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对策
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摘要: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破坏了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从事前预防、事件的应急处理、事件的善后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大规模的扩招, 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学校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校园的治安情况相应也变得更加复杂,面临的校园安全形势也更加严峻,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这些突发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损坏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加强高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维护高校稳定,保障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产生突发事件的原因
1、我国已进入突发事件高危期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自然的角度来说,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自然环境的恶化, 都会相对降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质量, 造成生存困难, 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既是关键发展期, 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 如果处置失当, 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如从1999 年起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 造成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和日益增多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变成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此外,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
2、开放式办学,使得学校与社会联系更加直接
随着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多元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趋势越来越明显,不良周边治安环境的影响不容低估,特别是在新建的大学城,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或郊区,流动人口复杂,治安形势严竣,很容易被一些犯罪分子所利用,甚至发生危害高校师生人身安全的事件。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高校形成了以学生街为中心的高校商业圈,在这个商业圈内店铺林立,餐厅、KTV、游戏机房、网吧等应有尽有,一些业主为了争夺顾客而经营有赌博、淫秽内容的电脑游戏,甚至通宵营业以招揽学生,这些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造成学生酗酒滋事、打架斗殴案件增多,有的甚至造成意外死亡事故。
3、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网络在给师生带来积极效益的同时,也会给大家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互联网上信息良莠混杂,加上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校园BBS或贴吧、个人信箱等各种渠道发送有害信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渗透和煽动活动,再加上近几年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体系在新的形式下遭互弱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很苍白无力,导致大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缺乏必要的规范引导和道德约束[1]。
4、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影响
高校是年轻的大学生和拥有专业知识的教师集中科研、学习、生活的地方,高校师生对国际国内的政治问题非常敏感,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富有活力,容易受国际国内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影响,为了表达自身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主要求,有时采取聚众游行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愿望。例如,1999年5月8日,美国悍然轰炸我前南使馆后,许多学生当夜就上了街,有的省市的大学生还到外国使馆表达了抗议,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的高度关注。
5、少数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由此引发许多治安问题
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小受到家庭宠爱,以我为中心,自私、自负、狭隘而好极端,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得一丝委屈,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衡,引发各类治安问题。近几年高校时有学生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也就是这类情况的反映。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
高等学校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六类:一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如2003年的“非典”、食物中毒事件等。二是政治类突发事件, 如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 但却没能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参与非法集会、游行活动、甚
至聚众冲击学校机关及政府机关等。如2008的佳乐福事件。三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 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四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如罢餐、罢课、宿舍闹事、破坏公物、恶意匿名信和网络帖子等[2]。六是事故类突发事件, 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 交通运输事故等。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高校作为突发事件的高发区,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建立高效的应急机制,来应对突发事件。一般来说应对突发事件可分为三个阶段:事前预防、事件的应急处理、事件的善后。
首先,做好事前预防工作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可有效预防突发事件。高校作为学校和青年人聚集的地方,有其特殊的运行规律,对突发事件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工作。例如:每年5-6 月是毕业生离校季,此间要做好毕业生的安全文明离校工作;重大体育赛事,如世界杯、奥运会期间,要重点做好球迷、体育迷的文明观赛工作;宿舍区要做好防火、防盗工作;食堂要避免集体食物中毒等等。因此,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好事前预防工作。
1、制定应急预案,设立应急管理机构
高校应根据危机的等级,事先应制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预案中要制定组织机构、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流程以及事件发生的责任追究制。此外,还应做好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的各种准备,并在平常的工作中针对预案经常进行综合演练。如,高校应经常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防火、防震演练[3]。
2、完善信息渠道,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要求各辅导员建立“重点人档案”,对可能发生情况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完善信息渠道,建立一条覆盖学生宿舍、各班级、学校各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在师生中建立信息员,信息员主要由学生、学生管理干部、辅导员组成,及时搜集整理反馈影响校园稳定的信息。建立每周信息通报制度,辅导员之间通报
相关信息,沟通相关工作。各相关总门定期研讨当前时政热点,了解社会发展形势,识别可能会诱发学生突发事件的各种因素。
3、构建心理预警机制
高校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各年级成立心理健康协会。构建一条学生骨干、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心理预警体系。摸排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学生群体平时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并预测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的心理行为,提前决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其次、以高度责任感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应尽快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确定事件发生的类型,初步判断事件波及的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处理突发事件动作要快、处理方式要坚持“情、理、法”的结合。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依据事件性质和程度不同,选择拨打110、120 或119 请求救援,并将事件及初步调查情况向主管部门和领导报告。如果事件严重,应迅速成立临时工作组,现场指挥、处理工作,防止事态恶化[4]。第二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分析事件性质,明确相关责任,做到以理服人。同时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防止以讹传讹;并做好与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舆论工作,防止媒体对事件的夸大或扭曲报道。根据事件性质及时向家长通报事件的起因、初步鉴定结果,同时听取家长的意见。第三阶段,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依法办事,做到快捷、准确、不留隐患。学校应根据事件的最终性质认定,做好家长(或学生)的解释及协商处理。并签署事件处理备忘录或协议(必要时进行公证)。
第三、认真总结,重视善后工作
突发事件之后,高校领导首先要向各有关方面,包括上级主管部门、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甚至新闻媒体,报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处理结果。并对伤亡人员进行走访与安抚,对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对那些导致事件的个人或集体以及阻碍处理工作的人员给予适当的惩处[5]。其次各相关门要及时展开讨论、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案例,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突发事件预警及处理工作。第三根据调查与总结发现的问题,由校综治委组织各责任部门和人员讨论并提出整改要求,各个责任部门和人员按要求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沈燕,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预防与应对[J],长程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彭艳红,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5]王建兴,论高校对突发事伯的应急管理[J],管理视野,2008(11)[4]张涛,李志斌,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J],法制与社会 , 2008(21)
第二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的机电类产品。电梯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故障,导致电梯困人等现象的发生,新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理》明确规定:电梯困人二小时以上属于一般事故,因此电梯使用单位、电梯维修保养单位必须加强管理,做好防范工作,减少电梯使用故障率,确保电梯运行安全,在做好内部管理过程中,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各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有:
1、安全使用承诺和内部安全责任状签订制度;
2、相关责任人员的职责;
3、安全操作规程(含故障状态救援操作规程);
4、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含日常检查制度、维护保养制度、交接班制度、电梯钥匙使用保管制度等);
5、使用登记、定期报检和配合现场检验制度;
6、接受安全检查制度;
7、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8、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9、意外事件或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及定期演习制度;
10、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安全技术档案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以及停用、过户、变更、启用等相关手续;
2、设备及其零部件、安全附件的出厂设计文件、产品质量证明文件、使用维护说明等随机文件;
3、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的有关资料、报告等;
4、日常使用状况、维修保养和日常检查记录;
5、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报告与定期检验报告;
6、设备运行故障与事故的记录。
二、电梯(有机房、含蜗轮蜗杆、永磁同步主机)停电解困应急救援基本步骤及要点:
(一)接警处理
1.在接到困人报修电话时,初步了解困人情况和电梯轿厢停靠的层站,并设法安慰被困乘客。
2.救援人员(至少两人)赶到现场,在指定地方拿取电梯机房门钥匙和妨碍进入机房的其他
门钥匙以及救援用的三角钥匙。
(二)判断轿厢位置
1.救援人员在1楼将厅门打开,根据对重位置或轿厢位置判断电梯在哪一楼层。
2.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电梯机房,用对讲通知轿厢内被困乘客不要惊慌,救援人员正在施救,不要靠近轿门,电梯移动时不要惊慌,不要强行撬门,等平层后将实现开门救助。
3.切断主电源,在电源装置处挂告示牌。
4.查看机房内曳引钢丝绳上楼层标志是否和平层标志一致,如一致则判断电梯停靠的楼层,不需要盘车直接前往指定楼层实施救援;如不一致则需手动至平层区。
钢丝绳标志查看方法:站在盘车位置以面向曳引钢丝绳从右边开始排序,1、2、3依次排序。按照8421码的编码规则确定电梯的楼层数(8421码的编码原则是第一位是
1、第二位是
2、第三位是
4、第四位是
8、第五位是16)。确定楼层数时只要按每位代表的数值相加得到数量就是楼层数。例如:如果只有第一根涂有油漆由于第一位表示1则表示电梯在1F;只有第二根涂有油漆,第二位表示是2则表示电梯在2F;第一根和第二根都涂有标志则是1+2=3F;第一根和第三根则是1+4=5F;第一、二、三根都有标志则1+2+4=7F依此计算。
(三)手动盘车平层
1.一个人拆除电动机尾轴罩盖,安上旋柄(盘车手轮)并用手握住盘车手轮另一个人把手动杠杆插入制动器安装板的矩形孔打开制动器。
2、两人配合,在制动器打开之后,盘车人员按照省力原则盘动手轮,使电梯轿厢移动。
3、判断曳引钢丝绳的标志和平层标志水平来判断电梯是否已经平层(注意读出轿厢所在楼层)
4、盘车结束后,将盘车旋柄(盘车手轮)取下,放致规定位置。
5、通过看钢丝绳的标志确认电梯轿厢位置,救援人员离开机房时注意关好机房门并挂告示牌。
(四)开门救援
1、救援人员前往轿厢所处楼层,到达后在厅门外向被困人员喊话,以确认轿厢已到达该层,并再次告戒被困人员,不要将身体靠在轿门上。
2、正确使用三角钥匙开启厅门,开启厅门前,先确认厅门口地面是否平整清洁,防止打滑摔倒,注意身体保持站稳,不要向前倾。使用三角钥匙时,必须严格按照“一慢、二看、三操作”(“一慢”用三角钥匙开门时动作必须缓慢,开启的宽度不能太大,以10公分左右为准;“二看”查看轿厢是否停在本层;“三操作”当明确轿厢在本层时方可全部开启厅门,在使用三角钥匙时用力必须均匀,不得用力过猛,防止将厅门三角锁损坏)。
3、协助乘客离开轿厢,当人员全部离开后,关闭轿门和厅门。
注: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要求,从乘客被困到成功救出全部被困乘客应控制在2小时内。
(五)后续处理
1、做好相关过程记录。
2、通知保养单位对电梯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正常后方可使用电梯。
三、电梯(无机房)停电解困应急救援基本步骤及要点:
(一)接警处理
1、在接到困人报修电话时,初步了解困人情况和电梯轿厢停靠的层站,并设法安慰被困乘客。
2、救援人员(至少两人)赶到现场,在指定地方拿取电梯控制柜钥匙以及救援专用三角钥匙。
(二)初步判断轿厢位置,救援人员首先在1楼将层门打开根据对重位置或轿厢位置判断电梯在哪一层。
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电梯适当楼层,使用三角钥匙打开厅门,观察轿厢是否在此位置,如不在此位置则慢慢打开厅门,观察轿厢所处位置。根据目测,初步判断电梯轿厢所处楼层及位置(注意报出轿厢所在位置)。
开启厅门,开启厅门前,先确认厅门口地面是否平整清洁,防止打滑摔倒,注意身体保持站稳,不要向前倾。使用三角钥匙时,必须严格按照“一慢、二看、三操作”(“一慢”用三角钥匙开门时动作必须缓慢,开启的宽度不能太大,以10公分左右为准;“二看”轿厢是否停在本层;“三操作”当明确轿厢在本层时方可全部开启厅门,在使用三角钥匙时用力必须均匀,不得用力过猛,防止将厅门三角锁损坏)。
(三)判断轿厢位置
1、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电梯控制柜楼层,打开控制柜,用对讲通知轿厢内被困乘客不要惊慌,救援人员施救不要靠近轿门,电梯移动时不要惊慌,不要强行撬门,等平层后将实现开门救助。
2、切断电梯主电源,上电源锁并挂告示牌。
3、根据电梯控制柜内门区绿色指示灯,判断电梯是否平层。若指示灯亮,说明电梯已平层;若指示灯未亮,则需要手动平层。
(四)手动平层操作
1、使用抱闸释放手柄打开抱闸。注意间接松闸,尽量减少冲击使轿厢保持平稳,避免轿内乘客惊慌,观察电梯轿厢是否移动。
2、注意门区绿色指示灯亮时,表示轿厢已平层。
3、电梯平层后,确认松闸扳手复位且电梯轿厢可靠停止(注意报出轿厢所在搂层)。
4、用对讲通知轿厢内被困乘客马上将开门营救,锁闭控制柜;两人离开并挂告示牌。
(五)开门救援
1、救援人员前往轿厢所处楼层,到达后在厅门外向被困人员喊话,以确认轿厢已到达该层,并再次告戒被困人员,不要将身体靠在轿门上。
2、正确使用三角钥匙开启厅门。开启厅门前,先确认厅门口地面是否平整清洁,防止打滑摔倒,注意身体保持平稳,不要向前倾。
使用三角钥匙时,必须严格遵守“一慢、二看、三操作”。
3.协助乘客离开轿厢,当人员全部离开后,关闭轿门和厅门。
注: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要求,从乘客被困到成功救出全部被困乘客应控制在2小时之内。
(六)后续处理
1.做好相关过程记录。
2.通知保养单位对电梯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正常后方可使用电梯。
四、电梯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
1、突然停电时电梯的处理方法;
1)迅速检查电梯中是否有人;
2)如果困人,迅速启动《电梯困人应急救援程序》;
3)在完成检查或救人后,要在电梯厅门口设置告示牌;
4)在电梯厅门口布置人员,协助乘客处理有关事宜。
2、电梯突然停止时的处理方法
1)通知电梯维修人员。
2)迅速检查电梯中是否困人。
3)如果困人,迅速启动《电梯困人应急救援程序》。
4)在完成检查或救人后,在电梯厅门门口布置人员,协助乘客处理有关事宜。
3、电梯进水的处理方法(分两种情况)
3.1电梯已经进水,且停在某层不动
1)迅速检查电梯是否困人,同时通知维修人员;
2)如果困人,迅速启动《电梯困人应急救援程序》;
3)到机房关闭电源;
4)将电梯通过手动的方式盘到比进水层高的地方;
5)阻止水继续进去电梯,清洁厅门口的积水;
分配;6)在电梯厅门口设置告示牌,等待修理;
7)在电梯厅门口布置人员,协助乘客处理有关事宜。
3.2电梯刚进水,还能运行
1)迅速将电梯开至电梯使用最高层楼,并关掉急停开关;
2)到机房切断电源,通知维修人员;
3)阻止水继续进入电梯,切断水源;
4)在电梯厅门口设置告示牌,等待维修人员检查或修理;
5)在电梯厅门门口布置人员,协助乘客处理有关事宜。
4、台风机械、暴雨季节电梯的管理
1)检查楼梯口所有的窗户是否完好、关闭;
2)将多余的电梯开到顶层,停止使用,并关闭电源;
3)检查机房门窗及顶层,是否渗水,如果有的话,要迅速同志房屋维修人员;
4)如果只有一台电梯的情况下,安全管理人员要加强巡逻次数,如果发现有某处地方渗水,会影响电梯的正常使用,要将此电梯停止使用,并关闭电源。
5、火灾情况下的电梯管理
1)按下1F电梯厅门口的消防按纽,电梯会自动停到1F,打开门并停止使用。
2)如果发现电梯消防按纽失灵时,用钥匙将1F的电梯电源锁从ON的位置到OFF位置,电梯也会自动停到1F,打开操纵箱盖,按下“停止”的按纽。
3)告戒乘客,火灾放生时不要使用电梯。
6、地震情况下的电梯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技能,包括应急应变能力。
第三篇: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高校 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草案)
校园突发事件是指在校园内突然发生的或涉及师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影响着学校的安全和正常秩序,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故灾难或安全事件。为了提高学校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消极影响,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成立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组 长:由校长担任
副组长:由分管安全稳定的副校长担任
成 员:由安全管理处、学生处、宣传部、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二级系院负责人组成
二、现场应急处理
现场应急处理执行下列一般程序。
1.遇到突发事件时,应保持镇静,沉着应对,立即向有关部门(学校安管处)报警,控制现场局势,并组织师生员工施救或自救,努力将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
2.立即向学校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向公安、消防、卫生防疫、交通管理等部门紧急求援,使灾情尽快得以控制,受伤人员及时得到救治。
3.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有关负责人立即赶赴事发现场,听取突发事件情况汇报,召集领导小组应急处理会议,采取应急措施全力组织抢救,维持秩序,疏散师生,保护现场,监控险情,关注事态发展。
4.协同有关部门抢险救灾,配合调查取证,做好伤患人员的慰问工作,并及时与伤患人员家属取得联系,做好对家属的安抚解释工作。努力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5.媒体应对。学校成立专门机构,(如有必要,在一定范围)主动传递事件事实本身及正面积极应对处理的信息,不宜做事件发生原因分析(事件、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后果。
三、信息报送
1.报送内容:事发时间、地点;突发事件的经过、伤亡人数、直接损失;突发事件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如已有专门机构的报告,加以说明);已采取的措施、需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突发事件报告单位和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2.报送程序:分两级报送。
(1)事发个人报送。事发后立即打电话通知相关领导及学校领导,并随时汇报事件的进展情况。
(2)学校报送。学校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立即向教育主管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并随时汇报事件的处理进展情况。
四、突发事件调查监控
1.突发事件调查。突发事件发生后,积极协助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公安部门)进行突发事件调查。当事单位和个人要做好相关现场保护工作。任何人不得隐瞒真相。
2.防范监控。为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各单位要加强隐患的排查、整改,学校有关领导应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经常性检查、指导、督促限期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隐患,要建立档案,逐级上报,并制定防范监控方案,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消除和有效监控,杜绝突发事件的发生。
五、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程序
(一)火灾
1.立即切断发生火灾所在地的电源。
2.立刻拨打“119”、“110”。
3.先以灭火器灭火,并有组织地进行抢救。
4.迅速向有关部门报告。
5.组织师生有序撤至安全地带。
6.配合消防及有关单位,做好相关工作。
7.尽可能保护现场(有条件由专人摄影摄像,防止不良媒体介入),做好涉及本案的有关证人、证词记录。
(二)食物中毒事件
1.凡就餐后,师生出现不明病因的肚痛、胸闷、恶心、乏力昏沉、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向相关负责人报告。
2.迅速与校医取得联系,采取就地救护。
3.根据事态严重情况决定是否送医院救治。
4.根据事态发展情况,经学校批准后,迅速与家长或家属联系。
(三)暴力伤害或抢劫等事件
1.发现不法分子袭扰、行凶、行窃、斗殴、抢劫、劫持人质、放火、破坏公私财物等,应立即采取下列处置方法。
①迅速报告校安管处处或校园110。
②视情况报警(110或派出所)。
③对歹徒进行劝阻或制服,保护在场师生安全。
④迅速报告系院领导和学校有关负责人。
⑤立即将受伤人员送入校医校或附近医校进行救治。
2.记录不法分子的体貌特征和其他犯罪情节(有条件的摄影摄像),收集不法分子施暴凶器,保护好案发现场。
3.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当社会上出现流行病疫(如“非典”、“流脑”等),凡师生中出现与该病相似的症状时,要马上报告学校有关负责人,及时到校医务室进行诊断,一经确诊为传染性流行病或疑似传染病,立即采取下列应急措施:
1.对该师生所在单位、班级等有关公共场所进行严格消毒和隔离。
2.坚决杜绝染病师生带病上课、工作,必须经医校出具诊断证明已康复并不再存在传染危害后方准上课和工作。
3.在有关部门指导下,采取一系列防范及保护措施。
(五)学生群体性活动
学生在校群体性活动(如体育课、活动课、运动会、各种集会、集体活动)或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校外群体活动(如春游、秋游、社会实践等活动),若发现学生伤害、丢失等突发性事件,必须根据情况及时处置。情况严重的需立即上报学校。现场负责人或第一位发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教师为应急处理第一责任人。
(六)精神失控事件
1.各班建立心理联络员,系院成立心理信息联络站。
2.发现学生突发情绪失控或情绪失常,知情人为第一责任人,应第一时间向信息员或辅导员老师报告,并寻求失控或失常学生易于接纳的人到现场帮助稳定情绪,及时通知专业人员到场处理,并通知110到现场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告知公安机关。3.已控制局面后,相关系院派人24小时看管失控对象,并及时通知家长到校处理。
4.协助相关机构积极救助患者。
5.与家长达成教育管理共识,如有必要,应及时办理休学手续,以便治疗;如通过观察,暂时当事学生已情绪稳定,本人及家长不愿休学或退学,坚持上学的的,要签订相关协议,以备不测。
(七)离校出走或失踪事件
1.师生擅自离校后,知情人员应及时将情况向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院负责人报告。
2.有关负责人获悉情况后,应立即向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同时及时进行调查;对去向不明的师生应立即组织查找,及时查明该师生的去向。
3.在无法查明去向的情况下,学校应及时将情况向保卫部门汇报,同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或老师家属。
(八)自杀、自残、自虐性或意外伤亡(造成严重后果)事故
1.发生自杀、自残、自虐性事件或意外伤亡,知情人员应立即报警 110 或 120,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及时实施救治,并及时将情况报告给班主任、辅导员,并及时向安全、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
2.有关负责人获悉情况后,应立即向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人员控制现场局势,保护好现场,有条件的要做好录音录像,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及时将伤员送至医校救治(或由公安机关安排及时将受害者转移到相关场所)。
3.迅速成立信息发布领导小组,由宣传部牵头,综合整个事件信息,主动客观公布事件本身及相关机构介入情况,不作评价。并由学校相关部门整理上报情况给上级主管部门。
4.视情况,通过综合研判,采取适当方式通知学生家长,并做好家长来校接待和安抚工作(注意:安排家长住宿要靠近车站及医院,最好远离学校)。家长接待采取限制级接待方式,即:首先是辅导员(事件发生后要主动掌握第一手情况,要尽量接近客观事实真相,先向领导汇报与家长交流内容,寻找日常教育管理证据,准备接受家长问询,授权回答的回答,不能回答或不知道的要给家长委婉说明);然后是系院学生工作领导(最了解事件前因后果的)。不到时机,职能部门领导、学校领导暂不 4 接见家长。在此过程中,接待人员要注意倾听对方倾诉,站在对方立场,及时寻求对方对学校教育管理的理解和肯定,适时摸清对方诉求及来访者情况。
5.领导小组应协助安全管理或公安部门开展调查。在事故得到权威部门结论,领导小组商定初步的应对方案后,有关职能部门可以出面作有限的解释工作,征得学校授权后,可以进入实质性解决阶段。
6.事后总结。属无责任事故的要借机加强学生的教育;通过查找事故发生原因,回顾救助及处理过程,及时梳理经验教训,并在政工队伍中宣讲。属责任事故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总结经验教训。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是我们在青年干部培训班的第一天课程,上午我们听取了市委党校荣华老师主讲的《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一课,荣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我个人感觉到受益匪浅,同时也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我们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里,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预防同时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将其处理好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青年干部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检验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试金石”。下面,针对《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学习所得及所感进行简单总结:
一、相关知识:
1.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知识:
(1)。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突发事件的等级及分类,突发事件可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按照其严重程度及影响的分为可分为四级,一级最严重,依次递减。
2.应急管理的相关知识:
(1)。应急管理的含义及其产生和推进:应急管理也叫危机管理,它包括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监测、发生时的处理和处置及发生后的恢复重建;在2003年SARS发生之前,我国关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在2005年,国务院成立应急管理办,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级别的应急管理办,至今,我国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这点从我们处理汶川、芦山地震及H7N9流感一系列突发事件中可以看出来。
(2)。针对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形势,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们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危机意识差(包括政府、领导者、公众)、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与训练机制、干部队伍素质急需加强、没有科学的应对机制。
(3)。应急管理的对策:
a.贯穿“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b.掌握好控制恢复活动和共同活动这两大基本行为;
c.注意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测、发生时的冷静决策、发生后化“危”为“机”的三个环节;
d.提高驾驭全局、快速应变、组织协调、快速决断的四种能力;
e.坚持5s原则,即速度第一、系统运行、承担责任、真诚沟通、权威证实。
二、学习体会:
在今天的学习中,针对当前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存在的问题中,涉及到领导者包括领导干部的危机意识差,干部队伍素质仍不高等等,从近年来我国各地突发事件的发生来看,干部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缺乏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等原因都会导致突发事件影响的扩大化,所以,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领导干部、尤其是资历尚浅的青年干部关于系统学习及应用处理突发事件的这项任务就显得责任尤为之艰巨、重大。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突发事件发生之前:
1.要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以增强趋利避害、转危为安的能力。这方面可以深入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方法的科普宣传,同时,围绕重点预防对象,如在校学生,敬老院的老年人等等,要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宣传预防、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适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公众的应急处置能力。
2.建立预警监测机制。通过信息情报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端倪,发布预警信号,为及早化解各类突发事件奠定基础,避免仓促应战、盲目应战等不良现象发生。
3.建立健全恢复重建体系。根据灾情和各地实际,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团体、个人为依托,制订详细的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包括恢复重建工作的方针、目标、资金筹集、检查落实等。
突发事件发生之时,要做到以下四“不”:
1.承担职责不推卸。要主动履行自身的职责。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掌握了解情况,协调各方,使群众面对困难和冲突有主心骨。在关键时刻要敢于站出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2.面对突发事件临危不乱。冷静的态度是处乱不惊的外在表现,身为领导者要做到矛盾面前不退缩,压力面前不低头。树立危机的正确态度,主动出击,快速决策。
3.面对困难不畏难。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维护生产秩序和社会稳定放在突出位置。
4.应对媒体不慌张。要高度重视媒体,发挥其独特功能和作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沟通,让媒体发布官方正确的信息。谣言起于暧昧,止于公开,有效控制谣言的传播,要善于引导媒体通过媒体来教育群众,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重视突发敏感事件的善后工作。对于突发事件不仅要重视预防工作和应对处置工作,还要重视善后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灾后心理干预,科学规划恢复重建。
总之,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学习,科学合理地应对突发事件,对于提高青年干部自身管理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五篇:浅议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应急管理
浅议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应急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整个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带来了重大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举国动员,驰援武汉市及整个湖北省,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奋勇抗击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回顾疫情暴发、蔓延到初步遏制的过程,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上下联动,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防控,充分彰显了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应对能力和执行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到强有力的证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敏感性,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要求,全力投入抗疫中,成为群众心中的“主心骨”。突发事件无小事,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进一步梳理、总结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对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核心要素
(一)快速响应,及时报告
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特征,必须与时间赛跑,考验的是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报送,对于赢得时间上的主动、有效控制局势、事件得到妥善处置至关重要,决定了造成损失的大小及危害程度、处置成本的高低。一方面要按照“严、慎、细、实”的要求,实事求是、严肃认真、规范有序报送,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另一方面信息报送要做到全过程管理。全过程管理包括三个原则:一是首报(初次报告)要快速,报送信息要突出时效性、主动性,具备首报意识和首报责任,接到突发事件线索或预警信息,采取一切措施尽快了解情况,按照程序立即报告,特别是带有苗头性、预警性、倾向性的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向主要领导、上级党政、上级部门汇报。二是续报(阶段报告)要准确,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重特大突发事件,应对事件进展情况进行持续跟进、准确报告。三是终报(总结评估报告)要全面,即事件结束后,对整个事件的应对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举一反三,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精准研判,准确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研判,即通过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潜在的风险和形势的变化,对突发事件的类别、事态发展趋势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鉴别判断,避免出现方向性的重大错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个环节。从一些事故的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由于物品、信息、征兆等情况不明,会导致对形势作出错误研判;前期采取的一些处置措施如果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会误导初期响应和综合救援。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发展非常快,对事态、民意、法律、技术等进行分析研判便是第一要务。为此,要采取一切措施尽快掌握情况,准确定位事件的性质,对现有状况、条件要全面有效掌握,对事件发展的严峻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做到关口前移。同时还要善于借助专家、研究机构以及信息手段等,增强研判的专业性、权威性和精准性。只有找对症状,才能对症下药。
(三)多方合力,科学决策
突发事件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要求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机制准备、工作准备、预案准备、能力准备,否则既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也容易慌乱无章,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但其发生却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绝非偶然性更不是偶然事件,针对突发事件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决策机制,避免因长期处于安定环境而忽略其重要性。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实行,对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处置与重建、法律责任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成为指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决策时,一是体现系统性和前瞻性,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不仅要考虑应急处置与救援的事中阶段,还要考虑恢复与重建的事后阶段。二是应具有开放性、果断性的特征,应推动实施开放性决策,拓宽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利益相关方、民众的参与渠道,将各种因素囊括其中、综合考量,对于可预见的、将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要果断决策。三是决策要彰显人性和灵活性,在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地过程中,鉴于问责机制的存在,地方政府经常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不能做到因地施策,既缺乏人文关怀,又不能做到收放自如,使决策缺少了应有的人文关怀。
(四)周密布置,组织执行
决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多方参与,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军民合作的救援格局。经验表明,社会治理与应急管理一脉相承,社会治理好的地方,应急处置能力相对较强。突发事件发生后,一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操作指南,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启动并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的流程有序开展工作,使应急工作不至于处于混乱无序状态。二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的工作机制,是专门针对突发事件而成立的一种临时性特殊组织模式,责任清晰,分工明确,有利于工作的统一部署与开展。三是整合资源,统一调配人员力量、物资装备、技术、信息等,这是应急处置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要根据事件发展走向,广泛动员相关行业单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应急救援工作当中,形成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四是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可根据情况采取一些特殊举措,建立专门的临时设施,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集中、专门的管理,比如“非典”时期的小汤山医院,新冠肺炎时期应急建造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均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医院,成为医疗主战场,对缓解定点医院的救治压力和控制疫情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信息公开,正确引导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涉及范围广,信息发布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关乎老百姓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关乎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身形象和公信力问题。舆情引导与事件处置同等重要。在多数突发事件发生后,因信息公开、舆论应对等方面不够及时有效,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屡见不鲜。信息及时发布的核心目的就是解疑释惑,让群众和社会了解真实的现状,一方面有利于舆论引导和政策解读,另一方面有利于疏导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暴发的初期,信息必须做到100%通告。因此,在信息发布时,一是口径、思想要统一,各职能部门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沟通工作,避免“各说各的”“政出多门”,特别是数据和专业用语表述要精准。二是态度要平和、言语要平实,简短精炼接地气、直击问题要害,逻辑清晰、结构严密,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答非所问、避实就虚、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三是要做到客观真实地去回应,不拔高不掩饰,信息发布起着调节、平衡和引导舆情的重要作用,必要时可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说明,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一旦信息发布不实、不准,都可能成为进一步点燃社会情绪、增加事件复杂性的导火索,不仅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可预测的风险和负面影响,甚至会对上级部门的决策、指导造成影响,进而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和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做好应急管理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是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从思想认识、体系建设、能力评估和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四个维度着手。
(一)增强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应急管理工作关乎国家安全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项非常态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必須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如何有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增强话语权、掌握主动权,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新时代对党领导能力和水平的一场“大考”。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须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思则有备、未雨绸缪。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重要位置,层层压实责任,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来做。建立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加强基础建设,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以提高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为目标,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好政治责任,定期对应急管理理论、实践和制度进行“升级换代”,加强对相关行业主体、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的引导和支持,交上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二)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层面和因素,关乎社会秩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切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一是持续优化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应急预案评审、审批、发布、修改程序,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组建包含社会力量在内的强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配足应急物资储备,严肃应急值守纪律。二是加强各类应急演练和应急业务培训,经验是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的宝贵财富,培训和演练犹如鸟之两翼,一方面通过学习可以减轻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负担、慌乱无序,加大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知识、实战技能以及新技术的培训;另一方面有利于在传承和推广中进行深度思考,举一反三,可以优化升级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整体战斗力。三是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有效提升快速响应、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利用新媒体有效疏导和缓解公众情绪。四是加强隐患排查治理,推动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动的管理模式,督促相关行业的主体按照规定进行风险辨识,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务必使其筑牢主体责任意识和安全底线意识,同时要保证其应急预案能全面、有效地应对事故。五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无论是日常运作、应急演练、系统建设、物资筹备、队伍建设、业务培训等,都需要经费投入,才能保障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落实落地。
(三)开展应急能力评估
应急管理重在预防,预防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减轻危害和减小损失的最有效方法。强化红线意识、落实主体责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导向。全媒体时代,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暴发,既是社会舆情的一次大搅动,更是各级党政机关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置于阳光下的一次全面检验。一般情况下,应急能力评估应包含危险源辨识评估、应急组织体系评估、应急救援队伍评估、应急物资装备评估、应急预案评估、应急演练评估、应急值守评估、应急教育培训评估等。要定期在重点行业领域,围绕评估对象、评估模式、评估目的开展相应的应急能力评估工作,主动对标进行“体检”,查找不足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予以加强,并对评估工作进行通报。对思想认识落后、知识储备不完善、日常演练培训不到位、问题查找不全面、整改措施不扎实、责任落实不彻底、存在造成重大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评估要体现客观性、整体性、发展性的原则,关键是要做到客观反映、结果可靠,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全面促进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
(四)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要求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领导干部更应如此。在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着核心作用,其能力和素养决定着自身对形势的预判、资源的统筹调度、决策的科学精准、组织执行的高效运行、信息的公开透明,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事态的走向和严重程度。应急管理属于非常态管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短时间内通过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快速反应和有效决策。从以往的突发事件处置过程来看,一些领导干部在防范风险、风险评估、处置方式、处置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短板,本质上是“本领恐慌”和能力、素养不足的问题。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要着力打造应急管理的干部和人才,一方面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培训学习,消化吸收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知识、思想、方法、技术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三个能力:一是在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的事前阶段要具备风险防范能力,主要指应急演练、知识储备、物资准备、宣传教育、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等。二是在事中阶段具备应急处置能力,即向上报告、事态研判、应急决策、组织实施、信息发布等。三是在事后阶段具备恢复重建能力,主要指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治安秩序等方面,包括人员安置、心理救助、资金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