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税收“征管查三分离”的再思考(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17:4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现行税收“征管查三分离”的再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现行税收“征管查三分离”的再思考》。

第一篇:对现行税收“征管查三分离”的再思考

税收征管模式是税务机关为了实现税收征管职能,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税收征管组织机构、征管人员、征管形式和征管方法等要素进行有机组合所形成的规范的税收征管方式。在长期的税务工作实践中,我国的税收征管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并日趋完善,由“一员进户,各税统管”的专管员制度到“征、管、查三分离”的管理模式,继而又在征收、管理、稽查的组合形式上形成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模式。现结合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现行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职能弱化,行政效率不高。

虽然新的征管框架已初步搭建,但在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上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当前的征管模式,强化了征收、检查的职能作用,却淡化了管理的职能作用,税收征、管、查没能有效的结合起来。税收征管工作由以前的“管户”转向“管事”,更多地强调为纳税人服务和加强税务稽查工作,而忽略对纳税户的日常管理,淡化税务人员的管理职责。税务稽查也因受到计划和任务的制约,使得稽查工作的“监督、惩处、教育、收入”四大职能只偏重于收入,形成了大户重复检查,小户无人检查的“收入型”稽查。致使一些“非正常申报户”因征管查的脱节而逃避了监督,从而导致在税收整个征管环节上缺乏有效的对纳税人的管理环节,造成征管链条的脱节,成为漏征、漏管以及滋生偷、逃税现象的“温床”。

实际工作中,过分的注重征、管、查的外分离,降低了税务机关的整体行政效率。为实现专业化管理,加强对征、管、查三者之间监督与制约,各地税务机关对基层税务机构进行了精简合并,成立了征收分局、管理分局、稽查局。虽从机构上实现了征、管、查的外分离,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和人员配备的影响,征管业务流程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外分离,如纳税申报由征收分局受理,而纳税申报的催报、税款的催缴等仍需由管理分局负责。由此造成纳税人办税多头跑、税务机关多头管,增大了纳税人的办税成本;同时在税务机关内部增加了资料传递环节甚至出现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现象,造成税务机关办事效率不高。

(二)税源管理相对比较薄弱。

过于集中的管理、征收,导致了税源监控乏力。由于各地建成了集服务、管理、征收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办税服务大厅,税务机关过于依赖集中管理、集中征收,在对纳税人的税源监控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税务机关的监控形式以“门诊”为主,主要依靠征收人员在大厅内依靠计算机对申报表的逻辑关系进行审核和监控,对申报真实性的评估与判断准确性不高,这是导致零申报、负申报的主要原因。二是在认识方面的理解偏差,由于认为对纳税人的检查是稽查局的职责,管理分局人员只对纳税人的申报表、相关财务报表、资料为对象进行分析,对纳税人的上门辅导、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税负变化情况等工作明显

减少,削弱了对纳税人的全方位监控能力。三是税收监控存在着“盲区”。采取集中征收方式后,税务干部大部分时间在单位集中办公,很少深入生产经营一线调查实际情况,税务机关对税源的掌握只停留在纳税人所提供的有限的资料中,不仅信息不全,而且对税源的动态变化无从监控,致使一些漏征漏管户不能有效地纳入税收监控,也造成了虚假申报户的增加,以致税款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纳税人偷、逃、漏的侥幸心理。

同时,由于税务工商部门至今未建立有效的网络联接,致使税收信息来源渠道过窄,从办理税务登记证开始,就极易出现漏征漏管问题;管理部门户管量大,管理人员严重匮乏,导致税务登记必备资料不齐全,纳税人基础资料归集不完整;征管改革过于频繁,随机构变动而“漂泊”的纳税人基础资料经常出现不连贯,造成税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尽管计算机在税收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计算机的自动监控功能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造成管理部门对纳税人动态化资料缺少全面及时的了解,影响了对纳税人的有效控管。

(三)税务稽查“重中之重”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虽然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将税务稽查工作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纳税人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充分发挥税务稽查“外反偷漏、内促征管”的职能作用。诚然,随着一些涉税大案要案的相继曝光,有力地打击了一部分纳税人,也促使其主动纳税意识不断提高。但实际工作中,税务稽查却体现不出重中之重的地位,其主要原因是“重查轻罚”、“重查轻执行”的现象比较普遍。收入任务压力大时就多查、压力小就少查或不查,对涉税案件往往只查补税款,轻处罚或不处罚等问题的大量存在,其处罚力度也十分的不够,且不少查补税款得不到入库,加之大多数偷税案件都是以补税加轻微处罚了事,至于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应刑事责任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使税务稽查的实际功效大打折扣,无法体现重点稽查打击、威慑偷税的作用。

目前税务稽查还存在滞后性。常常是管理部门发现纳税人发票或申报异常,无权查处,经一整套复杂的程序之后才移交给稽查部门。等到稽查部门按手续实施稽查时,却已是人去楼空,无从查起,增加了稽查难度,加大了办税成本。另外,稽查监督制约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导致稽查刚性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户查、小户不查。税务稽查选案方法不够科学,随意性大,多数从举报、转办案件中选案,稽查实施程序不够统一,稽查案件审理不够严密,执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税收信息化对征管业务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

税收征管新模式把计算机应用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强调电脑技术在储存、传递信息、进行税务稽查上的特殊功能,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利用计算机管理体制的意识还不强,税务机关对计算机设备、网络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多数基层税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仍较低,相当多的税务机关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应用仍然停留在演算、记录、汇总、发布公告的层次上,没能发挥计算机设备应有的效能。此外,计算机信息利用率较低,税收征管软件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整合。税务机关与工商、银行、海关、财政、统计等部门还没有实现

网络联接和信息共享,涉税信息的采集依然停留在原始的手工录入阶段,体现不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五)征、管、查各职能部门衔接不够紧密。

目前,虽然在我们的税务机关内部按照征管的职能、程序,分别设置了相关机构,看似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实则各自为政,缺少制约。尤其是征管查各部门分工不尽合理的工作程序与岗位大量存在,一件简单的工作,偏偏要放到所谓的“流水线”上,由多个部门、多个人员来完成,不仅没有简化办税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反而造成人员和资源的浪费。职责不够对称,基于“权力集中”的理论,基层税收管理人员既无税收稽查权亦无过硬的控管手段,形成了“只有职责没有职权”的怪圈;衔接不够紧密,个别“边缘”税务事项存在一定的扯皮现象,“稽查不问、征收不管、管理无权”,影响了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制约了整体合力作用的发挥。

(六)征管质量考核办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考核指标还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征管效果,有些考核标准制定过高,超越了税收工作的实际,科学的征管质量考核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基层征管部门在考核中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为取得好的考核成绩,对列入考核的工作内容较为重视,没有列入考核的内容则不管不问,表面性工作做得多,加强征管的基础性工作做得少,或者没有时间做,加上受税收任务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且这种考核受时间、人力、技术等因素影响,不到纳税户检查,也做不到对各基层局征管信息资料的积累,而是建立在基层局提供各项资料基础之上的评比,就很难真实准确评价出各基层局的征管水平。

二、完善现行征管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形成税收征管的社会化大网络。

首先,加强与公安部门的配合,通过与公安机关建立联合办案模式,双方可以各自发挥其专长,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而进一步增强税务机关执法的威慑力,提高办案效率,降低办案成本;其次,理顺与检察、法院部门的关系,借助其力量和权限,利用各种司法手段果断地进行速战速决,弥补税务执法手段的局限和不足,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正常的纳税秩序。第三,争取工商、银行等部门的支持,形成严密有效的协税护税网络,提高办案效率,有效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第四,国地税之间也要相互配合,建立信息情报互通制度、涉税案件协查制度、税收资源共享制度等,推行国地税协作稽查的新检查模式,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征税成本、优化服务水平、融洽征纳关系。

(二)建立健全与新征管模式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搞好征收、管理、稽查工作的相互衔接。

税收征管查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配套、来保证、来完善,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根据新的征管模式的内在要求,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首先应当解决征、管、查的衔接问题。一是要科学设计征收、管理、稽查工作流程,明确部门间的工作规程,按照依法治税的要求,细化各部门、部门内部每个执法岗位的工作规程和执法责任,包括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时限、形式和标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从工作实际出发,便于操作,责任明确,要责任到岗,落实到人,减少无谓的“内耗”,用制度来规范人、约束人、激励人,从而保证执法机制高效运行,实现征收、管理、稽查工作的关系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税收征、管、查之间实现信息电子化传递,让计算机的管理覆盖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信息共享程度、数字等信息资料的修改都要有明确制度规范,规定办结时限,制定严格考核制度,提高传递过程的监控能力,确保传递渠道的畅通。三是在纳税检查方面,要制定一套科学实用的办法,从选案、检查、审理、执行、过错追究等方面规范相关行为。

(三)加强税源监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

强化税源监控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关键。首先要注重税源调查,努力实现应收尽收的目标。搞好税源调查是实现税源监控的基础,在搞好税源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税源信息,掌握税源结构方式,解剖税源变化趋势,认真开展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纳税评估,通过筛选为税务稽查提供选案服务。其次是要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监控体系。开发、完善征管监控应用系统,依托计算机对征收全过程实施监控,提高税源监控的技术装备能力。三是加大税源监控的力度,将大量的管理服务工作交给计算机系统处理,把解脱出来的人力充实到税源监控岗位,加强税源监控力量,努力实现对所有纳税人和所有税源的有效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正常户”和“漏管户”。四是合理配备监控力量,使税务机关能及时处理纳税人申报的各种信息,应用实地监控、计算机监控、纳税评估等多种方式,提高税源监控的全面性、主动性和准确性。

(四)规范征收、管理、稽查的信息传递。

征收、管理、稽查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一套规范的联系制度,设置统一的信息传递文书,定期将纳税申报资料、税收管理资料、税收稽查资料在各部门相互传递,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格局。首先,税务稽查的目的是“外查内促”,要服务于税收征管。对偷漏税问题不能只是查补税款就了事,必须重罚,改变纳税人“偷税比银行贷款合算”的观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建议征收和管理部门改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征管工作水平和效率。税务稽查关键是要通过稽查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给征管部门加以解决,以改进工作,提高征收管理质量。其次,征管部门在税收征管中,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改善管理的基础上,应及时提供征管信息,由稽查部门组织有针对性的检查,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广泛的案源渠道,使偷逃税等违法行为置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五)坚持实施科技兴税战略,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和开发税收管理软件步伐,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一是要认真研究分析税收征、管、查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各项因素指标,集中开发相对统一的税收管理软件,进一步完善软件系统征收、管理、稽查模块,提高地区间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并做好征收、管理、稽查系统与网上申报软件的有机衔接,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以减少操作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干扰,形成各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二是要充分利用业已建立起来的计算机广域网、局域网,在实现系统内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加快“税银一体化建设”以及与纳税人、金融、工商、海关等部门的联网步伐。实现与INTERNET等社会公众网的联接,使税收信息不仅在税务机关实现共享,而且要实现全社会的税收信息共享,为网上申报、网上咨询、网上办税、网上举报创造条件,为新税收征管模式的运行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六)强化税务稽查体系,加大税务检查力度,充分发挥税务稽查效能。

首先,要理顺税收征管与税务稽查的职能分工,加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克服“查大不查小”的思想倾向,注重税务稽查的效应和影响;应取消给稽查部门下达任务甚至创收指标的做法,淡化对稽查数量指标的考核,引入稽查质量指标,促使“收入型”稽查向“执法型”稽查的根本改变;应改变稽查系统业务上接受上级部门指导、行政上接受本级税务部门领导的双重管理模式,尽快合并国税、地税稽查系统,实现税务稽查的垂直管理,确保税务稽查的独立性。其次,要改进稽查方式。实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相分离的工作制度,形成新的稽查监控机制,在对纳税人经营状况、纳税状况等各种信息分析处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全面稽核检查。同时根据工作实际,结合将人工选案、组织专项检查、受理群众举报等传统手段,增强税务稽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规范稽查工作的操作程序,减少稽查工作的随意性,充分发挥稽查的检查职能。再次,是适时的开展对重点行业或某类纳税人的专项检查,要充分运用追补税款、罚款、扣押物品、拍卖财物、查封冻结等稽查手段,集中力量查处一批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增强税务稽查威慑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税收环境。

第二篇:关于优化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理性思考

关于优化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理性思考

税收征管模式是按照税收立法要求,从税收工作实际出发,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税收征管的组织形式,它是对一定税制下征管工作的总体把握和目标定位。我国现行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进税收法治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力度、提高队伍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本文试从优化征管模式的理性角度进行分析,并探讨现行条件下如何科学设置新型税收征管模式。

一、税收征管的目标定位

税收征管目标是税收征管模式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税收征管的基本目标,才能根据本国国情确定税收征管的基本模式。对于税收征管目标人们常常理解为是取得财政收入或促进经济发展,在实践表现为税收征管部门以完成任务好坏、征收税款多少为考核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或常年热衷于通过优惠政策来扶持企业发展。实质上,这些认识把税收制度目标等同于税收征管的目标,在实践中把税收征管错误地摆在税收制度的地位,从而产生了破坏税收制度、放松税收管理等问题。笔者认为,税收征管的目标应定位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实现最佳效率的应收尽收。即把该收的税款以最小的征管劳动耗费和最低的税收征纳成本,及时足额地征缴入库。“应收”是指符合税收制度规定的应收税款,对于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和一定的税制,其应收税额是一定的,税收征管是实现税收目的的过程和保障手段,最佳的征管模式就是把这部分该收的税款以最小的税收成本来征缴入库。

二是最大限度地保证纳税人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由于社会条件、利益关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如果没有有效的税收征管,纳税人就不能自觉、准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和充分、完整地享受税法所赋予的权利。最佳的征管模式应该能够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以最准确的执法水平为纳税人提供公平竞争环境,以最方便的办税方式为纳税人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保证纳税人的权利、义务的实现。

二、税收征管模式的发展变革和经验启示

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发展变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是我国税收专管员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时期。具体形式表现为驻厂专管制,按地区、行业、经济性质实行专查专管制。一般将其概括为“一员进户,各税统管”的管理模式,管理的技术手段主要是传统的手工操作。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税收征管改革以查、管分设或征、管、查分设。各地针对“一员进户,各税统管”集征、管、查职能于一身造成的权力约束缺位、执法不严等弊病,积极探索分责制约的管理办法。由开始实行管户交流、岗位转换,到后来实行征收管理与检查两分离或征管查三分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税收管理的主要环节。这一阶段改革的主线是分解专管员的权力,实行不同形式的分责制约。但由于片面强调内部制约,人为造成各系列间的内部矛盾,客观上忽视了对纳税人的控管,征纳双方责任不清、偷漏问题仍然比较普遍。

第三阶段为新税制的实施到现在。这一时期税收征管改革的主线是“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的提出和完善。纳税申报制度的全面推行,专管员由管户向管事的转变,以及将第二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制约上升为机构间的制约和程序上的制约,并注意了对管理权限的逐步集中统一。这一阶段的税收征管改革在技术手段上把计算机技术引入了税收管理的各个环节,使我国税收管理开始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现代管理转变。同时还提出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新管理理念,使税收管理的内涵和领域更加丰富。但在新旧模式转换过程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漏征漏管户比较严重的问题仍普遍存在。

从上述征管模式的发展变革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经验启示:

启示

一、税收征管模式的发展和变革有其内外动因。

(一)税制结构的变化是税收征管模式发展变革的内在动因

税制是税收征管的具体内容,税制结构的变化,必然会或迟或早地引起税收管理形式的变化。如建国初期对生产厂家实行的是单一税制(货物税),只要管理住了生产厂家就管住了货物税的主要税源,因此普遍采取的是“驻厂征收制”。后来由于实行了复合税制,多税种、多环节、多次征,税种和管理的环节增加了,应运而生就出现了查、管分离等多种管理形式。94年税制改革实行了增值税凭专用发票注明缴纳和抵扣税款的制度,发票不仅仅是商事凭证,同时还是缴税凭证,不但要管住销售环节,还要管住购进环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对管理效率和技术手段的要求也更高了,因此有了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

(二)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水平的变化是税收征管模式发展和变革的外部动因和条件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和条件的变化,影响税收管理的价值取向和管理的重点。如十六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鼓励和扶持,引发增值税起征点调高等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的出台,进而引起相应的征管变化;二是管理对象的变化,主要是管理对象的增加和减少,管理对象内部组织结构及经营核算方式的繁简程度和分布特点,影响具体税收管理方法的采用;三是社会经济管理的技术水平,影响税收管理的技术手段。如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税务信息集中成为可能。

启示

二、税收征管模式的发展变革是个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税收征管模式辩证的发展过程,从税款征收方式上看,是从分散征收(肯定)到集中征收(否定),再到通过各种申报纳税方式进行分散征收并通过采取现代信息传输处理技术实现了更加高度集中征收的过程(否定之否定);从税收管理系统的发展上看,是从管理内容、形式和要素的组合相对简单到组合日趋复杂,再到看似简单实质更为复杂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如管理方式从管户制(肯定)到管事制(否定),再到管理制与责任区相结合(否定之否定);从对税收执法权的约束来看,是税收执法权由向专管员集中(肯定),向在专管员之间或机构之间逐步分解(否定),再向横向分解向上下分解集中统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启示

三、税收征管模式的发展变革中应注意的一些倾向性问题:

一是对征管模式的设计和理解防止过于理想化。特定的时段、条件产生特定的模式,没有一种征管模式是永恒的。征管模式是一定时期内征管的整体框架,是一个阶段的总的原则性的要求和目标,过于理想化会使整个征管工作难以操作,甚至走入误区。

二是对实现税收征管模式的途径在认识上防止过于机械和僵化。模式是税收管理的宏观组织形式,这种宏观的管理形式不仅不能代替具体的管理形式和方法,反而要依靠各种具体的管理形式和方法才能实现。对每一类具体纳税对象的管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管理需要而不是从管理模式出发,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生搬硬套征管模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三是对管理要素地位作用及其组合关系的理解要防止片面性和孤立性。如新征管模式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管理组织是两个重要的管理要素,两者必须有机结合。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置,各系列职责的划分,人员的配备,必须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同时,管理组织的层次和环节的多少,又反过来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作用的发挥。

四是征管模式的建立要防止与客观条件和运行环境不相匹配和脱离实际。(1)在征管模式的建设中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问题,防止用扩张的税收征纳成本换取税收征管效率。如税收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必须量力而行,坚持积极和稳妥的原则,防止“大干、盲干、快干”。(2)征管模式的内容必须体现法制原则,否则会使税收征管处于软化地位。如在推行申报多元化上,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纳税人进行电子申报,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纸质资料还不承认电子申报方式的合法性,要通过完善立法使这些申报方式合法化。(3)在整个税收管理系统的建立与运行上,要融入到整个社会公共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去,防止单兵冒进。我国目前各个经济管理部门间采集的数据标准不尽相同,部门之间出于利益考虑不愿进行信息联网和交换,或既使交换数据多数也无数借鉴和使用。所以应抓住国家建立电子政府的契机,争取统一公用数据采集、加工、传输的标准,扩大信息交换,增强信息共享和利用程度,部门间各管理系统实行有机衔接。(4)在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和步骤上,要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规范统一,又要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子。

三、完善现行征管模式的思考

从94年开始到现在,新一轮征管改革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尽管对96年提出并逐步丰富完善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存在不同理解和评价,但对这个模式总体设计理念上的先进性、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性是无可质疑的。从现阶段看,新征管模式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弊端,表现在:

(一)片面强调职责分离,造成效率不高甚至相互内耗。征管查部门之间信息割立,尚未形成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的有效管理机制。盲目管理、疏于管理、忙闲不均等现象仍然存在,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内耗和人为协调成本陡增。

(二)片面注重内部制约,造成机构、岗位设置不合理。机械式的分工和管事制度以及过分追求内部职权的制约,造成税收管理各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合理,分工过细、环节交叉过

多,进而导致流转不畅,效率不高。

(三)片面追求高度集中,造成管理质量低下。集中征收的基础是税务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共享。但目前的税收实际则不尽然,表现在:一是信息呈静态和滞后性,如纳税人的户籍信息在段时间内呈静态表现,并不能实时与纳税人情况变动同步;二是信息呈片面性,一方面税务信息采集本身不完整,另一方面纳税人的财务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信息浪费;三是部分信息呈虚假性,不是所有经营者都能做到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依法经营、依法申报纳税的,有的故意隐瞒实际经营情况,设置帐外帐等。在这样信息集中的基础上,很多税务机关对人员、场所还进行了集中并实行外出派工制,纳税人与税务管理人员进一步远离,只能依托征管软件中反馈的零星资料作静态掌握,使管理质量急剧降低。

(四)片面依赖计算机监控,造成缺乏实质性的监控体系。目前计算机管理还存在机控不了的盲区,同时由于部分税务管理的内容、质量还无法用计算机来监控,如管理性调查的质量、深度等,因此现行情况下计算机还不能有效监控税收管理的整个过程。另外,现行模式中还没有税收信息的整合环节,信息仍分散于各个部门和各个计算机模块中,加上现行计算机征管软件大多都另存了历史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利用计算机监控管理的力度,给偷漏税提供了一些可趁之机。

(五)片面理解一级稽查,造成面上教育、威慑作用的下降。征管查外分离后,部分地区人为剥离了征收、管理人员的税收检查权,对税务稽查和管理性检查不能有效区分,稽查人员相对减少,人均工作量绝对增加,日常检查质量下降,检查面极为狭窄,起不到面上应有的教育和威慑作用。

征管模式的完善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的过程,还没有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地区能够把成功的征管模式了然于心,因此,上述弊端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但它已足够引起我们认真反思。笔者认为,下一步征管模式的完善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集中征收。一是征收逐渐“虚拟”化。税务部门不再成立专门的征收部门,而是通过推行企业网上申报、个体户委托银行划缴、零散税收委托社会代征的方法实现申报纳税数据的集中处理,并通过财、税、库、行联网实现税款电子化结算。二是从“数据集中”着手逐步实现“业务处理集中”乃至“机构设置集中”。首先是提高信息数据集中的层次。从目前县市局信息数据集中到大市范围内的集中,乃至以后的省局、国家局的数据集中。在此基础上对各类程序化、规范化业务,如受理、信息对比、稽核等实行集中处理,进而进行机构设置的集中,按专业化设置机构,各司其职,对原有的管理层次进行收缩,实现“扁平化管理”。但需注意的是:机构的集中应因地制宜,顾及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纳税意识差别等实际情况,有所区别地实行集中征收。三是实现全程管理监控。数据集中后,可借助集中数据库的支撑,使各专业税收征管机构组成有机的一体化运行体系,实现人机结合、由上而下、从内至外、环环相扣的全方位监控管理,实现对税收征管工作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建立以“两权监督”为核心、全过程监控为特征,“科技加管理”为保障的执法保障的执法监督体系。四是建立以信息收集、分析、利用为重点的税源监控系统。在加强纳税申报信息采集管理的同时,加快与工商、银行、技术监督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共享,增强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并借助现代管理技术,如定量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充分挖掘利用信息资源,加强税源控管、税基分析、纳税评估和稽查管理等,逐步建立起严密的税源税基监控系统。

二、分级管理。一是构建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税收管理的流程和组织结构,建立一种层次更少基层管理人员权责更大的管理体制。在县市局内部,根据税收征管和信息化的内在规律,重新设计和优化税收征管业务和征管流程,将咨询、受理、核批等纳税人找税务机关办理的涉税事宜集中到前台办税服务厅,将纳税评估、调查执行、稽查审计等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的所有事宜集中到台后实施分类管理,以征管业务活动单元构造征管业务主流程,以征管流程节点设置岗责体系,改变组织权力结构,向下级授予权能,建立起前后贯通、横向协调、相互制约的扁平化、网络型征管组织运行机制。二是建立集约化、扁平化的税收管理机构。集中征收后,税收执法权能够有效上收和下放,在统一规范业务流程和岗责的基础上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收权”和收缩管理层次。把关键性权限和业务重心上移,解决由于权力分散而出现的基层不规范执法的行为。另一方面“放权”和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简化办税程序,具体行政行为在不影响分权制约的前提下尽量归并,同时取消市县局机关业务职能部门,将其事务直接延伸到办税服务厅,从而解决环节多、程序复杂、纳税人多头多次跑的问题。三是对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在基层局内部应按纳税人经营规模、所处地域、行业特点、纳税信用程度等类型,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实施专业化管理。对经营规模较大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可打破行政区域上划归地市局内设的大企业管理(科)处管理,提高专业化管理层次和水平。

三、统一稽查。一是科学界定“管理性检查”和“打击性稽查”的工作范围。将管理型评税权和一定范围内的检查权(包括日常巡查、关停并转纳税人的税务清算、失踪户与漏征漏管户的调查清理、个体税收专项检查、6.8%多缴税款结算等)赋予征管部门,稽查部门主要负责办案型、打击型的稽查工作,包括征管部门在管理型评税、税收清算和日常巡查中按规定程序移交的各类案件。二是探索更高层面的一级稽查。由于信息集中,在省辖市甚至省级局范围内各部门、各系列、各环节信息得到高度共享,更高层次的稽查体制的变革也就水到渠成,可按照权责一致、精简效能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实现更高层面的“统一选案、属地实施、集中审理、分级执行”为特征的一级稽查体系。三是建立国地税稽查一体化体系。在稽查部门实施独立化、专业化的基础上,国地税稽查部门可探索建立“统一进户、各税统查”的稽查模式甚至实现国地税稽查机构合并,解决多头重复检查、缺乏统一协作的问题。四是通过信息化网络落实征管、稽查部门的双向信息反馈,明确征管、稽查部门间的工作衔接要求,达到相互协作、配合,共同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目的。

四、社会服务。一是依托信息化创造税收服务的新优势。一方面大力推进网上申报、电话申报、银行卡申报等多种电子申报方式,大力推进财、税、银、库联网,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及时快捷申报纳税;另一方面全面建立税法咨询、税收服务的新系统,包括提供电话自动查询和人工查询系统、电子化自动催报催缴系统、向纳税人提供税收政策法规信息及纳税辅导的电子邮件系统、网上法规查询、网上办税系统、网上受理投诉、举报等,使信息技术在方便纳税人、提高办税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实现“无区域办税”。纳税人在集中的一个数据库的支持下,可就近办理纳税事宜,真正享受到类似银行通存通兑的“无区域”的办税服务。三是健全和发展社会中介服务。要大力支持、扶持税务代理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创造条件让社会中介机构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多层面、多形式的税收服务。

第三篇:税收征管人性化思考

税收征管“人性化”问题思考

孝感市国家税务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性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设计、商业营销、工商管理等日趋人性化,人们对“人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把“人性化”纳入税收征管活动中,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征管水平,缓和征纳矛盾,实现税收征收管理的顺利开展,保障税款及时足额地缴入国库,本文试图对此作点粗浅的探讨。

一、税收征管“人性化”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五个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并认为人的需要是对人的行动产生激励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我们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纳税人(特指涉税自然人,下同)作为生物有机体,同时又是社会的成员,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有种种需要,既有物质的,如享受税收优惠,减少纳税费用等,也有精神的,如需要被尊重、理解、关怀,希望自己的纳税行为为社会所承认等,而且纳税人的这些需要同样对其纳税行动产生激励。

2、管理学基础。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学的趋势。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把人看成机器一样的工具,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刺激。这是上世纪初所形成的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二是注意到人是“社会人”,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和对人的激励等,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行为科学理论。三是战后出现的以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特征的管理科学理论,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会下将。恰恰相反,新的阶段,管理思想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并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提出了个性需求和1

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人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念、新思想。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纳税人既是征管对象,也是纳税主体,我们不能把他们视为纳税的“机器”,也不能仅仅把他们当作单纯的被管理者,而是要充分重视其纳税主体地位,在税收征管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依靠其自我指导、自我控制,把税收征管推向一个顺应人性管理的新阶段。

3、传统“人本”文化基础。以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为内涵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国古代的人本精神主张以人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在解释一切问题中体现的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1)管子较早提出“人本”概念,他主张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尊重人的自我意志,满足人的需要,可称为人本位主义。(2)孔子不仅在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其仁学即是人本精神的充分体现。(3)墨子人本思想的体现即是著名的“兼相爱”的主张。(4)孟子发扬了孔子的仁,从仁中发掘了人及人的本质,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超越了自然人、本能人,是人的哲学升华,是人本精神显现,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5)荀子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亲亲仁也”、墨子的“兼受”思想,把爱分为爱人和爱民两个层次,爱人是非道德价值的选择,爱民是政治价值的选择。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为我们在税收工作中推行人性化的征管提供了很宝贵的启发。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在税收征管这个特定领域也有必要继承和发扬。

二、税收征管“人性化”的必要性

1、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税务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为纳税人服务,保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把纳税人的利益实现好,时刻关心纳税人的冷暖,了解纳税人痛痒,为纳税人办实事,为纳税人排忧解难,既讲执法,也讲服务。

2、缓解当前税收征管中存在诸多矛盾的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税收处于利益分配的焦点,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各种税收违法行为日益猖獗,偷逃骗税与反偷骗逃税斗争日益激烈,尤其是暴力抗税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从根本上遏制这些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坚持依法治税。同时,可以通过优化税收服务,推行人性化的税收征管,来缓解征纳矛盾。

3、社会主义税收征管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通过税收集中的资金,主要用于各类公共支出,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且作为一个公民,每个人都要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因而,依法纳税就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纳税越多,说明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所以从本质层面上讲,我国税收征管中“征收”与“缴纳”双方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为国、为民之间,利国、利民之间,并不冲突。我国税收征管的这种人民性,要求我们在税收执法的同时,必须注重纳税人的需要,保护纳税人的利益,实行“人性化”的管理。

4、贯彻新《税收征管法》的要求。新颁布实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强调了规范征纳双方的行为,明确了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加注重了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依法治税思想。比较而言,新征管法较多地体现了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了纳税人的权利,增加了对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约束,完善了依法治税的内涵。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税收征管中,严格按法律规范办事,切实保护纳税人权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把“人性化”征管要求写入了法律。

三、税收征管“人性化”应遵循的原则

1、法治原则。按照税收法定原则,一切税收以及与其有关的活动都必须有法律明确规定,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人们不负有纳税义务,任何机关和个人也都无权向人们征税。这个原则也是对税收征管的基本要求。有五个方面的具体化含义:即征管权法定、征管程序法定、征管权处分法定、纳税人义务法定、纳税人权利法定。税收征管人性化必须遵循这些法治原则,依法办事。

2、公平原则。这有两个方面,一是税负公平。即是对于具有同等纳税能力的人应当规定相同的税收负担。体现在税收征收管理中,就要求我们对纳税人不得因种族、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经济性质等实行差别对待。二是纳税费用公平。就是税务部门要求纳税人自行承担的各项纳税费用,对所有纳税人要同等对待。三是服务公平。这就是说,在税收征管中,提供税收服务要对实行非歧视性的原则,对抽有纳税人实行无差别待遇,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3、效率原则。税收行政效率是税收成本与税收收入的关系问题,为使税收变得有意义,税收成本应尽可能小于税收收入。这个成本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针对纳税人而言,就是要求纳税成本,即税收执行费用最小化。就是纳税人在按税法纳税时所支付的费用为最少,包括填写各种报表、雇佣人员、所花的时间,等。这就要求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不使他们在这方面花去更多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

4、便利原则。便利原则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亚当斯密赋税四原则之一。该原则指出,赋税完纳应尽一切可能使纳税人得到最大便利,一切均以纳税人的便利为归宿。我们在税收征管中也要遵循便利的原则,就时间而言,应当在纳税人收入丰裕的时候征收,国家既可以及时取得税收,纳税人又不感到纳税困难;就办法而言,应求简便易行,不使纳税人感到手续繁杂;就地点而点,税务机关应设在交通便利的场所,使纳税人纳税方便;就形式而言,就尽量采用货币形式,以避免纳税人因运输实物而增加额外负担。

5、激励原则。按照管理心理学原理,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可以使外部的积极因素,经常地在人们的内心世界发挥作用,不断地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精神激励、物质奖惩激励、宣传教育激励、典型激励等方式,来激发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的积极性。

四、实现税收征管“人性化”的思路

1、征管理念的人性化。实现税收征管人性化,树立人性化的征管理念是基础。一是树立征纳平等的观念。征纳双方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这种理念首先要体现在税收立法中,其次是要落实在具体征管实践中。二是树立征管服务的观念。税务人员在征

管活动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之中,既要严格执法,又要优化服务。三是树立纳税需要的观念。纳税人的各种需要只要符合前述诸项原则,就应当视同税收征管活动的第一需要予以满足。孝感市国税部门经常开展走访纳税人、调查问卷、征纳座谈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与纳税人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听取其意见,了解其需要,深受纳税人好评。

2、征管机制的人性化。实现税收征管人性化,建立一个人性化的征管机制是前提,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严密的征管模式。从实践来看,以“申报纳税、优质服务、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微机监控”为具体内容的新的征管模式,基本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申报纳税”,纳税人依照法律规定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按照规定的申报纳税程序和方式自行办理申报纳税事宜,发挥了纳税人作为纳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优质服务”,建立一个税务机关与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为纳税人提供有关纳税方面的综合服务;“集中征收”,合理设置受理纳税人申报纳税的场所,让纳税人在规定时间申报纳税或办理各项纳税事宜;“重点稽查”,税务机关把工作重点放在稽查上,维护纳税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微机监控”,税务机关把先进技术手段运用到征管上来,利用微机对征管全过程进行监督,用“机器管人”,用“机器管税”,减少税收征管的随意性。孝感市国税部门根据实际征管流程的客观要求,制定严密科学的岗位职责体系,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了相应的权限,明确各个岗位该干什么、怎样干、什么时候干、干到什么程度,有效的避免了“暗箱操作”,进一步规范了操作程序。

3、征管手段的人性化。实现税收征管人性化,征管手段人性化是载体。我们要在税收征管活动中尽可能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纳税人办税提供便利、快捷、优质、全方位的服务。当前,主要是要利用这些技术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的申报纳税方式供纳税人选择,如邮寄申报纳税、电话申报纳税、电子远程申报纳税等。孝感市国税部门在税收征管中,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的同时,特别注重社会资源优势,与金融、邮政等部门实现联网,利用这些部门网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4、征管行为的人性化。尽可能满足纳税人在税收征管活动中的需要,是税收征管行为人性化的落脚点。纳税人的要求由低到高分别是:一是安全需要。具体表现在:经济上,要求明白纳税,有什么权利,等;心理上,要求免受不公正待遇,如刁难、敲诈等;其他方面的安全,如商业秘密、个人稳私得到保护;二是社交需要。也称归属与爱的需要,指纳税人渴望在征管活动中得到征收对象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三是尊重的需要。指纳税人渴望得到名誉和声望,渴望自己的纳税行为为人们,为社会认同、称赞。孝感市国税部门制定并推行税收服务承诺制、税收执法公开制度、税务特邀监察员制度等;在涉税举报中,制定并推行举报税务违法案件奖励办法、举报税务违法案件保密规定等;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纳税表彰,例如,今年全市国税部门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了近百名“诚信纳税”先进单位和个人,极大地鼓励了广大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

总之,我们在税收征管中,可以针对纳税人以上需要,把税收征管行为逐步人性化。一是抽象征管行为人性化。就是制定税收征管的规范性制度时,要体现人性化特点;二是具体征管行为人性化。就是在具体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要体现人性化特点,如推行承诺服务、微笑服务等。(执笔:唐继先等)

主要参考资料:

1、《税务行政管理》胡道新主编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

2、《新征管法实务》胡道新、刘勇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3、《税收的复兴》魏贵和著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

4、《管理心理学》向延光、杨再述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5、今日心理网站http:// 郭卜乐

第四篇: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刘长裁

一、建立制约有效的税务系统管理监督体系

建立制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征管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要在税务管理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预防为主实行全过程控制其次要在明确管理目标、职责和规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建立并完善税收执法和税收行政两个责任制实现有效的“两权监督”第三要使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征管程序协调一致力求税务管理体制和征管程序设置合理并辅以机构和人事制度配套改

革更新征管模式规范业务操作规程科学设置岗位和标准化职责第四是税务部门内部组织设计应更具弹性和适应性建立一种具有高灵敏和回应力的税务行政组织形成直接面对纳 1

税人的公共服务导向减少管理层次和环节改变税务机构内部集权结构优化和改进决策程序第五是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塑造公仆形象加快由控制导向型的税务管理到服务导向型的税务管理转变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建立税法宣传、税法公示、税法咨询、税

法查询的办税服务计算机系统使纳税人能了解到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而全面提升税务机关的办税服务水平

二、建立严密科学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

征管质量考核是以计算机应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基础的应该结合税收征管模式、税制模式和经济现状不断完善征管质量考核办法科学设置指标和评估口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考核的自动化一要大力推广税收征管实用软件目前正在部分省、市试点运行的CTAIS大型征管信息软件已经能够自动生成征管质量考核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征管质量考核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从而保证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准确性二要建立考核机构明确考核责任人员制定考核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引入激励机制把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一级考一级一级监督一级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报表的自动传递和自动检测三要建立省级税务机关核查制度定期

不定期对系统内上报的考核结果严格组织抽查和核对检查发现数据不符有虚假行为的要严格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建立运转协调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体系

加快税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应该建立健全以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为主体的税源监控体系一要建立重点税源户的分类管理体系力求税源资料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重复收集信息并实现纳税人申报方式多元化二是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加快在服务业、出租汽车业、建筑业推行、安装和使用税控装置使计价(计程)、发票打印、语音提示、计税、控税、存储、限期申报缴税融于一体三是与政府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海关、外汇管理部门实现进出口报关、外汇结算等信息的交流与“金关”工程衔接通过全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重点控制涉及进出口税收的信息遏制不法分子利用假出口、假报关单等方式骗取出口退税打击偷骗税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物价、技术监督、民政等部门实现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全国企事业单位机构统一编码、社会团体和非企业单位许可证系统的信息交流从源头控制漏征漏管追踪失散户防止利用假停歇业等手段偷税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户籍和流动情况交流对

纳税企业主要经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并为查处“非正常户”提供线索实行地税、国税联网交流相关税种数据电文申报缴纳和其他经营状况指标情况与银行、保险、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租金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和查处“非正常户”提供资料

来源:中国税务报2002.07.03

第五篇:三。税收征管制度

三.税收征管制度

1税收管理概念:是国家的主管税收工作的部门,为了实现税收分配的目标,依据税收分配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对税收分配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2目的与原则:

目的: 原则:

一、依法治税原则

二、统一管理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

三、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四、效率原则

3.特点:

4税收管理制度:

1.)“三证合一”:2015年10月1日

依法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除个体工商户以外的所有市场主体,包括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

按照“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模式,将原来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

2.)设立税务登记的时间和地点:

(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含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纳税人领取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2)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3)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4)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上交承包费或租金的承包承租人,应当自承包承租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其承包承租业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5)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自项目合同或协议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6)上述以外的其他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均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纳税义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3.)变更税务登记

纳税人在办理税务登记后,遇下列情形之一,应办理变更税务登记:改变单位名称或法定代表人;改变经济性质、隶属关系;改变住所或经营地点(涉及主管税务机关变动的,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改变生产、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增设或撤销分支机构;增减注册资本;改变生产、经营期限;改变开户银行或账号;改变工商证照等。4.)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1)外出生产经营前,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外管证) 开具《外管证》应提供的资料:

税务登记证副本及复印件;

外出经营项目立项、工程承包合同书、施工许可证及复印件;

主管地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和资料。 其他要求:

第一,外出经营活动应缴纳增值税的,向国税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应缴纳营业税的,向地税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为兼营行为的,可向国税或地税机关申请开具,税务机关不得拒绝。

第二,开具《外管证》必须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有效期限为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天。

(2)到外出经营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

纳税人应当于外出经营地开始前,持《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外出经营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自《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签发之日起30日内未办理报验登记的,所持证明作废,纳税人需要向税务机关重新申请开具。(3)办理申报缴销手续

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外出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请报》,并结清税款、缴销发票。外出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缴销未使用完的发票,对其实际经营情况进行核实,在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单》上注明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并加盖印章后,返给纳税人。纳税人在《外管证》有效期届满后10日内,持《外管证》回原税务登记地税务机关办理撤销手续。

5.)停业、复业登记(适用于定期定额征收的个体户)停业登记 停业前,停业期限不超过一年,《停业申请登记表》

复业登记 复业前,《停、复业报告书》

1.)账簿设置的时限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15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薄。

对于生产经营规模小确无建账能力的纳税人,可以聘请经批准从事会计代理业务的专业机构或者经税务机关认可的财会人员代为建账和办理财务业务;聘请上述机构或者税务机关认可的财务人员有实际困难的,经县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可以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建立收支凭证粘贴薄、进货销货登记簿或者使用税控装置。

扣缴义务人应当自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按照所代收、代扣的税种,分别设置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账簿。2.)账务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3.)账簿、凭证的保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保管期限保管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账簿、会计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纳税资料应当保存10年。

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4.)银行账户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税务登记证件,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并自开立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其全部账号;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纳税人的账户账号。

税务机关依法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下载对现行税收“征管查三分离”的再思考(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现行税收“征管查三分离”的再思考(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调整起征点个体税收征管的思考

    为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我区财政厅、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三个部门于2008年12月16日第二次联合下发桂财税[2008]95号文件“关于重新调整增值税、营业......

    1022农村税收征管思考

    农村税收征管现状及思考广大农村地区受地理位臵、经济文化以及基层国税局经费、装备、人员素质等多方面条件所限,“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

    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共五则)

    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 思考一、建立制约有效的税务系统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制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征管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税收征管情况调查的几点思考

    对企业税收征管情况调查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地税征管审计中,有选择地对部分企业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以及税收流失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

    地方税收征管审计十查十看

    地方税收征管审计十查十看 为了搞好对地方税务部门税收征收管理及其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我们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了对地方税务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供审计同行们参考。......

    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的思考

    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的思考 熊敏 摘要:建筑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税源控管缺位、征纳秩序混乱、税收管理手段不足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建筑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施工环节多、生产周......

    对计划生育“三查”工作的思考

    对计划生育“三查”工作的思考 计划生育“三查”(查环、查孕、查病)工作是人口与计生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采集、核实育龄妇女的基础信息,掌握育龄妇......

    对个体装饰装潢行业税收征管的思考5篇

    近年来,随着我市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装饰装潢行业尤其家装行业也随之日渐兴隆,但相关行业特别个体装饰装潢业务的税收征管却存在很大的漏洞,值得思考。下面,笔者就体装饰装潢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