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税收征管强化纳税服务的思考
创新税收征管强化纳税服务的思考
2006-10-26 8:50 麟游县国家税务局【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加强了对“服务型”税收体系的建设,强调了对纳税人的服务,各级税务部门围绕纳税服务所做的大量工作日见成效,如:首问责任制、一窗式管理、咨询辅导、多元化申报方式、电子缴款、票表供应等。这些举措在方便纳税人的同时,也在社会上树立起了税务机关的全新形象。这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强调纳税服务,就是要把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服务于经济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一、强化纳税服务是税务系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征管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于税收工作的深远意义,就在于它指明了税务机关作为党和政府联结广大纳税人的窗口和职能部门,必须把搞好纳税服务与维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实现税收征管从“监督型” 向“服务型”的转变,将纳税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认识纳税服务的深刻涵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已经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机关在服务方面承担着繁重的任务。纳税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党和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多年以来,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文明用语、首问责任、限时服务、一窗式服务、宣传送达、培训辅导、办税人员管理、票表供应、多元化申报、电子缴款、公开办税、纳税人调查、税务咨询、税务代理、税务筹划等等。这些方式方法虽然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纳入行政行为的范畴,但大多是行之有效的,只要在新的纳税服务规范中加以明确,便可成为行政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
根据税收征管的实践及其发展变革的要求,一个科学、规范的纳税服务体系一般应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制度规范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纳税服务内容取决于纳税人在办税中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科技的全面发展,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反映在纳税服务的内容上,更多地表现在税法宣传和纳税咨询辅导、为纳税人申报纳税和办理涉税事项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接受纳税人就纳税事项提起的投诉并及时反馈结果,以及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特别是后者,是纳税服务中更深层次的内容,是人性化原则在税收征管中的具体体现。如果纳税服务仅限于按照统一服务规范提供普遍的服务,不考虑不同纳税人的特殊情况,既不利于税务机关合理配置征管资源和进行税源监控,也不能满足不同纳税人的特殊需要。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的纳税服务需求,在服务中动态地予以体现,如对纳税人实行户籍管理、分类管理、评定纳税信誉等级等办法,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纳税服务手段是确保纳税服务方便、快捷的基础。纳税服务手段包括软、硬件两个方面。所谓硬件,即指纳税服务的场所,要功能齐全,方便快捷,以集中高效地提供所有的纳税服
务;所谓软件,主要是指纳税服务信息化。网络实时在线、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特点为税务机关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了充分条件,我们要利用税收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果,积极推进纳税服务信息化,实行多元化申报和银税联网的纳税方式,向纳税人提供网络服务和语音电话咨询服务等,使纳税人在现代税收管理中享受到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服务,同时也将税务人员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纳税服务制度是确保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约束机制,包括服务公开制度、服务管理制度、服务责任制度、服务便捷制度、服务评价制度等。特别是服务评价制度,应该成为纳税服务全部制度规范的核心。因为它除了包含对纳税环境、税收任务的要求外,更以纳税人满意度作为重要内容,体现了纳税服务的基本准则和最高标准。
税务系统倡导纳税服务,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淡化权力意识,树立“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义务”的观念,充分认识搞好纳税服务是提高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始终把尊重、理解、关心纳税人的理念贯串在税收征管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和便捷的服务,在千千万万纳税人中树立起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的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支持,从而真正体现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人民利益的本质特征。
二、强化纳税服务是依法治税、创新税收征管的必由之路
2001 年4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案)》,标志着我国 的税收立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进程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与以往不同,新的《税收征管法》在重视税务机关权力保障和执法措施、保证税务机关有效执法的同时,强化了对税务机关规范执法的监督和对纳税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特别是后者,涉及新《税收征管法》近20 个条款,规定了纳税人享有知情权、隐私权、退税权、听证权、行政复议权、行政诉讼权、监督权等,同时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做出了许多“应当怎样行为”、“可以怎样行为” 和“不能怎样行为”的规定,确保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落实和不受侵害,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要求。
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所谓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关系以等价交换、公平竞争、自由开放为主要特征,而政府主要承担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秩序维护者的角色,通过制定市场经济相关法律,以有效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保证市场的健康运行。因此,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承担的实际上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新《税收征管法》历史性地写入了大量的传统意义上的职业道德条款,大幅度提高了对税务机关、税务干部行政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标准,昭示了税收征管工作从“监督型 ”向“服务型” 转变的现实紧迫性。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征纳双方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这种格局下,税收征管工作经常被表述为:税务登记、宣传送达、辅导咨询、发票管理、票表供应、纳税申报、税款解缴、税务检查、行政处罚、听证复议等。由于对纳税人是否能够依法、自觉纳税持不相信的态度,税务机关的基本工作方法必然是“监督打击”.这种
官本位观念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致新《税收征管法》颁布实施两年多了,仍有许多人对其中保护纳税人权益、监督税务机关规范执法的有关规定表示不理解,认为税务机关权力越来越小了,纳税人越来越难管了。纳税服务的要求则不同,它是以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依法、自觉纳税的信任为前提,是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的新型征管模式。这是税收征管在管理理念上的最根本的变化,也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观念上必须要完成的一个转变。在这种现代管理理念指导下,税收征管工作将形成“管理服务”型和“综合分析”型的新格局,税收征管工作可以表述为: 法规体系、组织结构、纳税服务、纳税评估、税源监控、风险管理、成本管理及征管信息化等。
纳税服务的思想和观念只有落实到有形的机制和规范中,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传统的纳税服务更多地局限于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工作的标准是虚拟的、软化的,许多事情难以量化,甚至可做可不做。作为行政行为的纳税服务则不同,它以行政规范为前提,工作的标准是实在的、硬性的,具备行政行为的一般特点,它意味着作为纳税服务的具体内容,税务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执行,不执行或执行不好,就有可能造成行政违法的后果。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新的《税收征管法》写入了大量的、传统意义上的职业道德条款,使传统的、具有较大弹性的职业道德变为具体的行政行为,实际上大幅度提高了对税务干部职业道德的要求,这是税收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税收工作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的要求。
所以,所谓“服务型”的税收征管工作,我们有理由称之为“纳税服务”。它以对市场主体自觉承担纳税义务的信任为前提,以税收法律为行为规范,反映了民主政治的要求,体现了现代国家政治文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简化政府的审批职能,建立精简、统一、效能和服务的新型政府,为社会、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并把这项工作列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更加突出了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和职能的重要性。
三、正确处理纳税服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
优化纳税服务,加强依法治税,是现阶段税收工作的两个重要课题,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税收理念建设和税收机制建设的大问题。既不能把它们对立地看,也不能把它们孤立地看,而是要辩证地看,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其一,必须坚持国家税收和服务税收的辩证观
强调加强国家税收观念和提倡税收管理服务的辩证统一,指的主要是应正确把握两个基本方面 : 一方面,税收作为国家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和宏观调控的必要工具,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积极主动地为国家的政权稳固和国家经济体系的成功运作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应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地为纳税人服务,创造条件为各类经济行为主体提供合意的税收软坏境,变传统的“管制型”税收为现代的“服务型”税收,从而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就这一基本关系而言,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当我们讨论强化税收服务观念的时候,并不只是强调所谓的“纳税人缴税以换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这样一种简单的市场交换关系,而是要通过税收功能的发挥,为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和政府适当导向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同样,当我们强调国家税收的重要
性时,希望税务机关以人为本,以为纳税人服务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尽全力地营造一个为经济行为主休服务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国税收机关加强了对“服务型”税收体系的建设,强调了对纳税人的服务,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强调服务税收就是要弱化税收与国家权力的联系,有的同志时常用国外发达国家的税收征纳实践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对此,笔者认为是不合适的。事实上,国外发达国家的税收实践从来都是国家税收和服务税收的结合。西方国家税务部门在尽力为纳税人服务的同时,始终贯穿着基于国家权力而依法治税的精神,税收服务再好,税收强制性的一面始终不变。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税收理念和税收机制,仍然始终注重这样一种税收关系,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不断完善的我国税收制度,就更应该坚持这一辩证观。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们殷切地希望国家税务机关在履行国家行政部门职责的同时,切切实实地为纳税人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建立到完善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二,必须坚持税收服务的优化现
强化税务机关为国聚财和为宏观经济服务的重要性,并没有削弱提高税收服务的紧迫感。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优化”税收服务的观点,即应坚持税收服务的优化观。这里主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要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全方位的税收服务体系和目标。从理论上说,服务型税收是一个包括纳税服务、执法服务、管理服务、咨询服务、维权服务等在内的多内容体系,服务型税收应坚持公平、效率、法制和以人为本等原则。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不断修正和调整服务税收的发展目标。二是税收服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应明确努力完善税收服务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各种制约因素从而向优化税收服务目标靠近的过程。理想优化不存在,但应追求现实优化的可行目标。三是必须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努力优化税收服务。既然强化税收服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我们就应该在正确处理好依法治税关系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软坏境。要努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规范征税服务体系,积极为各经济主体服务。同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税收征管工作本身发生变革。
包括各级人大代表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看待税务机关是不是真正成为一个服务型税收部门时,一定是从一个发展的角度来加以理解,一定会以现实优化的标准来加以评判。只要税务机关以科学的服务型税收管理模式为目标,不断创造各种条件来提高税收服务水平,广大纳税人是会给予积极评价和肯定的。
四、优化纳税服务的新思路
其一,建立和完善税收服务体系,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能力。
1、以队伍建设促服务理念落实。抓好税务干部的作风建设,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走出“重管理、轻服务”的误区,形成“服务也是管理”的理念,把“为纳税人服务”作为现代税收征管的核心任务。
2、以办税服务软硬件建设促服务水平提高。一是简化纳税人办税手续,确立科学简便的申报纳税办法。二是尽量减少征管环节,本着方便纳税、讲求实用、减少征纳成本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办税场所,使纳税人能够在比较方便的时间、相对集中的地点,集中办理若干纳税事项,提高效率。三是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多种申报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
3、以信息化建设更新服务内涵。一是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电子税务局”。二是提升网络服务功能。
4、创新纳税服务体系。在树立税收服务观念的基础上,开展为纳税人服务的活动。一是积极推行税务公告制度,定期向纳税人提供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及涉税政策文件。二是坚持办税“八公开”制度,即公开税收法律法规,公开办税人员的职责范围,公开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事务的时限、步骤和方法,公开服务标准,公开收费标准,公开违章标准,公开工作纪律和廉政规定,公开管理纳税人投诉的部门和监督电话。三是落实承诺服务,在承诺服务上要务实、求诚、守信。同时在服务内容上,要善于结合新形势的新要求,建立人本机制,不断更新和扩充服务内容,使服务内容从工作服务拓展到权益服务、信息服务。四是增强公共纳税意识。对纳税人进行广泛、充分的税务宣传,提供周到的咨询服务。通过社会舆论的传达和感召,以增强纳税人对税法知识的了解,也体现对纳税人的尊重,从而提高纳税理论的高度。
其二,构建税收信用体系。
1、逐步实现税源监控管理上的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充分发挥税收稽查职能,通过严查重罚来增强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以取信于社会,取信于纳税人。
2、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约束和管理,并通过“治内”达到“治外”。建立健全职责分明、权责清晰、工作有序、考核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并与其他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相配套,使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机制成为现代化集约型税收征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根据为纳税人服务实际工作情况的需要,适时制定实施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工作规范、纳税人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实现税收信用信息资料查询的信息化、公开化、社会化。及时制定并执行纳税信誉等级制度,使之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建设税收文化、形成大服务的观念。
税收文化是政治、社会对税收的影响、渗透的结果,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它由三部分组成:税收物质文化、税收制度文化、税收精神文化。
税收物质文化即税收办公条件、征管装备、税收执行效果等的集合;税收制度文化即税收人员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执法行为和制度约束等;税收精神文化即税务人员的文化、心理、文化素养、行为取向等。
税收文化建设,首先应从理论上入手,进行税收文化理论的研究,从此引导税务人员的理想、思维、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其次,加强税收文化制度建设,它是税收文化的核心和准则。通过固定的行为规范,推动税收理论文化的发展,又将其成果化作用于税收文化的行为,把培养税务人员的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作为税收文化制度建设的重点。第三,税收文化行为是税收文化最真切的内涵,它反映着税收人员的品德、语言、仪表、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娱乐和工作等。进行税收文化行为建设要注意两点:一是塑造税务人员良好的形象;二是加强税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
其四,以贯彻WTO的透明度原则为契机,全面创新税收征管、强化纳税服务。
1、树立现代开放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税收观念。
2、坚持深化税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税制,使税法更准确地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稳定经济秩序和维护国家利益,使政府能更好地管理国民经济。
3、建立健全规范的税收行政立法机制,提高税务立法的透明度。
4、建设明确规范的税务执法体系,提高税务行政执法和税务司法的透明度。做到税务执法公开、公正、透明,依法治税。
5、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为落实透明度原则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6、优化纳税服务,提高文明服务水平,为纳税人进行纳税在各个环节上提供高效渠道和多种形势的便利。
7、通过整合组织建设与信息流管理,建立更有效的征管模式。
8、全面提高税务干部素质,培养和引进学经济、懂法律、会管理、能用外语和计算机的管理人才。
9、适时发挥税务中介机构作用,努力增强企业社会执行税法的透明度。
第二篇:强化税收征管信息化几点探讨
强化税收征管信息化几点探讨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经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加速税收信息化的进程是大势所趋。税收征管信息化是税收工作的生产力,是税收征管的一场革命。这场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和前提的征管革命,是税务工作的生命线,是加强“两权监督”、杜绝执法随意性,促进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有力保障。因此,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实现在信息化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已是当前提高税收工作水平的根本出路。
一、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纵观近几年来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应该说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税收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仍有许多主客因素困扰着全市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程,成了制约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还很淡薄
由于受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相当一部分税务干部对实施“科技加管理”的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或存有误区,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人管人”和传统的手工传递信息及领导协调上;片面强调硬件配置和设备更新,而忽视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特别是对信息化应用规律的认识模糊。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复合型人才欠缺
目前,我局能够熟练地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日常税收工作的干部还很少,屈指可数的计算机人才彼于应付日常维护工作,专业才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受到制约,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的专业人才更显紧张,如对数据库、网络管理人才奇缺。特别是缺乏那些既懂计算机,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句话,人才紧缺问题,已成为严重制肘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瓶颈”。
(三)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
部门间信息共享度不高,就我市国税而言,市局、县区局都设置自已的网页,并已实现网络联通,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特别是广域网的应用相对滞后,系统内部的各专业化管理,如税收征管系列、出口退税系列、稽查系列等这些系统的信息之间,缺乏沟通,形成“信息割据”,造成信息资源在系统内无法有效充分利用的局面;目前,税务系统存在计算机操作与人工操作并存的局面,计算机的应用却只停留在简单的录入纳税人基本情况、打印报表、开票征收等初级阶段上,计算机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利用率又不高。国税、地税、工商、金融机构尚未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尚未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整体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高
体现在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税务人员对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偏低。从我局情况看,40岁至46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居多,原先与计算
机没打过交道,之后也学得不系统,许多人是“赶鸭子上阵”,对计算机一知半解的很多,这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征管信息化的推行效果大打折扣。
(五)计算机基础征管数据信息失真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计算机中基础征管数据不准确、不真实问题,存在“数据垃圾”,真假混杂使大家对数据都不敢用。究其原因,一是基层数据录入人员素质不高,产生误操作;二是工作责任心差,不认真审核把关,马虎应付;三是明知故犯,为某种目的而擅自改动数据;四是对计算机数据采集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措施,数据采集的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存在“机外监控”,如违规操作和有意篡改数据等。
以上现状和问题表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信息形势逼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步伐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不少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当务之急要在认识、观念上“开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转变,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永远只是管理手段,它只有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而,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思想观念和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要让系统上下人人都认识到“科技加管理”代表着税收管理的方向,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加
强税收管理的实际需要,今后税收工作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税、管理强税”之路。因此要通过强化教育引导,促使每一税务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彻底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只有领导重视、指挥得力,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二)千方百计提高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因此,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员素质问题。必须千方百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宝塔型的人力资源配备。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抓好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重点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力度,除了要注意抓好岗前培训、知识更新等培训外,要特别注意加大对基层班子领导、40-46年龄段干部的强化培训,切实提高这些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营造一个人人重视信息化的浓厚氛围。
(三)加速完善税务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环境
通过信息化集中和整合,切实提高数据应用的层次和水平,为税收管理提供多方位的数据资源。进一步实现征管系统、出口退税系统、防伪税控系统与税源监控分析软件的数据集中和整合,从而促进各系统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比对。为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必须抓好国税、地税、工商、金融机构定期信息交换工作,建立与地税、工商、金融
机构的信息交换制度,相互间加强联系、协调配合,落实好例会制度、协调解决信息交换工作中的问题。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联系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通过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形成合力,堵漏增收,增强管理实效。具体说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的业务网内网;第二,在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的协作网公网;第三,在内网贯通、公网沟通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服务网外网。保证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信息沟通。
(四)狠抓基础征管数据质量
基础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是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搞好税收信息化,需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技术因素固然重要,然而管理比技术更重要,管理恰当,落后的技术也可以超水平地发挥其功用;管理体制不好,先进的技术也可能根本发挥不了它的应有的效能。但是,比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基础数据,基础数据失真,不仅会影响管理质量,并且会贬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影响大家对信息化的信心,甚至会葬送信息化建设。因此,基础数据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必须通过严格的监督考核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来确保信息数据正确、及时、完整的可靠采集。
第三篇: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的思考
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的思考
今年,扬州市局将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确定为市局的重点工作之一,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征管基础工作强化年”活动,扎实推进税收征管基础建设。这是强化税源管理的基础工程,必将对夯实我局税收征管基础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是税收征管现状的迫切要求
目前,税收征管正向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转变,但税收征管现状、税收管理基础薄弱不容忽视。一是户籍管理方面存在疏漏,特别是一些隐藏大户采用灵活的经营方式逃避正常管理;二是发票管理方面存在疏漏,特别是大量使用手工发票结算、代开票、假发票泛滥成灾;三是企业会计核算虚假,特别是中小企业账实不符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纳税申报不能反映纳税人真实经营状况;五是消费环节税收管理滞后;六是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存在管小放大现象;七是税收管理要求在基层贯彻落实不到位;八是征管系统基础数据管理不规范。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必将形成反向制约。
二、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的内容
(一)确立征管基础岗位目标,是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的重要抓手
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说:“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被忽视。”税收征管基础建设同样如此,有了基础管理的具体项目,就必须明确这些项目的实现目标。
一是要把握好目标确立的可行性。任何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过高则无法实现,过低则降低标准,过高过低等于没有目标。二是要把握好目标的管理度。对税收征管基础目标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要求,以及现行税收征管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采取定量与定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保证税收征管基础所有管理事项不落空。三是要把握好目标的分解落实。总体目标要分解为具体目标,长远目标要分解为阶段目标和近期目标,把目标变成压力和动力,变成实现总体目标的阶梯。四是要把握好群众的参与性,让群众参与目标的制定。确定目标是发动群众参与的过程,而且是目标深入群众的过程,将对目标能否完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制定实施征管基础的工作标准,实现税收征管目标的“事前控制”
实施工作标准化的目的是规范税务人员的征管行为,防止税收征管工作的随意性,按照标准作业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税收征管问题的发生,实现对管理事项的“事前控制”。因此,必须对具体的税收管理事项制定工作标准,系统编制税收基础工作规范范本、重要事项工作指导手册,并根据变化情况及时组织修订。
一是要坚持依法制定原则。制定管理工作标准,必须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税种单行条例、税收规章、规范性文件等管理要求制定,不能超越或自行制定。二是要坚持流程管理原则。流程管理要求以质量和效率为标准,突出过程控制。因此,制定工作标准必须与流程管理相衔接,以实现业务处理流程化、流程作业标准化、过程控制科学化、资源配置集约化的目标。三是要坚持团队管理原则。税收征管流程节点虽然相互分离,但每一个节点又都是承前启后、相互关联的。因此,要实施团队式管理,通过团队式管理避免职能分散、分工过细造成的部门间信息交流不畅,以及由此引起的越俎代庖和“踢皮球”现象。四是要坚持问题培训原则。在加强管理岗位日常分级分类培训的基础上,根据操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彻底解决工作中危险点分析不到位、预控措施不具体、操作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以及填写记录不及时可能产生的后果。五是要坚持长效监督原则。在整个监督过程中,除了制度监督、层级监督、日常监督外,最重要的是管理者或各流程节点之间的相互监督。通过相互监督来约束税务人员行为的随意性,降低税务人员因过错造成工作失误的可能性,保障税务机关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建立征管基础的预警系统,实现税收征管目标的“事中控制”
建立税收征管的预警监控体系,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依靠科学手段方法设计监控指标体系,确定监控指标预警值,通过一定方法分析、识别不符合标准的管理指标,并实施相关处理的“事中控制”。总局开发的《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省局开发的《税收监控决策系统》、扬州市局开发的《风险预警综合查询系统》都是对税收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系统,必须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一是必须抓好原始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税收征管预警效果的好坏,在于税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完整、准确的税收资料必须完整、准确地录入征管系统。二是必须抓好预警指标(值)的科学选取和设定。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通过大量样本研究和测算,估算指标风险值。三是必须抓好内外部预警。对内,通过内部税收管理员对外部税收管理员工作流程的预警监控,实现对各项工作办理情况的跟踪、查询;对外,通过外部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涉税事项的提醒、预警,防范税收征管风险,预防、打击逃避缴纳税款行为,遏制税收流失。四是必须抓好预警问题的及时处理。对预警提示的问题若属纳税人生产经营变动形成的正常情况,注意跟踪监控;对预警提示的问题需进一步分析审核的,则转入纳税评估,从而真正强化对纳税人的有效管控。
(四)强化征管基础的考核追究,实现税收征管目标的“事后控制”
考核追究是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的保障措施,是各项征管过程结束后对税收征管活动的“事后控制”。考核追究是税收管理的关键环节,考核追究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整个税收管理过程的有效、高效,而且能够不断增强广大国税干部的法制意识、程序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是要坚持常规性原则。将考核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使之成为常规性管理工作,促使习惯养成,建立长效考核追究机制。二是要建立通报和反馈制度。按月公布税收管理差错、过错考核结果,按季发布考核、追究情况通报,对通报的差错、过错责成下级单位及时反馈处理结果。三是要严格责任追
究。严格实行过错责任经济惩戒和行政处理。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实施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实现税收执法责任制与税收征管流程的衔接与结合。
三、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
围绕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内容,制定基础工作标准,明确基础工作目标,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是夯实税收征管基础的重要保证。在此基础上,必须十分重视相关配套措施建设。
1、重视协税护税的组织建设。由于税收征管面广量大,现有的人员和手段有时还很难保证税收征管基础工作不出现疏漏,而协税护税组织联系面广、熟悉当地情况,能够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要十分重视协税护税组织建设,依托政府在协税护税职能中的主导作用,实现社会综合治税。
2、重视第三方信息的交换使用和增值利用。现有税收征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值得怀疑,有的只是表象信息。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第三方信息的交换使用和增值利用,特别是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掌握的涉税信息。要积极宣传取得地方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建立综合治税平台实现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信息共享。
3、重视税法宣传与辅导。在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中,“宣传与辅导”起着“先锋”作用。“宣传”能够强化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营造良好税收法治环境,“辅导”能够引导纳税人正确进行会计核算,提高纳税申报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税法宣传与辅导,并将它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构建和谐税收、创建和谐社会的工程。
第四篇:38关于强化建材行业税收征管的思考
关于强化建材行业税收征管的思考
李熙
一、永兴县建材行业基本情况
(一)生产经营情况。从结构构成上看:分为生产类(砖厂、各种型材门窗加工、水泥制品)、商业类(水泥、钢筋、地板砖、涂料油漆、防盗门及房屋装饰材料)和开采类(砂石料)三大类。从经营布局上看:商业类主要集中在县城及乡镇所在地,生产类和开采类主要集中在县城郊区及沿河、沿路地区。从经营规模上看:生产加工类一厂一品,商业经营户大多是相关建材产品在永兴县的代理商,经营1-2种产品(装饰材料店除外),主要分布在县城的大桥路、人民路、干劲西路和幸福小区周围,多采用店面与仓库分离模式,经营情况难以掌握。
(二)税收征管情况。征管情况:从4月初建材行业摸底情况看,全县纳入CTAIS系统管理的建材户有149户,企业4户,其他为个体户,纳入双定户管理59户,其中装饰材料21户,五金19户,砖厂17户,门窗制作2户。纳税情况:近年来,永兴县局通过构建以委托代征为主的综合治税机制和协助县政府推广房地产税费一体化管理,该县建材行业的税收增长较快。2010年建材行业入库增值140万元,同比增长34%,其中委托代征5万元,房地产税费一体化90万元,个体双定户35万元,发票代开10万元。
二、建材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户籍管理有待加强。建材行业户数多、税源分散,管理难度大,部分纳税人税法意识不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千方百计钻税收空子,钻征管漏洞,不登记,不纳税。特别是砂石行业,纳入正常税收管理的极少,房地产税费一体化管理后,才通过代开发票缴纳部分税款,对经营户的税收管理难度很大。
(二)日常管理不到位。一是撤销农村税务所后,推行全县一个分局集中征收制,以及增值税起征点的提高,农村征管力量缺乏。二是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够扎实,管理手段不够有力、税源不清、户籍不明、纳税人经营状况不清楚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税收管理员受个体税收征收成本高且对总体税收任务影响小的影响,普通存在重征收、轻管理,重大宗税源、轻小税源的思想,导致建材行业疏于管理。
(三)税额核定难度大。一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增值税定额核定弹性很大,“人情税”、“关系税”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二是建材行业由于生产经营粗放,工作、办公场所简陋,多数经营者财务知识水平低,大部分纳税户不建账或建账混乱,致使税务机关不能掌握第一手定税资料。三是多数建材行业纳税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存在不开票、开白条、虚开发票等违规行为,以票控税力度不强。
(四)纳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难。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是年应征增值税销
售额在50万元以上,商业企业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上,达到标准的必须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导致建材行业的生产经营户很容易达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如果对他们按照一般纳税人进行管理,他们在经营过程中能够取得的进项税额抵扣少,如生产砖、瓦的企业,主要存在煤、电等项目的进项抵扣,而砂石企业的日常抵扣就更少,个别企业只存在购电、火工产品,有的只有购油的进项抵扣,导致税负较高。若纳税人申请按简易办法征收,征收率为6%,仍高于小规模企业纳税人3%的征收率,受利益驱动,他们不愿意建帐,更不愿意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
(五)税收环境需优化。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不强,受利益驱使,少数纳税人抱着投机心理来经营的,财务核算不健全,纳税意识淡薄,既不主动申报纳纳税,又不自觉接受税务管理,收税不见人,软拖不硬抗,想方设法钻税收空子。
三、强化建材行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发票管理,发挥“以票控税”作用。加强发票知识宣传,加大税控机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发票使用面,强化发票稽核力度,让多数人都能了解发票的作用,掌握发票使用、取得的基本常识,自觉地利用发票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自身的权益,消灭发票管理使用的“盲区”。税收管理员要克服“重视一般纳税人,轻视小规模纳税人,重视专用发票,轻视普通发票”思想倾向,增加日常巡查次数,提高日常巡查质量,对定期定额管理的纳税人,应加大对其开具的销售发票金额与核定的销售收入进行比对;通过发票的比对,对纳税人的税额进行调整,预防偷逃税现象发生,确保税收不流失。
(二)强化征管基础,规范纳税人建账管理。要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做到税源底子清,运用“抓大、稳中、放小”的管理思路强化管理。对城区范围内一线建材产品经销商或经营规模较大的纳税人,必须督促其健全财务核算,按一般纳税人管理,实行查帐征收。对经营规模较小的纳税人,应督促其建立收支凭证粘贴簿,按小规模纳税人管理,实行查定征收。对辖区内不按规定建立、使用、保管账簿凭证的纳税人,重点进行财务知识辅导。对各乡镇的经营户及砂石生产户要在底子清的基础上开展委托代征,以进一步规范税收管理,确保国家税收不流失。
(三)开展纳税评估,实施分行业管理。在建材行业开展纳税评估,必须与公平定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与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税务稽查联动起来。税收管理员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的掌握纳税人的工艺流程、经营动态,及时采集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的信息资料,科学确定行业峰值,及时进行纳税评估,使宏观税负、行业税负和纳税人实际税负日趋合理,申报准确性逐步提高。根据物耗、房租、费用为测算依据,重点对砖厂、城区建材经营大户进行评估。同时,对砂石料、钢材水泥、装饰材料等重点行业实施分行业管理,掌握行业涉税信息变动规律,科学确定管理方法,逐步形成行业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
(四)加大稽查力度,减少漏征漏管。一是大力开展“阳光稽查”,把稽查工作重点前移,变“重在罚后教育”为“重在查前督导”,避免凡查必罚的现象。二是稳步开展“调研式稽查”,查出一个案例,找出一个规律,发现一个倾向,规范一个行业。三是创新稽查方式,采取实地检查与外调相结合的方法查深、查透,发挥稽查的威慑作用。四是对偷税行为严查重罚,对构成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查处,对典型案例,在社会上公开曝光,充分发挥稽查的教育、惩处、打击职能,规范纳税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
(作者系永兴县局副局长)
第五篇:论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的关系
论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的关系
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按照纳税人对自觉、主动、及时、完整地办理各项纳税手续的合理、合法期望,为其提供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环节。开展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对外可以加强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社会各界的良性沟通和互动,增进全社会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密切征纳关系,提升纳税遵从度;对内能够促进税务机关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关系密切,同等重要,两者之间辩证统一,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首先,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同为税务机关法定职责。在现代法治社会框架下,行政机关的权利与义务来自法律。现行征管法中,对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做出明确规定,要求税务机关依法负责税收征收、管理,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征管法在授予税务机关行使税收征收管理权的同时,也将纳税服务作为税务机关的重要义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都是税务机关的法定职责,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人员都有责任搞好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工作。
其次,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同为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税务部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