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江三峡农村移民安稳致富调研报告
就地后靠是三峡库区农村移民搬迁安置的主要渠道。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就地后靠移民安稳致富的问题日益显现,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这一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关系到三峡库区的长久治安。本文以分析奉节县就地后靠移民当前的生产生活情况为基础,浅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
一、奉节县就地后靠移民的基本情况
(一)土地量少质差。奉节县已累计完成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其中就地后靠安置人,人均耕园地.亩,比安置前人均减少.亩。而且,安置移民的土地大多数是新开垦的荒地,海拔高,坡度大,熟化程度低,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条件不好。
(二)收入大幅度下降。据县农调队测算,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农村就地后靠移民农业收入人均下降了—元。同时,城镇移民收入减少引致农村移民务工机会减少,移民务工收入也急剧下降。
(三)致富难度较大。除土地质量差、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渠道少等客观因素外,就地后靠移民往往还存在思想保守、生存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致富。这部分农村移民过去大多数居住在长江干支流两岸河谷地带,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占尽了发展农业的天时、地利和人和,收入来源主要靠农业,生活质量在全县农村相对较高。面对搬迁后的艰苦条件,他们短时间还难以适应,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二、原因分析
(一)农业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奉节县的淹没区是长江及四大支流(草堂河、梅溪河、朱衣河、九盘河)的河谷台地,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交通便利,水源方便。大部分土地用于种植脐橙、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亩脐橙收入一般在—元之间,一亩蔬菜收入一般在—元之间。搬迁后虽然也栽种了果树和蔬菜,但土质较差对品质、产量影响较大,收入自然也就减少。
(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村移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性收入和务工收入。其中,农业生产性收入一般占农民收入的%。二期蓄水后,原来的脐橙果园被淹,新的果园又没有投产,收入主要押在粮食和生猪上,而这显然是相当有限的。而务工收入中相当一部分在本地移民建设工地上挣来,二期蓄水使移民投资锐减,本地劳务市场有所萎缩,劳务收入也呈递减之势。
(三)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就地后靠移民的土地大多是新开垦的,坡度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上随处可见的地质灾害隐患,对移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四)移民政策不够完善。移民补偿政策中对土地等生产资料变化的影响考虑不够,补偿标准不统一,后期扶持启动不及时等,也是造成移民生产生活出现问题的原因。
三、对策措施建议
(一)努力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水、电、路、电视、电话等配套基础设施,加速新开垦土地熟化,改善土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移民增收创造基本生产条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切实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长江防护林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提高移民抗灾救灾能力,确保移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及时调整移民安置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因土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搬迁后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的移民实施以外迁为主的二次搬迁安置,并给予一定的安置补偿。加大外迁移民工作力度,开展多形式的外迁安置,减少库区人口。及时解决农村移民政策调整前开垦土地占用的移民资金,缓解移民搬迁资金紧缺矛盾。
(三)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在进行产业扶持的同时,要实施一些能使移民直接受益项目,综合移民量和移民实际生产生活状况考虑扶持力度。后期扶持资金的投向要兼顾移民生计维持、移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库区社会稳定维护等方面。对移民实行税费减免,降低生产生活成本。采取小额贷款等方式,帮助困难移民发展生产。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对移民乡镇和贫困移民实行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积极开展科技、文化、技能下乡活动和劳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村移民劳动技能、科学知识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引导移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搭建劳务市场平台,组织农村移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村移民的务工收入。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入条件,让农村移民也享受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弱势群体、退伍军人等享受的经商办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村移民发展二、三产业。
(五)大力开发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把果品、牲畜、蔬菜作为农村移民的主导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量,提升品质,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推进种养加结合、产加销衔接和贸工农一体化,增强三次产业的关联性。发展壮大旅游、养殖、船运、水上运动、水上娱乐等产业,提高移民在水上产业中的就业率。围绕旅游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移民再就业,提高农村移民收入。
(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库区实际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社会救济等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移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建立完善库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机制和因灾救助制度。
第二篇:长江三峡农村移民安稳致富调研报告
本网原创文章好范文为你提供以下的内容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就地后靠移民安稳致富的问题日益显现,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这一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关系到三峡库区的长久治安。本文以分析奉节县就地后靠移民当前的生产生活情况为基础,浅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
一、奉节县就地后靠移民的基本情况
(一)土地量少质差。奉节县已累计完成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其中就地后靠安置人,人均耕园地.亩,比安置前人均减少.亩。而且,安置移民的土地大多数是新开垦的荒地,海拔高,坡度大,熟化程度低,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条件不好。
(二)收入大幅度下降。据县农调队测算,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农村就地后靠移民农业收入人均下降了—元。同时,城镇移民收入减少引致农村移民务工机会减少,移民务工收入也急剧下降。
(三)致富难度较大。除土地质量差、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渠道少等客观因素外,就地后靠移民往往还存在思想保守、生存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致富。这部分农村移民过去大多数居住在长江干支流两岸河谷地带,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占尽了发展农业的天时、地利和人和,收入来源主要靠农业,生活质量在全县农村相对较高。面对搬迁后的艰苦条件,他们短时间还难以适应,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二、原因分析
(一)农业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奉节县的淹没区是长江及四大支流(草堂河、梅溪河、朱衣河、九盘河)的河谷台地,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交通便利,水源方便。大部分土地用于种植脐橙、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亩脐橙收入一般在—元之间,一亩蔬菜收入一般在—元之间。搬迁后虽然也栽种了果树和蔬菜,但土质较差对品质、产量影响较大,收入自然也就减少。
(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村移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性收入和务工收入。其中,农业生产性收入一般占农民收入的%。二期蓄水后,原来的脐橙果园被淹,新的果园又没有投产,收入主要押在粮食和生猪上,而这显然是相当有限的。而务工收入中相当一部分在本地移民建设工地上挣来,二期蓄水使移民投资锐减,本地劳务市场有所萎缩,劳务收入也呈递减之势。
(三)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就地后靠移民的土地大多是新开垦的,坡度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上随处可见的地质灾害隐患,对移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四)移民政策不够完善。移民补偿政策中对土地等生产资料变化的影响考虑不够,补偿标准不统一,后期扶持启动不及时等,也是造成移民生产生活出现问题的原因。
三、对策措施建议
(一)努力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水、电、路、电视、电话等配套基础设施,加速新开垦土地熟化,改善土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移民增收创造基本生产条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切实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长江防护林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提高移民抗灾救灾能力,确保移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及时调整移民安置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因土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搬迁后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的移民实施以外迁为主的二次搬迁安置,并给予一定的安置补偿。加大外迁移民工作力度,开展多形式的外迁安置,减少库区人口。及时解决农村移民政策调整前开垦土地占用的移民资金,缓解移民搬迁资金紧缺矛盾。
(三)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在进行产业扶持的同时,要实施一些能使移民直接受益项目,综合移民量和移民实际生产生活状况考虑扶持力度。后期扶持资金的投向要兼顾移民生计维持、移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库区社会稳定维护等方面。对移民实行税费减免,降低生产生活成本。采取小额贷款等方式,帮助困难移民发展生产。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对移民乡镇和贫困移民实行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积极开展科技、文化、技能下乡活动和劳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村移民劳动技能、科学知识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引导移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搭建劳务市场平台,组织农村移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村移民的务工收入。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入条件,让农村移民也享受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弱势群体、退伍军人等享受的经商办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村移民发展二、三产业。
(五)大力开发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把果品、牲畜、蔬菜作为农村移民的主导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量,提升品质,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推进种养加结合、产加销衔接和贸工农一体化,增强三次产业的关联性。发展壮大旅游、养殖、船运、水上运动、水上娱乐等产业,提高移民在水上产业中的就业率。围绕旅游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移民再就业,提高农村移民收入。
(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库区实际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社会救济等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移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建立完善库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机制和因灾救助制度。
阅读本文的人还同时阅读了:2012年支教调研报告 大学生电子商务专业调研报告
第三篇:2010年移民安稳致富工作总结报告
2010年移民安稳致富工作总结报告
县委、县政府:
自安稳致富工程组织实施以来,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在三合镇党委政府和县安稳致富办的精心组织、统一协调和督促下,在各级领导和系统及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社区居委和帮扶队的具体组织实施下,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推动了安稳致富工程的顺利实施。通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 基本掌握了三类对象的生产、生活、生计和门面资源状况,切实帮助居民解决了一些热点问题,突破了一些难点问题,帮扶和资助了部分困难群众,兴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温暖了民心、稳定了人心,切实改善了党政干群关系,调和了一些社会矛盾,工作成效逐渐显现。为了进一步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增添措施,确保稳定,群策群力推进安稳致富工程上新台阶。现就我县2004的安稳致富工程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措施和效果
(一)队伍组建及时到位
自县委、政府在“全县居民迁建攻坚暨安稳致富工程实施动员大会”上发出了在我县开展实施安稳致富工程的进军令后,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严格按照《关于组织实施“移民安稳致富工程”的通知》(丰委发[2004]18号)要求,一是组建了领导小组,以政府领导为组长,三合镇、名山镇和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二是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由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分别从政府办等单位抽出得力干将任副主任,还从有关乡镇抽出人员充实了办公室力量,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三是成立了专门的帮扶队伍,从县级每个大口各抽5名干部,三合镇抽出10名干部,共69名干部全部脱产到位,组成了10个帮扶工作队,进驻三合镇10个社区居委会开展帮扶工作,工作队员与原单位工作全部脱钩;四是建立了帮扶领导责任网络机制,每个帮扶系统分别由2—3名县级领导具体联系指导,每个帮扶队由一个系统牵头联系帮扶工作,每个社区由一个帮扶队具体实施帮扶,每个社区的帮扶工作都分别由1名安稳致富办副主任、三合镇的1名领导牵头联系和一名居委常委具体负责任。
(二)调查摸底情况清
帮扶队成立后,通过开展了为期25天的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和工作调研,全面如实地掌握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生计、门面资源及影响稳定的基本状况,主要体现在“三多三差”即:遗留问题数量多、移民生计困难多、不稳定因素多,门面利用率差、小区配套完善差、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差。一是掌握了居民构成状况,即“六多六少”的现象:即无业人员多,就业人员少;适龄就业人员中年龄大且女性偏多,年轻的且男性偏少;文化低技能水平差的多,有文化懂技术的人少;想吃低保的多,想干实事的少;拈轻怕重的多,有吃苦耐劳和艰苦创业精神的少;需要解决就业的人员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少。新县城城区内所辖的三类对象(纯居民、占地移民、关破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共10618户,30140人。其中纯居民4140户,12713人;占地移民2633户,8811人;关破企业下岗职工3845户,8616人;无一人就业的家庭共3876户,12265人;无主业的家庭共6186户,16714人;社区贫困家庭共1880户,5499人,其中特困户188户601人。二是掌握了新县城城区内的门面资源利用情况,即“两多两少”:关门的多、开业的少,自用的多、出租的少。辖区内有16条主街道,52条支路,共有门面8894个。目前,门面已使用了2716个,待用的有6178个,门面使用率仅为30.54%。在已使用的门面中,已出租的有1982个,占已使用门面的72.97%,自用的有589个,使用率为21.69%。三是排查出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情况复杂、矛盾突出,涉及基础设施方面的硬化、绿化、管网配套、高边坡治理、环境卫生、消防设施的完善,二线遗留方面的移民结算、房屋质量、地级地差等,社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市场设置、物业管理、门面利用等及困难居民的低保和就业等问题,共分为三大类14小类344件。
(三)宣传发动收效显
按照县委、政府“靠政策引导、靠宣传发动、靠过细工作、靠群众理解、靠群众支持”的部署要求,通过开展各个层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大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提高了群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程度。一是各帮扶队加强了对居民移民政策法规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广泛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增强了居民自立自强和不等不靠的意识,拓宽了其自谋职业的思路。二是通过积极召开居委干部会、居民小组长会、党员议事代表座谈会、群众见面会,认真贯彻县委、政府在移民安稳致富方面的会议精神,深入浅出地讲解实施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及工作措施,使社区全体党员、议事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目前社区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发动大家积极投身到这项安居创业的工程中来。三是帮扶队员们还自发组成义务宣传队,积极宣传移民、低保、社区管理等政策法规,就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征求意见,接受咨询,耐心解答。对一些当场不能作答的问题,作好记录后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待情况了解清楚后反馈给群众。通过宣传发动,进一步强化了帮扶队员与群众的沟通,进一步了解了民情,化解了民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是加强了形式多样的社会舆论宣传,丰都电视台开辟了《聚焦“安稳致富工程”》电视专栏,并在《魅力丰都》和丰都新闻等栏目及时报导全县安稳致富工程工作的发展亮点、典型事例和人物;《今日丰都》刊登了通讯报导13篇,《鬼城丰都网》用稿10篇;县政协开展了安稳致富工程的专题调研1次,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对策和建议;政务调研《关于对我县城区失业人员就业问题的思考》为解决移民就业问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安稳致富办编印了《工作动态》17期,全面反映了安稳致富工程的开展情况。五是常务副县长易大斌代表县政府,在重庆市作了关于我县开展安稳致富工程工作的经验交流,得到了市上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作为经验在全市库区移民区县积极推广。六是三合镇党委政府正在精心筹备一台“情系移民安稳致富”的春节文艺晚会,丰富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营造亲民爱民、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
(四)组织培训强素质
一是为了提高队伍的整体作战能力,确保安稳致富工程的顺利推进,对全体帮扶队员、三合镇驻社区的干部、居委会干部举办了2期政策法规的集中培训;二是组织帮扶队队长开展每月一次的工作队队长会,组织学习和传达贯彻上级文件精神,总结阶段性工作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并进行工作情况交换和经验交流,增进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为了提高我县移民的就业技能,对新县城辖区内近100名贫困移民就如何提高农用物资营销技能举行了为期一天的免费培训;三是积极配合县移民局开展“移民培训年”活动,积极组织、发动社区居民参加县移民局举办的各类移民培训,完成移民技能培训1875人,为我县被市政府表彰为“移民培训先进单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帮扶济困暖人心
为了拉近政府与百性的距离,切实帮助困难群众度过难关,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县安稳致富工程领导小组向各帮扶队发出了帮扶济困的号召。各帮扶系统积极响应号召,立即着手制定慰问方案,分别成立了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广泛动员募集资金。开展了一场“走街串巷结穷亲,千方百计解疑难”的帮扶慰问活动,谱写了一曲曲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的爱民亲民之歌。一是各各系统、各单位共筹集慰问经费47390元,菜油280斤,大米960斤,白糖128斤,香肠20斤,衣服664件,对156户494人的困难群众(其中特困家庭95户309人)开展了访贫问苦慰问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了临时的生活困难。二是组织10个系统102个单位 982名干部职工对贫困户1202户3561人、特困户235户725人开展了“一对一”结队帮扶活动,通过干部职工与困难群众的结对联系和帮扶,既沟通了干群感情,也缓解了社会的矛盾,拉近了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三是主动关心群众疾苦,通过协调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共资助了4名大学生实现了大学梦、对1名残疾贫困户实行了长期资助,救助了1名失儿童,帮助贫困移民联系免费就医2人。
(六)兴办实事赢民心 “9.10”会后,各帮扶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10个社区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查找责任人、落实责任单位,并要求限时完成。在各系统、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各个社区的区间路灯现已基本安装完毕,硬化道路23000平米,铺设人行地砖1130平米,新修人行道、公路护栏500余米,人行石梯300余级,新增绿化面积1万余平米,清运垃圾、建筑弃土等1000余方,整治疏通下水管网12处,设置公交站台1个。如平都西路帮扶队筹资7万余元,在北门路小区出入县城主干道的人行通道上建标了准化石梯160级,护栏260米,安装了路灯80盏;南天湖西路帮扶队募捐5000元为1号移民周转房的78户260余名移民修建了长60米、宽1.5米的砖混人行道,结束了该楼10年来上下爬泥坡的历史,被群众称为“9.18民心路”;雪玉路帮扶队在新县城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为雪玉路一支路安装了258米的公路护栏及沿路路灯,解决了居民和车辆的出行安全。南天湖东路帮扶队协调县电力公司捐资近3000元,购买了电线材料,由三合镇供电所免费为4户特困移民安装了电灯,结束了他们长期“摸黑”过日子的生活状况。其余各个社区在帮扶系统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帮扶工作队和社区居委的积极协调下,分别解决和完成了所排查的各类不稳定问题183件计53.2%,协调完成了基础设施配套问题103件计39.6%,通过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赢得了民心。
(七)群策群力保稳定
为了针对性地做好了移民的思想工作和矛盾化解工作,有效地把影响稳定的问题解决在了基层,消除在了萌芽状态。安稳致富工程领导小组建立了信访工作网络,落实了信访工作首问责任制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对群众来信来访本着实是求是的原则,做到事事有交办、件件有答复。对一些具备条件能够马上解决的问题,及时落实责任人员或与有关责任单位衔接协调研究解决的具体办法。截止12月底,共接待来信46件、来访391次1249人,妥善处理和解决了来信37件、来访195 件,处理办结率分别达到80 %、50 %,共协调解决矛盾纠纷130起,劝阻集访事件8起。
(八)精心谋划求发展
为了巩固二期移民迁建成果,确保“移民安得稳、逐步能致富”,在三年内实现“一户有一人就业、一家有一个主业、一个社区有一项产业、一个街道有一个特色”的目标。通过加大对各社区居委和帮扶队的指导力度和统筹协调,深入社区开展调研分析,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谋划发展思路,促进了滨江西路原有的小商品批发,滨江中路的商贸流通业,滨江东路的汽车摩配修理,平都东路的义丰小商品批发市场,南天湖西路“美食一条街”饮食服务业,南天湖东路的鲜果蔬菜冻库,南天湖中路的社区文艺队,平都西路峡南溪路上段的丧葬服务业初具规模。还积极着手论证启动了一批投资少、能产生效益,拉动社区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的“短、平、快”项目,如滨江东路的“王瓜子”品牌创“炒货一条街”特色规划,滨江西路的“楹联旅游小商品”一条街;论证储备了一批上规模的招商开发项目,如平都东路开发的龙王沱生态休闲区和鲜花种植场等项目,同时,按照“三峡库区后期项目扶持规划”的政策规定,结合三合镇10个社区的实际情况,初步拟定出适合各社区经济发展的产业项目规划共49个,其中的45个产业项目已上报待批,计划分期分批启动实施。
(九)千方百计寻就业门路 新县城辖区内的三类对象中无一人就业的家庭共3876户12266人,无主业的家庭有6186户16714人;18岁至60岁以内的适龄就业人员共20060人,已就业的人员有8307人(大多数系临时就业),就业率仅为41.41%。为了帮助适龄就业人员实现就业,解决生计困难,各帮扶队积极为下岗职工和社区富余劳动人员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共联系推荐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部分困难家庭解决了生计问题。一是通过配合县移民局、县就业服务中心积极组织失业人员参加移民就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定单式培训(少数帮扶队还通过与社区共建友好单位结为互助组织,开展就业指导),进行全员免费培训和职业咨询指导,帮助他们转变了择业观念,提高他们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二是对就业困难的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对一些有再就业愿望、有一定创业能力、有发展项目、却无资金的下岗职工,积极协助提供小额信贷扶持,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三是把社区家政服务作为突破口,积极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利用社区资源优势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增强了社区服务和“造血”功能;四是运用市场手段,主动出击,实施走出去战略,工作队员们通过在外的亲属、同乡、同学等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亲帮亲、邻帮邻”的作用,千方百计寻求就业岗位,拓展了劳务输出领域。
(十)强化管理树形象
注重队伍的自身建设,抓住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这三个重点。一是抓好了队伍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办公室及工作队的考勤考核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等,落实了信访首问责任制,实行了 “123”周工作制和工作月计划、周安排制。二是狠抓了队伍作风建设。经常加强形势任务教育,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全体队员树立了安稳致富工作必胜的信心,增强了队伍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忧患意识。同时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加强与帮扶队员的沟通联络,努力营造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人际关系和安定和谐、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三是加大了督查和考核力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领导小组的各项决策和作务得以贯彻和落实,建立了督查督办工作制度,县安稳办协同县委督查室开展了每月一次的督查和重点工作专项督查;并通过努力争取把安稳致富工程工作纳入了2004年的政府综合目标中,对全县各移民乡镇、帮扶和联系系统和部门的安稳致富工程工作实行考核,通过考核促进了工作勤政、高效、务实,确保了政令畅通和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工作体会
(一)领导重视、统筹协调是前提
移民安稳致富工程是一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丰都稳定发展大局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县委政府的统筹协调,才能确保工作的整体推进。一是工程开展以来,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组织召开了全县范围内的关于安稳致富工程的大型会议3次。二是组织联系各帮扶系统和工作队的县级领导多次深入社区调研指导帮扶工作。县级领导到社区现场办83次、开展了专题调研12次,系统和部门负责人到社区现场办公48次,其中有1名县级领导17次深入社区专题研究解决房屋整改、居委会陈地建设和社区发展问题;有2名县级领导8次到社区调研指导、有3名县级领导和系统负责人6次到社区指导和调研、有7名县级和系统领导4次到基层指导帮扶工作的。三是联系帮扶工作县级领导和系统及部门负责人,他们对这项工程的开展高度重视,绝大多数都能何做到每月至少一次到社区指导工作,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和关心帮扶工作,对涉及到群众反映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及时研究落实解决方案;对各个帮扶队在工作开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协调解决;对一些影响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
(二)部门配合、各方支持是关键
安稳致富工程的顺利实施,与各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紧密配合和大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为了全力支持县安稳致富工程工作的开展,三合镇政府积极为县安稳办调剂办公室两间,并筹资配置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县移民局、县计生委、县交委、县北岸管委会、县水电局在自身经费比较紧的情况下,积极为安稳致富办公室筹措工作经费,确保了该项工程前期工作的顺利实施。各个帮扶系统积极协助帮扶队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积极筹集帮扶队工作经费169500 元、社区产业发展基金65000元,筹集困难群众慰问经费47390元,购买了菜油280斤、大米960斤、白糖128斤、香肠20斤,捐赠衣服664件。县级各部门和相关单位,按照县安稳致富工程领导小组的统筹部署和系统的统一安排,协调解决疑难问题,主动配合搞好二线遗留、小区设施配套及环境整治和“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
(三)群众参与、社区共建是基础
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安稳致富工程的组织实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一是在帮扶队员入驻社区后,部分群众主动来交心谈心,了解有关政策和发展思路,提供社区发展信息,积极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二是积极为改善社区环境作出了有力贡献,滨江西路居民自发组织,绿化小区院坝,平都西路和南天湖东路居民协助清理社区卫生死角,滨江中路社区党员及部分业主会同工商系统干部雨夜抢险,为“一节一会”期间来我县展销的商家挽回了商品和财产经济损失。三是各社区共建单位极力关心支持帮扶工作,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营造了资源共享的发展氛围。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尚需进一步提高
“安稳致富工程”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经验可鉴,因任务重、困难多,矛盾突出,社会各个层面及各级各部门认识不一,影响了下一步工作的推进。一是群众反映不一,多数群众对这项工程的实施十分拥护,积极支持配合帮扶队开展工作;部分群众对这项工程的实施希望值太高,把帮扶队的能力无限化,任何大事小情都来找帮扶队而不去找居委会,无形中使帮扶队被琐事缠身,无精力思考和谋划发展;还有部分群众抱消极观望的态度,认为这项工程只不过是一场运动而已。对帮扶队工作持抵触态度,不配合工作队开展的各项调查和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等。二是少数部门工作支持力度配合不够,个别部门不能严格按照安稳致富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有的对帮扶队的工作指导不力,对队员的关心不够,必要待遇没有得到保障;有的职能部门对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互相推诿,不积极主动整改和配合帮扶工作。三是帮扶队员认识尚有差距,畏难情绪严重。个别队员由于待遇没有落实,出现了消极殆工的现象;少数队员因在工作推进中遇到了部分群众不理解、部门不支持而碰到重重了阻力时,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的队员对安稳致富工程工作抱乐观态度,而忽视了对问题和矛盾解决办法的深层次思考。
(二)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
移民遗留问题多、情况复杂,主要集中在移民结算、房屋质量、小区配套、产权办理等,是当前居民群众普通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多个环节,加之由于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所以主体实施单位往往叫苦不迭,工作积极性不高,少数职能部门配合支持力度不够,个别部门和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严重挫伤了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大了帮扶队解决突出问题的困难和阻力。加之少数帮扶队缺乏横向联系沟通和全局性的统筹协调与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加了遗留问题的解决难度。
(三)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据调查,目前各社区产业发展普遍呈“小、散、乱”的特点,经济发展滞后,后劲严重不足。加之我县工业基础薄弱,城区面积扩大后,各帮扶队与社区居委会在谋划产业发展时,缺乏统筹规划和专业指导,所论证的产业发展项目带有盲目性和重复性,且项目的启动受资金投入的限制,严重制约了城区的经济发展,导致产业发展缓慢、效果不明显,目前尚无实质性的突破。
(四)稳定压力依然较大
当前面对三四期移民迁建任务重、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移民生计技能缺乏、就业和增收难度大,稳定形势不容乐观,稳定压力大依然较大,安稳致富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2005年的工作思路 围绕“一户有一人就业、一家有一个主业、一个社区有一个产业、一个街道有一个特色”的目标,按照“突两点、重两加、赢三心”的工作思路,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加大工作措施,注重加大考核力度;继续扶贫济困暖人心、办好实事舒人心、疏通领导稳人心,抓好稳定促发展、抓好发展保稳定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确保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社区经济。一是启动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突出项目发展造亮点;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三是加快遗留问题处理,抓紧完善小区配套;四是搞好移民结算,加快“两证”办理;五是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兴办好事实事;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严格目标考核;七是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第四篇:长江三峡移民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把握全县移民党建工作现状,总结移民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分析查找移民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做好三峡移民后续工作,县委组织部联合县移民局组成课题调研组,采取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全县移民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丰都县移民党组织情况。(数据省略)
(二)丰都移民党员队伍情况。(数据省略)
二、丰都县移民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不断完善移民党建目标管理方式,搭建移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平台。三峡移民工程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我县因势而动,不断拓宽党建工作领域,以移民党建为突破,增强渗透力和影响力,积极探索移民党建的活动载体和管理机制,为移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县委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移民工作制度,将责任落实情况与干部考核晋升、评先选优、党员民主评议密切挂钩,形成了移民政策有人解、移民遇事有人管、移民困难有人帮的格局。组织部专门成立移民党建组织机构,坚持将移民党建工作纳入“三级联创”总体规划,建立各级移民党组织抓移民党建工作的责任制,明确和规范了移民党建工作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和表彰奖励的具体办法,使基层移民党组织“创”有目标、“建”有标准、“联”有要求,促进了移民党建“三级联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针对移民搬迁过程中移民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党员教育管理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的“三难”问题,我县派驻移民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移民村、企业建立党组织,坚持“四优先”(村社干部优先、退伍军人优先、大学毕业生优先、移民自主创业典型优先)原则发展移民新党员,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党员结对联系帮扶贫困移民群众,通过一人一本活动证、一张信息卡、一名联络员、一张培训卡、一张测评表、一张生日卡、一张保障网、一份承诺书,全县80%移民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
(二)充分整合移民党建工作资源,发挥移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多方面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用移民工作检验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考验党员干部的党性和能力,盘活移民资源、做好移民服务、发展移民经济、促进移民稳定。在全县移民工作启动后,我们以移民党建工作为抓手,发挥移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员活动阵地,落实移民村支委成员联系移民党员、移民党员联系移民、移民能人结对帮扶移民等制度。通过抓好宗旨教育,确保党员思想领先;抓好技能技术培训,确保党员能力领先;抓好作用发挥机制建设,确保党员行动领先等措施,让移民党员成为了移民与党建工作中的执行者、实践者、监督者和推动者,使移民党员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执行移民政策,带头维护移民稳定,带头发挥“双带”作用。同时移民工作为培养锻炼党员干部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突击中心工作、参与重点工程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在艰难的工作环境中,脱颖而出一批移民工作优秀人才。近五年来,有29人被提拔为科级领导干部,有17人通过考调到县直机关工作,有200余名移民能人列为后备村干部,有285名移民当选为村干部。
(三)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纽带作用,推进移民事业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移民搬迁工作时期,我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利用多种形式强力宣传三峡工程建设意义和移民政策,以广大党员干部为核心的全体移民工作队员不辞辛劳,爬山涉水,发扬“宁可苦自己,决不误移民”的精神,打响了移民搬迁仗。1648名党员干部,组建200余个移民党建先锋队,工作在移民战地的第一线,帮助移民群众搬迁,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完成搬迁安置68426人,工作业绩名列库区前列,确保了三峡电站的顺利开工。随着移民工作重心逐步从搬迁安置向后期扶持过渡,我县基层党组织坚持将移民扶持扶助工作纳入以“三项活动”为载体的组织示范带。及时制定了后期扶持规划,建立了帮扶机制和培训机制,利用党校、农技校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组织专家对移民进行技能培训,重点抓好种养能物、能工巧匠等移民能人的培训教育工作,在突出“能人经济”的同时,把带领移民安稳致富作为选拔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准,营造宽松环境,引导移民积极投身“二次创业”中。
(四)着力创新基层移民党组织民主管理形式,不断推进和谐库区建设。在总结推广“三会一评”制度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针对移民工作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我县科学规范移民村党组织、村委会、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的活动方式,探索出了移民民情日记制度及移民群众说事制、全程代理制等一系列为移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的制度。通过推行树立“民为本、业为重
第五篇:长江三峡坝区移民的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当中国人“高峡出平湖”的世纪幻梦变为现实的时候,“后三峡时代”便开启了历史帷幕。交织着移民痛楚与和谐发展,就业无着与经济转型,背景乡愁与信心重构等由诸多复杂音符构成的交响曲,在人们还没给它齐配相应乐器的时候,便震聋发馈地奏响了。置身三峡库头的三斗坪及周边地区,你可以真切地领悟到这种混合着离乡之忧与奉献之乐的伟大乐章在三峡大坝的上空飘移、回荡。
一、缘起
百多年来,三峡工程始终弹拨着华夏儿女的神经。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第一人。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94年1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经过近15年艰苦奋战,目前,包括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在内的三大部分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有关资料显示,截至4月7日,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3000亿千瓦时,三峡工程的三大功能——防洪、发电、通航,均已初步实现。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改造地理景观的人类工程,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产生巨大的冲击。“高峡出平湖”的转变固然恢弘而神奇,但它所带来的“副产品”不容忽视,比如:移民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地质灾害问题、水污染问题等等,特别是如何破解百万大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民生问题的改善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把保民生视为保增长和保稳定的根本所在,把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党校学习期间,专家教授也一再给我们讲解“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的深刻道理。所以,我们中央党校中直分校第54期二班第七支部将调研的视点聚焦在了三峡坝区移民的民生问题上,以图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三峡坝区移民的真实状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后续的移民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5月14日至5月22日,中央党校中直分校第54期二班第七支部一行10人,赴湖北省宜昌市位于三峡坝区的秭归县、夷陵区的部分村镇进行了调研。
二、现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全县面积2427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人口39.15万。秭归县新城位于三峡大坝坝上库首的茅坪镇剪刀峪,自1992年12月动工兴建,至今已初具规模。全县三峡工程坝区、库区动态移民达10万人之众,承担了三峡工程坝区征地、大江截流、首批机组发电、三期蓄水等各阶段的移民任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在农村移民生产安置5.56万人中,县内农业安置2.15万人。从土地占有数量看,人均耕园地0.8亩,比淹没前的1.21亩下降了0.41亩。人均低于0.5亩的占总量的17%,潜在隐患较大。从土地质量看,库区用于安置移民土地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弱,土壤熟化程度低,水利设施大多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从种植结构看,全县安置区共有耕园地3.6万亩,其中柑桔园3万亩,是库区移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品种退化,熟期结构不合理,柑桔平均销价呈下滑趋势,农民增收乏力。
“移民”就业和增收的难度大。一是少部分城镇纯居民搬迁安置后,失去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新的收入支撑尚未形成,造成生活比较困难。二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淹没的148家企业,初次搬迁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实施“两个调整”安置的5749名下岗工人,一次货币化安置标准不高,且受移民年龄、技能、思想、岗位多方面因素影响,再就业难度大,部分下岗人员养老、医疗保险费缴纳困难。三是自谋职业安置移民不稳。各类自谋职业安置移民1.3万人,有30%的移民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宜昌市夷陵区是7月撤销宜昌县而设立的具有明显县级体制特征的移民新区、农业大区和工业强区,夷陵区也是三峡大坝的所在地,既是坝区也是库区。全区国土面积3424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个街道、1个开发区,200个村(社区),总人口5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5万人。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夷陵区4个乡镇,37个村,141个组,1个集镇,93家单位,19所学校,10家企业,需搬迁移民6443户,21868人,征淹土
地4.8万亩,撤迁房屋93.61万平方米。三峡征地移民搬迁后,人多地少、就业稳定压力大,大力推进移民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夷陵区及坝区库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策
从对秭归县、夷陵区部分村镇的调研情况看,当地各级政府为改善坝区移民的生存状况,都紧紧抓住“就业”这个民生问题的牛鼻
子不放,想方设法扩大移民的就业门路,使坝区移民的生活从艰难困苦到解决温饱,进而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坝区移民地区的社会稳定。
有就业,才有坝区移民的安居,有坝区人民生活的稳定,才有移民地区的社会稳定。调研发现,无论是秭归县还是夷陵区,各级政府在广辟就业门路的探索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妇女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使坝区保就业、保稳定的工作得以较为顺利地开展。
为什么在坝区保就业、保稳定工作中妇女会成为各级领导目光中的一个亮点?综合各方面的情况,除了湖北女性骨子里那种能人不能、敢人不敢的侠女自信外,还由于各级妇联组织开展的“双学双比”、“巾帼文明岗”、“三八绿色工程”等活动已经在城镇乡村开展了20多年,这些旨在锤炼妇女思想意识,锻炼妇女生产技能的活动,打造了一支思想过硬,技能过人的妇女群体,使她们不怕困难,越是困难越敢为人先。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党委书记田红就深有体会地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是家庭细胞中的那个核,要想干好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妇女细胞核的作用,细胞核发挥作用了,家庭就稳定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稳定了,社会就稳定了。”
事实上,面对移民给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宜昌妇女在当地政府和各级妇联组织的领导下,不等不靠,发挥特长,为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帮助坝区移民和下岗女工再就业,7月,秭归县巾帼家政服务中心成立。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移民妇女和下岗女工转变择业观念,使她们认识到从事家政服务业也是社会劳动,中心帮助移民妇女和下岗女工突破传统思想,克服自卑和畏难情绪,使她们主动走出大山、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中心开展多种类、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帮助移民妇女和下岗女工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她们的应岗能力。目前,该中心在北京、深圳、武汉、宜昌等地建立了较稳定的家庭服务员安置基地,与3家家政服务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服务领域从开始的家政服务员培训派遣和劳务输出,发展到目前的婴幼儿护理、月嫂、搬家、家宴制作、房屋信息服务等相关业务,还成立了巾帼职业介绍所。目前,中心已登记电工、司机、厨师等各行业求职人员3000多人,已帮助多名坝区移民和下岗工人走上工作岗位。
手工布鞋、绣花鞋垫是秭归县的民间传统制品,也是一种乡间文化,如果把它作为一个产业开发,可以吸纳众多移民妇女就业,增加她们的收入。3月,在秭归县妇联的扶持下,屈秭绣艺公司成立了,公司主要生产养生布鞋、精品鞋垫、工艺十字绣等产品,在继承民间手工布鞋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集“养生型、文化型、乡土型、时尚型”于一身,产品销往港、澳、台、俄、日、韩、新马泰、欧美市场。公司采取集中加工和分散加工相结合的方式,让走不出家门的农村妇女也能实现增收。公司派出专业老师对妇女进行免费培训,培训合格后,在公司领取半成品,自由制作。加工完毕后,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公司予以回收,并按件计发工资。截止到目前,公司已在当地农村和社区培训妇女多人,公司现在拥有员工600多人,人均月增收400多元。
茶叶是夷陵区的主导产业,为了充分发挥三峡库区移民妇女发展循环金的作用,5月,夷陵区妇联与湖北邓村绿茶集团有限公司签定了三峡库区移民妇女发展循环金的使用协议。约定循环金用于该公司位于坝库区的乐天溪镇瓦窑坪村茶叶基地建设、发展及当地移民妇女培训、技术指导和就业安置工作。去年,三峡库区乐天溪茶叶产业园项目实施后,公司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特点,对1000多人次的移民妇女进行了茶叶技术培训,安置了大量移民人员就业。
除此之外,夷陵区三斗坪镇的“牛焕菊工作室”、秭归县的“秭归宏强脐橙开发有限公司和发畹丝绵茶厂”实施的三峡库区循环金项目、夷陵区的“三八绿色基地”项目等,都是由女性开发出的一条条就业门路,吸纳了大量坝区移民就业,增加了坝区移民的收入,稳定了那一方曾经因为移民而动荡的社会秩序。
通过就业门路与岗位的开发,曾经因为三峡工程而失去土地、失去工作的移民,情绪与生计渐趋稳定。当地各级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物质问题的解决只是坝区移民工作迈出的一小步,移民也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夷陵区乐天溪镇党委书记田红想到了在移民新区建设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的措施,他想用丰富移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办法,构筑起移民崇尚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新方式。
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田红书记舍得用好地,舍得花资金,舍得用精力。3年下来,乐天溪镇投入到村级文体建设的资金就有500万元,乐天溪镇在群众居住最集中、通行最方便的地方先后新建和完善大型综合室内场地1个,较大型露天文化场地25个,灯光球场3个,还开办了10个农家书屋。
田红书记说,通过几年的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逐渐到位,文化活动开展丰富频繁,我们明显感觉到乡村民风得到了改善和提升,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田红书记认为,把农村文化当作一种事业来做,可以培育农村的主流文化,引领农民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文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在坝区的瓦窑坪、朱家湾、八户店、下岸、乐天溪等移民新村文化活动中心,数以百计的坝区移民跳健身舞、打腰鼓、扭秧歌,移民新村成了欢乐的海洋。
四、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尽管三峡坝区移民在民生问题的解决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移民民生工作还面临诸多问题:
⒈发展资金短缺。我们在走访秭归县巾帼家政服务中心的时候,其中心负责人向我们反映,现在对家政服务员的培训基本上是纸上谈兵,目前,宾馆酒店保洁、楼房清洗等业务都很热门,但是由于缺乏培训所需的专业清洗设备,无法对求职者进行实训,因而也就无法向社会输送这方面的急需人才。在坝区调研,资金短缺问题并不只存在于家政培训领域,而是坝区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
⒉坝区移民缺乏致富手段。在乐天溪镇,我们走访了一位移民妇女,她叫陈晓妺。陈晓妺是坝区第一批移民。1994年,由于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政府限她100天搬出原住地,当时,她300多平方米的住房,只拿到3万元的搬迁费。那时,三峡坝区的移民安置房还没有盖好。她们全家在临时房屋里住了一年。之后,能干的陈晓妺不等不靠,借钱做小买卖,积蓄了资金。现在,她花100万元买了两台挖掘机,靠出租挖掘机赚钱,每年可收入30―40万元。我们问她,像她这样的收入情况在移民中占多大比例,陈晓妺迟疑地说,可能有20%。而经过我们的再走访再了解,我们感到,像陈晓妺这种收入情况的在移民中并不是很多,要大大低于20%的比例。大部分坝区移民也就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三峡工程基本完工后,数以十万计的建设者撤离坝区,这使得原来一大批靠做小买卖过活的移民突然无生意可做,生存面临很大问题。
⒊坝区移民养老堪忧。在乐天溪镇,我们访问了一位近60岁的妇女,老人靠低保、基本养老金和移民补贴生活,可这三项全加起来每月也不过400多元。更有甚者,我们在秭归县一位被就地安置的移民家中,村长向我们诉苦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移民的养老保险还没有落实。
⒋三峡坝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业项目。以三斗坪镇为例,该镇以柑橘、桑蚕、茶叶为三大支柱产业,土地稀缺,发展空间有限。走访过程中,镇委书记喋喋不休地为三斗坪做广告,让我们回京后,设法帮助其找项目。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一方水土的人们对发展的渴望,项目是他们发展的希望。
五、建议
三峡坝区移民为兴建三峡工程做出了巨大牺牲,然而,当三峡工程基本结束、每年发电近千亿千瓦时的时候,很多地方官员还在为发展愁容满面,很多移民还在为生计叹息不止。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规划全国发展战略的时候,千万考虑到三峡移民曾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曾经做出了那样大的牺牲,千万考虑到三峡移民过的是刚刚实现温饱的生活,甚至有一些可怜的老奶奶、老爷爷们的养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肯请政府,政策再向三峡移民的方向倾斜一点儿,资金再向三峡移民的方向倾斜一点儿,项目再向三峡移民的方向倾斜一点儿。