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读后感1-3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读后感(1)
河北省泊头市教体局研训中心张凯
10月29日
1.科学中的14个大概念中提到第三条: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净力作用于其上。什么是“净力”?查:净力指的是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多个力的合,通常为矢量和。净力是向量(矢量),有大小、有方向(除力为0)。小学阶段解读为:要使一个物体运动或停止就要给它施加一个力。(这个力当然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净力还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多种力抵消或合并后产生力的最后趋势的意思。这种表现出的力将决定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2.大概念的第12条指出:科学上的解释、理论、模型都是在特定时期内与事实最为吻合的。这就体现了人类探究的科学真理是一种近似真理而非绝对真理,是人们试图用自身总结的规律去套科学现象,哪种学说、模型能暂时成功解释科学现象,那这种学说、模型就是目前人类对科学现象研究的最新成果。就像对待古代历史一样,人类无法还原历史的完全真相,同样对自然科学人们也是一种猜谜的经历过程。崇尚实证的科学研究在一代代智者归纳推理中完善了对科学的认识,但仍在路上,如果科学真理有终点,人们正虔诚地一步步摸索趋近那个目标。其间南辕北辙、停滞不前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3.引言“为什么需要大概念”
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科学老师千万要提醒自己我教会了学生什么?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是肤浅的,让学生在探究性的科学学习中选用科学方法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并能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应用它。这才是孩子受用终身的知识财富,这样的教师善莫大焉。
书中又讲:实现基于探究的教学法,对教师能力和教学时间的要求是很高的。基于探究的教学会大大增加理解的深度,但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内容的广度必须要减少。因此,在推进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的同时,必然需要选定一些大概念。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读后感(2)
第一章、支撑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1.在义务教育的所有年级,学校都应该设置科学教育项目,以系统地发展和持续保持学习者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对科学活动的热爱以及对如何阐明自然现象的理解。评:酝酿中的科学新课标规定科学课将从一年级开设。我认为是好事,关键是教师的素质和队伍如何跟得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科学启蒙是非常重要的,最理想的就是遇到一位陪伴学生一起享受科学乐趣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好老师。科学教育应该增强学习者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欣赏和探询。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科学应以活动的方式进行,科学的理解源于在好奇心激励下进行的对物体和现象的探索,而这种好奇心是出自于对我们周围事物寻求解释的愿望。理解不是简单的有或无,而是随着经验的增长,不断增加复杂性的过程。
评:科学学习应该始于经教师引导的学生的兴趣,有了想寻求现象理解的迫切愿望,在有序活动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陶冶情感这一教学模式应成为科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2.科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使每个人能够参与有依据的决策和采取适当的行动,这对保证他们个人、社会以及环境的健康和协调发展是重要的。对于学习者来说,科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科学态度以及引导学生拥有一个身心健康和有价值的人生。发展对待科学的态度和运用实证来进行决策的态度,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成为一个有知识的公民,他们能够抵制欺骗行为,并认识到证据是被选择用来支持特定行动的论据。
评:这让我想到学生学习科学是为了什么?未来不做科学家学习科学也是有益的。学习科学只停留于知识层面是肤浅的,更关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科学学习的方法、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积极的科学情感。这些正面的影响在学生走向社会后还会继续发挥作用指导学生以后的决策和行动。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3.科学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目标,科学教育应该致力于:理解一些科学上有关的大概念,包括科学概念以及关于科学本身和科学在社会中所起作用的概念;收集和运用实证的科学能力;科学态度。
⑴大小概念区别: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与此相对应,我们将只运用于特定观察和实验的概念称为小概念。例如,蚯蚓能很好地适应在泥土中的生活,这是小概念;生物体需要经过很长时期的进化形成在特定条件下的功能,是与它相对应的大概念。
⑵基本的科学态度包括乐于参加科学活动,科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乐于以自控的和系统的方式收集数据,持开放的思维来解释数据,与他人合作,能被质疑和以适当批判思维阐述观点和提出解释,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在涉及环境、自己和他人安全和健康的问题上采取负责任的行为。
评:我国的科学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涵盖是合理的,不是以前崇尚的“两基”了,这是进
步,注意到科学过程方法的重要性,注意到活动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这些都非常可取。问题是教学实施不能表里不一,目标是三维,教学还是知识一维,作为科学教师不要目光短浅,应感悟到活动过程和情感渗透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长远影响。我们所做的是百年树人的职业,或者拔高一点说是事业。都怀着一颗期盼科学振兴的良心从事教学,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2012-11-5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读后感(3)
4.基于对概念的审慎分析以及当前对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关研究和理解,应该给出为了达到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目标的清晰进程,指出在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概念。
科学的概念经常是复杂的,理解它的进展过程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是可以对一些共同的趋向进行大致的描述,这些趋向包括:⑴逐步提高阐明物体特性的能力,能考虑到用不直接观察到的特征来阐明物体的特性;⑵较高的认知能力,能认识到阐明某些现象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⑶能更有效地运用物理、心理和数学模型。
评:科学概念虽然可能是复杂的,但在人类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通过由浅入深地逐步训练不断趋近对概念的系统理解。认知观察能力、建模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阶段性训练。
5.应该从学生感兴趣并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课题开始,逐步进展到掌握大概念。
对项目研发者和教师来说,关键是要能保证从学习特定的课题出发建立的小概念能逐渐发展成较大的概念。如果学习者认为学习的任务对他们没有意义,他们要理解所学的内容会很困难。如果能够将新的经验和他们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如果他们有时间交谈和提问,并因好奇而希望寻求问题的答案时,学习会更为有效。
评:这个原则让人想起最近发展区学说和“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如果学生感觉新的问题与自有的经验严重脱节,就提不起想探究的兴趣,如果问题能包含自己经历过的场景或现象,那样会勾起回忆,进而引发好奇心,想破解问题背后的原因,那样学习的起点就铺垫好了。
6.学习的经验应该明晰地反映出既包含科学知识,也包含科学探究的理念,并且符合当前科学和教育方面的见解。
现代的观点认为科学并不是静止的,理论是与支持它的实证有关的,因而当新的证据出现时,理论可以改变。
评:科学最讲究与时俱进了,它要求追索科学现象背后能人为梳理出来的概念原理等知识,还需要人所能发现的科学现象都能反证概念原理的正确性。当某一事实证明概念原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时,那就要完善概念以图能解释所有现象,甚至先破后立。科学就是这样严格坚持着自我审视。
2012-11-6
第二篇: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读后感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是最近刚出版的科学教育丛书,三明听课时,郁波教授介绍的基本科学老师必读书中的一本,这本书从为什么需要大概念、支撑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大概念的选择、科学上从小概念到大概念、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教学这几部分来介绍,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读后感。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科学概念较为尤为重要,教科版科学每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课都有众多的概念,如何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前经验转化为科学概念,如何从小概念教学提升到大概念,这对科学老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学习经验包含科学知识也包含科学探究的理念。如何在探究活动和科学知识中寻找接合点尤为重要,读后感《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读后感》。所有科学课程的活动都应该致力于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教参中对科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对于我们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思考和回顾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时如何寻求实证和使用证据的以及与别人进行的讨论在加深他们的理解上的应用。
在这本书中,才能够小的起始的概念出发,接着发展到较大的,能够包含较广泛经验的概念,再前进到能够理解自然界物体、现象和互相联系的,更概括的、更为抽象的概念。在本书中有14个大科学概念需要去掌握。
在科学课程中,探究意味着学生是通过他们亲自参加探查来发展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集和运用数据来检验想法,并找到能最好地解释他们所发现的现象的概念。帮助学生获得不同想法可能比他们自发去解释周围的世界更有效。获得不同的想法的最好来源是对其他不同的想法进行讨论,以讨论和辩论以社会交往的形式来发展概念将更富有成效。
这本书对于如何进行概念教学给出了建议,我们在教学大概念时,如何通过小概念去建构而不失大概念的内涵这就需要不断的探索教法,如何让孩子们在探索中获得对新知的学习也更显突出。
第三篇:读《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有感
读《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有感
——科学教学的新方向
肖超
本学期我利用寒假时间认真阅读了《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书中理念结合我平时的教学是我对于科学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确定了我今后教学的新方向。现就将自己的点滴感触作如下的总结:
新课改后的科学教学一直处于成长的阶段,当探究式教学成为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的时候,于是科学老师蜂拥地开展着“红红火火”的探究式教学,但当学生热闹的学习完一学期的科学学习任务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时就会发现学生并没有像老师们想象的那样达到教学目标,于是,科学教学探索的脚步继续漫进。通过探索慢慢的老师们意识到,之所以学生学习效果差异大,原因是教学的过程中重探究轻概念。科学教学是一概念为主线的,也就是教学的方向,没有正确把握方向,教学的问题必将层出不穷。
本书将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需要小学生掌握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罗列,明确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以及由大量的基本概念的累积形成系统的科学意识也就是科学的核心概念。在小学科学中生命世界教学占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学生接触的小概念也非常的多,但如果简单的就是让学生记住这些小概念,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可能学生也有能够记得很好的,但知识的庞杂和缺少联系也不能让学生能很好的将知识内化和迁移。其实,生命世界的教学学就只需要把握中心概念“适应与生存”,确定好这个方向之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自然会产生一个概念的上位,或是总结表述应用或是理解。例如,牛、羊、马它们都有蹄子,联系到它们所吃的食物——草,而一般草原会分成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蹄子是为了方便它们长途迁徙的;额像狮、虎、豹它们的脚上有肉垫,有尖牙,它们是为了偷袭食物和杀死猎物的。牛羊为了适应生存所以具有它们独特的身体结构,狮、虎为适应生存所以具有其独特的结构,进一步推想其他动物,再结合其生存的环境,不断的反复如此,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总结,慢慢学生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所有的动物身体结构都是适应它所生活的环境,如果再遇到另一种新知的动物,学生自然也就会去这样的分析。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会很理想的。教学是一个需要用心的事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把握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方向是非常需要的。科学教学的方式仍在探索的过程中,只有不断保持质疑的态度才能探索出更为合适的教学方式,也就能够提高。
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实和现象。
第四篇:1科学人才观概念
科学人才观的基本观念
树立和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最基本的观念。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当今世界,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惟有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开发,让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国的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为此,要克服有些领导未能真正把人才资源视为第一资源的旧观念,改变人才资源建设开发不力的状况。
科学人才观的重要内容
树立和落实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内容。人才具有多样性、广义性、层次性、相对性、发展性、群体性等特征,是个很广阔的概念。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拓展育才识才用才的范围,行行出状元。只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才。要以品德、知识、才能、业绩为标准和社会承认、业内认可衡量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人才对象的覆盖范围更广,接纳人才的社会包容度更大,为人人成才、争做贡献,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机会、条件。为此,要克服“名本主义”,改变单纯按资历、学历、职称、职务等论人才的片面观。
科学人才观的重点
树立和落实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思想。这是科学人才观的重点。现在,全国高级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的5.5%,国际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山西高新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保险、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频频告急,能整合生产要素、有效运用社会资源、聚集人才积极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奇缺。
科学人才观的主题
树立和落实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主题。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必须培养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和领军人。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中人才比例还很弱。要采取切实措施,实现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创造条件,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做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充分发挥出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此,要克服忽视人才重要性的旧观念,改变培养计划不落实、创业条件不具备的现象。
科学人才观的重要措施
树立和落实为人才创造优越环境的意识。这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措施。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以培养、留住、评价、激励、流动、使用为内容的政策、法规环境,营造为人才服好务、办实事,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拴人引才环境,营造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支持科研、鼓励创造、施展才智、建功立业的工作环境,营造互相理解、增强团结、彼此信任、真诚合作、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自由、发扬民主、反对垄断、敢于冒尖、勇攀高峰、生动活泼的学术环境。要克服对人才缺乏法制、制度保障,改变没有人情味的现象。
科学人才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树立和落实人才工作协调发展、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人才观指导下的人才工作,必须是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根本任务,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坚持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一起抓;促进人才在地区、产业、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进一步做好农村、西部地区的人才工作;加强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和党外人才的培养;注意发挥离退休人才、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树立和落实党管人才的观念。这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管人才,就是从宏观、从协调、从政策、从服务上进行管理;就是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资源建设利用规律,来制定好政策、整合好力量、创造好条件、营造好环境;就是按照管好管活的要求,把各类各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第五篇:马原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著阅读活动
读 后 感
原著篇名:《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院系班级:政法学院 法学(环境保护法方向)
学 号:131150223
姓 名:刘璇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 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 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这些 认识对于今天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及其新变化,对于我们 在当代背景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第一章论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 接思想来源。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 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 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 的事实中。”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 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 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 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他们已经敏锐地 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病和不合理性,企图建立一 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而 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 主义者的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把社会主义看成理性、正义 的体现,只有天才人物才能认识、发现它,而不是能够从资 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被发现的历史必然性;他们寄 希望于社会上层和富人,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 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因而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 路。本书第二章论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 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 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 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 原而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 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 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 从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关于阶 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 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
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指明了变革资 本主义制度的正确道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 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 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人群,而把历史进 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出现的理论 局限性。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 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 实质。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 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资本主义制 度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趋势,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 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使命,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 的经济学论证。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 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预测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阐述了无产阶级 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 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 个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状况 进行深入的考察,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私有制的科学结论。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和发展趋势时,还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的一些基本特征,它集中地表达了先进的人们长期以来对人 类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与理想追求,也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之 不懈奋斗的崇高目标。恩格斯在本书最后的结语中概括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的任务就是考察“解放 世界”这一伟大事业的历史条件和性质,从而使无产阶级认 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才使社 会主义由空想转变和发展为科学。随着时代的向前演进,当 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是当 时恩格斯不可能预见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辩证 的看待恩
格斯的一些观点,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作风。用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办法来解决当 代中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