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概念(★)

时间:2019-05-12 14:4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教育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教育概念》。

第一篇:教师教育概念

(三)教师教育

1.教师教育概念名称的演变

历史上,教师教育是由师范教育演变而来的,其名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1681年,法国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创建了训练小学教师的“教师讲习所”,由导论此拉开了人类历史上对教师进行培养的序幕,标志着世界教师教育的诞生。18世纪末期,法国资产阶级开始创办师范学校(normalschool),中等师范教育逐渐发展起来。19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开始将阿拉巴马州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从而拉开了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序幕。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师范学校逐渐为师范学院、师范大学所取代。在西方发达国家,以教师学院(teacher’ sconege)、教师大学(teacher,su址versity)或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

(schoolofeducation)取代师范学校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已经达到了非常普遍的程度。1591与此同时,师范教育的概念也被教师教育概念所取代。

在我国,自从1897年盛宣怀于上海创立第一个培训师资的专门机构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时,就一直沿用着师范教育的概念。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教育学界才逐渐出现了以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概念的趋势。1998年,梁忠义、罗正华在《教师教育》一书中首次使用教师教育这一概念,在此书的《前言》中,他们解释了将师范教育改称教师教育的原因:教师教育包含着教师培养和教师进修的职能,是职前与职后两种教育的综合概念。这个概念包含着终身教 育的内容,体现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而连续性正是当今教师教育的重要特征。师范教育通常是指职前教师培养,外延不及教师教育宽广。【60]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师教育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的正式文件中。教师教育自诞生以来,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一次名称的更迭,都反映出人们对教师教育认识的变化。

2.教师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演变与发展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要对概念有明确地认识,就必须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即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所谓“本质”也就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以及区别于其他任何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惟一的。概念的外延是指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即概念所指的一切事物。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规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影响着概念的内涵。教师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是固定不 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就其内涵来看,教师教育经历了由职业培训到专业发展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教育的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大:它经历了由低到高、由封闭到开放、由高校内到高校外、由职前到终身的发展过程。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口...............(1)教师教育概念内涵的演变—由职业技能培训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概念的内涵是指教师教育的本质属性。对教师教育本质属性的看法

经历了一个由职业培训到专业发展的演变过程。

可以说,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教师教育都被看作是一种对教学技能进行

训练的职业培训。西方教师教育产生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与一般的职业技能意义是相同的,所以,教师培训实际上就是对教师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教学技能。

在西方,17世纪对教师的培训是由教会主办的短期培训班承担的,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对宗教知识和教学法的学习,并组织学生进行班级教学学习。18世纪,对教师的培训通常是由附属于“模范”(normal)的初等师范学校进行的。初等师范学校在性质上是一些短期的训练班,进行的是短期的职业训练而非专业教育;在程度上,只相当于初级和中级职业教师水平;在培养规模上,培养教师的数量和学校规模都较小;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取“师徒制”的方式,注重的是教学方法的训练。这种训练方法不过是“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展示其如何教学而已,类似于先开处方,然后让学生在工作中尝试、模仿”161】。在19世纪之前,教师教育(当时为师范学校)只是一些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短期职业训练班,并没有形成制度化职业培训体系。参加培训的人员,虽然各国不一,但基本上是一些家庭妇女,而且,只限于对小学教师的培训,这种培训并不包括主要的教育机构人员。派纳对 1840年之前美国普通学校情况的描述,就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师资情况“普通学校的特征是::(1)儿童偶尔才去学校;(2)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并且教学只是暂时的工作;(3)教师数量奇缺;(4)学年的长短随着可付给教师工资资金的变化而变化;(5)学校没有分级,各种年龄的学生,用着各种不同的课本,挤在一间教室里,由一位老师管理:(6)对教师没有系统的管理”。Ie2】19世纪后,师范学校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较为严格的教师教育制度逐渐在欧美各国建立起来。各国在建立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相继颁布了师范教育的法规,包括师范学校的设置、教师的训练、选定、教师资格证书的规定以及教师的地位、工资福利待遇等,师范教育开始出现体系化、制度化的特征。1882年,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拉开了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序幕。此后,其他各州纷纷效法,形成了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以及师范学院并入综合性大学的风潮。不过,这一时期的高等师范教育严格地说还不能算作是职业培训,因为,虽然政府对教师提出了从业资格的明确要求,中学教师必须通过国家考试才能从事教师职业,但这只是对教师掌握学科知识的要求,而不是对 ·22-导论................教师教学专业方面的要求。要求教师接受国家考试的科目,是指文科中学开设的

全部科目,与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无关。le3】

“20世纪社会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许多职业升越到专业的行列。”[641教师

教育也为了争取专业化的地位进行了诸多努力。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发表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

方文件的形式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问题。1986年,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发表了

《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霍姆斯小组也发表了《明天的教师》。这

两份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惟一途径。

教师专业化的提出,提使教师教育开始量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师资熔训(t。‘征r training)概念也逐渐为教师教育

(teachereducation)的概念所取代。今天,教师专业

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教师教育的主要话语系统。

(2)教师教育外延的扩大—由低到高、由封闭到开放、由高校内到高校外、由职前到终身 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由于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其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

师范教育水平由低级发展到高级。教师教育在19世纪之前是一些非制度化的

短期职业培训班。19世纪,中等师范学校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

了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风潮。

教师培训模式由封闭到开放。二战以前,教师培训模式基本是在师范学校内

进行的封闭式培训。二战以后,许多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法等,都相继改

革了师范教育模式,将师范学院纳入大学或文理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大学或文

理学院中的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或教育系科,有的直接升格为综合大学;教师教

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或与大学教育具有更密切的联系;教师教育概念也逐

渐取代了师范教育的概念。到70年代,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教师

教育突破了单一的、独立的、封闭的培养体系,朝向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综合大学化的方向发展;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综合性大学

或其他高等教育共同承担了培养教师的责任。教师教育开始由封闭转向开放,由

定向性转向非定向性,或转向定向性与非定向性两者的结合;所有教师一律由高

等教育进行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被提高到大学及其以上水平。教师教育由此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基础上,80年代中期以来的英美等国的教师教

育在办学模式上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校本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出现,打破了综合性大学独立实施教师教育的格局,取而代之的是以大学和中小学所结

成的“伙伴关系”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娜】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口.......川口目户.....皿暇.,.....卑皿..口.口口皿圈皿甲里国.皿.皿皿皿旦胆旦旦三赎皿耳稗旦里口.旦口皿旦里旦旦旦国旦二.口旦三国里口旦.口口口..口口..教师培训地点由高校转向中学。最初,教师的培训是基于教育学院和综合性

大学的封闭式的培训。20世纪90年代,教师培训转向与中学合作办学的校本培训,培训地点由高校转向中学。

教师培训时间由职前培训延伸至终身教育。19“年,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

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此后这一思想迅速得到世界各国认同,从而演变成为一股

教育思潮。教师教育也由原来的职前培训延伸至终身教育。总之,教师教育是指对从事教师工作的人,进行职前、入职与职后一体化的

专业培养与培训,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也就是从一个“普通人”

变成专门的“教育者”。

来交搏较师较育纷范羹定为以串水擎鞍师为全徐,职前二入职写职层一李幸纂七 的教师教育一霍对教师教育进抒历时眷的研究时,幸文蒋随时代发展的变化:选

择使用当时的教师教育的概念,以便使论述更符合实际。

第二篇:教师职业道德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

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知识分子职业道德之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它是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

我国几千年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中有不少优秀的成份,它主要表现在:热爱教育,终生授徒,有教无类,文行忠信,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师德的优秀遗产,以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为指导,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先进、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篇:感恩教育的概念

感恩教育的概念

感恩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且能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引起的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恩心理培养的重要性

当宝贝长大成人了,如果不懂得对父母及家人感激,那么这种养育一定是失败的。其实,感恩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且能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感恩教育中应避讳的话语

“爸爸妈妈给你买了这么贵的衣物、玩具,你看看别的小朋友有吗?”父母总认为自己所付出的,是宝贝愿意接受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有时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宝贝需要的,甚至是宝贝厌恶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应,父母就会表现出失望:“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宝贝却不领情!”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在为宝贝付出的过程中是否征求了宝贝的意见?“我要给他什么,怎么给”,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宝贝才会体会到父母是在用心为他考虑。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并尊重他的需要,从这一点上看,宝贝与父母应该是朋友关系。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除了明白宝贝的需要外,还要让他了解,父母并没有想要在将来向宝贝索取回报。父母常常会在宝贝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得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宝贝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宝贝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一种偿还负债的心态。

“宝贝你累了吗?渴了吗?饿了吗?”

生活中,经常看到父母给宝贝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按照常理,现在接受关心的一方应该懂得珍惜。但有时候,父母在宝贝还没有提出要求前,就为他考虑得十分周全,宝贝从来没有缺少过什么,也就不知道“有”与“没有”的区别。殊不知得到太容易,往往不会珍惜。

因此,父母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时候让宝贝受一些“苦”,这个苦就是别总是太急着满足宝贝。只有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才给,这样宝贝才知道需求的满足来之不宜,才懂得珍惜。

教孩子学会感恩的10个办法

1、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做起

父母应该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如今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嘘自己的父母地位怎样显赫,怎样日进斗金,却不愿讲父母真实的工作状况。事实上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据资料调查显示70%的小学生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没什么过意不去的。在这种情况下,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父母的工作现场,让孩子一起参与劳动,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父母对孩子付出的一切是不求回报 1的,但是在他成长过程中,让他学会接受爱心,懂得感恩,知恩图报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2、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孩子好动、好模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有意无意中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慢慢地记到心里,并逐渐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因此,作为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秉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做好感恩的表率。

不仅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用感恩的眼睛看待周围一切,还要用自己的爱引导孩子、感染孩子。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关爱或帮助父母时,父母应敏锐体察,适当感谢和鼓励孩子。父母的这种感恩方式,不仅言传身教,使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也使孩子体会到了施恩的快乐。因此,父母的表率行为,对引导孩子感恩、施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如果父母总能把每件事做得又快又好,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插手帮忙。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理所当然地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先满足他,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

父母学着在孩子面前“示弱”,孩子能够做的事情就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去吃苦就是让他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的。

4、父母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

利用各种节日的机会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

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5、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孩子经历着、感受着家庭的一日生活所带给他们的一切体验。如果父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契机,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识恩、知恩,培养他们的识恩、知恩的能力和心向,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首先,孩子总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觉的,因此,家长可以借此采用移情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控制消极行为,从而引导孩子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其次,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在家中创设感恩的氛围,并且为孩子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孩子对别人的利他行为进行识别和感受。

另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6、让孩子知道父母并没有想要孩子回报

父母们常常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

7、教育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关心集体,培养孩子对集体、家庭的责任,进而在孩子心目中才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总之,让孩子懂得奉献,懂得关心别人,他才能学会感恩。

8、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好品质、好行为是不断培养出来的。父母要让孩子从细微处人手,从小事做起。为了让孩子懂得主动尊敬他人,感恩大家,父母可以从“谢谢、晚安"开始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待。若自己有能力,要懂得付出和服务,而当别人有恩于自己时,要懂得感恩。也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学会感激亲人给予他的一切,懂得感激在他成长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他的每个人。

9、让孩子在对比中学会感恩

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参观,可以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10、教会孩子掌握好沟通与交流的方法

父母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并善于营造温馨、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爱父母、爱家庭,并通过父母的“榜样”,促发其感恩之心。

听过一位母亲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世 界,大门为你们敞开,你们不想进来;你们的世界,我们想进去,你们又不肯。”可见,不能良好地沟通,就无法让孩子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无法让孩子了解父母的付出与辛苦,就很难让孩子有颗感恩的心。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

1、发展: 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体体系内产生的技能结构上的变化过程

2、头一尾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作

3、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

4、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

5、平衡: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6、同化:同化是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一体化的过程。

7、学习(广义):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8、学习(狭义)特指人类的学习

9、消退 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

10、恢复 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子自动重现的现象

11、类化 对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

12、分化 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个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不类化的现象

13、强化 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4、正强化 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5、负强化 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6、惩罚Ⅰ 增加刺激,抑制行为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17、惩罚Ⅱ 减少刺激,抑制行为

18、次级强化 在原级强化的基础上形成,利用继起强化物或次级强化物进行的。

19、发现学习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21、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心向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25、代表性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

26、概念学习学习如何根据事物的属性将事物予以适当的抽象名称或归入适当的类型

27、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8、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29、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30、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1、同化 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理解新知识。

32、迁移 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33、干扰

34、前摄抑制 以前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35、动机性遗忘 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起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里平衡的一种心里防御机制

36、编码 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37、组块 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38、检索 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的信息,通过编码进行组织在必要时间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提取

39、组织者 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社工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40、比较性组织者 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

41、陈述者组织者 与心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

42、认知结构 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43、认知结构变量 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

44、理解 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关系、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45、态度 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

46、起点行为 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

47、隐蔽课程 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没有组织的和非正式的活动

48、动作技能 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49、智力技能

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红进行的

50、创造思维 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51、发散思维 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52、审题 分析课题,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像

53、知识掌握 知识的占有,意味着知识已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能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定向

54、定势

55、高原现象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

56、功能固着

57、学习动机 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58、学习目的 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哪个结果

59、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相应的能满足需要的活动中表现出的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表明学生对待学习任务、学习对象的一种关系

60、疲劳 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分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61、焦虑 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62、自我意识

对自我的外在和内在的自我评估或衡量

63、因材施教 承认差别,设法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对学生施行帮助,着眼于具体的学生,着眼于学生个体

64、可教性智能不足 智商50-75

65、禀赋优异儿童 智能超群儿童,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象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 66、智能不足儿童 在心智发扎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行为的儿童

67、学习困难儿童 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 68、情绪困扰儿童 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 69、认知风格 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70、正式学生群体 71、非正式学生群体

72、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73、课堂行为问题 干扰教师教学,影响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甚至使教学活动不得不中断的那些消极行为

74、民主式领导 以组成团体的成员为主人,并以多数取决的方式处理团体的事务 75、教学设计 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 76、凯勒计划

77、自学课件 围绕某学科内容中的一个课题或单元的教学而设计的学习包,包括学习者学习规定教材所必须的全部信息 78、多媒体学习包

79、教学策略 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包括:课的划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80、教学顺序

81、评定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82、论文式测验 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重要者出几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的以书面形式解答问题。

83、标准测验 一种大规模的,具有统一标准的、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的、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84、智商

85、怯场 一种情绪过于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86、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87、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88、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89、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90、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9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92、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第五篇:简述教育的概念

简述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教育机构和专职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比较: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以法治教。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与杜威的教学理论区别: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核心,权威和主导地位。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相反;1,强调目的与活动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交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这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利弊,都不能走向极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吸收各自的有优点,摒弃二者的缺点,促使教育向理想化的方向发展。论述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1,教育的起点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入学机会平等,都可以进学校2,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物质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分配要均等,强调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以适当的教育3,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教育管理民主化,教育立法教育决策教育行政管理体质的民主化,从微观上讲,是指学校管理民主化。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编制课程计划主要原则:1.保证实施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科学把握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现实与发展之间的关系。3,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体现出知识的基础性和多样性。4,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小学教师应怎样发挥课程计划的实践指导作用:1,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熟悉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的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3,正确把握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4,纵观学校教学工作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相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坚持的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小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在建立完备的的传授文化知识体系上,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相统一原则。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为目标为最终目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一方面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设置学科;另一方面,则要将知识,能力,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3,要适应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程应突出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儿童自身身心发展要求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师的水平等客观条件。4,要注意课程的衔接性。小学课程设置要密切结合小学的地位和功能,保持同幼儿园和初中衔接的递进性,紧密性和科学性。5,要保持课程的适时性。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儿童本身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即在不同阶段的同一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也大不相同。因此,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要有灵活性。教学与智育的联系和区别:智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但教学并不是智育的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的任务之一,但也并非教学全部任务,教学同时承担着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的活动是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范畴,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方面: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教学的意义:教学担负着传递人类认识的成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使命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学能较简捷的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通过教学,可以使人类文化代代继承发展。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直接地,具体的表现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首先,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以教学为主,要求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载教师教育概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教育概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职业技能概念、简答

    1.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 2.职业威望:是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相对地位、所有社会成员......根据个人的职业给予他的敬意......

    国外创新教育的概念

    国外创新教育的概念当今世界的多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特征源于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创新正在生活的每一角落里全面铺开。创新能力的开发已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

    教育技术概论概念总结

    第三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1、教育的涵义: 现代教育学对教育给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五篇范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教......

    教育评价引入云概念

    教育评价引入“云”概念 只要使用相应的数据库,就能对学生语文素养、英语运用能力、音乐表现能力进行自动化测评。“云”概念的出现,会为我国的教育评价方式带来怎样的变革?今......

    教育的概念及其演变一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及其演变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一)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 我国......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教育学概念(书)(合集)

    (一)、名词解释:教育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最广泛的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城表现。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概念总结

    第一章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