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教育的概念
简述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教育机构和专职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比较: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以法治教。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与杜威的教学理论区别: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核心,权威和主导地位。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相反;1,强调目的与活动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交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这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利弊,都不能走向极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吸收各自的有优点,摒弃二者的缺点,促使教育向理想化的方向发展。论述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1,教育的起点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入学机会平等,都可以进学校2,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物质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分配要均等,强调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以适当的教育3,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教育管理民主化,教育立法教育决策教育行政管理体质的民主化,从微观上讲,是指学校管理民主化。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编制课程计划主要原则:1.保证实施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科学把握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现实与发展之间的关系。3,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体现出知识的基础性和多样性。4,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小学教师应怎样发挥课程计划的实践指导作用:1,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熟悉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的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3,正确把握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4,纵观学校教学工作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相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坚持的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小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在建立完备的的传授文化知识体系上,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相统一原则。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为目标为最终目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一方面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设置学科;另一方面,则要将知识,能力,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3,要适应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程应突出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儿童自身身心发展要求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师的水平等客观条件。4,要注意课程的衔接性。小学课程设置要密切结合小学的地位和功能,保持同幼儿园和初中衔接的递进性,紧密性和科学性。5,要保持课程的适时性。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儿童本身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即在不同阶段的同一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也大不相同。因此,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要有灵活性。教学与智育的联系和区别:智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但教学并不是智育的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的任务之一,但也并非教学全部任务,教学同时承担着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的活动是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范畴,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方面: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教学的意义:教学担负着传递人类认识的成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使命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学能较简捷的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通过教学,可以使人类文化代代继承发展。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直接地,具体的表现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首先,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以教学为主,要求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篇: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
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新课程的改革和全面发展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便于直接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具体表现在入下三方面。
一.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在资源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了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后,选择媒体技术时,要考虑国内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考虑师生获取新媒体的可能性,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不片面追求新技术,尽量选择在大部分中小学比较普及的媒体技术来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照顾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二.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者既要熟悉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媒体技术和工具,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的人员还比较少,要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资源设计能力。
三.扩大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主体。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仅仅是教育部门、教育公司和学校的事情,各类资源使用者、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是资源建设者,各级教学资源中心要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科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等人员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篇: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
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核心: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学习内容。
二、交叉学科专题主要教学模式:探究/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教学周期,以单元为单位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评价、结构化评价的方式。
作品集评价、集体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二、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
三、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作为行动的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核心: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学习内容。
二、交叉学科专题主要教学模式:探究/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教学周期,以单元为单位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评价、结构化评价的方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二、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
三、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作为行动的基础。
因此,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开阔他们的视野。
第四篇: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
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信息化教学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顺应时代的必然。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对信息化教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教学信息化,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环节及其状态,目标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有的教学环节达到信息化。因此,教师关注的是信息化教学,以便更好地上课。社会及官员关心的是教学信息化,是否完成了现代化的建设。信息化教学比较通俗的理解是“电化教学”的新说法。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我们正确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真正的运用到教学中。
第五篇:简述格式条款的概念
简述格式条款的概念、特征,以及法律对它的规制,并分析其利弊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合同被人们大量使用,一种简便、快捷,使人们交易更为方便的合同类型应运而生——格式合同。格式合同是全部采取格式条款的合同。那么什么是格式条款呢?
一、格式条款的概念
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你去银行开通网银时签的合同就是格式合同。又如,保险合同、航空或旅客运输合同、邮政电信服务合同等。
二、格式条款的特征
格式条款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格式条款总是一方(即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企业)预先拟定的。第二,不与(或未与)合同对方当事人进行磋商。
三、格式合同的利弊
格式合同有其利弊。首先它可以节省时间,有利于事先分配风险,可以简化缔约手续,减少缔约时间,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使智力、知识、经验、精力、地位不同的消费者受到同等对待,从而平衡消费心理。但其弊端在于: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一方在拟定合同条款时,经常利用其优越的经济地位,制定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消费者的条款,由于格式条款提供者处于垄断地位,而对方当事人处于别无选择的境地,因而格式合同提供者一方可以把不公平条款强加于对方当事人,如不合理地扩大自己的免责范围,规定对方必须放弃某些权利等等。
四、格式条款的规制
虽然格式合同有其弊端,但是格式合同目前的使用率比较高,具有普遍的使用价值,因此法律对格式合同不能采取一概否认或一概认同的态度。于是《合同法》第39、40、41条对格式条款做出了明确的限制性规定:
㈠对格式条款订立的规制: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条款有提示和说明的义务。
㈡对格式条款效力的规制:
①属于《合同法》第52条规定情形的格式条款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②属于《合同法》第53条规定情形的格式条款无效。
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③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格式条款无效。
(三)对格式条款解释的规制:①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也就是说,应当以可能
订约者的平均的、合理的理解对格式条款进行解释。②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时应作出有利于对方的解释。③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时,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这些法律规定有效地保护了弱者,维护了合同的公平和公正。
《经济法概论》
20100727
财务管理 02班
刘 怡
作业3 2011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