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教育反思的概念与特点
第一节教育反思的概念与特点
一、教育反思的概念
何谓“教育反思”?概而言之,教育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二、教育反思的特点
(一)教育反思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性为基础
(二)教育反思以探索教师行动意义为目的(三)教育反思架起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桥梁
第二节教育反思的时代价值
一、教育反思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意义
(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三)教师必须认真反思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二、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三)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教育反思的内容与策略
一、教育反思的内容
(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二、教育反思的策略
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可以从教学环节、教学行为、教学问题和教学评价四方面进行思考。
(二)教学三大行为反思策略
这种设计策略是根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的,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
(三)教学三个问题反思策略
这里的教学问题是指从学生、听课教师和自我反省的三个角度进行的反思策略。
(四)教学评价反思策略
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从学生眼中反思从同事的感觉中反思从理论文献中反思
第四节反思的实施
一、反思点的选择
反思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反思成功点,反思失败点,反思创意点。
二、教育反思的主要形式与方法
(一)教育反思的形式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课堂观摩专家会诊行动研究教学后记案例研究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质疑反思归纳反思换位反思对比反思评议反思
三、教育反思的步骤
(一)发现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确立假设
(四)验证假设
第三讲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学案例
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教育案例是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二)教育案例是与教育行为、目的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密切相关的(三)教育案例是与教学变量、理论观点的多元性密切相关的,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三、教育案例开发的意义,教育案例的科学开发与应用是一种十分方便快捷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的好形式、好方法。实际上,教育案例就是含有一定主题的教育故事,这个故事有背景、有冲突、有供思考的问题,蕴涵着相关的教育理论,反映教师的典型行为和思想情感。相应地,教育案例的分析,就是通过对一个人具体的教育情境的了解和剖析,引导教师对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其宗旨是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和分析、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育案例开发的优越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到显现:
(1)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对教育案例的开发、学习和应用,直接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完善自己,分享别人成功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不断收集和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
(2)教育案例是教育理论的原点,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好的教育案例不逊于一个科研课题。在众多的教育案例中,可以寻找到教育理论遐想的支撑点和反驳性论据。
第二节教育案例的分类
一、教育案例分类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更清晰地把握教育案例的形成规律
(二)有利于帮助教师诠释与研究教育案例,并从对教育案例事件多角度的归纳分析中受到启发
(三)有利于教师的学习和积累
(四)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培训和专业发展
二、教育案例的类别与举要
(一)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第三节教育案例的撰写
一、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
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探究、评析反思(如有需要注明参考文献、网络资源)。
三、教育案例的选材
撰写教育案例的实质就是教师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故事。
四、教育案例撰写的方法
(1)了解教学背景;
(2)观察教学过程;
(3)课后访谈调查;
(4)资料整理分析;
(5)整理撰写初稿。
案例的写作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
第四讲 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
第一节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
一、研讨型论文
二、经验型论文
三、述评型论文
四、报告型论文
五、学位论文
六、叙事研究报告
第二节教育论文的结构
一、论文题目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练、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和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
三、摘要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3)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4)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四、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五、序论
序论只能简要地交代上述各项内容,尽管序论可长可短,因题而异,但其篇幅的分量在整篇论文中所占的比例要小,用几百字即可。
六、本论
本论是展开论题、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它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必须下功夫把它写充分,写
好
七、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论文的结论应包括下述内容:
(一)写论证得到的结果
(二)对本研究的展望
八、引文或参考文献
第三节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题要适当
二、论证要清晰科学
三、行文要有个性
第二篇:会议纪要格式、特点与概念
会议纪要通常由标题、正文、主送、抄送单位构成。
标题有两种情况,一是会议名称加纪要,如《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二是召开会议的机关加内容加纪要,如《省经贸委关于企业扭亏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正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会议概况。主要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名称、主持人,与会人员,基本议程。
(二)会议的精神和议定事项。常务会、办公会、日常工作例会的纪要,一般包括会议内容、议定事项,有的还可概述议定事项的意义。工作会议、专业会议和座谈会的纪要,往往还要写出经验、做法、今后工作的意见、措施和要求。
二、会议纪要的三种写法
根据会议性质、规模、议题等不同,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集中概述法。这种写法是把会议的基本情况,讨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会人员的认识、议定的有关事项(包括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和要求等),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进行整体的阐述和说明。这种写法多用于召开小型会议,而且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单一,意见比较统一,容易贯彻操作,写的篇幅相对短小。如果会议的议题较多,可分条列述。
(二)分项叙述法。召开大中型会议或议题较多的会议,一般要采取分项叙述的办法,即把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成几个大的问题,然后另上标号或小标题,分项来写。这种写法侧重于横向分析阐述,内容相对全面,问题也说得比较细,常常包括对目的、意义、现状的分析,以及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的阐述。这种纪要一般用于需要基层全面领会、深入贯彻的会议。
(三)发言提要法。这种写法是把会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发言加以整理,提炼出内容要点和精神实质,然后按照发言顺序或不同内容,分别加以阐述说明。这种写法能比较如实地反映与会人员的意见。某些根据上级机关布置,需要了解与会人员不同意见的会议纪要,可采用这种写法。
三、会议纪要的特点
1.内容的纪实性。会议纪要如实地反映会议内容,它不能离开会议实际搞再创作,不能搞人为的拔高、深化和填平补齐。否则,就会失去其内容的客观真实性,违反纪实的要求。
2.表达的要点性。会议纪要是依据会议情况综合而成的。撰写会议纪要应围绕会议主旨及主要成果来整理、提炼和概括。重点应放在介绍会议成果,而不是叙述会议的过程,切忌记流水帐。
3.称谓的特殊性。会议纪要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写法。由于会议纪要反映的是与会人员的集体意志和意向,常以“会议”作为表述主体,“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决定”、“会议要求”、“会议号召”等就是称谓特殊性的表现。
四、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的区别
会议纪要有别于会议记录。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会议记录是讨论发言的实录,属事务文书。会议纪要只记要点,是法定行政公文。第二,功能不同:会议记录一般不公开,无须传达或传阅,只作资料存档;会议纪要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传达或传阅,要求贯彻执行.会议总结、讲话、报告
会议总结(讲话、发言、报告)属于总结的一种,在开完一次会议这之后,一般要对会议内容进行一次回顾、分析和评价,这就是会议总结的由来。下面以总结写法为例介绍会议总结的写法。
一、会议总结的概念
总结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自身某一阶段或某一项工作进行总的回顾,找出内在规律,以指导未来实践而使用的公文。
总结的目的,是通过对自身工作中的优点与缺点的回顾分析,吸取经验教训,并把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以便做好今后的工作。因此,总结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回顾而写成的总结,不是公文,属于一般应用文。
二、会议总结的特点
(一)经验性。总结和计划相反,是在事后进行的。总结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是自身经历过的,包括典型材料和数据,这样才有实践意义。经验过的事情,在写作上往往更多地采用叙述方式。总结还应据实议事,运用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提出主题,写明层义。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主要的,议论是必要的。在写法上,以叙述说明为主。叙述不是详叙,是概叙;说明要平实准确,不能旁征博引。
3.结尾。简明扼要、短小精悍。有两种写法:一是总结式,对总结正文的内容用几句概括性的话来作结束。一是展望式,用简短的语言对未来的工作作一个展望,展示美好的前景。有的总结没有结语。
(三)落款。总结的落款要写明总结的单位名称以及成文年月日。如果在标题中已标明了总结的单位名称,落款中这一部分便可以省略。
第三篇: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
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
(一)职业病的定义
广义上的职业病泛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疾病。本节论及的职业病是狭义的职业病,即法定职业病。它是指职工因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引起的,由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并经国家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1987年11月,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确定了我国现阶段9大类共99种法定职业病的名单。
(二)关于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又称生产性有害因素,是指能对职工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用并导致疾病的生产因素。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过程中的和与作业场所有关的有害因素三种。
1.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
(1)化学因素。目前,引发职业病的最主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被公认为化学因素。它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可分为窒息性毒物(硫化氢、一氧化碳、氢化物等)、刺激性毒物(光气、氨气、二氧化硫等)、徊液性毒物(苯、苯的硝基化合物等)和神经性毒物(铅、汞、锰、有机磷农药等)。它们主要通过呼吸道(特殊情况下通过消化道或通过皮肤)侵入人体,对人体的组织、器官产生毒物作用,再依毒性的不同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组织等产生作用。除了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及中毒现象以外,还可产生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等。生产性粉尘是指能长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包括无机性粉尘(如石棉、煤、金属性粉尘、水泥等)、有机性粉尘(如烟草、麻、棉、人造纤维等)和混合性粉尘(如金属研磨尘、合金加工尘等)。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被动吸入的这些生产性粉尘随时间的推移在肺内逐渐沉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病变,即导致尘肺病的发生。
(2)物理因素。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主要包括:①不良的气候条件;②异常气压;③生产性噪声、振动;④电离辐射,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或中子流等;⑤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高频电磁场等。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2.劳动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作业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态不相适应、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长时间从事某一单调动作的作业或身体的个别器官和肢体过度紧张等等。
3.与作业场所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场所的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厂房狭小、厂房建筑及车间布置不合理。
(2)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缺少通风换气设施、采暖设施、防尘防毒设施、防暑降温设施、防噪防振设施、防射线设施等。
(3)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使用个人防护用具方法不当或防护用具本身有缺陷等。上述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并显现病状,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如有害因素的强度(数量)、人体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和程度,个体因素及环境因素等等。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并造成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时所导致的疾病即为职业病。
(三)职业病的特点
与其他职业伤害相比,职业病有以下特点:
1.职业病的起因是由于劳动者在职业性活动过程中或长期受到来自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职业性危害因素的侵蚀,或长期受不良的作业方法、恶劣的作业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及影响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个别或共同地发生着作用。
2.职业病不同于突发的事故或疾病,其病症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逐渐形成期或潜伏期后才能显现,属于缓发性伤残。
3.由于职业病多表现为体内生理器官或生理功能的损伤,因而是只见“疾病”,不见“外伤”。
4.职业病属于不可逆性损伤,很少有痊愈的可能。换言之,除了促使患者远离致病源自然痊愈之外没有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法,因而对职业病预防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作业者的注意、作业环境条件的改善和作业方法的改进等管理手段减少患病率。可见,职业病虽然被列入因工伤残的范围,但它同工伤伤残又是有区别的。
第四篇:第一节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第九章重积分
第一节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与定积分类似,二重积分的概念也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它是定积分的推广,其中的数学思想与定积分一样,也是一种“和式的极限”.所不同的是:定积分的被积函数是一元函数,积分范围是一个区间;而二重积分的被积函数是二元函数,积分范围是平面上的一个区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重积分可以通过定积分来计算.内容分布图示
★ 曲顶柱体的体积
★ 非均匀平面薄片的质量
★ 二重积分的概念
★ 二重积分的性质
★ 例
1★ 例
4★ 内容小结
★习题9-1
★ 返回
★ 二重积分的中值定理 ★ 例2★ 例3 ★ 例5 ★ 课堂练习
内容要点:
一、二重积分的概念
引例1 求曲顶柱体的体积; 引例2 求非均匀平面薄片的质量二重积分的定义二、二重积分的性质
性质1—性质6
二重积分与定积分有类似的性质.性质1 [f(x,y)g(x,y)]df(x,y)dg(x,y)d.DDD
性质2 如果闭区域D可被曲线分为两个没有公共内点的闭子区域D1和D2, 则
f(x,y)df(x,y)df(x,y)d.DD1D
2这个性质表明二重积分对积分区域具有可加性.性质3 如果在闭区域D上, f(x,y)1,为D的面积, 则
1dd.DD
这个性质的几何意义是: 以D为底、高为1的平顶柱体的体积在数值上等于柱体的底面积.性质4 如果在闭区域D上, 有f(x,y)g(x,y),则
f(x,y)dg(x,y)d.DD
特别地, 有f(x,y)d|f(x,y)|d.DD
性质5 设M,m分别是f(x,y)在闭区域D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为D的面积, 则
mf(x,y)dM.D
这个不等式称为二重积分的估值不等式.例题选讲:
二重积分的性质
(x例1不作计算,估计Ie
D2y2)d的值,其中D是椭圆闭区域:
x2
a2y2b21(0ba).例2(讲义例1)估计二重积分IDdxy2xy1622的值, 其中积分区域D为矩形
闭区域{(x,y)|0x1,0y2}.例3判断
rxy1ln(x2y2)dxdy的符号.例4积分Dx2y2dxdy有怎样的符号, 其中 D:x2y24.例5(讲义例2)比较积分ln(xy)d与[ln(xy)]2d的大小,其中区域D是三
DD
角形闭区域,三顶点各为(1,0),(1,1),(2,0).课堂练习
1.将二重积分定义与定积分定义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2.试用二重积分表示极限lim
enn2i1j11nni2j2n2.
第五篇:第一节 共同海损的概念
第一节 共同海损的概念
一、海损
1、定义:在海上运输中,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其他特殊情况引起的船舶、货物或其他海上财产的损失和费用的支出,称为海损(Average)。
其中:自然灾害是通常所指的不可抗力,如雷电、海啸;意外事故是指船舶在航行中遭遇意料之外的事故,如船舶触礁、搁浅、碰撞、沉没、失踪、火灾等。其他特殊情况:如偷窃、抢劫、战争、**、管货不当等。
2、分类:
(1)按损失形态分:物质损失(牺牲)和费用损失
前者是指船舶或货物的灭失、损坏等有形损失,后者是指救助费、避难港港口费用等费用支付的损失。
(2)按损失程度分:部分损失和全部损失,全部损失包括实际全损和推定全损
船舶在暴风雨中倾覆雨灭失即为实际全损,船舶遇难后虽未达到全损的程度,但所需支付的救助费和修理费两项或其中之一项高于船舶的价值,该船就可以构成推定全损。
船舶和货物遭受的损失未至全损的程度谓之部分损失。
(3)按损失性质分:单独海损和共同海损
单独海损: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其他特殊情况直接造成的船货损害及费用支出。
如船舶触礁导致船底损坏,是牺牲,修船费是费用支出;或通风筒因大风浪被迫关闭致使需要通风的货物受损等。这类损失由受损方自负或责任方负责。
船舶在航行中发生了火灾、车叶失落等意外事故,如不及时采取特殊措施,船舶和所载的货物就有灭失;或者已经受到的损失势将扩大至全损的危险,为了避免船货面临的共同危险,不惜使货物遭受水损而尽力引水灌舱灭火,或者呼请拖轮将失控船拖带至安全港。
这种为了船货共同安全,采取合理措施所引起的特殊损失和合理的额外费用,称为共同海损。
二、共同海损
1、定义:海商法第193条:“共同海损,是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
为了共同安全而采取措施就是“共同海损措施”,如为脱浅而抛弃货物、请求救助等都会产生共同海损牺牲和费用支出,正由于有这种牺牲与支出,使其余船舶和货物等财产获得了安全,因此,这些损失应该由全体受益方分摊。
因此,共同海损法律制度是由共同海损措施、共同海损牺牲和费用、共同海损分摊这三部分组成。
2、历史
共同海损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是海商法中最古老的制度。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古希腊罗德海法中就有记载。
当时的贸易处于初级阶段,只限于零售阶段,货运量极少,因此贸易和运输的关系较简单,船长就是船东,货主就是押运人,同船航行。另一方面,当时的商船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航行中发生意外时,有效地脱离险情的办法之一是抛货入海,减载续航。由于船上所载的货物分属于不同的货主,任何一方都不希望自己的财产为大家做出牺牲,为了避免纷争,以便在危急时及时做出决定,渐渐地在航运界形成一种惯例,即抛货的决定权属于船长,因此造成的损失由全体受益方分摊。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除了肯定抛货应作为共同海损外,船长还有权砍断桅杆或船锚等,共同海损的范围是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步扩大的。
从十六世纪开始,货主不再派人与船同行,代之以在提单上附加条款,承认船长在需要时抛货的权利。嗣后,欧洲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生产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刺激了航运业的发展。而航运业本身的发展,则促进了共同海损制度的进步和完善,时至今日,共同海损这一古老的处理船、货损失的补偿办法不仅没有被废除,相反却通过不同途径,仍被普遍地采用,所有与海上货物运输有关的合同,如提单、租船合同和保险单等也乎没有例外地订有关于共同海损的条款。
3、与单独海损的区别和联系
(1)产生的原因不同
(2)损失的承担方不同
(3)共同海损主要是为了减轻或防止单独海损而产生的发生了共同危险,如果不积极组织抢救,就可能使船舶、货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乃至沉没或全损。
某轮因驾驶员操纵船舶失误而搁浅,请求拖轮脱浅。因车叶在搁浅时受损,船舶脱浅后失去自航能力,由拖轮拖至安全港口。船舶搁浅造成的船底损失和车叶受损,系搁浅这一特殊情况直接引起,属于单独海损。拖轮脱浅造成的船底进一步损失,以及支付的救助报酬,系拖轮脱浅和拖带这一有意地采取的合理措施所引起,属于共同海损。
4、共同海损的构成条件
(1)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必须共同遭遇共同危险
船舶和货物遭遇的共同危险,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臆测或推断的。由于船长考虑不周,贸然采取措施,但事后证明并没有共同危险,船方应负过失责任。
某轮一舱装运棉花,在航行途中,舱内有白色气体冒出,船长以为舱内棉花起火,即下令灌水、封舱,使货物遭受湿损。在目的港,发现舱内棉花并未起火,而是舱内通往甲板的一根蒸汽管道破裂,致使蒸汽冒出。因此,并未存在真正的火灾危险,货物的湿损不构成共同海损。
所谓真正危险,并非是紧迫危险,但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已经存在的危险势必导致船货进一步的损失,直至全损的后果,如船舶正常航行,燃料充足,但
由于一直顶风航行,过度消耗燃油,二十分钟以后就没有了,此时还有油可以安全航行,但危险已存在,若不及时呼救或绕航去附近地点加油,船舶必然在大风浪中失去动力,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由此产生的费用是共同海损。因此,危险只要是不可避免,就是共同危险。
(2)共同海损措施必须有意的、合理的所谓措施是有意的,是指船方在船舶和货物共同遭遇海上危险时,为了船舶和货物的共同利益,主动采取措施。船方在采取措施时,明知这种措施会造成船货的物质损失或引起费用支出,但采取这种措施可以避免船舶和货物的全损。例如,船舶因驾驶员操纵失误而搁浅,船长采取超负荷倒车,使船舶脱浅,因而使机器遭受损坏;又如,货舱发生火灾,船长下令往货舱内灌水,因而使货物遭受湿损。这种损失系船方有意采取措施所造成,可列入共同海损。
相反,船舶在航行途中遇到大风浪,装在甲板上的木材被扫到海里,这种损失并非船方有意造成,因而属于单独海损。
所谓措施是合理的,是指使措施造成的损失达到最低限度,即用最小的损失来摆脱船舶和货物共同遭遇的危险。例如,当船舶搁浅时,如可以不抛货,就不应抛货;如需要抛货,应抛弃重货、廉价货,并注意抛货的数量。
(3)损失必须特殊的、额外的特殊:船长在船舶正常海上运输情况下,履行自己的职责是不会发生的。如正常航行时,船长不会命令向货舱灌水。
额外:共同海损措施的花费超过了航次预算。
共同海损牺牲和费用是共同海损措施直接造成的。海商法第193条:“无论在航程中或者在航程结束后发生的船舶或者货物因迟延所造成的损失,包括船期损失和行市损失以及其他间接损失,均不得列入共同海损。”
因为支付救助报酬而节省了另一项原应支付的费用,则该被节省的费用,应从报酬中扣除。如某轮主机损坏,失去自航能力,请求拖轮救助,因而节省了燃料、物料,所以应在共同海损损失中扣除。
(4)措施必须有效果
所谓共同海损措施有效果,是指由于采取这种措施,避免了船舶和货物的全损。但是,措施有效果,并不要求船舶和货物都获救。相反,船舶和货物两者之一获救,措施仍然有效果。共同海损由措施受益各方分摊,如果采取了各种有意、合理措施后,尽管为此做了很大牺牲,支付了很多费用,但船、货仍然全损,便失去分摊海损的基础,共同海损就不能成立。
共同海损措施有时由几个或一系列具体措施所组成。此时,如果某项具体措施是合理的,则即使不行之有效,但只要措施最后有效果,共同海损仍然成立。例如,船舶搁浅后,船长下令主机超负荷倒车,但船舶未脱浅,随后请求拖轮脱浅。主机因超负荷倒车造成的损失,和拖轮的救助费用一起,都列入共同海损。
三、共同海损的处理
1、宣布
共同海损通常由船方宣布。因为海难发生后,马上采取措施的是船方,为了脱离危险采取措施所引起的各项费用支出亦是先由船方垫付,如宣布了共同海损,而后又得到了确认,货方就有义务同船方一起分摊损失。
共同海损事故发生后,如船方要求货方及其他利益方事后分摊共同海损,需在船舶第一到达港宣布共同海损。船方宣布共同海损应及时进行。《1975年北京理算规则》规定,船舶在海上发生事故,共同海损的宣布不迟于船舶到达第一港后48小日才;如船舶在港内发生事故,则不迟于事故发生后48小时。共同海损通常由船长代表船方宣布。
船长在宣布共同海损之前,应与船公司联系。船公司在决定是否宣布共同海损之前,通常需与船舶保险人联系,因为船舶应分摊的共同海损一般由船舶保险人承担。如共同海损损失较小,保险公司同意赔偿船舶的全部共同海损损失时,船方会决定不宣布共同海损。
2、担保
为保证货方事后分摊共同海损,船方在交付货物之前,应要求货方提供分摊共同海损的担保。最理想的担保形式是:
(1)货主提供海损保证金(现金担保);
(2)如收货人不能提供现金担保,通常,收货人提供由货物保险人签署的海损担保函;
(3)船方再要求收货人签署海损协议书。如收货人提供由货物保险人出具的共同海损分摊保证书(G/A undertaking),货物保险人据此保证直接承担共同海损的分摊,则收货人可不另行签署海损协议书。
如收货人不提供共同海损担保,船方可留置货物。
(4)行使货物留置权
海商法第202 条:“经利益关系人要求,各分摊方应当提供共同海损担保。以提供保证金方式进行共同海损担保的,保证金应当交由海损理算师以保管人名义存入银行。”
3、货物转运时的处理
共同海损事故发生后,如预计船舶在避难港修理时间较长,为减少损失,船方决定货物由他船转运至目的港时,应要求货方签署“不可分离协议”,明确转运不影响货方分摊共同海损,即货方仍应如同货物由原船修复后运至目的港一样,分摊共同海损。
4、检验与共同海损事故报告
共同海损事故发生后,在船舶第一到达港,船方应和货方联合聘请检验人员,对船货损坏情况进行检验,取得检验报告。船长还应在船舶第一到达港作成海事报告,在港口当局或公证机关取得签证。
5、搜集准备共同海损材料
为事后处理共同海损,船方需搜集和准备有关的材料,包括:海事报告、航海日志和轮机日志摘要、船损检验报告、货损检验报告、船舶修理费用清单及其他共
同海损费用清单、货物积载图、提单副本、海损协议书或共同海损分摊保证书、救助合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