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人才工作发展计划
科技人才工作发展计划
为贯彻落实全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情况,结合《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任务分解方案的要求,我局将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大科技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通过每年重点支持20名我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已取得同行业公认的创新性成绩和创造性科技成果,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促其提高科技水平,努力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思想道德过硬、学术技术水平领先、具有带动效应和引领作用的科技拔尖人才,从而凝聚带动一支科技骨干人才队伍,促进全县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坚持引才引智并举,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人才。对于博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可采用柔性引进的办法,通过兼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聘为高级顾问、首席专家等形式吸引高层次人才为我县服务。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提升计划,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提高科技素质、致富技能为核心,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推进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挥科技部门职能优势,加强和农业科院院所的联系,定期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及高技术人才来我县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我县现有农业科技人才及普通劳动者素质。制定和落实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扶持政策,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科技致富能手等在提提供科技信息、开展科技培训、项目安排实施、科技经费投入等方面优先支持。
(三)组建“科技人才服务团”
重点引进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和国家“211”工程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以铝工业、能源化工、光伏产业、新材料等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为主,公开引进科技人才,派驻企业工作。
二、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一)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搭建科技人才发展平台
1、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拓展科技人才成长渠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创造条件积极筹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各类项目的实施提供发展平台。
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集聚培养高科技人才。围绕“一区四园”建设,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各类产学研战略联盟,依托国家、省、市重大人才计划、科研攻关项目,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科普及实用技术传播工程,着力引进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来我县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和成果转化,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带动我县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3、加强专业技术协会平台建设,促进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县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注重发挥各类技术协会的组织、带动功能,定期组织开展学术、技术及其他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为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提供平台。
三、完善激励政策,引导科技人才快速成长
1、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全面落实《科学技术奖励暂行办法》,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县委县政府颁发证书,并按规定分别给予奖励。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及技术发明奖的,对获奖者再给予同额奖励。开展“科技拔尖人才”、“科技合作人才”、“乡土科技拔尖人才”评选活动。“科技拔尖人才”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10名,主要表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在同行业具有领先技术水平或在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乡土科技拔尖人才”评选活动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评选30名。主要表彰对我县农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农民技术员、科技致富能手、土专家、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负责人等乡土人才。“科技人才合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5名,主要表彰来我县参加科研合作,并通过项目实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或自带成果进行转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在省、市有一定影响的高科技人才或团队。
2、完善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专利法规及优惠政策,落实《专利申请资助及奖励办法》,加强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及奖励专项资金的管理,按照申请资助、授权奖励的原则,及时足额兑现资助及奖励资金,调动科技研发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3、建立政府特殊津贴制度。落实《加强全县创新型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对到我县科技生产一线工作的博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要的专业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殊津,标准为每人每月补贴300元;县级“科技拔尖人才”每月补贴200元,特殊津贴列入县财政预算。
4、落实职称晋升有关政策。凡在科技工作中有发明创造、科技成果显著、获得科技进步奖项较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不受《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有关学历和晋升间隔年限的限制,破格聘任或任命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5、实施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凡入选县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连续支持3年,每年给予1万元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帮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使其成为能担当重任的科技带头人。对考核优秀的可推荐为科技拔尖人才。
6、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对有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给予重点扶持,在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科技人才以专利、成果、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分配比例由受益单位和本人协商确定。落实《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享有专利权的科技人员依法应当从专利实施收益中提取奖金和报酬。
四、健全保障措施,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1、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发展服务体系。建立科技人才信
息库,不断扩充入库人才人选。建立科技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重大科技人才活动、科技人才政策信息,提供科技成果交流、继续教育、技术成果交易、投融资和技术支持等服务。
2、落实国家及省市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搞好各项优惠政策的宣传,引导支持企业创建科技型企业,并给与人才、项目、经费等方面的优先支持。
3、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科技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科技人才价值的认识;要大力宣传我县引进、使用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强渑池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大力宣传那些刻苦攻关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科技人才和勇于探索带头创办企业的科技型管理人才,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全社会着力营造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科技人才的良好舆论环境。
第二篇:关于象山街道科技人才工作的思考
关于象山街道科技人才工作的思考
象山街道仲智华
科技创新是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实施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目标管理,强化“一把手”工程,是实现象山街道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发挥人才品牌效应,做好人才这篇文章,是完成象山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象山街道科技人才工作的现状
多年来象山党委、政府重视科技人才工作,象山辖区内现有科技型企业34家,已经被正式授牌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个,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个,省级科技民营企业9家,省级创新企业8家,省级优秀成长型企业1家,国家材料科技与技术研究生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2个,市知识产权工程师工作站3家。
2010年象山率先在全区建立了象山镇人才库,截止现在,人才库已经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5人,其中已经被镇江市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人才库正式录入的40人,入选人数占全区的一半。目前全镇拥有省级双创人才6个(大元生物庞海、纽津 1
软件系统、佳得信息周晓东、索普邵守言、左湖农科园朱忠贵、灵芯软件实验室陈钢)。拥有市级331计划5人(灵芯软件实验室陈钢、金钛软件井然哲、中煤电子范玉顺、高创谢少平、蓝舶庞海)。拥有2个海归博士创办的科技企业。2010年,引进的高端人才丁力博士被京口区区委、区政府授予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贡献奖,这些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给象山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关于今后象山科技人才工作的设想
象山街道辖区内的大禹山创意新社区已经被列入我区重点发
展的四大板块之一。因此,继续以服务企业促发展为目标,寻求在项目、人才等诸多方面取得新突破是今后象山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区里今年下达的指标,全年要力争再引进5-7家左右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入户。实现全年营收超3亿元,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额破1000万美元大关。全年完成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5个,省级科技项目20个,市级科技项目10个。引进、推荐省级博士集聚计划1个,省市级双创人才4名,推荐、引进省级人才团队资助计划1个。申报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新增发明专利40件,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CMMI、ISO27001、双软等体系认定均较上年大幅度增长。
为实现这一 目标,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区委科技创新与人才
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建立有
利于人才合理配置的柔性流动机制,通过合作研究、短期聘用等多种方式引进智力和人才。
一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继续秉承“管理就是服务”的工作
方针,确立“引导、指导、培育、服务”的工作思路,做好、做足科技人才这篇大文章,通过舆论宣传、跟踪服务、政策扶持等多种手段引导企业确立向科技创新要质量,以科技创新增效益,用科技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在手高新技术项目。
指导和帮助入驻的企业,用足用好各级政府和中心颁布的各
类优惠扶持政策,并做好相关政策的协调落实工作,使企业在最有利的政策条件下创业、创新,使中心成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创新创业沃土,促使其早日走向市场、产生效益。
二是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创新体系。充分利用辖区内大
专院校多的独特优势,与辖区规模企业联手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创新体系。采取定责任单位、定挂钩领导、定推进方案、定督查周期、定竣工时间等措施,着力推进几大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突出高新技术引进。根据辖区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利
用政府招商网络,广泛积聚国内外科技资源,引进高新技术项目。
通过技术引进帮助辖区企业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一)、认识再深化。进一步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是推动我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需全镇上下认识一致,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合力推进,把
这项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措施再落实。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为出发点,以促进全镇产业结构优化为落脚点,要在着力提升载体内涵、创新管理机制、优化配套政策、吸引科技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上求突破,加快打造两大科技集聚区。
(三)、重点再突出。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载体项目推进力度,早日形成产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引进来,突出科技招商,突出重大项目的引进,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加快科技人才引进的步伐,以更实的举措,更好的政策,更优的服务,抓好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作。
(四)、模式再探索。积极引导各类科技创新载体体制、机制的创新,鼓励社会化程度较高、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创新载体建立产权多元化的管理体制;鼓励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创新载体建设,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用工制度为重点,健全创新载体内部激励机制和持续发展机制,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定的基础支撑。
第三篇:如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调研报告
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情报室
成果办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促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是为实现我州经济腾飞提供人才保证的必要措施。相对于全省人才队伍建设,我州人才队伍更为明显地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匮乏,严重制约着海西经济提升后劲和竞争力。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将人才作为新的增长点,努力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依托,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带动点,集中力量,大力创新,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强力推进我州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事业的发展。
一、我州人才队伍的现状
(一)学历结构
全州机关单位中硕士研究生8人,研究生139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3.94%;大学本科1644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4.04%;大学专科1502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0.24%;中专270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7.23%;高中及以下的170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55%。
全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研究生6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1.28%;大学本科145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30.98%;大学专科255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4.49%;中专43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9.19%;高中及以下19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4.06%。
全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单位中研究生5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8.77%;大学本科27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47.37%;大学专科21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36.84%;中专、高中及以下4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7.02%。
(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
全州事业单位中,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39人(其中在管理岗位工作的138人,具有职业资格的2519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职务856人(正高级职务17人),中级职务3717人,初级职务2754人,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66人;按专业类别分:工程技术人才599人,其中高级51人,中级280人,初级261人;农业技术人才652人,其中高级34人(正高1人),中级325人,初级285人;卫生技术人才1644人,其中高级155人(正高13人),中级663人,初级823人;教学人才3739人,其中高级565人,中级2072人,初级1085人;其它专业技术人才859人,其中高级51
人(正高3人),中级429人,初级300人。
(三)培训情况
全州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中参加培训的458人,其中州级133人,县级291人,乡镇34人;全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培训的3025人。其中州级418人,县级1840人,乡镇767人,占全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40.53%。
全州企业单位中管理人才参加培训的21人,其中州级12人,县级9人,占全州企业单位管理人才的10.66%。全州企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培训的35人,其中州级4人,县级31人,占全州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9.54%。
二、我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州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对外合作、专家学者任职挂职、高级人才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了一批高级人才缓解了海西人才严重不足问题,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提高了我州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目前从我州人才资源现状分析来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层次科技人才总量少,制约产业升级发展 海西作为青海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人才的制约。一方面地域面积较大,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少,本土人才供应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项目聚集少,产业规模小,难以吸引更多才智。从区域分布看,中高级人才主要集中在州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基层人才严重缺乏,县、乡(镇)
两级人才严重缺乏,形成了人才积压浪费与短缺并存的不合理现象。从专业结构看,党政管理、师范、卫生类专业居多;农牧业、企业管理、电子、信息、法律等专业较少。从行业分布看,从事教育、卫生行业的居多,从事农业、工业、经济技术方面的较少。从素质结构看,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少,普通人才多,科技带头人,项目带头人极其紧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捉襟见肘,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中懂经营、会管理,能够驾驭市场经济的“决策性”人才相对较少,高层次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海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人才区域分布、专业、行业不平衡,制约了海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求产业不断扩大升级,我州推动产业升级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但供给严重不足。
(二)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势作用发挥不明显
高层次人才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一个高层次人才可以带动一个人才群体;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可以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近几年来,我州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培育了一批科研项目,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示范基地,但是为数不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未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科研成果未能在全州范围内转化成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在于人才队伍结构没有呈现良好的梯队建设态势,高层次人才引进少,培养又没跟
上,人才结构、产业链接之间出现严重的断层和脱节。
(三)本土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全州每年有近千名学生考入高等院校,而选择回海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0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80%以上。全州从流进流出人才素质比较来看,流出的绝大多数是专业技术骨干或有较高能力的领导人才,作为人才重要来源的本地输送、培养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率很低,造成高素质后备人才“断流”。同时,随着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具有中高级职称或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通过调动、辞职等方式外流,且有一人外流,相互带动的“传、帮、带”现象,人才外流呈上升态势。各类人才在地区内也呈现由下向上逆向流动的趋势,越是需要专业人才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越少,高素质专业技术干部更少。
(四)用人机制和政策措施上的不灵活,使现有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形成,距离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使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人才地方所有、单位所有的管理理念依然存在,导致人才资源共享、开发效率偏低。
(五)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作用发挥有限,不能很好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人才市场发育不全,市场配置人才的功能未充分发挥,目前海西除州人才交流中心和都兰县人才交流中心外,其他各市县行委人才市场虽已挂牌,但均无编制及人员,且其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制度和设施比较落后,功能不完善,人才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管理和发展落后于客观要求,表现为未建立人才市场的信息系统,包括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处理、信息反馈等。市场渠道不畅,人才市场受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的限制,人才很难合理、有序地流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以人才理念为牵引,坚持从实践做起,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体系。
1.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如今人才流动呈现双向选择形势,地区选择人才,人才也可以选择地区。因此,我们要撇弃以前的“拿来主义”,发挥好灵活引进人才的优势,通过实行“人才驿站”和“候鸟政策”,使各类人才在不受户籍等条件的限制下充分发挥聪明才干,达到对人才的最佳利用和效能的最大发挥。
2.要深入调查,搞好人才需求指数预测。以重点骨干企业、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为载体,以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会同科技局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
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各单位需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3.要通盘筹划,建立稳定长效的用人机制。人事部门要把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抽调专人会同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深入到州内企业、科研单位等进行人才政策宣传,人才需求调查,并组织企业、机构参加项目成果交易会和高级人才招聘会,帮助他们开辟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实用型人才引进的“直达通道”,建立“来去自由、柔性流动、专兼结合”的用人机制,切实做好我州人才引进工作。
4.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通过学术梯队建设,团队吸纳项目资助或鼓励自由探索,选送到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支持和培养力度,提高学科带头人跟踪学术前沿的能力。同时,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大师,要下大力气进行引进。
5.要良性循环,打造人才“蓄水池”。产业集聚导致人才集聚,人才集聚加速产业集聚,从而产生共生效应与乘数效应。我州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并重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产业化需要强大的人才作为后备。因此,要在已经取得的成果上,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树立“用产业聚集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的理念,打造好我州人
才“蓄水池”。
(二)从抓好服务保障做起,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工作生活环境。
1.要切实为人才施展才干搭建平台。在给予人才优厚待遇的同时,应更注重因才选岗,因地制宜,努力发挥每个人才的业务特长,使其具有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空间和肥沃土壤。因此,要努力在人才有事业可做上下功夫,杜绝因图虚名,为引进而引进,一旦引进又束之高阁、不闻不问的现象。要积极组织他们与企业项目进行技术对接,吸收他们参加我州发展战略规划的研制、新产品的开发和重点技术、重点项目、重点课题的可行性研究等重大活动,倾听他们对加快我州经济发展及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要大力倡导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宣传人才引进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涌现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先进事迹,倡导鼓励团结、创新、向上的科研精神,对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广泛开展“重才爱才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地区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实际,突出事业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营造地区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1、突出事业激励,以优化创业环境培育人才 一是创新人才创业载体。立足本地区实际,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积极构建有效的人才创业载体,把人才创业的内在动力和政策扶持的外在推力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示范工程、科技富民工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科技特派员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地区特色产业、农业、工业、节能减排等领域聚集并发挥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项目的示范推广力度,努力实现“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好事业、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的创业氛围。二是塔建人才培养平台。采取送出去培训锻炼和引进智力项目相结合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各类优秀骨干人才的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
2、强化物质激励,以优化政策环境吸引人才
一是完善配套制度激励人才。制定出台政策,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做到智力资源资本化,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以一流业绩赢得一流报酬。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
人才。出台引进人才政策措施,设立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基金,每年组团赴内地高校引进地区的急需人才和紧缺人才。三是加大力度奖励人才。新修订的《海西州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了重大贡献奖和对外合作交流奖,每年评选一次,重大贡献奖奖金30万元,对外合作交流奖奖金5万元,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金一等奖每项6万元,二等奖每项4万元,三等奖每项2万元。通过开展科技奖励,使各类优秀人才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和专业技术成果,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
3、注重情感激励,以优化社会环境关爱人才
重视精神激励和感情投资,大力提倡敬业精神,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报道社会上涌现出来的各类优秀人才、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增强各类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的成就感。采取通报表扬、会议表彰、文件命名和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等形式,激励高层次人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弘扬各类人才的创业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开展各级领导干部与各级各类人才结对子活动,交流思想,掌握情况,积极帮助联系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人才营造一种亲情氛围。
4、是要注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约束与激励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约束机制包括系统、科学的规章
制度、完善的责任制度和严格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等。要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提倡竞争上岗,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职业竞争压力。
第四篇:劳动局工作发展计划
“*”时期(*-2010)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了顺利完成这一历史时期赋予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任,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劳动和社会保障 “*”规划: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基地为主线,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稳定政策,完善制度,提高能力,强化基础,着力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确立扩大就业优先的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使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相协调。促进城乡之间,各类用人单位之间劳动者的流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初步形成扩大就业与改善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努力朝着“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目标推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规划的发展目标
(一)积极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广开就业门路,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形成一个全市上下人人参与全民创业、人人勇于创业的新格局,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城市。“*”期间,全市创造城镇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万人,累计劳务输出17万人,小额担保贷款基金规模达3800万元,发放贷款1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
(二)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形成面向市场,管理高效,覆盖城乡,全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政策扶持体系,形成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办学格局,提高劳动者素质。基本实现全市所有企业技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全部持证上岗。筹建吉林省技师学院*分院。“*”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培训10万人,新生劳动力培训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万人,在职职工培训3万人,技能人才培养4.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养3100人,创业培训1.5万人。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应保尽保,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全民参保;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国家和省支持建立市康复中心。“*”期末,城镇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参保覆盖面90%以上; 退休人员、中小学生和低保家庭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万,其他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到1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矿山和建筑等高危企业要全部参加工伤保险,基金收缴率达到95%以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万人。
(四)加大劳动关系调整力度。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使全市劳动者都能在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工作,进一步加大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工作力度,力争在2010年前建立劳动争议仲裁院。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力度,建立规范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确保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前,清理全部陈欠工资,农民工工资达到零拖欠,保证全市和所有用人单位都能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三、*规划工作任务及政策措施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
1、将就业再就业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衔接,形成良性互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引导和组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2、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一是通过全民创业创造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把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考核内容,建立考核、督查机制,建立创业园,孵化一批小企业,带动全民创业;二是加大开发公益性岗位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重点安置特殊就业困难群体;三是认真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建立100个劳务输出基地。
3、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二是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覆盖范围,提高贷款额度。三是加大财政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力度,纳入财政预算资金安排。四是落实税费减免扶持政策,享受税费减免政策3万人,税费减免900万元。
4、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覆盖各类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县(市、区)、街镇乡和社区、村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领导和资金投入力度。成立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本地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扩大培训补贴范围。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训。设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基金。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设。建立1?2所培训基地,鼓励民办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成3?7所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
3、建立技能培训机构与经济主管部门协调机制。对于我市的重点项目和新上项目,培训机构要跟踪服务,上门服务,为重点项目,新上项目培训合格的技能人才。培训机构及时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服务。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1、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根据我市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研究“五险”统一的实施办法。
2、加强社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面和征缴力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逐步降低住院医疗保险报销的起付线。
3、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工作,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
(四)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
1、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要严格加强对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的管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无用工资质的非法用工现象进行全面清理取缔。
2、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监控机制。要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预留金专户制度,建筑单位在开工前要将工资预留金足额存入银行预留金专户。
3、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处罚力度。对不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或劳务组织要依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对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4、建立健全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监督制约机制。劳动保障监察要对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实施监督制约制度,要对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进行综合大检查,要在保障最低工资标准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
第五篇:教师工作发展计划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那么,教师工作发展的计划这样制定呢?
教师工作发展计划
1一、指导思想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担负起培育人才的重任。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师,必须将学习进行到底,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适应高素质发展的现代社会。
二、自我分析
(一)个人优势
年轻有朝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踏实认真,善于学习。为了每一位小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工作中坚持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解读并践行新课程,特别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各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重点和创建不同的班级教育模式。在教学上虚心求教,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地反思总结,几年来也撰写了多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实录,留下了收获的印记!
(二)个人存在问题
教育科研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有待提高。
三、个人发展预达目标
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行,教师是德、才、识、能的综合体,所以我坚持把师德放在首位,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特点决定了教师个人的品质、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学习: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担负起培育人才的重任。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教师,必须将学习进行到底,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适应高素质发展的现代社会。
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培训和自修中,我将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新课程必须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我一定会不断汲取先进的经验,多听课多交流多参与培训,多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自己能力。
教科研:学会与同伴合作,向更多的前辈、专家、同行学习,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宽广,进而来扩充自己的专业实践内涵,形成自己的专业发展优势领域。
四、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1、加强学习,不断探究课堂教学,独立完成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教学有特色,有观摩研究的价值。
2、在外出学习期间,要善于学习他人的教育教学优势,不断提升自己;学以致用,在教育教学上不断突破自己。
3、善于总结每日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经常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及教育随笔;经常在教育教学论坛中学习,互动交流。
教师工作发展计划
2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老师,我在教育经验,组织管理等各方面,还有太多的欠缺和不足,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自己,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到集体当中,本我的工作计划如下:
(1)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法。
(2)多阅读课外辅导材料,充实自己,要做学习型教师。因为作为教师想要教给学生一杯水的内容自己就要有一缸水。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应该是一名杂家”,这是说作为一名教师要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
(3)了解学生的情况,由于两班的学生都属于新生刚入学,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为设计适合他们的教案打下基础。要做到每一堂课的内容能保证学生学会,而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做到上不封顶。
(4)了解后进生情况,课堂的设计应该以让中下等的学生学会为目的,因为新课标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5)认真向老教师学习,师徒之间经常性地进行工作经验交流。
具体措施:
1.教学目标
认真备课。作到课前再备课、备教材,熟悉教学的操作过程,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课中全神贯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趣味化教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心情舒畅,乐在其中。因为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自觉的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我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后及时反馈,记下教学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及其改进方法。本学期我还将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井然有序的课堂常规;使他们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积极地学习。培训目标
要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信息,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素养。
(1)多参加集体备课这样的活动,向优秀教师和老教师学习。并多和各学校的同年级的教师进行交流,取人长处。
(2)多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只有掌握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教学中发挥的更好。
(3)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只有掌握语文的各级目标,才能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
3、勤于反思,完善自我。
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认真计划,努力工作,希望我在201x年有一个良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