虽已挂牌,但均无编制及人员,且其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制度和设施比较落后,功能不完善,人才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管理和发展落后于客观要求,表现为未建立人才市场的信息系统,包括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处理、信息反馈等。市场渠道不畅,人才市场受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的限制,人才很难合理、有序地流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以人才理念为牵引,坚持从实践做起,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体系。

1.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如今人才流动呈现双向选择形势,地区选择人才,人才也可以选择地区。因此,我们要撇弃以前的“拿来主义”,发挥好灵活引进人才的优势,通过实行“人才驿站”和“候鸟政策”,使各类人才在不受户籍等条件的限制下充分发挥聪明才干,达到对人才的最佳利用和效能的最大发挥。

2.要深入调查,搞好人才需求指数预测。以重点骨干企业、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为载体,以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会同科技局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

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各单位需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3.要通盘筹划,建立稳定长效的用人机制。人事部门要把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抽调专人会同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深入到州内企业、科研单位等进行人才政策宣传,人才需求调查,并组织企业、机构参加项目成果交易会和高级人才招聘会,帮助他们开辟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实用型人才引进的“直达通道”,建立“来去自由、柔性流动、专兼结合”的用人机制,切实做好我州人才引进工作。

4.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通过学术梯队建设,团队吸纳项目资助或鼓励自由探索,选送到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支持和培养力度,提高学科带头人跟踪学术前沿的能力。同时,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大师,要下大力气进行引进。

5.要良性循环,打造人才“蓄水池”。产业集聚导致人才集聚,人才集聚加速产业集聚,从而产生共生效应与乘数效应。我州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并重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产业化需要强大的人才作为后备。因此,要在已经取得的成果上,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树立“用产业聚集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的理念,打造好我州人

才“蓄水池”。

(二)从抓好服务保障做起,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工作生活环境。

1.要切实为人才施展才干搭建平台。在给予人才优厚待遇的同时,应更注重因才选岗,因地制宜,努力发挥每个人才的业务特长,使其具有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空间和肥沃土壤。因此,要努力在人才有事业可做上下功夫,杜绝因图虚名,为引进而引进,一旦引进又束之高阁、不闻不问的现象。要积极组织他们与企业项目进行技术对接,吸收他们参加我州发展战略规划的研制、新产品的开发和重点技术、重点项目、重点课题的可行性研究等重大活动,倾听他们对加快我州经济发展及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要大力倡导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宣传人才引进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涌现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先进事迹,倡导鼓励团结、创新、向上的科研精神,对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广泛开展“重才爱才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地区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实际,突出事业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营造地区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1、突出事业激励,以优化创业环境培育人才 一是创新人才创业载体。立足本地区实际,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积极构建有效的人才创业载体,把人才创业的内在动力和政策扶持的外在推力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示范工程、科技富民工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科技特派员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地区特色产业、农业、工业、节能减排等领域聚集并发挥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项目的示范推广力度,努力实现“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好事业、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的创业氛围。二是塔建人才培养平台。采取送出去培训锻炼和引进智力项目相结合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各类优秀骨干人才的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

2、强化物质激励,以优化政策环境吸引人才

一是完善配套制度激励人才。制定出台政策,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做到智力资源资本化,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以一流业绩赢得一流报酬。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

人才。出台引进人才政策措施,设立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基金,每年组团赴内地高校引进地区的急需人才和紧缺人才。三是加大力度奖励人才。新修订的《海西州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了重大贡献奖和对外合作交流奖,每年评选一次,重大贡献奖奖金30万元,对外合作交流奖奖金5万元,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金一等奖每项6万元,二等奖每项4万元,三等奖每项2万元。通过开展科技奖励,使各类优秀人才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和专业技术成果,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

3、注重情感激励,以优化社会环境关爱人才

重视精神激励和感情投资,大力提倡敬业精神,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报道社会上涌现出来的各类优秀人才、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增强各类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的成就感。采取通报表扬、会议表彰、文件命名和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等形式,激励高层次人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弘扬各类人才的创业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开展各级领导干部与各级各类人才结对子活动,交流思想,掌握情况,积极帮助联系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人才营造一种亲情氛围。

4、是要注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约束与激励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约束机制包括系统、科学的规章

制度、完善的责任制度和严格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等。要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提倡竞争上岗,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职业竞争压力。

第五篇:南京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南京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引导和鼓励科技人才在本市实施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推动科技人才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设立“南京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金”。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金,以创业项目的创新性、科技人才或团队的创业能力和企业良好的成长性为重点,通过对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扶持的方式,促进创业企业的快速成长。

第三条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金的性质为政府性资金,是市科技三项费用的组成部分,总额在编制科技三项费预算时确定。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主管部门为各区县科技局,各高新技术园区、化工园、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管委会等。

第五条南京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负责本资金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第六条南京市财政局(以下简称“市财政局”)参与本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负责本资金的拨付、监督、检查,协调市、区县财政确保项目经费的及时到位。

第七条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协调解决本资金运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第八条鼓励各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社会机构设立相应资金,与本资金、风险投资资金、金融资金等配套和联动,共同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和企业的发展。

第九条本资金使用方式为拨款资助,其使用与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财政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遵循科学决策、竞争择优、公正透明、规范管理的原则。基本程序包括组织申报与初审、专家咨询与论证、行政决策、合同签订、项目实施、过程监管与验收等程序。

第十条申报条件:

(一)申报前三年内(不含申报)在南京行政区划内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并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或具有较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申报企业应具有确定的创业项目,较强的创业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

(三)创业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属于市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具备一定的技术与市场成熟性,生产及市场营销计划可行,能形成较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申报项目须知识产权明晰,无权属纠纷;

(五)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行业学科带头人和海外留学归国人员领办创办的企业予以优先支持;

(六)对拥有或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项目予以优先支持。第十一条申报材料:

(一)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书(项目类);

(二)企业商业计划书(附软盘);

(三)企业章程及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四)创业人员及团队状况与相关背景材料;

(五)企业上及当期财务报表;

(六)有关知识产权状态的证明材料;

(七)其他相关技术、经济方面辅助材料。

第十二条组织申报与初审:

(一)每年七月份由市科技局负责行文组织申报,申报期不少于20个工作日;

(二)申报企业按照申报要求编制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书(项目类)和企业商业计划书;

(三)申报企业报经其主管部门推荐上报市科技局;

(四)市科技局根据申报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条件初审合格的,汇总提交专家咨询组进行咨询论证。

第十三条专家咨询与论证:

(一)市科技局根据申报项目技术领域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组织技术、管理、财务专家进行咨询论证;

(二)咨询论证方式以会议咨询论证(评估)为主,并根据咨询论证的实际需要,可在过程中增加质疑与答辩程序;

(三)专家咨询组对经条件初审合格的,进行咨询论证并提出立项建议与备选项目排序;

(四)咨询论证意见汇总后,提交市科技局决策参考。

第十四条行政决策与立项下达:

(一)根据专家咨询论证意见,汇总、审核,并根据需要可增加实地调查程序;

(二)汇总、审核后形成综合推荐意见,报市科技局局长办公会议审定;

(三)市科技局局长办公会议审定后,通过“南京科技”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内无异议的,编制市科技发展计划立项文件;

(四)市科技发展计划立项文件经与市财政局会签后,正式下达,项目同时进入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立项项目库。

第十五条合同签订与项目实施:

(一)按照市科技局与财政局下达的市科技发展计划文件要求,项目承担企业及时与市科技局签订《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

(二)项目合同签订后,办理市拨款手续,同时承担企业的自筹资金应及时到位;

(三)项目承担企业按照计划文件和项目合同的规定与要求,组织好项目的实施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第十六条过程监管与验收:

(一)市科技局根据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和立项项目、项目承担企业的具体情况,可委托科技中介机构实施项目执行情况过程管理,项目承担企业应予以积极配合;

(二)根据项目管理需要,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不定期抽查项目实施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必要时组织进行项目经费审计;

(三)根据计划进度要求,项目完成后,由市科技局按照《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验收工作。

第十七条建立承担企业项目实施、资金使用信用评价制度,评价结果记入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库,作为今后申报、承担科技计划资格审核依据。

第十八条本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与自筹资金、配套资金等实行统一预算管理和决算审核。

第十九条项目承担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费管理与核算。

第二十条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挪用或挤占本资金的,由市财政局、科技局给予通报批评、停止并追回拨款、终止项目、取消申报资格等相应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试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施科技推广机制创新 激发农业科技人才活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实现第一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实践中,平利、石泉等县在实施科技推广机制创新,激发农业......

    科技人才工作汇报 压缩

    六、地区科技局 地区科技局始终坚持创新人才是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第一核心要素资源和源泉的理念,不断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通过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科技奖励制度......

    怀远县科技人才汇报

    怀远县科技人才工作情况汇报县科技局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没有什么具体明确的业务,主要是配合县委组织部、人事局、农业、经济等部门利用科技项目、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等......

    科技人才工作发展计划

    科技人才工作发展计划为贯彻落实全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情况,结合《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任务分解方案的要求,我局将紧紧围绕创......

    加强科技人才建设经验交流(汇编)

    加强科技人才建设经验交流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自主创新......

    县科技人才情况汇报

    **县科技人才情况汇报近年来,围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我局坚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教兴县战略,积极探索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人才工作机制和科技管理机......

    南京科技人才优势

    南京新世纪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成为科学技术领先,古都特色鲜明,国际影响较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巩固“一个基础”,建设“三个基地”,培育“三个中心”,即以都市型农业为基础,以石油化......

    北京市科技人才政策

    北京市人才培养计划及工程1、北京市人保局——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 2、北京市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2005) 3、市委办公厅——海聚工程(2009) 4、北京市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