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渗漏水桶”理论透析安全稳定

时间:2019-05-14 17:4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渗漏水桶”理论透析安全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渗漏水桶”理论透析安全稳定》。

第一篇:从“渗漏水桶”理论透析安全稳定

“短板水桶”法则,讲的是水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渗漏水桶”理论说的是水桶箍不紧,周围留有缝隙,根本就无法盛水。安全稳定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单靠一个部门、几个人员是无法保证的,也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调动所有人员,集中所有力量,运用所有手段,建立起全员额、全时制、全方位的立体防范网络,才能确保部队的安全稳定和集中统一。

一、落实责任,强化使命意识。木桶是由每一块木板组合而成的,它的板、箍、把手都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任何单独的一块木板是容不了水的。安全稳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都有抓好安全稳定的相应责任,《安全条例》和《预防犯罪工作条例》等法规性文件中已作了明确,既明确到组织,又分解到个人;既明确到主官,又具体到副职,既明确到行政部门,又细化到专业部门。抓安全稳定工作,首先要规范各类组织职责。党委(支部)必须始终把安全稳定摆上重要位置,定期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着力查找问题和隐患,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各级安全(政法)委员会要认真履行领导、协调、监督、检查职能,每个阶段或重大活动应当主动向党委提出建议,争取工作主动权。军务、保卫、战勤、战技、卫生等部门,就要始终盯住人、车、枪、弹、密、油、毒等重点,既按业务分工负责,又要互通情况联治。其次要规定各级干部职责。就是要做到:上下按级负责。即主官对党委负责,副职对主官负责,部门对首长负责,各级主官对本单位安全稳定工作负总责、负全责。实行领导机关包干负责制,机关领导除分管的工作外,定点包干一个所属单位,机关干部定点挂钩一个单位,建立健全双向讲评制度,并以此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第三要明确不同岗位人员职责。对每一个岗位要作出具体规定,对特殊岗位人员的职责进行规范,对重点要害部位必须明确相应的责任,真正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二、搞好渗透,强化凝聚意识。木桶是依靠粘合剂将一块块木板牢牢粘贴而成的,再用油漆反复刷上数遍,木板相互间没有任何间隙,方能盛水。安全稳定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中心任务来展开,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统揽,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标,做到同步筹划、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评、同步总结,提升部队的整体合作能力和群体预防质量。

一是要区分阶段抓结合。针对不同时期确立防范工作重点,岁未年初阶段,大批官兵探亲休假,冬训冬防工作全面展开,领导力量比较薄弱,要防止跑兵、侵占士兵利益和“三个不正常”等倾向性问题,注重搞好部队、社会、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完成中心任务阶段,部队相对分散,完成任务距离长,要防止车辆事故、有政治性影响和军警军民纠纷等问题,注重加强军政、军民、军警之间协调;部队进入夏训阶段,管理教育力度大,要防止意外事故、打骂体罚士兵和“个别人”发生问题,注重把落实各类教育和执行规章制度结合起来。二是要区分任务抓结合。坚持把“四反”斗争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驻青藏高原部队处在多民族、多宗教的敏感地区,是**分裂集团和“三股势力”进行破坏的前沿阵地,反渗透、反策反、反分裂的任务艰巨,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纪律;坚持把培养官兵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教育官兵警惕“酒绿灯红”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强化道德观念,陶冶健康情操,必须彻底矫正不正常的内部关系。

三是要区分流程抓结合。坚持按级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防止失察、失管、失控。落实谈心交心制度,摸清官兵真实思想,防止矛盾激化。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建立有效监督机制,防止打击报复。各级各部门要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相互配合,不打擦边球,不留死角盲区,是自己份内的事要主动管,是大家共同的事要积极管,是其它部门的事要帮助管,确保安全稳定工作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问。

三、注重督导,强化大局意识。木桶用的时间久了,不注意保养,不经常上油,必然会发生渗漏。安全稳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必须在经常检查上下功夫,在强化督导上作文章,在落实制度上见成效,才能逐步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一是要加强教育。学习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采取短期培训、以会代训、领导帮教等方法,引导官兵学习上级有关安全稳定方面的指示精神和相关文件,组织经验交流,分析典型案例,适时总结讲评,进一步增强抓预防促稳定的基本功。

二要注重检查。在内容上,着重查传达贯彻上级的指示、落实规章制度、“两个经常”开展、干部履职尽责等情况;在对象上,着重查不放心的人、不放心的事、不放心的部位;在时机上,着重查“八小时以外”、节假日等空档;在方法上,除定期查以外,还要结合阶段性工作和半年、年终工作总结,组织干部述职,从安全意识、工作质量、解决问题、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民主测评,增强各级自觉抓安全促稳定的积极性。

三要严格奖惩。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纳入部队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双争”活动结合起来,与个人的成长进步挂起钩来,对成绩突出的要给予重奖,对工作失职、渎职的要进

行严肃处理。通过有效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提高安全稳定工作的效益。

第二篇:从《论语》透析如何做人

从《论语》透析如何做人

[摘 要] 儒家思想以人的基本人伦为出发点,处处着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学习方式,然后引发出许多做人以及管理家庭、国家、天下的道理等,所以有人把儒家思想形象地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仁德;中庸;礼;孝;教导。

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而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

《论语》其对人品德的要求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努力接近或成为一位君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要想学会做人,有孝心和爱心是最基本的。这就印证了现实生活中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他(她)连父母都不爱,那还指望他(她)爱谁呢?”除此之外,另外还需具备庄重,诚信,坦率,博爱等。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的我们,被灯红酒绿、利欲熏心困扰。有人沉迷于感官的享乐,轻浮不能自拔;有人唯利是图,行事不择手段;有人自私自利,毫无恻隐之心;还有人虚假伪善,表里不一„„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国家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重视道德文化建设,而道德文化从哪里来?就应从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其弟子就对如何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精辟论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话启发我们应庄重、诚信、坦荡,而不要受轻浮、奸邪等不良世风污染。

《论语》是鲜活的生活,在于它源自生活。它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它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段,且并没有意识到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显得十分的自然。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因此,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

做人与《论语》

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应该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几个字以说得详细些,那就是:中庸之道。“中庸”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或许含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但《论语》中所说的中庸却不是那个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当然还有其他的例子,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第十一)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这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退”和“兼人”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论语》是经后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后人整理的时候略去了“公西华曰”后面的一段,并且把“子路问”和“冉有问”分成两段放在两章中。得出什么结论?是《论语》前后矛盾,还是孔子因材施教?

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三)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四)“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第十六)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第十二)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孔子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第十七)。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

做人与《论语》

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第八)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作为万世传颂的经典,《论语》中的至理名言已接受了历史的考验,生活在现世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积极从中挖掘财富、吸取智慧。

参考文献

[ 1 ] 佟平《半部论语学做人》 金城出版社 [ 2 ] zy_zsg 《如何做人--论语》

http://www.xiexiebang.com/yjs/news_view.asp?newsid=96

第三篇: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

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

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重拾传统文化根基 作者:捷盟咨询顾问 吕颖

有毒豆奶、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地沟油油条、苏丹红鸭蛋和鸡翅、细菌水饺、福寿螺、海南毒豇豆毒节瓜、塑化剂饮料、绝育黄瓜、染色馒头……每一个触目惊心的字眼,背后都承载着多少无辜人健康的损害甚至生命的消逝。“民以食为天”,这个天,谁能伤得起?现实的满目疮痍敦促着现代人举起文化的镜子,在纵深的历史长河中,回溯饮食文化的原点,复活那些千百年前中国饮食文化中传统精神财富的根基。

孔子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可谓妇孺皆知,但孔子的饮食文化观念本身却是个自相矛盾的悖论。一方面,孔子主张对欲望的节制既简朴的饮食观念。譬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种清贫的生活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竹林七贤发展到了极致。而孔子也曾称赞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手不释卷、苦中作乐的弟子颜回,曰:“贤哉回也!”而另一方面,孔子对于食品的色香味等味蕾满足的追逐却令人叹为观止,饮食文化在孔子眼中已然具备了艺术的雏形。在《论语·乡党》中,孔子说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

看似悖论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论述实则统一于儒家思想讲求“中庸”的世界观中。子曰:君子中庸。(《中庸》)何谓“中庸”?朱子在《集注》中给予了自己的解读:“中者,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用更通俗的话来讲,中庸强调的是平衡,思想的平衡,价值观的平衡。在孔子那里,“中庸”之道登到了道德的顶点了。而孔子所倡导的饮食文化中,对食欲的“禁”与“纵”,看似矛盾的统一体,恰恰体现出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何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的方法论和“中庸”的世界观。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鱼馁而肉败不食。”有人这样解读这句话:孔子的“道”体现在饮食之“礼”中,因而,“败”、“馁”、“色恶”及“臭恶”,实指“无道”,而“不食”体现了“正道”的追求。观古论今,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否可以理解为“无道”的表现?而党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重拳打击是否能看做“正道”与“无道”之间一场背负了百姓的生命与健康重任的博弈?

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义利观”亦可关照这场博弈的深层内涵。何谓“义”,道义?义气?此“义”绝不能如此狭隘的解释。“义”在儒家思想中是具备社会属性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社会秩序的尊崇,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亲亲,人也;敬长,义也。”正是如此,“义”在儒家思想中,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而何谓“利”?“利”,这个概念,相对更为人性,或者干脆可以等价于“欲望”。叔本华曾把欲望比作为一个永远吃不饱的“胃”,或是一张巨兽之口,这个比喻非常经典。欲望如人性的宇宙中未知的黑洞,无休止地吞噬着;欲望如每个人心里肆虐的洪水,澎湃汹涌却悄无声息。欲望是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原动力之一,欲望是人类的本能,若无欲望,人类历史的车轮将永远停滞于文化最为天真蒙昧的远古时期,若无欲望,社会进步的步伐也将永远搁置于荒草凄凄的黄河岸边。掩卷沉思,扪心自问,只要是正常人,谁能没有欲望?欲望之于人类,是罪恶之源更是发展之源。也许是东方曾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丝绸之路辉煌的年代也正是东方文明主宰世界的岁月,而在那时,中国古代的先贤已然认识到了欲望洪流的可怕,于是东方伦理道德文化的构建更大程度上倡导的是对欲望的约束。然而可悲的是,东方文明在欲望一词上矫枉过正,导致了千年以来中国封建文化精英阶层养成了对于物质的需求极度蔑视。有西方哲学家笑言:东方毁灭于物质之冬,西方毁灭于欲望之夏。这并不是笑谈。孟子曰:“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小的时候,我们都曾背诵,并用其激励自己。用现代的语言一解释就是,如果你心志痛苦,筋骨劳累,身体发肤饿的都不像样子了,身上没有半分钱了,甚至心志都乱了套了,别着急,这是上天要赋予你大责任了,要忍住!从积极的层面看,这句话是告诉人们,套用新东方俞敏洪的一句名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铸就辉煌。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能从中看出这句话中暗含的对欲望的压抑。

儒家思想对于欲望的解读其实也是颇具中庸之道的。儒家认为,欲望是人的本性但是要节制。孔子认为欲望乃是人的天性使然,“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另一位儒家先贤荀子曾说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向生之者也。”然而孔子将“节欲”的观点亦表述得十分清晰。子曰:“君子好色而不淫。”这里的色是指人类一切一切的欲望而不仅仅局限于性欲,而“不淫”是指合理的节制,按照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的道德与法律去节制。儒家对道家的“去欲观”是持批判态度的:“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对于人的欲望,儒家讲究的是“教化”,拿什么去教化民众、约束欲望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把持着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封建君主制度所用,三纲五常就是道德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伦理,而这样的道德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这种绝对的服从是服务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是本身就是对欲望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平等的蔑视。于是,原本对“欲望”持中庸之道的孔子绝然想不到,在其离开人世后其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欲望观和其初衷已然背离了那么远,他无意间关上了中国人心中的欲望之门,而且这一关就是上千年。然而,孔子更无法预料,千年之后,“天赋人权,平等自由”这句魔咒如同一把钥匙,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开启了中国人心中尘封已久的那扇欲望之门,门后那压抑了千年的洪流一发而不可收拾泛滥至今。谁能否认,有毒豆奶、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地沟油油条、苏丹红鸭蛋和鸡翅、细菌水饺、福寿螺、海南毒豇豆毒节瓜、塑化剂饮料、绝育黄瓜、染色馒头……这些罪恶的产生不是由欲望失去了道德的约束而走向了歧途?儒家另一位先贤荀子曾提出“中理”这一标准,即人的欲望要遵从社会的道德规范。如果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不合理导致了中国人物质的贫乏和欲望的压抑,社会道德规范的不合理性造就了“在人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难道人永远只能服从后者,而后者就不能服从前者?”这样的疑问和思潮。那么也许正是这种思潮间接导致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譬如“食品安全”问题。追本溯源,当“利”与“义”的博弈,“欲望”与“道德”的角逐在中国的市场经济进入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小康建设迈入新时期的舞台一隅不断上演,拿什么来解决这乱象呢?——价值观管理。

捷盟的价值观管理“三导”模式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能否为社会价值观管理提供借鉴?一切还在探索中,我们期待着。

第四篇:由箍水桶理论想到团队合作精神

由“箍水桶”理论想到团队合作精神

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这个比喻似乎还可以继续引申一下,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与木板之间有缝隙,同样无法装满水。这就是通常人所说的“箍水桶”理论。其实,一个企事业单位的每一位成员何尝不像木桶的木板呢?每一位成员对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团队合作精神,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重视,并被广泛运用,如今的各大企事业单位提到管理,必提团队。诸如:“打造一流的团队”、“优秀的团队才有优秀的企业”、“创建高绩效的团队”等等。可见,团队在管理课题中的重要性。要做好现代企业管理者,需要懂得运用“箍水桶”理论,箍好企业这只水桶。

大浪淘沙的今天,一个单位能否适应社会取决于每一位员工的综合能力和团结程度。需要员工互相协作配合,取长补短,缺了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服务行业,有光会说话的服务人员不行,光有亮丽脸蛋的服务人员也不行,光有信息疏通的脑袋的服务人员也不行,光有才高八斗而无人格魅力的人员也不行,如果这些人员一起工作,紧密配合,或者一个人拥有以上优点,那么就能做出很好的业绩来。因此,团结员工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是管理人员必走的一步路。

一只水桶能够装多少水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紧密度。一个单位或企业即使有一群综合能力相当强的员工,如果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行同一盘散沙,那么它就不可能在社会长久立足。使员工团结协作,是优秀管理人员取得成功的关键。管理者要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桃园三结义”等故事去引导员工,让每位成员清楚自己的角色,清楚自己在流程中的工作位置以及上一道工序和下一道工序,明白自己是团队成员,并要求他们全力以赴。

“箍水桶”理论的正确运用,能铸造一支梦寐以求的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优秀团队。

第五篇:话剧表演发展的理论透析及意义

话剧表演发展的理论透析及意义

话剧表演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其发展历程虽几经沉浮,但却历久弥香。话剧表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话剧表演的时代特征也日益丰富。话剧作为民族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有必要对其发展理论做一个透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话剧表演内容涉及到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话剧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唤起公众冷静的思考过去和未来。话剧作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艺术事业,是中国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广大话剧表演爱好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将中国话剧表演和中国历史进程更好的结合。话剧是一种西方戏剧形式,19世纪末有上海侨民引入中国,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话剧表演团体。中国话剧创作与表演方法的两个重要阶段。

话剧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是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通过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各样,有利于演员表情演出和观众从不同角度观看。

二是主观性。话剧首先演员姿态、动作、独白等表演形式,直接引起观众视觉与听觉的共鸣;并通过服装、化妆等方式对人物原型进行塑造,是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到话剧人物形象特点。

三是综合性。话剧表演艺术具有综合性特点。具体指的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四是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1904年9月,上海创刊了第一本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通过话剧表演形式提倡民族主义,提升士气,推翻专制。

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表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开端。《茶花女》的成功演出,使春柳社成员受到极大鼓舞,在中国话剧发展的萌芽期,春柳社作为有着自己鲜明特点的话剧团队,创作带有自己特色的戏剧,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史的标志。

1935年4月,话剧《雷雨》的成功,将我国话剧表演艺术推向一个高潮,成为我国首部职业话剧,先后在多所城市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成功的商业演出在社会中引起巨大反响,《雷雨》也成了职业化,营业性的“剧场戏剧”,开创中国话剧在大剧场上演的时代,对于中国话剧来说,无论从艺术形式还是商业运作模式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如果说了《雷雨》使我国话剧从话剧刊物走向了话剧舞台,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那么,中国舞台话剧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是上海演出的一系列业余公演。

总的来说,话剧表演正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扮演重要角色,从《二十世纪大舞台》到《雷雨》的成功演出,中国话剧从单纯的话剧发展成渲染时代特色的话剧。但是在这个时期中国话剧创作和表演方式还比较单一,比如:战争时期要渲染爱国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渲染革命胜利的喜悦心情,创作主题总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艺术欣赏趣味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娱乐方式及狭隘的戏剧艺术观念导致话剧观众越来越少,话剧出现了短暂的危机。任何一个行业,如果缺乏必要的改进和创新,就必然会被淹没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受传统话剧文艺团体性质的影响,某些老的话剧演员仍旧固守原来的话剧形式,虽然在表演功力上毫不逊色,但其对话剧艺术的理解也只能是在空谈理论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换汤不换药的话剧形式犹如一潭死水,如若不能补充进新的元素,那原有话剧艺术就难以发展。

因此中国曲艺界对戏剧观念进行大讨论,经过这次争论,戏曲家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思想进行反思,并有一部分理论家认为新背景下的戏曲创作已打破现实主义的束缚,提出建立现实主义开放体系的主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话剧创作很少在封闭空间里自说自话,通过中西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观众可以在理性与情感双重动态下欣赏、评论话剧,这是话剧发展史的一大突破。在话剧剧本创作方面,《陈毅市长》在话剧的编剧结构上完全打破传统“三一规律”,以中心任务为线索,通过独立的小故事,从不同的生活层面来刻画人物。

现代版话剧《步步惊心》在上海进行首映,现场座无虚席。由于舞台上演员们都是电影版配音,给观众一种穿越的错觉。《步步?@心》在剧情上剧本符合原著,并没有特别的改动。但这和之前公布的版本不同,共分三层穿越,还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三种结局。同时,导演都融合了自身风格,给这话剧增加看不少看点。可以说话剧版《步步惊心》全国巡演的火爆场面是话剧表演多元化的重要体现。它能获得观众的认可,说明话剧工作者辛勤的付出,同时也体现了话剧表演追求高品质所做出的努力。

未来话剧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是话剧的本土化,首先要立足本地市场,满足当地观众需求;二是实现全国化,进行全国性演出;三是实现全球化,通过商业运作将中国话剧推向全球。从话剧产业链中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等地已逐步形成梯队化话剧演出场所。

总的来说,话剧发展到今天,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她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变化和岁月流逝,经典的话剧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她不仅代表着艺术效果更是时代精神的介质。因此,透析话剧表演发展理论十分有意义。话剧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代中国话剧事业还面临巨大挑战,因此话剧还需进一步关注新的生活,也需要有原则性的戏剧批评。在一代又一代话剧人地不断改进下,中国话剧在未来表演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青岛市话剧院)

下载从“渗漏水桶”理论透析安全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渗漏水桶”理论透析安全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题安全稳定

    B11安全稳定C31安全与稳定工作 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名单 安全保卫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学校集体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大型活动审批制度 甲流感晨午......

    安全稳定

    当前官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 当前,部队安全稳定问题和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性、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反差,使......

    从日澳安保关系透析日本安全战略新动向

    从日澳“安保关系”透析日本安全战略新动向 王海滨 2013-1-29 23:15:57 来源:《日本学刊》(京)2008年2期 作者简介:王海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

    透析中心理论考试模拟试题(一)★

    民航总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理论考试模拟试题(一)一 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血液透析包括移动和移动。2.肝素的平均半衰期是,血透结束前分钟停止肝素注入。3.透析是指通过半透膜,从 一侧向......

    从IGCSE的ICT试题中透析(范文模版)

    从IGCSE的ICT试题中透析中外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差异孔珍珍( 广东碧桂园学校,广东 顺德 528311)【摘要】信息技术的考试作为给学生总结性评定的手段,依然秉承着通过评估体现课......

    从学校管理视角透析班主任工作

    从学校管理视角透析班主任工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与学习的基层组织,能否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形成团结、合作、勤奋、进取的班级精神,对于学生的成......

    安全理论

    第一、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不自觉行为变成自发的行动,需要提升每个人的安全意识,需要每个人共同的付出,更需要管理者、组织者的“未雨绸缪”。欲达到“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

    安全稳定工作总结

    安全稳定工作总结 2011年,我院紧紧围绕着学院“安全稳定”的工作重心,加强统一认识、落实措施、管理到位、责任到人,一年来,我院无政治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无火灾事故,无恶性案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